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913300000061

第61章 考古篇——千年疑云物中藏(2)

秋冬行刑制度最早起源于周朝。《周礼·秋官》中记载刑杀必须选择适合的日期。而《礼记·月令》中就确定了最理想的刑杀时间:孟秋、仲秋、季秋三月。这三个月即是农历的七、八、九月,是秋天的三个阶段。书中还说,七月是一年之中开始刑杀的时间,不得有丝毫的懈怠;八月可以大兴杀戮,但刑杀必须适当;九月是杀戮扫尾的时间,要求司法官吏不得遗漏应该刑杀之囚犯。

那么,古人为什么会有“秋冬行刑”的规矩?

古时候,由于科学文化水平的落后,人们还不能够正确合理地解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某些联系,于是人们便认为在人类和自然界万事万物之外存在着一个能支配万物的造世主。灾害、瘟疫、样瑞、丰年都是上天赐予的,所以人们的一切行为都必须符合天意。设官、立制不仅要与天意相和谐,刑杀、赦免也不能与天意相违背。

四季之中,春夏是万物滋育生长的季节,秋冬是肃杀蛰藏的季节,这是宇宙的秩序和法则,因此人间的司法也应当适应天意,顺乎四时。同时,秋季对应五行中的“金”,金的本性冰冷,从五行中讲这时生命沉寂,生命力最低,而且金代表用于砍伐的工具,是破坏的代表。还有就是秋冬断狱、行刑,不会耽误农时。

汉代的时候,儒学大师董仲舒发明了一套“天人感应”理论,他认为“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庆赏刑罚与春夏秋冬以类相应”。以此,他决定帝王应该在春夏季节行赏,在秋冬季节行刑。如果违反天意,会招致灾祸,受到上天惩罚。所以,“秋冬行刑”这一习俗就被载入典籍,成为一项法令而一直延续到封建社会灭亡。

虽然封建统治者用法律的形式将“秋冬行刑”的制度固定了下来,但是在司法实践中,统治者往往又自己践踏他们的法制。如汉代王莽就曾下令规定,凡行军过程中疾跑喧哗的,一律立即处死,不用等到秋冬时行刑。隋朝开国皇帝隋文帝曾经发怒要在六月杀人,当时大理少卿劝其不可在春夏之时诛杀,他却回答说:“六月虽然是生长月,但此时必然有雷霆之声。上天既然能在炎热之夏季震其威怒,我替天而行刑,有什么不可以的呢?”于是隋文帝便在春夏之时开了杀戒。

其实从这些我们不难看出,“秋冬行刑”的政治实质是统治者用来巩固其统治的一种手段。他们借天意之名,让百姓深信他们的这种刑杀手段是上天所赋予的,不能违背天意,进而也不能违背天子的旨意。因此,统治者就可以以天之名,来行使他们的刑杀权力,巩固统治。

●和氏璧终归何处

和氏璧究竟为何物?它为何能够牵动历代帝王之心?它为什么在代代流传之中成为传国玉玺?和氏璧从哪里来,现在又去了哪里?且听以下分解:

《韩非子·和氏》中有记载:“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别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为诳而别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别也,悲夫宝玉而视之石也,忠贞之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璧’。”

说的是一个叫做卞和的楚国人,他某日在荆山中找到一块未经加工的玉石,欣喜若狂。于是他捧着宝贝向厉王献上,并说这是一块宝玉。楚厉王叫鉴定玉石的人观察以后,鉴宝人说这只是一块石头。厉王于是大发雷霆,让人将卞和的左脚砍去,以罚其欺君之罪。后来武王继位之后,卞和又跛着脚去把玉石献给楚武王。武王的玉工看后也说这是石头,于是卞和的右脚也被砍掉。等到文王继位之后,卞和仍旧不甘心一块传世之玉就此被埋没。他抱着玉石在山下哭了整整三天三夜,甚至眼泪都流成了血。楚文王听到后便派人去问缘由,以为卞和是因为失去双脚而哭泣。后来卞和说他是因为无人识玉而痛苦万分。楚文王听此后万分感动,于是命令鉴定玉石的专家仔细检测,终于得出结论:这是一块宝玉。因卞和所发掘,于是便命名此玉为和氏璧。

以上就是和氏璧的来由,那么和氏璧又是怎样失踪的呢?

楚威王将和氏璧作为奖赏赐予昭阳丞相。然而不幸的是,丞相府居然在后来失窃,致使和氏璧不知去向。大概是偷儿将其辗转到了赵国,后来和氏璧归了赵慧文王。秦王听说赵王拥有一宝后也想得到和氏璧,便派人拿十五座城池与赵王交换。

虽然也有蔺相如完璧归赵之说,但是秦王借着自己国家强大的势力,最终还是将宝物据为己有。相传,在秦灭六国,统一中国之后,秦王将和氏璧做成了玉玺,并且刻上了“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之后史料中就再也没有和氏璧的记载,它的流传也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关于和氏璧如今的去向,有人说它早已作为秦始皇的随葬被掩埋了,也有人说和氏璧是被项羽拿走,后来下落不明。

近年来听说和氏璧流传到了日本,但是仍旧不能考证。无论如何,和氏璧因卞和而得其名,经历代皇帝之手后闻名于世。虽然它至今还是下落不明,但是它从古至今的流传以及关于它广为人知的故事,这些就已经足够令人去遐想、去体味了。

●银雀山汉简是谁人所制

1972年4月,山东临沂县卫生局的工作人员来到了古城城南两座低矮的小山上进行基本建设。这两座山距离很近,景致却有着明显的不同。每到夏季,一座山上开满了金雀花,而另一座山则开满银雀花,因此人们称它们为“金雀山”和“银雀山”。

施工过程中,工人们在银雀山上发现了古代墓葬。经专家勘察证实,这里是一处规模很大的汉代墓葬群。随之,考古工作者发掘了其中的两座墓葬,并将其编为“一号汉墓”和“二号汉墓”。

这两座汉墓中的陪葬物种类很多,有陶器、铜器、漆木器等,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夹杂在陶器和漆木器中间的大量竹简。由于长年埋在地下,不断被雨水浸泡,再加上器物挤压,编缀竹简的绳子早已腐朽,竹简非常散乱,有些都已经扭曲变形,颜色也变成了深褐色,幸而,上面的字迹大部分还能辨认。最后,经过考古人员的认真清理,两座墓中共出土了竹简近5000片。

出土的竹简分长短两种,竹简长的达27.5厘米,短的也有18厘米,它们的宽度一样,都是0.5厘米。每片竹简上书写了20至40个字,内容相当丰富。

秦始皇焚书坑儒使先秦文献付之一炬,史学家们每次从民间觅得一些前秦文献的踪迹都倍感珍贵。银雀山墓葬发掘出如此大量的、有价值的竹简,在考古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被誉为中国当代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重大发现让人们欣喜,疑问也随之而来:墓主人究竟是什么人,为什么要使用如此之多的竹简陪葬?

有人根据竹简所记录的内容推测,墓主人很有可能是一位将军。银雀山汉简绝大部分是古代兵书,有《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六韬》、《尉缭子》等20多篇著作,这些著作中还有不少是佚书或是首次被发现的古代书籍。而且,《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同时出土,说明这两部兵法至少在西汉早期就已经成为独立成篇的军事著作,也证实了司马迁在《史记》中关于孙武是齐国人,他把兵书十三篇献给吴王阖庐;以及孙武死后百余年,又有了孙膑,齐国大将田忌把孙膑推荐给齐威王,齐威王向孙膑问兵法,然后拜他为军师的记载。

银雀山汉墓中出土的《孙子兵法》竹简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的版本,说明古代的《孙子兵法》是13篇,而不像有些古籍记载的那样共有82篇。竹简的发现也让早已失传的《孙膑兵法》的内容大白于天下。

试问,一个与军事无关的人,怎么会费尽心思收集如此之多、如此珍贵的军事学资料?如果此人仅仅是一位普通军事爱好者,他又何来此财力、此人力完成如此高难度的收集工作?银雀山汉墓出土的竹简,几乎可以陈列一个兵书博物馆,这显然不是普通人能够做到的。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银雀山汉墓的主人应该是一位藏书家。从考古发掘工作来看,墓中除了大量的宝贵竹简,几乎看不到其他的奢华的陪葬物。如果墓主人是一位将军,墓室必然修的高大豪华,陪葬物会非常丰富,银雀山汉墓的实际情况却不是这样,过于寒俭了。从墓中也没有发现能证明主人高贵身份的陪葬物、文献等。

银雀山汉墓的竹简字体接近秦末汉初,这个时段中国正是战乱频繁的年代,人们的物质生活都得不到保证,很少会有人去关注文化保护工作。珍贵的文献很有可能在战乱中遗落或者被战火焚毁。因而有专家得出了大胆的推断:墓主人很可能继承了家传藏书,为了保护这些珍贵的文物,他将它们藏匿进了墓穴中。也许,早在墓主人进去墓穴安眠之前,这些竹简就已经被埋藏在地下了,因而它们逃过了千年来的场场兵灾战火,能将古时代失落的文化重现在我们面前。

●越王剑之谜

1965年,一支考古队在挖掘春秋古墓时,意外发现了一把沾满泥土的长剑,其剑身刻有八个古篆字。专家学者们在对古篆进行研究后,发现是“越王勾践,自作用剑”。原来这是春秋时期越王勾践的剑。

这把剑全长为55.6厘米,其中剑身长45石厘米,剑宽5厘米。剑身满饰黑色菱形几何暗花纹,剑格正面和反面还分别用蓝色琉璃和绿松石镶嵌成美丽的纹饰,剑柄以丝线缠缚,剑首向外形翻卷作圆箍,内铸有极其精细的11道同心圆圈。越王剑拔剑出鞘时,寒光耀目,而且毫无锈蚀,依然锋利无比,20多层的复印纸,剑从中间“唰”一声一划全破。

一把在地下埋藏了2000多年的古剑,居然毫无锈蚀锋利无比,这一发现立即轰动了全国甚至是世界。人们无不好奇,越王剑千年不锈的原因是什么?

研究者对其做过一次质子X荧光非真空分析,发现剑表面黑色花纹处含有0.5%的硫量、剑格表面含有0.9%~5.9%的硫量。因此,有人认为越王剑千年不锈的原因是因为剑身经过硫化处理。

那么越王剑的表面是否采用过硫化处理的工艺?有些研究者给出了否定答案。首先,硫化铜是一种结构并不致密的物质,在用剑时,人的手指会经常摸到剑格,从而很快就将该处的硫化铜抹去,既如此,还有必要进行硫化处理?其次,越王剑出土时不是绝对的没有生锈,只是其锈蚀的程度十分轻微,人们难以看出。其出土后一直放在囊盒中妥善保管,但是现在该剑的表面已不如出土时明亮。与它同时期的吴王夫差矛,在出土时其青铜表面已布满了绿色的锈层。说明越王剑千年不锈,与它自身因素应该不是很大。最后,春秋战国时期统治者们的墓葬中都会有大量的陪葬品,情况十分复杂。那些尸体、丝绸衣物、食物等腐烂后都会产生相当多的硫化物,或许这才是越王勾践剑上硫的来源,并不是特别的硫化处理技术。

目前,学术界所认可的越王剑千年不锈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通过现代科学技术测试,人们发现越王勾践剑的含铜量约为80%-83%、含锡量约为16%-17%,另外还有少量的铅和铁,可能是原料中含的杂质。作为青铜剑的主要成分铜,是一种不活泼的金属,在日常条件下一般不容易发生锈蚀,这是越王勾践剑不锈的自身因素。

第二,越王剑埋葬的墓葬深埋在数米的地下,一椁两棺,层层相套,椁室四周用一种质地细密的白色黏土、考古学界称之为白膏泥的填塞,其下部采用的还是经过人工淘洗过的白膏泥,致密性更好。加上墓坑上部经过夯实的填土等原因,使该墓的墓室几乎成了一个密闭的空间,这么多的密封层基本上隔绝了墓室与外界之间的空气交换。还有该剑出土时插在髹漆的木质剑鞘内,与空气接触、氧化的可能性更小了。所以这就是越王剑千年不锈的外部环境因素。

第三,该墓处在荆州附近的漳河二干渠上,地下水位较高,该墓的墓室曾经长期被地下水浸泡,地下水酸碱性不大,基本上为中性。在地下水浸泡下,墓室内空气的含量更少。所以这是越王勾践剑不锈的又一外因。

越王剑穿越了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不但没有锈蚀而且依然锋利无比,无疑是我国青铜短兵器中罕见的珍品。

●勾践剑和吴王矛为何在湖北出土

1965年冬天,在湖北省荆州市附近的望山楚墓群中,出土了一把锋利无比的宝剑。上面用鸟篆铭文刻了八个字,“越王勾践,自作用剑”。专家通过对剑身八个鸟篆铭文的解读,证明此剑就是传说中的越王勾践剑。

1983年,湖北江陵马山5号楚墓出土了“吴王夫差矛”。夫差矛长29.5厘米,制作精良,器身布满菱形的几何花纹,下部镌刻金铭文“吴王夫差,自乍自甬”,“乍”即“作”,“甬”即“用”。夫差矛正背两面都装饰有精美的兽纹鼻,脊部铸有出血槽,无论从做工还是精美程度上,都与越王剑不相上下。

夫差矛与越王剑都被湖北省博物馆馆藏,展柜相邻。这对春秋时代的传奇宝物千年前曾在战场上搏杀,千年后却以这种方式再次相遇。

人们感到疑惑,既然是吴王与越王用过的兵器,那么它们为什么出土于地处长江中游的楚国墓葬中呢?它们为何没有留存在吴越故地,却埋藏在千里之外的楚国贵族墓葬中呢?

吴国被越国所灭,越国为楚国所灭,有人认为,吴王矛是在越灭吴时被当作战利品缴获到越人手里,在楚国灭亡越国的战争中,又与越王剑同为战利品流入了楚国贵族手中。楚国贵族死后,把它们作为陪葬品伴随身边。

还有人认为,越王剑是越女嫁给楚国时的陪嫁品。因为历史上记载,越王勾践的女儿是楚昭王的宠姬。根据望山楚墓群出土的大批竹简得知,该墓人葬的年代为楚威王或楚怀王前期,所以说越王勾践青铜剑是因赠送而自越传入楚地,是很有可能的。

越王剑与吴王矛到底是友好时赠送的礼品,还是战争时缴获的战利品,至今仍是历史上的一个谜,引发了后人无限的猜测与遐想。

●谁是中国酿酒的始祖

据考古发现,中国的酿酒文化已有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远占的龙山文化时期。中国的酿酒不仅历史悠久,品种也繁多,人们在品味着味美香甜的酒时,对谁是酿酒的鼻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仪狄,相传为夏禹时期人,史籍中记载“酒之所兴,肇自上皇,成于仪狄”。认为自上古三皇五帝时候起,酒便已流行起来,仪狄总结了各种酿酒的方法,使之流传于后世,故而称之为“始祖”;也有人认为仪狄酿造了一种由糯米发酵而成的酒,早于杜康酒的存在,于是被认为是酿酒的创始人。

同类推荐
  • 世界最具神奇性的探险故事(1)

    世界最具神奇性的探险故事(1)

    我的课外第一本书——震撼心灵阅读之旅经典文库,《阅读文库》编委会编。通过各种形式的故事和语言,讲述我们在成长中需要的知识。
  • 声景生态的史料方法与北京的声音(附CD)

    声景生态的史料方法与北京的声音(附CD)

    在理论论述和探讨的基础上,作为声景生态史料方法的应用案例,对具有史料价值的北京的声音进行了记录和分析,包括老北京的叫卖声、老北京的响器声、天安门广场的声景、北京的交通声景,以及北京的音乐厅与音乐生态等。
  • 中华语文大观园

    中华语文大观园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汉语言文字奥妙无穷。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为我们创造出了鲜活精彩的语言文字,每一个字,每一流传下来的语句,都有其形成的渊源,都与中华文化息息相通。
  • 寻找失落的世界遗产

    寻找失落的世界遗产

    本书熔铸了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对“教育品格”、“科学品质”、“文化品位”一以贯之的追求,内容涵盖了“寻找失落的年表”、“丝绸之路”、“世界遗产”以及“科技与文化”四部分内容。
  •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是一个民族发展过程中精神的内在动力。如果一个民族忽略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将意味着失去了这个民族的根;如果一个民族忽略了对下一代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这个民族的发展将失去内在的动力。中国文化既是中国各族人民的精神支柱和文化基础,也是历史、现代和未来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本书内容丰富全面,涉及到思想文化、汉语汉字、姓名与称谓、礼制与职官、衣食与节日、天文与历法等各个方面的知识。
热门推荐
  • 产业组织经济学

    产业组织经济学

    产业组织经济学是基础经济学特别是微观经济学向产业经济领域的延伸。在西方国家的经济学科中,产业组织经济学占据着重要地位。而对于我国的产业经济学及其各分支学科来说,产业组织经济学是最重要的主干学科和专业基础课。而且,产业组织经济学本身也成为一门发展前景广阔的经济学专业学科。
  • 傲娇总裁请撩我

    傲娇总裁请撩我

    ‘’吃醋生气这么不要脸的事我怎么跟你讲。”顾歆柔依旧那么傲娇。秦墨邪笑着把顾歆柔拉进怀里压低了声音说道:“笨蛋,我想每天都见到你,更想一翻身就可以压住你。”
  • 都是拖鞋惹的祸

    都是拖鞋惹的祸

    因为临时抱佛脚、不得不把自己的账号交给弟弟打理、考试结束后、发现自己的账号·······谁来告诉她、这突然出现的老公是怎么回事!!!!!!!
  • 炎龙皇—创世之说

    炎龙皇—创世之说

    宇宙洪荒,天地初始,龙神仙人魔降世。龙族始祖助人神族祖先定世封魔。有不同的人世经历,不同的激烈除魔记、炼奇兵记、创世记。并且对待爱情的不同见解,不同的爱恨纠葛。跟随炎龙皇的记忆,一起回顾当初的天地洪荒、混沌宇宙他们是如何来到这个世间,如何见证人类的历史、神魔的历史及他们中界龙族的历史。。。。。。
  • 刀塔之传承

    刀塔之传承

    随着癫狂之月的分崩离析,位面战争陷入白热化状态,阵营的厮杀再无节制,末日烈火划破天际,天辉与夜魇的战火将蔓延至永恒的国度,英雄们也将随星辰一同坠落,当英雄们的残魂历经时间的漫游,来到时光尽头的地球,会发生什么故事呢?
  • 娃娃亲

    娃娃亲

    台湾作家[简钰]的免费全本小说《娃娃亲》。
  • 重生之天下第一仵作

    重生之天下第一仵作

    碧晏朝的御用仵作女官——颜逊重生回到了十二岁,前尘往事皆为过往。前世她曾对宫内的三皇子痴心错付,导致一代天才破案师为爱痴狂,家破人亡,最后在穿越女的金手指下被秒成透明小炮灰。如今,上天垂怜,让她重来一次。她放下复仇,却处处为穿越女设“路障”,女人,你不是说我是透明炮灰么,那我就好好地当一回恶毒女配!看寡言炮灰本土女如何暴虐自信女主穿越女,这是个悲伤而又欢脱的故事。前世桃花无一朵,今生桃花满树开。颜逊怒,管你三七二十一,满树桃花撸下来!本文一对一,女主不小白,男主尚不定,端看剧情发展,在悬疑中又有轻松爆笑之处,欢迎广大看官跳坑!!!撒花!
  • 男孩女孩青春期教育系列-青春期心理咨询(插图)

    男孩女孩青春期教育系列-青春期心理咨询(插图)

    随着社会的发展,健康的涵义也趋于全面化、完整化。世界卫生组织在1948年的成立宪章中明确指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一种个体在躯体上、精神上、社会上的完全安宁状态。”这就表明,真正的健康不仅意味着有健全的体魄,还必须具有健全的心理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古罗马有位叫西塞罗的哲学家曾说:“心理的疾病比生理的疾病为数更多,为害更烈。”这个预言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日渐富足、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变得愈发真切,躯体上的疾病在一定程度上不再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首要因素,而由精神上的原因导致的心理疾病在危害人类健康方面产生了更加巨大的杀伤力,这就使人们对心理健康的关心程度飞速提高。那么,何谓心理健康呢?
  • 墓界修罗

    墓界修罗

    现代社会的弃儿,有着一双令人恐怖的红眸,有着不同与凡人的命运,被隐市的巨大家族所看重,他会面临着怎样的命运,修罗印记,妖异赤瞳,盗墓界的种种传说,四大梦幻之地,一次次不同寻常的经历,让我们走进他的世界。。。。。
  • 一以贯之戴立宁的经历与坚持

    一以贯之戴立宁的经历与坚持

    个人有幸亲身参与了那个属于台湾曾经伟大的年代;目睹了台湾“经济奇迹”的起落。成功需要太多条件的配合和累积;环环相扣,步步演绎,成败得失,往往只是一线之差、一墙之隔。30年前,台湾在搞经济,大陆在文化革命;10年前,大陆开始搞经济,台湾却在文化革命。20年的间隔,许多台湾曾经发生的事, 如今在大陆又一一地重显身影。经济奇迹,那曾经是台湾的骄傲;骄傲的背后,也曾有不堪语外的辛酸。成功需要很多的条件配合,台湾成功的经验未必能够复制;但是,失败的因子只要一端,失败的经验绝对值得警惕。由于个人曾经亲身经历了这些成败得失,或许可以为这得来不易的警惕,添加一份活生生、血淋淋的批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