登陆注册
4848900000012

第12章 莫让浮云遮望眼,披沙沥金淘出优秀人才(2)

不过,用第二种方法在一些场合也未尝不可。只要领导所比较的对象都有很高的能力就行了,然后从中作出选择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

朱元璋曾在攻打元军任谁为主将的问题上犹豫不决,常遇春和徐达都是战功卓绝,不分高下的战将。最后朱元璋仔细地比较这两个人,他发现常遇春极易冲动,而徐达遇事总是要三思而行,于是朱元璋就决定让徐达做主帅。作出这样的决定,朱元璋是有自己的考虑的。徐达做事谨慎,这正是一个临阵对敌的主帅所必需的。常遇春虽战功卓绝,若作为主帅,如果冲动行事,很容易在关键时候导致失败。果然,在徐达的指挥下,明军直捣大都。朱元璋打下江山靠的是用人,而用人之先则是能识人,可见其用人艺术的高明。

人才形形色色,很不易鉴别,但只要把他们放在一起,各人的优缺点立刻就鲜明地表现出来。现代领导识才可用此法。比如领导提出要办一个项目,有好多人都主动请缨,这时领导就应慎重地比较一下他们的优劣之处,然后选择他们中最优秀的人去做。

比较法是对人才进行归类、排队、筛选的基本方法。有比较才能有鉴别。比较一定要注意二者之间的可比性。同时,任何事物都处在变化发展中,一次性的比较往往带有较大的随意性。要准确识别变化中的人,还要反复多次进行比较,才能把人看得较准。

何不试之以问,通过询问选拔人才

要知骡马的脚力如何,牵出去蹓几圈便知;要知人的能力如何,问问就知。为了识别某人是否有才,管理者可以把他叫到自己的办公室,先闲聊几句,等对方静下心来以后,把自己事先准备好的问题拿出来问问对方,如果他能对答如流,并能提出自己的建议和对某些重点问题的个人看法,就可以判断这至少是一个才。如果对方一问三不知,谁还能对之予以重任。或者对方能说出一点零星的看法,但不成体,条理紊乱、语无伦次,一听便知这种人只可小用不可大用。

谋略识人在于一问一答之间,对方的思维和做事能力、应对能力都一览无遗。管理者可以很快地判断眼前的人是大才还是小才或是不才,从中管理者还可大略地预见对方的发展。有时,管理者还可以从对答之间知道对方的抱负和人品。因为对某些大事做出全面的评述,再客观地讲一些事实之外,不可避免地要插入自己对人对事的评价,这评价之中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很显然,人总是对自己感兴趣的并坚信的东西给予很高的评价,而对那些不感兴趣的则颇有微词。

咨以谋略可以观人心志察人见识,在实际中多为管理者所采用。譬如现在流行的招聘就多是采用这种方式。一般考试人才分为笔试和面试。题目往往也是让你说说对某事的分析并提出自己的观点,仅此而已,但要做好确实不易,这实际就是自己能力的一个展现。能力欠缺者当然不可能做出明确的分析并提出有价值的建议。管理者用此种方法选才,真是高明。

其实,咨以谋略识才在古代就不是一个新鲜的名词,现在只是稍微变了一个方式而已。在先秦,就有与人交谈天下大事来识才,管理者纳士之风盛行,这一遗风一直影响到后世。其中,为后世所熟知的就是诸葛亮与刘备谈三分天下之势和朱元璋向刘伯温询问争天下的谋略。

想当年,诸葛亮躬耕于南阳,不求闻达于诸侯,但潜心专研学问、探索天下时势。刘备起兵抗曹,但因为没有好的谋士,节节败退。听说有叫诸葛亮者极其有才,便三顾茅庐,终于得见诸葛亮。随后,刘备与诸葛亮谈论天下时势。刘备说:“如今天下大乱,汉室将衰,奸臣专权,主上蒙尘。我自不量力,欲为天下伸张正义,却因智术短浅,屡屡失败。然此心此志,犹未改变。望你能为我出谋划策。”经过几番体察,诸葛亮对刘备已有较多的了解,认为刘备是理想的人君。于是便把隆中十年所观察的天下形势作了一番精辟的分析:“当今天下,豪杰割据争雄,不过形势已渐渐明朗。曹操拥兵百万,挟天子以令诸侯,不可与之争锋;孙权占据江东,历经三代,深得民心,可作盟友;荆益三州地势显要,然据有者皆无能之辈,将军若能得这以为基地,内修政治,外结孙权,一旦局势有变,即可令将士北伐洛阳,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这便是著名的“隆中对”。诸葛亮一席话令刘备茅塞顿开,深感此人智术超群,助自己功成名就非他莫属,于是便诚恳地请求他出山相助。

诸葛亮几句话就让刘备知道诸葛亮的才能,是因为隆中对中反映了诸葛亮对情势的掌握和对天下大势的分析相当完整而高明。如果说他对刘表政权内部情况的了解是基于处身于荆襄当地,而对相隔数千里之外的益州竟也如此了如指掌则令刘备惊诧。由此可见诸葛亮的见地不凡。

刘备以隆中对识得诸葛亮,而明代朱元璋也以同样的方式识得刘伯温,从而为实现天下归一做了很好的一步。朱元璋效法刘备三顾茅庐,终于以自己的真诚感动了心如死灰的前朝落魄士子刘伯温,使他归于自己帐下。

刘伯温一见到朱元璋,即发表一番宏论:“你利用天下大乱的时机,从民间发展自己的势力,虽然白手起家,但是做事业却处处顺应民意,打出的旗号也光明磊落,这是王者之师的风范。现在我们面临两个敌人,西面是陈友谅,东面是张士诚。陈友谅占了饶、信、荆、襄之地,几乎拥有了大半个天下;而张士诚仅仅拥有南疆沿海之地,他的势力向南只不过到了会稽,向北只不过到了淮阳,他行无定势,成不了气候。陈友谅以蛮力对待他的部下,跟随他的人都心怀怨怒;而且陈友谅剽悍鲁莽,从来不把和别人交战作为一种难事,然而实际上打几次仗后就一定使百姓劳苦。部下怨恨就不可能给他卖力,老百姓劳苦就不能拥护他。所以陈友谅会容易战胜的。擒贼先擒王,猎兽先猎猛,现在的战略最好是征服陈友谅。陈友谅的地盘最广,战胜了陈友谅,你得天下的事就定了。”

这段宏论极似诸葛亮的隆中对。他对时势的把握如此透彻,使人一下便知他的战略意图。根据刘伯温的分析,在东西两方,攻打陈友谅,只有自守之力的张士诚很可能按兵不动;而攻打张士诚,“剽悍鲁莽”的陈友谅定会乘虚而入。而且时局关键不在张士诚,而在陈友谅,灭了张士诚,陈友谅依然俨然强大,而灭了陈友谅,则张士诚闻风丧胆,“天下之形成矣”。

这样一来,朱元璋心里豁然开朗,刘伯温也顺理成章的受到朱元璋的重用。

咨人谋略很容易探究一个人的见地如何,这是管理者知才识人的一个重要方法。管理者要更深入的识人还必须参照其他的识人技巧,做出综合的评价。从一个人的口头上并不能完全知才,如果说知才的话姑且只能先说是“辩才”。战国时的赵括熟读兵书,每每对其父谈论军事都头头是道,对答如流,有时还问得赵奢无以应答,但最终赵括长平败亡,只落得个“纸上谈兵”的笑柄。故仅咨以谋略还远远不够,还应在实践中考验,事实上诸葛亮是在后面的决策中发挥了自己的才能才受到进一步的重用。

但不管怎样,咨以谋略是一种识才的简便易行的方法,不仅在古代被广为运用,即使在现代也为多数人所采纳,并且在实践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成为管理者选才的一大法宝。

疾风知劲草,从实践中观察鉴别人才

真正的人才不在“纸上谈兵”,而关键要看的是其实干能力。时代需要的是实干家而不是空谈家,空谈何用?如果要说空谈的用处,诙谐一点就是空谈可以败事可以误国。怎样判断一个人是空谈家还是实干家,方法不过是让谈话者去干实事。用一句很简单的英文谚语即可道明实干与空谈的差别:“Actions spesk loder than words”,这既可以说事实胜于雄辩,但笔者以为说行动比语言更重要较为恰当。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管理者往往很难一时察觉某某是否有才,但直觉上领导又不忍放弃选才的机会,于是不得不抱着一种试试看的心理,兴许试用之后贤庸必然自明。但试用是要担风险的,万一试用不成,不仅没有觅到自己需要的人才,反倒把自己的择人秩序给打乱了。聪明的领导便顿生一计,让人到下层去办事,通过对其“政绩”的考察来发现人才从而给予升迁,这确实是一种好方法。现代的多数企事业单位招聘人才大都有一个试用期,试用期满,老总就会对员工的成绩作一个评价,能够留下来的当然是为领导所满意的被认为是人才的员工,有时领导还会从其中的特别优秀者中选出一部分委以重任。这便是管理者以政试之,察其真才的做法。

有时,管理者没必要让所有的人都去做相类似的事情,而是选出较为器重的人,让他们去做特定的事,看他们的处事技巧,从而判断其是大才还是小才。这一部分人往往是领导考察的对象,如果工作出色,令领导满意,极有可能成为领导的接班人。而领导选择接班人更要谨慎行事,委之以政,时时考察。往往选择接班人的结果如何,恰恰反映了一个领导的识才能力,是一个领导有无识才艺术可言的标准。

《周书·苏弹传》对以政试之有一个简易的说明:“彼贤士大夫之未用也,混于凡品,竟何以异?要任之以事业,责之以成务,方与彼庸流较然不同。”它告诉我们让贤能的人去干一定的事,他们的才能就能显现出来。

三国时,“卧龙”与“风雏”两相齐名,最初“凤雏”庞统没有得到重用,于是他带着鲁肃和诸葛亮的推荐信去投刘备,但去后并没有把推荐信拿出来。刘备不了解庞统的才能,就把他派到耒阳当县宰,可他到任后不理政事,终日以酒作乐。有人将情况报告刘备后,刘备就派张飞去察看。张飞去后,果如所言,就责备庞统说:“你终日在醉乡,怎么会不耽误事呢?”庞统便让下面的人把所积公务都拿来,不到半日,便批断完毕,而且曲直公明,毫无差错。张飞大惊,回去向刘备具说庞统之才。这时庞统才将推荐信交上。信中鲁肃称庞统不是个只能管理小县的人才,建议刘备重用。诸葛亮这时回来也称庞统是“大贤处小任,以酒糊涂”。刘备这才认识到庞统是有杰出才能的人,便委以重任,作为诸葛亮的副手,共同参与军机大事。

刘备任委庞统,察其才能,再加上鲁肃、诸葛亮两位的推荐,终于找到了自己日日思念的贤人。现实中,委之政事来查其真才实学的方法为多数领导所青睐。这里有一个典型的例子。

在一次招聘会上,一位应聘者自己有足够的“硬件”,更重要的是还做过学生会干部,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和管理能力,说得天花乱坠,把该用来形容自己优点的词几乎都用上了。他以为这是外资企业,管理者一定会喜欢这种大胆且敢于自我推销的员工,但招聘的领导并没有被他的话所迷倒,先是把他派到一个小车间管理生产,试用期三个月。结果试用期满,这位应聘者把那个车间弄得一踏糊涂,不得不灰溜溜地逃之夭夭。这位管理者是聪明的,知道现实中许多人喜欢说大话,吹捧自己,但一到实干的时候就露馅了,因此就安排一个棋局让他去走一着,能与不能自然就反映出来。

真金不怕火炼,真才更不怕检验。如果是人才,在管理者委以的重任中,发挥自己的才干,从而为人所识;而在管理者方面通过让下属办事,从而知晓下属才能的大小,进而判断该让他们干什么事。委以责任,既是管理者识人艺术的体现,也是管理者识人用人的关键。要不为市场上种种的人才所蒙蔽,管理者何不试试“委以责任”这把“杀手锏”。

做好人才全面考察这篇大文章

曾国藩在选择人才方面非常慎重。对于选来的人才,曾国藩初步判断认为可用的,就会先给他们发少量薪资,把他们安顿在幕府之中。曾国藩不会立刻让他们担任职务,而是会亲自接见,暗中观察,对这些人作进一步的了解。待到他感觉对被考察者已经有了比较深的了解,且确有把握后,才会根据这个人的具体情况,保以官职、委以重任。

曾国藩重视在日常生活细节中观察人才,以此来全面认识人才。比如,他时常利用与部属吃饭的机会,暗中观察他们。

每天中午,他都会与幕僚们一起用餐。有一次,大家在用餐时发现,饭里面有没去壳的稻谷,大多数人是把壳整掉,然后吃里面的米。但这时,曾国藩忽然发现一位戚姓幕僚,居然仔细地把每一颗稻谷都挑出扔掉。当时,曾国藩并没有说话。饭后,他立即差遣账房拿出20两白银给这位幕僚,请他走人。众幕僚忙问其故,曾国藩解释道:“他从农村到湘军总部还不到一个月时间,就忘记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若留在军营里,难免见异思迁。”

在大家求情之下,曾国藩最后勉强留下了他,但将他从幕府的参谋调去负责管理菜园。戚某在了解了这件事情的始末后,马上改过,每天都与菜园的仆役一起耕作,甚至比别人更努力地去劳动。曾国藩则一直都在观察他的改变。一年后,曾国藩重新起用他。后来,戚某从一个乡下人,一路因功晋升,最后官至观察使。

选才离不开考察,如何考察也大有文章可做。慎重考察人才,仔细考察人才,并且采用多种方法考察人才,才能做到真正的识人鉴人。任用人才的时候没有考察这个环节,或者考察不全面,方法不当,很可能把人才错放到不适合的岗位或者错用了不是人才的人,导致用人失误,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总之,考察人才这一环节必不可少。我国从古代尧舜时期就很重视使用考察人才的方法。当年,尧帝想找一个帝位继承者,四方诸侯一致推荐虞舜。尧帝为了考验舜,就把两个女儿嫁给舜他,从两个女儿那里来考察舜的德行。尧帝经过三年的实践考核,才正式确定用舜。

考察人才的方法有很多,有几种比较有效的考察方法可供参考。

(1)留心被考察对象的饮食起居,发现其自我约束力和防腐能力。在通常情况下,严格自律的人,爱学习,重操守,绝不贪图享乐、沉迷酒色。反之,那些作风散漫、生活放荡的人,往往缺乏自制力和抗腐力。

(2)留心被考察对象在人前人后的所作所为,识别其品行。品行好的人忠厚老实,正道直行,不会两面三刀、阳奉阴违。而那些品行不端的人常常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耍两面派,搞小动作。

(3)留心被考察对象在各种事变前的行为表现,识别其立场。有的人立场坚定,不管风吹雨打,态度始终如一;有的人则稍有风吹草动,就成了“变色龙”或逃兵。

(4)置于艰险特异环境之中考察。比如,让其去处理一些突发事件或者难题等。在突发事件或危难环境中,最能识别一个人。

因为种种原因,每个人都会在与人交往的时候给自己增加一些“保护色”,尤其是在领导面前。身为领导,要想任用一个人,就要去除其“保护色”,识别其真面目,发现真正的人才。千万不要因为印象好而随意地任用,要根据客观考察的结果,理性识别人才。

同类推荐
  • 这样创业最成功

    这样创业最成功

    书里讲的都是质朴的真理它不给你加思想包袱,套思维框框;相反,它刺激你的思维局限,让你从前所未有的全新角度分析创业,解决创业中遇到的种种困难。
  • 佛道大师的成事智慧课

    佛道大师的成事智慧课

    佛学,博大精深,不仅供我们信仰和崇拜,而且是为人处世、感化众生的哲学。它是世界上最珍贵的宝物,是通达智慧的桥梁。每个人的生命都有着相同的起点和终点,过程却迥然不同:有些人的人生辉煌绚丽、成就斐然,有些人的人生却暗淡无光、山穷水尽。那么怎样才能让自己变得更有成事的智慧呢,《佛道大师的成事智慧课》里将会告诉你。本书所撷取的佛学故事,篇篇隽永,字字珠玑,每个故事就是一道顿悟的光芒,一汪沁心的泉水,一把理解现实人生的钥匙。
  • 处世与活法

    处世与活法

    怎样的现实才算真实,怎样的付出才算值得,怎样的放下才算洒脱,……如果你还对这些问题感到困惑,请翻开《处世与活法》一书,聆听大师的教诲,改变生命的质量!
  • 百变人生

    百变人生

    本书涉及儒家之仁义与伪善、法家之激进与刻毒、苏格拉底的人格力量等内容。主题:人生哲学。鲍尔吉?原野,蒙古族,祖籍内蒙古自治区哲里木盟宾图旗,1958年7月15日生于呼和浩特。赤峰师范学校毕业,现供职于辽宁省公安厅《平安》杂志。著有随感录《脱口而出》,散文集《百变人生》、《酒到唇边》、《善良是一棵矮树》、《思想起》、《世相铁板烧》、《浪漫是情场的官僚主义》等。一般认为,“鲍尔吉?原野的幽默发诸两端:机智与悲悯。习见的生活现象经他点拨,露出可笑的一面,并因此可爱”。“作为成人作家,鲍尔吉?原野葆有天真的目光,令人称奇。
  • 慈悲没有敌人,智慧不生烦恼

    慈悲没有敌人,智慧不生烦恼

    我们不渴求取得多么大的成功,也不奢望事事如意,只希望自己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平平淡淡,遇事看得开,不跟自己过不去。然而,人生在世,谁能没有敌人和烦恼缠身呢?圣严法师说过一句话:“慈悲没有敌人,智慧不起烦恼。”可见,真正慈悲的人,以利他为善,以助人为乐,这样的人怎么会有敌人呢!真正有智慧的人,不会执著于小我,不会争多少、争内外、争对错,这样的人又怎么会有烦恼呢!以现代思维解读佛家经典智慧,使读者对慈悲、智慧、放下、舍得、包容、上进等观念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从而在浮躁、琐碎、焦虑的现代生活中,学会以一颗慈悲心待人待己,用智慧化解生活中的烦恼,拥有一个平淡圆满的人生。
热门推荐
  • 所爱非卿

    所爱非卿

    我本是大学里一个不足为奇热爱玩耍的学渣渣,无奈一朝摔跤,老天对我开了一个灵魂玩笑。没落公主,羊入虎口,入狼口,入狐口。但上天待我不薄,机缘巧合,读到了一本杂学奇书,它成了我的面对饿狼保护盾。不做学渣,改作学霸,看我在古代做一个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专治坏狼的好姑娘!
  • 皇者系统

    皇者系统

    穿越而来的少年,带着系统,经过一次次的磨练,成为一代皇者
  • 拯救:当代教子的误区与解套

    拯救:当代教子的误区与解套

    本书是一本什么书?为什么学校争相购买作为校本课程?为什么学生争相购买送给家长?为什么企业老板争相购买送给员工?为什么那么多人争相购买送给亲朋好友?88个顾问点醒涵盖了家庭教育的方方面面帮助家长走出当代教子误区规避孩童成长风险。
  • 魔血武神

    魔血武神

    这里有上古诸神遗留下来的神级血脉。这里有上古神兽的后裔。这里有修炼灵力的武者,也有修炼肉体的兽血武者。少年自东方太阳升起之地背棺而来,他要去往太阳落山之地,只为一个承诺。斩诸神后人,诛神兽后裔,他要告诉世人,什么才是最强血脉。
  • 合同法作业集

    合同法作业集

    合同法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是民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规范的合同行为是我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生活及生产活动,因此,合同法的学习对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 视界

    视界

    宇宙中存在着许多个世界,而在每个世界里,都存在那么一些人,他(她)们有着各种超越常人的超能力,在跟自己最重要的人相遇和别离后,寻找着自己生存的意义。而现在,为了各自的未来,他们在同一个世界里相遇,一场争斗和动荡,从此开始
  • 仙缘之朝天阙

    仙缘之朝天阙

    她说,如果你敢伤害我一分,我便转身离开从此天涯不相见!他说,我很高兴,你还在。她说,如果你敢伤害我十分,我便亲手持剑定将你千刀万剐!他说,我很高兴,你爱我。归来,承诺,仙缘,复仇,孰真孰假?孰是孰非?时隔五百年的恩怨情仇,众神与众妖的力量博弈,仙者与凡人的骄傲与劫难,苍苍大地上风云激荡。一句承诺,何人记得?几声思语,说与何人听?一曲朝天阙,千古人事水空流。
  • 第一宠后

    第一宠后

    史记称,昭德年间,皇后独宠宫闱,后宫无妃。原因有一,皇后生性跋扈,善妒之名在外,曾是月落国出了名的悍妇。其二,皇帝果敢狠辣,却偏偏极其惧内。据说,皇后想要天上的月亮,皇帝绝不敢给天上的星星。据说,皇后说往东,皇帝绝不敢往西。据说,朝堂上,皇帝是铁血的帝王,后宫里,却是任凭皇后揉搓的绵羊。但事实上,皇后权若雪是以弃妇的身份入宫,她是皇帝的第二任皇后。那年,权相小女年方十八,一旨赐婚让权若雪成为金陵口耳相传的笑柄。最初相见,她不过是从边疆归来的娇妍少女。他,不过是金陵出了名的风流公子。他们的故事便从这里开始。
  • 致儿家书

    致儿家书

    P.D.切斯特菲尔德编著的《致儿家书》教人如何珍惜光阴,积极上进,树立良好的美德;如何恰当地对待享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如何交友,受人欢迎,避免不应该犯的错误;如何读书,如何讲话,才会取得较好的效果等等。它是一本关于人生艺术的书,有理有据而不空谈,体现了一位家长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怀。
  • 幻兽真解

    幻兽真解

    一次意外离开家族,却却阴差阳错得其功法,带着幻兽闯三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