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029400000020

第20章 祸起荆州(2)

刘备的到来,正好弥补了张绣留下的空缺。对于刘表来说,这是一支百战部队,虽然人数不多,但兵强将勇,而且这些人对曹操有着天生的敌对情绪,保证能战至最后一兵一卒,不会像张绣那样中途倒戈。换句话说,让刘备去攻打曹操,那是不用动员的。

刘备自然也乐得有个安身之所,享受刘表源源不绝的补给。

于是"双刘阵线"一拍即合,一外一内,一主一辅,一文一武,随时准备在曹操背后放冷箭。

不过,出兵的时机却并不好拿捏,刘备在建安六年年底来到荆州,但接下来整整一年都没有什么作为。建安七年中大部分时间,曹操都待在兖州与豫州休整,五月袁绍病逝后,曹操更可以好整以暇地坐看袁家内讧,巩固南方防线。

相信不管是刘备还是刘表,都还不至于手痒到对力量正慢慢回升的曹操动手。

直到建安七年第四季度,情况终于有了变化。

曹军开始动员北上,攻击在黄河北岸的袁尚与袁谭部队。建安八年三月,曹操集中火力攻陷重镇黎阳,逼得袁谭、袁尚向北撤退。四月,曹操更进一步北进,准备攻打袁家的大本营--冀州首府邺城。

荆州双刘就在这个节骨眼儿上动手了。

建安八年(公元203年),约四五月份,刘表正式命刘备出兵北伐。于是刘备从新野出发,大军一路势如破竹,经过宛城后向北直逼南阳郡与颍川郡交界处的叶县,不但收复了大半个南阳,离许都也不过七十公里。

面对刘备强悍的复仇式攻击,人在河北的曹操连忙派遣心腹爱将、建武将军夏侯惇以及禆将军李典、于禁督率数军前往迎敌,曹操本人也听从了郭嘉的建议,暂时放下河北,回师许都,准备应付南方事变。

话说夏侯惇自从五年前在小沛被张辽、高顺击败之后,军旅生涯就一直不大顺当,当曹营诸将正在和四方的敌人周旋时,夏侯惇却领了一个济阴兼陈留太守的官职,在曹操地盘的正中央负责工程建设、粮食生产等后勤工作,毫无用武之地。

对于个性勇悍的夏侯惇来说,这无疑是很郁闷的,如今曹操能再给他一次机会,对手还是个数次败于曹操的软柿子,夏侯惇自然希望能够好好把握,奋勇立功,借机一扫颓势。

可惜他遇到的是进化过的刘备,也可理解为:刘备2.0版。

却说夏侯惇率军来到叶县,与刘备军展开对峙。一天,探子忽然来报:刘备军的屯堡冒起大火,原本驻守于屯堡四周的部队已不见踪影。夏侯惇忙派人进一步探察,得知屯堡其实是敌军自己烧的,而且敌军一早便已向西南宛城方向撤退了,行军速度颇快,眼下已退出数十里。

夏侯惇岂能放过这个千载难逢的立功良机?他随即下令,各部队向南自由追击,务必摘下大耳通缉犯的脑袋。

这时候地位最低的李典跳出来给他浇了盆冷水,他告诉夏侯惇:"敌人没有理由撤退,估计是设有伏兵,往南道路狭窄逼仄,草木深长,追击会有危险,还是放弃好。"

但夏侯惇此时已是热血沸腾、立功心切,哪里听得进这种踩刹车似的建议?他命令李典留守,自己则与于禁率军向南追赶刘备。

夏侯惇一路往南,一追就追出了六十公里,经过堉水后,来到一座名曰博望的小县。说起来,这个地方也还颇有些来历,曾经是西汉大外交家张骞的封地,也是南北交通要道。

李典的猜测没错,刘备的确设下伏兵,而地点便在此处。

伏兵设好之后,刘备便专等着曹军来自投罗网。夏侯惇果真追到此处,结果中伏大败,损失惨重,将领夏侯兰被俘,多亏了后方留守的李典及时支援,夏侯惇这才安然撤退。

根据史书上的记载,这场胜仗扎扎实实是刘备打的,诸葛亮当时还在襄阳务农,与这场战争没有任何关系。

"博望坡之役"可以说是刘备到目前为止作战生涯的代表作。虽然夏侯惇吃败仗不稀奇,但是他的副将于禁可在河北战线威名赫赫,他们所率领的部队,也一定比之前的王忠、刘岱、蔡阳所率领的部队精锐得多,刘备能得胜并不简单。

更重要的是,这是历史上第一次记载刘备使用复杂的军事战术(相对来说),这不单意味着刘备的战术大脑开窍,更显示出他所率领的部队在训练与组织上已成功进阶。

读到这里,也许有人会说:只不过是简单的诈败伏击而已,在兵法中属于最末流的战术,有什么好吹的?

那是你没当过兵,如果你在军营锻炼过,对带兵打仗就会多少有点了解。指挥部队并不是打电子游戏,点几下鼠标就行,必须依靠精确的指令与长时间的训练。这么说吧,要想让一支一百人的队伍绕圈圈,就可能得花上半天的时间,更不用说什么分进合击、埋伏突袭、衔尾追击之类的战术了。

身为一军统帅,像这种诈败伏击的战术不可能让每一个士兵在事前知晓,因此士兵们所获得的指令一定先是撤退,退到半路后才转换队形。如果没有充分的训练,士兵接到撤退指令后可能会处于无心作战的状态,即便士气没有低落,也肯定无法快速地在撤退途中妥善分布到每个埋伏点,并在适当时机对敌军发动致命一击。

在刘备过去的作战生涯中,我们未曾见过这种复杂战术的运用,由此可见,在经过曹操与袁绍阵营的洗礼之后,刘备已将自己跟手下的部队提升到了另一个等级。

至于倒霉的夏侯惇,可就没有这么好运了。这场博望之役是他最后一次单独统兵作战,从此之后曹操可能对这位大哥死了心,让他专司后勤,最后做到"督二十六军",类似于现在的后勤总司令、装备部总司令的位置。

不过,刘备与后方的刘表并没有为这次胜利大搞庆祝活动的心思,因为他们心里很清楚,小怪被打败,接下来该轮到真正的boss现身了。

果不其然,同年八月,曹操亲自向荆州开刀。

专职特务

这一节,我想单独说说郭嘉这个人。

建安十二年春天,曹操阵营在评估是否远征乌丸时,刘备、刘表的威胁成为争议的主要焦点。

当时曹营诸将如张辽等大多认为袁尚兄弟已经被打得穷途末路,乌丸又与这哥俩非亲非故,双方根本不可能有效合作,今日如果动员大军北伐,他日刘备和刘表必然会兴兵攻打许都,恐怕情况会变得不可收拾。

正当曹操左右为难之际,有一个年轻的参谋跳了出来,力排众议,强力建议远征。

此人分析道:"第一,乌丸自以为离我们遥远,轻于防备,我们发动突击,一定可以取胜。第二,袁绍在河北素有恩德,我方才刚取得四州土地,民心未定,倘若袁尚借乌丸之力南来,汉人胡人全都会响应,恐怕冀、青二州不保。第三,刘表与刘备方面,刘表是个只说不做的名嘴之流,他明白自己没有办法驾驭刘备,如果让刘备担任重要军职,恐怕最后会不受控制,如果随便给刘备安排个小职务,刘备又不会愿意,因此不会有北伐的危险。综合以上三点,主公大可全力远征,毋庸忧虑。"

曹操听后大喜,决定远征乌丸。

事后的结果证明,这一番分析完全切中要害,曹操后来的确以突袭击破乌丸,而刘表也没有接受刘备北伐的提议。

做出这样既理性,又不乏创意的分析之人,名叫郭嘉。

郭嘉,字奉孝,豫州颍川人,家世背景不详,年轻时曾一度前往袁绍帐下寻找机会,后来在荀彧的牵线下,转投入曹操帐下,担任曹操的司空军祭酒。那一年,郭嘉二十七岁。

郭嘉在曹操帐下一共待了十一年,这十一年间,郭嘉从未担任过正式的中央或地方职务,也没有带过兵、打过仗,大部分时间他都以军祭酒这个非正规的身份待在曹操身旁,为曹操分析局势,提供意见。

历史上,郭嘉为曹操提供的意见很多,但我认为最能代表郭嘉风格的,有以下三个。

第一个是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刘备于徐州公开叛曹时,曹操面临是否东征的决策问题。郭嘉告诉曹操:"袁绍反应慢,个性多疑,不会那么快出兵。而刘备新叛,还未得民心,只要快攻,一定可以获胜。"

曹操采纳了这个意见,他迅速击破刘备,并及时回军守住官渡,而这期间,袁绍并无大的作为。

第二个带有明显郭嘉风格的决策,发生在官渡之战时。当时有传言说孙策将发兵攻许都,曹家诸将都颇为忧虑,郭嘉却认为:"孙策刚并吞江东,所杀的都是一些很得人心的士豪,但孙策对此却并没有警惕,如果遭到刺客伏击,他也不过就是一个凡人罢了,依我看,孙策早晚会死于匹夫之手。"

果不其然,没过多久,孙策便遭暗杀而死。

郭嘉的第三个代表作,便是之前所述对于远征乌丸的分析。

相信读完以上文字后,列位读者应该对所谓的"郭嘉风格"有了基本的了解,那就是:这些建议都十分大胆而主观,缺少客观因素的辅助,许多部分更违反经验法则,与其说是分析,更不如说是赌博。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聪明如曹操者,怎么会相信这种胡扯乱猜,还愿意将身家性命全部押上呢?

我们不得不相信,郭嘉的这些判断,一定有所依据,而且是很确切的依据。

假设今天一位白宫军事参谋向奥巴马总统建议自韩国撤军,理由是朝鲜领导人性格"优柔寡断",因此没有朝鲜入侵之虞,奥巴马大概会想个几秒钟,然后问那位参谋:"你和朝鲜领导人很熟吗?"

同样的问题也适用于郭嘉提出的建议。他判断袁绍不会出兵是因为袁绍"性迟而多疑";判断孙策会被暗杀是因为孙策"轻而无备";判断刘表不能用刘备是因为刘表"坐谈客耳,自知才不足以御备"。

话说郭嘉不过是个身体欠佳、大多数时间窝在兖州的标准宅男,他是从什么渠道得知袁绍、孙策、刘表的性格特征和内心想法的?《南方周末》?电视台的人物访谈?上述三人的微博?显然都不是。

或许这就是郭嘉对于曹操来说所具有的最独特的价值:一张广大而深入的情报网。

中国史书上对于"情报"一向不多着笔墨,好像秀才不出门,掐指一算,便真能知道天下事一般,但在那个没有天眼通、顺风耳、水晶球以及互联网的世界中,情报的来源仍须靠"人"的查探与传播,而如何结识、布置和选择这些提供情报的人,便是一门高深的学问。

根据《傅子》记载,郭嘉年轻时相当神秘,他暗中结交许多"英隽",而不与"俗人"来往,因此天下很少有人知道郭嘉的名号。

或许这就是郭嘉之后长期从事地下工作的开端,他所结交的这些神秘的"英隽"们,便是其布下的线人,靠着庞大的情报网络,郭嘉能够清楚地掌握各地诸侯的动向,包括袁绍的小儿子病危,许贡的门客蠢蠢欲动,刘表对刘备已经起了戒心,诸如此类。

这,或许也能解释郭嘉常遭到同僚弹劾以及他官位始终不高的原因。

由于情报工作的特殊性,郭嘉言行显得特别地隐秘怪异,不知情的正直士大夫如陈群等人,便常向曹操打小报告,但曹操都一笑置之。也正因为情报头子的特殊身份,即使郭嘉对曹操贡献良多,也只有封侯但未曾升官,他必须紧跟在主子身旁,提供最机密的讯息和最精准的建议。

当然,搜集情报只是郭嘉能力的一环,对情报的判断和分析能力,才是郭嘉出类拔萃的地方。

举例来说,今天襄阳的情报员传来"刘表于十天内招待刘备饮宴三次"的消息,或许有人会解读为"刘表与刘备关系密切,因此刘表可能会命刘备出兵北伐",也有人会解读为"刘表正努力牵制刘备军力,因此没有北伐的顾虑",究竟怎样解读才是最正确的,这就是解读者能力的展现了。

郭嘉能屡次对局势做出正确的判断,表示他不但情报来源充足,而且对于局势更有着过于常人的洞察力,无怪乎曹操对郭嘉信赖有加、言听计从。

当然,郭嘉是曹魏方面的"情报头子",这只是笔者的个人推测,没有真凭实据,仅供大家娱乐之用。

其实,有关郭嘉的神算,历史上有许多反证。例如曹操东征徐州的刘备时,袁绍其实曾经对延津出兵,只是被于禁挡下了下来,可见郭嘉的预测也不是那么准确。关于孙策之死,裴松之也认为郭嘉的所谓预言,信口开河的成分居多,孙策只是刚好死在那个时间点上,要是孙策晚死个半年,那曹操就真的头大了。这只能说明郭嘉(其实是曹操)的运气不是一般地好。

至于郭嘉建议对乌丸采取突袭的战法,则更能说明郭嘉是个"赌徒"。

话说柳城一战,曹操打得是苦不堪言,简直连死的心都有了。战争胜利,班师许都后,曹操不但承认这场胜利只是侥幸,还重赏当初劝阻出兵者,这无异于赏了郭嘉一记大大的耳光。

尽管如此,郭嘉对于曹魏阵营的贡献仍然毋庸置疑,再加上他年纪比曹操小上十五岁,曹操甚至说考虑把事业传给郭嘉。当然,他也只是过过嘴瘾、笼络人心,甚至以此来羞辱其他参谋而已,因为说出这话的时候,郭嘉已经死了。

建安十二年八月,柳城远征结束后,郭嘉病逝,得年三十八岁。接任"司空军祭酒"这个位子的,是在曹操奉迎献帝过程中立有大功的董昭。然而也正是从那一年开始,即便曹操手下仍有众多天才智囊,对于局势的判断也明显反应迟钝了,紧接下来的赤壁之战便是最好的例证。

而时机凑巧,就在郭嘉去世的同一年,一个名叫诸葛亮的二十七岁小伙子投入刘备的帐下,天下大势,就在这一来一往、一进一出间悄悄倾斜了。此乃后话,暂且不表。

跃马檀溪

话说建安八年(公元203年)八月,曹操从许都南下,进抵汝南郡与南阳郡边界的西平县,四方兵将云集,一时间兵势滔天。

当时驻守南阳的刘备与在襄阳支援的刘表必然如临大敌、全力备战,然而就在两人的神经绷至极限时,曹操却做出了一件让所有人意想不到的事--放弃荆州,全军北返。

这是为什么呢?

排除掉曹操忽然良心发现或神经错乱的可能性,答案只有一个:必定有更为迫切的事情等着他去办。

果不其然,就在曹操挥师南下的当口,河北袁尚、袁谭两兄弟彻底决裂开战,结果大哥袁谭被小弟袁尚击败,退守青州平原,派辛毗来向曹操求援,曹操衡估利害后,决定先收拾河北势力,于是北上进军黎阳,而南方的荆州百姓们也因此躲过了一场兵火浩劫。

但即便这样,刘表仍没有放弃抗曹的努力。他以长辈的身份给袁谭、袁尚各写了封信,一方面就袁绍的过世表示哀悼,另一方面劝兄弟二人放弃前嫌,合作对抗曹操。

在信中,刘表仍称袁绍为"盟主",并强调河北团结对于同盟的重要性,如果袁氏家族内部搞分裂,"则同盟永无望矣"。

遗憾的是,那一对已被个人恩怨冲昏了头脑的兄弟俩,完全听不进刘叔叔的苦劝。袁尚持续攻打平原,而袁谭无奈之下,只得与曹操联姻,饮鸩止渴。

当南北合纵的可能性消失后,北伐大计也就成了被贴上"Archive(封存)"字样的资料夹,藏入襄阳政府档案室的最深处,取而代之的,则是荆州亲曹派的强力反击。

过去几年来,刘表与刘备联手北伐,必然使蒯越、蔡瑁一党相当不愉快,奈何刘表支持,刘备也确实打出了一些成绩,亲曹派们一时找不到攻击的着力点。然而,打从建安八年之后,刘表对于北伐以及刘备的态度,忽然起了一些改变。

首先是来自江东孙家的问题。

同类推荐
  • 记取明媚时光

    记取明媚时光

    作者以雅致艳丽的文字讲述了51位明星的故事。从谢贤、狄龙、汪明荃到范冰冰、大S、小S,从上世纪60年代到新世纪,几十年的娱乐圈的人生沉浮跃然纸上。他们的爱与痛、喜与悲、繁华与苍凉,浸透在这本书的字里行间。
  • 读懂闻一多

    读懂闻一多

    本书沿着这样的体例——“言+行+大事记+人物小传+著作精选”。巧妙而精到地展示了闻一多先生的全貌,是一套生动活泼,而又全面了解闻一多先生的读本。其中:“言”“行”取微博体形式,“言”即闻一多精辟精彩的言论,“行”则是彰显闻一多个性特质的行为。“大事记”是闻一多所历重大历史事件、社会活动、学术活动等,记录闻一多在其中的作用和影响。“人物小传”是对其一生经历的概览,尤其侧重于闻一多的成长、求学、治学等方面的经历。“著作精选”则是最能体现闻一多文化贡献的代表作品的选摘汇集。
  • 他为世界而来:成吉思汗和他的草原帝国

    他为世界而来:成吉思汗和他的草原帝国

    要想征服脚下的版图,就必须先征服人心。以小说笔法,参考史料,还原一个真实有料的成吉思汗。9岁,父亲被塔塔儿人毒死,众叛亲离;18岁,被仇敌蔑儿乞惕部抢走妻子,兴师动众;22岁,遭到结拜兄弟札木合的忌恨,挚友变仇敌;45岁,联合各部,统一蒙古,建大蒙古国,被推举为成吉思汗;以3万兵马起家,用43年时间统一蒙古草原,横扫欧亚大陆,征服720多个部族。从铁木真到成吉思汗,一路狂飙突进,出生入死,传奇不灭,征服不止。成吉思汗,一个用力量谱写历史的征服者。
  • 哥伦布——地理大发现的先驱

    哥伦布——地理大发现的先驱

    《图说世界名人:哥伦布(地理大发现的先驱)》介绍了,哥伦布,意大利著名的航海家。哥伦布的远航是大航海时代的开端。新航路的开辟,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它使海外贸易的路线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从那以后,西方终于走出了中世纪的黑暗,开始以不可阻挡之势崛起于世界,并在之后的几个世纪中,成就海上霸业。
  • 曾国藩日记

    曾国藩日记

    曾国藩写日记,就是为了提醒自己,要将自己的努力,牢牢的锁定在自己能够掌控的范畴之内。但是有意思的是,他频繁的玩出界,于是他的一生,就变得琳琅满目,丰富多彩起来。终其一生,曾国藩孜孜以求的,是成为一个普通人,斗室书斋,揽月自赏。然而这个人生目标,于他而言太过于艰难了。一旦抵达智慧之颠,再求诸于普通寻常,必然是劳而无功。再没有一条路径,比得上对日记的品评,更易于走入当事人的心中。我们品评曾国藩的日记,追溯他生命中的跌宕起伏,其目的正是通过这样一个完美的标范,寻找到人生智慧的真谛。这种对纯净智慧的汲取,不唯具学术上的、思想上的,也包括了丰富我们自己生命价值及意义的必要性。
热门推荐
  • 请叫我男神

    请叫我男神

    都说“人在江湖飘谁能不挨刀”,桃花镇这回可谓是“躺了刀”了。作为一个世外桃源的小镇,从来都是无人问津。可不知从何时起,仙族、游侠,这些个修士就像是打了鸡血,一波一波赶过来。夏小满是个桃花镇孤儿,靠“与野狗抢食”的光荣战绩做了乞丐头儿。但在自家地盘儿上,居然被那帮修士逼得亡命天涯。好在有个落魄游侠,一人一剑一马,卖相挺唬人。这游侠问他:“小满啊,你可愿与我仗剑走天下?”夏小满勉强答应道:“那就做个游侠吧,要做就做个一代男神的大游侠!”
  • 我来自未来

    我来自未来

    伊人一号来自以力量为尊的未来,却死在工作台上。一缕幽魂附身于洛家之女——洛筱沫身上,看她是如何用强大的力量玩转现代的!我,来自未来!
  • 贺兰魂

    贺兰魂

    新中国成立初始,因革命需要,战斗部队转为农建师团,从此走上了新的战场。这里的战场没有硝烟弥漫却胜似硝烟滚滚,这里的战场没有刀刀见血却更加残酷冷冽,这里的战场没有战地黄花却有着军垦人独有的军功章。这是一部开拓史,这是一部奋斗史,这是一部创业史。虽然岁月更迭,但不能更改这历久弥新的宝贵精神财富。谨以此书献给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农垦先烈们和后续接班人。
  • 情关驿站

    情关驿站

    一位才情卓然的女记者,无意中发现自己有沟通灵界的异能,她从帮助身边的朋友开始,真实记录了万世因果轮回,掀开了有情山的层层迷障
  • 大伟品水浒

    大伟品水浒

    本书由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明星警察王大伟编著。从现代法律的视角品读古典名著《水浒传》,解析《水浒传》中的相关法律问题,破解犯罪密码,是一部预防犯罪的宝典,加强个人防范的手册,为人处事的百科全书。
  • 斗神奇缘

    斗神奇缘

    重生穿越成为乞丐!在斗气的世界里,我本浪荡不羁!奈何世事逼人,少年选择失败功法!掌握主宰,枪破乾坤!
  • 悍妃在上

    悍妃在上

    摊上个凤凰男兼心机婊的爹,和一个天真软弱的娘,不过没关系,所谓的宅斗,对她来说,不过是一力降十会。彪悍惯了,人人惧她如狼虎,本以为要嫁不出去了,身边居然有人说很多年前便对她情根深种。对于骆怀远来说,上辈子光有贼心没贼胆,以至于错过了自己王妃。这辈子重活一回,定要待她如珠如宝……
  • 大方等大集经菩萨念佛三昧分卷第一

    大方等大集经菩萨念佛三昧分卷第一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穿越古代奔小康

    穿越古代奔小康

    白领林婉荷正在公司熬夜加班,不小心睡着后,醒来便穿越了。穷的叮当响不说,还有一堆极品亲戚等着她。在创业过程中却惊喜发现原来自己也有‘金手指’,仿佛自己已经看到圆滚滚的金元宝在向她招手了。
  • 妖孽冷王倾城妃

    妖孽冷王倾城妃

    她,一朝穿越变成叶府的废材五小姐,智斗庶姐讽刺庶母他,从出生,就含着金钥匙,两人偶然的相遇他便从此黏上她“都说了别跟着我了”“我有义务保护你”“啊,你有什么义务啊”“你的丈夫!”“我答应你了吗!”“嘿嘿,不答应也要答应,这件事容不得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