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865900000045

第45章 从延安到西柏坡(日记片断)(1)

1947年

2月

23日

下午4时抵延安,心情激动万分!

晚宿蓝家坪中央组织部招待所。

25日

在招待所等待分配,已休息两天了。

在中央组织部填表时,我们提出改了姓名,我改名为东生,我姐姐李建平改名为皖来,我弟弟李问洋改名为黎虹。

从去年12月1日离开山东,长途行军三千里,路经河南、山西、河北、陕西等省,穿过了敌人几道封锁线,胜利到达延安。

行军路线:

临沂—蒙阴—新泰—莱芜—泰安—肥城—平阴—聊城—堂邑—冠县—广平—肥乡—邯郸—武安—陟县—黎城—襄垣—平遥—离石—绥德—清涧—延安(共22县,五省)

3月

1日

听说情况紧张,敌人要把狗头钻进来了!

各机关开始疏散。我也要到战斗的行列里去啊!

2日

去中央组织部谈话:到哪里去?他们说我“年龄小”,还是“先去学习”。

3日

去延安城南关,找到延安大学,可学校已经疏散到后方去了,城里只留下很少的人。我不想学习了。在战争环境下,我要工作,我要立即投入战斗!一刻也不能拖延!我又从延安大学到中央组织部,又从中央组织部到清凉山(和宝塔山遥遥相对),晚上当机立断:在解放社工作!

4日

来到延安已整整十天。随着南线战局的紧张,延安各处,近日来,在充满着战斗的空气中,忙着第二次大疏散。

今天,我怀着愉快的激动的心情,在夕阳的辉耀下,踏进了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的大门,攀登上高高的清凉山。

我要开始战斗了!我的心情就是战斗前夕一个新兵的心情……

5日

休息半天,等待分配,真急人。下午,干部科科长丁拓找我谈话,决定在新华社编辑部担任文书,抄稿子。我很高兴,只是担心我的字写不好。我马上就去文书组的窑洞,组长叶华热情接待了我。开始工作了,新的人,新的事,一切都那么新鲜!

6日

巍然屹立在延安东郊的清凉山,峰尖突出于群山之上,高极了!

夕阳渐渐地西沉。为了欣赏延安美丽的晚景,我和叶华等同志一起,出窑一游。我们的宿舍是在清凉山的高峰,是一排两个孤独的窑洞。左边的开阔地带,有一棵古老的柏树,直入青云,伴着几座竖了纪念碑的孤坟。《解放日报》创始人之一的杨松同志及朝鲜革命者李铁夫同志等即葬于此。墓旁的枯草正随着晚风摇曳着,草丛中夹着一棵一棵已发青的野菜。杨松同志墓前铺着方正的砖石,据说,这是1938年被日本飞机炸毁了的清真寺的遗迹。我们沿着崎岖的小道,慢慢地向清凉山的峰尖爬去。从山门而入,参观了残破不堪的七星庙,被打破的菩萨一个一个歪歪斜斜地放着,只有一个“南无观音”还安然端坐在大殿正中。站在庙前,瞻望四方,延河从山麓下滚滚而过,水声潺潺,翻腾着被夕阳映成金黄色的波浪。宝塔山遥遥相对。此时此地,不禁随意哼出了《延安颂》里“夕阳辉耀着山头的塔影”这一句颇能符合当时情景的歌句。南关是延安最热闹的地方,最近因为防空,白天冷落,傍晚却热闹起来了。在远远望去像是一条玉带似的街道上,黑色的人影在闪动着。屡受战争摧残的延安城内,已成一片瓦砾了。在废墟上,人们重建了几座稀落的家园。然而,古老雄伟的城墙还依然矗立着,矗立在起伏的山岗上。遥望山下一条开阔的山涧里,有一片平坦而漫长的平原,这就是延安军民曾经流汗建筑的飞机场。隐隐地还听到飞机场上响着马达声……

天渐渐地暗了。几颗明亮的星星在闪烁。

7日

刚吃过午饭,一架、两架、三架,来回盘旋着的飞机,愈飞愈低,愈看愈大,一定是要降落了。这是京沪中共人员被迫撤退回来的飞机。我随着欢迎的人群,好奇地急切地向机场走去。

机场周围警卫森严,一般人没有证明信是不准进的。两面红旗插在地上,以示降落的目标。长长的跑道上,一架飞机迎面疾驶而来,由小渐大,气势汹汹。机前的风轮急速地旋转着。钢铁的巨鸣震撼着山谷,顿时尘土飞扬,灰沙弥漫,弄得天昏地暗。

一、二、三架连续地降落了。机舱门打开后,穿着各色各样服装的青年男女纷纷而下。熟悉的亲人、朋友,都抢步上前,热情地和他们握手寒暄,机场顿时像聚会一样的热闹、嘈杂了。穿着洋服的“大鼻子”们,拿着照相机,在人丛中钻来钻去……

我像个傻子一样,呆呆地望着,听着,问着。“土包子”总算开了“洋荤”,这样的情景,我还是有生以来见到的第一次。我虽然没有一个可以握手的朋友,但那些从革命斗争最前线归来的同志都是我的朋友。

8日

大刀和长矛的锋芒在夕阳下闪烁着,飞舞着。

黄昏前夕,紧张的战斗的情绪充满了会场的每一个角落。延安各界保卫边区保卫延安动员大会开始了。

周副主席有力地挥动着拳头,大声疾呼:

“我们一定要打垮卖国贼蒋介石的进攻!”

“我们一定要胜利!”

千万颗钢铁的心一致发出战斗的共鸣,谁不为周副主席的这两句话所激动啊!“我们一定要胜利!”的怒吼,顿时像霹雳一样响彻了天空,震撼着山野。静坐在会场上的民兵、群众,两只脚已不能接地,几乎要跳起来了。雄壮的口号声刚过,在灰色的薄暮中,一个民兵还高举着长矛大喊着:“我们一定要胜利!”

周副主席的喉咙快要被激动的心情震破了,但他还坚定地挥动着手臂,热情地号召大家:

“动员起来!战斗起来!”

在周副主席的激动的声音里,包含着对国民党反动派无比的愤怒和仇恨,包含着对革命胜利无限的勇气和信心。

山坡上是黑压压的一片,会场上人头攒动,汇成了一个沸腾的大海。钢铁的意志,胜利的心,燃烧着,燃烧着……

9日

早晨,端着一碗热腾腾的枣子稀饭,向办公室走去。刚推开大门,一张熟悉的笑脸在迎接着我。我大吃一惊,喊了一声:“姐姐!你怎么来啦?”皖来姐姐亲切地回答我:“已经等你两个钟头了。”看她的装束,是行军的样子。我们简单地谈了几句话,她就走了。她要疏散到后方去。我呆呆地站在门口,目送着她的背影。这刹那间的沉寂,一切对她的回忆,霎时飘浮在我的脑海中。她是在革命母亲的抚育下长大的,聪明、活泼、纯洁,但却有点骄傲自满。分别前两天,在招待所,经我两次恳切的要求,她才同我谈了一次话。我向她提了五大意见,她都虚心接受了,并且也作了一番比较深刻的检讨,打破了一般人对她批评而她倔强不承认的纪录。所以,我是很满意的。但是,一切均要用行动来证明。我恋恋不舍地望着她的背影,心里在想:每个革命者应该经过无数次的考验,考验越多越好,越严重越好,这样千锤百炼,最后才能成为真正的钢铁般的战士。

10日

下午去延安东郊黑龙涧,参加斗争地主恶霸的大会,心里很痛快。

13日

蒋机四架,轮番轰炸延安,机枪扫射,前后达五个小时之久。可恨!这仅仅是开始。准备战斗吧!

14日

整天飞机、炸弹声不绝。我们经常要到防空洞去。一颗炸弹正好落在防空洞上边,但只挖去了山坡上的一层土,山高洞深,对我奈何?!

晚8时离开延安,踏上新的征途。

15日

走了一夜,黎明4时抵青化砭,稍稍休息,又继续出发,到何家峁子村宿营。

16日

继续行军。下午5时抵永坪一小村宿营。

17日

因交通工具困难,休息一天。

18日

下午3时抵解放社新址丹头。

19日

下午去山沟小村史家坪防空。

20日

听说蒋匪已占延安。让敌人在火山上手舞足蹈吧!这正是蒋家王朝灭亡的开始啊!

大部分同志东渡黄河,一小部分人留在陕北,继续工作。我坚决要求留下,被批准了!

21日

由丹头搬到史家畔,开始工作。

22日

晚开大会,听报告“延安撤退是胜利还是失败?和我们的战斗任务”。听了报告,很兴奋。

23日

在打谷场晒太阳时,遇到两个农村小孩,和他们扯谈时事,宣传革命,有意思。

28日

午夜12时离开史家畔,翻山越岭,开始行军了。

29日

走了一夜,早晨抵一小村,稍事休息后,又继续前进。晚上又休息了一会儿,再继续行军。

30日

经一天两夜的急行军,翻了十座大山,行路150里,晨8时抵达目的地——九里山下之蔡家河。

31日

又走了20里,抵孙家河村宿营。

4月

1日

欢送一批同志去前线和地方工作。我们又开始行军了。

2日

拂晓5时抵一小村宿营。黄昏时收听陕北新华广播电台的广播,非常高兴。本来决定休息,但情况变化,午夜12时又继续行军了。

3日

走了一夜。当朝霞升起,太阳喷出万道金光的时候,我们忽然看见了伟大的领袖——毛主席!他和任弼时等同志,在山坡小道从容地走着,没有骑马,精神抖擞。我们只相隔一条小沟,看得很清楚,但只是见到了背影和侧影。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看见毛主席,多么令人激动啊!行军一夜的疲劳没有了,想唱,想跳,想笑!

在一个小村子休息了几个小时,下午4点又集合出发。我们的队伍排列在河边,忽然又看见毛主席骑着马从我们面前走过去了,大家激动得不知如何是好,真像在梦里一样啊!在战争环境下,纪律不容许我们纵情欢呼,高声歌唱,但在我们内心,欢呼声如排山倒海一样,在激荡着,震响着。

4日

夜宿一小村,地方狭窄,大家挤在一起,和衣而睡。上午敌机来此低飞侦察,不下数十次。据说离敌人侵占的瓦窑堡很近了。冒空袭危险出发,饭也没有吃。

5日

翻了一座20里的大山,夜4时抵山沟一小村宿营。下午5时继续行军。又在山坡上看见了毛主席,还有周副主席、任弼时等都跟在他后边。

6日

夜,3时,抵青阳岔宿营。

7日

通知今天休息,并听说要休息五天,为什么?大家既高兴,又在猜测。

8日

上午听报告,知道了我们的任务。下午开编辑会议,分配工作。

9日

听说胡匪主力已自瓦窑堡向南转移,我军将转为运动中歼敌。

毛主席还在陕北!这就是胜利!

从今天起,由我刻钢板,出了第一期油印《新闻简报》。这是专门给毛主席和中央机关看的报纸。我要好好练字,把国内外的新闻及时让他们知道。

10日

工作很紧张。没有桌子,就在老乡家的锅台上;没有凳子,就用几块土坯摞起来,上边放点草……从早刻到晚,窑洞里黑了,再点上油灯。虽然忙,可忙得高兴。

11日

晚饭后,集合队伍,去听任弼时同志的报告。他着重指出,目前形势是:“胜利是一定的,但还必须经过一段艰苦。”

13日

夜3时起身,准备行军。中午抵高川。

14日

接到命令,休息五天。

15日

通知在高川住下,不走了。

16日

大队长范长江召集开会。编辑部是一个班,只有四个人:胡韦德(班长,国际编辑)、赵棣生(国内编辑)、言彪(英文翻译)和我。从今天起,要出《参考消息》,加上《新闻简报》,我每天要刻钢板七八千字。四个人忙不过来,调勤学、刘学恩临时帮忙油印、分发,交通讯员分送司令部和各大队。

5月

23日

晚饭后,和赵棣生一起外出散步,正巧遇到乔木同志(我的姑父),小赵赶紧介绍。我们紧紧握手。

29日

夕阳中,在王家湾村外,河边小路上,我又一次看见了毛主席!经乔木同志介绍,他久久握着我的手,跟我说:“来了一个生力军啊!”

6月

7日

傍晚,在打谷场集合待命。雷声隆隆。直到深夜才离开高川,冒着雷雨急行军。大雨之中,毛主席不能骑马,怎么办啊?

冒雨行军一夜,天亮时在山上遇到周副主席等一行。胡必成(周副主席的化名)同志边走边唱着歌,给了我们莫大的鼓舞。他的革命乐观主义感染了大家,夜行军最难熬的黎明很快就要度过了,疲倦和瞌睡都被赶跑了。可我们的李得胜同志(毛主席的化名)呢?每个人的心里都在想着他,都在为他的安全担心。

见到范长江,周副主席说:“长江呀,将来要把这一段写出来!”

范长江连声说:“要写!要写!”

路过小河,又向西行军,到天赐湾宿营。

9日

午,紧急集合,奔向一个小山沟,在烈日下隐蔽。

10日

敌军向东搜索,“三支队”(党中央)安然脱险。

11日

杀猪吃肉,饱餐一顿。

12日

“四大队”(新华社)奉命向牛家沟转移。

13日

听说敌向绥德方向走了,离我们越来越远。

14日

新来了几个人——沈建图、黄鼐、庄涛(女)、陈季瑜(女)等,担任编辑、英译。

《新闻简报》《参考消息》字数增多,赵棣生帮我刻钢板。

20日

范长江交给我一封信,是乔木同志请他转的。信中说我刻钢板字写的有进步,但仍有错别字,如“威胁”的“胁”,我写成了“协”。他要我有空去小河。

25日

范长江准我假,从牛家沟走七八里到小河,受到乔木同志热情接待。他要我多看书,当场就把几本书交给我,其中一本是《整风文献》,第一页盖着“朱德”的蓝色印章,书中有朱总司令许多毛笔批注。

7月

1日

晨,整队出发去小河,参加纪念“七一”大会,听周副主席报告。

10日

偶然发现右眼长了一个大“癔”子。乔木同志介绍苏联大夫阿洛夫给我看看,说需要滴鱼肝油。

8月

5日

敌人探知“三支队”可能在小河一带,派几万大军“追剿”,我们离开牛家沟,开始急行军。

20日

葭芦河洪水猛涨,“四大队”协助警卫团架设浮桥,过河到达槐树峁。

9月

12日

在一盏油灯面前,范长江一动不动地站着,兴奋而激动地大声朗读新华社社论《人民解放军大举反攻》。

异常偏僻而静寂的山村,马上翻腾着胜利的欢呼。窑洞内顿时挤满了人。范长江的声音越响亮,人们的精神越激昂。霹雳一声:

“打倒蒋介石才有和平,打倒蒋介石才有饭吃,打倒蒋介石才有民主,打倒蒋介石才有独立!”

这几句话说的多么响亮,多么坚决,多么痛快!听了这几句话,胜利的欢呼,尽情的欢笑,雷动的掌声,一直持续了很久。兴奋啊,愉快啊,无比的革命热情在我们心中激荡着。

我双手捧着社论的原稿,清清楚楚地看见,这四句新鲜动人的口号,是毛主席亲笔加上去的,它显得那么有力,那么雄壮!这是千千万万苦难的中国人民久已压抑在心头的愤怒的呼声,正义的呼声!毛主席的声音就是千千万万受苦受难的中国人民的声音!

久已盼望着的日子,终于来到了!人民解放军的反攻,将引导着中国革命进入一个完全胜利的新阶段,同时,也最终宣布了卖国贼蒋介石的死刑!

今天,在陕北一个狭窄而僻静的山沟里,今天,9月12日的夜晚,是永远不会忘记的!

14日

蒋介石万恶的统治即将崩溃。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上,这是一个空前的伟大的胜利!

兴奋之余,必须扪心自问:为了胜利,你做了些什么?为了胜利,你贡献了多少?

同志,胜利是怎么来的?是那些千千万万不怕牺牲,不避艰辛,忘记自己,为了革命而坚决、勇敢、积极负责地工作的共产党员和革命者们,用生命、用血汗换来的!要记住,记住啊!因此,胜利对我来讲,是一个警号:我必须尽一切努力,积极工作,加紧学习,改造思想,坚定自己的立场,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胜利服务,不断求得自己的进步;否则,革命的风暴,革命的浪潮,将要把我淹没。在胜利到来之前,我是一个革命战士;在胜利到来之后,我也永远是一个革命战士!

28日

去神泉堡,听周副主席报告。

30日

离开家乡以后的第二个中秋节,在陕北黄河西岸二里的一个小山沟里,兴奋地度过了。

同类推荐
  • 惊玉记

    惊玉记

    南子编写的《惊玉记》以一个外省的汉族人的目光,把读者带入了盛产玉石的南疆和田:月圆之夜“裸女没水捞玉”,白水河的秘密,以及消逝的桑皮纸手工艺等农家习俗……每一段往事的背后,都是南疆和田美不胜收的风景;杏花,玉石,河流,土壤,浓郁丰饶的大地气息,全部跃然纸上。《惊玉记》表现了上个世纪80年代极其封闭状念下的新疆与外部世界的碰撞以及文化想象,特别是汉族人“古”对异族少女古丽萌发了爱恋之情,随着她的死亡,超现实的梦境与丰饶的河流交织融合,回忆与救赎成为奇幻篇章。
  • 风云再起

    风云再起

    长篇小说《风云再起》乃是《机关风云》的姊妹篇,仍以中南铁路分局为背景,以分局党委书记陶再生的升官弄权为主线,全方位展现了陶再生丑恶的为官灵魂,象剥竹笋式的一层又一层的剥开了他拉帮结派、结党营私、阳奉阴为、口蜜腹剑、无情打击、杀人篡权的丑恶嘴脸。同时,也从不同侧面,热情歌颂了分局长湛昶轻勤政为民的贤达为官之道。从丑恶与正义的矛盾中,把正反两个方面的官场灵魂翻开给人看。
  • 送你一束红花草

    送你一束红花草

    本书是作者的短篇小说集,收录了他90年代产生过广泛影响的成名作和代表作,以及近年来发表的新作,表达了作者追寻善良和美好的向往及对于社会低层人群的关怀。
  • 半半村记事

    半半村记事

    杜恒悟《半半村记事:一位农村局长的小说》是山西高阳著名作家杜恒悟所著乡土风格的小说,内容是从半半村出去的一位农村局长的升降沉浮及人生故事。
  • 市长手记

    市长手记

    本书以一个虚构的市长的手记记录了散发着生活气息,显露出生活真谛的故事,塑造了真实、诚实、扎实、朴实,具有可贵的人文品格。在塑造芸芸众生的同时,也揭露出了滋生各种蛀虫的意识和土壤。揭示了中国官场中的黑暗和腐败以及官员之间的权钱色的黑暗勾当,还有在欲望中出污泥而不染的高尚品格。
热门推荐
  • 教师公文包-植物趣闻

    教师公文包-植物趣闻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介绍我国的“国宝”植物、奇花·异草·珍果·怪树、植物王国拾趣、文人墨客话花果、保护生态造福后代、业余实践。
  • 赢在心态

    赢在心态

    不同的环境,造就不同的心态。心态在于随时变化,人要随时调整心态。今天的态度,决定明天的成功。
  • 九劫变

    九劫变

    无数年的魔咒即将实现,无数人的热血是否可以改变,无数的天机是否可以侦破,无数的努力是否可以实现,一切尽在九劫变。
  • 千里花嫁

    千里花嫁

    大宅院内是非多,侍妾、姐妹、下人,个个都不好对付;富贵人家无奈多,前程、脸面、权财,样样都不能少。容景玉作为容家嫡出的大小姐,富贵没有享受到,那些无奈与刀光剑影倒是一一体会了一遍,从一个新时代软妹成功进化成了一只笑里藏刀的狐狸。爹不亲娘不爱又如何,权贵之家中,情爱本就只是一场空谈,唯有利益与地位才是真实。对于那些妄想骑到她头上来的,她但笑不语,且看且行。
  • 谁是谁的牛鬼蛇神

    谁是谁的牛鬼蛇神

    在他很小的时候便亲眼见到她在一个雷雨交加的晚上躲在墙角哭泣,那一次的经历让他念念不忘。后来,他一直在关注着她的一切,直到发现了他们两家的秘密,他才发现自己的祖辈父辈对她家的伤害真得是不可原谅的。可是,那时候的他早已经不可救药的爱上了她。
  • 务城霾晴

    务城霾晴

    小说描述商场如战场,争分多秒、瞬息万变的情势,展现现代社会年轻人的拼搏、不服输的精神。
  • 富太太

    富太太

    世界上没人拒绝财富的招手,也没人能拒绝爱的诱惑。沙面岛绿树缠绕,环境优雅,袒露着南国和异国风情。西欧古典建筑风格的维多利亚酒店坐落在四面环水的岛上。
  • 相伴终是敌不过深情告白

    相伴终是敌不过深情告白

    一个青梅竹马甜宠小虐的故事,没有尽头的爱情。苏南城爱了许枝瑾一辈子,他不甘心,还想再爱一辈子。许枝瑾等了苏南城两个三年,可她不悔。
  • 帕尔迪斯

    帕尔迪斯

    帕尔迪斯大陆上,一个不安于小镇平凡的少年,从他走出小镇的一刻,命运就改变了……他可以分身,分身可以给本体端茶送水、按摩捶背~~他也可以变身,变成其他人,坑蒙拐骗,无恶不作~~一个以种族存亡为中心的故事,就此展开……帕尔迪斯大陆,因他而生,因他而灭!作品的主人公,川阳,看着作品简介,哀叹一声道:大陆的历史真的给我来改写?开什么玩笑?
  • 猎尸人

    猎尸人

    赵远先是拍了拍冯晓亭,示意她不要害怕。接着,仔细地向后看去,手里的光柱在深处幽暗的深处探索着。对于这类灵异的事物,赵远虽然是新时代的青年,到底也心存着一定的畏惧,这类东西绝对是任何人避讳的存在,即使再厉害的人也是一样,就像是古时的皇帝身边照样也是奇人异士一大堆,帮他们驱邪避难的。要是万一有什么,赵远也只能期望自己胸口的开光血玉了。听爷爷说,这血玉是邪物的克星,死马当活马医,关键时刻只能也靠它了。赵远一路望去,隐约间,在光芒的几头的石壁处,的确有一个人影,暗暗的,看不分明。赵远一激灵,作为男孩,天生的胆气还是占了上风,更何况,冯晓亭还在自己的身后。赵远一边向前走了走,一边喊道:“喂,那面,有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