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943400000018

第18章 思辨篇——上帝能够被证明出来吗(8)

“动而非静,以其不来;静而非动,以其不去。”“既知往物而不来,何谓今物而可往。”这两句话是僧肇“物不迁论”的主旨和灵魂。意思是说:人既然认识到“往物”不再来,即“往物”只存在于过去,而不存在于现在,那么,就应该懂得“今物”也只能存在于现在,而不会流向将来。所以,僧肇说,芸芸众生之所以认为事物是变迁的,就在于没有认识到“昔物不至今”的另一层意思是“昔物自在昔”。“昔物”并非没有了,它仍存在于“昔时”,是永存不失的。过去之物如此,现在之物如此,将来之物也如此。就这样,“物不迁”的结论就得出来了:“各性住于一世”,故物不迁。流动只是用来导俗的假说,属于“俗谛”;“不迁”才是真理,才是真谛。故而不动才是世界的本性,也是圣人达到的境地;而流动则是俗人的假象,只是圣人用以开导教化俗人的手段。

八、白马非马

在我国古代的春秋战国时期,学术分化,思想分流,百家争鸣。在诸子百家当中,有一个以纯粹思辨、玩弄语言概念著称的派别——名家。名家的代表人物公孙龙,以一个响当当的诡辩命题著称于世:白马非马。

所谓白马非马,就是白马不是马。白马不是马,听起来好像是胡扯。对于我们一般人来讲,说“白马是马”就如同说“张三是人”一样,清楚明白,准确无误,怎么可以说“白马非马”呢?但是公孙龙却有一番说辞。他是分三个步骤来论证的:

第一个论证是:白马,是就颜色来谈的。这一点,让它与黑马、黄马区别开来。而马,则是就其形状、种类而言的。这一点,让马与牛和驴区别开来。“马”这个概念的内涵是马的形状;而“白”这个概念的内涵是一种颜色。如此一来,一个说明颜色的概念怎么能和一个说明形状的概念等同呢?所以,白马非马。

第二个论证是:如果我们说要一匹马,那么,无论是牵一匹白马来,还是牵一匹黑马来,都能满足我们的要求。但是,如果我们说牵一匹白马来,那么,我们就只能牵一匹白马来,牵黑马和黄马来肯定是无法满足要求的。看来,“马”这个概念是不管颜色的,而“白马”则必须限定颜色。一个对颜色有要求,一个对颜色没有要求,所以,白马非马。

第三个论证是:“马”的内涵与“白马”的内涵是不同的。马的内涵,是一切马的本质属性。正是这种本质属性,使得“马”与“非马”区别了开来。“马”的这种本质属性并不包括颜色。而“白马”的内涵是“马”的本质属性再加上“白”这种性质。所以说,使马成为马的东西和使白马成为白马的东西是不同的。也就是说,“马”的内涵和“白马”的内涵是不对等的。所以说,白马非马。

公孙龙“白马非马”的诡辩虽然出现中国古代,但里面所蕴含的问题却是西方式的。正因如此,以公孙龙为代表的名家在中国古代被称为另类,儒家、道家、墨家、法家这些学派都反对它,对它进行围剿。结果,这个学派到了秦汉之后,在中国基本上就没有声音了,成了思想史上的“失踪者”。

“白马非马”之所以成立,问题就出在“是”这个词上。“是”有两种用法:一是作系动词用,起表述作用,比如A是B;二是也可以单独使用,指示事物的存在,比如我们说:“这是一条狗!当“是”起表述作用的时候,谓词和主词的内容肯定是不一样的,因为谓词是用来解释、说明主词的。这在逻辑学上讲,是种属关系。白马是马,就是典型的表述句,表明“白马”这个概念归属于“马”这个概念。

那么,主词和谓词之间的关系,能否等同?可以,完全可以。但是,“是”的用法就不是表述,而是用来指示了。正如我们上面所举的那个例子:“这是一条狗!”我们说这句话的时候,表达的意思是:有一狗存在着。仅此而已。如果非要在表述意义上强迫主词和谓词对等,我们就只能说“狗是狗”“马是马”“白马是白马”了。这在逻辑学上叫同语反复,没有意义。公孙龙在这里,就是混淆了“是”的这两种用法,即在表述的时候,强迫主词和谓词在存在意义上对等,结果陷入了诡辩。

当然,在哲学上,“是”这个词引起的麻烦还有很多。比如,我们用“是”来进行表达的时候,总是在下判断。而下判断,总有真假之分。真的,还是假的?要靠作为人的“我”去判断。“我”凭什么去判断?依靠的是什么?是人的眼睛、耳朵、鼻子等感觉器官?还是人的抽象思维?这又是一个认识论的问题。由此看来,西方哲学中所谓的存在问题、语言问题、认识问题等,是纠缠在一起的。这也就是我们上面提到的“逻各斯”。后来,法国的后现代主义哲学家德里达就一针见血地指出:西方哲学的本质就是“逻各斯中心主义”。

九、口舌之争

《资治通鉴》中曾记载着一个关于公孙龙与孔穿、邹衍辩论的故事。

孔穿是孔子的后代,听说赵国平原君的食客公孙龙是一个辩者,专门从鲁国跑到赵国来和他辩论。这次辩论的主题是“臧三耳”。“臧三耳”的诡辩和庄子讲的“鸡三足”故事差不多。鸡有腿,但还有左腿和右腿,所以说鸡有三条腿。“臧”是守门人专有的姓氏,负责传达主人与客人之间的信息,所以职责为听、说。常人有两耳,不能称“臧”。但从伺听角度看,“臧”似乎比常人多出一耳,称“臧三耳”——不仅有左耳和右耳,还有一只看不见的耳朵。

在这场辩论中,孔穿输了,但是他并不服气:“今谓三耳甚难而实非也,谓两耳甚易而实是也。”意思是说:要让人承认“人有三只耳朵”,是多么麻烦的一件事啊,何况实际上人并没有三只耳朵。而要人接受“人有两只耳朵”却很容易,又比较真实。后来,平原君对这场辩论作了总结。他说,孔穿是“理胜于辞”,而公孙龙则是“辞胜于理”。辞胜于理,夸夸其谈,脱离实际;理胜于辞,虽然嘴拙舌笨,不善于表达,但却是务实得很。前者表里不一,后者表里如一。平原君做这样的评语,明显地表现出对公孙龙玩弄词语概念的不屑。

后来,阴阳五行家邹衍又从赵国路过,平原君又让邹衍与公孙龙辩论“白马非马”之说。但邹衍却不愿意和公孙龙辩论。他的理由是:“所谓辩论,就是要区别不同类型,不相侵害;排列不同概念,不相混淆;抒发自己的意旨和一般概念,表明自己的观点,让别人理解,而不是困惑迷惘。如此,辩论的胜者能坚持自己的立场,不胜者也能得到他所追求的真理,这样的辩论是可以进行的。如果用繁文缛节来作为凭据,用巧言饰辞来互相诋毁,用华丽的词藻来偷换概念,吸引别人使之不得要领,就会妨害治学的根本道理。那种纠缠不休,咄咄逼人,总要别人认输才肯住口的做法,不仅有害君子风度,而且还会让人在现实生活中产生迷茫和困惑,有百害而无一利。总之,辩论就是要明辨是非,说得对方理解才行,像公孙龙这种辩论,一点益处都没有。”

听完邹衍的话,众人都纷纷点头,公孙龙也因此拜落下风。据说,经过这场辩论以后,公孙龙就隐居起来了,不再抛头露面。

看来,作为“辩者”的“名家”追求的仅仅是思维的乐趣,并没有什么现实的社会理想和政治抱负。相反,他们不但不考虑现实,往往还会得出一些离经叛道,和现实大相径庭的荒诞结论。虽然让人无法辩驳,但也实在令人无法信服。正如庄子对他们的评价:“饰人之心,易人之意,能胜人之口,不能服人之心,辩者之囿也。”意思是说,辩者所强调的仅仅是口舌之争,但却无法让人心悦诚服。而且,把极其平常的意思加以歪曲,把显而易见的东西说得似是而非,不仅违背常理,而且还腐蚀人心。白马就是马,而公孙龙偏偏说不是马,真是怪哉!怪哉!荀子对名家的点评更是一语中的:“蔽于辞而不知实。”过于玩弄概念,以至于从不睁眼看看摆在自己面前的世界。据说有一次公孙龙过城关,关吏说:“要过关,人是可以,但马不行,需要交通行费。”公孙龙便向关吏展开了一场“白马非马”的诡辩,结果说得关吏哑口无言。但说是说,做是做,关吏最终还是没有给他放行,直到公孙龙乖乖地交了通行费才得以过关。

我们上面谈到的那两场辩论,被司马光记载下来并收录到《资治通鉴》中,仔细想来,显然也是出于对公孙龙的不屑。玩弄语言词藻,巧言令色,于事无补,于国家无益,显然不值得后世借鉴。就这样,以公孙龙、邓析为代表的“名家”,不仅遭到了儒、道等思想派别的联合捕杀,也遭到了当时执政者的反感。就这样,名家这一派纯粹思辨的学问,因为不能定国安邦,也不能为人提供安身立命之本,最终没能在中国思想史上得以流留。秦汉以后,基本上就销声匿迹了。

认知的困境

在我们之外是否有一个原本真实的世界?如果这个世界存在,我们是否能够认识它?如果能够认识,我们是依靠我们的感官,还是依靠我们的思想?这一系列问题,至今仍困扰着我们,成为了永恒的哲学问题。

一、两小儿辩日

有一天,孔子到东方游玩(游学),看到两个小孩为什么事情争辩不已,就问是什么原因。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中午的时候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升起来的时候离人远,而中午时近。

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盖一样,到了中午却像个盘子,这不是远的小,而近的大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清凉、寒冷,到了中午却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难道不是近的热,而远的凉吗?”

孔子也不能判断怎么回事。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识渊博呢?”

这个“两小儿辩日”的故事,估计很多人都知道,大致因为它曾经被写进过我们的语文教材。这个故事所阐发的意义在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意思是说,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能假装知道,故弄玄虚。你看孔子,大圣人,这么有学问,但是面对两个小孩提出的问题,自己解答不出来,就坦诚地承认,一点也没有觉得没面子。

其实,两个小孩提出的问题并不是普通、一般化的问题,而是一个非常严肃的哲学问题。这个问题就是感觉的真实性问题:我们是否应该信赖我们的感觉?我们的感官会不会欺骗我们?这个问题,在西方哲学史上争论了上千年,至今也没有一个答案。难怪孔子回答不上来。

用“科学的眼睛”来看,无论是早上还是中午,太阳与我们之间的距离都是一样的。早晨的太阳比中午时看起来大些,那是因为眼睛的错觉。我们看白色图形比看同样大小的黑色图形要大些。这在物理学上叫“光渗作用”。当太阳初升时,四周天空是暗沉沉的,因而太阳显得明亮,而在中午时,四周天空都很明亮,相对之下,太阳与背衬的亮度差没有那样悬殊,这也是使我们看起来太阳在早晨比中午时大些的原因。

同样,中午时比早晨热,那是因为中午时太阳光是直射在地面上,而早晨太阳光是斜射在地面上。太阳光直射时,地面和空气在相同的时间里、相等的面积内接受太阳的辐射热较早晨太阳光斜射时多,因而受热最强。所以,中午比早晨时热。实际上,天气的冷热主要决定于空气温度的高低。影响空气温度的主要因素,是由太阳的辐射强度所决定的,但太阳光热并不是直接使气温升高的主要原因。因为空气直接吸收阳光的热能只是太阳辐射总热能的一小部分,其中大部分被地面吸收了。地面吸收了太阳辐射热后,再通过辐射、对流等传热方式向上传导给空气,这是使气温升高的主要原因。

由以上的分析不难看出,我们通过感官接触到的这个世界并非是那个原本真实的世界。在大多数情况下,感觉总是在欺骗我们。西方的很多哲学家都是这么认为的。古希腊的哲学家巴门尼德就曾说:“思想和存在是同一的。”意思是说,真实的世界,唯有靠思想才能把握。相反,眼睛看见的,耳朵听到的,尽管看起来都是真实的,其实都是骗人的。正如我们所看到这个小故事,太阳的大与小,仅凭一双肉眼是看不出来的。我们必须通过理性的思考和科学的研究,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这个结论尽管违背我们的感觉,但却是无比真实的。如果我们一味地跟着感觉走,只会离真理越来越远。巴门尼德的这种观点,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古希腊哲学乃至整个西方哲学的走向,造就了西方的理性主义传统。

二、像猪一样不动心

在西方古希腊后期,曾出现过一个怀疑一切、否定一切的哲学派别。这一派别的代表人物是皮浪,因此也被称为皮浪主义。皮浪生于希腊城邦爱利斯,早年是画匠,后改学哲学,曾随亚历山大东征队伍去过印度。皮浪生前无著述,但以其独特的生活方式赢得了同时代人的尊重。有人甚至把他在哲学史上的地位与苏格拉底相比。

皮浪认为,感觉是我们感受外在世界的唯一通道,但感觉又是不真实的。所以,感觉并不能告诉我们什么是真理,什么是错误。皮浪并不否认现象的存在,他承认感觉,把它看做是感官印象的必然结果。但他否认现象的真实性,认为我们不能说它“是”,只能说它“显得如何”“看来如何”。由于所有的事物都是变化的、不确定的,因而也是不真实的。事物之间没有固定的差异。因为,对于每一个命题,我们都可以提出一个相反的命题与之对立,而且两者都有同样的价值和效力。据此,他认为,我们的感觉和意见并不能告诉我们真理或错误,我们一点也不能相信它们,只能保持不介入,无意见,不动摇,对任何一个东西都只能说它既不是也不非,既可以同为是和非,又可以不同为是和非。为此,他还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口号:“不作任何决定,悬搁判断。”“悬搁”的意思就是中止,既不肯定,也不否定。因为真理只有一个,在感觉的范围内,除了心灵的平静之外,一切都无差别,一切都无实在性。真正采取这种态度的结果首先是沉默,然后才能没有任何烦恼。

在理论上要求“不作任何决定,悬隔判断”,反映在生活中,皮浪主张“不动心”。正如他所说:“最高的善就是不作任何判断,随着这种态度而来的就是灵魂的安宁,就像影子随着形体一样。”据说,有一次他的老师跌入泥潭,他径自走过而没去拉一把。别人都谴责他,老师则赞扬他的冷漠和无动于衷。还有一次,他同他的同伴们一起乘船出海,遇到了风暴。同伴们都惊慌失措,他却若无其事,指着船上一头正在吃食的小猪说:聪明的人应该像猪一样不动心。

在我们中国文化中,“不动心”是一种非常高的境界,指人的心智不被外在的诱惑所牵制,做到“出淤泥而不染”。但这种“不动心”不是让人们去逃避,与外世隔绝,而是经过修炼达到的“无执”。“不动心”不但不逃避,相反还要积极地与外世接触。只有这样,才能锻炼自己的修为。正如庄子所说:“大隐隐于朝,小隐隐于林。”要想归隐,未必非要跑到深山老林去,以显示自己的清高。修为高的人即使在闹市和朝庭仍然能做到“无执无求”,既能入乎其内,又能出乎其外,这才是真正的大隐。禅宗也讲,要想成佛,未必非要整天吃斋念佛,关键要做到“物来则应,应不以心”“心若明镜,应而不藏”。如果能做到这些,就算吃肉喝汤也能成佛,因为这已经做到了“心中无一物”,那又“何处染尘埃”呢?

同类推荐
  • 胜在孙子 赢在老子

    胜在孙子 赢在老子

    孙子的《孙子兵法》讲究克敌制胜,比较强势,教导世人在各种境遇中,以主动出击的方式把握主动权;而老子的《道德经》则与之相反,讲究“以柔克刚、以曲求全”,引导世人以“守弱”的方式来达到“强大”。本书汲取《孙子兵法》与《道德经》的精华,将二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做到“攻能胜,守能赢”,“能攻能守,能进能退”。本书包含着深奥、经典的大智慧,是帮你敲开智慧大门的金钥匙,其中既有老子“修身立世”的道家绝学,也有孙子“百战百胜”的兵家制胜法宝。 本书的案例由古至今,从中到外,内容形式多姿多彩、耐人品读,或者为你指点迷津,或者为你锦上添花。
  • 易经与人生大智慧

    易经与人生大智慧

    《易经》是我国古代先哲在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长期观察的基础上。对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进行的高度总结和概括。它集中反映了宇宙万事万物的现象和发展变化的规律.是一部指导人们利用自然规律及社会发展规律进行实践活动的哲学著作.是我国先人智慧的结晶。在这些经过时间检验的先人经验与智慧的指导下。我们会少走许多弯路.也会对人生多一些理解。从而更好地把握人生的每一步。 本书是一部汇聚中华民族古老而神秘智慧的经典之作!
  • 庄子的享受

    庄子的享受

    大师王蒙快意解读,中国历史上的不二奇才——庄子。跨越时空,老王俨然庄子的隔代知音,老王如庄子笔下的鲲鹏在神游在翱翔在激情燃烧,老王在解读庄子,老王在享受庄子,读者在享受老王。
  • 世界上最美的哲学课

    世界上最美的哲学课

    爱哲学就是爱智慧,人的一生就是哲学的体现和体验。正如西方中世纪伟大哲学家阿伯拉尔所说,“寻找,你将会发现;走近,它向你敞开。”那些天才哲学家的天才思想犹如百年难遇的流星,不经意间就点亮了彻暗的夜空,打开我们无数的困惑,让我们豁然开朗。像哲学家一样思考,你就懂得了智慧,懂得了人生。
  • 生命的菩提

    生命的菩提

    《唯识述记》云:“烦恼障品类众多,我执为根,生诸烦恼,若不执我,无烦恼故。”《生命的菩提》由于仲达编著,《生命的菩提》意在化解世人内心的苦痛,使迷惘者渡过心灵苦海,心生净土,修出佛心禅性,回归自性的灵山。愿人人都能以一颗阳光健康之心,享受禅的超越与洒脱。
热门推荐
  • 自

    我头不动,眼珠子转了转,环视左右,左是葫芦尾,右是葫芦头,我正坐在葫芦颈上,真是宿命啊!我的修炼存在着这样一个瓶颈的问题,我不敢断言能彻底解决,我只能尽力而为。
  • 快乐学习丛书-如何成为小发明家

    快乐学习丛书-如何成为小发明家

    什么是快乐?快乐是社会的认可,是心灵的满足,是成功的愉悦。让学生在在追求成功中享受学习,享受快乐。因为有了快乐,才会产生更大的兴趣,兴趣是成功的老师,学习无疑是成功的,有效的和快乐的。
  • 腹黑酷少的追妻计划

    腹黑酷少的追妻计划

    五年前,她替好友向他告白,她和他的故事懵懂开始。五年后,为了拒绝别人的爱慕,他再一次亲吻了她。知道她被男友背叛,他精心策划了追妻计划。卖萌撒娇,腹黑不断,只为博得她的芳心,他最终会成功吗?--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EXO的贴身狗仔

    EXO的贴身狗仔

    我是一名娱乐记者,因为一次意外而被贬去跟拍什么EXO。祸不单行,昔日仇家坐上主编位置,用为了得到更多新闻为借口而让我去当那什么EXO的贴身助理,从此,我的贴身狗仔生活开始了。
  • 刺客神话

    刺客神话

    诺德原是黑塞城的刺客首领,死后转生成圣子预备役。刺客与教会是死敌,而圣子则是教皇的傀儡,每一任都活不过十八岁。“这是我的信仰。”他在十八岁时,将锋利的匕首刺入教皇胸口。“这是刺客的命。”黑塞城的狂风将往事卷起。“这是最后的天堂。”她笑了,像绝世的冰莲。
  • 不后悔事务所

    不后悔事务所

    衣梦,一个30岁的剩女,颜值、能力都很一般,一次偶然的机会从一只流浪黑猫那里得到了穿越时空的超能力。衣梦来回穿越,把自己那些后悔的事都纠正了过来,过上了完美生活。还开了家不后悔事务所,专门帮助别人实现后悔曾经没做的事。曾经的后悔都纠正过来了,就真的不后悔了吗?
  • 微笑丫头的明星王子

    微笑丫头的明星王子

    灿微在飞机场邂逅了,风靡全亚洲超人气偶像明星PrinceStar组合的三个成员——和善的璟轩、多情的少熙、冷淡的星野。她先是与璟轩互相拿错了行李,又因她女扮男装,在机场被女粉丝们误认为是“色狼”,幸得璟轩出言相救……
  • 萌宝娇妻,首长爹爹你别动

    萌宝娇妻,首长爹爹你别动

    一个女老师,因旅游途中车祸而亡。重生到一介孤女身上,没有一点点防备,肚子居然有个球??哦不,还是两个!!摊上这样的人生也真真是够了。看女老师如何挣钱养球给萌宝找爹爹!
  • 带着系统去玄界

    带着系统去玄界

    快递小哥刘浩因为一次车祸穿越到了一个异界,叫天霸大陆,成为一个城主之子,可是以他的资质,怎么也觉醒不了。怎么办呢?没问题,他有系统。丹药、秘籍、卷轴应有竟有,他会有怎么样的故事呢?
  • 星御九天

    星御九天

    这是一个能量的世界,五大能量衍生出宇宙九天。魔法诸神统治的诸神天,修仙者为首的离恨天,如梦亦如幻的魅女天,机械生物统治的机械天…一名低等位面出身的少年,继承盘古天王遗志,踏九天之巅,立昊天之位。武者境界:猎人,恶魔,死神,天王,界王,圣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