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换个角度想
——从“买灶王爷画像”谈起
著名相声大师侯宝林说过一段买灶王爷画像的相声。一个小青年看见一位老大娘手里拿了一张灶王爷的画像,问道:“老奶奶!您买的这张灶王爷像花了多少钱呀?”老大娘听了大大地不高兴,马上纠正小青年的话说:“年轻人!这灶王爷像怎么能说买呢?要说请!”小青年一听,连忙改口:“对!对!对!不能说买,要说请。您老请这张灶王爷像花了多少钱呀!”老大娘一边抖动手里拿的灶王爷像,一边回答说:“哼!他妈的!这么个小玩意儿,还要八毛!”
同一张灶王爷像,当老大娘从宗教迷信的角度去看它,把它看成是神的象征、神的代表,就认为对它的态度应该虔诚、恭敬,连“买”、“卖”这样的字眼都不能说。而当她后来又从商品经济、价值规律的角度去看它的时候,她又认为,这张画像不过是一张小小的印刷品,值不了八毛钱。这个时候她就不但再也没有崇敬的感情,而且按捺不住心里的怒火,大大地发泄了一通对商人卖高价的不满。
俗话说:“人在哪里站眼就往那里看。”人所处的地位不同,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角度有别,得到的感受与认识就会不一样。上面这段相声生动、形象地启示我们:对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和思考它,获得的认识是会大有差异的。在创新实践活动中,对事物或问题一般都不能只从一个角度去看、去想,常常需要变换观察和思考的角度。
事物的某个方面或某个特点,从一个角度看,它可能是对人不利的缺点;从另一个角度看,它又可能是对人有利的优点。解决一个问题,从一个角度看,可能会觉得困难重重;从另一个角度看,又可能会感到易如反掌。
许多科学家在谈到关于发明创造的问题时,都曾讲过类似这样的话:要用熟悉的眼光去看陌生的事物,要用陌生的眼光去看熟悉的事物。其中也包含了这样的意思:认识事物、思考问题,需要变换观察和思考的角度。
结合人的心理因素来看,对同一个现象,不同的思想感情和心理状态,也会使人从不同的角度得出不同的认识。例如,一个酒瓶装了半瓶酒,有的人从“真倒霉!只剩下一半了”的角度去看,会认为剩下的已很少,于是就垂头丧气。另外的人从“太好了!还剩下一半哩”的角度去看,又会认为还剩得很多,于是便精神振奋。同样的道理,对同一景点的景色,有的人从这一角度去看,会心旷神怡、大加赞赏;另一个人从另一角度去看,又会心灰意懒、横加指斥。
久经考场锻炼的学生总结出了这样的经验:当试题还没有做完,考试时间仅有几分钟的时候,切莫从“糟糕!只剩下几分钟了”的角度去想。这样想,会使你心情紧张、焦躁,连本来会做的题有时也会做不出来或者做错。要从“还好,还有好几分钟”的角度去想。这样想,则会使你的心情平静、从容,思考的效率也会提高。
报上曾报道过这么一回事:国外有一个罪犯,当听到法庭宣布判处他5年徒刑时,他在法庭上高兴得又蹦又跳,嘴里还不停地大叫:“太好了!太好了!”这是怎么回事呢?因为他原以为,按照他的罪行,重判该判死判,轻判也得判“无期”。他一直都以为自己“这一辈子完了!”现在却只判了他5年徒刑。重新做人,来日方长,这怎不令他欣喜若狂呢?
看来,换个角度想,不仅是一种思考方法、认识方法、创造发明的方法;它同时还是一种排遣苦恼,驱散忧愁的方法哩!
二、换个角度想的客观根据
——从“魔术节目巧锯活人”谈起
马戏团常有这样的“保留节目”:舞台上的一位少女钻入一个经过观众检查的空箱子以后,箱子被吊了起来。这时,魔术师打开被吊起的箱子的两端,露出少女的头和脚,然后魔术师用锯子从箱子中间锯进去,有的甚至表演为把箱子锯成两半。最后,少女从箱内走出,一点也没有受到伤害。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实际情况是,表演开始时,箱子是放在舞台的一个“活动门板”上。当观众检查完箱子,另一位少女便经由活动门钻入了箱内。箱子被吊起来后露出来的头和脚,它们分别为两个少女所有。魔术师的锯子并非锯在一个少女的身上,而是锯在两个少女的中间。
观众们明明知道这是魔术,都是“假的”,可又看不出假在哪里,难以弄清其中的奥秘。魔术师究竟是怎样玩弄花招的?观众们又是怎么被“迷惑”的呢?这其中也有一个要“换个角度想”的问题。在说明这一点以前,我们先谈谈“换个角度想”的以下几点客观根据。
1.事物都有自己众多的不同侧面,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思考它们的不同侧面,自然会得出不同的认识。即使是对同一事物的同一侧面,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思考它,获得的认识也往往会有所不同。
我国宋代大诗人苏东坡在《题庐山西林壁》的著名诗句中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大学士的诗句生动地说明,庐山上的山峰,横看、侧看,高看、低看,远看、近看,看到的景色会大不一样。其实,不但庐山的山峰是这样,其他事物也往往如此。
2.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是客观世界的“关系之网”上的一个部分、环节或成分,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有着这样那样的联系。对同一个事物,从不同角度联系周围不同的事物去观察思考它,得到的认识也会不一样。
《福尔摩斯探案》里有这样的记述:在一个案件中,有一条狗总是静静地躺在那里,华生见它什么也没有干,便认为它与案件完全无关,无需注意。福尔摩斯联系作案嫌疑人的心理和意图加以思考分析则认为,狗是不容易安静下来的动物,一条狗长时间静静地躺在一个地方,这一现象本身就值得注意。它很可能是作案人有意造成的,因而对案件可能具有重要意义。后来的事实表明,福尔摩斯的判断是对的。
3.事物的发展趋势一般都存在多种可能性。一般人观察和思考一个事物,大都主要着眼于事物发展趋势的比较明显的可能性,因为它容易看出来。这可以说是人们观察和思考事物的一种“常规角度”。思考活动要有所创新,常常都需要有意识地摆脱这种“常规角度”,而采取“非常规的角度”——特别去注意和捕捉事物发展趋势的不明显的可能性。有的可能性看起来“很不明显”、“很难实现”,而它在特定条件下却常常会“出人意料”地成为现实。
上面提到的“巧锯活人”的魔术表演,观众们对其奥秘感到迷惑不解,从思考方法的角度来分析,就是因为他们只注意到了事物发展的明显的可能性——箱子里的那个少女会被锯成两半;而没有注意到事物发展的另一种不明显的可能性——后来又有一少女从暗道钻进了箱子里。魔术师们总是竭力引导和鼓励观众只去注意明显的可能性。他们在这一点上做得越巧妙,魔术表演的效果就越好。魔术师们表演的技巧和水平,也正是在这里区分优劣高低。
4.一个人对某个领域的同类事物或问题,从某个角度多次反复观察思考,就会在头脑里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势。思维定势形成以后,就不容易再获得新的认识、形成新的设想。而要突破思维定势的束缚,就需要寻求和采取观察思考的新角度。这方面的事例,前面讲突破思维定势问题时已讲过,这里不再重复。
三、怎样换个角度想之一:“找新视角”
——从“DNA大分子双螺旋模型的诞生”谈起
美国科学家沃森和英国科学家克里克共同创造的DNA大分子双螺旋模型,被公认为是20世纪生物学中最伟大的发现,它将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峰。
沃森与克里克获得这样的成就,与他们在研究工作中有意识地寻求和采取了新的视角分不开。
沃森这位生物学家,当时年仅20多岁,对生物化学和量子化学都有研究,并系统地听过关于核酸和蛋白质的专题讲座。克里克是一位学识和经验丰富的物理学家,同时又对生物学抱有浓厚的兴趣。二人有着广阔的科学视野和背景知识,这使他们有较优越的条件能够不断从新的角度审视、探索和判断生物学发展中的一些关键性问题。
他们在着手建立DNA大分子的模型时,不像其他许多科学家那样,只是局限在自己本专业的范围内从单一的途径去进行研究:或只是局限于研究DNA的化学结构本身。他们始终都结合着功能与信息去思考探索DNA的结构。他们这种从新的角度——通过DNA大分子的模型结构及其活动,来研究和描述生物“自我复制”的遗传行为,是一种空前的大胆创造,是他们找到的一条迅速获得成功的捷径。由此也就使他们这两个生物学界的无名小辈,在短短的18个月里,便成功地创造了DNA大分子的双螺旋模型,把一批本来走在前头的著名科学家远远地抛在了后面。
英国科学家弗莱明发现青霉菌的著名事例,也是在研究工作中从新的视角进行观察和思考的结果。他在实验中所见到的葡萄球菌,许多科学家都曾先后见到过。为什么那些科学家都没有从中发现青霉菌呢?从思考方法的角度来说,问题就出在他们都只是从一个角度去看,认为葡萄球菌是因为被霉菌夺取了营养成分而饿死了。只有弗莱明不满足于只从这样一个角度去思考。他找到了新的视角:是不是因为吞噬葡萄球菌的这种霉菌本身具有杀菌作用呢?在此基础上,经过反复试验,弗莱明终于成为青霉菌的发现者,并为日后青霉素的研制奠定了基础,对人类作出了重大贡献。
下面是一个因为找到了新的视角,挖掘出了老产品的新用途的事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