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002300000013

第13章 旧学宗师(12)

张岂之先生说:“汤用彤先生作为杰出的教育家,这不表现在他提出了多少教育理论,而体现在他理解学生,他的课堂讲授、课外指导读书,以及审阅学生写的读书作业,是高度的教学艺术,其中贯穿着一个基本精神,要学生们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他教学的一个特点,是引导学生去读第一手资料。他还注意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去读书。汤先生在教育方面付出的心血和劳绩,值得我们永远纪念,应当作为我们学习的榜样。汤先生不是教我们死记硬背,而是教我们如何用脑子,如何去思考。这个教育所起的作用,不仅在我当学生的时代,而且对我离开母校,开始从事教学和学术研究工作以后的漫长日子里,都在起着指导和激励的作用。解放后,北大哲学系重视中外哲学史和佛教史的风气仍然得以延续,这一传统及其所达到的水平,可以说是该系的‘家底’。受过相关训练的学生,往往功底扎实,视野开阔,见解不俗,其研究成果多能在严谨中透出较恢宏的文化历史感。此种学术特色或传统之影响面,则不仅限于北大,还向全国辐射。”

上世纪40年代,汤用彤先生在北大教书,校长傅斯年曾请他兼一个办事处的主任,每月发一份薪金。可是当发薪时,他却如数将薪金退回,并说:“我已在北大拿钱,不能再另拿一份。”

钱穆谈起汤用彤便感叹不已,赞叹地说:“纯儒之典型。”钱穆还在《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中说:“锡予寡交游,闭门独处”,评价汤用彤“独立不倚,极高明而道中庸”。胡适在日记中这样形容汤用彤:“锡予的书极小心,处处注重证据,无证之说虽有理亦不敢用。”

1947年,汤用彤在美国加州柏克莱大学讲授“中国汉隋思想史”一课时,称魏晋时期为“人的发现”的“个人主义时代”,认为玄学家们是通过回归自然的方式来发现真实自我的价值,盛赞他们关于社会道德规范需符合自然之理,必须体现个体价值的思想。此讲义是东学西渐史上的重要篇章。

次年夏,汤先生婉拒哥伦比亚大学讲学之邀,返回北大。汤用彤在北大执教34年,教学质量精益求精。他开设的“中国佛教史”课程及其讲稿的出版,直接导致了中国佛教史学科的创立,并带动了整个魏晋南北朝史的学术研究。张岱年先生更认为,汤老的《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为现代中国学术史开辟了一个新纪元。

旧著重印,不妄加修订

新中国建立后的历次运动中,多有从旧时代过来的名儒硕学,或迫于时势,或主动趋奉,或诚心改造,乃纷纷删削旧作,改易观点,填充新词。而汤用彤则只是旧著重印,不曾妄加修订。现在看来,汤先生的《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魏晋玄学论稿》等著作,仍是该领域难以超越的高峰。而那些曲学阿世、随人俯仰之作,则已经为时间所淘洗掉了。他花费心血撰写的《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获得了学术最高奖,老先生还满脸不高兴,负气嚷嚷:“多少年来都是我给学生打分数,我的书要谁来评奖!”

1954年先生患脑溢血。卧病期间,仍为北大哲学系师生讲授印度佛教哲学,并编有《印度佛教史料选编》以供参考。在此基础上,汤老曾计划撰写一部《印度佛教史》。汤老的研究生武维琴先生,将所记此课笔记整理发表于《中国哲学史》2002年第4期。任继愈先生用朱熹晚年的境遇来形容汤老:“‘虽疾病支离,至诸生问辨,则若陈疴之去体。一日不讲学,则惕然常以为忧。’汤先生只要一谈起学问来,什么医生的嘱咐、家人的劝告全都忘了。”

1963年,汤先生为他的研究生讲授中国佛教,辅导学生如何阅读佛经。这也是他一生中所教授的最后一课。直到多年以后,他的学生仍然保存着他当年亲笔所出的试卷。汤先生在试卷的每道题目下面,都注明考核学生的某种能力。如“略述僧佉学说之变迁发展”一题下注云“此题考我们的理解和综合能力(说理功夫),答案宜简明”等。

据任继愈先生回忆,1964年5月,汤用彤先生病逝前,仍念念不忘他的两个研究生,遗憾自己没有能把他们培养到毕业。

1993年,海内外近百名学者在北京隆重举行纪念汤用彤先生诞辰100周年学术座谈会。季羡林、任继愈、张岂之等与会代表,通过亲炙师门的经历,怀着崇敬的心情,追忆了汤老在学问、道德各方面的卓越建树和对后学的深刻影响。

自1997年起,“汤用彤学术讲座”在北大已连续举办了8届,均由国际知名学者主讲,如饶宗颐、柳存仁、施舟人、成中英、金忠烈、安乐哲、陈方正、龚鹏程、钱致榕等。每次讲座,旨在引介哲学与宗教学科中一新兴的研究方向,以纪念和传承汤老求实、创新的治学精神。今天缅怀汤老毕生的教育实践,他开课视野的广博与知识的精专、融贯东西的特色、高明的授课艺术、崇高的学术道德风范,尤其是精心培育后学的辉煌成就,都是值得后学永远学习、继承的。总结他的宝贵经验,弘扬他的教育思想,对于我国哲学、宗教学的教学研究、学科建设和杰出人才培养战略,无不有着现实而深远的重要意义。

【大师小传】

汤用彤(1893—1964),字锡予,祖籍湖北省黄梅县,生于甘肃省渭源县。中国著名哲学史家、佛教史家、教育家、人文学者,现代中国学术史上会通中西、接通华梵、熔铸古今的国学大师之一。

汤用彤毕业于清华学堂。后留学美国,入汉姆林大学、哈佛大学深造,获哲学硕士学位,与陈寅恪、吴宓并称“哈佛三杰”。回国以后,历任东南大学、南开大学、北京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教授。1949年5月至1951年9月任北大校长、副校长;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梁漱溟:不做北大教授,要搞乡村建设

梁漱溟,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国学大师、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爱国民主人士。他主要研究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是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国最后一位儒家”之称。梁漱溟曾将自己一生的思想发展分为三个时期:西方功利派、佛教出世主义、儒学。

破格受聘到北大

1985年,北大临近90周年校庆之际,95岁高龄、作为文革幸存者的梁漱溟,专门撰文《值得感念的岁月》,讲述自己昔日在北大的教育生涯。关于梁漱溟到北大任教的故事,确实是北大历史乃至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一则佳话。

民国成立之初,蔡元培即出任第一届教育总长。当时梁漱溟在同盟会的《民国报》工作,以一个青年记者的身份,出入于国会、总统府、国务院及各政党总部,多次接近并采访蔡元培先生。

1917年,蔡元培从欧洲访问归来,出任北大校长。梁漱溟拿着自己的论文《穷元决疑论》登门求教。蔡元培对他说:“我在上海时已在《东方杂志》上看过了,很好。”

更让梁漱溟没有想到的是,蔡元培接着提出,请他到北大任教并讲授印度哲学。梁漱溟谦虚地表示,自己并不懂得什么印度哲学。印度宗派那么多,只领会一点佛家思想而已。“要我教,我是没得教呀!”

蔡先生回答说:“你说你不懂印度哲学,但又有哪一个人真懂得呢?谁亦不过是知道一星半点,横竖都差不多。我们寻不到人,就是你来吧!”

蔡先生又说:“你不是喜好哲学吗?我自己也喜好哲学,我们还有一些喜好的朋友。我此番到北大,就想把这些朋友乃至未知中的朋友都引来,一起共同研究,彼此切磋。你怎可不来呢?你不要是当老师来教人,你当是来共同学习好了。”

蔡先生的这几句话深深打动了梁漱溟。于是,他便应承了下来。

那时,梁漱溟年仅25岁,没有任何学历,只是司法部的一个小秘书。蔡元培却有这样的眼光和魄力,竟当即拍板,将其延聘到北大担任教职。后来,梁漱溟动情地回忆了自己在北大7年的生活:“七年之间从蔡先生和诸同事、同学所获益处,直接间接,有形无形,数之不尽。总之,北京大学实在培养了我。”

另一方面,梁漱溟也对北大早期的哲学教育贡献良多。他虽然年轻,所授之课在北大却是独一无二的,也颇受学生欢迎,听课者多达200多人,由小教室换为大教室,学生中有冯友兰、朱自清等后来名动一时的学者。

故梁漱溟感叹地说:“年轻后辈如我者,听课之人尚且不少;如名教授、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如陈独秀、胡适之、李大钊等先生,听课者之踊跃,更可想而知了。于此可见蔡先生兼容并包主张的实施和当时新思潮的影响,共同形成之追求真理的浓厚空气,不仅感染北大师生和其他高校,且影响及于社会。生活在此种气氛中,怎能不向上奋进呢!”

现代新儒学先驱

作为民盟的创始人之一,梁先生曾担任民盟的秘书长,又是现代中国“新儒学”的代表。虽然在解放后近40年的大部分时间里,他都在被误解与批判中度过,但他那种“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的刚直风骨和“义不苟合”、“独立特行”,独寻真知的凛然正气,却是掷地可作金石声。梁老对中国文化的贡献可谓大矣,但他却谦虚地说:“我曾多次自白,我未始曾有意乎讲求学问,而只不过是生来好用心思;假如说我今天亦有些学问的话,那都是近六七十年间从好用心思而误打误撞出来的。”

1916年,梁漱溟发表《究元决疑论》(发表在《东方杂志》第5、6、7月号上)。1917年10月,梁漱溟受蔡元培之邀,到北京大学担任讲师,主讲印度哲学。7年之久的北大教学,促使他最终完成了出佛入儒的思想转变。梁漱溟曾说:“在北大一住7年,增长了我内心的争名好胜,是我摆脱出家意念的重要原因之一。”

1920年,先生在北京大学开始于课外作“东西文化及其哲学”讲演,首创东西文化比较研究法。他针对当时有人认为“东方化是未进的文化,西方化是既进的文化”,“未进文化大可不必提起,单采用既进的文化好了”,以及中外人士中又有要“将东西文化调和融通,另开一种局面作为世界的新文化”的论调,指出这些“全然不对”。先生说:“依我的看法,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都是世界的文化,中国为东方文化之发源地。”“世界未来文化就是中国文化的复兴。”先生第一次提出并阐明世界文化分3大体系:一个是西洋的,一个是中国的,一个是印度的;西洋是人对物,中国是人对人,印度是人对自己。

“五四运动”前后,梁漱溟在北大发起东方学及孔子哲学的研究,1921年出版《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由此成为现代新儒学的先驱。在这本书中,梁漱溟“批评东西文化各家学说,而独发挥孔子哲学”,“并指出世界未来将是中国文化的复兴”。这使他成为著名的文化保守主义者和新儒学的开启者。

1921年暑假,梁漱溟应山东省教育厅邀请,在济南市讲授其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连讲了40天,最后由陈政、罗常培将记录整理成文,不久即由商务印书馆正式出版。此书1921年印刷第1版,至1929年印刷第8版,可见其为学术界人士、广大读者所重视。此书的出版,把近代以来的中西文化之争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同时,也标志着一种新的治学方向——现代新儒家哲学的产生。熊十力先生说:“在‘五四运动’那个时期,在反对孔学、反对中国古老文化那么厉害的气氛中,梁先生提出未来世界文化是中国文化的复兴这话,是很有胆识的。”

辞退北大教席,致力乡村建设

1924年,梁漱溟为实践自己对教育的人士和设想,因而辞退北大教席,赴山东办学。1年后,因山东政局变化,先生回到北京。熊十力和一些学生随行,在北京什刹海东煤场租房,师生10人共住共学,“朝会”就是这个时候开始进行的。

梁漱溟后来回忆说:“大家互勉互进,讲求策励,极为认真。如在冬季,天将明未明时,大家起来后在月台上团坐。疏星残月,悠悬空际;山河大地,一片寂静;唯间闻更鸡喔喔作啼。身处此境,顿觉心地清明、精神振奋,且有众睡而我独醒之感,并由此而倍感自身于世人于社会责任之重大。”朝会制度从此开始。以后,他在山东主办乡村建设研究院时仍坚持不懈。后来还将朝会所讲辑成《朝话》一书出版。

1927年1月,梁漱溟在《北京晨报》发表于1926年5月写成的《人心与人生》一书的《自序》。同年5月,为北京学术讲演会主讲《人心和人生》3个月,约全书之半。此年8月,梁漱溟受友人李济深(时任广东省政府主席)之邀,赴任广州政治分会建设委员会主席。1928年筹办乡治讲习所,并任省立一中校长,首次明确提出并阐述自己的乡治理论,主张从乡村自治入手,改造旧中国,建立一个新中国;简而言之,就是“以农立国”。

1929年,梁漱溟写出《河南村治学院旨趣书》,在社会、政治和经济方面,用中、西对比方法,阐明在当时何以主张从村治入手,达到民族自救、振兴中国的目的。1930年1月,由他参与筹办的河南村治学院开学,梁担任教务主任并主讲“乡村自治组织”等课程。是年暑假,梁又应邀到北京大学、燕京大学作题为《中国问题之解决》的讲演,阐述他的“村治主义”。

1931年,受山东省主席韩复榘之邀,梁漱溟带领部分同仁,赴山东筹办乡村建设研究院,即实验如何可以实现理想的新社会,将教育和行政合一的农村基层政权组织。为贯彻这种救国理念,从1931年到1937年,梁漱溟与一批志同道合者在山东邹平实践着他们的理想。

在这期间,他还先后写作并出版《中国民族自救运动之最后觉悟》(1932年)、《乡村建设文集》(1934年)、《乡村建设大意》(1936年)、《乡村建设理论》(又名《中国民族之前途》,1937年)等著作,全面而系统地阐述了乡村建设的理论及其具体实践方案,明确提出“欧洲近代民主的路”是行不通的;取法于“俄国共产党发明的路”也是行不通的;只有乡村建设的道路,才是中国民族自救的唯一道路。

最后一次演讲

1988年初,在香港举行的“中国文化与现代化”学术研讨会正在筹备。作为主持人,时任民盟中央主席的费孝通先生很想邀请梁漱溟参加。因为会议主题是“中国宗教伦理与现代化”,正是梁先生感兴趣的问题。可当时梁先生已95岁高龄,实在无法承受旅途跋涉之劳。然而为表示对会议的支持,他决定做个录像讲话。

同类推荐
  • 记者的感悟

    记者的感悟

    这么多年,我写了许多杂文、短评、述评、时评,也写了许多业务研究文章、采访体会、记下了自己的工作经历,还为各类培训班写过不少演讲稿。与采写消息通讯等本职业务相比,我对这类东西的重视程度并不低、所花精力并不小、所获的感悟并不少。因此,我一直希望将这些凝聚着我的心血、汗水的文字结集出版。现在,奉献给读者的,是继《记者的天空》之后又一部研究业务的书。
  • 半个城

    半个城

    《半个城》主要讲述了半个城的真实现状,生存家园因为缺水而受到空前的胁迫。
  • 红军留下的女人们

    红军留下的女人们

    这是一部纪实文学。作者从历史的角度,把握住特定历史人物的个性,描写了14组红军女战士的光辉形象。这些女人,在红军主力长征后,留在了白区,承担着献身革命与护卫家庭的双重重担。作者从这些红军留下的女人身上,挖掘她们的伟岸人格,圣洁的品格,不屈的个性……
  • 浮尘

    浮尘

    有一段日子了,秋妹每次背着割给羊吃的青草从山上下来回家时,都要站在路过的河埂上,望着沁河对岸镇上新建的那栋教学楼出神:那撩拨人心“叮铃铃”悦耳的上课铃声,用洁白瓷面贴墙耀人眼晕的五层教学楼,以及操场上高高矗立着的旗杆上随风飘扬发出“啪啪”声响的鲜红国旗……望着望着她的眼睛就模糊了,于是,她赶紧用手背擦擦眼角快要落下的泪水,低下头匆匆朝家里赶去。
  • 诗意罗浮

    诗意罗浮

    《诗意罗浮》是散文集《仙境罗浮》的姊妹篇。《诗意罗浮》由22篇散文组成,以记叙、游记等手法,记录了罗浮山的宗教文化、历史文化、养生文化、饮食文化、旅游文化和生态文化。本书以罗浮山人文景观为线索,串起一系列传说、历史事件,以小见大,由景及人,叙事说理,每一篇都充满了对罗浮山的深情,对罗浮山的厚爱,对罗浮山的感悟。
热门推荐
  • 赌石

    赌石

    地质专家孟瑭的父亲乃赌石名人,花千万巨款赌得一件翡翠原石,破壳之后,色彩均匀透明,质地细腻,加工出售,获利数倍。然而奇事却发生了,一段时间后,售出的翡翠首饰纷纷失去了原有的华彩和质地,变得灰暗浑浊,各种退货和索赔纷至沓来,孟家面临灭顶之灾。孟瑭作为孟家最有赌石天赋的传人,兼深厚的地质科学经验,为解家困,毅然踏上赌石之路。……
  • 桂宫

    桂宫

    桂宫非宫,而是一个天下人都梦寐以求的巨大宝藏。一位很雷人的女同学穿越成一位很雷人的女侠,在见识过江湖内外各色美男为争夺桂宫吵嚷不休之后,立志要改行当一名龟公。
  • 凉凉驾到

    凉凉驾到

    林萌萌,市都高级白领,穿越就穿越,干嘛在下水道穿越?既然老天要她来一回古代,那就好好的玩儿一回!穿越成个傻子,她认了!穿越成个不受宠的女儿,她也认了!穿越第一夜就失了身,她更认了!狠心的继母与恶毒的大姐千方百计的想置她于死地,她都一一躲过了。林萌萌能否保留自己的本心,妖孽王爷、温柔太子、傲骄皇帝...各种美男扑过来,林萌萌失了心,那么,俘获她的心的人到底是谁?
  • 万仙皇朝

    万仙皇朝

    众生皆为棋盘上的棋子,没有老幼妇孺之分,唯有黑白二子之分。且看李慕白如何从杀机四伏的羽化仙宗走出,一袭青衫,一把腐朽破弓,一块儿蒙尘石珠独闯天涯,走出一条独属于他的仙履人生。
  • 浓香家常小炒

    浓香家常小炒

    本书内容包括营养招牌菜、美味招牌菜、金字招牌菜、厨房小常识等。
  • 莫离花会开

    莫离花会开

    她,董事千金,无奈双目失明。他,豪门公子,却一心相爱。他们,原本人人羡慕的青梅竹马,门当户对,可两人家长各有考虑,最终棒打鸳鸯。他们,为了自己的爱情,迂回曲折,最终在错的时间遇到对的人。。。。。。我终身不嫁,我终生不娶。
  • 魔王的都市称霸之旅

    魔王的都市称霸之旅

    本是无父无母的中二青年萧枫因玩游戏触电阴差阳错的穿越到同一时间死亡的平行世界自己的身体里,从此有了爸妈还有一名傲娇妹妹,本想平静生活的萧枫这时突然发现他有金手指,更主要的是这个世界不再像以前的世界一样,武者,忍者,超能力者,那些只存在人们幻想中的职业在这个世界居然都有。且看萧枫如何靠着自己的聪明才智,不,是靠着系统大大。纵横于都市世界。“喂,为什么我的系统人物是团马赛克!”“不是呦!哀家是蓬莱山辉夜大人呦!奴才还不下跪!”“拜见女王大人!”(本小说除了在都市世界之外,会因系统的关系穿越到其他二次元世界。只是一本披着都市外衣的二次元穿越文章)
  • 我家有萌猫

    我家有萌猫

    在小说的世界里,可以说是无奇不有了吧!同一个身体里,两个人格,两种存在,两段感情,无数种今人感到惊心动魄的破碎与纠葛。因此能够完全驾驭她们的,大概大概就只有我,慕林凛了吧!是吗?“小希,你是怎样认为的呢?就算我真的,已经喜欢上小梦了吧!所以说你愿意为了我,把小梦的身体还给她吗?”“主人,希望小希说愿意吗?”{小希}“你是在开玩笑吗?那种傻事,我怎么可能,随便听过,就可以当做过去了啊!”{小梦}“所以说,只有小希,才有资格回答我的问题,我想交谈的对象大概就只有她,就足够了吧!”“可是,是主人,故意问小希,那么难的问题的吧!而且小希知道,如果是小梦姐姐的话,就一定是会帮小希的吧!”{小希}
  • 植物与僵尸大战异界

    植物与僵尸大战异界

    一朝醒来成了未成年小精灵,彻底颠覆的精灵世界让人大开眼界,召唤植物大战僵尸里的变异植物与奇怪僵尸,以玛尔吉斯的名义向着不和谐世界发起宣战,哒哒哒哒哒,乌烟瘴气的国家就应该由自己来统治啊。本文帅哥美女齐登场。总之呢,这就是一篇黑暗(应读者要求加上)的欢乐吐槽文,剧中女主兼负吐槽和召唤属性,以及打滚耍赖技能,喜爱美女美男,有色心没色胆。喜欢的就请收藏吧。
  • 汉末三国之中华大帝

    汉末三国之中华大帝

    东汉末年,乱世将起。群雄争霸,逐鹿中原。烽烟四起,民不聊生。血海滔天,尸横遍野。重生汉末,意掌乾坤。争霸天下,中华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