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893100000024

第24章 MBA学得到与学不到的(1)

杨斌 2005年7月16日

杨斌,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党委书记,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企业战略与政策系副教授。

非常高兴有机会和大家在这样的时刻探讨这个问题,“MBA 之学得到与学不到的”还有一个副标题,是我在深圳做演讲时候的副标题,是“MBA毕业,一场悲剧正上演?”加了一个问号,是为了说明MBA的学生在就业,特别在职业生涯刚开始遇到的困难。

今天讲座的主要目的是招生说明,希望通过这样的讲座,让大家了解MBA的教学和发展动态;希望通过两个小时左右的演讲,引发大家对MBA和管理者两个角色的不同思考。同样,引发大家思考,除了得到这样的学位,自己怎么样利用在MBA的项目花两年或者是更多的时间,怎么样把MBA学生培养成真正的管理者,这里面有我的思考和体会,和大家来分享。

今天来听讲有我的学生,也有申请者、毕业生来听我认为有一定的益处。同样的内容也跟人力培训的经理,和我的同行来共同分享。今天也有媒体的朋友。我会谈三个话题,两个源起,还有一个是得到与得不到。

§§§第一部分问题的缘起:国际篇

为什么我们现在来探讨MBA之学得到与学不到?实际上在国际上有大背景,我们不时听到对MBA的评价,到底MBA怎么样?我需要用不同的例子跟大家来说话。

第一个来看看美国,美国的管理教育有什么新的趋势和动向吗?首先在MBA的项目中申请人数逐渐在减少是重要的现象,我们看2003年到2004年,美国的不同项目的管理申请者,实际上2003年到2004年度美国的管理项目中招生显著减少;两年制全职的项目,是78%,申请都减少了;1年制减少是67%;再减少的项目是在职项目,是48%;培训项目是26%,项目的申请者都减少了。越是要离开工作岗位,要全职学习的项目,申请项目减少得就越高;越是不需要脱产学习的项目,有增有减。这个是第一个数字。

第二个来看看国际上,我们看看人数上的变化,2003、2004年国际上的学生,我们今天会讲到,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美国的管理项目把全球作为重要的卖点或者是竞争优势,这股风是从欧洲吹过来的。在90年代中期的时候,在典型的美国MBA管理项目中间,教师中有1/3—2/3是来自国际的教师。教学的内容中案例有1/3来自北美的部分。学生比例是怎么样?某个学院最多的是1/3的学生来源来自非美国。大家知道这个是一个非常不容易达到的数字,这个不同于欧洲所进行的国际化。欧洲的国际化有自己的便利之处,比如说一个德国的项目,他可以说老师中有60%是国际化,50%的学生是国际化的。美国的学生申请德国的项目呢,都算国际化,但是对北美来说就没有那么简单。北美的申请项目增加得多,申请人数减少得也多,是75%。申请人数显著减少。即便是哈佛商学院申请人数的下降也有1/3,有的学校下降幅度高达50%,欧洲和澳大利亚的商学院也出现过类似的现象。在商业周刊的杂志上说过MBA等于MRA,这专门是在美国的军队中,特别是陆军中惯用的术语。我们打着战役,突然发现了减员。这对于MBA的负责人来说,MBA的从业人来说意味着什么。与此同时,MBA的学费不断地上涨。现在,顶尖商学院的学费在过去6年上涨55%,平均每年达33 774美元。而哈佛商学院2004年学费涨至39 100美元,申请的人数也是不断地减少,比2003年减少16%。

为什么在减少?不同的人提出了不同的原因。其中有人认为人口结构的原因是非常重要的。20世纪60年代初是婴儿潮的时期,生育的比例很高。这方面申请的人比较多,而对70年代以后就逐渐地减少。

第二个原因是成本增加。现在想申请美国MBA的项目,还要考虑到容易不容易拿到Visa,即便得到了Visa,在美国就业也不容易。大家都知道,以前美国一度说到西部去,因为西部有机会。而现在说的是到印度、中国,因为这些国家存在着重要的就业机会。清华的经管学院今年秋季入学的时候有33名留学生来自别的国家,有76名学生送到别的国家,还有74名别的国家的学生来学习。他们愿意到我们这儿来了,而且愿意把我们的人交换过去,来跟他们一起分享中国的MBA教育。

当然除了这样的普遍原因之外,其实管理教育存在着若干的问题,这也有不小的关系。为什么申请人数下降,最根本的问题,就是我们目前的管理教育不能满足利益相关者的需要。要求一个企业,一个产业中有社会,雇主、员工都是Stakeholder,主要的批评意见认为,目前的管理教育,传统的MBA教育,在以下方面存在着问题。

· 能否传授有用的管理技能

· 能否培养领导者

· 是不是建立道德行为规范

· 是不是引导学生找到好的工作

同时,MBA学费增长过快就没有逻辑性这是泛泛而言,特别是来自舆论。我从另外的角度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现在认为对 MBA或者是管理教育批评和反思,是1959年和1984年变革以来的第三次浪潮。这个是我的看法,供大家参考。

为什么叫第三次浪潮?所谓1959年和1984 年是怎么回事?现在我手里拿的这本书《管理者而非MBA》是今年6月份出版的,至少在这个圈子里影响特别大。你既然选择接受管理教育,你就要了解管理教育的来龙去脉。我经常问一些学员,你知道不知道世界第一所管理学院是哪一所学院?是多少年诞生的?有多少年的历史?

实际上这个是非常有意思的百年复归,在1881年的时候,美国有一个很有名的商人,也是一个富有的商人,把他的积蓄捐给了宾夕法尼亚大学,成立了沃顿商学院,沃顿是个商人。100年之后,沃顿商学院在所有的商学院中排名第一,不管是哪儿的排名,沃顿一直排在第一位。这个学院有一个专长,是财务。它是在费城,和纽约离得近,可以找到非常好的财务工作。刚开始办这个商学院的时候,这个商学院教育集中在什么地方?在一些举止上、一些你的行为上,你的举止和行为怎么像一个商人,有教养的商人。这个是沃顿最早做的事情,还有会计。

1908年的时候,第一个MBA项目在哈佛商学院。还有一个有趣的事实就是,如果诸位你们今年报考MBA,当你们毕业那一年,你们正好赶上全球范围内MBA的100周年了。MBA 100年了,但是并不是一帆风顺,我跟大家说说历史。比如说整个管理教育发展中间,非常重要的兴起和成长,是1947年在北美,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了《哈佛商学院1949届》,这本书很值得读一读,我为这本书写了一个评论。在1974年的时候,封面就拿这班的毕业学生做封面,标题是“令美元失色的班级”,这个班级当中有很多人成了美国500强的管理者。为什么这一届这么厉害?原因是美国法案对教育的推动。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那些有战功和退役的人回来了。回来以后为了鼓励美国的好男儿愿意再为美国效劳,政府决定为他们在教育上申请,只要他们被录取了,钱就是由美国政府来付。这样的政策把穷苦家的孩子都吸收了。美国好的学校是私立学校,你念书可以,但是付不起学费,怎么办?只能望门兴叹。现在好了,这些人最爱学的管理学就是商学院,他们在战争时经历的那些非正常的生活,将来对什么有帮助?从商。那几年哈佛商学院可挑选的余地特别大,最后的结果超过80%,将近90%招收的学生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退伍兵,这些人入校以后每天睡觉只有3—4小时。他们说我们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人,没有睡眠不算什么。清华的老师也说,1977、1978、1979年学生,他们不睡觉,像海绵一样渴望吸收着老师教给他们的知识。在美国,那一届也是这样,在工作上也表现非常优异,所以最后这个班那么多的学生都成为了世界500强的CEO,当然整个班的人数也多了一些,是700人。

这个是快速的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美国MBA的授予量到了7万人左右,这个是非常快速的发展。大家知道中国的MBA的授予量是多少?我们一共招生是18 000人。他们数量是多少?那个时候是7万人。

这7万人到20世纪50年代的时候,受到了不例外的抨击。美国人是有危机感的民族,在50年代,美国非常严肃地反思过他们的教育,原因何在?在50年代的时候,美国人觉得自己落后了,是比哪个地方落后了呢?觉得是比苏联落后。那个时候的苏联很多方面表现出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第一个把人送到太空中的是哪个国家?是苏联。所以美国从各方面反思,其中一个反思是卡耐基基金会,一个是福特基金会。所以要提到报告,少不了这两个报告。《管理者而非MBA》的作者明茨伯格教授不断地嘲讽啊,1908年发明的产品,1959年提出的战略,一直经营到现在。他说的是谁呀?是MBA。MBA那个战略是什么战略?在1959年的两个报告的冲击下,最重要的批评就认为MBA或者是管理教育太儿戏,太不够严肃了,各个学校和各个学校差别很大了,可以说其中缺少一些分析能力和定量分析的能力的培养。这次的冲击以后对美国的管理教育确定了什么?简单说起来,就是一个核心课的体系。不管是哪个学校办MBA,都要开核心课,这些核心课都是知识点的东西,要加强学生的分析能力。还有一条,就是要求教MBA的老师具有博士学位,在1959年以前没有,有这个学位的教师达不到1/2。有的从董事长的位子上退下来了,就教MBA了。1959年以后就没有了,而且成为了主流。

到1980年的时候,又一次反思,1984年也好,1988年也好,美国又觉得不行,这次认为比日本弱。在70年代80年代的时候,日本企业狂热地收购美国标致性的建筑。很多标志性的建筑拥有者是谁呢?是日本。所以1984年美国说,美国的管理教育应该为美国经济落后于日本负主要的责任。在美国,MBA或者是相关的毕业生,是管理人员当中相当重要的人员。在1988年又做了一个报告,这次报告决定美国要做彻底的改革才能适应全球,而且这次最大的变化是全球化。美国发现之所以日本行美国不行,最重要的是日本有博采众长,融成一家的能力。大家的创新不是原创性的,而是模仿,最后组合在一起,能力更强了。最后聘请背景不同的老师,在教学中加一些来自印度、中国、日本、拉丁美洲的案例。到这个时候,美国的教育到达了一定的顶峰。每年MBA的授予量达到了10万人,或者是11万人。每一年世界上生产多少MBA,大数可以跟大家说,美国占了大头,全世界是十几万的样子,美国占了10万人。有一些经济强国,长期没有引入MBA项目。比如说日本,德国都没有引入。

MBA继续发展,发展到了2002年到2005年。为什么是第三次浪潮?我介绍一下这个文献。

第一篇是2005年的5月,这个是一个多月前的事。有人如果看过《极客与怪杰——领导是怎么炼成的》,这个作者沃伦·本尼斯,领导力方面一个人叫(约翰·夸特),一个叫本尼斯。现在本尼斯主要在加拿大,南加大商学院教授,同时是哈佛领导中心主任,他写过一篇文章How Business Schools Lost Their Ways,叫《商学院如何迷失了方向》或者说,商学院怎么就走错了道。再看看2002年的9月,这个老师叫Jeffrey Pfeffer,他是大教授,在2002年的9月,他和他的学生合作做了一个研究,最后发表了一个论文,叫《商学院的终结》,说得难听点的是判死刑的意思。

最后说说我翻译出版的书,叫《管理者而非MBA》。这个是明茨伯格教授,他是管理方面的大师,重要的是战略方面的大师。有没有发现共性?他们都是来自商学院,他们都是在领域中的绝对的大腕。他们所进行的这样的东西,没有一篇是自说自话,都没有用断言,我们看这里面有数据,有事实,有严密的推理。这叫严肃之作,需认真对待。那么,他们都说什么了?

《商学院如何迷失了方向》最重要的批评是什么?最重要的是认为是商学院方向走偏了。商学院的教师在对管理中间最重要的领悟和科学研究的严格性这两个东西的争夺中,商学院偏于后者。商学院的老师在被聘用,提升会严格被考核Tenure。由于这些研究要发表在杂志上,所以研究的内容过于狭窄和脱离实际。有一个教授做了一个调查,发现公司中董事会的成员只有不到1%的比例的人曾经阅读过被教授们挂在嘴边上的文献。这叫A-list journals,有A有B。 像哈佛商学院评论是不是A-list journals?不算。

从办学模式上说,一个叫Scientific Model,一个叫Professional Model。他现在的模式过于科学了。现在管理方面很多不够科学,是经验,是不完全归纳,或者是很不完全归纳。德鲁克最有名的书是《管理实践》,他分析了几个企业?是一个企业,这个企业是斯隆控制的通用汽车。还有很多大教授做的研究都是在10个企业之内,这个从科学的角度看,不够科学。为什么?样本太少了。大家都知道《追求卓越》这本书,这本书中研究了40多家企业。还有一个《从优秀到卓越》研究了20多家企业。这样的研究是发不到科学杂志上的。彼得·圣吉教授啊,他写的是《第五项修炼》,彼得·圣吉没有进入到教授的行列。为什么?因为他们认为这不是科学研究,为什么是五项,不是六项啊?所以他是高级讲师,不叫教授。所以这就是商学院如何迷失了方向。彼得·圣吉当过校长,现在也在从事教育事业。

同类推荐
  • 拒绝高考的小子:中国最年轻CEO的奋斗历程

    拒绝高考的小子:中国最年轻CEO的奋斗历程

    这是一部讲述“亚洲新音乐王储”、刷新“80后”创业记录的张伯宏个人成长经历和心路历程的佳作。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参加高考是改变命运的不二途径,但是张伯宏不这么想,他“直奔梦想,不兜圈子”,毅然选择了拒绝高考!本书再现了张伯宏为了不丧失自我,为了要自己想要的而做的不懈努力和拼搏。其中也记述了他面临压力时的彷徨、面对转型时的苦思冥想。本书告诉人们:只有在有兴趣的领域“玩好”,才能赢得人生。
  • 立足本职

    立足本职

    本书阐述了“善于规划职业路径的人将走向成功”这样一个主旨。就像去一个地方需要事先画好地图一样,职业生涯规划勾勒的是职业发展的路径,出色的职业规划将带领我们走上成功之路。
  • 学好社交打天下

    学好社交打天下

    没有谁能够与世隔绝,于是就有了交际。人在社会化过程中,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而社交礼仪教育是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因为,礼仪是整个人生旅途中的必修课。
  • 老板最喜欢这样的员工

    老板最喜欢这样的员工

    要学会从老板的角度思考你的工作,例如:你如果从事软件行业,就有可能把自己定义为写代码的人,这是对工作最表面的理解,还不够深入,也不够了解这个岗位最深刻的意义。美国一家软件公司的老板曾写文章,表达了他对这个岗位的理解,在他的眼中:别人雇你的目的,是让你增加利润,不是让你编程。如果你说自己的工作是程序员,老板压缩成本的时候就会针对你,但是如果你把自己设计成能帮助老板增加利润的人,你会更安全,例如位程序员曾这样介绍自己:“本公司97%的收入,与我写的代码有关。”学会转换,就能轻而易举成为老板最需要和最喜欢的人。
  • 性格的力量

    性格的力量

    这是一本独辟蹊径的读人记。本书以细腻的笔触品读了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影星赵薇、政治哲学家阿伦特、当代作家梁晓声等二十位人物。某一种“弱点”缩影。某一种特性的缩影。某一种风格的缩影。这二十位人物,虽然离你的现实生活如此遥远,但在他们当中,你会发现生活隐匿的一面,你会看见熟悉的身影,你会觉察到自己的影子,你会找到心灵的伙伴。
热门推荐
  • 打造优势竞争力:你一生的优势生存策略

    打造优势竞争力:你一生的优势生存策略

    本书以“发现你的竞争优势”为出发点,阐明了发挥优势的重要性,并指导你在实际生活中怎样去发现自己的优势、稳固自己的优势、发挥自己的优势,使自己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 有,没有刚刚好

    有,没有刚刚好

    在宣城这个小镇上,李菲琪,一个十六岁的花季少女,她大大咧咧,无拘无束,程颢总说她没心没肺。对,程颢就是她的死党兼青梅竹马,十七岁,暖男一个,多才多艺,擅长打篮球,是学校女生的阳光男神。其实他喜欢她,她欣赏他。可是,在爱情路上,一切都没有刚刚好。一次出国事件,她的生命里多了一个影子,林子文,霸道,叛逆,敢爱敢恨,这些都是他身上的代名词,他女朋友无数,可真正能让他心动的只有李菲琪这一个。这样的三个花季少男少女在宣城这座静谧的小镇经历了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的青春。有笑过,也有哭泣,有激情,也有徘徊,有爱过,也有错过。在人生这一场旅程中,没有所谓的刚刚好,只有有勇气地奋斗过,一切才会有看似刚刚好的刚刚好。
  • 以诺塔

    以诺塔

    这个世界上有一些总是在旅途上的人。他们寻找符石和被封印的英灵,收集他们的力量想冲击冲天高塔——以诺塔来成神。有些人很早就死了,有些人在成功的边缘。征服以诺塔已经成为了全大陆所有人的梦想。也包括一位年轻的剑士。
  • 苍穹永定

    苍穹永定

    天地浩劫,群雄并起,万族林立,诸族称雄争霸,敢问茫茫大地,谁定苍穹?一平凡少年应世而生,闯仙宫,入魔渊,进佛地,出妖殿,且看他在乱世,如何走出自己的强者之路。
  • 嫡女生存计划

    嫡女生存计划

    母亲疯癫,嫡女身份被夺,形同奴仆,姻缘被毁,姐姐冒名顶替她的身份嫁入侯门,进而还想杀她灭口,她一忍再忍,一退再退,才知道苦海无底线,女儿当自强,求人不如求己!拿回原本就属于自己的一切。欠她的,一分一毫,一点一滴,必须加倍偿还。有恩报恩!有仇报仇!情节虚构,切勿模仿
  • 淑女舰娘与弱受提督

    淑女舰娘与弱受提督

    “所以说,提督你怎么又倒下了?”晓居高临下的看着又一次莫名其妙倒下的提督。从下往上看到美妙风光的提督,再一次流着血的晕倒了过去。“叮咚,宿主请为提督做人工呼吸,并且成功唤醒提督,失败惩罚跪着学猫叫50声。”托管的系统再一次出来坑晓了。‘啊啊啊!我啥都没干啊你们这是怎么了!为啥么我会造孽碰到你们这样的魂淡!’正在给提督做着人工呼吸的晓如此悲愤的想到。本文为轻松搞笑向
  • 百炼成仙

    百炼成仙

    生而为妖,却要成仙。众仙嗤笑:小妖,且渡过天劫再言成仙之说。林希反驳:大仙,不过网游而已,太认真就输了!
  • 病毒(蔡骏作品)

    病毒(蔡骏作品)

    冬至前夕,好友林树发来一封奇怪的邮件,“我”连夜赶往他家,在他家楼下目睹他坠楼身亡。平安夜,同事陆白公开即将结婚的消息,随后却跳江而死。元旦,地铁站台,一人似乎看到了什么无形的恐怖东西,向飞奔而来的列车纵身跳下……如有某种病毒肆虐,自杀事件频频发生。经过查证,发现所有死者均有一个共同点:经常登录一家叫“古墓幽魂”的个人网站。
  • 都市经商少爷

    都市经商少爷

    他是燕京的一位富二代,也是官二代的后辈,12岁的他,被他爷爷扔进了部队里。
  • 不空罥索咒心经

    不空罥索咒心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