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950800000013

第13章 老子“治大国若烹小鲜”发微

兰州大学教授张崇琛

古今对老子“治大国若烹小鲜” (《老子》第60章) 一语的解读, 大都集中在“不扰民”

一点上。如《韩非子·解老》云:

工人数变业则失其功, 作者数摇徙则亡其功。……故以理观之, 事大众而数摇之则少其功, 藏大器而数徙之则多败伤, 烹小鲜而数扰之则贼其泽, 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民苦之。是以有道之君贵静, 不重变法。故曰: “治大国若烹小鲜。”

韩非子指出, 正如“烹小鲜而数扰之则贼其泽” (即失去其光润的鳞次) 一样, 治理一个大国而政策反复无常, 也会令民众无所适从, 深受其苦。这就是韩非子所理解的“治大国若烹小鲜” 的道理。此后的《老子》研究者们也常常遵从韩非的这一见解。如晋代的王弼释此句曰“不扰也”, 宋代的苏辙在《老子解》中更进一步发挥说:

烹小鲜者不可扰, 治大国者不可烦。烦则人劳, 扰则鱼烂。圣人无为, 使人各安其自然, 外无所烦, 内无所畏, 则物莫能侵, 虽鬼无所用其神矣。

韩非认为烹小鲜而数扰之则“贼其泽”, 苏辙认为“扰则鱼烂”, 虽其程度有深浅之不同, 然都以此句的蕴义为“治大国者不可烦”。直到清初的傅山, 仍在其《读老子》中说:

“治大国若烹小鲜, 不多事琐碎也。” (《霜红龛集》卷三十二)

实际上, 老子关于治国不可扰民的主张, 乃是源自他的“无为” 思想, 即在上者应“处无为之事, 行不言之教” (《老子·第2章》), 只有这样, 才能以“无为” 的姿态来达到“无不为” 的目的。这道理自然是十分深刻的。至于以烹鱼言治国的妙喻, 则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近人马其昶曰: “《毛传》云: ‘烹鱼烦则碎, 治民烦则散。知烹鱼则知治民矣。’ 义本《老子》。” (冯振《老子通证》引) 看来以烹鱼喻治国, 在秦汉间人那里已成为常用的比喻, 而其义实本于《老子》。再后, 更有不少的政治家, 还运用类似的比喻来阐述老子的这一主张。如唐代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駞传》便以种树为例, 同样阐明了“不害其长”, 不事苛扰的居官理民之道。时至今日, 这种“不扰民” 的思想已越来越成为进步政治家的理念和制定政策的出发点, 而“烹鱼”、“种树” 之类的喻义也早已深入人心。

应该说, 老子“治大国若烹小鲜” 中的“不扰民” 之义是客观存在的。但是, 倘要深入探讨, 则其中所包含的微义尚不止此, 至少以下两点是不容忽视的:

一是“一” 与“多” 和谐统一的思想。凡烹鱼, 鱼总是要有的, 这便是“一”; 但光有鱼是不够的, 还必须有各种各样的作料, 这便是“多”。而将鱼与各种不同的佐料放在一起烧制, 从而烹出味道鲜美的鱼来, 这便是“一” 与“多” 的和谐统一了。老子善以水为喻,而且也说过“鱼不可脱于渊” 之类的话(36章), 所以他应该懂得如何烧鱼的, 因而其“治大国若烹小鲜” 中包含了“一” 与“多” 和谐统一的道理, 当是十分自然的。

其实, 早在春秋时期, 与老子差不多同时的晏婴, 即以烹鱼为例, 来谈“同” 与“和”

即“一” 与“多” 和谐统一的命题了。当齐侯问晏婴“和” 与“同” 有什么不同时, 晏婴便告诉他:

和如羹焉, 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 燀之以薪, 宰夫和之, 齐之以味, 济其不及, 以泄其过。君子食之, 以平其心。君臣亦然。……是以政平而不干, 民无争心。……声亦如味, 一气, 二体, 三类, 四物, 五声, 六律, 七音,八风, 九歌, 以相成也; 清浊, 小大, 短长, 疾徐, 哀乐, 刚柔, 迟速, 高下,出入, 周疏, 以相济也……若以水济水, 谁能食之? 若琴瑟之专一, 谁能听之?(《左传·昭公二十年》)

晏婴认为, 烹鱼肉必须加上水和醋、盐、梅等调料一起放在火上煮, 然后由“宰夫和之, 齐之以味, 济其不足, 以泄其过”, 才能做出可口的羹来。声音也是同样的道理, 要演奏出美妙的乐曲, 清浊、大小、短长、疾徐、哀乐、刚柔、高下等要素的“相济” 当是必要的。但正如“以水济水” 无人会食用一样, 若琴瑟只弹奏单一的曲调, 也是无人去欣赏的。由此, 晏婴得出了一个结论: “君臣亦然。” 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治国也需要各种因素的“相济” 和互补, 也需要倾听各种不同的意见。当然, 在各种因素中自有一种是起主导作用的, 例如烹鱼, 佐料虽多, 但鱼总是占着主导的地位。奏乐也一样, 五音繁会、六律协同, 主旋律还是要有的。可以看出, 在以烹鱼喻治国的一点上, 晏婴的观点与老子的观点倒是十分接近的。

倘再上溯, 则西周时的太史史伯早已有过类似的论述了。史伯在为郑桓公分析天下大势时说: “夫和实生物, 同则不继……是以和五味以调口, 刚四肢以卫体, 和六律以聪耳,正七体以役心, 平八索以成人, 建九纪以立纯德, 合十数以训百体……声一无听, 物一无文, 味一无果, 物一不讲。” (《国语·郑语》) 史伯也认为, 任何事情的成功, 都是建立在多样性和谐统一的基础上。这道理其实也很简单, 因为品类太单一了, 连后代都无法产生(即所谓“同则不继”), 更不要说会有什么动听的音乐, 多彩的物体, 美味的果实, 和可供比较的事物了。老子曾为周守藏室之史, 而且其著书也经常从前人的见解和古文献中汲取有用的东西, 所以对史伯的这番话他不会不知道的。而从史伯至晏子、老子的类似论述中(后两者还使用了相同的“烹鱼” 的比喻), 更可以看出西周至春秋间, 人们对“一” 与“多” 和谐统一这一命题的关注。窃以为, 老子所提出的“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 的著名论点, 或许受此影响。只不过《老子》中的“一” 已升华为由道所产生的统一的事物, 而“多” 则是先由统一的事物一分为二形成的对立面而产生出新的第三者, 然后再由新生的第三者产生出多种多样的东西, 从而将不同事物产生的过程更深刻地揭示出来罢了。

二是要准确把握各种事物融合过程中的“度”。烹鱼是一种过程, 具体地说是将鱼与各种作料如醋、盐、梅等和水合在一起, 然后放在火上烧制的过程, 其最终的结果是各种要素的和谐统一, 即美味的鱼。倘若在这一过程中, 各种要素不能协调和谐, 有机的统一,那么就无法得到美味的鱼。因此, 烹鱼过程中的火候掌握是至关重要的。火候不足, 各种要素的潜能无法充分发挥与融合, 鱼的味道固然不佳; 而火候太过, 鱼被煮烂, 佐料变质,鱼也不能成其为美味。因此, 要将鱼烹的恰到好处, 美味可口, 就必须准确地把握烹鱼过程中的火候即“度”。

治大国也像烹鱼一样。要使各种复杂的矛盾取得平衡, 要将各种不同的事物协调一致,并使之共生共存, 互相促进, 也需要把握和谐统一过程中的“度”。既不要不到位, 也不要太过分, 即所谓“过犹不及”。这一思想在后来曾被孔子概括为“中庸”。朱熹《论语集注》云: “中也者, 无过、无不及之名也。” 这就是说, 为达到一定的目的, 在实现的过程中,既不能“过”, 也不能“不及”,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把握住“中”, 即恰如其分, 恰到好处。

应该说, 孔子“中庸” 之道的提出, 既是对尧、舜以来“允执其中” (《论语·尧曰》)

思想的继承, 也与前述史伯和晏婴所论述的“和” 是分不开的。由于客观事物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所以必须重视“和”, 即“和而不同” 与“和实生物”; 而要实现“和”, 则最好的途径便是“中”。具体到老子来说, 他虽没有明确地提出“和” 或“中”, 但他通过“治大国若烹小鲜” 这一妙喻所阐明的道理, 应该是包含有“中” (即对“度” 的把握) 这一因素的。当然, 老子在烹鱼的喻义中所阐明的只是治国之道, 而孔子则将其发展为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 即“中庸之为德也, 其至矣乎” (《论语·雍也》), 这一点还是有所不同的。

总起来说, 老子“治大国若烹小鲜” 一语所包含的蕴义是十分丰富的, 其道理也是非常深刻的。在老子认为, 治国既不能扰民, 同时也要注意各种因素的相济, 照顾到各方面的利益, 把握好统治之“度”。而作为在上者, 尤其不能一意孤行, 为所欲为, 失去了做事的分寸。如果说这些思想在“治大国若烹小鲜” 中还是以喻义的形式委曲表达的话, 那么在他的另外一些言论中便直言不讳了。如他对统治者扰民的谴责是:

信不足焉, 有不信焉。(17章)

大制不割。(28章)

不欲以静, 天下将自定。(37章)

法令滋彰, 盗贼多有。(57章)

因为统治者不值得信任, 所以才会有不信任的事情发生; 最完美的管理应是不出于勉强; 统治者根绝欲望, 天下将自然稳定; 法令越森严, 盗贼反倒越多。这说的再明确不过了: 最好的管理应是顺应民意, 不加勉强。如统治者为了一己之私欲, 用苛烦的法令来干扰和束缚人民, 那么, 他们非但得不到人民的信任, 甚至还会制造出更多的盗贼。接着看老子对和谐相济思想的论述: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 高者抑之, 下者举之, 有余者损之, 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 则不然, 损不足以奉有余。(77章)

所谓“天之道”, 也就是老子的思想。老子认为应该减少有余以用来补给不足, 这样才能达到人与人间的和谐。而当时的社会现实却正相反———偏要剥夺不足的, 以用来供给有余的人。如此则只能是贫富差距越来越悬殊, 穷苦人的利益得不到关注, 社会便永远不可能和谐有序了。为此, 老子还进一步揭露当时社会的种种不和谐景象:

朝甚除, 田甚芜, 仓甚虚, 服文彩, 带利剑, 厌饮食, 财货有余, 是谓盗芋。

一方面是农田很荒芜, 仓库十分空虚; 一方面却是统治者住着美好的宫室, 穿着锦绣衣服, 佩带锋利的宝剑, 吃着精美的食物, 占有着多余的财富。这种极不和谐的社会现象,对一个“大国” 来说, 的确是十分可怕的, 难怪老子径称这些统治者为强盗头子(“盗芋”)

了。再看老子对统治者过度行为的警告:

强梁者不得其死。(42章)

民不畏威, 则大威至。(72章)

民不畏死, 奈何以死惧之。(74章)

民之饥, 以其上食税之多, 是以饥。(75章)

统治者盘剥无度, 肆意妄为, 自以为“强梁”, 到头来却不得好死。当他们的压迫到了一定限度, 即人民不怕威力的时候, 那么可怕的事就要发生了。到了那时, 再用死来吓唬他们也是无济于事的。可见, 老子是坚决反对统治者走向极端的。

最后还要指出的是, 老子之所以要用“烹小鲜” 来喻“治大国”, 实与他的整体思想特征有关。老子思想具有明显的阴性特征, 即尚阴观念, 或曰雌守观念(“知其雄, 守其雌”)。而鱼与水都具有阴柔的品性, 所以老子不但常常把水比作道, 称赞水的美德(“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也用鱼及与鱼有关的事情来阐明道(如“鱼不可脱于水”、“民忘于治, 若鱼忘于水”)。这样一来, 不但加深了人们对老子“道” 的阴性特征的理解,同时也使《老子》一书具有了鲜明的文学色彩。但正如一切形象都大于思维一样, 《老子》一书中的有些形象(包括“治大国若烹小鲜”), 遂令后人很难用现代的思维方式和明晰的语言来准确地加以表述了。而从另外一面来说, 这却是老学万古常新之妙。

同类推荐
  • 这年头一定要会点易经

    这年头一定要会点易经

    在人类历史上,没有任何一部著作能够在跨越三千多年之后,依然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并继续焕发出奇异的光彩,使那些可以称之为人类精粹的众多专家、学者为之叹服。《这年头一定要会点易经》密切结合现代人的实际需要,根据笔者的理解,逐一分析和诠释了《易经》六十四卦中所蕴涵的人生智慧。理解《易经》,你将拥有如下高贵的品质:谦恭、热忱、宽恕、公正、稳健、坚定、进取、温雅、欢欣、真诚、深思、创造。
  • 老子说人生

    老子说人生

    本丛书从做人的角度全新解读老庄,书中的故事与哲理双双吸引人。本丛书观点独特,文字脱俗,插图亦是一流,实是同类书的样板!本书采撷老子思想精华,畅说人生哲理。每章先讲一个故事,说明一个人生哲理。再链接《老子》相关原文进行解读,将老子的思想通俗化、具体化,把玄之又玄变为实实在在。本书说理就说透,绝不绕来绕去,故作高深。有网友评本书:一天就可以读完,但一年后还可以再读。
  • 庄子全鉴

    庄子全鉴

    本书是道家学说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庄子》的作者并非庄子一人,据后世学者考证,其中“内篇”出自庄子之手,而“外篇”和“杂篇”就比较复杂了,多是庄子学说的继承者所作。庄子是奇人,《庄子》是奇书。博大精深的《庄子》,对后世思想史、哲学史和文学史的发展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 罗素谈人的理性

    罗素谈人的理性

    一个人对父母要尊敬,对子女要慈爱,对穷亲戚要慷慨,对一切人要有礼貌。我们有力的道德就是通过奋斗取得物质上的成功;这种道德既适用于国家,也适用于个人。伟大的事业是根源于坚韧不拔的工作,以全副的精神去从事,不避艰苦。
  • 课外雅致生活-培养审美才能的途径

    课外雅致生活-培养审美才能的途径

    雅致,谓高雅的意趣;美观而不落俗套。生活是指人类生存过程中的各项活动的总和,范畴较广,一般指为幸福的意义而存在。生活实际上是对人生的一种诠释。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价值的体现,实现我们的梦想,带着我们走进先进科学社会,懂得生活的乐趣。
热门推荐
  • 杠上跩校花

    杠上跩校花

    当爱来临,我们谁也不知,它降临到我们的面前,落入我们的心里,我们之间便从此有了彼此吗?她是北校众所皆知的流氓校花,从小到大,她做的最光荣的一件事就是把无数帅哥打成猪头。他是高校众所皆知的邪恶校草,从小到大最丢脸的事,便是被一个死女人打成猪头。她不屑那些所谓的钱,而他却以为有钱是万能的。当他对她说:“做我女人,你要什么就有什么,我给你花不完的钱。”她又会做出怎样的反应呢?一场王子与公主之间的爱恋,该何去何从?
  • 虎虎生娇之杀戮女神

    虎虎生娇之杀戮女神

    她,明明是白虎精转世,却偏偏长着一双魅惑众生的狐狸眼和一张颠倒世人的狐媚脸。他,猛虎山庄的庄主,雄姿勃发,霸道自私,第一次见面就在她嘴里打上专属印记。他,毒龙教的少主,容貌俊秀,如诗如幻,被她从狼妖口中救出,嘴对嘴喂下汁液。他,当朝太师之子,白衣胜雪,气质儒雅,虽身份尊宠无比,却自甘下践作她奴仆。当世最杰出的三个男子,竟被她一人收归裙下,终于引发众怒,红粉群起而攻……吞灵药,寻宝器,拜名师,努力修炼的目的只为不再受欺凌。跨青龙,战冥皇,灭魔尊,谁敢抢我男人,谁就是我的死敌!
  • 冷面妖王,放过婢

    冷面妖王,放过婢

    这个妖王真是什么都能想,对她的惩罚竟然是霸王硬上弓,他的粗鲁与不懂怜香惜玉令古君颜心寒……他让她为奴为婢,只为找个理由将她留在身边。她却不屑一顾……直到发现对他萌生了情愫,却被他的性子给压榨怕了。越看她唾弃他,他越想将她占有,胖女人也有胖女人的好。而当她要离开这个冷面妖王时……情节虚构,切勿模仿。
  • 女生宿舍男保安

    女生宿舍男保安

    “美女们起床了”“啊,流氓!”“色狼,快出去!”宿舍内一阵鸡飞狗跳。袁飞看着一具具美丽的胴体在面前闪过,擦着不经意间流出的口水,贱笑着说道:“美女,我就是来查寝的,虽然我长得很帅,让你们春心萌动,但是也不要这么激动!”
  • 巫蛊王妃

    巫蛊王妃

    蔑我族规?金蚕蛊伺候!毁我圣物?三尸蛊走着!要下毒害我?我百毒不侵,还能反噬一口!可是那个沉默寡言的男子,却不怕死地觊觎我的清白?那他完蛋了,我蛊毒浸身,说不定还会情蛊发作……··女主版本:三岁那年的她永远不会懂,与少年的惊鸿一瞥,却是一切阴谋的开始……·**建了个书友群:594509170~
  • 君陌残狱纪

    君陌残狱纪

    语莫,薄情莫过斯人。愿君语莫山野樵,回首流离痕残冥。溪泉如故,出尘入世奸诈多,卿当如故莫念妾!倾君一曲,离别歌断魂辞,残辞一段梦回间。那便臻傲一世,残阳炼狱一曲陌,君此罢。
  • 轮回本源

    轮回本源

    天外有什么?凡人总仰望天穹,感叹着星辰,叹息那难以企及的距离。而天地之间却存在这样的一群人,努力的修行,只为逆天而行。誓要踏出天地的华盖,这就是修士。吴阳作为众多修士的一员,渡阴虚,破阳实,凌结丹,成元婴,夺大乘。只为踏出所处的天地,却发现,天外是如此辽阔,勘破造化的人太多。造化之上,首推生死。他在生死境内自成一道,穷尽天道,却发现道法自然,一切的因果只是域外天人所种的道果衍化而来。化虚为本,看破轮回,终得一界本源,为所爱之人重塑生机,逍遥天外天。
  • 初啼唯柳:嗜血庶女十三岁

    初啼唯柳:嗜血庶女十三岁

    一出生便被冠上克双亲之名,母亲难产而死。父亲还想多活几年?所以就把她送到外公家抚养?再次回来,以为是父亲回心转意。谁料到只是要她代替自己的才女二姐,嫁给母亲是丫鬟出生的七皇子。二姐颜美如画?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所以注定要成为太子妃?呵呵,那她颜初啼还偏不如了他们的心愿。没想到才貌双全的二姐竟然‘爱’上了一个落魄的穷书生。三姐也要嫁?可别忘记刚入府的那天的那一推之仇,会让你称心如意?且看她颜初啼如何玩转宫闱宅斗。
  • 入大乘论

    入大乘论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逆袭豪门傲娇媳

    逆袭豪门傲娇媳

    恩情兑换的豪门婚姻只是梦幻如水,好似浮华梦境,真实却太过虚伪。豪门小姐登堂入室,霸占婚房成为女主人,与夫翻云覆雨表演清宫床戏。痴心只因为情根早就深种,无法摆脱,豪门阴谋,惊天命案,吞并公司,恶念交易。肮脏肉体交易的豪门生活,所谓的光鲜亮丽锦衣玉食,只不过是吞噬人性的开始。“贱人,谁允许你勾搭别人?”“我勾搭别人?笑话,黎枫傲你都让我陪别的男人上床了,勾搭谈不上,上床没什么你不是一直说我是一个水性杨花的女人吗?这点算不了什么。”“啪啪,贱人,为何?原本曼丽说的我还不敢相信,没有想到你竟然如此浪荡,你如此需要男人,那么服侍我一人,尽你妻子应尽的责任。”一手抱起满脸绯红的王可欣,衣服早已经褪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