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场上,掌权的人,多少都懂得一点“术”。术作为官员个人保护自己的一种手段,本身不具善恶,关键在于使用它的人。韩非子说: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杀生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之所执也。法者,宪今著子官府,刑罚必于民心,赏存乎慎法,而罚加乎奸令者也、此臣之所师也。君无术则弊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此不可一无,皆帝王之具也。
被认为是西方政治学鼻祖的马基雅维里在《君主论》中,论述过君主的统治术。他说:
必须通晓世界上的两种斗争方式:一种是运用法律,另一种是运用武力。第一种斗争方式是人类特有的,第二种斗争方式则本是属于野兽的。由于人类常常感到人类独有的那种方式不敷使用,所以便启用本属兽类的那种斗争方式,作为君主更有必要通晓这两种斗争方式。
所谓君主通晓野兽的方式,实指他能同时效法狮子和狐狸。狮子没有狐狸具备的那种识别陷阱的本领,狐狸则没有狮子具备的那种战胜豺狼的本领。因此,君主必须是一只狐狸,以便辨认陷阱;同时,他又必须是一头狮子,以便让豺狼望而生畏。狐狸不明白自己同时是狮子的好处,所以,只能永远做狐狸;狮子不明白自己同时是狐狸的好处,所以,只能永远做狮子。但一位君主可以既是一头狮子,同时又是一只狐狸。
所以,术的提出,是专门为专制君主服务的,除了皇帝外的其他官员使权弄术,则为人所鄙视。一般官员对于术,只可偶而为之,若自以为得计,惯弄权术,则没有好下场。和珅便是一个突出的例子。
和珅本是一个非常有才能的人,他精通各种语言,这在清高宗所写的两次《象赞》里有明确记载:一在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平定台湾二十功臣象赞》里说,和珅“承训书谕,兼通满、汉”;二是在乾隆五十七年(1798年)《平定廓尔喀(今尼泊尔)十五功臣图赞》里也说,和珅“清文(即满文)、汉文、蒙古、西番(即藏文),颇通大意”。原注有云:“去岁(乾隆五十六年)用兵之际,所有指示机宜,每兼用清、汉文。此分颁给达赖喇嘛,及传谕廓尔喀敕书,并兼用蒙古、西番字。臣工中通晓西番字者,殊难其人,唯和珅承旨书谕,俱能办理秩如”。当时满汉大臣中能兼通满、汉两种语言者,已不多见,像和珅一人能通满、汉、蒙、藏四种语言,确实难能可贵了。
和珅还工诗能绘,非仅诵四书之辈可比。诗有《嘉乐堂诗集》,不分卷,系与弟和琳、子丰绅殷德于嘉庆十六年(1881年)合刻本,其狱中《悔诗》两首,亦均收入。画则因和王申人品甚恶,不为世人所珍,很少留传至今。已故国际著名史学家洪煨莲(业)先生藏有和珅所作山水小横披一帧,绘于棉布之上。和珅不画在绢上,也不画在纸上,唯独画在布上,这布殆即当年英使马戛尔尼所贡之细密洋布,似为创举,可谓好事。据《乾隆英使觐见记》载,称和珅为中堂。“中堂”系当时人对大学士兼军机大臣为真宰相的代称。马戛尔尼目睹和珅,说他英俊有宰相气度,举止潇洒,谈笑风生,樽俎间交接从容,应对自若,事无巨细,一言而办。异邦人记当时人情事,自属可信。
单就和珅能摸透皇帝的心理和脾气,对皇帝心理活动能猜个八九不离十来说,已足见其聪明,可惜其聪明误用。当然就谋取官职这一点来讲,和珅是成功的,但就首席军机大臣应有的职责而言,专以逢迎谄媚为能事,则又属不务正业了。也为此而搭上了自身性命。他在获罪之后方得悔悟,题为《上元夜狱中对月两首》的其中一首诗中说:
夜色明如许,嗟分困不伸。
百年原是梦,廿载枉劳神。
室暗难挨晓,墙高不见春。
星辰环冷月,缧绁泣孤臣。
对景伤前事,怀才误此身。
余生料无几,空负九重仁。
和珅在诗中说“怀才误此身”,可以说是在悲凉之中对自己作了错误的评价。应该是才能误用,而不是因才误身。可以说是腐败的君主专制制度造就了和珅这样的人物:将聪明才智专门用于曲媚逢迎,得宠于皇帝便可得到一切,取宠优先,政务置后。而和珅终生以取宠为能事,不能不说是惯弄权术之害也。
8.大兴土木,营建别墅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十二月,经乾隆帝批准,和珅从正红旗抬人正黄旗,成为上三旗满洲人。不久,乾隆帝又赐给他位于正黄旗领地德胜门内什刹海畔的一块地皮,准许他另盖新的住宅,同时又在圆明园附近赏给他一座十分有名的园林——淑春园(和珅后来把它改建成十笏园,即今北京大学未名湖一带)。此园经和珅改建后,成为当时西郊海淀一带最有名的私人园林。和珅家刚入关时,坟地便建在正红旗领地西直门外白石桥一带。和珅发迹后,因多次随乾隆帝到东陵、盘山等地巡幸,便在蓟州(今天津市蓟县)境内选好一块坟地,经过几年的营建,修好了一座庞大的“和陵”。
和珅的宅第及别墅花园至今仍有迹可寻,即今天座落在北京城内前海西街的恭王府(今文化部文化艺术研究院和中国音乐学院等单位所在地),以及北京大学未名湖畔的园林。由于和珅家被抄,坟茔拆毁,“和陵”现已无迹可寻。
和珅宅第在他被治罪后,一部分被嘉庆帝赐给了庆郡王永琰,另一部分则留给了皇妹固伦和孝公主、和珅的儿子丰绅殷德。道光年间,整个住宅全部赏给了恭亲王奕祈死后,由他的孙子溥伟继承。这座王府从民国直到抗战初期一直由溥伟居住。1937年,溥伟由于经济拮据,把王府卖给了辅仁大学。解放后,1952年院校调整,王府一部分归北京师范大学,一部分改建成北京艺术学院(即今中国音乐学院)。
和珅的宅第是由他自己一手建造的。正如前面所说,他家的老宅在西四附近的驴肉胡同。此宅是和家入关后,在北京城内正红旗领地分配的宅第。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和珅被抬旗后,其官职也由御前侍卫兼都统擢升为户部侍郎、军机大臣兼内务府大臣。此时他便想与其弟和琳分居,并谋得乾隆帝赐地——什刹海畔三座桥附近的地皮,着手营建新居。吴长元在《宸垣识略》中曾记载:“大学士三等忠襄伯和第,在三座桥西北。”和珅在大兴土木修建宅第时,曾派心腹太监呼什图通过宫内总管太监萧得禄等人偷偷潜入大内把宁寿宫的建筑式样、内部装修做成烫样,然后在和家宅院中修起了楠木建筑的房屋,这就是原名“庆德堂”,今天犹存的“锡晋斋”。关于这件事,嘉庆帝曾在嘉庆四年(1799年)发布上谕说:“所盖楠木房屋,僭侈逾制及其多宝阁,隔断式样,仿照宁寿宫制度,其园寓点缀竞与圆明园蓬岛、瑶台无异,不知是何肺肠。”又据“呼什图供和珅盖造楠木房屋时,曾令伊人宁寿宫照烫式样等语。查呼什图入禁内烫样,该总管太监并不阻止,辄行放人,应交总管内务府大臣查议等。因奏准抄出到臣衙门,臣等查得萧得禄等均系总管太监,当呼什图擅入宁寿宫烫样时并不阻止,辄行放人殊属不合,请将总管太监萧得禄、阎进喜各罚钱粮二年。首领太监董世玉、李进孝、高进喜、邓世忠罚钱粮一年。”
宁寿宫是乾隆帝准备做太上皇时居住的宫殿,建成于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八月。从中可以得知,呼什图是在乾隆四十四年以后潜入宫烫样的。
再从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御史曹锡宝弹劾和珅管家刘全僭侈逾制这一举动来看,实际上就是要弹劾和珅,但不敢直言,而拿刘全做试探。这说明和珅此时新宅第已经建成。因为曹锡宝此次弹劾刘全逾制房屋的地址,就在和珅新宅第不远的地方。很可能曹锡宝访查到了和珅住宅中有许多僭侈逾制的建筑,故想用先打击刘全,然后牵扯到和珅的办法,使其败露,最后垮台。这样就可以推定出和珅建筑新宅第的时间,大致开始于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八月以后,完成在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以前。
和珅宅第座落在北京城内风景秀丽、水源较为丰富的地方。这里北临什刹海(前海),南面不远就是北海(太液池)。周围河渠纵横,是建宅造园的理想之地。
清制规定:“国家定鼎燕京,以内城房屋分给八旗,诸王各随旗分居住。”又规定:凡从龙人关,在燕京居住下来的“旧勋、下逮甲士,皆给屋宇,以宁干止。额数价值各有定制。……凡旗分房屋,顺治十一年(1654年)议准,八旗官员兵丁俱照分定地方居住,若遇调旗更地,仍准原处居住。有情愿买房搬移者,听从其便,都统、副都统不许强令迁移。如欲自盖房者,听都统、副都统查给本旗空地,准其自盖。”因此可以得知,和珅这次新建宅第是与清朝制度相符的。
和珅盖宅第不会花他自己多少钱财。因为劳动力就是他控制的步军统领衙门的兵丁和巡捕五营的步甲等,据史料记载,服役的人有时可达千余人以上。盖房的木料、砖瓦、灰石也大部分由地方官员们贡献,即使他求人家代买,谁又敢要他的钱呢!
和珅宅第面积很可能比今天恭王府占地面积还要大些,因为今天前海西街路南的一部分院落,包括郭沫若故居等地方,当时均为和珅家柴草场和马圈。据专门搞古代建筑史的杨乃济同志介绍,这一带原来是杂乱无章的几户居民,皆为小四合院,并无旧王府或达官贵人的宅第,因为在乾隆年间绘制的《乾隆京城全图》中也找不到它的痕迹。因此,现在的恭王府是和珅一手建造起来的。
和珅宅第的西界至李广桥(亦叫三座桥、三转桥),东界至毡子房胡同,北界至大翔凤胡同,南界至今前海西街南侧。此宅第大致可分为左、中、右三路。今天的恭王府虽然经过庆亲王永琰和恭亲王奕祈等多次改建,但基本建筑格局并没有多大变化。如在大门、二门、正殿后面的后殿至今仍挂着“嘉乐堂”的匾额,可以证明此房应为和珅时所建,只是后来改建时加上了王府一级的绿色琉璃,但此房仍叫“嘉乐堂”。在后殿的两边衔接着五开间的东西厢房。在中路建筑物的两侧,是各有四五进院落的东、西两路住房。西路(右路)的最后一进院落,有一座精致的垂花门,上挂慎郡王允禧书写的“天香庭院”扁额。这进院落的正房就是今天的“锡晋斋”,亦就是前面提到的用楠木建筑的仿宁寿宫内乐寿堂而建的5间抱厦建筑。“天香庭院”前面一进院落就是和珅修夹壁墙藏金的院落,正屋在恭亲王奕祈居住时哪里“葆光室”,也是5间建筑(包括两间耳房)。东路(左路)建筑格局,大体上与西路相似,只是不如西路建筑考究、精细。在三路建筑物的最后,从西至东,横向连贯着一座有40多间、长约150米的二层后楼,原名叫“寿椿楼”。此楼后面还有一座后花园,亦可分为三路:中路有一西洋式大门,迎面是用太湖石搭叠起来的假山、山峰和一大水池一蝠形大厅。园东路有流杯亭,再往后是一较大的院落和宽敞的戏楼。园东路也有一处有垂花门的四合院的建筑。园西路是一个大水池,水池中有一小岛,上面的建筑物叫“观鱼台”。北面是一长列小土山,山上有一段仿长城建筑物,并有一个名叫“榆关”的城门。当然这众多的建筑物并不一定都是和珅时所建,很可能是后来由庆亲王和恭亲王添建的,但建筑布局还是以和珅时的布局为基础的。
和珅的宅第从其占地面积和规模来看,不如北京城内八个铁帽子王的王府群,但从内部结构和装饰的精致来看,并不亚于这些王府,甚至还超过了某些王府,只是由于某些限制,怕太显眼而引起麻烦,他才没敢大肆“逾制”。如他不敢在正殿上明目张胆铺琉璃瓦,不敢用亲王所用的门钉数目等。可是在和珅的宅第中也存在着不少逾制的东西。除楠木房屋外,尚有毗卢帽门口4座、铜路灯36对和太平缸54个。这些物件,皆亲王所不应有之物,而和珅有之,且铜灯较大内所存尤为精致。今分设于景运、隆宗二门外。按清朝的规制,公侯以下至三品官以上,房基高2尺,房脊得立望兽。门柱饰黝垩,中梁饰金,旁绘五彩杂花。门钉最多纵横七,用铁钉。
和珅的宅第在当时京城内的诸达官显贵的住宅中是数二的,当时有人甚至认为此宅可与皇宫毗美,以至许多皇子在分府前都想得到这样一座住宅。如庆亲王永琰就曾垂涎欲滴,他曾说:“既使皇帝多如雨落,亦不能滴吾顶上。惟求诸兄见怜,将和珅邸第赐居,则吾愿足矣。”和珅事败后,嘉庆帝果然把和珅住宅的一半赏给了他,他就很心满意足了。他对此宅稍微改造了一下,如加盖了琉璃瓦,改换了门钉,大体上合乎郡王(后加封为亲王)的身份就住进去了。在咸丰年间几经辗转,此宅第到了恭亲王奕祈手里,经他改造、翻修和扩建,增加了新的建筑(如后花园的蝠厅等),便成了今天的恭王府。
和珅在海淀的别墅,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他家的花园,即今天北京大学未名湖畔淑春园等地。这是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由乾隆帝亲自赏赐给和珅的。因为乾隆帝每年的大部分时间都住在圆明园中,为了便于接见臣子,皇帝允许勋贵和军机大臣们在海淀一带建筑私人住宅和花园。和珅花园位于圆明园南面,是一处风景极美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