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我也存有另外一种侥幸心理,假如我服兵役,可能只有一半的机率会上前线作战,因为也有可能会留在后方。即使上了前线,我作战的可能性同样也只有一半,因为说不定我会成为某长官的助手而留在安全地区。万一不幸我必须扛起枪。受伤的可能性仍然只有一半。即使不幸挂彩,轻伤也不致受到死神的召唤,因此,我实在没有担忧的理由。如果是重伤,或许在医生的帮助下也有可能逃离地狱的鬼门关;如果我不幸为国捐躯,亲人和朋友也将为我感到骄傲,我的父母不但会受颁一枚最高勋章,还有一笔数量可观的抚恤金和保险金。邻居小孩们会以我为勇士的象征,把我当成偶像来崇拜。而我,一位伟大的战士也会进入天堂,来到慈祥的天父身边,说不定还会见到万人敬仰的华盛顿将军呢!”
台下的青年们听了这番精彩绝伦的演说,早把恐惧抛诸脑后,取而代之的则是强烈的荣誉感和成就感,报名从军的人数立刻大增。
实际上,这位心理学家只是发挥他善于操纵别人情感的特长而已。如同催眠一般,先瓦解众人坚固的防御心理,进而掌握青年的思维动向,将他们逐渐引入预先布下的思想网路中,然后巧妙地操纵对方情感,使其轻易就范。
如果你在说服别人的过程中,特别强调自己的某种观点,企图使自己彻底击溃对方而占得上风,对方反而会加强防范、顽固对抗,结果适得其反。此时你应该先顺应对方,再有意无意地以修饰的方式表达自己想说的话,才不会让对方乘虚而入。
如果有人对你说“杀人会有胜利感”时,你不妨这样反驳他“是的,每个人都想体验胜利的快感,可惜这种感觉稍纵即逝,生命消失了,快感也即之消失。”这样会更绝妙一些对方听到你这番“别人也会杀死自己以体验这种胜利感”的暗示后,就不会再有此类不合“性本善”的怪念头。
一位非常有名的律师替人辩护,由于这宗命案牵涉到许多高层人物,还没有正式审理就显得错综复杂。在这种情况下,他如果真替无辜的被告讨回公道,说不定自己马上会遭到不测,正如俗话所说的:“明枪易躲暗箭难防。”
开庭时,这位律师当着新闻记者和旁听席上的观众说了几句话:“如果今天我走出法庭神秘失踪或永久倒下,请各位从我今天讲的内容去找出线索。如果我将来受到不公平的待遇,一定是有人怀恨在心而伺机报复。”这位律师以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语言技巧,扭转了以后可能对他不利的局面。他同样操纵了对方既想报复又想摆脱众人怀疑的心理,预先将对方的企图当众揭穿,自然也就保障了自己的生命安全。
许多人在生死关头常常运用绝妙的语言技巧化险为夷。他们一方面控制对方的情感,让别人的同情或愤怒有利于自己生存;另一方面又靠谈话的策略为自己大开方便之门。
诗人的艺术
现在,考验已近尾声,我们应该问一问倍尝艰辛的人们——尤其要问问那些此刻不在座的人,因为没有谁受过比他们更大的困苦——在这次战争之前的任何一个阶段,有没有一种既能得到和平,同时又能维护群众利益、不辱国家尊严的两全其美的妙法?我不去问那种只会从国家的力量与安全来看待自己尊严的人。但是如果这些人当中有一种虽然对于国家的荣誉抱有满腔热忱,却时时只因为极端疲惫和信心不足便甘愿放弃战争的人,那么,我便想问问他是否能指出,大不列颠政府和国会何时应该会同意放弃战争?是不是欧洲大陆还处于和平时期?那时你们在欧洲的地图上可以看到一个强大的互相连结体系,像一个巨大的天体,周围环绕着许多的行星。在那个时候,我国能得到和平,能维持十二个月的和平吗?答案是什么?我们已经实验过了,结果是重新开战……我们在那严酷的季节下并没有屈服,也没有像疲惫至极的异乡游子那样躺下歇息——那歇息无异于死亡——难道我们今天反而感到后悔吗?我们当时没有气馁,并且坚持下来,静待变化,难道不是更明智的吗?……
这是英国著名诗人乔治·坎宁演讲稿中的部分内容,坎宁是个傲慢的绅士,同时又是一位热爱祖国的浪漫诗人,在这篇著名的演讲稿中,他回顾历史时让大家悲痛不已;阐述现状时又让人们沉浸于胜利的喜悦。借由两者强烈的对比,感染听众,而便他们产生起伏跌宕的情绪,再经由无数的设问法、反问法的层层加深,创造出一个极佳的语言艺术效果,坎宁成功地操纵了听众的情感,在演说中交织着许多具有煽动性和启发性的感情因素,达到预期的演讲效果。
与人说话时要顺应对方的思路,不让他一开始就生产反抗或冲突的心理,然后再慢慢控制他的思维动向。说话技巧高明的人可以运用各种手段和策略去达到此一目的。例如,你面前是一位饱受上司毫无道理的训斥的部属,或者是一位发觉先生有外遇而怒发冲冠的妻子,你就必须利用一些诱导的方式去顺应之,千万不能随便乱说话,更不能火上加油,要先抚平他们的情绪,再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对方便会逐渐平静下来,听从你的规劝。
真正遇上这种情况时,切记不要触及敏感的原因,要装作了解他的情绪,同情他的处境。如果你对那位委屈的职员加油添醋的问:“你有没有故意顶撞上司?我想肯定有,也许你忘记了。”或对已经伤心欲绝的妻子说:“你能保证自己对丈夫一样忠贞吗?你是否平时过分严格约束你先生了?”这样的语言反而会严重地激怒对方,即使你再说许多动听的话,讲再多充足的理由,都无法让对方信服,甚至会从此讨厌你这个说话不得体的人。
迎合对方心意,使他们放情地畅所欲言,然后再将你自己的观点全盘托出,对方便会欣然接受,尤其在这种不易打破的僵局中,说话技巧的运用更显重要。
致命的一句话
高明的说话技术是手段和策略的有机组合,而最关键的乃是语气表达方式。如果不择时机地大肆应用手段去操纵对方情感时,则可能适得其反。
比如一位太太怀疑自己的丈夫有同性恋倾向,于是对丈夫提出严厉地质问。丈夫却说:“开什么玩笑,我的事自己最清楚,难道要你去打听?”
太太马上反击说:“清楚?你一点都不清楚,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才是明白人。你有同性恋倾向,别以为我不知道!”
这种说话的方法就是超出了语言技巧运用的方法,这位太太不仅无法让先生坦白自己的秘密,反而引起夫妻反目,为家庭生活蒙上一层阴影。如果你的太太对你说出这种话,你一定非常恼怒,会马上表明自己的人格是清白的,如果你此刻心情又不好,便不易控制自己的情绪,多数情况下也会反过来对太太进行人身攻击,最后闹到双方互揭隐私,口没遮拦,落得不愉快的下场。
如果你与对方谈话时需要这种语言刺激,必须慎重选择词语,不能随口就说:“你变态吗?”“你这个同性恋”“骗子!”“虐待狂!”“低能儿!”等易伤害别人自尊的词语。
对方的自尊心一旦受到严重伤害,往往会异常愤怒,然后产生受挫感,从而造成心理压抑,累积过多时便会转化为明显带攻击性和侵略性的反抗行为,心理学家称这种现象为“欲救不满攻击症”,语言专家称为“逆触情感反应”,往往因此而形成人在冲动时的攻击力。由此可见,在谈话时,绝不能随意伤害他人的人格和自尊,即使有必要打击对方嚣张的气焰,也要考虑好言词和语气。
1972年2月16日,新泽西州发生一件凶杀案,一位文质彬彬的教师竟然杀死自己的岳母和妻子。这起不幸事件的起因便是因为这位岳母大人出言不逊。
这位岳母大人有一天对女婿说:“你这个道道地地的蠢货,不但养不了妻儿,竟然还四处借贷。我女儿嫁给你这种人,算是倒了八辈子的楣。哪天请个证人把房子卖掉,然后你就滚回老家去打光棍吧!”
这位教师长年受岳母的训斥,平时在家里又受妻子的白眼,加上几天前他又从旁人那里知道自己的妻子在外面和人鬼混,心情便一直郁郁寡欢,此时被岳母的一番牢骚触发心头之火,一怒之下便萌生杀机。
一旦对方不满的情绪被挑起,时间一到便会像山洪一样爆发,如果你作反击,这种不满情绪会像烈焰一般腾腾直上。一般情况下,理智者往往会尽量压抑怒气或宣泄,比如保持沉默、转移注意力、借酒浇愁、找知己倾诉等,如果对方是个缺乏自制力的人,那就会走向极端,发生一些意料不到的事情。
这种言语伤害如果太深,或者被伤害者当时无法保持头脑清醒,那喝酒咒骂都无济于事,最终仍会酿成悲剧。换句话说,当对方不满的情感无法被你操纵,无法及时得到舒解,他必然会以攻击作为发泄的方式,这股凝聚的怨气所产生的破坏力是不容低估的,这也是那位老师何以杀人的主要原因。
高明的说话大师能运用自如地掌握这种技巧,有些演说家和谈判专家以及优秀的外交家也能熟练掌握语言的分寸,即使已经不小心激怒对方,还能将话锋一转,以嫁祸他人或用幽默等方式将对方的愤怒消除,平息对方一触即发的怒气,不致于对自己产生不利的后果,造成不可收拾的局面。
俗话说:“话不能说得太绝,山不转路转,人不相逢水相逢。”所谓太绝,就是太自满、太绝对。这种不良的语言习惯通常给自己带来麻烦,同时又让对方无法接受。说不定哪一天你会站在和对方相同的立场,接受别人措词激烈的造成的难堪。
语言愈暧昧不清,就愈让人糊涂,如果对方是气量狭窄之人,或者曾经做过什么亏心事,刚好被你无意说中,他就会耿耿于怀,一直揣摩你这句话的真实意图。假如是要故意让对方生气或高兴,以便更有效地操纵别人的感情和思维,这种说话术容易奏效。只要言词不太过于激烈,略为采取一点人身攻击也未尝不可,但千万不能过分,否则会适得其反。
二、诱导失误
好色的将军
称心悦耳的语言能够打动对方,能够联络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是人际交往中不可缺少的沟通双方的桥梁。但语言的多样化又使它像一把双刃利剑,时时被有心人利用,诱使别人判断失误,使自己在语言对抗中获得胜利。
以色列著名的政治家达阳将军非常好色,好像他天生就对年轻貌美的女人有特殊嗜好,以致于他那副色眼迷离的尊容经常在一些小报的花边新闻栏里出现。有一次,他到圣城耶路撒冷进行演讲。正巧台下坐着一位反对派成员,见达阳将军讲得天花乱坠,忍不住站起来向他展开语言挑战,当着新闻记者和许多政要人物的面指责他生活不检点,而将军机智地运用诱导失误的说话术,巧妙地驳斥了对方。
那家伙唾沫横飞地说:“将军,我向来都赞同你的政治观点,也崇拜你的大将风度,但我代表我的党派全体成员,向你提出小小的忠告,希望你不要随便玩弄女性。”
将军眨眨眼睛,习惯性地把手背到身后,从讲台上拱身起来问:“说得也是啊……请问这位代表,你是男人吗?”
“当然,有什么意见吗?”
“先生,如果有许多美丽迷人的小姐要求你去爱她,保护他,去拥抱她,和她做爱而不会有后顾之忧,你会拒绝这种好事吗?”
“当然不会啦,除非我是傻瓜才会那么做。”
“就是啊,何况她们遇上我这样相貌堂堂的男子汉。”
达阳将军在这里用的是变向之辩论的逻辑方法,一般人都知道“男人喜欢女人,你喜欢女人,因此你是男人。”的推理顺序,而达阳将军则反其道而行,以“你是男人”作为前提,不明确地暗示了“男人都喜欢女人”的结论,诱使对方在思维上失去准确判断力,于是将军更是赢得了拥护者的唱彩。
如果你正与某人进行谈话,突然遇到对方突放冷箭,假如一时无法避其锋芒,不妨先搪塞一下,用语言技巧使你的回答从表面看起来理由充分,实质上却是避重就轻,然后再伺机避实击虚,一举反击成功。如果认真分析上面的范例,可以看出达阳将军耍了花枪,他的妙答完全避开听众感兴趣的道理问题,使自己从尴尬的陷阱中脱身而出。
看似单纯明快的理论很容易蒙蔽人的思维视线,当你发觉对方言语中隐含有无限杀机时,最好采取诱导失误的说话技巧使自己仿佛置身事外,否则一脚踏入陷阱便再难抽身,追悔莫及。在实际生活中,政治家和外交家最善于诱导别人陷入失误。
诱导失误的说话术在运用时一定要先投其所好,操纵对方的心理状态,让对方自愿走进陷阱而无法自拔。例如,你想让对方泄漏某项商业机密,可以先找出对方感兴趣的话题,引起对方的好感,待其减弱对你的防备心理,然后再伺机而行,一定能如你所愿。
纵观一流政治家的说话技巧,可以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含糊其词,出言谨慎,比如一位政治家面对记者说:“这是一件急待解决的重要事件,应该深思熟虑,认真处理。”他说话的真实意图是什么?是马上处理呢?还是需要长时间的研究?谁也不明白。
在你的周围,经常会发现一些成天叫嚷着要辞职不做的人,背地里却拼命工作以博取上司的好感,不让被炒鱿鱼的事降临在自己头上,这也是一种让别人对自己有一个完整明确的印象,企图蒙骗他人的手段。
英国著名的戏剧大师莎士比亚写过一部名叫《亨利四世》的喜剧,剧中有一名惯窃,被警察捉住后,信誓旦旦地表示要痛改前非,重新做人。然而他出狱后,一些从前的黑道伙伴再度拉他下水时,他一下子就答应了。有人问他为何言而无信,他理直气壮地反驳说:“喂,哈尔,这是我的职业,不是吗?你们都知道忠于职业无罪。”这显然是一种厚颜无耻的狡辩,他将职业和恶习混为一谈。用来欺骗自己的信念。
这种说话术通常巧妙地把事物的两方面混为一谈,借以达到混淆视听、迷惑别人的目的,对于言语混乱、思路不清的说话者,人们往往无法对谈话内容迅速有效地得出一个统一的印象。
这是一些常见的诱导别人失误的反面例子,虽然大家会对这些小人嗤之以鼻,但还是可以从中归结出一些说话技巧。
另一方面,这种说话术又必须慎用,否则会产生不良影响。例如,在竞选活动中,对候选人的介绍就必须清楚明白,不能一会儿说“这位先生因为推动政治变革而再度获得最高议员奖。”一会儿又说“这位先生隶属于左派劳工组织,是一位无党派人士,虽然没有从政的经验,但却有满腔热忱。”这种相互有出入的报道,会使选民们无法确定候选人的政治立场,反而采取不支持的态度,这自然不利于事情发展。
三、请君入瓮
热恋中的修理工
当你走进一般的商店,随处都可以看见上面写着“谨防假冒商品”的招牌。也许这是某些商店为取信顾客而采取的促销手段,顾客往往认为这些商品货真价实而安心地买下来,不料事后却发现有些是假冒品。这类的事件层出不穷,或许一般人都会经历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