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881300000002

第2章 【才子篇】平庸孔融靠什么“搏出位”

汉代孔融四岁让梨,名满天下,这样出名似乎太简单了点,以致今天有人还在说风凉话,说不定当时的孔融不喜欢吃梨子呢!孔融十岁的时候,随父亲当洛阳去,当时的司隶校尉(相当于州刺史)叫李元礼(即李膺),是个为人正直、学问很高的大名人,而且还相当的孤傲,一般人根本不见,时人以与他结交为荣,比如李元礼的一个朋友叫荀淑,他有个儿子叫苟爽,因为父亲这层关系才得以见到李膺,并且有幸为李膺赶过马车,回去后逢人就炫耀:“我今天为李君赶过马车了!”

十岁的孔融当时要去见李元礼,,《融家传》是这样说的:“闻汉中李公清节直亮,意慕之,遂造公门”,放在今天,一个没有任何背景的十岁小孩,你要他到市长家里去,那是想都不敢想的事。

孔融冒充李元礼的亲戚进去之后,李元礼问他与自己是什么亲戚,他拉上了老子李聃与先祖孔子,扯了一通,居然博得满堂赞赏,后来太中大夫陈韪到了,别人告诉他孔融的机智回答,他给孔融泼了飘冷水:“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孔融马上反击:“想你小时候一定很聪明!”弄得陈韪无地自容。

多年以后,再回过头来,成年后的孔融表现其实一般,在政绩上没有什么建树,在文学创作方面也没有大的成就,真应了陈韪那句话:大未必佳。

孔融在任北海相期间,虽然“更置城邑,立学校,表显儒术,荐举贤良,吊死问生”,不得不承认他做了一些工作,但是在治理政事上,是比较无能的。这一点,在西晋司马彪的《九州春秋》里有详细记载。在用人方面,他自视甚高,但用的都是“轻剽之才”,即个性怪异但不能干实事的浮华之辈;在管理方面没有章法,只求租赋低薄,刑律少罚,致使奸民污吏横行,“一朝杀五部督邮”,是气急之下的无奈之策,然而上级无能,拿下属开刀,又有什么用?

再说治军,他更是外行。他收留幽州乱军,造成内乱,又被黄巾军所围,他“大饮醇酒,躬自上马”,一副从容不惊的名士风范,最后却“不能保障四郡,弃郡而去”,当了逃兵。不久,他在都昌被管黄巾军又一次围困,他向平原相刘备求救,弄得刘备受宠若惊:“原来孔北海也知道有我刘备这个人!”当下发兵解了他的围。后来孔融做青州刺史,被袁谭围攻,从春到夏天,守城的只有几百人了,但敌人众多,流矢如雨,他却像没事人一样,“凭几安坐,读书论议自若”,最后小城沦陷,妻子被俘,他却逃出。李敖在《要把金针度与人》也说过这事,但是他却说从这件事看出孔融是勇敢的人,不知是何道理。台湾学者龚弘先生说孔融是“政治顽童”,倒让人信服。

而在文学创作方面,孔融流传后世的文章不多,主要有五首诗歌,两篇散文:《论盛孝章书》、《荐祢衡表》,总的来说,他诗歌的水平不如散文,而这两篇散文又都是针对时政的上表,一篇向曹操竭力推荐吴国名士盛孝章,一篇是向曹操推荐比自己小二十岁的狂士祢衡。

用现在的话说,这两篇文章都属于公务文写作的范畴,并不是单纯的抒发性灵之作,在形式上也谈不上创新,沿袭的是东汉文人的老路,虽然曹丕评其文“体气高妙”,刘勰说他“气盛于为笔”,但是和同为“建安七子”的王粲相比,他就显得较为逊色了,王粲的《初征》、《登楼赋》、《槐赋》、《七哀诗》不论是在内容还是艺术上,达到的高度是有目共睹的。

或许正是缘于政事和创作的平庸,才使孔融在言论变得出格起来,四岁让梨赚取的道德资本他不能吃一辈子。为了“搏出位”,他发表了两个标新立异的怪论。

一个就是“父母无恩论”。

“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瓶中,出则离矣!”

孔融认为,父亲对儿子没有亲情,他生儿子的本意,是为了发泄情欲;母亲像瓶子,儿子像瓶子里的东西,母亲生儿子,就像从瓶子里倒东西出来,东西出来后,两者就没什么关系了;(如果遇到灾荒,而自己的父亲又不是什么好人,宁肯先去救济别人。)

作为孔子的第二十代孙,这等与儒家孝道大相违背的理论,简直让人瞠目结舌。难怪,后来他与曹操对着干,曹操要杀他,派人整他的材料时,这段言论成了他最大的罪状。

孔融的这个观点,并不是他的首创。王充《论衡·物势》篇说:夫天地合气,人偶自生也;犹夫妇合气,子则自生也。夫妇合气,非当时欲得生子,情欲动而合,合而生子矣。

孔融只是进一步发挥了王充的理论而已。然而不知孔融想过没有,只消拿他自身与他的家庭反驳他,这套荒谬的理论就会土崩瓦解。

孔融十三岁时死了父亲,史称他“年十三父丧,哀悴过毁,扶而后起,州里归其孝”,可见父亲的死对他打击很大,悲伤过度的他,是在别人的帮助下才重新振作起来的。按他的理论,既然父亲对你无恩,你死去活来的哭什么啊?

还有一件事,也能说明孔融的言行很矛盾。他做北海相的时候,有一天看见一个人在坟边哭泣亡父,脸色一点也不憔悴,就把这个抓到官府,以“不孝”的罪名杀了。

孔融十六岁的时候,他哥哥孔褒的朋友张俭得罪了宦官首领侯览被追杀,逃到孔家,正好孔褒不在,只有孔融在家。孔融把张俭藏在家中。后来兄弟俩因张俭之事受到牵连,被捕入狱。兄弟俩都主动领罪,这时候孔融的母亲站出来说话了:“两个孩子不懂事,我是一家之主,负主要责任的应该是我!”如果真得像孔融所说,儿子只是瓶子的东西,生出之后,就与母亲这个“瓶子”毫无关系了,那他母亲此举岂不多余?

再看孔融与子女之间的亲情,五十六岁的孔融临刑之前,牵挂的还是他的一儿一女,希望能保全他的一儿一女,一向孤傲的他,这时对使者求情道:“冀罪止于身,二儿可得全否?”而当时九岁的儿子、七岁的女儿,正在别人家里下棋,听说父母上刑场的消息后,没有任何逃跑的打算,别人问他们原因,小儿子反问道:“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想像力丰富的小女儿则无限深情地感叹:“假如人死后有知觉,得以见到父母,那不是一件最幸福的事吗?”两人说完,神色平静,引颈就刑。

如果孔融地下有知,在得知一双儿女的如此表现后,肯定不会再坚持他的“父母无恩论”。他应当愧疚,在曹操给予警告之后,仍然只顾自己一时痛快,毫不收敛偏激的性格,以致一双好儿女连累受害。

孔融的另一则出格言论,是他的吃人理论。晋朝的杨泉在《物理论》中记载了一件事,说汉末有个管秋阳的人与弟弟及其同伴,因避战乱而结伴同行,天下雪断了粮食,管秋阳就对弟弟说:“现在如果不吃你的同伴,我们三人就一起死。”于是兄弟俩一起杀了这个同伴,得以活下来。孔融对这件事的看法是,管秋阳爱惜父母赐予的身体,所以吃了同伴,没有什么错,因为这人只是一个同伴,不是朋友,如果像管仲吃了鲍叔,贡禹吃了王吉,就不行。而管阳秋吃的那个人,不过是一只能说话的鸟兽罢了,就像狗吃了一只狐狸,一只狐狸吃了一只鹦鹉一样,没什么奇怪的。

孔融这套出格的理论也相当奇怪,在孔融眼里,好像只有管秋阳两兄弟是父母生的,那个倒霉的同伴就不是父母生的,就不必爱惜父母赐予的身体了。

南朝梁元帝萧绎撰写的《金楼子·立言》里也记载了孔融的吃人理论,不过有些不同:“三人同行,两人聪俊,一人底下;饥年无食,谓宜食底下者,譬犹蒸一猩猩、煮一鹦鹉耳。”

孔融认为人饿起来的时候,“聪俊者”可以把“底下者”(愚蠢的人)吃掉,就像吃一只猩猩或者鹦鹉那样。?表面来看,这很有点后世达尔文“优胜劣汰”的意思,然而现实生活中,往往是“弱肉强食”,而不是“蠢肉智食”。而且,一个人聪明还是愚蠢并不是一件容易界定的事,聪明人常干蠢事,而蠢人吃聪明人这种事也经常发生,孔融够聪明的吧,还是被曹操杀了,从智商上说,曹操说不定还赶不上孔融,但从情商上说,孔融就差得远了。

同类推荐
  • 蒋介石宋美龄在台湾的日子

    蒋介石宋美龄在台湾的日子

    本书是在台湾和台湾问题日益成为国际、国内关注焦点的时刻出版的一部有关蒋介石、宋美龄及其他台湾高层人物在内的传记作品。作者在广泛收集材料的基础上,详细记述了蒋介石、宋美龄夫妇及台湾“第一家庭”生活、工作、娱乐的实情,介绍了其后辈目前各自的境遇;书中也记录了台湾高层政治斗争和权力更迭的内幕,介绍了蒋介石和蒋介石之后的台湾和台湾问题。本书自1999年8月出版以来,受到各界好评。根据各方要求,我们对书稿进行了部分修改和增加,以使其更加完善。
  • 俾斯麦

    俾斯麦

    展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书,以事件发展的脉络为序,叙述了俾斯麦一生中经历的重大事件。解放以后,我国只出版过一本英国学者帕麦尔著的《俾斯麦传》,他那是以读者多少已了解那个年代和多少已了解俾斯麦的事迹为基点而写的,对大多数中国读者来说,读来未免吃力。这本书在叙述中夹以介绍了有关的时代背景,特别是文化背景,望对了解传主有所裨益。而在叙述严肃的重大事件之余杂以散文笔调,以趣文逸事点缀其间,不失为一种有意义的尝试。
  • 大家风采:天下名人-世界上卓越的26位文学家

    大家风采:天下名人-世界上卓越的26位文学家

    本书主要写了世界著名的二十六位文学家的出生背景,教育背景,求学历程,以及成名作品,还有对世界的贡献。
  • 宋朝的太祖和太宗——变革时期的帝王

    宋朝的太祖和太宗——变革时期的帝王

    本书分三部分,第一部分考察了五代政治局势的转变过程,简单介绍这一动乱时期的政治家和武将们的大致情况,第二部分讲述宋太祖,第三部分围绕宋太宗的统治,叙述了中国走向统一,实现中央集权的过程。
  • 维多利亚女王(布老虎传记文库·巨人百传丛书)

    维多利亚女王(布老虎传记文库·巨人百传丛书)

    维多利亚女王,英国历史上统治时间最长的一位君主。开创了大英帝国统御七海、国运昌盛的黄金时代。她坚决、独立,亦将责任、良知、道德和坚定具体实践,成为维多利亚时代的象征。翻开历史,大概找不出像维多利亚这样的女人,即如此出色地完成了一个女王的职责,有如此平凡地拥有了一个女人的幸福。维多利亚是一个复杂体。她有时温柔、天真、善良,有时却又强硬、狡猾、冷酷;她有时对时代潮流采取顺应、随和之态,对外却贪得无厌拼命地支持殖民扩张……不同的人总从不同的角度去谈论、去评价维多利亚这个人,维多利亚这个时代,尽管她和那个时代在历史上已经消逝将近100年,但它对历史的影响却是潜伏在而巨大的。
热门推荐
  • 废柴煮席从粮记

    废柴煮席从粮记

    这是一支废柴与一位精英的血泪搏斗史……废柴!小心眼的废柴,可爱的废柴,仇富的废柴,天天蹭网偷菜的废柴,每个月领了薪水却仍然被迫贫穷的废柴……哦,废柴,你天天刷光总裁的菜是为哪般?
  • 近身强少

    近身强少

    佣兵强者,特工之王重回都市,面对清纯可人的校花,冰雪冷酷的总裁,傲挺丰满的女警,他将如何遨游花丛,本想安逸生活,却陷入一场阴谋,卷入地下圈子的霸权争斗。再战江湖,一双铁拳纵横四海。为兄弟两肋插刀!为女人血溅五步!!一腔热血,彰显男儿之气,再创英雄之梦!
  • 诸子百家名句赏析

    诸子百家名句赏析

    《诸子百家名句赏析》中“诸子百家”一般是指先秦至汉代时期出现的学术流派。西汉刘歆在《诸子略》中著录各家著作有一百八十九家,其后的《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等书则使“诸子百家”的著作上升到上千家。但流传较广、影响较大、最为著名的不过几十家而已。
  • tfboys梦想

    tfboys梦想

    三个大男孩,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不断努力,最后取得自己想要成绩,并在梦想的道路上遇到自己喜欢的人,在对的时间遇到对的人,为什么不在一起呢?
  • 新女驸马

    新女驸马

    一个多情的李公子,为了她娶了别人,只因爱她就是要成全她;一个儒雅的将军,为了她宁愿抛弃爵位,只为陪她浪迹天涯;一个狂霸天下的君王,为了她甘愿废弃后宫,只为留住她;一个敌国的太子,只为了她的一句话,化干戈为玉帛;究竟她的心归何处?她是皇帝最为器重的朝中重臣,她是引发两国战争的主因之一,她是众人竞相追逐的绝代佳人。她的结局是生是死,还是留下一段传奇,然后华丽的转身回到原本属于她的世界,正如一首诗所云: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 也说项羽

    也说项羽

    成功者总有万千的人去捧其臭脚,失败的人最恨不得千脚万脚只为踩死。此即所谓“成王败寇”。我在做一件看似很二的事情,写一套关于“败寇们“的列传。历史本不应是枯燥无味的,他也可以很热血!以正史框架为纲,以散文演义笔法把历史写的更美、更热血、更人性。我写的是人性和反思,是国格和尊严。希望大家能从书中的文字间,找回哪怕一点——我们老祖宗们血液里曾经流淌过的东西,我的书也就达到了初衷。好了,第一个出场的人物——项羽!
  • 重生之幸福满天下

    重生之幸福满天下

    一觉醒来,陈好好回到初中时代,父母还没有相继过世,她还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表哥表姐宠爱的小人儿。她会任由前世的剧情发展下去还是扭转乾坤呢?
  • 轩辕黄帝

    轩辕黄帝

    五千年前,炎帝神农氏率蚩尤、少昊、祝融等部落,向涿鹿的黄帝轩辕进攻。势如破竹,直逼涿鹿城下。形势危急,黄帝命应龙率猛兽埋伏于沙砾沟,重创九黎。黄帝公主素女与大鸿偶然发现炎帝在荆棘坳的粮库并放火焚毁。炎帝闻讯,即刻封锁消息,并下令立刻强攻涿鹿。黄帝将计就计,反攻阪泉大营。炎帝大败,只得逃向矾山蚩尤大营。黄帝于是将炎帝包围。此时,北方荤粥也来进攻涿鹿。于是新的大战再次爆发……
  • 与君许一世长安不换

    与君许一世长安不换

    阴阳师,是可以游走六界而不受束缚的,也是脱离于六界之外的。她是伏羲琴琴灵,因一场情劫沉睡万年。她是琴灵所寄生的阴阳师。因一场情劫失去记忆,被转送异世。他是孤独地狱的恶鬼,因机缘巧合被未失去记忆的阴阳师所救,成就了比天高的能力,在阴阳师被转送异世之后,自封法力与记忆,等待阴阳师的回归。他是阴阳师救下的死魂,在他无边黑暗的世界里,阴阳师是他唯一贪恋的温暖。万年的时间,足够让他们认清自己想要的是什么。风雨过后,便是彩虹。问世间情为何物,只教人生死相许...世间众生终是逃不过一个情字。(古言鬼神不虐)
  • 眼界决定境界

    眼界决定境界

    什么是眼界?眼界是所见事物的范围,借指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宽度或广度。什么是境界?境界本为土地的界线,常指人们思想认识上所达到的深度与高度。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基于其对客观事物的见识、理解与认知,表达的是其精神追求和人生价值取向的视角与层次,并蕴含在其为人处世、工作生活和待人接物的各项活动之中。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通过一个人在处理复杂社会关系和利益关系中的表现,来评价一个人的思想境界。道德高尚者、操行高洁者通常被认为拥有崇高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