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953600000057

第57章 由盛转衰(1)

1435~1505年, 明朝陷入宦官乱政泥潭, 由盛转衰。

明朝宦官用事最久, 握有的权力极大, 在中国宦官史上实属罕见。明朝自永乐朝起, 宦官逐渐得势, 从此一直到明思宗缢死煤山, 200多年间,宦官一直活跃在大明的朝堂之上。

明朝宦官逐渐获得权力始于朱元璋晚期, 到了永乐时期, 宦官的地位越来越高, 逐步开始专权。1435年, 明英宗朱祁镇即位, 宦官乱政便一发不可开始。他们把持国柄, 专权误国, 横行无忌, 已是愈演愈烈。明英宗朱祁镇9岁登基, 太皇太后张氏委托内阁大学士杨荣、杨溥、杨士奇辅政。三老德高望重, 大权在握, 宦官畏惧, 尚不敢张牙舞爪。但随着张氏、杨荣先后去世, 杨溥、杨士奇年老势孤, 英宗年少无知, 荒嬉无度,不理朝政, 司礼太监王振便逐渐大权独揽。这是明朝皇权转换到宦官手中的开始。明宪宗成化年间, 宦官汪直势焰熏天。到了武宗正德时, 宦官刘瑾的专权又超过了王振、汪直, 大肆乱政, 对明王朝造成严重的祸害。明末, 更产生了魏忠贤这个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大宦官。宦官把持朝政, 勾结朋党, 倒行逆施, 不仅加剧了社会矛盾, 更敲响了大明王朝的丧钟。

宦官专权

明太祖朱元璋建国伊始,规定内官不许习字,只供洒扫驱使。又令宦官不许干预朝政,违者斩,并铸铁牌立于宫门之侧。终洪武一朝,无宦官干预朝政的现象。永乐朝情势为之一变。“靖难之役”时,大批宦官投奔明成祖朱棣,报告朝中虚实,为明成祖朱棣夺取江山立有功绩,明成祖朱棣因此信任宦官,允许太监读书习字,逐渐委以重任,但仍未有专权现象。王振之所以得宠,与其是东宫旧人的身份很有关系,因为“出入起居之际,音声笑貌,日接于耳目,其小善小信,皆足以固结君心”。不仅仅是王振,之后的刘瑾、魏忠贤都是这种情况。

明成祖朱棣晚年下过一道诏令,允许有子嗣的学官在自愿接受阉割手续后,进宫内当差,教宦官、宫女读书识字。王振就是那个时候进宫的。王振在内书堂当了一阵教习后,就被派去侍候东宫太子朱祁镇。

王振为人狡猾,很快就赢得明英宗朱祁镇的欢心。明英宗朱祁镇尊称他为“先生”。张太后对这个“先生”早有警觉。明英宗朱祁镇刚当皇帝时,张太后把他叫到自己身旁,并叫人将王振唤来。她当着朱祁镇的面,正颜厉色地斥责王振:“你侍候皇帝起居,有很多不讲规矩的地方,今天我要赐你一死!”环卫在张太后周围的女官立刻上前,将刀架到伏在地上的王振的脖子上。明英宗朱祁镇赶忙跪到祖母面前为王振说情。张太后这次饶过了王振,但一再叮咛明英宗朱祁镇:“皇帝年纪还小,还不知道这种人对家国的危害。我听皇帝说情,放过王振。此后,不能够让他干预国家大事!”

张太后在世时,王振有所忌惮,张太后一去世,王振专横跋扈、贪赃枉法的劣根性就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明太祖朱元璋为了防止宦官干预朝政,酿成祸乱,曾在皇宫门上挂一块铁牌,上面铸着“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等字,王振却公然叫人将这块铁牌摘掉。

明英宗朱祁镇在皇宫设宴招待百官,按惯例,宦官身份的王振是不能参加的。王振却敢于大发雷霆,说道:“我就像周公辅佐成王一样,为什么不能在宴会上占一个席位!”明英宗朱祁镇听到别人转告这句话,连忙派人补请他。王振从东华门步入宴会场地,百官都得向他行拜见礼。

明英宗朱祁镇对王振信任有加,礼遇甚隆。他在给王振的敕书中说:“朕自在春宫,至登大位,二十几年。尔夙夜在侧,寝食弗违,保护赞辅,克尽乃心,正言忠告,裨益实多。”这封敕书的感情是真挚的,明英宗朱祁镇从小和王振在一起,王振又能替他处理冗杂的政务,使得明英宗朱祁镇对王振不仅信任,而且依赖。可叹的是,后来明英宗朱祁镇失位但又复辟后,对导致一系列灾祸的大太监王振却念念不忘,下诏公祭王公公,招魂厚葬,并把王振从前主持修建的宏伟壮丽的智化寺专门用来祭祀王振,并亲题巨匾,以“精忠”二字对王公公“盖棺论定”。

土木之变

1449年,北方蒙古族瓦剌首领也先派3000名使者到北京,向明朝进贡一些马匹以后,要明朝给他赏金。王振是明英宗朱祁镇正统朝举足轻重的政治人物。王振接见了瓦剌使者,发现也先谎报人数,就减少了赏金,降低了马价。也先为他儿子向明朝求婚也遭到了王振的拒绝。也先派使者来明朝,本来就是挑衅。这样一来,也先恼羞成怒,亲自率兵进攻明朝的大同。大同守将向朝廷发出告急文书,请求派军支援。

收到边报之后,英宗急忙召集大臣商议对策。权倾朝野的王振提议皇帝御驾亲征,他以为大军一到,便会把对方打个落花流水。另外,王振的家乡距离大同不远,皇帝御驾亲征,他不仅可以跟随皇帝游览一番,还可在家乡百姓面前露脸,光宗耀祖,真可谓一举多得。而兵部尚书邝壄、兵部侍郎于谦、吏部尚书王直等一干大臣认为,敌兵有备而来,朝廷草草招集人马,准备得不十分充分,皇帝不能亲征,因而竭力谏阻。英宗没有自己的主意,只听王振一人的主张,况且,英宗也想自己亲自体味一下祖宗戎马倥偬、横扫四方的感觉。所以,英宗把朝政之事交给弟弟郕王朱祁钰,让于谦留守北京,自己率领王振、邝壄等官员及50万军兵,于七月十六从北京出发,直奔大同。

由于是仓促发兵,军队的纪律十分涣散。而王振一路随意发号施令,本来是这次出征统帅的英国公张辅实际上被架空了。部队行军拖泥带水,没走几天,粮草给养便接济不上了,偏偏又遭遇暴风雨,士兵们又饥又冷,叫苦连天。好不容易赶到大同附近,士气已十分低落。探马回报没有发现瓦剌部的一兵一卒,王振以为敌人迫于明军的威势,已经望风而逃。他正要发令继续追击,探马又来报告:派出的两支先锋部队在大同城边被敌军杀败,全军覆没了,其他各路明军纷纷溃退下来。他又得到消息:也先率领的兵力十分雄厚,而且都是骁勇善战的骑兵。王振感到事态严重,下令退兵回朝。但由于错误指挥,耽搁了退兵时间,殿后的部队被瓦剌军追赶上,被打得大败。

明朝几十万大军在抵抗中退到了土木堡(今河北怀来西南)时,天还没有黑,王振却下令就地宿营。有官员向英宗建议:此地无险可守,不如趁着天色尚明,迅速赶进怀来城里,据城防守。但英宗没有采纳。土木堡属丘陵地形,名字虽称为堡,事实上却没有堡可守。而且这里缺水,士兵们跑了好多天的路,已是又渴又乏,只想找地方休息。

第二天拂晓,瓦剌的追兵便赶来了,他们把明军紧紧地包围起来,并发动了攻击。战斗进行了一夜,明军奋勇拒敌。也先知道这次明军兵将众多,硬拼不会取胜,于是使出了诈退之计,同时派使者到明军帐中假意讲和。英宗和王振信以为真,赶紧命人起草诏书,然后随来使去也先的军营谈判。这时,王振命令军士找水喝,士兵们争先恐后跳越壕堑,整个队伍乱作一团。早就埋伏好的瓦剌军趁势从四面八方冲杀过来。明兵争先逃窜,被杀的和被乱军踩死的不计其数。混战之中,英国公张辅,驸马都尉井源,兵部尚书邝壄,户部尚书王佐,内阁学士曹鼐、张益与侍郎丁铭、王永和等重臣50多人战死。护卫将军樊忠面对惨败,恨透了瞎指挥的王振,说:“我替天下的百姓杀死你这个奸贼。”抡起手中的大锤,捶死了他。英宗在卫兵的保护下乘马突围,左冲右突也出不去。无奈,英宗跳下马来,盘腿而坐,听天由命。瓦剌军冲过来,俘虏了英宗。历史上称这次事件为“土木之变”。

土木堡一战,明军精锐部队毁于一旦,骡马20多万匹以及大量的衣甲器械辎重,都成了也先的战利品。更悲惨的是皇帝也成了敌军的俘虏,大明王朝遭遇了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危机。

民族英雄于谦被杀

于谦是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生于明太祖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于谦是永乐十九年(1421年)的进士。明宣宗宣德元年(1426年),明宣宗朱瞻基亲征朱高煦。朱高煦慑于中央政权的威势,出城请罪投降。于谦当时任御史,随同明宣宗朱瞻基出征。于谦声音洪亮,言辞流畅,思维敏锐,颇受明宣宗朱瞻基的赏识。朱高煦投降那天,明宣宗朱瞻基叫于谦致词声讨朱高煦的罪行。于谦讲得义正词严,气势逼人。跪伏在地的朱高煦听得汗流浃背,战栗不已;随从百官、三军将士听了,个个神情振奋。明宣宗朱瞻基从此认定于谦是一个可以担当大任的难得人才。

于谦在山西、河南等地任过巡抚,为老百姓做了很多好事。中央政府里的杨士奇、杨荣、杨溥(史称“三杨”)等大臣对于谦的工作十分支持。于谦向朝廷建议的事情,都能得到及时的处理。于谦进京办事,从来不向当朝的权贵送礼物、通关节。于谦居官廉洁自守,不向百姓妄取一物。于谦从河南巡抚任上回京时,写过一首诗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土木堡之变”后,于谦更成了挽救危亡局面的众望所归的关键人物。明代宗朱祁钰摄政时,有一次,群臣集会议事。有人倡议严厉追究王振党羽的责任。王振的死党马顺跳出来对倡议者加以斥责。给事中王告按捺不住自己的义愤,冲上前去,揪住马顺的头发,痛斥道:“你好大的胆子,一贯仗着王振的势力作威作福,到今天还敢这样嚣张!”其他议事官员也就势拥过来,七手八脚,将马顺当场打死。当时,现场秩序混乱,明代宗朱祁钰不知所措,站起来想避进宫里去。于谦排开众人,拉住明代宗朱祁钰,告诉他说:“不能走!要因势利导,把局面稳住!”明代宗朱祁钰才镇静下来,大声向群臣宣谕道:“马顺罪有应得,本该处死。大家要镇静下来。今天的事情就不再追究了。”现场秩序这才恢复过来。此时,于谦身上穿的官袍早已在混乱中被拉裂了口子。会议散后,吏部尚书王直紧紧拉着于谦的手,赞叹不已:“国家在危难时候,正要依靠您这样处变不惊的人才。”

明英宗朱祁镇被俘、也先直逼北京的消息传到北京后,人心惶惶。皇帝被敌人抓去当了人质,这个国家还怎么能维持下去呢!北京城里的朝廷官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有的人说:“天命已去,只有迁都到南方,才能躲过灾难!”有的说:“文皇(指朱棣)把都城迁到这里,这是子孙世代不能变动的大计,决不能再把都城迁回南方!”

兵部侍郎于谦的意见最为斩钉截铁。他说:“谁主张南迁,就应该斩谁!京师是天下的根本,一动则大势去矣!大家难道不记得宋朝南渡的教训了吗?当务之急是迅速召集各路勤王兵马,下定决心,死守京城!”于谦的意见得到大多数官员的赞同,也得到孙太后的首肯。

孙太后亲自出面,召百官定计。孙太后表示:“皇帝(明英宗朱祁镇)率六军亲征时,已下令郕王在京监临百官。政务不能久旷,现在宣布,郕王正式代理皇帝之任,朝臣皆向郕王受命。”

在孙太后的主持下,还实行了两项重大举措:一是立朱祁镇的长子朱见深为皇太子。二是任命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总领百官,主持国家大事。此后不久,为了彻底断绝也先利用明英宗朱祁镇要挟明朝军民的念头,大臣们又向孙太后建议,立朱祁钰为帝。朱祁钰表示推辞时,于谦正色劝道:“我们都是诚心诚意地担忧国家的命运,绝没有什么个人考虑,也绝不是为什么个人打算。”明英宗朱祁镇也从也先营中秘密托人捎话,要朱祁钰继承帝位,以维持皇统。在这种情况下,朱祁钰终于同意即帝位,并举朱祁镇为太上皇帝,史称朱祁钰为明代宗。

经过这一番政治上的整顿,明朝的大局才稳定下来。以于谦为中流砥柱的明朝军民,团结一心,决心抗击瓦剌军的入侵,保卫大明国的江山社稷。在于谦的力争下,明代宗朱祁钰下定决心保卫北京,并把守城的重任交到于谦身上。

“土木堡之变”,英宗所率50万京师劲旅皆没,北京只剩下不到10万老弱病卒。明代宗宋祁钰召大臣议事,兵部尚书于谦泣言:“瓦剌贼人无道,必将长驱深入侵掠,宜早为之备。先前京中各营精锐,基本皆随太上皇出征,京中军资器械,十不存一。当急之计,应召集民夫义勇,更替治河漕运官军,让他们一起前往神机营报到,操练听用。工部方面,也要马上日夜赶工,督造防守器械。京师九门,应遣都督孙镗、卫颖等人亲率士兵出城守护,列营操练,以振军威。文臣方面,应派给事中官员等人分头出巡,以免疏漏。同时,还应把城外居民皆迁入城内,以防遭瓦剌劫掠。”

于谦还救出因坐不救乘舆(英宗皇帝)之罪的宣府守将杨洪和万全守将石亨出诏狱,命杨洪回守宣府,石亨统管京营兵马。明代宗朱祁钰对于谦言听计从,分派兵部要官守卫居庸关、紫荆关等重要关口。派出数位文臣巡抚各地,抚安军民,招募兵马。由此,北京城内外又有近30万可用的人马。

也先修整部队后,在明英宗正统十四年十一月以送明英宗朱祁镇回京为名,与可汗脱脱不花合兵,入寇紫荆关,北京戒严。

此次入侵,也先仍旧是三道分出。他自己率主力由中路进发。首先,一行人到达大同,也先首先派被俘的明朝太监喜宁和指挥岳谦往城下叫门,说是瓦剌部队送明朝皇帝回家。

守将郭登明白无误告知城下的也先:我大明已有新君,不要再用明英宗朱祁镇要挟我们。

也先知道明军防备甚严,得不到便宜,便不攻而去,向紫荆关杀来。由于寡不敌众,紫荆关被也先部队攻破,明军指挥韩清等人战死。消息传来,“朝野汹汹,人无固志”。

于谦命诸将皆背门而阵,紧紧关闭各个城门。于谦本人身穿甲胄,在德胜门外建指挥中心,以示自己也有必死之心。同时,于谦下死命令:临阵将领不顾士兵率先后退者,杀主将;军士不听指挥先退者,后队斩前队。于谦四处入营流泪激劝,以忠义鼓励三军。“人人感奋,勇气百倍”。大敌当前,明廷内部终于总体上一致对外,抱成一团。

尚宝司丞夏瑫又陈说四策:第一,瓦剌军多骑兵,擅长野战,不擅攻城,开始时应坚壁高垒,以沮其气;第二,如果敌军深入,应派敢死队夜袭敌营,并在纵深地带埋伏兵马,以逸待劳,纵出杀掉追击的敌人;第三,瓦剌举国而来,退无所御,应命令防边士兵内外夹攻,敌人会因担心退路被截而惊溃;第四,明军本身依城为营,应保证退有所归,把军队分为三队,如果前队战退,严命中队斩前队退兵以儆效尤,不斩退兵者,与退兵者同罪,后队突前斩之,此举在于使士兵生畏怯之心,反正都是死,不如死敌。……如此种种,明代宗朱祁钰皆“诏趋行之”。

明军共22万人,绕城列阵,旗甲鲜明,严威赫赫。瓦剌军胆怯,不敢轻犯。也先派出小股部队骑兵来骚扰。于谦在空屋中设伏,派出骑兵诱敌。双方交手,明军佯装不支,扭转马头往回跑。也先来了精神,麾万余铁骑追击。埋伏于空屋中的明军突出,箭弩齐发,瓦剌军死伤数千人,大败而走。也先郁闷至极,知道北京城不是想象中那样容易攻克的。也先遂趁夜移营,准备不声不响地撤围。

同类推荐
  • 十月生辰石

    十月生辰石

    生辰石,秦年初现,始皇得之。据传始皇将之铸成钥匙八具,命名十月。然大成之日,八把钥匙诡异消失,下落不明。嬴政遂派方士徐福出海找寻,其后徐福亦不知所踪,而后不了了之。沧海桑田,逾两千余年,钥匙重现人间。消息出,天下人趋之若鹜……
  • 明贼

    明贼

    大明天启元年四月,毛帅奇袭镇江的路上,多了一名新兵。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可当百万兵。窃钩者诛,窃国者侯。蝴蝶悄悄扇动了翅膀,大明帝国战力最强悍的东江军集团,悄悄偏移了原本的方向。
  • 中国科技史

    中国科技史

    科学技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支撑文明大厦的主要基干,是推动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古今中外莫不如此。如果说中国古代文明是一棵根深叶茂的参天大树,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便是缀满枝头的奇花异果,为中国古代文明增添斑斓的色彩和浓郁的芳香,又为世界科学技术园地增添了盎然生机。这是自上世纪末、本世纪初以来,中外许多学者用现代科学方法进行认真的研究之后,为我们描绘的一幅真切可信的景象。
  • 挽歌:罗马帝国之殇

    挽歌:罗马帝国之殇

    如果你有梦想,答应我,一定,一定要坚持和守护她!
  • 清朝那些事儿

    清朝那些事儿

    作者以通俗的语言讲述清朝历史,以精彩的故事演绎清朝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并对各个时期的政治、军事和文化制度,做了较为生动详尽的描述。展现了一个逝去时代的缤纷史实,无论宏大抑或插琐,全都穿越时间的大幕而来,清晰逼真地呈现在读者的视域中。清朝那些事儿,有辉煌,有凄惨,有温情,有血腥,有文治武功,有丧权辱国,有板上钉钉的铁案,也有难求答案的谜雾。
热门推荐
  • 苍迹沉浮

    苍迹沉浮

    本是绝世天才,无奈命运多折,几经被废修为。少年为报父仇,走上艰难万分的体修之路,拼命苦修。机缘巧合之下,方知自己所在的帝国只是整个大陆的冰山一角,与天斗,与命运博弈,苍迹无垠,谁主沉浮?一切皆是未知之数......
  • 何如不相识

    何如不相识

    如果有来生,纵使狭路相逢,我们也要擦肩而过。强大的唐氏不见咒,让他一见到她,就痛晕过去。向来遇强则强的他岂会认输,去它的咒语,他一定要征服它。一点一点,他可以看她,时间越来越长,反应越来越轻。可是,他到底还是害了她。若是早知如此,纵使狭路相逢,他也要装作视而不见。只要她好,相逢何必曾相识,只要她好,只要她好。
  • 从猎人世界开始的世界之旅

    从猎人世界开始的世界之旅

    这是一个认为自己是穿越者的原住民的无尽世界之旅。
  • 非常对话

    非常对话

    文坛新秀徐兆寿继其畅销小说《非常日记》之后,献给读者的又一力作。作者与著名教授,中国性问题专家刘达临的“非常对话”。
  • 韩娱之我喜欢年上

    韩娱之我喜欢年上

    一个喜欢御姐的人重生到了以前的韩国,不一样的爽书,不一样的韩娱……大家可以先收藏,等字数多了以后再回来看。
  • 德艺双馨

    德艺双馨

    《颜氏家训·名实》曰:“德艺周厚,则名必善焉;容色姝丽,名之与实,犹形之与影也。”《德艺双馨》为“中华美德”丛书中的一种,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对美德和人格修养的各个方面做出了形象生动的阐释。呼吁广大青少年肩负着祖国的发展任务,成为德艺双馨的卓越领导者。德为先,艺为本,学前辈,奔双馨。书中故事短小精悍、内容积极健康、文字通俗凝练,注重趣味性和可读性。本书内容丰富值得一读。
  • 北秦天下

    北秦天下

    简介:在中华历史进程中,隋末唐初时期是英雄辈出的时代,李世明,李密,窦建德,尉迟敬德,魏征……千古风流,浪花淘尽英雄.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一只蝴蝶闯进其中,要掀起怎样的浪花……
  • TFBoys之玫瑰恋

    TFBoys之玫瑰恋

    天晴也是第一次写小说,文采不是很好,大家表介意哈,如有雷同,纯属巧合!本小说也是纯属虚构!如果大家喜欢,可以加我QQ:1119685394如果有什么意见,觉得我写不好就找我来告诉我哦,我会努力做更好的哦!书友粉丝群:TFBoys之玫瑰恋287221232
  • 鬼天记

    鬼天记

    一名二流道士,偷偷下山,本是为了体验繁华都市不一样的生活,结果刚下山就被一个女孩独特的身体吸引了注意力。一连串的骇人事故,将二流道士卷入了一场惊险刺激的探索之旅。喜欢本书的朋友可以加qq群(178589852)。感谢阅文书评团提供书评支持
  • 红尘终有仙

    红尘终有仙

    人道渺渺。仙道莽莽。鬼道乐兮。当人生门。仙道贵生。鬼道贵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