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943400000051

第51章 智慧篇——哲学不是智慧,而是对智慧的爱(5)

七、政治无道德

马基雅维利,意大利著名的政治思想家、外交家和历史学家。他是一位深受文艺复兴影响的法学思想家,主张建立统一的意大利国家,摆脱外国侵略,结束教权与君权的长期争论。在他看来,君主国是最理想的。他的名著《君主论》就是在论述一个王国怎样才能保住,怎样会失掉,由此总结出君主的治国之道。马基雅维利的目的在于教劳伦佐建立巩固而强大的国家,统一意大利。他写完《君主论》后秘密呈送给小劳伦佐,并没想公诸于世。所以语言非常坦率,毫无掩饰。直到马基雅维利死后五年,才被人公之于世。

马基雅维利认为,政治,包括国际政治,就其实质而言是一种争权夺利的斗争,与公正、仁慈等道义原则无涉。他说,政治的统治手段和措施应该同宗教、道德和社会影响完全区别开来,除非它们直接影响到政治决策。一项决策是否过于残忍、失信或不合法,在他看来是无足轻重的。马基雅维利不仅将宗教与政治法律分开,而且将伦理道德与政治法律分开。“政治真理要发展,就必须首先抛弃自己两个伙伴──神学与伦理学”,因为“讲道德和搞政治不是一回事”。“所谓道德,不过就是有助于实现这个目标的品质。道德和伦理的善,不过是实现物质成就或权力地位等世俗目标的手段……神学和伦理学都是政治的工具,而政治就是利用一切工具达到目的的实践的艺术。”

按照马基雅维利的观点,“政治”成为“公共领域”的同义词,“道德”则被划归于“私人领域”,二者间形成了一种通过与对方的对立来反衬自己的“镜像”关系:一个人成为一个好的统治者意味着他必然被私人领域的标准定义为一个恶棍;而若将私人领域的行为准则运用于公共领域则无啻于自取灭亡。他指出:运用力量和权术,不必受道德的束缚。合乎道德事自然受人赞扬,但是,在政治上,不须问什么是正当,什么是不正当。只应问什么是有益的,什么是有害的。当合乎道德的事有害于国家利益和君主个人安全时,就不应去做。当不道德的事对国家和君主有利时,都应毫不犹豫地去干,而不必有什么顾忌。“如果一个人完全遵守德行去行事,不久就会遭逢不幸,家破人亡,”马基雅维利说,“做人君的如欲保持地位,必须知道怎样去行不义。”

马基雅弗利的观点是有一定道理的。站在一定的立场和角度来看,是有值得赞同之处的。政治谋求的是一种权力,如果受到道德的羁绊,必定畏首畏尾,不敢放开手脚。正如在战场上打仗讲究兵不厌诈一样,政治也应如此,如果遵循“做人要忠厚诚实”的道德原则,估计永远也打不了胜仗。我们难道不记得中国历史上的那位宋襄公吗?处处讲仁义,时时讲仁义,结果错过了战机,被敌人杀得大败。毛泽东曾经评价宋襄公是“像猪一样蠢的军事家”。历史上多少例子表明,那些抱有道德之心的政治家,到最后都是因为“妇人之仁”,小则害身,大则亡国。比如项羽,他不愿在鸿门宴上借机杀死刘邦是因为讲求信义。在只需要捅穿一层纸的羞涩道义面前,年轻气盛的项羽偏要顾及信用、名誉,以及周围人的看法和口舌。尽管自己实力强大并且功劳最大,却因怀王之约“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这一条款而内心不安,处处束手束脚,在鸿门宴上被樊哙言明而失掉消灭刘邦的机会;在与刘邦的争斗上,他更是处处招到刘邦舞起的道德大棒的折磨。即使到最后惨败之时,还是因为“不肯过江东”的道德面子而自刎,丧失了东山再起的机会。

不过话说回来,如果把政治上的规则运用到道德领域,结果也是同样的糟糕。如果对自己的亲人、朋友还要搞阴谋,争利益就说不过去了。所以,马基雅维利说的“政治属于公共领域,道德属于个人领域”有一定的意义。

八、人对人是狼

霍布斯是16世纪英国著名的政治学家、哲学家。他生活在一个政治、宗教激烈斗争的革命年代。他在政治上倡导社会契约论,认为人类的生存状态可分为自然状态和社会状态。所谓自然状态就是没有道德,没有政治权力,人们按照自己的本性而生活的状态。那么,人的本性是什么呢?他认为,人的本性就是“求利”“求安”和“求名”,在自然状态中,每个人整天追求的就是“利”“安”“名”,要求实现由自己占有的一切,包括占有他人的“自然权力”。在这里不存在善良与邪恶,无所谓是非曲直,唯有力量与欺诈。“人对人像狼一样”,在这种“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的状态中,谁也不会感到安全,谁也得不到名和利,人人自危。

霍布斯的“自然状态”实质是一种无政府状态:为了保存自己,人类必须设法摆脱“自然状态”。霍布斯认为,摆脱这种状态的办法有两个:一是道德,其基本精神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人性是偏私的,人总是不顾一切地企图占有所有的“自然权力”。所以,道德是疲软的,无助于改善人与人之间关系。因此,最有效的办法是第二种,那就是通过建立社会契约来对人进行限制,用政治权力约束个人的利己主义本性。

“人对人是狼”。姑且不论这句话对狼是否公平,但霍布斯的这句名言的确揭示了人类内心侵略和好斗的本性。人类的这种本性不仅表现在残酷血腥的战争,同样也表现在我们人人都卷入其中的商业大战中。商场如战场,到处都是不见硝烟的战争。

没有鲜血,没有野蛮,却有死亡。在商战中,有太多的企业如昙花一般,乍开则谢,有太多的团队如流星一般,转瞬即逝。这些企业和团队曾经被许多人看好,以为它们可以在商海中大展身手,但它们都被对手击败了。只被击败了一次,但却再也站不起来,它们丧失了信心,它们没有了积蓄力量以便寻找机会打败对手的勇气,与其说是对手打败了它们,不如说是它们自身的缺陷造成了它们的灭亡。我们大可不必为这种企业和团队感到惋惜,看看世界上那些著名的公司,在发展壮大的历史上,它们都经历了许多挫折和失败,但它们都从失败中顽强地站了起来。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名将,被人称为“血胆将军”的巴顿,在有人问他在开战之前是否感到恐惧时,他说:“有,我常常在重要的战斗前,甚至在交战中发生恐惧。但是,我决不向恐惧屈服。”作为一个团队,作为一个团队的成员,也许对手的实力的确比你强大,也许你会在与对手的竞争中失败,但你绝对不能丢掉信心,绝对不能恐惧对手。一旦产生对对手的恐惧,你就再也没有了战胜对手的机会。有许多团队就是因为在经历了一次失败后,就丧失了信心,产生恐惧,甚至发生内部矛盾,而最终解散的。

其实,这种团队并不缺少专业人才和智慧,它们缺少的正是那种桀骜不驯、决不屈服的品格。如果这个团队的领导者具有狼这样的品格,并把它灌输到团队成员的大脑中去,即使这个领导者不具备超众的专业能力,这个团队也将是一个十分优秀的团队。

道德型智慧

智慧的问题是中外哲学家、教育家都关心的问题。但中国的智慧与西方比较严格意义上的知识型智慧有所不同。中国的智慧虽然也不乏知识求索的成分,中国的文化传统事实上也很看重知识,“知”与“智”两个字的通用互换就是最形象的说明。但在另一方面,人格的高尚和境界的追求,在中国哲人的眼中,显得更为重要。立志学圣人、做圣人是所有读书人共同的理想。而做圣人既包括内在的心性修养,也包括外在的才干事功,即所谓的“内圣外王”。它们都统属于志与行即社会实践的范畴,并从而与“学”和“知”的方面一起构成为中国哲学智慧的内容。

一、为政以德

孔子主张“为政以德”。他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孔子把政与刑的作用和德与礼的作用加以比较,认为德、礼对于治理国家是最有效的,因为政、刑只能使人民不犯罪过,却没有廉耻之心,如果用道德礼教来引导人民,人民不但有廉耻之心,而且从内心归服。三国时期,刘备摔自己的孩子阿斗的故事就是个以德服人的典型:

当阳长坂之战是曹操、刘备两军的一次遭遇战,骁将赵云担当保护刘备家小重任。由于曹军来势凶猛,刘备虽冲出包围,家小却陷入曹军围困之中,赵云拼死刺杀,七进七出终于寻得刘备之子阿斗,赵云冲破曹军围堵,追上刘备,交还其子。刘备接子,掷之于地,生气地骂道:“为你这小子,差点损失我一员大将!”赵云抱起阿斗,哭着拜道:“我虽肝脑涂地,不能报您的恩情。”

当然,今天人们对这个故事褒贬不一。受到人们的贬斥的主要原因是认为摔阿斗只不过是刘备收买人心的一个伎俩。不管事实如何,孔子说的以道德礼教来引导人民,免除苛政刑法是人们所希望的。要以德治国,管理者就要以身作则,在道德上作出表率。孔子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正,是端正的意思。管理成败的关键在于他是否思想正,作风正,行为正,从而实现统一意志,统一步调,统一行动。只要管理者带头端正自己的思想、作风、行为,那么,谁敢不正呢?孔子还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是说:当管理者自身端正,作出表率时,不用下命令,被管理者也就会跟着行动起来;相反,如果管理者自身不端正,而要求被管理者端正,那么纵然三令五申,被管理者也不会服从的。

有一次,鲁国大夫季康子因盗贼过多而忧虑,他向孔子请教该怎么办。孔子的回答,不是让他怎样去对付盗贼,而是说:“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这是说如果你季康子自己不贪图财物,那么即使悬赏奖励偷盗,老百姓也不会偷盗的。这段话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上行下效,统治者心术不正,被统治者盗窃行为就必然多;二是管理者,必先“足民”,使民无所不足,也就无盗窃之必要。而“子之不欲”,正是保证“足民”的前提。

正是从这样的观点出发,孔子才作出了如下的论断:“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意思是管理者讲求礼仪,被管理者没有人敢不尊敬他的;管理者讲求道义,办事公正,被管理者没有人敢不服从他的;管理者讲求信用,被管理者就决不会不动真情,不讲真话的。

由此可见,管理者要先“正己”,才能以德服人。这是孔子为政思想对我们最重要的启示。

二、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曾经有位哲学家问他的一群学生,人的一生最需要什么,多数人答不出来。有一个学生回答说,人最需要的就是要有一颗善心。哲学家听后,会意地点了点头。

孟子说:“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劝人向善大有禅意。与人为善,面对别人,也面对自己的内心,用与人为善自律、自省,追求和谐与美好,是一种大境界。

与人为善是一种爱心的体现,也是一种人生智慧,但是它常常放射出比智慧更诱人的光芒。有许多用智慧千方百计也得不到的东西,凭着与人为善却轻而易举就得到了。与人为善总是一种蕴藏在人内心深处的珍贵的感情,它是对人生的一种理解,对行为的一种负责。在生活中,许多人明知彼此都需要爱的温暖,感情的温馨,但却又常常用无端的猜测将满腔的爱意、友情冰封在坚硬的假面具后面。其实只要你能真正付出你的真诚和善良,那么必定会赢得共鸣,使你从中感受一份温馨和意想不到的收获。

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一位行李简陋、衣衫褴褛的老人来到费城一家旅店投宿。他对服务生说:“别的旅店都客满了,我能在这里住一晚吗?”服务生解释说:“城里举办大型活动,所以旅店到处客满,但我不忍心看您没有落脚的地方,这样吧,我把自已的床让给您,我就在柜台上将就一夜。”第二天,老人临走前对服务生说:“年轻人,你能当上美国一流旅馆的经理。我要给你盖个大旅馆。”服务生听了,觉得这个老人很幽默,没把他的话放在心上,只是继续做着自己的工作。

两年后的一天,这个服务生突然收到一封信,邀请他去纽约回访两年前那个雨夜里的客人。服务生来到纽约,老人把他带到一幢高楼前说:“年轻人,这就是我为你建的旅馆,现在我要聘你当经理。”

故事中的年轻人就是后来纽约首屈一指的奥斯多利亚大饭店的经理乔治·波尔特,而那位老人则是拥有亿万财富的石油大王保罗·盖帝。

与人为善可以给我们带来好心情,还可以给我们带来身体上的健康。研究表明,人的心理活动和人体的生理功能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良好的情绪状态可以使人的生理功能处于最佳状态,反之则会降低或破坏某种功能,引发各种疾病。美国耶鲁大学病理学家对7000多人进行跟踪调查,结果表明,凡与人为善的人死亡率明显较低。与人为善其实极易做到,它并不要你刻意去做,只要有一颗平常心就行了。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人做了一个试验,他早晨上班来到办公室的时候,对周围的同事笑了一下,没想到,却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就连他的上司看到他时对他也笑了一下,他的上司可是个不苟言笑的人啊。这个人这一天的心情特别好,平时那种冷冰冰的感觉没有了,周围的人都对他友好而亲切。而据说,就因为他早晨的那个笑感染了身边的其他人。

你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无非是想丰富你的生活,实现你的价值。而这所有的一切,归根结底,都来自于你是否善待他人。与人为善使你有一种充实感,你知道没有很多人会故意和你过不去。与人为善不仅给你财富,还使你拥有被他人喜爱的充实感。记住,奸商只能造就一时的得意,却不能品味充实自信的人生;只有与人为善才能求得长远的财富。

那么如何与人为善?其实很简单:就是要善待他人。多一点谅解、宽容和理解,少一点苛求与责难。能够看见别人的优点,并能够欣赏它,赞美它,这是一种怎样的心境啊!能真心祝福别人的幸福也是一种美丽的善良。永远与人为善,我们才能让自己的心境始终保持在愉悦之中。这样的人,才会有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人生。与人为善,自己路宽,如果大家都可以做到这点,就没有了独木桥,大家都可以在阳关大道上阔步前进,达到理想中的状态。

与人为善是一壶洗涤灵魂的净水。与人为善绝不是一种简单的同情心,她是一种无形的相助,是一种博大的爱。老子说得好:“上善如水。”是的,“水利万物而不争”,与人为善者与水一样能利益万事万物,化解人间恩仇;“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与人为善者能包容一切,气度恢宏,胸怀博大;“水质透明,清澈见底”,与人为善者白日为善,夜来省己,心如明镜……

三、智者无惑

做一个有知识的人很容易,只要努力学习就够了。但要想做一个有智慧的人却很难,因为智慧的拥有不仅需要学习,更需要反省和修炼。

征服自然世界需要的是知识。你必须掌握各种客观变化的内在规律,才能一劳永逸地控制它们。所以说,知识就是力量。但洞察人生需要的却是智慧,而人生没有假设,不讲逻辑,没有任何规律可循,唯一有的就是洞察。所以说,智慧是一种境界。

同类推荐
  • 问道者——周辅成文存

    问道者——周辅成文存

    本书由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散文家、《燃灯者》作者赵越胜先生亲自选编,精选著名哲学家和伦理学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周辅成先生的十三篇文章,并将其分成四个单元,勾勒出周辅成先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问道精神,也体现那一代学者的风骨和学识。
  • 沉思录Ⅱ

    沉思录Ⅱ

    本书汇集了爱比克泰德其中的部分思想精华,以精辟而又通俗的语言,向人们传授生活的真谛和幸福的真义。
  • 菜根谭(中华国学经典)

    菜根谭(中华国学经典)

    从《菜根谭》中体现出的有时孤高无为、有时又乐观进取的思想中,可以看出作者激烈的内心冲突。古人云:性定菜根香。静心沉玩,乃得其旨。读《菜根谭》,思人间事,常常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样一本囊括了中国几千年处世智慧的经典文献,自它一问世,便经久不衰,流传至今。其旺盛的生命力就在于人人都可以在其中汲取有用的智慧,成功者读它,失意者读它,孤傲者读它,平凡者读它,生意人读它,居官者读它,就连僧舍道观、骚人墨客也莫不悉心研习。
  • 庄子闲吹

    庄子闲吹

    沙老对《庄子》的解读视角独特、深入浅出,不但让两千多年前那个不为人知的庄子活生生起来,更将庄子批判过度人为干涉自然、社会过度文明制度化,崇尚自然、追求自由的思想精髓解说得振聋发聩。
  • 很哲学很幽默:一天读懂西方哲学史

    很哲学很幽默:一天读懂西方哲学史

    顶盔掼甲的智慧女神如何从宙斯的脑袋里横空闪现;滑稽好色的牧神潘的猎艳经历到底有多么惨;世界究竟是一团神奇的活火,还是流荡空气和水;我们该崇拜的到底是人类还是自然;苏格拉底有个多么剽悍的老婆,柏拉图谈的是什么精神爱恋;犬儒派的哲学家又是多么懒……本书将西方古代哲学家的奇闻轶事和古朴睿智的思想,以极其幽默通俗的方式铺陈出来,使读者能轻松惬意地全面掌握西方古代哲学,在愉悦中获取常人所无的哲学智慧。本书打破哲学枯燥无味的叙述传统,以哲学玩家幽默的语言,化西方哲学史的艰深于妙趣横生的叙说中,使自我的哲学修炼,变成快乐的阅读消遣。
热门推荐
  • 青春你好流年再见

    青春你好流年再见

    当童真褪去,迎面而来的青春以其前所未有的美丽和幻想诱惑着我们深入其中,而流年却以迅雷之势夺去我们最珍惜最美好的时光。当年轻的嬉笑怒骂叛逆张扬随风散落的时候,我们只能静静的安慰自己:青春你好,流年再见。文中描述的杨希成等人从刚入大学的激情澎湃到毕业进入残酷的社会挣扎。经历的不只是有向来憧憬的自由和爱情,更有更珍贵的友情和成长。四年最美的时光我们一生勿忘。谨以此献给我的大学时光里遇到的你们,这是我们的故事,也是所有经历过青春的人的故事。勿忘心安。
  • 有效沟通

    有效沟通

    成功的因素不仅取决于专业的知识和能力,更取决于沟通能力。沟通不善,会出现交流障碍,造成误会和曲解,丧失许多机遇。有效沟通是双方语言和情感交流的桥梁,帮助你双赢解决问题冲突,轻松实现目标。
  • 白衣少年娶我可好

    白衣少年娶我可好

    在这场关于爱的旅途里,我们都患上了一种病。是关于那些固执的他爱我,我却爱他,他不爱我。原以为时间是良药可以治愈我们的病。直到他永远睡去离开了我。他带着妻儿出现在我身边时。我终于醒了。岁月留下的记忆酿成绝症。
  • 成吉思汗:黄金家族之王

    成吉思汗:黄金家族之王

    元太祖成吉思汗,孛儿只斤氏,名铁木真。生于金朝世宗大定二年,后因父亲被杀,所部就分散了。经不断努力,联合札木合以及父亲的安答脱斡领勒,重组乞颜,最后慢慢发展最终统一蒙古。
  • 玲珑丫头狠嚣张

    玲珑丫头狠嚣张

    参加同学会喝高了,居然就这么穿越了?穿也穿了,还是个小乞丐?最关键的是还得去玉府做侍女?她肿么就这么倒霉啊!哎,既来之则安之:她陪陪少爷读书,捉捉小贼领功,看来也很爽!什么?少爷喜欢他?还要娶她?哈哈,丫头要翻身喽!情节虚构,切勿模仿。
  • 六脉仙途

    六脉仙途

    山间少年凌若辰,因进山采药误上黑蟒山,遇上了传说中才有的妖怪,而后其父为救他,动用了上古神术,自此开启了凌若辰不一样的仙侠之路、、、
  • 樵香小记

    樵香小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西游之县令崛起

    西游之县令崛起

    好死不死的穿越到西游之后的世界,然后却成为县令,这尼玛悲催的,要死要死啊!不行,穿越一回不成圣对不起穿越大神啊,洪宇雄起了!请看逆天县令的崛起!
  • 万古战纪

    万古战纪

    掌阴阳五行,逆寰宇乾坤,万道尽掌,弹指可倾天。夺天地造化,侵日月玄机,诸天纳身,挥手可灭道。
  • 海姆庄园之迷失诱受

    海姆庄园之迷失诱受

    海姆庄园的恐怖势利,复杂的各种关系,不一样瞳孔的暗杀茉莉小姐,到底是谁一步一步想杀我?到底是谁背后操控着?我只想找到答案…你们放过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