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950800000041

第41章 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身国同治”的生命政治学(1)

四川大学宗教与社会研究创新基地学术带头人李刚

道教主张: “至道能出世, 不以出世为至道。既能出世, 又能入世。” 出世但却不忘入世, 入世又能出世, 徘徊于出入之间, 这就是道教不同于世界上大多数宗教的鲜明个性。

既然要入世, 便难免涉足政治, 就会产生自己的政治见解, 就有一套自己的政治理论, 终于形成生命政治学。这里所谓生命政治学, 乃是道教生命哲学扩充于政治的产物, 亦即生命哲学和政治哲学的联姻, 其主要内涵就是道教的“身国同治” 论, 即从治身的原理出发向外推到政治之道, 以治身之道来治理天下, 天下太平。这就是道教常讲的“理身理国之道”。

“身国同治” 的生命政治学并非道教的发明, 而是从道家那里继承来的遗产。《道德经》第13章强调: “贵以身为天下, 若可寄天下; 爱以身为天下, 若可托天下。” 身体成为治理天下的出发点, 不知贵身、爱身者, 是不可以将天下托付于他的。《庄子·在宥》进一步发挥此义说: “故君子不得已而临莅天下, 莫若无为。无为也而后安其性命之情。故贵以身于为天下, 则可以托天下; 爱以身于为天下, 则可以寄天下。” 无为既是修炼身体的原则, 也是理国之道。到秦汉黄老道家, 更将身与国同治, 以治身作为治国的先行条件。

《吕氏春秋·先己》说: “昔者先圣王, 成其身而天下成, 治其身而天下治。” 同书《审分》也说: “治身与治国, 一理之术也。” 《淮南子·诠言训》引用詹何的话说: “未尝闻身治而国乱者也, 未尝闻身乱而国治者也。” 扬雄《法言·先知》以身体为立政之本: “或问何以治国? 曰, 立政。曰, 何以立政? 曰, 政之本, 身也, 身立则政立矣!” 王符《潜夫论·思贤》借用古代“上医医国” 的比喻, 以此来说明: “夫人治国, 固治身之象。……治身有黄帝之术, 治世有孔子之经。” 儒、道二家的政治学都以人之“身” 为出发点, 不同的是儒家所修之身为道德之身, 树立起道德理想人格, 由这样的君子出面去齐家、治国、平天下; 道家则是保养好自我的自然生命, 养生所操作的方法是自然无为, 并以此种修身之道的原则治理国家。

道教对于道家这一套“身国同治” 的生命政治学, 完全认同, 并加以发展和完善化、系统化, 形成道教的身体政治观系谱。《道藏目录》卷四在评论《太平经》时说: “皆以修身养性, 保精爱神, 内则治身长生, 外则治国太平, 消灾治疾。” 的确如此, 《太平经》将其神仙长生的生命哲学原理扩充到政治的运作上, 主张治身之道与治国之道有同一性,能够“治身长生” 之人, 就能“治国太平”。葛洪的生命政治观也和《太平经》一样, 主张“身国同治”, 治身身长寿, 治国国太平。所谓“内则养生之道, 外则和光于世, 治身而身长修, 治国而国太平” 。这也就是葛洪政治哲学的最高鹄的, 是其生命理想的重要部分。

唐代道教学者成玄英通过解释《老子》和《庄子》来讲“身国同治” 论, 这是道教的一个传统。成玄英《庄子·徐无鬼疏》说: “夫欲修为天下, 亦如治理其身, 身既无为, 物有何事!” “治身治国, 岂有异乎” ! 也把治国与治身看作同一原理, 二者并无差异, 强调以“无为” 的原则指导治身治国。《大唐新语》卷十记载, 唐睿宗向著名道教学者司马承祯咨询: “理身无为, 则清高矣; 理国无为, 如之何?” 司马承祯回答说: “国犹身也, 《老子》曰: ‘游心于澹, 合气于漠, 顺物自然, 则无私焉, 而天下理。’ 《易》曰: ‘圣人者, 与天地合其德。’ 是知天不言而信, 不为而成。无为之旨, 理国之要也。” 显然其言下之意是, “无为” 既是理身的准则, 又是治国的要点, 因为“国犹身”, 故其运作原理和方法相一致。

杜光庭继承了通过解释《老子》来讲“身国同治” 论的道教传统。其《道德真经元德纂序》先是指出: 太上老君“著《道德》二篇, 欲明道无为也, 因德以显之; 德有用也,因道以明之。资立言以畅无言, 因理本而宏妙本; 为理身理国之要, 乃至精至极之宗。以授于舜。” 然后嘲讽“末学小儒” 无知, 阐明以“理身理国” 为要领的《道德》二篇, “非谓绝仁义圣智, 在乎抑浇诈聪明。将使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见素抱朴, 泯合于太和; 体道复元, 自臻于忠孝。世儒不知, 以为老君之道, 弃仁义, 隳礼智, 非立教之大方。且夫至仁合天地之德, 至义合天地之宜, 至乐合天地之和, 至礼合天地之节, 至智合天地之辨,至信合天地之时。……故仲尼亚圣, 皆默而得之, 隳体黜聪, 遗形去智, 超乎物表, 永为真人, 非末学小儒之所知也。绵夏商周汉数千百年, 焕乎与日月齐光, 巍乎与乾坤并运,虽百家诠注, 群彦校扬, 挹之弥深, 酌之不竭。行之于国, 刑措而太平; 修之于身, 神全而久视。” 很显然, 这是在调和儒道关系, 以老子“自臻于忠孝”, 孔孟“永为真人”, 指明二者是殊途同归。更进一步强调, “与日月齐光”, “与乾坤并运” 的《道德经》用于治理国家获太平, 以之修炼身体则长生。

杜光庭“身国同治” 的生命政治学思想主要见于其代表作《道德真经广圣义》, 该书发挥唐玄宗注疏《道德经》的“圣义”, 成为汉代以来道教老学之集大成者。按书中记载, 唐玄宗曾经下令说: “《道德》五千, 实惟家教, 理国则致乎平泰, 修身则契乎长生, 包万法以无伦, 冠六经而首出。宜升《道德经》居九经之首, 在《周易》之上。以《道德》、《周易》、《庄子》为三玄之学。” 唐玄宗对《道德经》要旨的理解也是: “《道德》生畜之源,罔不尽此, 而其要在乎理身理国。” 由此可以看出, 唐玄宗注疏《道德经》的主线是“理国则致乎平泰, 修身则契乎长生” 的“理身理国” 之道, 换句话说, 他是把“身国同治”

作为要领来解释《道德经》, 而且把《道德经》放在“九经之首”, 以示其养生治国的不可逾越的重心地位。“身国同治”, 实乃唐玄宗注疏《道德经》“圣义” 的核心内容。杜光庭正是循着唐玄宗的这样一种理路来推广“圣义”, 并且总结了汉代以来道教讲“身国同治”的生命政治学理念, 将其发扬光大。

一、身体是身国同治的出发点

对于杜光庭来说, 身体是身国同治的出发点: “理国圣人, 率身从道, 道与天合, 冥契上玄, 万方顺之, 应犹响答, 不俟行化而后能知近取诸身者。《易·系辞下》云: 古者庖羲氏之王天下也, 仰则观象于天, 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 近取诸身, 远取诸物, 始作八卦, 以通神明之德, 以类万物之情。此言以身之耳目鼻口与八卦相应, 身之所行, 吉则应之, 凶则违之。” 按照《易经》“近取诸身, 远取诸物” 的思维方式, 圣人治理国家应以自己的身体跟随“道”, “以身之耳目鼻口与八卦相应”, 身体所行吉利, 政治上则与之相呼应, 身体所行凶险, 政治上则与之相背离, “身之所行” 的吉凶, 成为测试政治上如何行动的先导, 指引“理国圣人” 的政治方向和治理方略。身体是内, 政治是外,身修于内, 政治应于外, 能把身体保养好, 就能治理好国家, 正如杜光庭所说: “道之行也, 先诸身而后诸物, 故曰: 未闻身理而国乱, 身乱而国理也。所以身修于内, 物应于外,德发乎近, 及乎远。一夫感应, 尚犹若此, 况于帝王乎?” 为何说“未闻身理而国乱, 身乱而国理”? 那是因为把身体理顺有一整套规则, 把这些规则由近及远, 发乎身体及乎国家, 自然不会出现“身理而国乱” 的状况。身体与政治的“类比式” 联系, 使得身体与国家可以互设比喻, 用杜光庭的话语来讲即, 国犹身也; 身犹国也。身体与国家的互设比喻,使内在的养生与外在的治国统合为一体。于是个人的身体转换为政治、社会的宏大叙说,出现身体思维下的政治运作; 反过来, 则是政治、社会的宏大叙说转换为个人的身体, 浮现一种政治思维式的修身养性。这就是杜光庭把身体作为身国同治出发点的思维方式所在。

二、身国同治的规则

葛洪说过: “夫治国而国平, 治身而身生, 非自至也, 皆有以致之也。” 身国同治不是自发实现的, 而是有东西“以致之” 的, 拿什么去致之? 那就是必须有一整套游戏规则。

身国同治的游戏规则有哪些? 杜光庭继承前贤, 设计了这样一些规则:

(一) 大道、道德

杜光庭发挥《道德经》第45章“大成若缺, 其用不弊” 的“圣义” 时说: “人君以大道化物, 与道相符; 上士以大道修身, 与道冥合。是以天高地广, 日照月临, 寒暑阴阳, 自相递代, 道不伐其功矣。人君法道为理, 上行下随, 不伐其功, 与道同矣。修学之士, 功圆德备, 不矜其能, 道益彰矣。故皆若亏缺, 而其实圆成也。于国则圣理常存, 于身则体和无极, 虽云若缺, 固无弊竭之时矣。” 这里告诉人们, “大道” 是治身治国的法理, 这一法理看起来“皆若亏缺”, 其实是圆满无缺, 大功告成的, 故用之治国“则圣理常存”,用之治身“则体和无极”, 其运用“无弊竭之时”。也正因为如此, “人君以大道化物”,“上士以大道修身”, 与“道” 相符合, 终于收获完美无缺的“身国同治” 的效果。除了“道”, 杜光庭还提到“道德”, 他十分尖锐地指出: “淳朴之代, 则无是非, 是非生而淳朴散矣! 辩是与非, 裁制断割者, 义也。故知其是而明之, 知其非而制之, 明是制非, 则心迹俱有为也。然义者, 所以立节行, 亦所以成华伪也。理国理身, 偏执仁义而无道德, 何异乎钻冰求火、北辕适楚乎?” 分辨是与非, 使“义” 得以成立, 虽可“立节行”, 但也容易“成华伪”, 亦即华而不实, 假仁假义。而且, “明是制非, 则心迹俱有为”, 背离了大道之“无为”。这些都是儒家“仁义” 给理国理身带来的危害。有鉴于此, “偏执仁义而无道德”, 则毫无疑问是养生治国之大忌, 无异于“钻冰求火、北辕适楚”, 方法错误, 方向也不对。很显然, 其言下之意, 理国理身的最佳方法与正确路线是以“道德” 为要点。理国理身如不以道德作为基础, 那是十分危险的: “立国不以道, 众叛亲离; 立身不以道,犯危蹈祸, 败不旋踵, 倾拔可期。唯道德为基, 则无危殆矣!” 对此, 杜光庭加以反复强调: “不以道德临人而任智诈为, 国内尚奢巧, 下竭黎元, 私室不足于糟糠, 公府有厌于粱肉, 货财丰衍, 垅亩榛芜, 而伐善矜能, 大为夸尚。理身者, 声色荡心, 珠翠乱目, 嗜欲伤性, 机智惊愚, 真气耗于三田, 赤子沦于六藏, 尸居余气而徇禄矜夸, 斯为盗也, 去道还矣。老君以此垂文, 用申炯戒, 修身理国可以为殷鉴焉!” “若夫观国观身, 义在力修道德。道德修, 则国不倾拔, 享福登真。失道德, 则国削祚危, 祸至身辱。” 是否“力修道德”, 关系身体与国家的安危。这一观点在道教中是达成了共识的。《大道论·理国章》说: “理天下, 理国祚, 理家, 理身, 非道德无以匡济也。……不尚贤, 不贵宝, 等观庶物, 谦下为基, 不玩兵黩武, 轻徭薄赋, 不惑骄矜, 无奢淫嗜欲。是知窃慎畿甸溺酒荒禽,役耕桑之黎庶; 戒远方奇珍异兽, 劳水陆之疲民。是知不尚道德, 其国不理也。” 不尚道德, 其国不理, 同样道理, 不尚道德, 其身亦不理。《云笈七签》卷五六《元气论》: “人之一身, 法象一国。神为君, 精为臣, 气为民。民有德, 可为尊; 君有道, 可以永久有天下。” 如果君有道, 可长久保住江山。反之, 若是无道昏君, 则被有德之民取而代之, 因为“民有德, 可为尊”。《太上化道度世仙经》称: “帝道者, 道泰德胜之象也; 神化者,阴阳不测之祥也。以道泰而有祥, 感应合于天也。天之道泰, 以感阴阳顺序, 四季无差,风雨应时, 为天之祥也。圣人道泰, 以感邦国太平, 贤臣辅佐, 天神应现, 为国之祥也。修身之道泰, 以感长生久视, 清静无为, 神魂变化, 为身之祥也。” “帝道” 是一种“道泰德胜之象”, 政治上有此象, 邦国太平; 修身有此象, 长生久视。综合上述, 我们认为, 崇道、尚道德, 成为杜光庭推广《道德经》“身国同治” 这一核心“圣义” 的首要规则。

(二) 无为

在杜光庭看来: “老君垂教, 以清静为用, 无为为宗。清静则国泰身安, 无为则道成人化。夫道德无为也, 天地成焉, 万化行焉, 万物生焉; 天地无为也, 四时运焉, 六气和焉,八风鼓焉。圣人虚心以原道德, 静气以存神明, 弃其聪, 听于无声, 杜其明, 视于无形, 览天地之变动, 睹万物之自然, 以是而知有为者乱, 无为者理。所以至柔之性, 本无为也, 至坚之患, 由驰骋也。息驰骋之有欲, 复柔弱之无为, 以教天下, 弘益之道广矣!” 杜光庭看到的是, 道德无为, 天地无为, 圣人虚心去追溯道德之本原, 观览天地万物之自然, 从而深刻认知“有为者乱, 无为者理” 的真理, 从而“以教天下”, 广泛地弘益无为之道, 于是天下大治, 身体安康, 亦即所谓“国泰身安”、“道成人化”。我们发现的是, “无为” 与“道德” 在这里衔接上了, “尚道德” 与“复无为” 完全是相通的。以下一段话, 更直接讲出了这个观点: “人君以无为为理, 率土以自然而化, 复何言哉! 夫无为之至妙, 包于道德, 统于仁义, 合于礼乐, 制于信智, 囊括万行, 牢笼二仪, 至广无涯, 至细无间, 凝寂玄寥, 与道混合, 是无为之至也。” 无为“包于道德”, “与道混合”, 宏观微观, 遍布宇宙, 此乃“无为之至妙”。无为而治还有一个具体内容, 就是要不以言教理民: “以道理天下者, 不言而民信, 不令而民从, 不刑而民威, 不赏而民劝。夫何故哉? 民化其上, 皆归于善, 不在赏而劝也。民禀于和, 自革其恶, 不待刑而威也。民复朴素, 不待令而从也。

民齐贞正, 不待言而信也。此无言教而理矣。以言教理民, 涉有为也, 非道也哉!” 符合“道” 之无为, 不言而民信, 不教而民自化, 老百姓自动地“皆归于善”, “自革其恶”, 这是“无为之道” 治理天下可以预期的最佳效果。清静无为既是理身理国的基本点, 也是易知易行的, 所谓“老君言教, 三宝四善, 俭让谦慈, 皆实易知易行, 可以理身理国。以无为为本, 以清静为基, 清静无为, 事简理畅, 知之甚易, 行之岂难?” 故清静无为实行起来完全可能。

“无为而治” 也是道教的共识。《大道论·理国章》: “国以无为理则事简, 以有为理则事繁。事简则心淳, 事繁则民乱。心淳则国安, 民乱则国危。去危就安, 安静为道。” 《太上洞玄灵宝中和经》: “道以无为为上。人之过积, 但坐有为。大道无为, 故能长存。

天地法道无为, 与道相混; 真人法道无为, 故致神仙。道之无为, 无所不为。” 道的属性无为而长存, 治理国家无为则国运长久, 真人法道无为以致神仙, 盖因“道之无为, 无所不为”。《西升经·无思章》: “夫国以民为本, 民劳去者, 国立废矣!” 冲和子注说: “身以神气为本, 神守气聚, 则长生也。若有为有事, 劳损神气, 神去气散, 则形废矣。” 按照道教固有的“身国同治” 思想解释“民劳”, 治身有为有事, 劳损神气, 身体就废了, 同理, 治国如此, “国立废矣”。比较而言, 杜光庭对“无为” 的论述更为详细周全。

(三) 慈、俭、不敢为天下先《道德经》有所谓“三宝”, 就是众所周知的“慈、俭、不敢为天下先”, 这“三宝” 被杜光庭当作修身理国的基本要素: “道虽笼罗众法, 兼包万行, 化周天地, 功洽无垠, 其于太上所宝, 以教于世者, 有三宝焉。若保而持之, 为国则升平, 理身则贞静, 故为修身理国之要也。” “道存爱育, 以慈为先, 养人惜费, 以俭为次, 先人后己, 以让为终。慈以法天, 泽无不被也; 俭以法地, 大信不欺也; 让以法人, 恭谦不争也。此三者, 理国之本,立身之基, 宝而贵之, 故曰三宝。夫三宝者, 道之用也。夫唯大, 故似不肖者, 道之体也。

同类推荐
  • 跟大师学知识:乱世狂儒自风流——辜鸿铭

    跟大师学知识:乱世狂儒自风流——辜鸿铭

    本书主要通过介绍辜鸿铭的人、文章、神、事等方面来告诉我们乱世狂儒的知识。
  • 看破不说破

    看破不说破

    本书收录了胡适研究中国禅宗思想的精华文章。全书对禅宗的传播、流布,以及对中国历史上各个时代思想、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影响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严谨细致的分析。胡适本人不信任何宗教,但他对禅宗的见解,对于那些从事禅宗文化研究的人士,以及文化爱好者而言,至今仍有着影响力。
  • 一生成就悟《论语》

    一生成就悟《论语》

    《论语》是一部古老的哲学经典,同时也是一部现实生活的指导书,它的许多思想和原則影响了中国几千年,从古至今,很多人通过研读《论语》获得成功的智慧和方法,宋代开国宰相赵普就曾自称以半部《论语》治天下。本书目的正在于解析《论语》智慧对人们在当今社会成就人生的重要意义。书中以生动的事例和精到的点评,对《论语》中有关如何自我修养、为人处世、齐家立业等方面的思想做了深入浅出的阐释,把《论语》的智慧导入现代社会的生活情境中,帮助读者更透彻地领悟《论语》,用《论语》的智慧成就事业和人生。
  • 鬼谷子智谋全解(第四卷)

    鬼谷子智谋全解(第四卷)

    《鬼谷子》立论高深幽玄,文字奇古神秘,有一些深涩难懂。为了让广大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其中深刻的思想内涵,易于好读和好懂,编者在编著本书时,根据《鬼谷子》分章分段集中逐个立论阐述的特点,进行了合理分割划分,再一一对应地进行了注释、译文和感悟,还添加了具有相应思想内涵的故事,以便于广大读者阅读理解。
  • 《淮南子》哲学思想研究

    《淮南子》哲学思想研究

    西汉初期,统治者所采取的相对宽松的文化政策推进了先秦诸子思想的再度活跃。吸取百家之长并各有所宗构成了这一时期的学术思想特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正是这一时代的主题。《淮南子》就是在这一思想背景下产生的。《淮南子》以道家思想为宗,融合各家之长,对当时的社会和学术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试图形成融贯各科知识为一体的庞大的思想体系,从而构成了中国古代博大宽容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淮南子》不仅是汉代思想史上也是道家发展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淮南子》的作者在当时已意识到道家自身理论的...
热门推荐
  • 黑王子和狼少女

    黑王子和狼少女

    绘里子,来帮我把这个拿来。是。绘里子这个拿一下。是。绘里子这个……是。天天被使唤来使唤去的还不能反抗,呜呜呜……
  • 脉负星辰

    脉负星辰

    盘古开天辟地之时,为撑起苍天、堆起厚土,在无数个日夜中神竭形消。为保住自身血脉,其神化为天道一族,演变出天启四象;其形则繁衍地法一脉,孕育有地使四灵。千年以来,被传有着逆天改命之能的天道地法血脉渐渐显现在世人面前,对权利的追逐、对最强的崇拜,一个游走于生死之间的组织最终向“天道地法”这个万物根本法则露出了贪婪的渴求。与此同时,祖辈的一场际遇,彻底改变了一个懵懂少年的一生。在这个多方逐鹿的时代,他能否逆境中成为那个执掌乾坤的天选之人?一切尽在脉负星辰。。。
  • 冥王追妻:娘亲快跑爹爹加油

    冥王追妻:娘亲快跑爹爹加油

    她是特工陌颜朵因为一次出任务的途中不幸被雷电击中重生在了异世大陆灵越国被传丑女废材恶毒女的柔弱女子陌颜朵身上,因为表妹和太子的关系丢在了黑森林;他是灵越国战无不胜的高冷王爷——冥王溟凡烙,因为一次追杀中被下了强烈的媚药,强忍逃命路过黑森林见到了残败不堪的陌颜朵,诱惑之下终于忍不住。四年之后,她不再是她,她有疼爱她的爹爹和一双可爱的子女。“娘亲抱抱!”等等!!怎么回事?!“娘亲快跑啊!爹爹来追你了!”
  • 宠妻蚀骨洛王殿下本妻来也

    宠妻蚀骨洛王殿下本妻来也

    一千年的羁绊,一千年的默默守护,一千年的孤独寂寞,轮回余载,再次相见,那刻骨铭心的爱恋你可还曾记得。紫罗花开,扰乱封灵宁静。金瞳持剑,缔造远古传奇。冰灵霜,携带诸天之力降临,尾随冥主转世。风云动,天地颤,群兽朝拜。紫罗花开,花开灭世。是谁让那耸立在山峰之间孤寂的身影乱了心。又是谁让那至尊者不顾一切的诸天灭地三次的擦肩而过,才换的今生两情相悦。是命运?还是故意而为?
  • 异世灵图

    异世灵图

    一张灵图,暗藏玄机。万古神剑,开天辟地。六分灵图,万派林立。残阳如血,狼烟四起。废能少年沉睡十二载,一朝觉醒成为灵异少年。六图齐聚,异世灵图的秘密即将被揭开,却又为了拯救心爱的姑娘自废顶级灵力。一介凡人,又如何扭转乾坤,斩杀强敌,主宰沉浮…..
  • 魄武大陆

    魄武大陆

    上古年间,天地不仁,魔修作乱,生灵涂炭,魄修涣散,兽修避战,诸双神者萎靡不振,在此世界倾覆之际,有叶氏问天者,修为旷世,凭绝世神兵灭世魔刀,以一己之力,独战魔修六大双神强者十数日,终斩杀二人,重创四人,成就双神之神威名;自此天下魄修重归一元,奉叶氏为首,与魔修大战于禁忌之海,此战叶氏身陨,天魔神亦亡。
  • 佛玲

    佛玲

    她是天下无双的凤家三小姐,追求她的青年才俊数不胜数,她却对一个和尚动了心,偏偏这和尚还固执的紧,明明喜欢她硬是不承认。他认定自己是佛门弟子,不能贪恋红尘俗世,然而,几经辗转,身世之谜渐渐浮出水面,他最后的坚决也逐步瓦解,这才明白,自己已用情至深......
  • 豪门惊情:步步成婚

    豪门惊情:步步成婚

    “混蛋,给我闪开!”被下药,被扑倒,她人生何其倒霉!一夜缠绵,她可怜兮兮带球跑掉。五年后再次见面,却是儿子跟他的争锋对决!“妈咪!有人欺负我!”什么,有人敢欺负她儿子!活的不耐烦了?某女暴起,杀出门去……
  • 圣域奇谭

    圣域奇谭

    人界北方小山村的平凡少年遭遇人生变故,机缘巧合走上修炼之旅,从此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 狐之狸1战灵之刃

    狐之狸1战灵之刃

    她,九命狐妖苏妲己转世,成为灵狐家族九雪狐,本想改邪归正修成狐仙救助人类,却不幸遭灭妖战灵追击;她,神界法力超群的战灵,奉天庭圣明之命,持弦月之刃追击狐妖之族,却不料遇上绝世仙狐……神妖两族的大战就此展开,却不想坠入人界,可奈何法力全留,人间开战!---创世编辑.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