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944700000012

第12章 专家论坛(1)

甘肃省文化发展的总体定位、方向和重点

◎马步升

甘肃省文化发展的定位

总体定位:与全国相比,甘肃省文化资源处在中游位置,通过对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再创造形成的文化能力,则与甘肃省社会经济发展一样,在全国视野下处于明显的下游位置;与西部各省相比,甘肃省的文化资源处在中偏上位置,形成的文化能力则居中游;与西北五省相比,无论资源或能力,都处于中偏上位置。

做出这个判断的依据主要有:按照现代文化观念,文化资源主要包括自然文化资源、历史文化资源、民俗文化资源、现有的文化设施,更重要的是文化人才的储备。资源固然重要,但文化资源并不等同于文化能力,甘肃省的文化能力之所以与所拥有的文化资源没有处在相应的位置,至关重要的因素是我们的文化生成能力欠缺。

亮点:近年来,甘肃省所体现出来的最大的文化亮点在于,全社会对文化的空前重视。从省委省政府到各级基层政权,从官方到民间,对文化的重要性都有了充分的认识。在社会观念中,文化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消费品、娱乐品和公益事业,不再局限于在精神领域里发挥作用,不再局限于公益,它同样可以带来财富。它不仅可以继续抚慰人们的精神,丰富人们的生活,同样可以创造物质财富,同样可以为GDP作出贡献。而且,与传统的各经济种类相比较,文化给人带来的是利益最大化,负面影响是最小的,比如环保,比如对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满足,等等。在这种认识的鼓舞下,从上到下,每一经济活动都注入了越来越多的文化成分,都在探索采用何种相应的、恰当的手段,把本省、本地的文化资源开发出来,利用起来,争相推出自己的文化产品,打出自己的文化旗帜,提高自己的文化知名度。

我认为,在甘肃省能够形成这种文化氛围,是令人鼓舞的,而且,对今后的文化发展将具有决定意义。这标志着甘肃本土文化意识的全面觉醒。在当下所体现出来的实际意义是:它不代表我们当下从文化中已得到了什么实际的好处,而在于我们当下对文化的认识达到了什么水平。文化观念的改变和提升是促进文化发展的前提,这对于我们这个农业省份来说,尤为重要。当然,以上定位只是一个综合判断,取的是平均数。事实上,甘肃省的文化发展与甘肃省社会发展一样,是不平衡的。资源储备的不平衡,对资源开发利用的程度和效果不平衡,城乡文化设施的配置不平衡,地区之间的文化发展不平衡,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不平衡,文化的各门类发展不平衡,等等。比较突出的表现在:

历史文化资源储备方面,甘肃省是应该处在全国较显著的位置的。向来有一个说法:地下有陕西,地上有山西,地下地上有甘肃。当然,这只是一个说法。但至少说明,甘肃省在这方面是有优势,有开发潜力的。把优势和潜力化为胜势,化为现实的财富,并不是一个单纯的问题,制约因素是很多的。比如,从地理因素来说,甘肃省地域狭长,资源配置分散,难以形成合力;而且,在全国视野中,地理位置显得尴尬,较之陕西而偏西,远离政治经济文化交通重心;与新疆比又偏东,地域特色不明显;与四川比又偏北。事实上,甘肃从古以来,都是中国中原连接西域的一个走廊。走廊就意味着路过。路过,就意味着缺少文化堆积意识和堆积行为。从这个角度说,甘肃省的文化土壤则显得瘠薄。文化的主要价值体现在它的差异性上,差异越大,价值越大。甘肃东部受中原文化影响多一些,与典型的中原文化相比,则处在边缘位置,中原文化的风头只好让位于中原各省;甘肃西部受西域文化影响多一些,与新疆比,却是西域文化的边缘;在藏传佛教文化方面,与青海西藏比,又处在这种文化的边缘位置,文化的风头又只好让位于以上各省区。但也有优势,甘肃本土文化从总体特征来说,体现为杂色。杂的另一含义应是丰富,多元,张力,宽容,这与现代文化的基本品格是吻合的,也就是说,甘肃本土文化具有先天的现代性。需要我们做的是,如何认识,如何定位,如何激活,如何运用现代手段去开发。

在文化艺术领域,甘肃在全国也有一定的优势。在历史上,特别是唐以后,甘肃的文化艺术创造成绩,在全国处在明显的弱势地位,几乎没有贡献出一个在全国有影响的文艺家。明朝的李梦阳虽然曾领袖一代,但他从童年已迁居外地,对本土文化地位的提升并不大。进人20世纪,西风东渐,中国的文化观念产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甘肃地处内陆,远离社会思潮中心,可以说,甘肃在长达半个世纪内,已彻底失去了文化发言权。即便是陕甘宁革命根据地文化,文化产品的归属权也一股脑儿流向陕北,哪怕是诞生于甘肃的作者和作品,出了专家圈,在普通人的视野中,都被归之于陕北。甘肃近代意义上的文学艺术,是新中国成立后才落地生花的。先由外地文化人完成对本地人的文化启蒙教育,培育现代文化生长的土壤,然后,本土文化人进入文化艺术创造阶段。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在近几年来,甘肃的文化艺术终于在总体上,达到了与全国对话的水平,有些门类,甚至跃居全国前列。比如戏剧。甘肃向有戏剧大省之美称,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于今不衰;比如诗歌,近十年来,已基本巩固了诗歌大省的地位;还有小说、散文,近年起色也很大。值得注意的是,20世纪的后五十年,甘肃也不时有人、有作品走向全国,但更多的体现为“点”,某个人,某个作品,突然闪光,又很快消失,难以形成较大影响力,近几年则体现为“面”,无论作者,还是作品,都是成群闪光,而且一拨刚在势头,另一拨迎头赶上,甘肃文学艺术家不再是一个轻易被忽视的群体。这种现象值得珍视,并要下力气花代价巩固和发展。因为文化艺术创作人才,其劳动成果体现为原创性,是本土文化建设和发展的原动力。省委宣传部2006年实施的重点文艺作品资助行动,誉之为高瞻远瞩,并不为过。它不仅会促成一批艺术精品的诞生,也会为一批正处在旺盛阶段的创作人才雪中送炭,还会调动全省文艺工作者的创作积极性,巩固人才队伍,巩固甘肃在全国已处的位置,为进一步的发展提供重要支持。其效应,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渐显露。

二、甘肃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发展的方向和重点

根据甘肃省目前在文化发展的问题,我认为,以下几个方面的情况需要认真对待。

第一,加大宣传力度,抢占文化制高点。一个区域的文化影响力,与该区域文化对人产生的认可程度是成正比的,尤其在媒体导引时代,人们的文化选择,是跟着媒体的指挥棒转的。在这方面,甘肃省已后人一步。究其原因,甘肃省在对本土文化宣传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一是力度不够。我们虽已尽了力,但宣传声势不够大,时间不够持久,偶尔露一次面,刚有了点影响,又悄无声息了,而先进省份的文化宣传,却是集束的,持久的,声势浩大的。当然这与我们的经济实力有关。二是宣传手段落后、单一。我们的宣传阵地,大多还停留在传统媒体阶段,深度和广度都不够,平面介绍性的多,挖掘探索性的少,缺少对社会全方位的渗透和覆盖。三是对历史形成的负面效应克服乏力。长期以来,外界很多人对甘肃的印象是贫穷落后,遍地不毛,人无三分银,山无三寸草。直到现在,居然还有数量不少的人认为,兰州人是骑着骆驼上班的,出了城就是沙漠戈壁。这固然是说话者的无知,但,我们无法为别人的无知负责,却可以从自身做起,利用一切机会,一切手段,我们无须进行夸大宣传,把真的甘肃展现于世人,就足够了。

第二,在文化体制上,尽快完成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区分。区分开以后,以办事业的原则和方式发展文化事业,以办产业的规范发展文化产业。由于体制性或意识形态因素,我们日常所说的文化,其实主要指称的还是文化事业。文化事业是政府的公益性投资,这是花钱的,而且是不得不花的钱,是用行政手段运作的,主要体现的是社会效益。文化产业却是一种经济行为,是用市场手段开展的,在方向不走偏,帮助不添乱的前提下,主要体现的是经济效益。以国内外目前比较成熟的经验看,文化事业发展不上去,文化产业会成为无源之水,同时,文化产业的落后,文化事业也少了重要的支持。对文化事业和产业的区分应是我们在文化发展中的重中之重,不进行大致的划分,很多工作无法开展。

第三,加强对已有文化品牌的保护和深度开发。提起甘肃,人们耳熟能详的是三件宝:敦煌、《读者》、牛肉面。可以说,这是甘肃最有影响力的文化名牌,所有的名牌(包括名人)都是蕴含着巨大的连带的经济效益的。在这几大名牌上做足文章,所获的经济效益绝不会是当下的那些。其实,甘肃的文化名牌还有,比如,戏剧《丝路花雨》,这是亚洲唯一一部在米兰大剧院演出过的戏,知名度是很高的。据报道,该戏自诞生以来,所获门票收入共2.500万元。这固然很可观,但,其经济效益不应该只有这么多。比如,《黄河母亲》的知名度也很高,她体现的又是人类最普遍的感情,若制成工艺品,是可以深入千家万户,走向全世界的,但,我们没人做这些事。

第四,加大对原创文化的扶持力度。文化是一个堆积过程,堆积的越厚,散发出来的文化能量越强。原创文化不一定可以享受到眼前利益,但,所有本土文化,都是一代代人在漫长的时日里积累起来的。我国目前的几个文化大省,都是人文堆积较厚-的省份。京沪两市的文化优势,与别的省份缺少可比性,但,江苏、浙江、陕西、山西、湖南、河南等省,在新形势下,之所以很快跃居文化大省行列,却都是历史上的文化发达地区,都是拥有原创文化较多的地区,这些人文遗迹,老树新枝,源头活水,都成为文化发展的契机和原动力。可以说,对原创文化的扶持,不仅是提高我省当下文化地位和品位之必需,也是有关本土文化前途的长远战略。

作者:甘肃省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所长

为甘肃现代文化发展模式创建适应的体制

◎周小华

甘肃省文化体制改革的首要问题是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职能划分。难点是属于公益性的文化事业如何加强自身的造血功能,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产前产后服务链条,属于市场运作的文化产业如何在甘肃这块丰饶的文化沃土上看到商机。甘肃省文化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是转变旧的文化职能,为文化经济一体化的现代文化发展思路创建适应的体制。要解决好这个问题,需要从以下三点抓起。

一、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职能划分应引起高度重视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职能划分和体制划分应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这两个概念性问题如果得不到重视,就会在体制改革中把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互动链条作用截然分开,就会造成事业部门依然是吃着俸禄缺乏挑战机制的部门,文化产业或是快速发展,或是长期难以启动。比如,敦煌艺术剧院在体制划分中,按照国家实施的划分标准应属于事业性质、吃财政供给。但在职能划分中又允许它在完成政府分配的演出任务后利用自身的演出条件培育自己的文化产业,使文化事业的资源如服装、道具、信息等能在事业和产业中共享。可以把全省的剧团聚集起来,成立以敦煌艺术剧院命名的“敦煌艺术表演集团”,由内部确定哪些该属于事业,哪些该属于自负盈亏的企业。这样,就可以在内部给属于事业的团体确定其职能,它的主要职能一是研究和演出高品位的地方文化剧目;二是为自己所属剧团的盈利性演出做好产前产后的服务。实行部分利益共享,以调动各自的积极性。如果按以前的体制划分进行改革,甘肃省的剧团势必造成相互隔离,演出资源浪费,剧团之间不能优势互补,不能在现代文化发展的大趋势中开发演艺文化产业的潜力。当然,剧团改革仅仅是为了说明甘肃省文化体制改革中如何划分事业和产业,对职能划分这个容易忽视的问题所举的个案例证。这个问题在院校体制改革,影视、报刊、出版等媒体文化事业和产业体制改革以及文化站建设中都会遇到,职能和体制的改革需要配套进行。

二、文化事业发展需要全社会的投入

长期以来,文化在社会中处于不被重视的地位,文化建设一直被看做是文化部门的事情。现在随着社会物质文化发展的需要,文化的作用已渗透到各个领域,文化的经济价值已空前高涨,文化日益成为国家的软实力。文化事业的发展如果没有全社会的投入,文化满足人们日益发展的需求将是一句空话。因此,文化事业的社会投入应该从以下方面抓起。

1.县、乡两级文化事业发展首先需要加快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巩固社会主义文化阵地。文化基础设施是文化活动的载体,是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条件。尤其是县、乡两级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普遍落后。我国“六五”计划提出的“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乡乡有文化站”的目标,一些特困地区仍未实现,一些县、乡已有的文化设施大多数面积狭小,设备破旧简陋,缺少必需的经费和条件,不能坚持开展正常文化活动。因此,根据本地的特点和条件,广泛发动社会力量,投资兴建文化基础设施,推动各项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是文化事业发展的前提。

2.地、县、乡三级要引导群众兴办文化项目,增强自我发展能力。要研究、制定有利于各地区文化事业发展的新的特殊政策,增加文化建设的投人。要拓宽投资渠道,鼓励集体、企业、个人和社会各方面的力量资助文化建设,并使资助者收获相应的文化果实。

3.发展各地、县、乡镇文化市场。在加强文化市场的培育和管理的同时,鼓励地区各类演出团体进行多种所有制形式的探索,积极吸纳社会各种资金投资兴建剧场,促进演出团体、演出场所的建设和发展。

4.扶特地、县文化经营单位和活动,促进文化经纪机构的发展,推进文艺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文化市场的培育和发展。

5.地、县要从实际出发,对公共图书馆、美术馆、群艺馆、文化馆、艺术科研院所、艺术表演团体实现机构、资产、人才等生产要素的有效重组,建立适应建设文化大省的创新机制。

6.省级文化事业单位要建立争创文化品牌的机制。文化品牌是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龙头,如何把甘肃的文化资源创建成文化品牌,应作为省级文化事业发展的首要任务。这种建设人才是关键。比如甘肃省历年举办的兰洽会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创新。文化品牌的基础就是独出心裁。节会也可以出品牌,这就需要人才,需要高水平的文化创意设计人才。创建文化品牌的关键是人才,其次才是资金。

同类推荐
  • 根系文化情共筑中国梦

    根系文化情共筑中国梦

    本书介绍了宁夏话剧艺术发展有限公司前身为宁夏话剧团从上世纪60年代的鼎盛时期,到80年代的落寞,在90年代通过锐意改革走出困境的经历。
  • 汉族风俗史(第五卷):清代后期·民国汉族风俗

    汉族风俗史(第五卷):清代后期·民国汉族风俗

    本书作为《汉族风俗史》之第五卷,经过10余年风雨的磨练,现在终于要出版了。
  • 感悟红色诗词

    感悟红色诗词

    红色文化是在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并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
  •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故事文库——中国传统道德论卷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故事文库——中国传统道德论卷

    本丛书筛选内容主要遵循以下原则要求:(1)坚持批判继承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不全盘肯定,也不全盘否定。坚持抽象继承、演绎发展、立足当代、为我所用。(2)坚持系统整体的原则。注意各历史时期分布;注意各民族的进步人物;注意各层面人物;注意人物各侧面。做到:竖看历史五千年,纵向成条线;横看美德重实践,横向不漏面。(3)坚持古为今用,为我所用原则。在发掘美德资源时,特别挖掘古代人物故事、言论,注重寻找挖掘各阶层、各民族的传统公德、通德、同德;注重人民性、民主性、进步性、发展性、普遍性、抽象性,不求全古代,不求全个体。
  • 中国历史文化百科——度量衡

    中国历史文化百科——度量衡

    此系列书籍介绍了中国历史文化百科的知识,内容包括字谜,中医学,武术,政体,哲学,战争,天文学,诗歌,服饰等。
热门推荐
  • 坑别掉进来

    坑别掉进来

    此万年坑,请移步《黑粉记事,男神老公套路深》自觉卑微。
  • 冷漠娇妻别玩火!

    冷漠娇妻别玩火!

    一份包养协议摆在肖筱彤面前。“女人,睡了我,这是你的责任。”此刻肖筱彤是懵逼的。就此之后开始了两人的相爱相恨......
  • 大圆满智慧心法

    大圆满智慧心法

    王儒修炼大圆满智慧心法凡百五十年至巅峰,于突破之际走火入魔,功败垂成。今生轮回一菜鸟,从头来过。
  • 独孤剑皇不孤独

    独孤剑皇不孤独

    此身为剑之骨。此身为剑而生。钢铁为身,而火焰为血。血潮如铁,心如琉璃。手制之剑已达千余。纵横无数战场而不败。不知所失,未尝一次败北。亦不知所得,亦未得一次胜利。伴常痛以制诸兵,候伊人之来。在此孤身一人,铸剑于剑丘之上。了无憾事。
  • 农家弃妇现代重生

    农家弃妇现代重生

    翠花,一个飘荡在世间几百年的农家弃妇;翠莲,是刚刚准备出嫁与村长的农家新娘;别人重生农家,最终目的是与哪位有出息的兵哥哥双宿双飞,而她,却要做那位兵哥哥的妈,坐看重生女与白莲花的“相亲相爱”
  • 吾名浮屠

    吾名浮屠

    一场百年的大战一位顶尖势力主宰者的陨灭仰面泪流的美人两个不同身世婴儿···把这几个词组合一起这就是浮屠!这里没有意料之内的事情只有你意想不到的结果你做好准备进入浮屠的世界了吗错!你没有!!!
  • 虽已分别心却在

    虽已分别心却在

    祤祤第一次写小说,写的不好表建议,这是一本回忆校园时光的小说。主角不是分男主角和女主角。因为大家都是生活中的主角。里面有些夸张因素。大家因年龄还小不懂啥叫爱,就纷纷开始表白。到最后才发现这只是一场误会。而两人之间并没有爱情。只是纯粹的友谊与崇拜。内容可能会不和简介完全符合,但请大家不要建议。偶会尽量写的让大家满意的。如果你们觉得哪里可以改,那请你们私聊告诉我。QQ:2991715091答案就是读者名喽
  • 帝战

    帝战

    太古灭,万物苏,百族斗,天妖出···这是一个源远流长的时代,上演了一出源远流长,可歌可泣的故事。当一代天妖皇者手持一件太古神兵遇上一条天罚禁规,是否能打破这源远流长的宿命?
  • 情劫:穿越大唐当老板

    情劫:穿越大唐当老板

    她穿越了,倒霉的噩运一直被带进千年前的古代。洞房花烛夜,冷酷新郎居然上演谋杀亲妻记,整个一现代版的美女与野兽啊!不要,她绝不甘心屈服在这个邪恶家伙的淫威之下。所以——她以后就要改变身份了,当老板,耍男人,什么王爷、贵族公子,外加俊美小叔子,她照单全收!
  • 万价:王爷要贵妃

    万价:王爷要贵妃

    她被看了全身,她要求负责。“如果我的妻我的娘同意,我没意见。”七王爷要娶的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女子,有一个极其厉害的师父,皇帝都忌惮几分。庞乐乐说“我不嫁,我在这儿好好地,干嘛要嫁人呢,谁知道这七王爷长的什么样子,要嫁你们自个嫁去。”师父盯着圣旨上面的万字:“爱你一万年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