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910800000054

第54章 杂篇(上)(2)

南荣趎说:“村里有人生病,邻里前去看他,他能说出自己的病情,而能够把自己的病情说个清楚的人,那就算不上是生了重病。像我这样的听闻大道,好比服用了药物反而加重了病情,因而我只希望能听到养护生命的常规罢了。”老子说:“护身养性的原则,能使人保全纯一的天性吗?能不丧失本性吗?能不用占卜就先知道吉凶祸福吗?能使人止于本分吗?能让人知足吗?能不去效法别人而只是自求吗?能往来无拘束吗?能懵然无知吗?能像婴儿那样天真无邪吗?婴儿整日放声哭叫而喉咙没有沙哑,这是纯任和顺之声自然发出的缘故;婴儿整日握着手而手不会拳曲,这是合于本性的缘故;婴儿整日看着而不眨眼,这是目光没有偏滞在外物上的缘故;行走起来不知道去哪里,平日居处不知道做什么,接触外物随顺应合,如同随波逐流、听其自然:这就是养护生命的常规了。”

南荣趎说:“那么这就是至人的最高思想境界吗?”老子回答:“不是的。这仅只是所谓像冰冻消解一样自然消除心中积滞的本能吧?道德修养最高尚的人,跟人们一块儿向大地寻食而又跟人们一块儿向天寻乐,不因外在的人物或利害而扰乱自己,不参与怪异,不参与图谋,不参与尘俗的事务,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走了,又心神宁寂无所执着地到来。这就是所说的养护生命的常规。”南荣趎说:“那么这就达到最高境界了吗?”老子说:“没有达到。我曾告诉你说:‘能像婴儿那样天真无邪吗?’婴儿行动时不知要做什么,走起路来不知要到哪里去,形体像枯树枝而内心如死灰。像这样,祸也不会到,福也不会来。没有祸福,哪里还会有人为的灾害呢!”

【品读庄子】

做一个纯真质朴的人

文中,南荣趎见老子,老子说他背后跟着一群人,是因为他的牵挂太多,不能忘掉世事。南荣趎:世俗的智慧、仁义都成了社会交往的游戏规则,我明明知道它们是违背人性的东西,一旦明了它们就会伤害我的本性,但是如果不明了就难以与别人相处。

实际上,谁又不是如此呢?我们整天忙忙碌碌,在人世的漩涡中奔波,用外在的繁忙掩盖内心的迷茫,可是当我们静心自问的时候,有谁知道自己心灵的真正归依所在?南荣趎说他病了,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已病入膏肓,只不过这种病只有在听闻“道”之后才能感觉得到。

让老子讲解如何达到纯真朴质的状态:像婴儿那样“动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身若槁木之枝而心若死灰”。这是一种顺应自然、纯真质朴、无知无识的人生境界,如此,方能“祸亦不至,福亦不来”,无为而逍遥。

人生于世,最重要的莫过于保持内心的宁静。不要让身外的世界影响自己。

感恩之心看世界

女作家席慕蓉在去海边游玩时曾写下这样一段文字:“想一想要多少年的时光才能装满这一片波涛起伏的海洋?要多少年的时光才能把山石冲蚀成细柔的沙粒,并且均匀地铺在我们的脚下?要多少年的时光才能酝酿出这样一个清凉美丽的夜晚?要多少多少年的时光啊!这个世界才能等候我们的来临?”

这样充满爱的心灵,这样充满感恩的心灵,常常让我们思考良久。也许,拥有这样一种心境的人必定会用自己全部的热情,全部的生命去回报这社会,回报这美丽的自然界。

感恩之心看世界,就会用纯真的爱回报世界。

白天给了我们阳光,我们要抛开烦恼,尽情微笑,不然就辜负了这温暖,这明朗。

夜晚给了我们月光,我们应该在宁静而幽远的月光中静静反思,我是否给他人带来了幸福?在清冷幽深的月光中,心灵的尘埃会被月亮之手拂去,混浊的眼睛会被月光之水洗得明亮。我们会懂得应该用什么回报无私的自然。

【原文】

宇泰定者,发乎天光。发乎天光者,人见其人,物见其物。人有脩者,乃今有恒;有恒者,人舍之,天助之。人之所舍,谓之天民;天之所助,谓之天子。

学者,学其所不能学也;行者,行其所不能行也;辩者,辩其所不能辩也。知止乎其所不能知,至矣;若有不即是者,天钧败之①。

备物以将形②,藏不虞以生心,敬中以达彼,若是而万恶至者,皆天也,而非人也,不足以滑成③,不可内于灵台。灵台者,有持而不知其所持,而不可持者也。不见其诚已而发,每发而不当,业入而不舍,每更为失。为不善乎显明之中者,人得而诛之④;为不善乎幽闲之中者,鬼得而诛之⑤。明乎人,明乎鬼者,然后能独行。

券内者,行乎无名;券外者⑥,志乎期费⑦。行乎无名者,唯庸有光⑧;志乎期费者,唯贾人也,人见其跂,犹之魁然⑨。与物穷者,物入焉;与物且者,其身之不能容,焉能容人,不能容人者无亲,无亲者尽人。兵莫憯于志⑩,镆铘为下;寇莫大于阴阳,无所逃于天地之间。非阴阳贼之,心则使之也。

【注释】

①天钧:指造化。②将:养虞,疑虑。③滑成:扰乱心中的天成之德行。④业:世间万事。⑤诛:处罚,讨伐。⑥券:务,做。⑦期费:敛财的意思。⑧唯:虽然。⑨魁然:魁伟的样子。⑩憯(cǎn):狠,毒。

【译文】

心境安泰镇定的人,就会发出自然的光芒。发出自然光芒的,就会人现其形,物现其状。人能守静修炼,才能具有恒常的本性;有恒常的本性,人们就会依附于他,自然也会帮助他。人们来依附的,称他为天民,自然帮助的,称他为天子。

学习的人,想学习他不能学到的东西;实行的人,想实行他不能做到的事情;辩论的人,辩他所不能辩的。知识的探求在他所不能知的境域停止,便达到最高的境界。如果不遵循这一点的话,自然注定是要失败的。

具备形成耳目之物以养形体,深敛外在情感不作任何思虑而使心境快活并富有生气,谨慎地持守心中的一点灵气用以通达外在事物。如果达到这种境界还有种种灾祸到来.那都是自然安排的结果,而不是人为的结果,不足以扰乱德性,不能纳入高于万物的内心。心灵有主见而行之又无主见,不可有意把持,还看不见诚成于己就向外发作,每次发作都是不恰当的,外事一旦侵扰心中就不会轻易离去,即使有所改变也会留下创伤。在光天化日下做了坏事,人人都会谴责他、处罚他;背地里做坏事的,会受到鬼的谴责。能够坦然地面对他人,坦然地面对自己的良心,才能够无忧无虑地独来独往。

各分合乎自身,行事就不显于名声:名分超出自身,就是心思也总在于穷尽财用。行事不显名声的人,即使平庸也有光辉;心思在于穷尽财用的人,只不过是商人而已,人人都能看清他们在奋力追求分外的东西,还自以为泰然无危。跟外物顺应相通的人,外物必将归依于他;跟外物相互阻遏的人,他们自身都不能相容,又怎么能容纳他人!不能容人的人没有亲近,没有亲近的人也就为人们所弃绝。兵器没有什么能对人的心神作出伤害,从这一意义说良剑莫邪也只能算是下等;寇敌没有什么比阴阳的变异更为巨大,因为任何人也没有办法逃脱出天地之间。其实并非阴阳的变异伤害他人,而是人们心神自扰不能顺应阴阳的变化而使自身受到伤害。

【品读庄子】

做人要懂得适可而止

文中讲“知止乎其所不能知,至矣”。知道停留于所不知道的境域,便达到了知道的极点。其实庄子是在说: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要安守本分,做好自己能力所及的事,得到自己应得的就好,不要有非分之想,做人要懂得适可而止。

胡华特·西特尼也说:“任大事者,应以自己可以胜任的程度来衡量自己,力量需用于现在。”生活中,一定要懂得适可而止,正确地认识自己,正确地判断形势,才能把握好自己前进的方向和距离。

持之有度

鲁庄公的车夫东野驾车的技术很好。有一次,庄公请来一些大臣来观看东野的驾车表演,只见东野一会儿向前,一会儿向后,一会儿又在原地转圈,真是灵活自如,车技娴熟,众人喝彩声不断。这时又有几个大臣到来,颇为错过了前面的表演而感到遗憾,于是鲁庄公便命令东野再来一次。“主公不可!”一位叫颜直的大臣急忙劝阻,“臣看东野的马已经大汗淋滴,体力不支,不能再表演了。”“不见得吧?”鲁庄公将信将疑。正在这时,只见一匹马转着转着,栽倒在地,口吐白沫而死。鲁庄公大为惊奇,问其故。颜直答道:“常言说得好,力不可使尽,财不可荡尽,任何事情都应持之有度,否则,必定会失败的啊!”

有一句成语叫“过犹不及”,生活中“度”的问题的确十分重要。聪明人做任何事情都应行之有度,抓准这个模糊的界限其实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只有培养自己对事物的敏锐的洞察力,才能更好地做到这一点。

【原文】

道通其分也①,其成也,毁也。所恶乎分者②,其分也以备;所以恶乎备者,其有以备。故出而不反,见其鬼;出而得,是谓得死。灭而有实,鬼之一也。以有形者象无形者而定矣。

出无本,入无窍。有实而无乎处,有长而无乎本剽③,有所出而无窍者有实。有实而无乎处者,宇也。有长而无本剽者,宙也。有乎生,有乎死,有乎出,有乎入,入出而无见其形,是谓天门④。天门者,无有也,万物出乎无有,有不能以有为有,必出乎无有,而无有一无有。圣人藏乎是⑤。

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恶乎至?有以为未始有物者,至矣,尽矣,弗可以加矣。其次以为有物矣,将以生为丧也,以死为反也,是以分已。其次曰始无有,既而有生,生俄而死;以无有为首,以生为体,以死为尻;孰知有无死生之一守者,吾与之为友。是三者虽异⑥,公族也;昭景也,著戴也⑦,甲氏也,著封也,非一也。

有生,黬也⑧,披然曰移是⑨。尝言移是,非所言也。虽然,不可知者也。腊者之有膍胲⑩,可散而不可散也。观室者周于寝庙,又适其偃焉,为是举移是。

请常言移是。是以生为本,以知为师。因以乘是非,果有名实;因以己为质,使人以为己节,因以死偿节。若然者,以用为知,以不用为愚,以彻为名,以穷为辱,移是,今之人也,是蜩与学鸠同于同也。

【注释】

①通:贯通。②恶:厌恶。③剽:通“标”,尽头。④天门:自然之门。⑤是:此,这。⑥三者:指以上三种人。⑦著:著称,显著。⑧黬:锅底的灰。⑨披然:散去的样子。⑩膍:牛百叶,指牛胃。胲:牛蹄。

【译文】

从道的观点来看事物是齐一无别的,万物总体的分就是众体的成,新事物的成又是旧事物的毁,因此,不管怎样分散,它的分散是完备的;所以不管怎样完备,还是追求更大的完备。所以,这种人心神离散外逐欲情而不能返归,就会陷入危险的境地;心神离散外逐欲情而能有所得,这就叫做接近于死亡。真性已经泯灭而徒具形骸的人,属于鬼的一类。把有形的东西看作是无形,那么内心就会得到安宁。

产生没有根本,消逝没有踪迹。具有实在的形体却看不见确切的处所,有成长却见不到成长的始末,有所产生却没有产生的孔窍的情况又实际存在着。具有实在的形体而看不见确切的处所的,是因为处在四方上下没有边际的空间中。有成长却见不到成长的始末,是因为处在古往今来没有极限的时间里。有生,有死,有出,有人,来无踪,去无影的,是天门。所谓天门,就是“无有”。万物生于“无有”。“有”不能从“有”生出,必定生于“无有”,而“无有”是“无”和“有”的统一。圣人游心于这种境界。古人对事物有一定的认识,这种认识达到什么样的程度呢?有人认为未曾产生物质。这种观点最精辟,最深刻,是当时认识的最高境界。其次,有人认为物质产生了,并且把生看做失落,把死看做回归。虽然把二者等同起来,但已经是有所区分了。存在着生,存在着死,存在着出,存在着人,人与出都没有具体的形迹,这就叫做自然之门。所谓自然之门,就是不存在一个人为的门.万事万物都出自这一自然之门。“有”不可能用“有”来产生“有”,必定要出自“无有”,而“无有”就是一切全都没有。圣人就藏身于这样的境域。

古时候的人,他们的才智已经达到最高的境界。什么样的是最高境界呢?有认为宇宙初始是不曾有物的,这种观点是最高明的,最完美的了,不可以再添加什么了。再次一等的人认为宇宙初始已经存在事物,他们把产生看作是另一种事物的失落,他们把消逝看作是返归自然,而这样的观点已经对事物有了区分。再次一等认为宇宙初始确实什么都没有,后来产生了生命,有生命的东西又很快地死去;他们把无看作是头,把生看作躯体,把死亡看作是尾脊。谁能借得生死存亡是一体的,我就跟他交朋友。以上三种认识虽然各有不同,但从万物一体的观点看却并没有什么差异,犹如楚国王族中昭、景二姓,以世代为官而著显,屈姓,又以世代封赏而著显,只不过是姓氏不同罢了。

世上存在生命,乃是从昏暗中产生出来,生命一旦产生彼与此、是与非,就在不停地转移而不易分辨。让我来谈谈转移和分辨,其实这本不足以谈论。虽然如此,即使谈论了也是不可以明了的。譬如说,年终时大祭备有牛牲的内脏和四肢,可以分别陈列却又不可以离散整体牛牲;又譬如说,游观王室的人周旋于整个宗庙,但同时又必须上厕所。像这些例子全都说明彼与此、是与非在不停地转移。

请让我再进一步谈谈是非的转移和不定。它是以生命为根本.以智能为指导,因而滋生出是非。果真有名与实的区别,因而把自己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让人以自己为节操的榜样,以至于用死来偿节。像这样,就是以用于世为聪明,以不用于世为愚蠢;以显达为荣耀,以困厄为耻辱。如此转移的正是现在的人,犹如蜩与学鸠一样,同样是无知的。

【品读庄子】

养生重在养心本章节重在论万物的生成与变化,论人的认识局限,说明是与非不是永远不变的,可以转移和变化。

同时庄子提出了一个非常独特的“宇宙”定义:“有实而无乎处者宇也,有长而无本剽者宙也。”在这个定义中,“宇”表示实体,即确认物质的客观存在,但这物质实体在空间上没有一定不变的静止形态;“宙”表示广延,即确认物质具有时间上的广延性,但这时间没有起点和终点。庄子没有将宇宙理解为一个均匀不变的时空框架,而是强调物质的客观存在,否定其时空形态具有意义,隐含了由物质决定时空、而非由时空包裹物质的思想。

而文中的论述,实际上都是在强调养生的重要性,认为养生重在养心,身心安定的前提便是以有精神的躯体效法无形的道。而养心的关键之处就在于:清净、弃智、虚心、无己,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养生的最终目的和境界。

【原文】

蹍市人之足①,则辞以放骜,兄则以妪②,大亲则已矣。故曰,至礼有不人③,至义不物,至知不谋,至仁无亲④,至信辟金。

彻志之勃⑤,解心之谬,去德之累,达道之塞。贵富显严名利六者,勃志也。容动色理气意六者,谬心也。恶欲喜怒哀乐六者,累德也。去就取与知能六者,塞道也。此四六者,不荡胸中则正,正则静,静则明,明则虚,虚则无为而无不为也。道者,德之钦也;生者,德之光也;性者,生之质也。性之动,谓之为;为之伪,谓之失。知者,接也;知者,谟也⑥;知者之所不知,犹睨也⑦。动以不得已之谓德,动无非我之谓治,名相反而实相顺也。

羿工乎中微而拙乎使人无己誉⑧。圣人工乎天而拙乎人。夫工乎天而俍乎人者,唯全人能之。唯虫能虫,唯虫能天。全人恶天,恶人之天,而况吾天乎人乎!

同类推荐
  • 易经成事之道

    易经成事之道

    《易经》是一部中国最古老的哲学经典,它凝结了先民的睿智和智慧,充满了辩证法精神,体现了东方的智慧和哲学思想光辉。本书撷取《易经》五十三个卦辞,结合古今案例,以简洁生动的插图、有趣易懂的文字,深入浅出地阐明了《易经》的原理,揭示做人处事的诀窍,教你改进做事的方法与手段,顺应穷通,获取成功。本书是指导现代人事业进取的一盏明灯。
  • 素书(中华国学经典)

    素书(中华国学经典)

    《素书》是一部关乎人生、人性、人道和谋略的书。全书共六篇虽然字数很少,但句句都是经典,无论是治国、处世,还是修身、待人,读者总能从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智慧。为了让读者更轻松地阅读和品味经典,我们结合现在读者新的阅读需求,对《素书》进行了全新的解读和编排,精准的解析和注释,配以丰富生动的案例,力求更好地展现国学经典的魅力,让广大读者更加轻松地领略它、读透它、运用它。
  • 老子的帮助:当代人的厚黑学

    老子的帮助:当代人的厚黑学

    本书写作特点——是一本典型的“我注六经”式的著作,其鲜明的特点与引人之处在于作者以其人生体验对老子其人其书做出了个性化的理解。这得益于两个方面:一是作者的身份。从某种意义上说,提倡过“作家学者化”的王蒙是当代作家中品读老子最合适的人选。一是王蒙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老子的文章整体冷峻而个别句式激情的表达方法,与王蒙擅长的春秋笔法有相通契合之处。本书主要内容是对《老子》81章的意译和证词。作者的“意译”吸收、综合了诸多注家的成果,而用自己的语言化出。“证词”部分是作者以其70余年的所见所闻所历所悟所泣所笑所思所感,与老子的思想进行对证、查证,即作者用自己的生活体验去解读《老子》一书。
  • 道德经(白话全译)

    道德经(白话全译)

    史文哲翻译的《道德经白话全译》借鉴了诸多名家的研究心得,其中既有高人隐士河上公、青年才俊王弼、经世之材朱元璋,又有国学大师冯友兰、知名学者傅佩荣、大作家王蒙等。《道德经白话全译》体例,先列原典,后附译文、注释,并精选古人所做注解,随后再通篇加以详细解析。最后,再从原文中提炼出老子思想的精髓,经过深入浅出的推敲演绎,把它们一拳一脚、一招一式地展现在读者眼前。希望借此引领您走进《道德经》这一块古老文化的宝地。
  • 中国佛教史话(三教史话丛书)

    中国佛教史话(三教史话丛书)

    儒、释、道三教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基本的构成要素。长期以来,三教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演变,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文化心态、民族性格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可以这样说,不了解中国儒、释、道三教的精神旨趣,就不能深透地了解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哲理内涵,就不能了解中国人丰富玄奥的内心世界,更不能了解中华民族历劫不灭、坚韧不拔的文化生命和精神动源。中国文化自古是一个多元精神和合体。儒、释、道三教文化在这一和合体中各居于独特的地位,从不同侧面发挥着自身的社会功能,相互冲突,又相兼相容,共同建构着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和
热门推荐
  • 母凭子贵:娘娘新入宫

    母凭子贵:娘娘新入宫

    梁左左意外穿越,好运的白得了一包银子,白生了一个儿子,还白捡了一个温润如玉的绝世好男人。谁知她这儿子来历不凡,竟是当时四国最强大的东林国皇帝的亲子。母凭子贵,左左入宫为妃。因着儿子的聪颖和像极皇帝的那张脸,左左母子成了宫中众妃怨恨的对象。“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十倍还之。”她当众如是说。可是事情却远没有她想的那么简单。秦陌离,东林也是四国中最睿智、狠辣、果敢的王,意外出现的她成了他生命唯一的犹豫,让他不安却又不舍。秦梓昀,东林皇帝的同胞同貌的手足臂膀,却爱上了他最不该爱的女人。因为她,他第一次对尊敬的兄长有了怨恨。逍遥王爷不再逍遥。季君羡,她捡回家的那个温润如玉的男子,她本以为他是她最坚实的后盾和依靠,殊不知,他身后竟是她想不到的万丈深渊。兄弟阋墙,内忧外患,所有的问题都因她而起。其实她没有什么野心,只希望儿子健康,爱人平安……
  • 玄天妖僵

    玄天妖僵

    一介书生,寒窗苦读十年,还没到京城却被妖邪杀死,后被山中村民一起埋在了凶地,他会诈尸吗?
  • 大梦归途

    大梦归途

    本是心怀仇恨的少年,却发现仇人活着只为养育自己,刚刚释怀重新迎接新的生活,却因意外流落其他世界。还能回去吗?我的家乡?!还能再见吗?我的爱人?!在剑与火中锻铸真金,在爱与恨中感悟人生。且看来自科技世界的少年如何在异世界留下足迹。
  • 霸气校草别惹我

    霸气校草别惹我

    想知道他们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就来马上阅读吧!
  • 青春只为遇见你们

    青春只为遇见你们

    这本书讲述着三个千金小姐和三位少爷的爱情故事,在他们的爱情当中,出现了一次次曲折,他们最终在一起了吗?敬请收看!
  • Outlines of Psychology

    Outlines of Psychology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神血系

    神血系

    来自宇宙之外的暗黑晶石沉睡于地球数千万年,而后又在人类中寻找宿主,它们究竟有何企图?一个体内流淌着特殊血统的平凡之人开始撕开自己的身世之谜,然而等待着他的不是具有异能后的福利,而是更残酷惨烈的战争。正义与邪恶的界线在人类世界开始变得模糊。看主角会做出怎样的人生选择,又是如何从一个平凡之人成长为对抗黑暗力量的领袖。
  • 神医嫡女

    神医嫡女

    21世纪中西医双料圣手、陆战部队特级医官凤羽珩,duang?的一声穿越成大顺朝凤家嫡女。奈何爹爹不亲,祖母不爱,娘亲懦弱,弟弟年幼,姐妹一个比一个狠辣,穿越重生,绝不能再像原主那般窝囊!跟我斗?老子一鞭子抽得你满地找牙!跟我打?老子一手术刀把你千刀万剐!玩阴的?老子一针下去扎你个半身不遂!杀我灭口?一爪子挠开你的心窝!人人可欺的柔弱女子摇身一变成为大顺朝的香饽饽,跟皇帝开医院,揽尽天下人心天下财,但是那个见鬼皇子的婚约是怎么回事儿?还有这位毁了容的瘸子你说什么?壁咚了劳资还要我助你得天下?得了天下谁还送给你!流氓王爷你si不si傻?【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祖父和孙女(千种豆瓣高分原创作品·世间态)

    祖父和孙女(千种豆瓣高分原创作品·世间态)

    作品讲述了一位即将离世的老人和他孙女的故事。作者在对老人日常生活中搬家、家庭事务、祖孙关系这些场景进行描写的同时,穿插了家族三代人的过往的回忆性叙述,勾勒出普通生活的质朴与美好,以及亲情的温暖可贵。作品是我们观察世界的镜头,焦距放在整个世界,每个人都是尘埃;焦距放在每个人,瞬间都是永恒。作品笔触清新自然,富于生活气息,能够与日常生活的描写中见人性的温暖与美好。
  • 邪王宠妻:毒妃横行天下

    邪王宠妻:毒妃横行天下

    一朝穿越,她成了冷宫弃妃,还被神秘男人吃干抹净。一封匿名举报信,她沦为阶下死囚。行刑前,某男大摇大摆闯入法场,居高临下的睥睨着她:“想要我救你吗?你能为我做什么?”强烈的求生欲望使她盲目抱大腿,并铿锵有力的宣誓:“我可以为你生,为你死,必要时候还可以为你生孩子!”于是,她成功的抱上了大腿。然而,当得知他的身份后,她万念俱灰的想:当初还不如去死!逃走时,他狂性大发:“凤清歌,这不会是我们的决别!我一定会找到你,届时必会让你悔不当初。”再重逢,他的手段变本加厉:“我们之间才刚刚开始,希望你比从前更坚强。”她妩媚一笑:“我从来没让你失望过,不是吗?”【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