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002300000006

第6章 旧学宗师(5)

1927年夏,正当王力临近毕业,准备向王国维集中请教一些问题时,突然传来王国维先生失踪的消息。这消息一下子惊动了整个研究院。学生们和王国维的家属纷纷出动找寻,遍寻不着,王力心急如焚。及至找到颐和园昆明湖畔,王力看到老师的尸体湿淋淋的,用一张破席裹着,不禁痛哭失声。他带着极其悲痛的心情回到研究院,洒泪写下挽诗《哭静安师》,追述了他们之间深厚的师生情谊,高度评价了老师的学问和为师之道。挽诗最后是这样写的:“似此良师何处求?山颓梁坏恨悠悠。一自童时哭王父,十年忍泪为公流!”

【大师小传】

王国维(1877—1927),字伯隅、静安,号观堂、永观,浙江海宁盐官镇人。清末国学大师,在文学、美学、史学、哲学、古文字学、考古学等各方面成就卓著。王国维世代清寒,早年屡应乡试不中,于戊戌风气变化之际弃绝科举。22岁起,至上海《时务报》馆充书记校对,利用公余到罗振玉办的“东文学社”研习外交与西方近代科学。1901年,在罗振玉资助下于赴日本留学。1902年因病从日本归国,后又在罗振玉推荐下执教于南通、江苏师范学校,讲授哲学、心理学、伦理学等。1906年随罗振玉入京,任清政府学部总务司行走、图书馆编译、名词馆协韵等。1911年辛亥革命后,逃居日本京都,以前清遗民处世。1916年,应上海著名犹太富商哈同之聘,返沪任仓圣明智大学教授,并继续从事甲骨文、考古学研究。1922年受聘北京大学国学门通讯导师。翌年,由蒙古贵族、大学士升允举荐,与罗振玉、杨宗羲、袁励准等应召任清逊帝溥仪“南书房行走”,食五品禄。1924,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驱逐溥仪出宫。王国维引为奇耻大辱,愤而与罗振玉等前清遗老相约投金水河殉清,因阻于家人而未果。1925年,受聘任清华研究院导师,教授古史新证、尚书、说文等,与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李济被称为“五星聚奎”的清华五大导师,桃李门生、私淑弟子遍充几代中国史学界。1927年6月,国民革命军北上时,王国维留下“经此世变,义无再辱”的遗书,投颐和园昆明湖自尽。

刘师培:政治保守的文学史鼻祖

刘师培,中国近代横跨政学两界的风云人物。清末明初时,与章太炎齐名,并称“二叔”(章太炎字枚叔,刘师培字申叔)。刘师培生命里程的最后3年,是在中国最高学府北京大学度过的,为北大留下了丰厚的精神遗产。一方面,他以国学大师的身份,为北大贡献了多方面的学术成就,尤其是以文学史教学与研究的成绩垂范于世;另一方面,他在新文化运动中充当了一个令人非议的角色,对于思考政治与文化的关系,重新界定近代中国史上的“激进”与“保守”,是极为有益的。

文学门身兼四科

1917年初,蔡元培出长北京大学,随即援引陈独秀任北大文科学长。陈独秀就职不久,即向蔡元培推荐因拥袁称帝失败而避居天津的刘师培来北大任教。

刘师培进入北大后,出任中国文学门(1919年改为中国文学系)教授,兼任文科研究所的指导教师,并在国史编纂处兼职,月薪280元。他所担任的课程有:1917至1918学年,“中国文学”(一年级、二年级,每周各3小时)、“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年级,每周3小时);1918至1919学年,“中古文学史”(二年级,每周2小时)、“文(中国文学)”(三年级,每周6小时);1919至1920学年,“文学史”(二年级,每周2小时)、“文(中国文学)”(三年级每周,3小时)。

此时,北大中国文学门可谓人才荟萃。与刘师培共同执教的,还有黄侃、黄节、吴梅、钱玄同、周作人、朱希祖等人,俱为一时之选。杨亮功在回忆刘师培先生的讲学风格时说:“刘申叔先生教中古文学史,他所讲的是汉魏六朝文学源流与变迁。他编有《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但上课时总是两手空空,不携带片纸只字,原原本本地一直讲下去。声音不大而清晰,句句皆是经验之言。他最怕在黑板上写字,不得已时偶尔写一两个字,多是残缺不全。刘先生教我们于汉魏六朝文学中每人任选择一两家作专题研究。他认为,研究任何一家文学,必须了解其师承所自、时代背景及其个人身世。我所研究的,是徐陵(孝穆)、庾信(子山)两家。有一时期我专致力于魏晋六朝文学,这也是受了刘先生的影响。刘先生在北大授课时肺病已到第三期,身体虚弱,走起路来摇摇欲倒,真是弱不禁风。他在刮风下雨的时候,照例是请假。”

冯友兰也回忆道:“当时觉得他的水平确实高,像个老教授的样子,虽然他当时还是中年。他上课既不带书,也不带卡片,随便谈起来,就头头是道。援引资料,都是随口背诵。当时学生都很佩服。”

蔡元培亦说:“君(指刘师培)是时病瘵已深,不能高声讲演,然所编讲义,元元本本,甚为学生所欢迎。”

1917年底,北大文、理、法三科各学门先后分别成立研究所。刘师培与其他教授一样,兼任文科研究所国文门的指导教师。他所指导的研究科目,起初为“文”和“文学史”,每月第二周和第四周的星期四,分别与“文学史”、“文”两个方向的研究员会面1小时,研讨该主题下的具体问题。后来具体日期稍有调整,但仍是每月分别指导一次。从1918学年起,刘师培所担任的研究科目调整为经学、史传、中世文学史、诸子四科,是国文教员中担任科目最多的。身为国学大师的刘师培,因具有广博的知识素养和造就,身兼4科,给所指导的研究者以贯通的学术训练,这在当时的教授队伍里至为难得。

兼职编纂处

除教学和研究活动以外,刘师培平时不经常出现在北大校园里。他自己曾这样形容道:“抱疾岁余,闭关谢客,于校中教员素鲜接洽。”周作人也回忆道,与刘师培“同在国文系里任课,可是一直没有见过面;总计只有一次,即是上面所说的文科教授会里,远远的望见他,那时大约他的肺病已经很是严重,所以身体瘦弱,简单的说了几句话,声音也很低微,完全是个病夫模样,其后也就没有再见到他了”。

1917年6月26日,教育部决定将国史馆并入北京大学,改为国史编纂处,以蔡元培校长兼任处长。国史编纂处分纂辑与征集二股,纂辑股纂辑民国史及历代通史,征集股掌征集一切史料。不久,蔡元培便聘刘师培等人为纂辑股纂辑员。

1918年2月28日,教育部批准了国史编纂处报送的国史编纂略例,刘师培负责通史部政治史长编之“志”和文明史长编之“风俗”。他为这项工作付出了很大心力,在事务员与书记的协助下,很快就编出大量稿本。在1918年6月20日召开的国史编纂处会议上,他所提交的编纂报告为“文明史风俗类”与“政治史志”(三国南北朝)。在1919年3月上报的《国史编纂报告》中,又有《纂辑员刘师培报告书》,为编纂完善的中国政治史和专门史(文明史实即各类专史)打下了良好基础。对刘师培而言,他早年所编的《中国历史教科书》既已采专史合编形式,其专史分类与国史编纂处此次的分类大致相符,所以他做起这项工作来驾轻就熟,成效显著。

“文学史”垂范后世

在北大的3年里,刘师培学术上所做影响最为深远和取得成就最大的事情,是有关“中国文学”、“文学史”课程的讲授与《中国古文学史讲义》的出版。它使《文选》派在文派之争中获得胜利,并在文学史的教学与研究方面奠定垂之后世的“典范”。

北大开设“文学史”课程,是从1903年开始的。这年颁布的《秦定大学堂章程》,规定京师大学堂之“中国文学门”需开设“西国文学史”、“历代文章流别”等课程;并提醒教员“历代文章流别”一课,可仿日本的《中国文学史》“自行编纂讲授”。此前讲授“词章”,以吟诵、品味、模拟、创作为主,着眼于训练技能;如今改为“文学史”,则是一种知识传授,并不要求配合写作练习,更接近日本及欧美汉学家的研究思路。1904年,国文科教员林传甲刊印了他的讲义《中国文学史》,是为第一部借鉴和运用西方文学史著述体例而撰之中国文学史。

从1906年起,桐城派古文家的势力,开始在京师大学堂文科居于优势。他们的课堂讲授和有关讲义,并非从文学史入手,而是回到了传统文论的老路上去,与当时增加“文学史”课程的要求不符。第二年,胡仁源出长北大,夏锡祺被任命为文科学长,开始引进章太炎一系的学者,章的弟子马裕藻、沈兼士、钱玄同、黄侃等陆续进入北大任教。

黄侃虽是章太炎的弟子,但在文学理论方面更多受到刘师培的影响。两人年岁相若,结识甚早,一直保持着朋友的关系。同在北大任教时,黄侃自觉经学不及刘师培,竟拜刘为师。刘师培的学说,是《文选》派的后劲,作为扬州后学,他继承并发展了乡闾先贤阮元的文学思想,强调“骈文一体,实为文体之正宗”,而“明代以降,士学空疏,以六朝之前为骈体,以昌黎诸辈为古文,文之体例莫复辩,而文之制作亦不复睹矣。近代文学之士,谓天下文章,莫大乎桐城,于方、姚之文,奉为文章之正轨。由斯而上,则以经为文,以子史为文;由斯以降,则枵腹蔑古之徒,亦得以文章自耀,而文章之真源失矣”。

对于刘师培的文学观念,章太炎并不完全赞同;黄侃则折衷师说,推陈出新,但见解上更靠近刘师培。黄、刘二人1917年在北大携手共讲“中国文学”课,一年级“中国文学”课每周6小时,黄侃、刘师培各授3小时;二年级“中国文学”课每周7小时,黄侃4小时,刘师培3小时。从此,北大由崇尚唐宋古文,转为提倡魏晋六朝文。

对于“文学史”,刘师培并不陌生。早在1905年,他就以《文章原始》、《南北学派不同论?南北文学不同论》等文纵论文章之起源、发展历程和不同地域的文学发展历史,且引涩江保的《罗马文学史》证明文学变迁之理,“昔罗马文学之兴也,韵文完备,乃有散文;史诗既工,乃生戏曲。而中土文学之秩序适与相符,乃事物进化之公例,亦文体必经之阶级也”。随后他又编出《中国文学教科书》第一册、《中国历史教科书》、《经学教科书》等概述学科演变历程的“讲义”式著作,从而熟知此类著作的编写“义法”。所以一当进入北京大学,讲授文学史,编写教科书,在他那里是驾轻就熟。

自然,他在北大讲授文学史,还有一重意义,那就是摒弃桐城派以传统文论代文学史的套路,恢复了当年林传甲编《中国文学史》时的初衷——以“文学史”作为知识传授的主要途径。而且从此以后,“文学史”的讲授格局基本被固定下来,形成较稳定的理路与方法,一直延续至今。

刘师培在北大时的讲义和有关讲授内容,主要有《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汉魏六朝专家文研究》、《文心雕龙讲录二种》等。《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1917年即由北京大学出版部出版,并在此后多次再版;《汉魏六朝专家文研究》和《文心雕龙讲录二种》均为罗常培笔录,前者于1945年由独立出版社印行,后者以“左庵文论”为总题分载于《国文月刊》第9、10、36期。这其中《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最为著名,差不多成了经典之作。鲁迅曾赞誉道,中国文学史一类“我看过已刊的书,无一册好。只有刘申叔的《中古文学史》,倒要算好的,可惜错字多”。《中古文学史》“辑录关于这时代的文学评论”,“对于我们的研究有很大的帮助。能使我们看出这时代的文学的确有点异彩”。鲁迅的看法,可说是代表了当时不少专家的共识,并非过誉。

在研究方法上,刘师培特别注意考察文学的变迁。这与他的文学史观念分不开,即“文学史者,所以考历代文学之变迁也”。在《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里,他以两课的篇幅(第三课《论汉魏之际文学变迁》和第四课《魏晋文学之变迁》)专门谈文学变迁,把文学变迁放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加以考察,分析促使变迁的各种内外部因素,以及变迁中的各个流派。从文学史的研究实践看,这种方法是非常可取的,以至于惠及后学,成为“典范”。在《讲义》出版后通过的北大中国文学门教授会课程说明里,亦主张讲授文学史的目的在于“使学者知各代文学之变迁及其派别”,这显然是与刘师培的文学史观念相一致的。

总之,刘师培在北大所从事的文学史教学与研究活动,尤其是《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的出版,确实起到了垂之后世的“典范”作用。诚如有论者所言:“在现代中国学界,真正将‘文学史’作为一‘专门学问’来深入探讨,而且其著述的影响历久不衰者,此书很可能是第一部。”

【大师小传】

刘师培(1883—1919),字申叔,号左盦,江苏仪征人。他是刘贵曾之子、刘文淇的曾孙。在母亲李汝谖的教授下,他8岁就开始学《周易》变卦,12岁读完四书五经,并开始学习试帖试,有《水仙花赋》、《凤仙花诗一百首》等。1897年起开始研究《晏子春秋》。19岁中举。

1904年春,刘师培参加开封会试。临行前,作《留别扬州人士书》,呼吁创办新式学堂、鼓励出洋留学。落第回乡后来到扬州,创办师范学会和协助扬州乡人出洋留学社,发表《论留学生之非叛逆》,支持学生运动;又作《黄帝纪年论》,提出以黄帝纪年取代封建帝王纪年。

1904年秋,受王无生(字郁仁)的影响,到上海与章太炎、蔡元培、谢无量等一起参加反清革命,参与《俄事警闻》、《警钟日报》和《国粹学报》的编辑工作,积极为《中国白话报》撰稿,用通俗的语言向民众宣传普及革命主张,作《中国民族志》、《攘书》、《中国民约精义》和《匪风集》,并加入中国教育学会、光复会、同盟会、国学保存会等进步组织,参与万福华行刺王之春行动,成为一名激进的革命党人。他与何震结婚后,夫妇二人都参加革命活动,被上海革命党人比作普鲁东和索菲亚。

1905年,他参与编辑的《警钟日报》公开辱骂德国人,遭到通缉,化名金少甫,逃亡嘉兴,协助敖嘉熊处理同盟会温台处会馆事务。

1906年春至芜湖,与陈独秀在安徽公学组织岳王会和黄氏学校,宣传革命,发展党人,培养专门从事暗杀的人才。同时编辑出版《中国文学教科书》、《伦理学教科书》、《经学教科书》和江苏、安徽、江宁《乡土历史教科书》等。

1907年春节,应章太炎等邀请,刘师培夫妇东渡日本,结识孙中山、黄兴、陶成章等革命党人,参加同盟会东京本部的工作,与章太炎等参与发起亚洲和亲会,先后发表《普告汉人》、《悲佃篇》、《辨满人非中国之臣民》等。

1907年6月,受日本无政府主义思潮的影响,刘师培夫妇发起成立“女子复权会”和“社会主义讲习会”,创办《天义报》和《衡报》,宣传无政府主义和社会主义理论,提倡废除等级制度,实现人权平等,实行无政府主义。同时,成立“农民疾苦调查会”,征集民谣民谚,反映农民疾苦;组织翻译《共产党宣言》和克鲁鲍特金《面包掠夺》、《总同盟罢工》等,在同盟会之外另立旗帜。

同类推荐
  • 寻找平山团

    寻找平山团

    “平山团”让“子弟兵”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别称,使中国共产党执政前的*后指挥所落脚西柏坡成为必然。它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为取得民族独立和解放所走过艰苦卓绝的光辉历程,蕴含了中华民族伟大而永恒的精神品质,折射出可贵而独特的精神风貌!书稿约50万字,通过作家视角,用纪实手法采访一百多名平山团老战士及其知情人、烈士后人等,深入挖掘平山团在抗日战争中的光辉历程,再现平山团转战南北那些可歌可泣的传奇故事和富有地域文化色彩的性格特征,塑造太行子弟兵“忠勇稳定、悲歌慷慨”的英雄形象,凸显中国共产党在河北的深刻影响以及河北人民在在抗战中的辉煌篇章。
  • 敬重与惜别

    敬重与惜别

    本书是张承志总结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几次居留日本经历的一部心血之作。勾勒了中国读者渴望了解的一些日本历史文化梗概;独自的体验里,凝结着对天下大势的估计。不同于往昔的名人旅日谭,也不同于当今的学者论文集,此书以良知与自省为武器,疾呼历史的大义、国家的和平,以及民族精神的升华。
  • 精品文学书系:一生必读的外国散文经典

    精品文学书系:一生必读的外国散文经典

    阅读经典,会得到一种很好的阅读享受。在阅读中开始品读他人的人生,同时也开始规划你的人生。李超主编的《一生必读的外国散文经典》所编选的文章在强调深刻性、哲理性的同时,更强调可读性和趣味性,因此读来如行云流水而无晦涩之感。会成为广大青少年关于阅读的美好的青春记忆,因为在阅读经典的同时,你对世界的阅读也有了一个好的开始。
  • 文化生态视镜中的中国报告文学

    文化生态视镜中的中国报告文学

    本书内容包括:近代文化转型与中国报告文学的发生,发生期中国报告文学的基本形态,左联的文化策略与报告文学的崛起,政治文化制导与报告文学的演化等。
  • 爱神木:黄三自选集

    爱神木:黄三自选集

    本书将收录的杂文分为“思源篇”、“念旧篇”、“感怀篇”、“游踪篇”、“事件志”、“书信录”六个栏目。
热门推荐
  • 索隆我跟定你了

    索隆我跟定你了

    无意穿越到海贼世界,遇见众多男神,花痴的麦夕该如何招架?!!霸道不失温柔的索隆,细心体贴的香吉士,豪迈讲义气的艾斯,都在麦夕心里占据着不可代替的位置,亲情、友情还是爱情?自从遇见路飞这些伙伴们,让她体会到了从未感受过的温暖,麦夕决定要一辈子呆在这些人身边!
  • 灵鬼异谈

    灵鬼异谈

    万千世界,灵鬼异谈,疯狂阅读,绝对恐怖!
  • 修正人生路

    修正人生路

    今生的重生人士!回想前世的伤心,失落,磨难;时空交错下的的情与爱,梦境中的恋人与妻子。今生,今世,如何面对?爱情与事业,又如何选择?
  • 强娶绝色相公

    强娶绝色相公

    穿越?遭遇美男?而且还不止一个?甄美脸望着天,掰着手指头数,一个,两个,三个……天啊,谁还能淡定得了!不行,她要倒追美男!啥,这群人一个比一个厉害,权力一个比一个大?天,亲了抱了居然还跑不掉了,呜呜,她不要这么多老公啦!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星星上的许诺

    星星上的许诺

    一群人的前世今生,上辈子的爱恨情仇,轮回之后又有怎样的惊天动地。一个柔弱的小女子,如何在爱情中成长,面对上辈子的爱与恨,又该怎样抉择。前生已经枉然,今生又该何去何从
  • 倾城独心:五帝溺爱

    倾城独心:五帝溺爱

    我可以不屑一切,冷血无情,追求目标的不择手段。可是你为何让我....却.觉得一切都是浮云。——你是冷血,任性。但在我面前我会把你打会原形,就一句话“要么爱,要么死。自已选”——现世煞女,无情陷害。再次睁眼,谁是谁一朝蜕变。斩杀过去,夺取未来。身藏奇异,身世迷离,谁欺谁刹天灭地。唯有他能征服她,管教她,宠她至天地大乱。
  • 心经修行课:过往不恋将来不负

    心经修行课:过往不恋将来不负

    《心经修行课:过往不恋将来不负》出自艺术大师李叔同之手,他是著名音乐教育家、美术教育家、书画家、戏剧家,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等造诣于一身,堪称全才。他的文字是美的代表。书中李叔同先生的诗文词赋、人生领悟,犹如洗涤心灵的净化剂,帮助我们洗去浮世铅华,释放生命本真。《心经修行课:过往不恋将来不负》是一本文学作品集,收录了李叔同先生在封建时期、民国时期及抗战时期的不同作品以及李叔同先生本人对绘画、书法、篆刻的认识,并提出相关的学习方法。
  • 风雨阁之外编杀手

    风雨阁之外编杀手

    杀手界历来好纷争屠杀,由兽人萨满贤院强力支持的风雨阁是人类世界最强大的杀手组织,它的存在以灭杀人类各国贵族和大富豪组成的同惠盟组织为目标,从而使同惠盟无法控制全人类。风雨阁阁主的一些目的为干将乌拉白看穿所以排斥乌拉白,乌拉白为了分散风雨阁阁主的注意力和实现某种目的培养并重用两个外编杀手。在圣级人物林立世界中,两个年轻的杀手尝尽人间的酸甜苦辣,世界上不缺乏勤奋和聪明的人,他们不得不面对各种强大的敌人,而他们知道自己身不由己也尽力去适应。为了活命他们顺从,为了活命他们也抗争,可是人与人之间本来就是背叛时的先背叛,他们是否能坚持原来的初衷呢?
  • TFBOYS的欢喜冤家

    TFBOYS的欢喜冤家

    TFBOYS的欢喜冤家:江馨雨、王亦雪、颜洛倾。她们都爱上了三只,可是某些人就不服了,万般阻挠她们跟三只在一起。最后,克服重重困难的她们能否跟心仪的三只在一起呢?敬请期待吧!
  • 风绝

    风绝

    异能的对抗。乱世的阴谋。真挚的爱情。到底会是什么样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