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991900000002

第2章 杜甫和草堂(1)

一座草堂,几间茅房,坐落在乡野,掩隐在绿荫,堂前有花木,宅畔有流水,春燕在屋檐下筑巢,秋雁在屋顶上落脚。寒风吹过,屋上茅草飞扬,冰雪袭来,梁架摇摇欲摧。一座最普通的乡间草堂,为什么,风雨无法摧毁,冰雪难以掩埋?一千多年,荒而不废,塌而又起,金黄的茅草屋顶,如同一艘不沉的航船,在岁月的长河中漂浮,在人心的海洋里远航。从古到今,亿万人络绎不绝来到这里,站在柴门边看草堂内外的景象,亲近宅院中的一草一木,倾听园林里的天籁回声。踏着曲折的小径,穿过幽静的竹林,徜徉在花树田垄之间,人们寻寻觅觅,追随着诗人的屐痕。这里的一切,都可以衍生出诗篇。这些诗篇,起于青萍之末,源于一个伟大灵魂,拨动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心弦。

杜甫草堂,是成都的魂魄所在,也是中国诗史上的一块举世无双的碧玉。无论世界发生多大的变化,它总是莹光耀眼,安安静静地映照着人世,使无数驿动烦躁的心灵趋向优美,归于沉静。

杜甫草堂,是一个伟大诗人的清贫之家,却是他留给世界的珍贵礼物。它虽然简朴,却比帝王宫殿更幽深辉煌;它虽然清寒,却是温暖人心的精神故乡。到成都,怎能不来拜访这名扬天下的诗歌圣殿,怎能不来看一看一代诗圣曾经生活创作的所在?

杜甫一生颠沛流离,饱尝人间的风霜和苦难。在成都草堂度过的岁月,是他生命中安稳宁静的时光。在这里他远离了战乱,避开了人世的喧嚣和倾轧,头顶上的茅草覆盖着一个温暖安宁的家,身边是田园流水,耳畔是天籁灵动,还有纯朴的邻居、有趣的访客,更有源源不断、汹涌而至的诗之灵感。杜甫在草堂住了三年零九个月,留下了二百四十余首不朽的诗篇。草堂岁月,是他一生中的创作黄金时期。杜甫的草堂诗篇中,有很多脍炙人口的佳作,直到今天,还在被中国人吟诵。

现在的杜甫草堂,是一个林木蓊郁、竹荫蔽日、建筑成群的古代风格园林,规模之大,犹如国家公园。杜甫的茅屋,是杜甫草堂的中心,在阔大的园林中,只占了小小的一角。现代人看到的茅屋,当然不可能是杜甫住过的草堂。世间没有一间草房能经受千百年风雨霜雪。杜甫草堂的原貌如何?杜甫生活过的田园什么样?杜甫在这里怎样生活?谁能准确描述?答案,其实是现成的,没有人能把这答案抹去。这答案,就藏在杜甫的诗篇中。杜甫到成都后写的诗篇,很具体地描绘了他的草堂生活,真实生动地剖露了他当时的心境。草堂,是他诗篇中的灵感之源泉,灵魂之依托。草堂虽小,却连接着天地万象,包孕着那个时代的悲欢哀乐。

为卜林塘幽

杜甫来成都之前,因战乱颠沛流离了很久。公元759年深秋,在同谷,杜甫度过了一生中最悲惨的时光。

很多年前,我曾在甘肃成县寻访杜甫的屐痕。成县,也就是古时同谷,躲避战乱的杜甫一家曾在那里度过最凄苦的两个月。在那里,杜甫忍饥受冻,无奈地看着自己的几个孩子在饥寒中死去。日子再悲苦,诗人却依然写诗。杜甫的《同谷七歌》,是一些痛彻心肺的呻吟,曾经使很多人读之泪下。《同谷七歌》的第一首,杜甫是为自己画像:“有客有客字子美,白头乱发垂过耳。岁拾橡栗随狙公,天暮日寒山谷里。中原无书归不得,手脚冻皴皮肉死。呜呼一歌兮歌已哀,悲风为我从天来”。第二首,他写给当时赖以活命的农具:“长镵长镵白木柄,我生托子以为命。黄独无苗山雪盛,短衣数挽不掩胫。此时与子空归来,男呻女吟四壁静。”在大雪覆盖的山野中挖黄独,却一无所得,空手而归,草屋中断炊熄火,只有痛苦的呻吟。那真是饥寒交迫的景象。杜甫的《同谷七歌》,真实而深刻地写出了他当时的生态和心境,那种悲苦和凄凉,渗透着泪和血,字字震撼人心。

同谷也有一个杜甫草堂,那是荒山脚下的简陋茅舍,背后是峻峭的仙人崖,前面是急流汹涌的青泥河。杜甫当年住过的草房,当然早已无迹可寻,我看到的草堂,是现代人所建,不过位置大概不会错。住在这险山恶水侧畔,忍受着饥寒孤独,杜甫却仍不间断写诗。曾有人批评杜甫的《同谷七歌》,说他写得太凄苦,只是悲叹穷老作客,对前途没有一点希望的前瞻。杜甫到同谷那年四十八岁,正值壮年,未入老境,不该写得如此悲观。这样的批评,实在可笑。批评者如果设身处地想一下,假如你陷入这样的困境,贫病交加,饥寒相迫,子女夭折,而且不知明天会有什么更可怕的景象出现,你会写出什么样的诗呢?其实,在那个时代,男人四十八岁,也算步入老境了。

公元759年12月,杜甫从同谷辗转来到成都,一路历尽艰辛。当成都出现在地平线上时,诗人眼帘中的天地为之一新,他感觉自己的人生展开了全新的一页,惊喜之情溢于言表。他到成都后写的第一首诗《成都府》,表达的就是刚到成都时那种惊喜交加和对未来的憧憬:

翳翳桑榆日,照我征衣裳。

我行山川异,忽在天一方。

但逢新人民,未卜见故乡。

大江东流去,游子去日长。

曾城镇华屋,季冬树木苍。

喧然名都会,吹箫间笙簧。

信美无与适,侧身望川梁。

鸟雀夜各归,中原杳茫茫。

初月出不高,众星尚争光。

自古有羁旅,我何苦哀伤。

成都那时被人称为南京,在人们的心目中,这是一个富庶、繁华、安宁的都市,和那些穷乡僻壤以及战乱之地相比,这天府之国犹如人间仙境。从同谷的穷山恶川来到这里,杜甫厌倦了漂泊的人生,心生安家久居的念头。尽管远离故乡,远离京华,游子的思乡之情依然如故,但如果能在这里安定地生活,也是令人向往的事情。

初到成都,杜甫没有自己的家,一家人寓居郊外的草堂寺。杜甫的五律《酬高使君相赠》,记录了当时的景象:

古寺僧牢落,空房客寓居。

故人供禄米,邻舍与园蔬。

双树容听法,三车肯载书。

草玄吾岂敢,赋或似相如。

这首诗是和时任彭州刺史高适的酬唱。高适寄诗给杜甫,杜甫写了这首诗回赠。诗中没有描绘古寺面貌,但写出了当时他的生活和心境。住在古寺中,吃住都倚靠别人,也可以听听僧人说法。最后两句,杜甫是自谦,也是自信。他自谦无法如扬雄那样研究高深的《易经》,但写诗作赋,自信还是可以和司马相如比一下的。

没有人知晓这草堂古寺是何等模样。据古人记载,这草堂寺在成都府西七里。既名草堂寺,应该是一座茅草盖顶的寺庙。杜甫在自己的草堂建成前,就住在这里。我想,也许是草堂寺的建筑,和住在草屋中的感觉,使杜甫感觉亲切舒适,才动了为自己建一座草堂的念头。

杜甫的心愿,终于有了实现的可能。公元760年初春,有朋友在成都西郊浣花溪畔选定一个风景秀美的地方,并出资让杜甫为自己建造一个住所,从此结束流浪漂泊、居无定所的生活。七律《卜居》,就是写选址建居所时杜甫的心情:

浣花流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

已知出郭少尘事,更有澄江销客愁。

无数蜻蜓齐上下,一双对沉浮。

东行万里堪乘兴,须向山阴上小舟。

所谓“卜居”,就是选择住地。朋友为杜甫选的是一个好地方,傍水依林,环境优雅,蜻蜓飞舞,鸟雀鸣唱。放一叶扁舟在门前的江河,就可以顺水东去,万里远航,直达久别的故乡。

在这么美妙的地方,杜甫怎么把自己的新家建造起来呢?

草堂初建成

浣花溪畔的一亩荒地,成了杜甫的宅园。草堂的设计者,应该是杜甫自己。有草堂古寺的样本,也有诗人一路见识的各种草屋,杜甫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么样的住所。草堂,绝非豪宅,是最朴素的住房,柴门竹篱、泥墙木梁、茅草屋顶。杜甫喜欢的就是它的简朴、它和周围环境的亲近和谐。

建住宅,必须要花钱,花钱买材料,花钱雇人盖房,花钱添置各种生活用品。尽管杜甫为自己设计的是一个简朴的住所,但草堂不可能从天而降。杜甫两袖清风,囊中羞涩,哪里来钱?好在有朋友相助。究竟是谁资助了杜甫,没有确切的资料可以查询。杜甫的诗中,有一位慷慨解囊的亲戚,是他的表弟王十五。王十五在城里做官,他曾出城送钱给杜甫,帮助他建造草堂。这样的雪中送炭,杜甫感激于心,写诗表达了谢意:

客里何迁次,江边正寂寥。

肯来寻一老,愁破是今朝。

忧我营茅栋,携钱过野桥。

他乡惟表弟,还往莫辞遥。

这首诗题为《王十五司马弟出郭相访兼遗营草堂资》。这位排行十五的王姓表弟来访,不仅给杜甫送来了银钱,也给他带来了亲情的温暖。当时资助杜甫的,一定不止这位王表弟,还有其他人。

宅园平整了,草堂盖得有点样子了,杜甫兴致勃勃,在新盖的房舍前后忙忙碌碌,指挥着前来帮忙的匠人和小工。这种为自己建一个家的忙碌气氛,使杜甫对未来的生活有了美好的憧憬。

除了盖草堂,还要养花植树,美化环境。树苗哪里来?杜甫自有独特的方式。当时杜甫早已是名满天下的大诗人,他知道自己诗作的价值,一纸诗文,可以换来草堂需要的树苗。有诗为证:

奉乞桃栽一百根,春前为送浣花村。

河阳县里虽无数,濯锦江边未满园。

这首题为《萧八明府堤处觅桃栽》的七绝,浅近直白,如同口语,意思很明确,是向人索要桃树苗,移栽在草堂周围。诗写给一位姓萧的明府,也就是当地的县令。这样的诗,也是杜甫的独创,尽管是索要树苗,却绝不是低三下四的乞讨,而是文人之间风雅而富有情趣的交往。以大诗人手书的诗篇,换一百棵桃树苗,以今日的眼光,那位萧八明府是占了大便宜。不过在当时,大概并非人人都愿意用一百棵桃树来换一张诗简。大诗人的诗篇和墨迹,在知音或者附庸风雅者的心目中,可能是无价之宝,而在不认识杜甫的人眼里,也许一钱不值。这位萧八明府,必定是杜甫的知音,杜甫也了解他,所以才会自信能以自己的诗换取桃树。而这样的诗,写得随意,不讲究格律,以诗代简,这也是杜甫的创造。

向人索要树苗的诗简,留存的杜诗中还有。杜甫还曾向韦班索要松树苗(《凭韦少府班觅松树子》),这首要松树的诗,写得很艺术,诗中未见一个松字,却句句都是说松:

落落出群非榉柳,青青不朽岂杨梅。

欲存老盖千年意,为觅霜根数寸栽。

住在成都的诗人何邕是杜甫的好友,杜甫知道何邕的宅园中有桤树,就写诗向他索要(《凭何十一少府邕觅桤木栽》):

草堂堑西无树林,非子谁复见幽心。

饱闻桤木三年大,与致西边十亩阴。

杜甫喜欢桃树、松树和桤树,也喜欢竹子。他写诗向曾做过绵竹县令的韦续索取绵竹(《从韦二明府续处觅绵竹》):

华轩蔼蔼他年到,绵竹亭亭出县高。

江上舍前无此物,幸分苍翠拂波涛。

草堂周围,种了桃树、松树、桤树和竹子,还要种别的花果。杜甫当时写了多少向人索要花树的诗,不得而知。为了所需果树,他还曾登门拜访,向人求索。杜甫的诗中,出现过一位徐卿,杜甫曾登门向他要果树移栽草堂(《诣徐卿觅果栽》):

草堂少花今欲栽,不问绿李与黄梅。

石笋街中却归去,果园坊里为求来。

读杜甫的这些诗,能感受到他在初建草堂时的辛劳忙碌和兴致勃勃的精神状态。为了经营一个能够安居乐业的家,这样的辛苦很值得。对一个漂泊流浪的诗人,要建一个像样的家,谈何容易。草房盖起来,只是一个空壳,为备齐家里的生活器具,杜甫也是煞费苦心。杜甫的草堂诗篇中,有一首七绝《又于韦处乞大邑瓷碗》。这也是向人索求的诗简,诗中所要,不是树苗,是瓷碗:

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

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

大邑的瓷碗,被杜甫描绘得精致美妙,又轻又坚,扣如哀玉,白胜霜雪。当时四川的瓷器,是否如杜甫写的那么好,让人怀疑。杜甫为索要瓷碗,在诗中美化夸张,完全可能。除了瓷碗,杜甫一定还向人索要过其他器物。索要瓷碗的诗题中有“又”字,之前当然还向人要过别的。

诗人的草堂,尽管简朴,但杜甫一定会在其中营造艺术的气息。杜甫让人刷白了草堂的泥墙,白墙上可以写字作画。杜甫来成都落户的消息,在这里的文人墨客中四处流传,很多人为之兴奋,其中有的见过面,有的神交久远,有的慕名而来,想一睹这位名满天下的大诗人的风采。可以想象,这些来访者,一定想着帮助杜甫,为他营造家舍出一点力。其中有一位善画骏马的名画家,名叫韦偃,来到杜甫新落成的草堂后,在空荡荡的厅堂里转了一圈,手指东墙新粉刷的白壁,笑着对杜甫说:“我赠你两匹马,如何?”杜甫明白画家的意思,让家人拿出文房四宝,笑答道:“笔墨在此,任君驰骋。”韦偃挥洒笔墨,很快在白墙上画出两匹马来,一匹低头吃草,一匹昂首嘶鸣,两匹马栩栩如生,一静一动,静中见动,令人遐想它们奋蹄飞奔远走天涯的雄姿。韦偃在白壁上画完双马图,杜甫也写出了《题壁上韦偃画马歌》:

韦侯别我有所适,知我怜君画无敌。

戏拈秃笔扫骅骝,欻见骐出东壁。

一匹龁草一匹嘶,坐看千里当霜蹄。

时危安得真致此,与人同生亦同死。

我想杜甫当年一定是将这首诗题写在了韦偃的画边上,画和诗珠联璧合,相得益彰,成为草堂中的美景。这样的壁画,如果能保存至今,将是让世界惊叹的瑰宝。墙上这两匹骏马,天天都在诗人的注视之下。杜甫在赞叹的同时,也许把它们看作了草堂的一部分,也就是家的一部分。人和画,活动的人和静止的马,交融互动,渐成一体。所以杜甫会生出“与人同生亦同死”的感叹。

营建草堂,花费了好几个月。杜甫到成都的第二年春末,终于全家搬进了新落成的草堂。草堂宅园不大,初建时才一亩,后来逐渐扩大。宅园里花树满庭,除了草堂,还有两个小亭:棕亭和草亭。被杜甫称为“花径”的小路,蜿蜒在花树丛中。阳光下,新建的草堂屋顶闪烁着金色的暖光,房舍四周,新栽的花树已经扎根存活,碧绿的嫩叶星星点点,点缀在枝头。燕子在树林和草堂间来回飞舞,空气中轻漾着它们欢快的鸣唱;池塘里,荷叶摇曳,小鱼在清波中穿梭。杜甫站在草堂门口,环顾四周,欣赏自己亲手营造的新家,想到从此就将安居乐业,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不禁喜上眉梢。他以轻松欢悦的心情,写成七律《堂成》,庆贺新生的草堂:

背郭堂成荫白茅,缘江路熟俯青郊。

桤林碍日吟风叶,笼竹和烟滴露梢。

暂止飞乌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

旁人错比扬雄宅,懒惰无心作解嘲。

杜甫在这首诗中描绘了草堂优雅的景致,尤其最后两句,颇值得玩味。“旁人错比扬雄宅”,什么意思?扬雄也是四川人,老家就在离成都很近的郫县,成都也曾是他生活的地方。杜甫在这里建草堂定居,当时在成都一定传为美谈,而这个新建的草堂主人,堪比扬雄再世。对这样的类比,杜甫言称“懒惰无心作解嘲”,心里大概还是有一点得意的。这也是杜甫刚住进草堂时满心喜悦的自然流露吧。

江村事事幽

同类推荐
  • 诗经的文化阐释

    诗经的文化阐释

    本书内容包括:“导论:从法术到诗歌——思维、宗教、艺术的发生学通观”、“诗言祝——咒祝、祈祷与诗的发生”、“诗可以兴——神话思维与诗国文化”等。
  • 中华歇后语(第七卷)

    中华歇后语(第七卷)

    歇后语是俗语的一种,也称俏皮话。一般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是“引子”,是一种具体的描述,或为现实生活、自然界的现象,或为历史上、文学中的典型人物,或纯粹是一种离奇的想象;后一部分则是从前一部分引申而出的、作者要表达的对事物的看法。它运用比喻、想象、夸张、借代、转义、谐音等手法,构思巧妙,生动形象,幽默俏皮,运用得当,常常会产生强烈的喜剧效果。在平时的言谈或文学创作中,如果能够使用恰当的歇后语,就会有助于交流思想、传达感情,使语言充满生活情趣,产生很强的感染力。
  • 春天巴士

    春天巴士

    本书内容是作者十年之间的诗歌选,以抒情为主,涵盖了亲情,爱情,友情中的各种细腻感受,主题多以生死,轮回,自由,传说为主,穿插现代人的情感状态和矛盾纠葛,最终指向人与人之间的珍重和内心的宁静。
  • 话本小说

    话本小说

    《话本小说》主要内容分为话本小说概述、宋代话本小说、对后世文学的影响等章节。“话”在古代有一层含义是“故事”,这种释意在隋代就已经通行了,唐、宋、元、明都沿用这一意义。
  • 复乐园

    复乐园

    本书适合大众阅读。动手做事,轻松顺畅的手上动作中所包含的经验,其价值就算是集合世界上所有的格言也难以超越。这个星球依然年轻,充沛的精力不过是需要引向正确的位置而已。海难,飓风,海员农民叹为天命,但灾难触及到了我们的良知,提醒我们自己的罪过。
热门推荐
  • 霸道总裁撩不起

    霸道总裁撩不起

    “为什么,我不是出车祸了吗,我怎么..”车祸发生时发小用她的身体护住了我竟然离奇的住进了发小的身体里,既然这样前世答应发小帮她脱离这段婚姻并赢得儿子,然而,离婚协议递到渣男的手中,他却一把撕碎,步步靠近“你潘潇,这辈子都会是我的人”
  • 梦幻强袭

    梦幻强袭

    一个梦幻的世界,现实人类中所有想象,都能在那里变成真实的世界。传说中的奇花异草,珍禽瑞兽,幻想物种,甚至于长生不老之药,在那个世界都能找到。魔法、仙术、黑科技、超级英雄,各种力量交织一起,谱出最强神话。那是天堂,也是地狱。因为人类的想象不光是真善美,还有比黑暗更为漆黑的邪恶存在。沉默的陈默,却在偶然间拥有了来往现实与梦幻的能力。冒险在梦幻的世界当中,他想寻求的,是让自己不再沉默的力量。这不是一本爽文,而是献给成年人的冒险童话。“异侠”作者自在WADE,新书强袭。
  • B哥的社会见闻实录

    B哥的社会见闻实录

    B哥快到六十岁了,但还是努力工作,努力创造,努力奋斗.为了让大伙在工作之余得到快活,就把自己几十年的所见所闻写下来,供大伙在茶余饭后之中,得到欢乐.故妄言之,故妄听之.
  • 落亦美

    落亦美

    ——当樱花落尽,树枝干枯,你是否还记得有一对恋人曾来过……她,林家千金,却患有先天性心脏病,默默无闻确如茉莉花般清纯;他,莫家少爷,家财万贯,冰山校草,却只为她一人折腰。她泪流满面:“放手吧,对你对我都好,我不愿看你难过……”他笑面如花:“傻瓜,既已爱,生死相随……”花落,依然美……
  • 梦离决

    梦离决

    两个初入人世的少男少女,为报的血海之仇,却落入一环又一环当中。当他们揭开一层又一层的谜团,发现了一个惊天的秘密。天地万物之间的灵力幻化,世间异族奇兽的出世,到底寓意着什么?在两人发现这一切后该如何抉择。人性善恶,爱恨情仇,生死桎梏,天地相争。但在这背后到底会有什么发生?让我们拭目以待。
  • 丫头你逃不掉的

    丫头你逃不掉的

    什么,方小米竟然会有人追,在方小米被告白的第二天,全校同学沸腾了,方小米郁闷了。至于吗,她是没有谈过恋爱。原因呢,是因为方小米要身材没身材,要脸蛋没脸蛋,甚至还有点没脑子。但是嘛,架子还是有滴。哼,想追她,没那么容易!于是乎,一场浪漫的青春之路就此开始——看迷糊小太妹如何收复腹黑美男子。
  • 经理王源爱上董灵保姆

    经理王源爱上董灵保姆

    主要是总经理王源爱上了保姆董灵,日久生情滴啦。上一个小说不知道怎么回事,突然间找不到了,只好重注册了一个,千万别说我抄袭!
  • 梦醒梦还在

    梦醒梦还在

    她不想要孤单,可是世界让她觉得不公。她从来希望得到的东西很少很少,可是好似从小就被世界遗忘。直到那天……轩、枫、言、明……莫名其妙的一群人,搅乱了冰儿她灰色的天空,来得那样急促的情感顿时变成星火点亮她的心。梦幻般的青春年华,让人眼花缭乱。一觉醒来,切肤之痛的感觉告诉他们一直来,这都不是一场梦……
  • 傲娇男主勿忘我

    傲娇男主勿忘我

    她,从小父母失踪,一次意外,得到了傲娇少爷的青睐,强大的追求是她无法选择,面对留学回国的表哥和自己身份转变,她该何去何从,那些爱情成了故事,那些故事成了爱情,是谁编制了爱情,人生的伤害是巧合还是故意。
  • 发光的石头

    发光的石头

    真的是无聊透顶了,本来想浑浑噩噩的过一辈子的,结果事与愿违,各种逼迫,让主角跑的慢点都要被咬屁股。一路鸡飞蛋打,一路欢声笑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