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043300000002

第2章 敢于在最妙的时刻拍板(2)

身为汉宗室中山靖王之后,见汉室因势衰弱,皇权旁落,便立志要恢复汉室江山。无奈兵单势薄,加上时运又不佳,根本就无法与曹操等割据势力抗衡。兵败之后,一直委身曹操麾下,整日与酒相伴,或与关羽等人以种菜为乐,一副无所大图、安于现状之态,韬光养晦来消除曹操的疑忌。

一日,曹操突然派人请刘备到府上一叙。刘备不知何故,但又不得不去。进到丞相府,曹操一见刘备就笑曰:“你在家做了好大事!”刘备不明其意,吓得面如土色。曹操指着菜园道:“玄德种得一地好菜,真不容易呵!”刘备听后心才稍安。曹操又指着园中青梅说:“今日请玄德来此,只是赏梅饮酒,别无他事。”

喝得正酣,突然阴云密布,电闪雷鸣,大雨将至。曹操借机探问刘备的底细,问道:“以玄德看来,世间谁是英雄?”刘备装出一副毫无见地的样子,故意列举袁术、袁绍、刘表、张鲁等割据一方的诸侯,曹操却一个也不认可。无奈便问道:“依丞相之见,当今天下何人才配以英雄冠之?”曹操大笑,用手指了指自己,又指了指刘备,大声说:“天下英雄,非刘使君与我莫属!”

刘备万万没有想到曹操会说自己是英雄,乍听之下,大吃一惊,手中之筷不自觉地掉到地上。恰巧电光一闪。雷声大作。刘备赶紧拾起筷子,装作不好意思地说:“刚才这声惊雷,把我手中的筷子都震落了。”操见之后大笑:“大丈夫何惧打雷?”刘备趁机道:“夫子云:迅雷烈风必变。圣人如此,何况吾辈乃凡夫俗子,焉能不怕。”就这样,刘备以一言便巧妙地将自己的失态掩饰过去了。致使曹操错以为他不过是个普通人物,而不是自己的潜在对手。如此一来,曹操便放松了对他的警惕,当刘备自告奋勇要求阻截袁术时,曹操还欣然答应,并拔数万精兵于他,刘备得此机会,终逃离险境。

刘备的韬晦之计可谓用得不露声色,出神入化,但其随机应变、灵活机动更是信手拈来。倘若刘备稍有迟疑。或行事时呆板被动,无疑历史也将重新改写。

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东西,万事万物皆有变化。此处是正,彼处可能是反;此时是是,彼时可能是非,因而只有善观世势,随机应变,才能一叶扁舟永立潮头。

万不能感情用事

——刘备负气出师终致功败垂成

领导决断,切忌感情用事,因怒而发。《孙子兵法·失攻篇》云:“主不可怒兴师,将不可以愠而攻战。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此安国全军之道。”领导者拍板决断,靠的是冷静、细致、周密的思考,靠的是对事物的内在矛盾关系及其发展变化趋势的深刻认识和理性把握:而感情用事却往往会妨碍领导者对事物作出正确的判断。因此,领导者应该力戒感情用事,做到“每逢大事有静气”。古人说得好:“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才是成熟的领导者所应具有的风范。

三国初期,吴、蜀两国曾联手以抗曹,可惜好景不长,因荆州的归属问题,吴、蜀纷争骤起,并且愈演愈烈。尤其在关羽败走麦城,被东吴杀害后,两国关系更是形同陌路。

时隔不久,曹操病逝,曹丕乘机篡夺帝位,废除了汉献帝,自封国号魏。此举顿时激起天下有志之士的群起围攻。为了“嗣武二祖,躬行天罚”,刘备受群臣的拥戴,也在成都称帝。值此天时、地利、人和的良机,倘若出兵伐魏,不但师出有名,且顺乎民意,争得战略上的主动,使吴、蜀两家破镜重圆,再度恢复战略同盟关系。可惜刘备念念不忘关羽之死,誓雪仇恨,刚一称帝,便决定起倾国之兵征讨孙权。

对于刘备的决定,蜀国文武大臣无不纷纷劝谏。赵云进谏曰:“国贼乃曹操,非孙权也。今曹丕篡汉,引起天下公怒。应该先兵伐魏国,再图东吴。”“汉贼之仇,公也;兄弟之仇,私也。愿陛下以天下为重。”诸葛亮亦谏道:“迁汉鼎者,罪由曹操,移刘祚者,过非孙权。魏贼若除,则吴宾服,愿陛下以养士卒之力,别作良图。”可惜刘备充耳不闻,坚持道:“朕意已决,无得再谏。”张飞听闻后,异常激动,即令部将范强、张达两人在三日内为三军将士打造好白盔白甲,准备挂孝讨伐东吴。范、张二人感到困难,请求宽限数日,张飞暴跳如雷,将两人重责40军棍,并责令二人如期赶制,否则军法处置。范、张二人怨恨在心,又恐不能按时完成任务,于是铤而走险,刺杀张飞,改投东吴。

刘备得知张飞遇害后,更是怒火中烧,仓促之间便领兵直奔东吴杀去。初始,凭借兵精地利之便,攻城夺池,屡战屡胜。孙权被迫提出议和,表示“愿送归夫人,缚还降将,归还荆州,永结盟好,共灭曹丕,以正篡逆之罪”。是时,刘备若能借势收兵,与东吴罢战言和,那么在一定程度上就能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并恢复吴、蜀联盟的战略态势。可惜刘备完全被复仇的情感所笼罩,加上战争伊始的节节胜利,以致未能对形势作出正确的判断,仍旧坚持一举灭吴。结果战线太长,补给难续,渐成强弩之末,非但没能灭吴,反而被陆逊一把火烧了连营,铩羽而归。从此,三国鼎立的局面被打破,蜀国从此走上了下坡路。

重感情者,必定轻理性。感情用事只会导致决断者一意孤行。负气行事,最终功败垂成。按理说,戎马一生的刘备,在主观修养上应该是比较成熟的。当初在他流亡天下时,有人曾评价他“喜怒不形于色”。重义气、重感情既是他的优点,却又是他的死穴。正是由于他过于从个人感情出发,使得他失去了理智,轻率鲁莽的作出了伐吴的决断,最后不得不带着“壮志未酬恨终天”的遗憾离开了人世。在这一点上,张飞则表现得更为突出,结果落了个“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惨剧。

可见,情感用事很容易形成偏颇、固执的心理定势,而这种心理定势的存在,使得人们从大局的角度思考问题成为空谈,从而造成决断的失误。因此,作为一名聪明的领导者,应该时时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因情感而丧失理智,否则到头来吃亏的还是自己。

不谋长远者,不足以谋一时

——朱元璋高瞻远瞩三步方针夺天下

古人云:“自古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领导者决断时,不仅要着眼于现在,更要着眼于未来;不仅要考虑眼前的利害得失,更要从全局出发,大处着眼,从自己所处的大环境看趋势,从而制定出胜敌的谋略。

明太祖朱元璋从元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参加起义军,到至正十六年率军攻克集庆(今南京),前后仅花四年的时间,就使起义队伍发展到五六十万人,并建立了以应天府(朱元璋占领集庆后,改名为应天府)为中心的稳固根据地,成为雄霸一方的军阀割据集团。

然而,朱元璋并没有被大好形势冲昏头脑。他开始遍访天下有识之士,来帮助自己制定今后的战略发展方针。经人推荐得知,朱升很有才华,其隐居在石门山中的时候,位高权重的朱元璋屈尊亲自前往石门山拜访他,向他请教夺取天下的良策。朱元璋礼贤下士的诚意打动了朱升,他献上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三步争夺天下的开国谋略。他建议朱元璋继续巩固根据地,注重发展粮食生产,不要急于称王称帝,而应该韬光养晦以求缩小目标,待到时机成熟,那时再图大举,自然水到渠成,信手拈来。朱元璋非常赞赏和认同,便把它作为了一个长期的战略方针来实施。

在政治上,为了避免树大招风,朱元璋决定暂不称王,对北方的小明王保持君臣关系,仍使用宋政权的龙凤年号,战旗不易帜,甚至连战斗口号也未改变:“山河奄有中华地,日月重开大宋天”,这与小明王的“直抵幽燕之地,重开大宋之义”的政治立场是一致的。

在军事上,朱元璋抓紧军队的正规化建设,经常命令部将带领士兵勤加操练,提高作战本领。做到呼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

在经济上,他非常注重农业生产。设置营田司,任命康茂才为营田使,负责兴修水利;派遣儒生,到各地劝课农桑;命令军队在江阴、龙江等地屯田垦荒,边打仗边生产;推行民兵制度,组织农村丁壮,一面习武,一面耕种,兵农兼资,寓兵于民。

朱元璋还非常注重军民关系,强调要“惠爱加于民,法度行于军”,要求全体将士严守纪律,爱护百姓,如有违犯者严惩不贷。亲征婺州时,他告令全军:“不准乱杀无辜,不准掳掠妇女,不准抢夺民财,违令者斩!”随同出征的亲随因抢劫民财,即被斩首示众,毫不姑息。

此外,朱元璋还注意广揽人才。攻下浙东后,又将刘基、叶琛、宋濂、章溢四大名士搜罗至帐下,并特地修建了“礼士馆”,请他们在里面居住,做自己的顾问。有了这些才华横溢的谋士的辅佐,朱元璋更是如虎添翼。

在实施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战略方针后,朱元璋的实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兵强马壮,民富粮足,深得人心。其在张士诚、陈友谅等人先后称王称帝时也不为所动,终于于1638年9月(距朱升提出九字方针已过了11个年头)攻下元朝京城大都,建立明朝,史称明太祖。

善弈者谋势,不善弈者谋子。谋势就是谋大局,就是不计较一城一池的得失,以宽广的眼界统观全局,以高屋建瓴的眼光权衡利弊,把握当下,透视未来,从而赢取最终的胜利。

《孙子兵法·计篇》曰:“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古人作战时,君王总要携文武大臣赴庙堂,一方面进行祈祷,愿祖宗保佑作战胜利;另一方面进行筹算,用“道、天、地、将、法”度量战争的得胜条件,并以此制定作战方案。现代意义上的“庙算”,实际上就是企业制定战略决策前的缜密策划,其着眼点就放在对企业未来发展的谋划和设计上。

现代市场竞争,如同军事争夺。战略决断问题仍是竞争能否取胜的关键所在。因此,运筹帷幄,找准竞争中的难点也就成了决定企业经营成败的一个关键性因素。只有谋深才能计远,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是当代企业经营者取之不尽的源泉,是企业参与竞争、驾驭市场、赢得主动的法宝。

看谁智商更高

——诸葛事前定妙计得了夫人又赢兵

预测是领导决断的前提和基础。

决断说白了就是决定下一步干什么以及如何去干,它的着眼点是未来的某一个时间或空间段。但由于各种主客观条件常会产生某些新的、不可预知的问题,因此只有全面地将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纳入思考的范围,领导者们才能真正决胜于千里之外。《诗经》中曾有:“适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之说,讲的就是凡事都应该有所准备。可见,倘若没有预测为其提供“未来信息”,决断是无从谈起的。

据《三国志》记载自刘备“借”得荆州后,并无退还之意。正当周瑜无计可施之时。忽闻刘备丧偶的消息,心生一计,告曰孙权:“主公之妹美丽刚强,何不以联姻抗曹之名,骗刘备前来东吴,将之软禁,挟迫孔明之辈以荆州来换。”孙权大喜,依计而行。

消息传到荆州,刘备听闻后,异常苦恼,忙向军师求教,诸葛亮却笑道:“主公只管前去,让赵云相伴,吾自有妙计,包您既得夫人又不失荆州。”刘备听后心稍安。诸葛亮私下召赵云,吩咐道:“吾这里有三个锦囊,内藏妙计,将军到了南徐后,以第一个锦囊上所言行事;到了年底,再打开第二个:危机关头再开第三个。此次成败全在将军身上,望将军依计而为。”

赵云领计,引五百卒相伴而行。到了南徐,打开锦囊,顿时心领神会,遂吩咐兵士大肆选购婚礼之物,并四处宣扬“招亲”一事,同时又催促刘备马上拜访乔国老。

乔国老听到如此大事,很是不解,于是去问吴国太,吴国太也未曾听闻。后方知是孙权自作主张,遂大怒:“男女婚嫁,乃人生大事,怎么我做母亲的都不知道。”孙权辩称:“此乃权宜之计。”“可现在此事已经闹得满城风雨。唉,算了。听闻刘备也乃一方霸主,我倒想见识见识。”于是传令在甘露寺相亲。吴国太见刘备仪表堂堂,气宇轩昂,很有帝王之气,又素闻刘备以仁义安天下,也就同意了这门亲事,将女儿许配于他。孝顺的孙权只得依了母亲,为妹妹办了婚事。孙权、周瑜两人弄假成真,心中苦不堪言。

周瑜见一计不成,又生一计,写信告之孙权:“刘备生于贫寒之家,极少享乐,如今可用声色犬马迷住他。离间他们内部的关系。到时候再出兵攻取荆州。”孙权依计而行。

果然,刘备沉迷于酒色,不想回荆州。赵云怎么劝说都不管用,心下十分着急。好不容易盼到年末,打开第二个锦囊,顿时明了,遂向刘备上报:“军师从荆州发来消息,曹操出兵55万,要雪赤壁之仇,荆州危机,请主公速速赶回!”刘备大惊,将军情马上告诉夫人。次日,夫妻商议停当,借口到江边祭祖。离城后,沿江一路往荆州飞奔。

孙权知晓时,刘备一行已经走远。孙权大怒,遂派两队人马追击。快到柴桑地界时,又杀出周瑜的一队人马。赵云见形势危急,忙开第三个锦囊给刘备看。刘备依计,向夫人细说孙权、周瑜以美人计诱杀自己的阴谋。夫人大怒,命推出座车,严辞斥骂追击之人,喝令赵云一行继续赶路。东吴将士哪敢得罪孙权之娇妹、吴国太之宠女,只得让开大路放行。

正当刘备等人快接近荆州时,周瑜率兵至,结果却被诸葛亮布下的伏兵杀得大败。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从故事的叙述来看,诸葛亮对事态的发展是这样预断的:

首先,孙权、周瑜的“招亲”只不过是一面幌子,那么既然是一场骗局,东吴上下肯定不知其事,当然更包括极有威势的吴国太和乔国老。倘若此事败露,孙、周二人肯定难以下台。因此,诸葛亮在第一个锦囊中吩咐赵云一到东吴,便大张旗鼓地筹办婚礼,让南徐百姓众所周知,并让刘备立即拜访乔国老。这样一来,将计就计的好戏也就拉开了序幕。

当然,孙、刘之间的矛盾并不会因为“招亲”成功而得到缓解,反而还会因此事使问题进一步激化。孙、周定会在“软”的一方面下功夫,即使刘备沉迷于“安乐窝”,离间上下之间的关系。于是,诸葛亮在第二个锦囊中定下了智激刘备回荆州的妙计。

在逃离南徐后,诸葛亮料定孙、周肯定会派兵追杀,而单凭赵云一己之力难以抵挡。这时就需要靠国太之宠女、孙权之娇妹的身份,镇住东吴追兵。以此为依据定下了第三条妙计。

此后的形势发展变化,果然与诸葛亮预断的丝毫不差,致使东吴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可见,领导在预断时,只有对客观事物的矛盾作出全面透彻的分析,才能准确地把握事态的发展,而只有对事态的发展变化看清楚了,作出的决断才愈高明。实际上,人们在决断过程中常有“事前诸葛”和“事后诸葛”的说法,虽然两者都是对客观事物的讨论,但却有着天壤之别,前者说明处事有先见之明,处处主动;后者则是亡羊补牢,悔之已晚。而所谓的“未卜先知”也并非像大家所想的那般玄乎,其实这也是对客观事态分析的结果罢了。

找准得力助手比什么都重要

治国安郭,立功着事,必须依靠智力,依靠人才,所以,识才选贤便成了“人主的第一要务”。能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选用好的干才,是衡量领导者能力的重要标志。“非知人不能善其任,非善任不能谓之知。”

——孟子

“事之至难,莫如知人;事之至大,亦莫如知人;诚能知人,则天下无余事矣。”

——陆九渊

同类推荐
  • 我想,我能,我成功:心态积极成功不是梦

    我想,我能,我成功:心态积极成功不是梦

    现实中不同的人选择不同的生存之道,于是他们处于不同的生活状态,有的人依靠自己的体力和技能,有的人依靠自己的学历和知识,还有一部分人则依靠自己的观念和勇气。那些只能出卖体力和技能的人们,大都生活在社会的底层,而那些一味地追求学历和知识的人永远也不能成就大的事业,唯有那些不断更新观念,大智大勇者能成为上层之人,做时代的强者。
  • 九型人格生存手册

    九型人格生存手册

    当你翻开本书时,你就已经开始了一场奇妙的自我发现之旅。如何认识自我,发现自己的优势,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与他人融洽相处,九型人格可以助你解开所有与性格相关的秘密。
  • 无敌口才

    无敌口才

    本书内容围绕各种现实生活中的场景展开,包括二十五个训练和口才水平权威分析,并且每部分训练中都包含理论分析和技巧训练的方法。
  • 生命中不可错过的精彩

    生命中不可错过的精彩

    本书用散文般的细腻让读者娓娓描绘一件件生活彩插,请暂时停下您忙碌的脚步,看看周围的世界,是否发现原来生命别有洞天,原来生命如此精彩!
  • 肯定自己:一位父亲写给儿子的116封信③

    肯定自己:一位父亲写给儿子的116封信③

    在本书中,刘墉以一封封亲切的亲笔信,写给刚考上纽约史岱文高中的儿子刘轩,信中针对儿子每日生活所遭遇的事件加以发挥及引导,寄理于情的字字句句间,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教诲与期许。这些刘氏家书影响了千万家长、老师的育子方针与教育理念,也改变了千万学子的人生态度和生命视野。跨越二十年的成长,穿越二十年的对话,父情子心相互辉映,育子经典历久弥新……这是影响千万人的励志家书,这是激励千万人的人生参考。
热门推荐
  • 传宗接代

    传宗接代

    七十年代初期,一个重男轻女的父亲让侄子顶替了大女儿进城的机会,他畅想着在城里为家族传宗接代。然而留在乡下的大女儿因骗婚被逼而亡,妻子救女心切失足落水命归黄泉……多年后,他又在儿子和侄子及女儿的孩子身上寄托着无限希望……
  • 终极一班之夜星岚

    终极一班之夜星岚

    傲慢的夜家大小姐,腹黑的时空少盟,魔界的王子转眼变成金时空汪大东的妹妹——汪天岚。
  • 快乐心灵的动人故事

    快乐心灵的动人故事

    故事是青少年认识世界的一扇窗口,是开启智慧之门的一把钥匙。当青少年朋友们面对失败、遭受挫折和感到失望时,本书会给他们力量;当青少年朋友们迷茫和失落之际,本书会给他们慰藉。一个个短小平凡的故事,简单的语言,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一个智慧的人必然是一个善于从平凡的事情中、从简单的语言中领悟大道理、发现大智慧的人。
  • 再生缘:我的温柔暴君

    再生缘:我的温柔暴君

    他是西凉国传说中最奇谋睿智,果敢狠辣的王。传说,他曾让一个女子三千宠爱集一身,羡煞天下人;传说,他曾为她一夜里斩杀百人,将宫殿染成炼狱;传说中,他最终却赐了此女腰斩之刑……他一生只有一个子嗣,孩子母亲身份不明。会是那名女子为他生的子嗣吗?她真的就这样死去了?
  • 诛魔屠神

    诛魔屠神

    无须敬仰高高在上的神,无须惧怕目中无人的魔,神魔是可以诛杀毁灭的。天地异界的未来由你而定,你就是主宰。吾若主宰,神魔必灭。
  • 王俊凯之人走茶凉

    王俊凯之人走茶凉

    漆黑的夜晚一帮保镖围着一个头发凌乱的十几岁女孩“小姐,请跟我们回去吧”领头的保镖说着
  • 中小企业成功经营十三讲

    中小企业成功经营十三讲

    本书以真实资料为基础,按照会计工作的业务流程和操作步骤,详细介绍了中小企业开业筹划、建账、日常业务处理、对账、结账、调账、报表编制、纳税操作等内容。
  • 难以解释的真实灵异事件

    难以解释的真实灵异事件

    本作品是作者收集亲身经历和亲口听朋友讲述自身的灵异故事,从中悬疑有一些解不开的谜结,不管世上是否存在鬼怪,但,当你阅览本作品后会发现很多的不可思议甚至有可能某些情节你自己也亲身经历过...
  • 极致婚宠:麻辣小悍妻

    极致婚宠:麻辣小悍妻

    六年前一场车祸,一场精心策划的婚姻葬送她的青春,表面上对她疼爱有加的丈夫仅仅是为了报复,当亲眼看到前一晚上还给她过生日要和她生孩子丈夫李祁牵着另一个女人的手出现在婚纱店中挑选婚纱,夏浅恨不得立马上前亲手掐死这两个人,在爱情滋润下沉浸了两年的大小姐脾气喷涌而出,且看夏浅怎么斗小三,踢渣男……
  • 有一种气场叫风范

    有一种气场叫风范

    一个人要想成就事业,要想带领好团队,除了天时、地利、人和因素外,最关键的还是要拥有成功者的气质与风范,否则,即使团队成员再优秀,碰到一个没有成功气质和领袖风范的领导,团队也很难形成凝聚力,当遇到外部强大压力时,团队便容易分崩离析,失败的结果在所难免。所以领袖风范对企业经营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个让员工看到承担着大义的领导者,员工的忠诚度会更高,凝聚力会更强,生产力会更旺盛。是不是只有领导者才需要这种风范呢?当然不是,风范不只是精英的特征,更是我们普通人日常工作必须践行的行为准则。孟子曾说:“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