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002300000042

第42章 科学巨擘(5)

为办好讨论班,苏步青经常去图书馆查阅、摘抄资料;甚至利用假期东渡日本,回母校查阅一些最新的文献,共做了近20万字的笔记。同时,他要求参加讨论班的学生都必须阅读并报告国外最新的数学文献,定期汇报自己的研究成果;参加讨论时要互相提问、进行辩论。这种形式的训练,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研究的能力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1934年暑假,学生方德植在他的指导下完成论文“定挠曲线的一个特征”,对法国数学家提出的著名公式作了重要改进,后来被国内外的教科书所广泛引用。

抗日战争爆发后,浙江大学辗转内迁。苏步青于1940年2月抵达贵州,先后在遵义和湄潭恢复上课。这里虽然没有战火的肆虐,日寇的飞机却常来空袭,教学秩序不时被打乱。为了免受干扰,苏步青干脆把学生们召集到学校附近一个山洞里上课。他说:“山洞虽小,但数学的天地很广阔,这里就是我们的研究室。”就这样,学生们定期到这里听报告和讨论,按照确定的方向继续钻研。熊全治、张素诚、白正国和吴祖基等人,后来都成了国内外知名的数学家。

春风桃李,门下芬芳

1952年,全国进行院系大调整。苏步青被调到上海复旦大学,主持数学系工作。从那时起,他除了把自己的科研成果整理出版之外,还考虑到自己的年纪越来越大,必须培养出一批年轻的接班人,形成连续的学科研究梯队,这样才能让已经形成的传统保持和发扬下去。所以,他将有一定难度的研究课题压给年轻人,从治学态度和独立思考能力两方面观察他们,挑选出有前途的新秀。他从不顾虑学生超过老师,而是鼓励他们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常对学生们说:“我们这些人岁数大了,学问也老了。你们要有勇气超过我们,实际上有的已经超过我了。”

谷超豪是苏步青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就发现的青年数学家。从1953到1957年,刚30岁出头的谷超豪,在苏步青的指导下进步很快,在学术上的某些方面已经走在了苏步青前面。苏步青为有这样的接班人而深感高兴,支持他去苏联进修,了解世界数学研究的前沿动态,将来回国后开辟出新领域。谷超豪先后从事K展空间微分几何、无限连续变换拟群、偏微分方程以及规范场理论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许多世界领先的成果,并于1981年当选为中科院学部委员。谷超豪的夫人胡和生也是苏步青的学生,在射影微分几何、黎曼空间完全运动群、规范场以及调和映照等方面都有所建树,1992年也当选为中科院学部委员,是获此殊荣的第一位女数学家。

十年动乱期间,苏步青被扣上“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遭受了几个月的批斗。但他并没有放弃对科学和教育事业的追求。数学系有位青年教师私下偷偷研究抽象代数,苏步青知道后,大力支持,在这位青年生病的时候亲自上门看望,还逐字逐句修改他写的论文,帮助他将论文逐篇发表,有的成果还被国外的教科书所采纳。全国各地的一些数学爱好者写信给苏步青教授,询问数学问题的解答或讨教数学方法。苏步青总是及时给他们回信,把有才能的青年的名字和职业记录下来。“文革”结束后,苏步青向复旦大学一次推荐了14名青年,经过考试后录取了12名,他们成为“文革”结束后复旦大学的第一批研究生。

鼓励青年,寄予厚望

苏步青从事数学教育近60年,一直刻苦学习,严格要求自己,也严格要求学生。他说:“要多读书,要精读,学了就用,用中再学,使学生尽快超过我。这些年来,一批又一批的人才被培养了出来,人家说:‘名师出高徒’,不,是‘严师出高徒’。高徒多起来了,就把我这个老头奉为‘名师’,那就是:高徒出‘名师’。”

有许多青少年没有读书学习,后来要学习却是困难重重,有些人受到挫折就妄自菲薄。苏步青却鼓励他们:“青年人,一时落后了,不要怕。后来居上,历来都有嘛。我欣赏《三字经》上说的: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这个苏老泉,一直被耽误到27岁才读书,后来可是大文豪啊!名列唐宋八大家。年青人千万别自惭形秽。只要花出极大的努力,经受艰巨的考验,具备一定的条件,人人可做苏步青,而且超过苏步青。这是一定的。”

他鼓励学生热爱科学,要有献身的精神。他曾幽默地说:“学问主要在乎你喜欢不喜欢。如果真正喜欢的话,总是有时间来钻研的。你们瞧,为什么青年人再忙总抽得出时间来谈恋爱呢?这就是因为喜欢。”他鼓励年青人应该兴趣广些,不要生活太枯燥,索然无味;无论以什么为职业,都应当懂得各方面的基本知识。他说:“基础很窄的人派不了多大的用场;兴趣太偏,对专业不利,所谓‘高而细,则易倒也’。”他曾经写了一首七绝:“历史长途走不完,高山外有更高山。直须磨尽皮和骨,养大儿孙好接班。”

在1987年的教师节,他感慨赋诗一首:“三秋回首感怀深,转瞬教师节又临。改革九州红胜火,铺基四化贵于金。为民服务倾全力,举国勤培惜寸阴。欲尽余微垂老日,树人犹是百年心。”

在80年代,个别杂志编辑和中学教师由于数学知识水平不够,向学生宣传任意三等分角的问题是一个几何还未解决的问题。于是,有些中学生发现了他们能三等分角的方法,这些学生寄给苏步青要求他帮助审稿,竟然有300多封。苏步青只好写信及写文章告诉这些数学爱好者,不要在这个问题上浪费时间,这个问题是早已用近世代数的理论解决了。

90年代,随着经济的改革,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却向青年人侵蚀。以前聪明的学生要读数学,现在却反过来不想念数学了。而一些人还用“穷得像个教授,傻得像个博士”的歌谣来表达“读书无用论”。一些领导不重视教育,许多大学经费短缺、生源匮乏。苏步青看到这些情形,沉重地表示:“现在,中国数学的危机到了。”对一些短视的年轻人,他希望他们认识到“为学应须毕生力,攀高贵在少年时”,风物宜放长远量,不要追逐虚浮的享受物质主义。

【大师小传】

苏步青(1902-2003),原名苏尚龙,浙江省平阳县人。著名数学家、教育家。1919年中学毕业后赴日本留学。1927年毕业于日本东北帝国大学数学系,后入该校研究生院,1931年获理学博士学位。同年应著名数学家陈建功之约回国,受聘于国立浙江大学,先后任数学系副教授、教授、系主任,浙大训导长和教务长。其间,与陈建功一起创立“微分几何学派”。1952年10月,因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来到复旦大学数学系任教授、系主任,后任复旦教务长、副校长和校长。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兼任学术委员会常委。曾任第七、第八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和民盟中央副主席等职。撰有《射影曲线概论》、《射影曲面概论》《一般空间微分几何》等专著10部。研究成果“船体放样项目”、“曲面法船体线型生产程序”分别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周培源:单骑走联大,桃李满天下

周培源教授是蜚声海内外的科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我国科技界的卓越领导人之一,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为捍卫世界和平、促进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推进科学技术普及做出了巨大贡献。

独自骑马去联大上课

1929年秋,27岁的周培源应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罗家伦之聘,从瑞士回国,担任清华物理系教授。那时清华只有100多名教授,其中有3位30岁上下的青年教授,他们的学识才华、风度气质,深受同学们的爱慕与敬仰,被谐称为清华“三剑客”,周培源就是其中之一。

1938年5月4日,由清华、北大、南开三校组成的西南联合大学在昆明开学。西南联大的校舍在城西北,周教授的住处却在城外西南郊的一个小山村里,陆路相距19公里,走水路则要3个半小时。为了不耽误给学生上课,他就买了一匹马,此马系云南西部出产的永北马,毛色枣红,骨骼粗壮,强健有力,并赠其佳名曰“华龙”——“中华之龙”。每逢一、三、五上课之日,他5点多钟便起床,喂好马,备上鞍,让两个女儿坐在马背上,自己牵马步行,把她们送到车家壁,然后独自骑马去西南联大。每周二、四、六不上课,他送过女儿,便驱马到山上吃草,当起了马倌。

周培源以马代步,驰驱在山村与学校之间。他精瘦的躯干凛然地骑在马上,颇有几分威武,物理系教授饶毓泰便戏称他为“周大将军”,这个外号在联大的教员与学生中广为流传。学生们十分喜欢“华龙”,课余为它添喂豆子和草料,上课还时不时偷偷地往院子里瞅它几眼。周教授如此“单骑走联大”,也真可算是当年昆明“一景”!

在一次骑马上课的途中,周培源的马突然受了惊吓,把他从马背上摔了下来。他一只脚挂在脚蹬子上,被拖着跑了很长的一段路。幸好一位路过的农民把马拦住,周培源才幸免于难。还有一次,因学校有事,周培源回家时天色已晚,马迷失了方向,周培源连人带马摔到一条沟里。即使是这样,他依然风雨无阻,按时到校上课。

抗战期间,一心以科学救国为己任的周培源,放弃了不能直接为抗战服务的相对论,毅然转向应用价值较大的流体力学难题——湍流理论的研究。1940年,他写出了第一篇论述湍流的论文,发表于该年的《物理学报》上。也就是这篇文章,奠定了湍流模式理论的基础,是他一生中发表的最重要的论文之一。

1941年,周培源利用第二次休假机会,带领全家赴美,参加美国组织的战时科学研究。他先在加州理工学院继续研究湍流;在改进、完善1940年工作的基础上,于1945年在美国《应用数学季刊》上发表题为《关于速度关联和湍流脉动方程的解》的论文,立即在国际上引起行家们的关注。

由于他在湍流理论上做出了卓越成就,美国政府邀请他参加战时科学研究与发展局的科研工作,做鱼雷空投入水的项目,终于使他有了以科学为武器参与反法西斯斗争的机会。二战结束后,该局解散,周培源被留下写总结报告。这个报告后来被美国海军部划为保密文件,直到1957年才解密。

美国海军部还很快成立一个海军军工实验站,继续从事军工研究,并希望周培源参加。但他们要求,外籍人员必须加入美国国籍。周培源考虑当时赴美参加反战科研工作,是为了打败日本侵略者;现在二战已经结束,没有必要再留在美国,就婉言谢绝。这是他第二次拒绝加入美籍。

1946年6月,周培源代表中国中央研究院,参加英国皇家学会举办的纪念牛顿诞辰300周年会议和国际科学联合会理事会。9月去法国参加国际应用力学大会,在会上做了学术报告,并当选为理事,同时还当选为新成立的国际理论和应用力学联合会理事。10月回到美国。这时国内战事又起,他的一些亲朋好友都劝他不要回国。可他不愿把自己的生命之树定植异国他乡,1947年2月与夫人携3个女儿毅然回到他日夜思念的多灾多难的祖国,继续在清华任教。

1年以后,周教授再次应邀赴英国参加国际应用力学大会。由于国民党政府在国际上的地位一落千丈,在理事会开会和会议宴请时,大会主席竟把他的座次排到最后和倒数第二。他深深感到,即使作为一名科学家,在他从事国际科学交流活动的背后,也必须有一个强大的祖国做后盾。

1948年11月7日,周培源从英国回到北平。1949年北平解放后,周培源先后出任清华大学教务长和校务委员会副主任等职,承担了大量学校领导工作和教务工作。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之后,周教授离开清华到了北大。

诲人不倦,为人师表,孜孜以求

周培源主讲理论力学和相对论等理论物理课程,由于课讲得生动有趣、富有深度和逻辑性、出题和解题思路也非常之妙,因而常能把学生带入一个全新的境界。以致半个世纪之后,他的一些学生还能清楚记得他的第一堂课、第一次考试和第一次听他的学术报告的生动情景。

一位50多年前听过他讲课的院士说:“第一次听周老讲理论力学课时,他向我们提出了一个我们从未思考过的问题——牛顿的三大定律可不可以归结为两大定律?这一下把我们都难住了。然后,他一步步向我们解释牛顿力学并不是孤立的、没有内在联系的三大定律,一切物理理论都有它的内在逻辑。正是这第一课,激发起我对理论物理学的浓厚兴趣。”

他的另一位学生说:“周先生经过多年积累,收集了各式各样的力学难题,有时就以这些难题作为习题或考题让同学们做,目的在于训练同学们的思维方法,让同学们明白,在探索某一问题的科学解答时,首先要找出解决这一问题的正确思想方法,否则你就会陷入误区。”

还有的学生说:“周老是一位很严肃的学者,但也不乏风趣,有时讲课就像讲故事,让你听得入神;并鼓励、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展开热烈讨论。”

更为可贵的是,周老教了一辈子书,有些课程内容已熟得可以“倒背”出来;但每次讲课他都认真备课,写出新的讲课提纲。

据周老当年的学生兼助手回忆,周老十分重视对学生的基本训练,培养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提出自己看法的能力、明辨科学是非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他经常强调“学生的基础打不好,以后就别提了”。并说:“读书不能满足读懂,而要能会用才算掌握。力学尤其如此。单做习题是不够的。应该接触实际,学习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他还特地把一位大学刚毕业、即将走上科研岗位的学生约到自己的书房里,郑重其事地向他提出3条建议:“第一,在毕业后的一年内,要把过去所学的主要课程,不管对现在的科研工作有没有用,都复习一遍。有些可能你从事的专业永远也用不上,但这些课程中的一些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和技巧,很可能对你今后的工作会有重要启发。这些都是基础,基础不牢就盖不了高楼。毕业后不抓紧复习巩固一下,过几年就会忘光了。到时候再补,不如现在巩固效果好。第二,搞科研就像打仗一样,开始实力不够,不能搞全线出击,一定要重点突破,抓住一点深入下去。科研不同于教书。它是创造性工作,千万不能搞万金油,样样通、样样不精是不行的。第三,科研工作是十分艰苦的,一定要勤奋。我这个人就很笨,但我勤奋,要以勤补拙。”

周老的这些至理名言,是他多年科研实践的总结,他的许多学生都按他的教诲去做,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学生们至今都清楚地记得,周老如何指导他们阅读论文,如何指导他们选定论文题目,如何指导他们进行科学实验,如何指导他们撰写论文,以及如何逐段逐句地帮他们修改论文。

同类推荐
  • 少男少女文摘修订——青春小语

    少男少女文摘修订——青春小语

    《少男少女文摘丛书》汇集的是近年来写得最优美真切、生动感人的少男少女作品。这里有少男少女们初涉爱河的惊喜、迷惘、痛苦和走出“误区”挽手无怨的历程,有对五彩纷呈的世界特殊的感受和选择,有在升学压力之下压弯了腰的哀怨和对父辈们关于人生关于命运关于社会的认从与反叛。
  • 身心之毒

    身心之毒

    这是一部随笔集,分为暗自成长、狮子的心、无限之路、演讲与对话四个部分,基本可以视为作者从童年到成人之后的心路历程。作者童年时是一个顽皮、聪慧的乡野少年。在红色年代的大环境下,崇尚军队和武力,喜欢在山野间自在地玩耍。儿时的记忆影响着作者一生的行为模式,大学时期的自我、拘谨,成年之后对人性的基本信任,对时代、历史的深刻认识,都表现出作者细腻、理性不失赤子之心的性格。
  • 跨越国界的托尔斯泰

    跨越国界的托尔斯泰

    本书让读者在世界文学背景下重新认识托尔斯泰的小说,并提高我们对其小说的理解。这本不朽的作品将托尔斯泰置于世界文学的中心,在世界文学背景下探讨托尔斯泰小说,将托尔斯泰的作品与司汤达、福楼拜、歌德、普鲁斯特、兰佩杜萨、马哈福兹的作品相联系,?对他的作品《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及《哈吉·穆拉德》提出新的见解。《跨越国界的托尔斯泰》是世界文学学者的指南和灵感来源,始终清晰的阐明托尔斯泰是世界文化流动中的核心人物。更广泛的说,这本令人称赞的作品是二十一世纪如何进行文学研究的方法论。本书不仅提及托尔斯泰作为穆斯林倡导者的天赋,还展现了他在世界文学上最持续的影响力。
  • 你就这样吧,挺好的

    你就这样吧,挺好的

    36个叹为观止的“奇葩”故事。这个世界的组成,除了无趣的“正常人”,还有值得被人一提再提的“他们”。我们捕捉他们,嘲笑他们,谈论他们,偶尔羡慕他们。
  • 凯尔特的薄暮

    凯尔特的薄暮

    我曾像任何艺术家一样,期望通过种种美好愉快而意义非凡的事物,在这个创伤而笨拙的世间构筑一个小天地,并以自己的洞察力,向任何听到我的呼喊而看过来的同胞,展现一个真正的爱尔兰。因此我忠实坦诚地记录下了自己的所见所闻,除了发些感慨之词,绝没有妄加臆想。
热门推荐
  • 九龙轮回

    九龙轮回

    一方玉印,神奇的天赋。地狱、饿鬼、畜生、修罗、人间、天道,六道众生……
  • 半吊子异能

    半吊子异能

    十大邪门武器神秘失踪,造成了一场血雨腥风,身为冷血无情的杀手古风,经历了一次莫名其妙的穿越,竟然遇到了传说中会说话的狮虎兽!一个个的惊奇接二连三,且看古风如何招架!
  • 锐血破天

    锐血破天

    血溅天地,气破长空,翻手覆苍穹。新力觉醒,自创独方,炎血冲破天。废柴少爷,因辱修行,从此而始......
  • 黑夜的挣扎

    黑夜的挣扎

    一个可歌可泣的草根奋斗。众生?理想?信仰?真的有命运吗,能人定胜天吗,成功还是失败?
  • 我的现实 我的主义

    我的现实 我的主义

    本书选取了当代著名作家阎连科与评论家、翻译家的多次有关文学问题的对话,追寻土地、介入现实、谈论语言、评论世界文学,在观点交锋和激情碰撞中,勾绘出一幅文学图景。这是一本写作宣言,一次生命剖析,一场从土地出发的文学之旅:阎连科畅谈自己三十年写作历程,细数笔下故事与人物的诞生,纵论世界文学名家。第一次提出了“神实主义”创作观念,为我们理解中国文学提供了新的思路。
  • 福尔摩斯探案集-马斯格雷夫典礼

    福尔摩斯探案集-马斯格雷夫典礼

    该系列小说收集了大量福尔摩斯探案的故事,本小说主要讲述了马斯格雷夫典礼这个案件。
  • 星辰创世录

    星辰创世录

    现代小青年龙天宇,以一本疑是修真秘籍地摊货成为修真者,后又大盗各派修真典籍被发现后,遭追杀,进入蜀山禁地的混沌珠。再次出现时,被各派围攻自爆后,元神与混沌珠融合改造穿越重生在异世。美女!神器!神兽!……应有尽有。且看天宇如何创造奇迹,以元神修炼盘古法诀,以丹田开辟宇宙世界;超越圣人天道,超越神皇大大道;以混沌成就鸿蒙,以鸿蒙成就虚无,以虚无练就本源成就本源道,逍遥于道间!
  • EXO:白衫憔悴

    EXO:白衫憔悴

    他与她是三年的前后桌关系。——“徐妤,我愿一生守在你身边。”吴亦凡他与她是青梅竹马关系。——“妤儿,我认识你那么久保护你那么久你终究没能和我在一起啊。”鹿晗他与她是超级损的损友关系。——“徐妤,你不爱我没事,我愿做你的后盾,只要你永远记得我在你背后守护着你。”朴灿烈
  • 恋上嗜血堕天使

    恋上嗜血堕天使

    天使的容貌,嗜血冰冷的伪装下,却有着一颗脆弱的心。小时候的伤,在她的心里留下了永无磨灭的痕迹。几年后,复仇的她,带着一颗残缺无爱的心回来了。天使的禁忌,是爱,而她,却在那所学院里遇到了他,还有随她而来的青梅竹马。渐渐迷失在感情之中。她很脆弱,却只会独自一人躲在黑暗里舔着伤口。一切的一切浮出水面,他们的爱,能否经得起考验,他们,又要何去何从?她的归宿,又到底是谁?
  • 狂枭

    狂枭

    有人说人生就是上天安排好的,所以很多人都顺应天意,可这些人大多数都平平碌碌,过着三点一线的生活,没有激情没有亢奋。然而有些人则不愿意接受安排好的生活,他们要逆天而行,寻求另类的成功与新生。我是江浩,我逆天而行,我要成为世界级的大亨,任何阻挡我前进的阻碍都将接受我无情的摧残,最终灰飞烟灭。这就是一个妖孽少年成长为一代枭雄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