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柔型性格的人总是徘徊在取舍之间,无法定夺。因为胆小怕事,所以在受到外界刺激或伤害时,软弱无力,他们谨小慎微地活着,不敢承担责任,缺少一种敢作敢为的英雄气概,他们处处以自我为中心,生怕损害自己的切身利益,守着自己眼前的摊子明哲保身,自以为明智,实际上是一个前怕狼、后怕虎的懦夫。因此,具备这种性格的人,大都以彻底的失败而告终。第二十六章优柔型性格与命运
1.优柔寡断的赵武灵王
优柔的人总是徘徊在取舍之间,无法定夺。这样就会使得本该得到的东西,轻而易举地失去了;本该舍去的东西,却又耗费了自己许多的精力。而时机是不等人的,流光容易把人逝,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其实,人生很多的时候,只有及时抓住机遇,孤注一掷地去努力,才能取得成功,正所谓: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如果不然,则会招来祸患。
东周时期,赵武灵王是一个志向远大、富有开拓精神的国王。他为了提高军队的战斗力,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比如去掉战车,改成骑马,命国人改穿胡服,方便骑马等。他还提倡武功,注重训练士兵,这样赵国军队的战斗力大大的增强,他们开拓了疆域,很快成了强国之一。赵武灵王先娶韩女为妻,生子叫章,被立为太子,后来又娶一位叫吴娃的女子,因为赵武灵王宠幸吴姓,所以立她为王后,不久,吴娃也生了儿子叫何,由于吴姓受宠,所以赵武灵王废掉了太子章,改立何为太子,为了锻炼何的能力,也为了自己离开京城到处经营方便,就提前把王位让给了何,何被称为惠王,赵武灵王又把安阳这个地方分封给了原太子章,称之为安阳君。有一次,赵武灵王出巡回来,要论功行赏,这时,惠王坐在王位上听朝,赵武灵王则在旁边设了一个座位旁观,而长子章则要向惠王行臣子之礼。赵武灵王看后,心中感到有些对不起章,就产生了让两个儿子并立为王的想法。
散朝后,武灵王将自己的想法对公子胜说了,公子胜不同意,说:“当初废章立何,就已经错了,现在名分已定,恐怕会惹出事端的。”
赵武灵王不死心,回到吴娃那后,又对吴娃说了这事,吴娃也坚决不同意,让他一时没法决断。赵武灵王和吴娃的谈话,被人听到后,告诉了章,章于是便想害死惠王何,夺取王位。有一次,赵武灵王、惠王、安阳君章一起出游。半夜,安阳君派人冒充赵武灵王的使者,想把惠王骗出来,半路上杀死他,没想到惠王起了疑心,并没亲自去,而是派了一个大臣代替自己前往,结果章派的人不明事里,把惠王的大臣杀死了,这样章的野心,就一下子暴露了。章没有办法,只好带领自己的全部人马包围了惠王的住所,但是惠王的士兵们坚决死守,安阳君难以攻下,后来惠王的援兵到了,把安阳君的兵马打得大败,安阳君章只好逃到赵武灵王的住处,赵武灵王把他藏起来,惠王的兵马前来搜寻,尽管赵武灵王一再强调章不在这里,但惠王的人马还是强行从墙的夹缝中把章搜了出来,并砍死了他。惠王担心,父亲会怪罪自己,所以就把赵武灵王反锁在宫中,不许出来,也不许外人进入,赵武灵王在宫中找不到吃的东西,便饿死了。到了第三个月,惠王派人打开宫门,赵武灵王的尸体已经干瘪了。
2.死后遗祸的卫悼公
在《左传》中有这么一个故事:卫献公是位暴君,他当国君的时候,卫国人生活得很痛苦,大臣们也看不惯他的残暴,就将他赶跑了,另立了卫悼公做国君。卫悼公是个性格优柔、做事不够果断的人。他临死时对儿子说:“我曾将卫献公赶出卫国,我死了以后,你要把他接回来,否则,我死了之后,也会因为赶走过国君,而不得安宁。”他的儿子同样有着优柔寡断的性格,于是答应了父亲的要求,并且决心照他说的去办。卫献公知道这个消息后,非常高兴,觉得报仇的机会终于来了,于是他装出一副很豁达的样子,说叶落归根,只要让他回到祖国就可以,当不当国君都无所谓。就是一定要他当的话,他也只是当一个名义上的国君,不再掌握国家实权。卫悼公的儿子想马上把卫献公接回来,以完成父亲的遗愿,朝中大臣知道这个消息后,觉得非常不妥当,他们都清楚卫献公的为人,知道他现在所说的都是骗人的鬼话,于是,他们纷纷向卫悼公的儿子提出反对意见,其中一位叫做叔仪的大臣说:“你对卫献公的态度也太轻率了,这好比下棋,大家都知道,下棋的时候,要是举棋不定,肯定会输,对卫献公,今天将他赶走,明天又把他迎回来,下棋都不准悔棋,何况对待国君?如果你要是真的把卫献公接回来,他肯定会复仇,那我们的死期也就到了。这盘棋,也会因为悔子而输掉。”但卫悼公的儿子不听劝告,而是按父亲的遗愿把卫献公迎了回来,结果却被卫献公给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