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话可以影响人一生,一句话可以改变人一生。说话能力事关重大,它直接左右你的人生棋局。我们要树立这样的观念:好口才便是财富。
如何注意说话的表情
一个很会说话的人,他所用的不仅仅是他的口。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发现,有些人一开口,别人就静下来听,而另一些人讲话时,听众仍各干各的,甚至打断他的话,这种情况之所以出现,当然有许多复杂的原因,但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有的人懂得使用表情,使用眼、胸、肩等身体的各个部位来配合他的口吸引听众,而有的人对此却一窍不通。试想:如果一个人在说话时只是嘴在动,而身体的其他部位是绝对静止的,他会对听众有吸引力吗?
其实,从你出现到你开口说话的这段时间里,你都在说话,只是没有用口,而是用身体的其他部位。你的眼、手、脚等一举一动都能体现出一种表情,而这种表情可吸引听众的注意,使之产生倾听的愿望;反之,也可以使人不想听你的话,甚至使人对你产生一种厌恶感。
因此,一个会说话的人在开口之前,必须调动身体的各个部位,向听众传递他张口前的信号和信息。这是成功的说话所必备的前奏。即使是在说话的过程中,你突然站起来,或者是将座位向对方移近一些,或者突然做一个不寻常的姿态,只要自然、得体,对你语言的效果也大有帮助。
如何提高说话的流利水平
应该尽量地熟悉主题。当我们的思考不发生任何迟疑的情况时,要说的话也自动地到了嘴边。充分的准备可以增加流利程度,因为这能增加自己的自信心,从而更能坚信自己要讲的东西。另外,熟悉主题会使讲话者有更大激情,这种激情会使讲话者的整个身心都投入到其演说的境界之中。这样,流利也就不顾其问题了。
准确的咬字是流利的第二种手段。发音含糊不清是犹豫的一个原因。如果讲话者连续几个地方都有迟疑不决的现象,他便会感到什么地方搞错了,于是他头脑中力图想出哪儿出了毛病,结果又更加影响流利,因此,如果我们有意识地在流利方面做出一些努力,我们会收到很大成效;反之,如果我们在演说的其他方面下功夫,而认为到时候自然会流利起来,那你得到的将只有失望。
充满热情也是提高流利度的一种手段。我们注意到,人们激动时,声音变高,语速变快,此时,语言似乎更加流利。所以,在演讲时,要用你的热情感染他人,要大声讲话!如果你的情绪已经紊乱不堪,如果当你站在听众前面怕得发抖,你就特别要大声地讲话。
除此之外,迅速地讲话也能提高流利程度。当你迅速讲话时,你的心理便能更快地发挥功能,如果你能集中力量快速阅读,那么,在你只用于读一本书的时间内,你说能读两本书,并且获得更透彻的理解。
舌头造就了领袖
美国国务院规定报考外交官“必须有较高写作和讲话的能
力”。报考者要通过四十五分钟的考试,以“判断他的表达能力”。日本、新加坡等国规定,政府工作人员要进行三个月到半年的演讲训练,才能从事工作。纽约《太阳报》每年第一月登出一幅整版的广告:“增加你的收入,学习有效的讲话,预备领袖资格。”每年都有十几万人从距离纽约很远的地方,跑到这里听“卡耐基有效讲话及事业上影响他人之法”的演讲,听众大部分是高级职员、雇员、企业家。美国著名企业家艾柯卡,他刚刚荣升为福特公司的全国卡车培训部经理,就被派进卡耐基学院“攻读演说术”,至今他仍是该学院的“虔诚信徒”。
如何把握好讨论与争吵的关系
生活中,我们常常要用到“讨论”这个词,它本身就表示着一种友好的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气氛。在一个家庭里,“讨论”也应该成为交流感情与意见的主要方式,而不是依赖争吵、斗气去解决问题。
在这里,“讨论”的含义是指一个相互沟通的过程,交换意见、交换感觉以达到相互了解或解决问题的目的,尤其是两个或几个关系亲密的人在讨论时,更要以关切和了解的态度来看待他人的感觉、愿望和目的。与此相反,“争吵”也是一种表达意见和感觉的相互沟通,但却是以有意或无意地伤害对方为目的的。争吵必定伴有愤怒的情绪和声调,所以我们说“恶语争吵”的“恶语”两字其实是多余的,争吵本身就够恶的了,加上这两字不过是强调这一行为的破坏性效果而已。
平心而论,讨论不一定带来好结果。一方的固执常使协议不易达成,或者虽然达成协议而事后却不能执行。个人对冲动的克制也会影响讨论的结果,如果有一方克制不了冲动,讨论必然无效。但只要是双方诚恳地讨论,即使没有带来具体的好结果,也总比破坏性的争吵好。我们宁愿相信,多数人都不是那么寡情自私的,也都能合理有效地克制冲动,都希望借助讨论来达成协议和谅解,在双方之间,很少有人有意去伤害对方。争吵多半是因为没有考虑或关心到对方而引起。我们经常在无意中伤害了别人,或者表现在言词上,或者表现在声调上,我们“发现”自己伤害了别人。之所以用“发现”两字,是指说话者无心造成的情况。有时,人们之所以陷入了争吵之中,正是因为要防卫对方的攻击。
怎么面对争吵的挑战
破坏性的争吵阻碍人们解决问题以达到相互信赖和关系的亲密,因此一定要防止或解决争吵。那么,我们在讨论问题时怎样防止变成破坏性的争吵?有个原则很简单:当别人对你说的话让你觉得他在侮辱你、不公正或太过分时,就把它看成是一种争吵的挑战,然后以讲理、关心的态度去克服这个“挑战”。例如,有人侮辱了你,你用平心静气并诚恳的语气告诉他,你有被侮辱的感觉,但是你了解他对这件事非常反感,你一定是伤害了他,而你很想改正。继续谈,不要反击。一个喜欢利用合理化作用的人常常会这样反击:“我不想让他爬到我头上来!”其实,这是毫不相干的说法。因为合理、诚恳的回答并不会使人爬到你的头上来,除非你把那人当作你的敌人。面对他人破坏性的争吵,最好的方法是用建设性的方法来回答,以化对抗为和谐。
我们再重申一次:对争吵的挑战要用合理、关心和巧妙的回答来解决。这也是一个家庭中教育孩子的好方法。如果你能帮助孩子学到这个方法,那就能免掉许多兄弟姐妹之间的争吵。孩子和人打架时,常常提出的理由是别的孩子先骂他。不论是否属实,你都要告诉他你不喜欢这样的借口。他不必先接受了别的孩子的挑战再来责怪别人。你要教他这样回答“对不起,害你这样想”。这常会使对方吓一跳,不会再吵下去。即使有时阻止不了对方的谩骂,也是自我控制的练习机会。
学会绕一点点弯子
在现实生活中,虽然常常都是有一说一,有二说二的,无须曲里拐弯地云山雾海一番,但在与人交往时,有时为了避免伤害他人,为了更好地赞美他人或是为了得到别人的帮助等等之时,都必须将要表达之意寓于其他话语中,而不能做所谓的“直肠子”,快人快语,结果事情搞砸得也快。
陈毅同志当外长时曾主持过一次谈国际形势的记者招待会。会上陈毅谈到了美制U一2型高空侦察机骚扰我领空的事情,并对此表示了极大的愤慨。有个外国记者趁机问道:“外长先生,听说中国打下了这架侦察机,请问是用什么武器打下的?是导弹吗?”只见陈毅用手作了一个用力往上捅的动作,说:“我们是用竹竿子捅下来的。”与会者无不捧腹大笑,那个记者也知趣地不再追问了。
竹竿子能捅下高空侦察机吗?陈毅同志回答的显然是一句错话。但却错得极妙!试想,除此之外,还有什么更好的回答方式呢?如实相告,就会泄露我国的核心机密,当然不行;但按一般方法说“无可奉告”,会使会议气氛过于板滞、凝重,而“是用竹竿子捅的”这句错话,却听起来煞有介事,既维护了国家机密,又造成了幽默轻松的谈话气氛,真是一举两得一箭双雕,怎能不叫人拍手叫绝!
可见,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将真话变为错话,曲折地说出来,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好结果。
生活中常有这样的事,当有人求自己帮忙,但却实在是办不到,此时若直言拒绝,一定会使对方难堪或伤害对方,那么该怎么办呢?
有一次,林肯在某个报纸编辑大会上发言,指出自己不是一个编辑,所以他出席这次会议,是很不相称的。为了说明他最好不出席这次会议的理由,他给大家讲了一个小故事:
“有一次,我在森林中遇到了一个骑马的妇女,我停下来让路,可是她也停了下来,目不转睛地盯着我的面孔看。”
“她说:‘哦,现在才相信你是我见到过的最丑的人!’”
“我说:‘你大概讲对了,但是我又有什么办法呢?’”
“她说:‘当然你已生就这副丑相是没有办法改变的,但你还是可以呆在家里不要出来嘛!’”
大家为林肯幽默的自嘲而哑然失笑。林肯在这里巧妙地运用了自嘲来表达自己的拒绝意图。既没让人难堪,还让别人在愉快的氛围中领悟到林肯的意图。
有时候为了避免直言相告,还可巧妙地寻找借口来为自己解围或是保全他人的面子。
舞会上别人邀你,你内心实在不想跟他跳,可说:“我累了,想休息一下。”既达到谢绝目的,又不伤别人的自尊心。
别人与你相约同去参加某一活动,但届时你忘记了;或过后生悔,未去赴约。直说出原因,将会影响别人对自己的信任,也是对他人的不尊重。一般情况下,失约的可能原因有身体不适、家中有事、客人来访等,你可挑选较合情理的一种,作为事后的解释。
如何避免直言
为了避免直言,运用各种暗示,以含蓄、隐晦的方法来向对方发出某种寓着自己真实想法、态度的信息,以此来影响对方的心理,使对方明白自己的心意,这也不失为一个妙招。
一次,某乡党委为了加强机关干部管理,在工作考勤等方面作了一系列规定。决定由曾在乡属企业担任过多年负责人,不久前刚调到机关任传达工作的一位老同志负责考勤登记。这位老同志认为这项工作易得罪人,不愿意干。说自己过去就是因为办事太认真,得罪了不少人,正在吸取“教训”。
听了他的话,乡党委书记委婉地讲了一个故事:某电影导演,为拍部片子四处寻找合适的演员。一天,发现了一个合适的人选,便通知他准备试镜头。这个人十分高兴,理了发换上新衣,对着镜子左照右看,总感到自己的两颗“犬牙”式的牙齿不好看,于是到医院把牙齿拔掉了。后来,当他兴致勃勃地去报到时,导演一见到他就很失望地说:“对不起,你身上最珍贵的东西,被你自己当缺陷给毁掉了,我们的影片已不再需要你了。”
故事讲完后,这位老同志懂得了“坚持原则,办事认真”正是自己最好的品质,于是他愉快地接受了任务。
在与人交谈中,慷慨激昂,锋芒外露,固然是一种本事,但细语声声,婉言相告,也是必不可缺的一种本事。要学会“绕”,正所谓“曲径通幽”,轮船正是善于“绕”,才能避开险滩暗礁,一帆风顺。
说话不要被人抓住辫子
日常交往中,经常有自己说的话不小心被别人抓到“小辫”的时候,这不仅会使人误解、给人造成说话随便不负责任的坏印象,而且有时还会妨碍与他人日后的继续交往,进而影响正常的人际关系。
有个人要请七位朋友喝酒,等了半天才仅到了六位,主人自言自语道:“该来的不来!”其中两位客人心想:“我们可能是不该来的。”于是悄悄地离开了。为什么客人溜走呢,这是因为主人的话给他们抓住了辫子,产生了误解。
在与人交往中切不可虚伪,有的人为了一时的面子或是存心欺骗别人,总心存侥幸,幻想用伪言来瞒过别人,而结果是被别人抓住小辫,反而给自己带来不利。
《笑林》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某人想拜见县令,问县令周围的人道:“县令最喜欢什么?”
别人告诉他:“县令喜欢读《公羊传》。”
后来,这个人见了县令。县令问他:“你读了什么书?”
他回答说;“只是读了《公羊传》。”
县令就试着问他一下,说:“是谁杀了陈他?”
这个人过了好久才回答说:“我平生实在没有杀过陈他。”
县令一听,知道他什么也不懂,就故意开他的玩笑,说:“你没有杀陈他,请问那是谁杀的呢?”一下子把这个人吓坏了,拔脚跑了出去。别人问他为什么如此狼狈,他大声地学:“我去见县令,他一见面就问我杀人的事,以后我再也不敢来了,等大赦以后再出来吧!”
说假话的手段不论多高明、假话不论多么堂皇,总会有被人戳穿的时候,而当此时,小辫被他人握住,你还如何做人呢?所以,说话还应三思而行,切忌骗人反害己。
但话又说回来,人心险恶,说话做事总应留三分,切不可将大实话逢人便统统倒出。时时刻刻都要小心提防!基本的交谈原则是该说的则直说,不该说的则完全不说,也不以假话骗人,总之,以不被别人抓住漏洞,挑出毛病为原则。
说话说到点子上
“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见什么人说什么话”,自古已然。如果你要赞美他人赞到其心坎上,就必须懂得“射箭要看靶子,讲话要看听众”,因对方的性格、年龄、身份、习惯、知识面、心理状态等等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话语,把话说到点子上。
有一位财主家业兴旺,喜得贵子,满心欢喜,亲戚朋友也都皆尽恭维之能事。有人说这孩子长大能当大官、有人说他将来定能发大财……但其中一位却走到财主面前说:“您的孩子一定不会死,会长生不老。”听他一番话,财主觉得满头晦气,虽是赞美之话,但一个“死”字已将其他话语的作用全部抹杀,本来孩子刚出生是件大好的喜事,经他这一说,怎会不让人心生厌恶呢?
有位妇女想买一瓶美容霜,但又嫌贵,推销员看出了她的犹豫,就说:“这一瓶42元,的确挺贵的。不过,它能用大半年呢。照这样算的话,您每月只需花7元钱,每天只花两毛多钱,既可以美容又可以滋养,看您是个比较会保养的人,买这个准没错,又便宜又上档次,最重要的是质量好!”女士听了直点头,一边掏钱一边直夸道:“你真会说话。”
这个推销员的成功之处在于,她看出了这个顾客是个讲究节俭但又爱面子的人,于是将价钱采用时间分解法计算一下,再夸赞一番这位女士的“档次”,于是在又经济又有面子的双重诱惑下,这位女士自然是乐意买下了。
说话切忌太过夸张
夸张是为了增强修辞效果而采用的一种方法。在赞美他人或与他人交谈时,适当地夸张一点,有时更能生动而充分地表达出自己的心情,别人也乐意接受。比如一位热恋中的男子,女朋友问他是否想念她时,他如果说:“我简直是无时无刻不想着你啊!”虽然女孩子知道这句话未免夸张,但仍会很高兴的,又比如一个男子娶了个漂亮的妻子,感到心满意足,一次他有些夸张地赞美妻子说:“亲爱的,自从娶了你,我怎么连看电视的兴趣也没了呢?总觉得剧中的人都不如你可人。”电视中美女如云,不可能个个都比不上他的妻子,但这位男士夸张性的赞美却博得了妻子的欢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