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944700000014

第14章 专家论坛(3)

2006年5月,甘肃省政府组团参加了第二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文博会期间,甘肃省达成意向性文化产业项目13个,协议金额4.4亿元,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月,第五届中国庆阳端午香包民俗文化节在庆阳市隆重开幕,并召开全省民族民间民俗文化产业开发现场经验交流会,会议学习传达了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精神,总结推广了庆阳市发展民族民间民俗文化产业的经验,交流了全省民族民间民俗文化企业发展文化产业的做法与体会,安排部署了今后的工作;本次节会共开展商贸交流、项目洽谈、专题论坛、文化展演、旅游观光、评奖等6大类20多项活动,取得了丰硕成果。6月, “华煤杯”第七届全国机器人足球锦标赛暨2006年中国?平凉崆峒文化旅游节在平凉举行, “节会”期间共接待游客2.5万多人次,实现销售收入近10万元;全市各景(区)点共接待各类旅游者7.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980万元。7月,中国天水伏羲文化旅游节期间,以公祭伏羲大典为龙头,共举行各类文化旅游及学术交流活动20多项,极大地提升了天水旅游文化名城的品牌和知名度;还举办多场项目推介会,累计签约各类招商引资项目120项,投资总额32亿元。同月,甘肃武威第五届天马文化旅游节期间,省内外200多家客商云集武威,数家国内500强大型企业来考察项目,签约投资,共签订建设项目100个,总投资额达40个亿。8月,第七届中国?九色甘南香巴拉旅游艺术节暨首届迭部腊子口红色旅游艺术节在甘肃甘南州迭部县腊子口隆重举办,节会以“红色旅游、生态旅游、藏传佛教、民俗风情、原生态艺术、时尚动感文化、立体宣传”为主要特征;期间举办的经贸洽谈会上,全州签约合同项目10项,协议项目3项,签约总投资9.09亿元;艺术节举办过程中,国内游客达4.5万人(次),旅游收入达408.34万元。9月,第五届黄河风情文化周暨第二届中国?兰州水车节大型文化活动以丰富的内容和鲜明的特色,向来自中外各地的观众展示了兰州黄河水车的独特魅力,反映了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成果,充分展现了黄河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月,平凉市灵台县隆重召开“中国灵台中医针灸国际学术交流大会暨皇甫谧文化节”,吸引了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名专家学者参与,为进一步提升灵台知名度、促进旅游经济和县域经济注入了活力。9—10月, “第三届敦煌飞天文化旅游节”以“博览推介旅游产品,弘扬丝路旅游文化,携手发展旅游经济”为宗旨,注重旅游节会 内涵的挖掘;节会期间,敦煌与丝绸之路沿线的18个重点旅游城市、8家航空公司及乌鲁木齐铁路局、兰州铁路局讨论出台了《丝绸之路区域旅游发展联合宣言》,并与西安市旅游局、乌鲁木齐市旅游局、西宁市旅游局、银川市旅游局等14个城市的旅游局签订了《关于开展区域间城市旅游宣传片置换播出协议书》,使旅游区域联合真正落到了实处;期间敦煌宾馆饭店、旅行社收入达629.43万元,旅游景点门票收入达352.23万元。

2006年是甘肃省举办文化节会最丰富、成效最明显的一年,有力地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为完成甘肃省文化资源向充分产业化的转折性发展积累了经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甘肃文化产业发展格局的初步形成

2006年甘肃省文化产业统计结果显示:本年度全省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30.74亿元(含个体户数据),占全省GDP的1.35%。全省现有文化产业机构3 667家,其中国有企业为1 304家,其他形式的企业为2 363家,分别占全省文化产业单位总数的35.6%和164.4%。全省文化及相关产业从业人员8.8万人,占全省从业人员总数的0.63%、城镇从业人员的2.4%;实现增加值21.74亿元(不含个体户数据),较2004年增长了20.6%。其中,直接从事文化活动的“文化服务”即核心层及外围层的各行业有从业人员5.04万人,实现增加值15.54亿元;提供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活动的“相关文化服务”即相关层各行业有从业人员3.79万人,实现增加值6.2亿元。全省文化产业资产为116.86亿元,其中,除国有企业外,其他形式的企业所拥有的资产和增加值达到59.36亿元和10.9亿元,分别占全省文化产业单位资产和增加值的50.8%和50.14%,使各类非国有单位拥有的资产和实现的增加值分别达到全省文化产业资产和增加值的一半以上。从行业划分看文化服务和相关文化服务情况,在文化及相关产业中,直接从事文化活动的“文化服务”各行业的机构有2 625个,从业人员50442人,实现增加值15.54亿元。其中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文化艺术服务实现的增加值分别占“文化服务”增加值的23.8%、16.0%、15.9%;提供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活动的“相关文化服务”各行业有机构1042个,从业人员37912人,实现增加值6.2亿元。其中提供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的“相关文化服务”实现增加值4.08亿元,占“相关文化服务”增加值的18.7%,提供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销售的“相关文化服务”实现增加值2.13亿元,占“相关文化服务”增加值的9.8%。

据甘肃省统计局《2006年甘肃文化产业发展报告》数据表明:首先,甘肃省文化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已初具规模;其次,文化产业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格局已基本形成;再次,数据显示在文化及相关产业中,直接从事文化活动的“文化服务”这个核心层占据了发展的主体地位,这符合文化及相关产业发展的长远趋势,也说明甘肃省文化产业中已初步涌现出具有发展实力的行业。

该报告还分析说,据调查结果显示,从区域发展情况看,甘肃省文化服务和相关文化服务情况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距和发展的不平衡性。其中,兰州市、酒泉市、天水市、武威市和庆阳市的发展情况较好,这也反映出文化及相关产业的发展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当地的文化底蕴和发展理念等有着非常强的高度依存关系。本文认为,这样的区域差距和发展的不平衡性,是符合甘肃省的实际情况的,这就是以省会兰州为中心,以东西一线为主轴,连接省内几个历史文化名城,进而辐射和带动周边地区的甘肃省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架构。在这个意义上说,目前的区域差距和发展的不平衡性,并不严重影响甘肃省文化产业发展在其转折时期的整体布局。

总之,2006年甘肃省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表明,其基本的发展格局已经初步形成。然而,这只是为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积聚了一定的发展条件,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也就是说,上述状况只是呈现了某种前景有望的发展态势,要真正走出甘肃省文化产业发展的转折期,进入高速、优质的发展轨道,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对目前这一时期面临的关键问题有清楚的认识,并研究出相应的、扎实可行、行之有效的对治之策。

二、2006年甘肃省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

如果要对2006年甘肃省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一言以蔽之,那就是:其产业化程度还非常低。这是对上述数据所显示的发展状况进一步分析得出的结论。详细点说,甘肃省文化资源丰富,也不乏知名品牌,从总体看,仍然是一些星散的文化“项目”,尽管经过努力初步形成了一个文化产业的基本架构或格局,形成了一个发展的态势,但在严格的意义上,甚至还不能说已经是文化产业!而文化产业化程度低的后面,其症结是文化体制问题。这里既有观念、认识上的原因,也有客观方面的限制。下面从现象到实质逐层略加分析。

1.文化产业新的增长点稀少

如前所述,甘肃省具有丰厚的文化资源,无论是古典文化资源,民间民俗文化资源,还是现代(包括红色)文化资源,都可以在全国排在前面几位,有的是世界知名的文化资源。然而,多年来,我们说来说去的还是敦煌、《读者》等几个名牌,迄今为止尚未有与之并驾齐驱的新的文化产业增长点产生出来。这说明甘肃省文化产业挖掘文化资源蕴藏价值的生产能力还很低,也就是说产生这种能力的结构体制还存在有待解决的严重问题。

2.文化品牌潜能的开发力度不够

与其他省市相比较,甘肃省拥有的文化品牌在数量和质量上都不算落后;如果看其蕴涵的文化、经济价值,甚至还有过之。但到现在为止,由于其产业化程度甚低,甘肃省的文化品牌主要依然是文化而不是充分产业化了的文化产业——对此,我们应该有充分自觉的认识。从现象上看,文化产业的相关部门都已经看到,依托文化品牌的产业实体做不大,一直是甘肃省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这一现象的实质,依然在文化体制。读者集团的成立,预示了一个如何改革创新体制、开发品牌潜能、做大文化产业实体、提高文化产业化水平的发展方向。但是,集团化与产业化还不能画等号。即使是读者集团,目前也仍然局限在出版领域,并未能充分延伸,从而发挥其知名品牌的启动和带动的力量。当然,这样的延伸需要一定的相关条件。

3.文化产业的结构比重问题

据甘肃省统计局《2006年甘肃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从甘肃省文化产业增加值构成来看,2006年核心层、外围层、相关层三者的增加值之比为50.6:20.9:28.5;但是从其目前的发展状况分析,仍存在着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传统文化产业比重过大,新兴的文化产业比重偏小,基本上以传统文化经营为主,以信息化、数字化为核心的新兴产业如现代传媒、动漫游戏、数字视听、演艺娱乐、文化旅游、网络文化、会展博览等发展缓慢。其次,文化产业结构雷同,各自为战,同一产品同一项目重复生产、重复建设,要么均是生态旅游,要么都搞节庆活动,小而全小而散,质量没有保证,没有着力发展地区独特的文化产品项目,难以形成互通有无的文化产业链。

对这一现象应该如何看待?本文认为,后者才是问题的实质所在。它说明甘肃省文化产业的发展格局虽然已经粗具雏形,但尚未形成为具有整体性的、相互贯通的文化产业群(链),也就是本文反复讲的没有充分产业化,这可以说是甘肃省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是最关键的问题所在。这个问题认识和解决了,文化产业结构合理化的问题才能真正得到解决。传统文化产业与新兴文化产业的比重大小,其实并非各自的数量多少的问题,而是质量问题,产业化水平问题。具体说,甘肃省文化产业的主要依托是传统文化资源,因此传统文化产业的比重相对大一些,应该说是正常的;在这方面,我们未必一定要在传统文化产业与新兴文化产业之间搞数量平衡。问题的根本在于如何充分利用新兴文化产业的因素来提高传统文化产业的产业化水平,同时在新兴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充分利用具有甘肃省特色的传统文化资源——因为新兴文化产业的发展同样有一个提高产业化水平的问题。一句话,我们必须牢牢抓住文化的产业化(水平)这个关键,以之为中心来看待、分析和解决甘肃省文化产业发展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否则,新兴文化产业的发展,依然可能落人各自为战、小而全小而散的旧套路中。

4.文化产业的系统化和系列化问题

上述三种现象,都是甘肃省文化产业的产业化程度低的表现。所谓文化的产业化,主要体现为文化产业的系统化和系列化。这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来认识:一方面是指文化产业中各行业内部能够形成一个具有相当生产力的整体系统,其产品能够形成系列,从而相互支持,良性发展;一方面是指某区域(比如一个省)中文化产业各行业之间,能够相互贯通,从而形成一个互通有无、最合理地利用资源、具有相当生产力的整体系统。如此才能够说文化已经充分产业化,成为了文化产业。如前所述,目前甘肃省文化产业依然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在整体系统化和产品系列化这两方面水平都还很低,也就是说,实际上还基本处于前产业化状态,亟须进行整合。这就是本文为什么把文化产业的产业化问题视为目前甘肃省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并认为其中的症结在于体制的原因。这里的体制不是指(政治经济)制度,而是指文化产业作为一个整体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生产能力。

5.文化产业的投入和产出以及人才问题

据统计,2006年,甘肃省人均生产总值达到8 749元,比上年增长10.8%。这为促进文化服务业的加速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而2006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现价)比2004年增长20.6%,远低于甘肃省同期国民经济的增速,这表明甘肃省文化产业的发展速度还落后于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较弱。

在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的财力投入上,2006年,甘肃省2 099家行政事业和文化服务企业单位中,年计划总投资额为58 027.9万元,实际完成投资额为37384.9万元,占计划投资额的64.4%,占2006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0.4%。其中,国有实际投资额占全省行政事业和文化服务企业单位实际投资额的55.2%,是投资的主体;民间投资力量极为薄弱,私营企业的实际投资总额只有14579.1万元;外商投资则更是有限,仅606万元。这些数据表明,甘肃省文化产业的资本投入不足,尤其是民间投资严重滞后于经济建设。

甘肃省文化产业的产出有限与投入不足是互为因果的。但这些现象真正所揭示的,是甘肃省文化产业由于尚未充分产业化,因而还不具有一个系统的整体的较大的吞吐能力和消化能力。

也是同样的原因,造成甘肃省文化产业人才的匮乏,一方面是内部缺乏培养生产人才的机制和能力,另一方面是缺乏从外部吸纳人才的机制和能力。这是同一个体制问题的不同表现。本文认为,人才问题不仅仅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激励机制问题,而也应该放在文化产业化的层面来看,尤其是对文化创意人才,一个充分产业化的、能够使之发挥才能的体制,比狭义的激励更具有吸引力,或者说是最好的激励。而人才的盛或衰,实际上也直接影响着文化产业的投入和产出,比之其他产业,这在文化产业、尤其是进入了信息化时代的文化产业,显得更加突出。

6.文化产业的观念、认识问题

同类推荐
  • 十七的月亮照样圆

    十七的月亮照样圆

    本书为身残志不残的作家梅芷的最新散文集,记述五十年前作者处于年少时期的人们的各种生活和作者的少年时代,其中是对各种童年生活细节的精致记述,涉及亲情、友情以及各类趣味横生的童真小事,题材怀旧,文字温馨,展示了浓郁的人文情怀与始终贯穿的坚强乐观精神。
  • 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文化遗产集成

    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文化遗产集成

    本书精选中国最有代表的文化遗产,从历史背景、文化价值、艺术价值、传承意义等多方面加以说明与介绍。
  • 中国古代经典集粹(百战奇略)

    中国古代经典集粹(百战奇略)

    中国古典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闪烁着灿烂光辉的经典性作品或优秀作品,它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令人瞩目的瑰宝。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养育了中国古典文学,中国古典文学又大大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更具有深刻的影响力。
  • 问学余秋雨——与北大学生谈中国文化

    问学余秋雨——与北大学生谈中国文化

    本书是余秋雨“封笔”5年来出版的首部新书。在书中余秋雨一改以前学者身份,以老师的角色和十余名北大学子“课堂互动”来对话中国文化,并对中华文明发展历程的进行了新型的解读。业内人士称,该书也开启了中国文坛“散文式”文化通史的先河。
  • 学孔孟之道悟领导智慧

    学孔孟之道悟领导智慧

    本书选取了《孔子》和《孟子》中的精华,结合现代生活,阐述了领导的智慧。
热门推荐
  • 异世逍遥小地主

    异世逍遥小地主

    刘振宇被空间乱流,带到了梦寐以求的养老之地,原本只想选个山头种种地修修炼,结果是金子总会发光,怀孕了早晚都会被看出来。“刘宗师,您看能不能帮我锻造把武器呢”“刘宗师,您看能不能帮我们宗门弄个大阵”“刘宗师,您看能不能帮我炼炉丹药呢”“都过阵子过来吧,没看到我家地里的草药要成熟了吗”刘振宇坐在躺椅上,抱着小狼摇着扇子说道。
  • 轮回序之阴司红颜

    轮回序之阴司红颜

    他叫青砚,是一名船夫。摆渡于忘川之河,承载着往来游魂,看惯了新魂旧鬼,听倦了生死离分。数千年心神的沉淀,使他无悲无喜,无欲无求。直至遇到那一抹红色,将他心中的千年冰川融化,他方才知晓,他要有人陪。
  • 无神界

    无神界

    这是一个修真世界,但不仅仅如此,这里除了修真者,还有法师。两者是生死天敌,一位少年,是修真者和法师的血脉传承者。拥有别人所不知的神血成仙,成圣。都不是问题,但若不能永生,我便成神。
  • 护花鬼徒

    护花鬼徒

    生命中的奇迹总是在爱情崩裂之中产生,一次爱情的挫折,走上死亡之路,也从此让他成为鬼徒--陈成,在一路中走来,他经历千辛万苦的磨难!为了身边的艳花,而受下无数伤痕,重重故事只可看而不可言语!预知内容如何!还需亲自阅读文章,内容章节确保装逼到底!
  • 八位革命女前辈的故事之三

    八位革命女前辈的故事之三

    为青少年写书,对于我们这些长年从事理论研究工作的人来说,并不轻松。萌动这个念头,主要是我们这些已为人父母者,对于目前青少年读物中“古”、“洋”所占比重过大心存不安。古典的和外国的东西可以读也应该读,但总读这些东西对广大青少年全面了解历史、认识国家、看待社会、明确自己的责任远远不够。我们相信,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长,因而也乐意看到他们多读健康有益的图书。
  • 十岁乞妃

    十岁乞妃

    她是富家千金,却被心爱的男人当做复仇的棋子毁了整个家族。吞药自杀居然穿越成十岁小乞儿。任命的去骗钱解决温饱问题,却招惹了三支桃花。一个是冷峻不失温柔的王爷,痴痴地许下等待;一个是霸道的少将,抗旨为红颜;一个是美得让人妒忌的天下第一富,整天打他屁股,活活一只玉面狐狸…
  • 繁花似锦:灵狐之乱

    繁花似锦:灵狐之乱

    她,身世离奇,明明只是一只只有两千年修为的九尾狐,却可以躲开万年独角兽白泽的攻击,这一切,是幻觉,还是另有缘由?莫名其妙被主上派到灵界寻物,让它滴血认主,可却不让她立刻返回妖界,这莫名的任务到底为了什么?且看懂糟天真的小狐狸,笑闹三界,让天下之人,为她癫狂!
  • 六指飞跃

    六指飞跃

    本书采用现代都市外景,融入奇幻的修真和异能,《六指神童飞跃无限,强闯神界修神传》设计情节有山村的秀丽生活,也有云雾崖下的奇遇,还有校园的情话趣事,更有现代都市里的恶意竞争,讲述主角小子苏乐的不平凡经历,结交好友不拘小节,面对邪恶豪不手软,得罪权贵勇于争辩,六指飞跃从苏乐右手奇怪的多出一根手指开始,不断强大自己,六指小子苏乐经历更多的挑战飞跃无限、、、、、本书群1,1,1,7,2,4,8,2,0
  • 炼阳

    炼阳

    混沌求永生,炼阳化九重。圣人为蝼蚁,玄黄一小童。宇宙中的四象至圣为何要颠覆混沌、重开纪元?一个玄黄大陆的卑微小童,如何一步步成长成为比肩四圣的存在?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能否炼出一个属于自己的宇宙?
  • 轮回天棺

    轮回天棺

    杨子华因连天的加班而困顿的爬在办公桌上睡着,却不想被上司借机羞辱并开除。然而颓然回家,却又遭遇诡异灵事,命在旦夕……不为无情仙,只做有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