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869100000017

第17章 烟花从良,千里追夫—一董小宛评传(1)

(公元1624-1651年)

蔡东州

一、宠妃名伎兼一身,捕风捉影越传越奇

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正月初六日,紫禁城内寒风凛冽,清世祖福临闭目禅坐养心殿。他忽觉飘然而至高山之簏,抬头仰望,只见山峦起伏,白雪皑皑,琳宫梵宇,古木参天。悟道:“这不是五台山吗?”于是蹑足而上,步履若飞,瞬时及顶,顿感星斗咫尺,微风和煦,白云缭绕,心旷神怡,不禁拍手称绝。忽有童声自背后传来:“不欲见三生石上有缘之人?”急回顾,一小沙弥视己而笑,手指东台。世祖望去,只见悬崖绝壁之上,琼楼玉宇,雕栏曲回,三五美女,谈笑自若,其中一玉女尤为引人注目。“董妃!”世祖惊呼。董终笑而不应,世祖暗暗思忖:“朕念董妃有年矣,今有缘睹之,岂容错过。”小沙弥旁曰:“无奈相隔深壑。”世祖曰:“苟得董妃,虽万丈深渊,何畏!”纵身跃下,大惊而醒。回味梦幻,恍然大悟:“董妃召我。”世祖即日微服离宫,遗弃江山,出家为僧。此为传说,未必可信,但却可以看出董妃绝非寻常女性。

话说公元1644年,历史的长河在这里卷起汹涌的波涛——崇祯皇帝自缢煤山,朱明王朝覆没于农民革命的汪洋大海之中;满清贵族的铁骑闯进了山海关,逐走了闯王李自成,定鼎北京。清军在驱逐“大顺军”后,挥师南下。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五月,豫亲王多铎统帅八旗大军突破长江天堑,倾覆了故明残余弘光政权。六月,清廷以内阁大学士、故明叛将洪承畴总督南方军务,抚招江南各省。

这洪承畴本性好色,对江南佳丽、秦淮名妓,了如指掌。及抵金陵,不惜重金。欲得名妓董小宛。待知小宛已为江南名士冒襄所纳,且带她避兵燹之灾而不知何在时,怏怏不快。麾下佟某揣知其意,跪告主帅曰:“小人探得冒氏挈妾隐居邗沟之西的绿杨村。大帅欲得,以兵进村,不患无成。”洪帅大悦,引入密室,授计遣之。不数日,佟某挈小宛到金陵来见。原来佟某找借口引兵往邗上,直袭绿杨村,趋冒氏住宅,声称奉命清剿。又先遣一兵人冒宅,嘱冒襄逃走,乃得小宛以归。此乃洪承畴“纵夫夺妻”之计。洪纳小宛于内庭,日以衣饰、玩好、名花、精器娱其意。小宛渐悟洪之奸诈,以泪洗面,哭啼求归。一夜,洪召小宛人侍,命婢妇拖入洪堂。洪亲起慰之,仍死不肯从。洪帅大怒,命锢于后档小阁之中。

花开花落,一年过去。洪承畴奉沼回京,车载小宛北上。行抵江淮时,忽有彪形大汉夜劫钿车,卫兵受惊,逾时始定。洪帅传令护卫严加防范。一路无事,抵达京师。洪承畴再施诡计,派一美女陪伴小宛,慢慢劝解,又命一部将佯装与洪矛盾,同小宛周旋。窃得冒襄给小宛书信两封。其一言劫车不成,已重赂御史劾奏洪氏强占民女。洪阅之大惊,“毒计!”他深知满州贵族素疑汉人不忠,一遭弹劾,必受贬谪,决计先发制人.立即将小宛妆扮一新,献之宫中,示己之忠以固位。

福临本少年天子,见小宛如花似玉,娇嫩欲滴,龙心大悦。而董小宛却求死不辍。皇上乃命一嫔相陪,屈意徐图。嫔亦江南人,问小宛之由来,小宛具述洪氏加害本末。嫔曰:“欲报此仇,非借天子之势不可。皇上于君眷宠至极,有求必应,则洪氏可倒,冒公可全。否则,一旦皇上厌弃,尔夫妇性命扼于洪手矣。愿君三思。”小宛熟虑侍嫔所言,不无道理,决定自污以雪夫难,以报大仇。世祖得知小宛化刚为柔,立以宝车迎董,恩宠有加,海誓山盟恍如长生殿前。数月间,由庶人封淑妃,由淑妃进贵妃。

洪承畴送小宛入宫,本欲借刀杀人。不料,天子多情,贮以金屋;小宛化刚为柔,宠冠后宫,洪氏自知不妙,因思间董妃之策,可凭太后行之。洪与太后本有一段情缘。初太后自污以诱洪降,其后洪常出入宫禁。当多尔衮耽卧太后榻旁,洪不得已而避之。多尔衮死,太后思洪更切,召洪还都。至是,因与太后燕尔,劝之说:“昔九王爷多尔衮以荒于酒色,几至国政荒坠。而今上亲政未久,又惑溺汉姬,致常朝时废。愿太后念祖宗创业之艰难,挽回皇上之意。”太后悚然,问:“幼主所宠何人?”洪以董小宛对。太后大怒曰:“彼为开国之君,甫亲政而昵汉女,失德甚矣。”立命世祖入见,诘责备至,限令即日逐董妃出禁宫。世祖忍气吞声,不敢有言。太后出小宛居西山玉泉寺,封为悟真菩萨。世祖痴情难断,以围猎为名,数幸玉泉寺,与小宛幽会,流连忘返,半月不归大内。小宛历诉洪氏加害,求保全冒襄。世祖当即应诺,且让冒来西山。冒公子火速进京,与小宛相见,具述离别之苦,相思之情,至深夜而散。当夜,小宛失其所在。世祖遍索全山庵舍、岩穴,不得。怆然流涕,欲不复归大内。太后数遣太监催促回銮,世祖怏然还宫。太后大怒,严责世祖匿妃。帝泣述前状,太后不信,遣人遍搜西山及五台山,亦无踪影。惟万寿宫太监言,清风明月之夜,见董妃徘徊于玉泉寺后瑶台石室间,俨如菩萨。世祖闻之,夜至玉泉寺,一连数夜,杳无音信,以为太监欺己,欲诛之。太监奔诉于太后。太后遣人纵火焚西山,玉泉寺大火三日,一片焦土。宫人之贬谪居此者,多葬身火窟。太后乃命出一焦尸,谓众曰:“董妃死矣。”世祖心痛欲裂,亲草哀诏,颁告贵妃之死,并御制《董妃行状》,洋洋洒洒数千言,以赞其敏慧端良。不久,便遗弃神器,遁入空门。

这个动人故事本自《董小宛别传》,综合《清宫十三朝》第二十八回“水流花谢董鄂妃玉损,红尘看破顺治帝出家”、《清史演义》第二十回“日暮途穷寄身异域,水流花谢撒手尘寰”而成。其最谬之处,是将秦淮名妓董小宛与清宫宠妃董鄂氏糅为一体。董鄂氏,正白旗人,内大臣鄂硕之女,八旗名将费扬古之妹。本为世祖弟和硕襄亲王之妃,因清初“命妇更番人侍”陋俗而得近天颜,其温柔之情、羞花之貌引起皇上的狂恋。襄亲王死后,18岁的董鄂氏被顺治纳入宫中,封为贵妃,宠冠后宫。世祖还欲废掉原后而立董鄂氏为皇后,因太后不允,未遂。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八月十九日,董鄂妃丢下“万古钟情天子”,离开了人间。世祖在中国古代史上导演了一幕空前绝后的丧葬闹剧,将隆重的册立帝后庆典同庄严的哀悼贵妃丧礼搅在一起举行,一时间大清帝国的职能机构都围绕董妃运转。一方面宣谕内阁、礼部急择吉日,奔告祖宗,制造玉宝,起草册文,册立皇后于董鄂妃梓宫之前;另一方面传旨百官庶民服丧致哀,朝官皇亲集于景运门哭临尽哀,“哭临不哀者议处”。令有司接皇后礼议谥号,亲草《董妃行状》,大命土金之俊、王熙、张宸分撰《董妃传》、《董妃语录》、《董鄂祭文》。清制,皇后丧无蓝笔批本之规,而董妃去世,世祖蓝批达四个月之久。世祖笃信佛门,对佛僧尊礼备至。董妃死后召喇嘛于景山设水陆大道场,并嘱五台山建道场。继而,坚欲出家为僧,因多方劝阻而止,但世祖精神一蹶不振,于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正月六日弃世归天。

世祖皈依净土,奇宠董妃,给文学创作提供了良好的素材。诗人吴伟业首先将笃佛宠妃引入长篇叙事诗,即《清凉山赞佛诗》(《梅村家藏稿》卷九)。全诗凡四段,一百七十六句,宏伟瑰丽,颇富艺术感染力,故有人将她比作《长恨歌》。《清宫词》中的“双成明靓影徘徊,玉作屏风璧作台,薤露雕残千里草,清凉山下六龙来”四句就源于《赞佛诗》。其中的“王母携双成”和“可怜千里草”之句给胡编乱造的好事者留下了“间隙”。“双成”与“千里草”皆指董姓,即董鄂妃。而好事者偏偏要将满语汉译之董(《实录》作董,《清史稿》作栋)说成是董小宛之董。晚清之际,清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排满”情绪高涨,牵强附会、凭空杜撰的清宫秘闻纷纷出笼,《董小宛别传》所编“董小宛入宫”(或称世祖出家)就是其中之一种。它综合野史笔记的有关传说,以《赞佛诗》为线索,以《影梅庵忆语》所载小宛史事的影子,演成清朝开国第一艳史。文人好奇,轻信附会,不加考辨。《红楼梦》的索隐家竟将顺治帝、董小宛、贾宝玉、林黛玉对号入座(王阮梦《红楼梦索隐提要》)。民国初年,就有人将传说改编成京剧《董小宛与冒辟疆》登上了舞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这个传说又被改成电影剧本——《董小宛》走上了银幕。随着“武打热”兴起,港台电视连续剧《武侠董小宛》出台了。近有董千里的《董小宛传》、周策的《兰馨玉魂》、张德义和刘培林的《董小宛传奇》,虽“套路”新异,但仍基于《董小宛别传》的“董小宛入宫”说。

小说、电视、电影、戏剧将董小宛的离奇故事深入到千家万户,为国人喜闻乐道。传说淹没了历史真相,而董小宛的本来面目已鲜为人知了,连陈寅恪先生也以董妃即董小宛(《柳如是别传》)。欲明秦淮名妓董小宛究竟者,请看下文分解。

二、仙都乐国娇花奔放,烟花风尘青莲寻偶

金陵,虎踞龙盘,六朝帝都,犹如一颗闪烁的明星镶嵌在万里长江边上。作为江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它在明代便放射出奇光异彩:公侯戚畹,甲策连云;宗室王孙,翩翩裘马;万金商贾,招摇过市;文人墨客,咏诗填词。一派太平繁盛的景象。时人描绘南京道:衣冠文物盛于江南;文采风流甲于海内”(余怀《板桥杂记序》)。在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里,秦淮河这条飘浮的彩带尤为艳丽夺目:沿河两岸,妓家鳞次,比屋而居;丽姝栉比,争芳斗艳;游客辐凑,挟弹吹箫;骚人荟萃,饮宴作乐。这是温柔的天地,这是风流的世界。

明太祖朱元璋建都南京时,设置富乐院,“尽起天下妓女赴京人院”(刘辰《国初事迹》)。制造乐户版籍,令教坊司主典,分设南京、北京、来宾、主译、集贤、乐民、鸣鹤、醉仙、轻烟、淡粉、梅妍、柳翠、雅歌、石城、清江、鼓腹等十六楼以居之,据说,朱元璋还亲自为富乐院撰书对联日:“此地有佳山佳水佳风佳月,更兼有佳人佳事,添千秋佳话;世间多痴男痴女痴心痴梦,况复多痴情痴意,是几辈痴人。”故明人誉这为群芳荟萃之盛事,遂为有关金陵诗作的重要题材,如永乐间晏铎《金陵元夕》有云:“花月春风十四楼”(盖略城内南市、北市两楼)。明末钱谦益《金陵杂题》亦云:“淡粉轻烟佳丽名,开天营建记都城。而今也人烟花部,灯火樊楼似汴京。”但政府明文规定,文武百官之家“不得挟妓饮宴”,宣宗时以“怠废政事”、“败礼坏俗”,重申官员不得“宿娼狎妓”(《明宣宗实录》)。于是,公庭绝迹,却充盈里闾,“私窠子”应运而生,并以幽灵般的神奇能量在大小都邑出现。到万历时,“娼妓满布天下,其大都之地,动以千百计;其他偏州鄙邑,往往有之。终日倚门卖笑,卖淫为活”(谢肇涮《五杂俎》)。封建国家、御用文人视妓业昌盛为繁华之表、升平之象。名日“脂粉钱”(此为后世“花捐”的先河)的妓税遂为国家一笔正常财政收入。在这个理学道统笼罩的国度里,皮肉之业竞成为国家认可的正当职业。社会风气随之大变。士大夫居官则狎优纵博,退休则广蓄声伎,竞宣称“非遍历美人歌舞之场,不足以言风雅。”风流士子还别出心裁,仿科举条例,品定花案,有状元、榜眼、探花之目(《板桥杂记》)。当时文人几乎个个寻花问柳,吟风弄月;人人魂迷色阵,气尽雄风。大臣出没青楼,穷奢极欲;外戚悬以重金,购色吴门。连弘光帝的殿门上也挂着“万事何如杯在手,百年几见月当头”的对联。君臣上下沉醉在轻歌曼舞之中,难怪吴晗先生将明末仕风概括为“骄奢淫佚”四字。余怀《板桥杂记》描写当时金陵是“乌衣子弟湖海宾游,靡不挟弹吹笙箫,经过赵李,每开筵宴,则传乎乐籍,罗绮芬芳,行酒奉觞,留髡送客,酒阑棋罢,堕珥遗簪”。以秦淮风月为龙头的金陵游乐世界被称为“欲界之仙都,升平之乐国。”

董小宛就是这仙都乐国里的一朵娇花。

董氏名白,字小宛(公元1624—1651),又字青莲,金陵秦淮人,生于明天启四年(公元1624年)。关于她的家世,有关材料上出现了父、母、妹三人。其母延引狎客。其妹董年亦秦淮绝色,名与小宛颉顽,故人诗曰“美人在南国,余见两双成”(双成指姓董)。可见,小宛出身于一个世妓家庭,她与其父、母、妹必有血缘关系。其组成可能像一般妓家一样,其母本风尘女子,在年老色衰时招婿养女而凑成。为了让小宛学好在风尘中争芳斗艳的竞争本领,阿母对小宛非常怜爱,自七岁起就精心辅导小宛识字读书,习音练琴。小宛聪明颖慧,所学无不通晓,她勤学苦练,严冬酷暑不废,正所谓“梅花香自苦寒来”,几年学习,于书翰画品、针神曲圣、食谱茶经,莫不精晓。

星转斗移,光阴流逝。小宛由一个天资聪慧的稚童成长为一个容貌娟妍的妙龄少女,在秦淮河畔初露头角。她轻盈苗条,口朱玉色,身着白纱,庄妍靓雅,风度超群,飘飘如下界仙女,滟滟如出水荚蓉。琵琶在手,轻拂慢捻,如珠在盘;小曲出口.悠扬婉转,令人欲醉欲仙。一时名声大震,与马湘兰、柳如是、顾横波、陈圆圆、卞玉京、李香君、寇白门合称“秦淮八艳”,在八艳中小宛最是青春年少。“才色为一时之冠”的艳名招来了达官贵人、风流才子。董家所居钓鱼巷内车骑盈道,门庭若市。江南名士钱谦益、龚芝麓、余淡心、张明弼、吴园次、陈则梁以及方以智、陈贞慧、侯朝宗、冒辟疆等“四公子”,皆游其门。在这几年的生活中钱谦益是重要角色。钱氏号牧斋,明末清初江南诗坛领袖。在政治斗争中牧斋无疑是一个“败类”,其先与温体仁争权而败北,后来率弘光官僚拜倒在豫亲王多铎脚下。而在青楼妓馆他却是好手,不仅纳名妓柳如是为妾,而且遍游秦淮、吴门诸名妓之门,并留下艳情诗章。当小宛名噪江南时,钱氏已年近四十,他携带如花似玉的妙龄女郎,出没于黄山雄峰、幽林之间,.游荡于西湖灯船、碧波之中。淹留新安达三年之久,可谓艳福不浅。难怪冒辟疆在同辈风流中给钱牧斋以“风流教主”的雅号。

同类推荐
  • 中国第一霸——齐桓公

    中国第一霸——齐桓公

    谈起春秋五霸,首推齐桓公。就政治、经济、军事而言,在七十多个诸侯中,齐桓公并不出类拔萃。他用财无度,好酒,好猎,好女人。然而他有一最大优点:爱惜人才。哪怕是自己的仇人,一旦认准了,破格提拔,委以重任,言听计从。在贤相管仲等人的辅佐下,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荣登霸主宝座。然而,齐桓公的结局并不好。作为一个堂堂霸主,竟被活活饿死。始作俑者,是他生前最宠爱的三个大臣。这个中的滋味,很耐人寻味。在众多的诸侯中,齐恒公为什么能首先称霸天下?成为春秋第一霸主。本书以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再现了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过程。
  • 中国十大文豪韩愈

    中国十大文豪韩愈

    韩愈出身于世宦之家。父韩仲卿曾为武昌令,以美政和文章出名。生三子,长子韩会,官至起居舍人,以道德文学着称。韩愈为小,生三岁,父死,养于韩会之家。十岁,韩会因事贬为韶州刺史,韩愈随兄而去,不久兄死。又随嫂北归河阳韩氏别居。嫂郑氏对韩愈情若所生,辛勤培养,诲化谆谆,及嫂去世,韩愈服而加隆(唐代嫂叔服小功五月即可),以报嫂养育之恩。
  • 心安是归处

    心安是归处

    本书讲述了刘绍棠和杨广芹,非常时期的一段非常情感故事。刘绍棠和杨广芹,一个是大乱还乡的著名作家,一个是善良淳朴的农村少女,在“文革”时期的非常岁月,在他们共同的家乡——大运河畔儒林村,发生了他们人生中一段刻骨铭心的邂逅。
  • 世界最具传世性的思想巨人(5)

    世界最具传世性的思想巨人(5)

    我的课外第一本书——震撼心灵阅读之旅经典文库,《阅读文库》编委会编。通过各种形式的故事和语言,讲述我们在成长中需要的知识。
  • 世界教育艺术大观·百年教育人物传记第48辑

    世界教育艺术大观·百年教育人物传记第48辑

    “世界教育艺术大观·百年教育人物传记”丛书,自发行以来深受广大教师、师范专业学生、教育工作者欢迎,成为很多地方教师培训用书,获得了较高的社会评价。丛书共有50辑,介绍了许多教育学家的教育思想和办学事迹。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第一资源。有一流的教师,才有一流的教育。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关心教育家的成长。
热门推荐
  • 不生病的生活方式

    不生病的生活方式

    不生病的生活方式是百试皆灵的健康钥匙,不生病的生活方式是易求易行的黄金处方;不生病的生活方式能使一切健康难题迎刃而解,不生病的生活方式能使人们生活质量节节升高。如果你是健康的,不生病的生活方式会使你健康陕乐一百岁;如果你是亚健康的,不生病的生活方式会使你迅速强健,冲刺健康;如果你有点小病,不生病的生活方式会使你小病化无,身心轻松;如果你得了大病,不生病的生活方式会使你大病化小,抑病延年。
  • 散入指尖的时光

    散入指尖的时光

    年少,是浪漫无邪的初恋;年少,是迷途知返的叛逆;年少,是没有一丝杂质的真诚;年少,是你人生中最真实的时光。
  • 墨汐九妖

    墨汐九妖

    一个从小就被叫做笨蛋的少年,因为师父欠别人的人情,傻傻地被卖了还在帮师父数钱。和一个奸商来到了繁华的城市,人情世故?金钱权势?不懂也不会,只有手里的剑,有了剑就有了一切。这是一个发生在都市里的武侠故事,一个少年如何以传统武学如何在现代的城市存活,而他体内的另一个他又该何去何从?
  • 赢氏子诗

    赢氏子诗

    大秦庶女,赢氏子诗,智比甘罗,生母不详,子充批之:“妇越闺户,预外事,是非贞也;图货殖,忘盥馈,是非孝也;采丹石,弃织纴,是非功也;抗君礼,乖妇仪,是非德也”江山大计落空,是是非非,因果报应,亲人相继离去,而她该何去何从,她在大漠中冰冷的矗立,往事浮过,一个个熟悉的人面无表情,在她面前一一走过,想唤却无言的苦楚随西风飘散,有朋友,有敌人,也有梦中模糊的人。大漠古墓,她纵身一跃,一眼便是千年。
  • 空想机甲

    空想机甲

    “进化系统准备就绪,是否进化?”“进化!”我的机甲不但能改进,能升级,还能进化,你信么?——林正
  • 凤隐红妆:绝世凤女逆天下

    凤隐红妆:绝世凤女逆天下

    【全文免费完结,女强宠文】凤栖山上,星辰瞬移,一卜通天之卜,卜出风临天下,乱世将起。凤隐,一个来自异世的杀手,带着前世记忆转世为被逆天改命的废材凤府七女。凤隐于天下,隐于乱世,隐去红妆,化身红衣绝代凤世子男装天下!问乱世红颜,谁人可倾?以天下为局,兵刃为子,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只记得有一个人曾告诉她,从此时开始,若天下人辱你我替你背,若天下人背离你我也绝不放手,若天下人皆杀你我愿杀尽天下人,只为你十里红妆,一生无忧。乱世咋起,儿女私情,江山美人,夜无玦,终将会让我们越来越远,我爱你,原谅我在此刻说出,因为,我早已离不开你。若是他人阻我追随你的脚步,我愿逆天改命一回,逆了这天下又何妨?
  • 我们,变了

    我们,变了

    为了他,失去了全部,到头来,却这是一场骗局
  • 梦浮图

    梦浮图

    作品通过从星期一到星期日这七天中的工作与生活片断,展现了一个精神上的追寻者不断地探索人生意义的历程。文中的主人公叫孙道仁,是一基层执法部门的普通公务员。他正直、善良,富于同情心。然而现实中这又是个矛盾的综合体:他虽满怀理想,却一直无法实现抱负;虽身处官场,却不愿与时下合拍;虽志趣高远,却又无法彻底摆脱各种欲念的控制,这就让他时常陷入了那个烦恼与欲望的周期中。他一直企盼着新的生活,渴望着摆脱现状,却始终未能如愿。但这从另一方面又更加催促了他不断探索的脚步,他自始至终都在思考着生命的意义、灵魂的拯救、个人与社会、婚姻与家庭、婚姻与性道德、文明与自然、存在与虚无等一系列困扰着他也困扰着现代人的问题。
  • 红楼初探

    红楼初探

    作者为红学界一颗新苗,所作红楼初探是热闹非凡的红学界中的一抹清新的晓光。对红楼立意,人物,结构等无不提出自己的新颖的见解。
  • 谁给了我鬼瞳

    谁给了我鬼瞳

    从小就酷爱看闲书的明小伍在清明节去给爷爷扫墓的时候不小心在墓地睡着了,醒来后发现自己竟莫名地出现在医院里,而且拥有了一双能看见鬼的眼睛。妈呀,太吓人了,谁说鬼怕医生呀,他清清楚楚地看到一个浑身血肉糊糊的婴孩坐在一个女医生的脖子上,用类似胎盘样的膜状物蒙住了她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