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爷爷,我叫邦迪,我的父母很早就去世了,我是被叔叔帕特鲁普抚养大的。叔叔是个建筑工人,前不久从脚手架上摔了下来,至今昏迷不醒。医生说,只有上帝才能救他。我想,上帝一定是种非常奇妙的东西,我一定要把上帝买回来,让叔叔吃了,他的伤就会好起来的。”男孩流着泪回答老头。
“你有多少钱?”老头的眼圈也湿润了。
“1美元。”
“孩子,眼下上帝的价格正好是1美元。”老头接过硬币,从货架上拿了瓶“上帝之吻”牌饮料,“拿去吧,孩子,你叔叔喝了这瓶‘上帝’,就没事了。”
邦迪喜出望外,将饮料抱在怀里,兴冲冲地回到了医院。
“叔叔,我把上帝买回来了,你很快就会好起来!”一进病房,他就开心地叫嚷道。
几天后,一个由世界顶尖医学专家组成的医疗小组来到医院,对帕特鲁普进行会诊。他们采用世界最先进的医疗技术,终于治好了帕特鲁普的伤。
帕特鲁普出院时,看到医疗费账单上那个天文数字,差点吓昏过去。
“你不用担心,有个老头帮你把钱全付了。那老头是个亿万富翁,从一家跨国公司董事长的位置退下来后,隐居在本市,开了家杂货店打发时光。那个医疗小组就是老头花重金聘来的。”院方告诉他。
帕特鲁普激动不已,他立即和邦迪去感谢老头,可老头已经把杂货店卖掉,出国旅游去了。
后来,帕特鲁普接到一封信,是那老头写来的,信中说:“年轻人,您能有邦迪这个侄儿,实在是太幸运了,为了救您,他拿一美元到处购买上帝……是他挽救了您的生命,但您一定要永远记住,真正的上帝,是人们的爱心!”
成全他人就是完善自己
有失必有得,当你为更有意义的事情付出时,尽管自己做出了牺牲也会感到这是值得的。
孔章·乔登是父母的独生子。父母对他疼爱有加,不管他有什么要求,他们都尽量满足他。爸爸挣钱不多,可他们家的生活却十分幸福美满。
考试前父母许诺,如果他能通过升学考试,他们将带他去逛一年一度的博览会。考试成绩下来了,结果如愿以偿。孔章·乔登很高兴,父母更是高兴,他们一向是遵守诺言的,这次也不例外。
博览会开幕了,这天,他很早就起了床,洗了个澡,穿上生日时父母为他买的新衣服,一家人便高高兴兴地出发了。
到达博览会时,那儿已经挤满了人。会上游玩项目和商品很多,男人有的打扑克,有的玩游戏;女人则大多忙着购物。每个人在博览会都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事情,都会觉得参加博览会是非常享受的事情。
作为孩子,孔章·乔登是第一次看到马戏团,感到非常新奇和激动。从排队买票的长长的队伍来看,对马戏团好奇的人还真不少。他们不得不排在长长的队伍后面,跟着队伍一点点地向前挪动着。
就在这不经意间,孔章·乔登看到前面不远处站着两个大人和5个孩子,显然他们是一家人:他们看上去家境并不富裕,但穿着非常整洁。马上轮到自己买马戏团的票了,那几个孩子兴高采烈,他们肯定也是第一次来看这样的表演。他们高兴的心情,孔章·乔登是非常能理解的。轮到他们买票时,孩子爸爸问售票员两个大人和5个孩子多少钱。听了售票员的答复,他的脸顿时变红,从他很是难为情的样子明显可以判断他付不起这昂贵的价格。孩子爸爸失望地看着5个孩子,因为他清楚地知道,孩子们脸上的喜悦很快就会消失。
这一家七口暂时退出了买票的队伍,他们的举动引起了孔章·乔登爸爸的注意,他赶忙走上前去与那位5个孩子的爸爸攀谈起来,原来他们是认识的,谈了一会儿,孔章·乔登的爸爸掏出一张钞票,那位5个孩子的爸爸很是不好意思的样子,他又看了看自己的孩子们,最终接住了那张钞票。那位爸爸便用这钱买了马戏票,高高兴兴地进场了。那位爸爸非常感激地朝孔章·乔登的爸爸笑了笑。
不巧的是,那天孔章·乔登的爸爸身上的钱也不多,把钱给了他们,他们这一家三口只好回家。
孔章·乔登失望极了,有一种很想哭的感觉,回到家后,他什么也没吃就上床睡觉了。看到他生气和沮丧的样子,爸爸答应明年一定带他去看马戏团表演。其实,他也只是感到很失望而已,并没有责怪爸爸的意思,因为他认识到爸爸的善举是多么的伟大,尽管他没有看成马戏表演,可他一个人的牺牲却成全了5个孩子的幸福。
真正的善行无须表白
真正地对他人的善意不是用来彰显自己的,所以也没必要把你对别人的关心用语言说出来,只需按你自己的方式,只要能表达你的爱心,相信最终会达到心与心的交流。
有一个小男孩,平时沉默寡言,而与他隔着窄窄的教室通道,同排坐着的是一个女孩。这个女孩性情非常孤傲,整天下巴抬得高高的,一副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架势,似乎不屑于和任何同学交往。
有段时间,女孩好长时间没来上学,听老师说女孩得了肺炎住院了。同学们也信以为真,并没人去打探女孩的具体情况,而真实的情况只有男孩知道,因为他的爸爸是肿瘤医院的大夫,也是女孩的主治医生。他从爸爸那里得知,这个女孩得的是不治之症,而且已经到了没法手术的地步,现在所能做的只有等待那最可怕的时候到来。
男孩对于得到的女孩的情况始终保持沉默,没有向班上任何人透露新情况。但是,从那以后,男孩每天坚持把过道那边的那套桌椅擦拭一遍,对他的这一行为,同学们都非常不解,向他投来异样的目光。
几个月后,女孩又来上学了,素衣素裙,面色苍白。由于她的性格本来就忧郁,如果继续待在家里就更不好了,父母想让她在热闹的学校里度过最后的时光。其实父母并没有告诉她真相,女孩也一直以为自己得的只是肺炎。
男孩对女孩越来越关心,常常主动和她说话,看到她脸色格外苍白时,赶紧为她倒来一杯热水。后来,他想办法打听到了女孩的生日,在女孩生日那天,他动员全班其他同学都为女孩制作了精美的贺卡。
对于他对女孩的这些关照,同学们越来越不理解,开始议论纷纷,挤眉弄眼,说他是她忠实的骑士。女孩也开始躲着男孩,但又无法推却男孩的关照。男孩一如既往,每天把女孩的桌椅擦得干干净净,为女孩打来开水,对周围同学的言论置之不理。慢慢地,同学们也习惯了他对她异乎寻常的关心。
在一个学期期间,女孩好几次发高烧住院,当好些时,就回到学校,再次发烧,又再次住院。女孩的病情反复无常,男孩对女孩的关照更多了。
直到有一天,女孩体内的癌细胞突然没有了,她痊愈了。据医生介绍说,人体通过发高烧杀死癌细胞的概率是非常低的,大概不超过百万分之一。女孩的康复真是个奇迹,这个奇迹发生在自己女儿身上,她的父母喜极而泣,才告诉了女孩事情的真相。女孩也逐渐知道了那个男孩与她的主治医生之间是父子关系。
女孩上学来了,依然是素衣素裙,现在她脸上出现了红润的光泽。她悄悄地给男孩写了一张纸条,上面只有六个字:
感谢你的沉默。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能让一个老人感觉到自己是在儿子的陪伴下离开的,陪伴者还在乎自己是否是他的亲儿子吗?
一位疲惫而又急切的士兵来到医院,护士领着他来到病床前。“你的儿子来看你了。”护士对老人说。刚开始,老人好像没有听见一样,护士说了好几遍,老人的眼睛才睁开,这是因为他得心脏病而注射了很多药的缘故。老人听到自己的儿子来了,他那双模糊的眼睛看到一位年轻的海军士兵站在氧气瓶旁边,就伸出了一只手。
士兵连忙握住了老人那干枯瘦弱的手,用无声的语言传达着安慰。护士给他搬来了一把椅子让他坐在床边。他就这样握着老人的手,整夜陪伴在光线暗淡的病房里,给老人鼓励和安慰。
护士多次提醒他休息一会,但每次他都拒绝了。
无论是护士进病房给病人换氧气瓶,还是夜班人员互致问候,甚至是其他病人的呻吟,所有这些吵闹的声音好像对士兵都没有什么影响。他依旧是坐在那儿,让老人握着自己的手。老人躺在床上也不说什么,只是紧紧握着儿子的手。
天快亮的时候,老人安详地走了。士兵这才放下老人的手,走出去通知护士。当护士来处理的时候,他就在旁边等待。最后,护士把一切做完后,开始说些要注意节哀等安慰的语言,但是他却打断了护士的话:“这个老人是谁?”他问道。
护士大吃了一惊,连忙说:“他是你的父亲。”
“不,他不是,你误会了!”士兵回答,“我从来没有见过他。”
“那么,在你刚见到他的时候你为什么不说呢?”
“当时,打电话说让我来守候一位老人,我知道一定是误会了,但我更知道此时老人需要他的儿子,而他儿子却不在。老人已经病得认不出自己的儿子,但又希望儿子在身边守候,所以我就决定留下来。”
博大的爱并不苛求理解
博大的爱自然会让有狭隘的想法的人感到不可理解,如果大家都具备这种爱心和责任心时,世界将变得更加安全和温暖。
许多年以前,当理查兹先生还是一个小伙子时,每天上下班都是坐火车。由于没有家室,他每天总是工作到很晚,故常深夜乘车回家。
又是一天深夜,理查兹乘火车回家。在同车厢的人中,有一位小个子老太太,手里拿着一个很大的购物袋。他一看到她上车,就蓦地想,她一定是那种很健谈的人,也就是一路上没完没了与别人说个不停的那种人。
“上帝保佑,千万别让她坐在我身边!千万别!”理查兹心想。幸运的是她的确没有坐到理查兹身边,她坐在了理查兹的对面。
在后面的停站中,他发现每次都是下车的人多,上车的人少。小个子老太太环顾周围,看着人们上上下下,然后朝理查兹笑笑。就这样,一直到车厢里只剩下他们两个。此时,她笑声更大了,她的举止甚至让理查兹感到紧张和不可理解。
“我感到很高兴,就剩下我们两个了,”她神秘地说,“因为我还有一些事必须要做。”就在这个时候,她身体前倾,将手伸进她那个大大的购物袋。她从袋子里拿出一把大号螺丝刀。当她拿着螺丝刀对着理查兹的时候,理查兹注意到螺丝刀头部被磨得很平。理查兹以为她要对自己做什么,吓得够呛。
“如果我打扰了您,我现在就向您道歉,小伙子,可我不得不这么做。这些孩子让人怕!他们总是拧松这些螺丝!”说完,她就突然转过身子,开始拧紧挨着他们的那扇车门上的螺丝。把门上所有的螺丝都拧紧之后,她把螺丝刀又放回到大袋子里,满意地坐到座位上。她没再说一句话,下一站就下车了。
此刻,理查兹的脸色看上去非常苍白,因为他在皮卡迪利大街下车时,发现列车长注意到他:“你还好吗,朋友?”
“不好,简直糟糕透了!”理查兹回答道,并且告诉列车长在车上所遇到的一切。列车长听了一点也不感到吃惊。“噢,她呀!是的,我们知道她的一切!”他笑着说,“她不伤害人。”然后,他就给理查兹讲了她的故事:
3年前,老太太的儿子儿媳因公去了国外,留下孙子让她照看。可悲的是,孙子在乘坐这趟火车去上学时,因为车门上的一个螺丝松动,靠近门边站着的一个孩子——并非她的孙子,从车上掉下来摔死了。尽管事故与老太太一点关系也没有,可她还是感到自责,因为掉下车的孩子可能会是她的孙子。打那以后,她就总是在火车上拧紧车门上的螺丝,希望赎回自己的“过错”。
“真是太不幸了!”听他讲完这些,理查兹感慨道。“可你们就不能阻止她吗?”
“我们试过,”列车长苦笑着说,“可谁也阻止不了她,她照例不时上车检查每节车厢门上的螺丝是否松动,不是紧紧这个,就是紧紧那个,直到确信每个螺丝都安全牢靠。时间长了,我们都把她当成我们中的一员了。”听到这里,理查兹不禁开始由衷敬佩这位“神秘的乘客”了。
赞赏和鼓励远胜训斥和指责
赞赏和鼓励比训斥和指责更高明。当我们选择人性中美好的一面时,我们突然发现这个世界其实充满了美好。
一天,苏霍姆林斯基校长像往常一样正在巡视校园。突然,他看到一个四岁左右的女孩从容地走进花房里,伸手摘下了一朵玫瑰花,随后拿着它往外走。
苏霍姆林斯基并没有命令女孩站住,声色俱厉地训斥一顿,而是慢慢地俯下身来,和颜悦色地问道:“孩子,可不可以告诉我,你摘下来的这朵花是送给谁的?”
“校长,我奶奶病得很重,正躺在床上。我告诉她学校花房里的玫瑰花开得真好看,想使她高兴。可是,奶奶不相信。我只好摘下一朵来,让她亲眼看一看,开开心。”女孩保证说,“奶奶看完了,我一定把花送回花房。”
听完小女孩的话,苏霍姆林斯基校长被她的一片爱心深深地打动了。他牵着她的手回到花房,又摘下了两朵玫瑰花。“孩子,这一朵是奖给你的,因为你小小年纪就知道关爱别人。另一朵是送给你妈妈的,感谢她养育了你这样一个懂事的孩子。”
也许有的人对苏霍姆林斯基的做法感到有点不可思议,然而,这正是他作为著名教育家的与众不同之处——理解别人,充满爱心,信任至上。在他看来,必须使孩子从小懂得如何热爱生活,热爱人类,从而树立一种做人的责任。
在别人需要时推他一把
伟大的人,其品质的崇高往往在于他能在普通人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在其身后默不作声地推一把,鼓励他不要停止、继续努力,这种无声的关怀和帮助通常比单纯的说教更有促进力。
著名的钢琴家及作曲家L.J.帕岱莱夫斯基预定在美国某大音乐厅表演。那是一个值得纪念的夜晚,所有到场的观众身着黑色的燕尾服或正式的晚礼服,一派上流社会的打扮。当晚的观众中有一位母亲,带着一个烦躁不安的九岁孩子,母亲希望他在听过大师演奏之后,会对练习钢琴发生兴趣。表演还没开始,小孩等待得不耐烦了,在座位上蠕动不停。
当这位母亲转头跟朋友交谈时,孩子再也按捺不住,从母亲身旁悄悄溜走,他被刺眼灯光照耀着的舞台上那演奏用的大钢琴和前面的乌木座凳所吸引。就在台下那批受过良好教育的观众不注意的时候,孩子瞪眼看着眼前黑白颜色的琴键,把颤抖的小手指放在了正确的位置,开始弹奏名叫《筷子》的曲子。
观众的交谈声忽然停止下来,数百双表示不悦的眼睛一齐看过去。愤怒、困窘的观众开始叫嚷:“把那男孩子弄走!”
“谁把他带进来的?”
“他母亲在哪里?”
“制止他!”
在后台,钢琴大师听见台前的声音,立即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他赶忙抓起外衣,跑到台前,一言不发地站到男孩身后,伸出双手,即兴地弹出配合《筷子》的一些和谐音符。两人同时弹奏时,大师在男孩耳边低声说:“继续弹,不要停止。继续弹……不要停止……不要停止。”
一曲弹毕,台下掌声雷动,孩子的母亲更是热泪盈眶,这是比听演奏会更好的启蒙孩子的方法,而做这件事的竟然会是一位大师。
对父母的尊敬不要打折扣
狗不嫌家贫,儿不嫌母丑,你可以选择自己的命运,但你无法选择自己的父母,一个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尊敬的人,他本身也就不值得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