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951100000002

第2章 鲁迅杂文和改革开放

(代 序)

李伏虎

早在1937年3月,冯雪峰在《关于鲁迅在文学上的地位——给捷克译者写的几句话》一文中指出:

作为一个思想家及社会批评家的地位,在中国,在鲁迅自己,都比艺术家的地位伟大得多。这是鲁迅的特点,也说明了现代中国社会的特点。现代中国社会,是这样的社会!鲁迅的巨大的艺术天才,显然担得起世界上最著名最伟大的那些创作长篇巨制的作者的荣誉;但社会和时代使他的艺术天才取另一种形式发展,所以他除了五本创作(小说、散文诗)以外,没有更多的创作,而是以十余本的杂感评论和散文代替了十条卷的长篇巨制。但他的十余本杂感集,对于中国社会与文化,比十余卷的长篇巨制也许更有价值,实际上更为大众所重视,这就是现代中国,鲁迅作为一个伟大的革命与写实主义作家的特点。他的杂感,将不仅在中国文学史和文苑里为独特的奇花,也为世界文学中少有的宝贵的奇花。

从1937年到现在,冯雪峰这一评价无疑已被证实是正确的。鲁迅的杂文,对封建文化与道德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对中国社会的各种问题作了深刻剖析,堪称现代中国的一面镜子。他的杂文思想性极强、富于政治远见,文笔犀利辛辣、富有艺术魅力,让人有一种常读常新的感觉。鲁迅杂文中有关革除旧弊,务求发展,走入世界,“与世界挣一地位”的改革开放的内容,曾激励过几代人为民主和富强而战,今天读来,仍能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迪。

鲁迅的改革思想,集中于两个时期:一个是1907年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驾崩之前的预备立宪时期,一个是“五四”前后到大革命期间。1927年后,他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由一个进化论者转变成为一个彻底革命论者。然而革命与改良,并非水火不相容.二者有轻重缓急的不同。因此,鲁迅关于革命的一些意见,与他的改革思想一样,对于我们今天的改革和开放,仍然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近代中国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状况使鲁迅在“五四”早期就深深感到中国有被世界“开除球籍”的危险,“许多人所怕的,是‘中国人’这名目要消灭,我所怕的,是中国人要从‘世界人’挤出”。而同时让鲁迅忧虑愤慨的是一大批保守主义者和国粹主义者片面强调中国的特别国情而安于现状、讳疾忌医.梦想自外于世界潮流而“特别生长”。鲁迅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种过于特别的国粹气十足的人种,便难与世界人类“协同生长,挣一地位”。(《热风·随感录三十六》)

在《随感录·六十一不满》中,鲁迅谈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当时一些中国人发出绝望的声音,针对巴黎和会上对战胜国中国的不公正,说什么“世界上没有人道”,“人道这句话是骗人的”,而引用外国论者自责的文字,证明所谓文明人比野蛮人还野蛮,这种“外国也有臭虫”式的借以否定贬低西方文明的老忮俩,一直是鲁迅所批判的。鲁迅认为,人道只能靠自己挣来、培植、保养,不是别人布施捐赠的。在这里,鲁迅推崇“洋鬼子”永远不满的进取精神,他深刻指出:“看罢,他们是战胜军国主义的,他们的评论家还是自己责备自己,有许多不满。不满是向上的车轮,能够载着不自满的人类,向人道前进。”鲁迅告诫中国人,“多有不自满的人的种族,永远前进,永远有希望;多有只知责人不知反省的人的种族,祸哉祸哉!”可见,鲁迅认为,要想使社会进步、民族昌盛,必须抛弃只知责人、不知责己的迁怒的阿Q式的老毛病,虚心地接受一切批评,从不自满开始,因为,不满是一切改革的动力。

鲁迅曾一度认为,保守、卑怯、贪婪、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国民性是改革的最大阻力。他曾痛心疾首地写道:“难道所谓国民性者,真是这样的难于改变的么?”“我独不解中国人何以于旧状况那么心平气和,于较新的机运就这么疾首蹙额;于已成之局那么委曲求全,于初兴之事就这么求全责备。”(《华盖集》)这时的鲁迅,因为没有看到人民群众的力量,仍然抱着早期的英雄史观,把群众看得过于落后,因而,他对中国改革的前途感到失望。“可惜中国太难改变了,即使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几乎也要血,而且即使有了血,也未必一定能搬动,能改装。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坟·娜拉走后怎样》)然而鲁迅这种失望情绪在“五卅”前夜,随着群众革命运动的高涨,也开始有了变化。

早在1924年,他一反过去鼓吹的“任个人而排众数”的英雄史观,开始转向革命的集体主义,认为“天才并不是自生自长在深林荒野里的怪物,是由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产生,长育出来的,所以没有这种民众,就没有天才。”(《坟·未有天才之前》)1925年6月,“五卅”运动刚刚发生,鲁迅就予以坚决的支持与关注,鲁迅“更进一步而希望于点火青年的,是对于群众,在引起他们公愤之余,还须设法注入深沉的勇气,当鼓舞他们的感情的时候,还须竭力启发明白的理性;而且还得偏重于勇气和理性,从此继续地训练许多年”。(《坟·杂忆》)1926年,他一反过去对“民气”的批判态度,明确指出:“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华盖集续编·学界的三魂》)到了1926年底,他就坚定地认为,“……世界却正由愚人造成,聪明人决不能支持世界”。(《坟·写在(坟>的后面》)

在1930年3月他写《习惯与改革》的时候,经过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讨论洗礼的鲁迅,已经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在这篇杂文中,他同意了列宁《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的观点:“梁实秋先生们虽然很讨厌多数,但多数的力量是伟大,要紧的,有志于改革者倘不深知民众的心,设法利导,改进,则无论怎样的高文宏议,浪漫古典,都和他们无干,仅止于几个人在书房中互相叹赏,得些自己满足。”鲁迅进一步指出,“真实的革命者,自有独到的见解,例如乌略诺夫先生,他是将‘风俗’和‘习惯’,都包括在‘文化’之内的,并且以为改革这些,很为困难。我想,但倘不将这些改革,则这革命即等于无成,如沙上建塔,顷刻倒坏。”(《二心集·习惯与改革》)在这里,鲁迅举了再熟悉不过的辛亥革命为例,这次革命不但没有带来历史上的盛事,只是失去了一条辫子而已!针对当时提倡阳历却出现了“阴阳合历”一百二十年这种“改革一两,反动十斤”的中国的改革景观,鲁迅认为,改革者“倘不深入民众的大层中,于他们的风俗习惯,加以研究,解剖,分别好坏,立存废的标准,而于存于废,都慎选施行的方法,则无论怎样的改革,都将为习惯的岩石所压碎,或者只在表面上浮游一些时”。(同上)可见,在鲁迅看来,改革家如果不了解广大民众的迫切要求和意愿,不在深的层次上研究社会的各种问题与风俗习惯,则他们的改革必然失败无疑。

改革是一件千百万群众的事业,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和参与是改革成功的基本保证,而领导者的素质也是至关重要的,鲁迅在认识到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伟大作用的同时,并不否认先进的知识分子在改革中的先锋作用。他指出:“由历史所指示,凡有改革,最初,总是觉悟的知识者的任务,但这些知识者,却必须有研究,能思索,有决断,而且有毅力。他也用权,却不是骗人,他利导,却并非迎合。他不看轻自己,以为是大家的戏子,也不看轻别人,当作自己的喽罗,他只是大众的一个人,我想,这才可以做大众的事业。”(《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鲁迅本人就是这种改革家的代表,他在历史题材小说《理水》中塑造的“三过其门而不入”的大禹和“摩顶放踵”的墨子式的“中国的脊梁”的人物的精神庶几近之。

内山完造在《思念鲁迅先生》一文中回忆,记得鲁迅先生曾在卧病时期的一天对我说:“我卧病在床时有一个发现,那就是中国四亿人民,得了‘马马虎虎’的病,不治好这种病,就不能救中国。可是,日本却有治这种病的灵药,那就是日本人的认真态度。”(《文艺报》1956年第15期)中国的改革开放是空前伟大的事业,需要全民树立高度负责、一丝不苟的认真精神,和一切马虎、敷衍、无原则的苟且行为作不调合的斗争。

鲁迅总结出中国古往今来有两种破坏,一种是战乱时期外寇与内寇的兵燹,这种寇盗式破坏,烧杀抢掠,只能留下一片瓦砾,与建设无关;而在和平时期,却有奴才式的破坏在经常活动着,这主要是偷盗,这种破坏,也与建设无关。“雷峰塔砖的挖去,不过是极近的一条小小的例。龙门的石佛,大半肢体不全,图书馆中的书籍,插图须谨防撕去,凡公物或无主的东西,倘难于移动,能够完全的即很不多。但其毁坏的原因,则非如革除者的志在扫除,也非如寇盗的志在掠夺或单是破坏,仅因目前极小的自利,也肯对于完整的大物暗暗的加一个创伤。人数既多,创伤自然极大,而倒败之后,却难于知道加害的究竟是谁。”(《坟·再论雷峰塔的倒掉》)改革当然有破坏,但更重要的是建设,而寇盗式破坏与挖社会墙角的奴才式破坏都是应该坚决反对的。为此,鲁迅提出了判断和鉴别改革家与寇盗和奴才的方法:“我们应该知道他和寇盗奴才的分别;应该留心自己堕入后两种。这区别并不烦难,只要观人,省己,凡言动中,思想中,含有借此据为己有的朕兆者是寇盗,含有借此占些目前的小便宜的朕兆者是奴才,无论在前面打着的是怎样鲜明好看的旗子。”

作为一个伟大的启蒙思想家,鲁迅早年就具有世界眼光和开放意识,对于新的时代出现的形形色色的闭关锁国,他给以无情的揭露和批判,“维新以后,中国富强了,用这原来的新,打出外来的新,关上大门,再来守旧”。(《热风·随感录四十八》)鲁迅提倡吸收外来文化的“汉唐气魄”,而反对宋的“退缩逃避”的鸵鸟政策。“汉唐虽然也有边患,但魄力究竟雄大,人民具有不至于为异族奴隶的自信心,或者竟毫未想到,凡取用外来事物的时候,就如将彼俘来一样,自由驱使,绝不介怀。一到衰弊陵夷之际,神经可就衰弱过敏了,每遇外国东西,便觉得仿佛彼来俘我一样,推拒,惶恐,退缩,逃避,抖成一团。”(《坟·看镜有感》)是“将彼俘来”,还是“彼来俘我”,虽一字之差,但前者我是主人,吸收什么由我选择;后者反客为主,生怕被人家所腐蚀,污染,证明自己首先就是不健康的病人。

同样,鲁迅也反对对待民族遗产上的虚无主义和国粹主义,前者全盘否定,‘认为民族遗产全是糟粕,后者却抱残守阚,认为古代遗产全是精华。鲁迅认为,民族形式的发展应该包括两个方面:“采用外国的良规,加以发挥,使我们的作品更加丰满是一条路;择取中国的遗产,融合新机,使将来的作品别开生面也是一条路。”(《且介亭杂文·(木刻纪程)小引》)早在1927年,鲁迅就主张中国的木刻要参与世界的事业,“世界的时代思潮早已六面袭来,而自己还拘禁在三千年陈的桎梏里,于是觉醒,挣扎,反叛,要出而参与世界的事业——我要范围说得小一点:文艺之业。倘使中国之在世界上不算在错,则这样的情形我以为也是对的。”因此,鲁迅认为,应该有一个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标准尺子,“他并非‘之乎者也’,因为用的是新的形和新的色;而又不是‘Yes’‘No’因为他究竟是中国人,所以用米达尺来量,是不对的,但也尺能用什么汉朝的虑傂尺或清朝的营造尺,因为他又已经是现今的人。我想,必须用存在于现今想要参与世界上的事业的中国人的心里的尺来量。”(《而已集·当陶元庆君的绘画展览时》)

鲁迅这种对待外来文化的方针又叫做“拿来主义”,“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成为新文艺”。但是这需要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的主人“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鲁迅把这种吸收外国文化比作一个穷青年得了一所大宅子,“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顺此,占有之后,要“挑选”,“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只有这样,主人才会是新主人,宅子才会成为新宅子”。(《且介亭杂文·拿来主义》)鲁迅这些意见,不只是对文艺的,用于我们吸收消化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同样也是正确的。

最后,让我们用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二集·从“别字”说开去》中的一段话结束全文:

“改革如长江大河的流行,无法遏止。假使能够遏止,那

就成为死水,纵不干涸,也必腐败的。”

我独不解中国人何以手旧状况那么心平气和,于较新的机运就这么疾首蹙额;于已成之局那么委曲求全,于初兴之事就这么求全责备。

《华盖集·这个与那个》

我们要革新的破坏者,因为他内心有理想的光。我们应该知道他与寇盗奴才的分别;应该留心自己堕入后两种。这区别并不烦难,只要观人,省己,凡言动中,思想中,含有借此据为己有的朕兆者是寇盗,含有借此占些目前的小便宜的朕兆者是奴才,无论在前面打着是怎样鲜明好看的旗子。

《坟·再论雷峰塔的倒掉》

多有不自满的人的种族,永远前进,永远有希望。多有只知责人不知反省的人的种族,祸哉祸哉!

《热风·随感录六十一》

同类推荐
  • 下辈子我还当女人

    下辈子我还当女人

    下辈子我还当女人讲述女性有一片自己的天空,也有一块自己的土地,她们对生活有自己的感受、自己的解析、自己的视角、自己的发掘。这几年女性文学有长足发展,有时候我感到,女性与文学的结缘有比男性更优越的条件,她们观察细微,笔触细腻,感情细微,这些表现在文学上,就产生了很大的特色。作者总是从生活的最细微处、最现实处提取和发现内容,娓娓道来,在最平凡处道出一点新意来。
  • 学术之美

    学术之美

    本书收录作者在各媒体的“学者专栏”、“海峰随笔”等栏目进行的学术交流。这些随笔既包括刘海峰教授个人的治学之道与治学体验,还有对一些教育和文化问题的思考和评论。这些系列精品随笔以小见大,内容丰富、见解独特,且思想深刻、文笔优美,大气、轻松、幽默,具有很强的学理性、趣味性与可读性,体现出刘海峰教授教育理论的精深和历史与文学功底的深厚,深受读者的喜爱和赞誉。
  • 出征日志

    出征日志

    书作者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负责人吴川生以亲历者的视角,生动描述了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天的情景,真实记录了首飞方案和首飞航天员确定的过程,详尽介绍了航天英雄杨利伟和他的战友们以及在他们身后用智慧和心血铺就飞天之路的航天人,为实现中华民族飞天梦所做出的贡献。
  • 阿诗玛

    阿诗玛

    《阿诗玛》是云南彝族撒尼人的民间叙事诗,被撒尼人民称为“我们民族的歌”,阿诗玛的传说已经成为撒尼人民日常生活、婚丧礼节以及其他风俗习惯的一部分,在人民中间广为传唱。民族叙事长诗是民族民间文学最重要、最丰富的组成部分之一。新中国成立后,一批少数民族文化工作者以及云南各地的文艺调查队对云南的少数民族诗歌进行了收集、翻译、整理,并出版了一大批优秀的云南少数民族诗歌,形成了一个汉译民族民间诗歌的宝库。《阿诗玛》便是其中影响巨大、流传颇广的经典之一。
  • 坐言起行录

    坐言起行录

    把严谨的学术、深刻的思想和灵动的表达熔为一炉,内容包括:对20世纪前半期诸多文人作品的体会;对语言、思想和社会的一般性思考;教学、科研和培养学生的心得;日常生活的感悟。经由这些内容,一个当代的哲学教授和思想者的形象脱颖而出:从细节中触碰历史,于细微处显现气韵。以人文的姿态驻足或行走,回望或前瞻,沉思或行动,都表现出信心、希望、执着和努力。
热门推荐
  • 没有人烟

    没有人烟

    对“诗是语言的艺术”的说法似乎没有争议,但是,何物“语言”?这就有歧义了!我们可以遇见古今两种常见说法。第一种是诗与散文使用同一种语言;第二种是诗使用自造的专属语言。
  • tfboy之四叶草的彼岸花

    tfboy之四叶草的彼岸花

    他们是当红小生——TFboys;她们是当红花旦——Queen,看看他们能擦出什么样的火花呢?
  • 风之绝唱

    风之绝唱

    世界树是这个世界的最明显的标志,目前人类已经接触到了许多物种,但这只是这个世界的百分之一的区域。当一天一位神降临在这个世界上,迎接这个世界的,将是什么样的风浪?
  • 倾城狂妃:腹黑将军总裁妻

    倾城狂妃:腹黑将军总裁妻

    “凌儿,本将军决定贪污,这次的军饷涨三倍,那两倍算我赚的如何?”“真的吗?那等朕什么时候废了王子犯法庶民同罪这条律法再说吧。”“皇上,本将军的俸禄太低了,养不起老婆,臣决定辞官。”夜凌儿微微一笑:“好呀,将军你一走,朕就又省了不少俸禄呢,恩,先把你行走宫中的金牌交出来,朕不考虑包养。”李府,洞房之夜,红烛温馨。“朕怎么会在这里?”李缘起淡淡的道:“李家的媳妇不在这,还在哪?”“朕睡惯了龙床了。”“来人呢,把龙床搬到李府来。”小凌儿,他爱重你是无限度的,这一生一世,你所有的无理取闹,他都会奉陪到底!【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EXO穿越时空

    EXO穿越时空

    传说,有两个种族因为一个外星物体闹不和。一个女孩的出现改变了星球的命运。但是,这个女孩和EXO有着不同寻常的命运,他们永远都不能在一起生活,他们之间有一条不可跨越的河。女孩诅咒了EXO,在那一天,要么是她死,要么是他们死,只有一种选择。女孩会怎么选?选择友谊还是复仇?第三个种族出现?EXO到底是什么人?是敌是友?
  • 归零极判

    归零极判

    “我是神官,命运之轮的掌权者,欢迎你进入命运的选择,这里是命运的转折点。”活在当下,你是否因为现实的压迫感到痛苦不堪,是否被难以承受的重击踩在脚底,是否身心濒临崩溃,如果你绝望了,这里.......就是你最好的归宿,你将亲手掌握自己的命运,你会成为最伟大的强者,世俗再也无法将你束缚,你会超凡入圣,你就是规则,你就是王者,你将会征服全世界!如果你敢放手一搏,万物将为你为之颤栗,为你的命运燃烧生命吧,你渴望真正的生命吗?从灵魂深处开始蜕变,进击吧!你这蠢蠢欲动的生灵!……江阁轻扶眼眶,镜片再次迸射出雪亮光芒,“罗铮,应对死局的唯一办法。”“就是——置之死地而后生。”
  • 豪门隐婚,娇妻亲亲爱

    豪门隐婚,娇妻亲亲爱

    冷墨寒是一个神话一般的人物存在,他一手创造了G.S,把G.S推向了世界的顶峰,传闻冷家大少爷冷墨寒从来不近女色。她,一个普通的女高中生,家境贫穷,他们两人的相遇会发生什么?尽请期待吧!谢谢!
  • 说话说到位

    说话说到位

    说话很难,难就难在说话太容易。这并不矛盾。薛维的话可以张嘴就来,骂人的话可以脱口而出,吹牛也用不着上税,实在自己一个人寂寞还可能自言自语。但在这人声鼎沸的世界里,让人们挑着听你的声音就不太容易了,再让人为你的话而鼓掌喝彩更是难上加难。有时候使尽全力去喊未必让人震惊,一声叹息却让人心潮澎湃;洋洋洒洒的长篇大论常有鼾声相伴、平平淡淡的只言片语指不定就能换来掌声雷动。看来说话确是一门学问。
  • 黑帝小娇妻:非常彪悍

    黑帝小娇妻:非常彪悍

    刚刚完婚的她,却发现自己的未婚夫...上天早已注定他们不能厮守。他感谢上天让他遇上了她。“龙宇翔,你丫的。你不要脸。怎么不穿衣服。”某女对着墙捂着脸,从手指的缝隙中可以看见一丝丝的红色云彩。“诗诗,我们现在可是在家里,在家里不穿衣服很正常啊!”某人心情大好的看着站在墙边的某女。他们的故事,从她离婚后展开.......
  • 心脑血管病人食疗自疗与生活宜忌(常见病防治专家指导方案)

    心脑血管病人食疗自疗与生活宜忌(常见病防治专家指导方案)

    流行病学研究已经证明,造成心脑血管疾病上升和年轻化趋势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生活改善所导致的一些不健康生活方式。因此,根据四时气候特点、社会生活环境、个人的体质、病情的不同阶段,选用一些具有保健和治疗作用的食物,或在食物中配以适当的中药,通过烹调,制成各种具有药物和食物双重作用的膳食,是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措施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