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190800000012

第12章 努力篇——博学多才是怎样炼成的(6)

随着名气的越来越大,他的朋友们劝他不要再磨那既费时间又费精力的镜片了,让他多去参加各种访谈,趁机继续扩大名声。列文虎克却没有那样做,他依旧常常将自己关在屋子里,花上很长的时间去磨镜片,磨好后就用镜片去观察我们现在所说的细菌。一天,有位记者来采访列文虎克,向他问道:“列文虎克先生,您的成功秘诀是什么?”列文虎克想了片刻,他一句话不说,却伸出了因长期磨制透镜而满是老茧和裂纹的双手。

这不是一种最诚挚而又巧妙的回答吗?他就这样不停地打磨着镜片,一直坚持了六十年,直到去世。

生活中我们常常抱怨成功很遥远,现在想想,这是因为我们没能够像列文虎克那样专心、坚持地去做一件事,我们常常被小小收获带来的功名利禄所迷惑,看不清自己前方应该继续走的路。列文虎克用了六十年的时间去打磨镜片,可以说他也在打磨人生的镜片,在不停地探寻前进之路。而我们常常一件事刚做了几天就想着放弃而去做其它的事,对比一下,我们缺少了一种专注,这也许就是我们常常失败的所在吧。

阅读点睛:每个人面前都有一张镜片,它就是人生的镜片。人生的镜片容易蒙上尘土,让我们看不清前面的路。所以,我们必须时常好好地打磨它,这样才能看得脚下的路,才能体验最美的旅程。

献身科学研究的沈括

丛林

沈括,我国古代科学家。

宋朝治平三年,年轻的沈括被任命在京城开封昭文馆里,担任图书编校工作。当时,很多校书官只是敷衍一下每天的校书数量,其他时间就去饮酒赋诗。而沈括一面认真地校读,一面开始对天文学发生兴趣。于是,他便利用昭文馆较清闲的条件,开始自学天文历法。

昭文馆是当时的国家图书馆,藏书十分丰富。在这里,沈括阅读了许多天文学方面的著作。他把《尚书》、《诗经》、《春秋》、《左传》、《国语》这些儒家经典中有关天文历法的资料逐条摘抄下来。又重点研究了《史记》中的《天宫书》、《汉书》中的《天文志》。不到一年功夫,他根据研究的心得,提出了一些独立的见解。

昭文馆的长官是位学问很深的长者,沈括的一举一动他都看在眼里。他十分喜欢这位年轻人的钻研精神,并且很欣赏沈括的独立见解。他向朝廷举荐沈括,沈括在天文学方面的才能因此受到皇帝的重视。

几年后,宋神宗指派他主持司天监的工作。司天监的主要业务是观测天象,推算历书。当时司天监内,可以说是糟糕透顶,一些骨干官员缺乏真才实学,尽是些酒囊饭袋、不学无术的庸碌之徒,他们甚至不懂得用仪器观测天象。

新上任的沈括面临的任务很艰巨,他首先罢免掉六个只拿薪俸不干实事的官员,引用一批认真读书、踏实做事的年轻人,专门为他们开设技术训练班,经过一个时期的分科培养后,分配在监内工作。他又大胆地破格起用盲人卫朴。卫朴是个普通人,沈括却让他主持修订新历,这一行动引起监内外守旧派的极力反对,沈括却毫不动摇。经过整顿的司天监很快便出现一派井然有序的新气象。

沈括决心在司天监培养起一种重实践、重科学的风气。他自己身体力行,有一段时间,为了观测北极星的实际位置,他每天夜晚都要起来,一个人来到司天监,对着浑仪的窥管静静地观察。

每当这时,沈括就像飞离了纷纷扰扰的人世,来到神秘而又无限宽广的宇宙之中,开始与群星对话。浩瀚的宇宙不再那样神秘莫测,群星也不再沉默不语,沈括逐渐对它们熟悉起来,与北极星之间的交流尤为频繁。

他先对着窥管看一阵,然后就在旁边准备好的纸上画下此刻北极星在天空中的位置,每夜要画三张这样的图,分别记下在前半夜、半夜、后半夜三个固定的时间内北极星所在的位置。

就这样,沈括一天不差地整整坚持三个月,前后共画二百多张图。

三个月后,他整理并研究了凝聚着他心血的这些图,得出结论:北极星实际上不在北极,离开北极一度多。司天监的官员们一边听着沈括介绍这一研究成果,一边看着他那布满血丝的眼睛和明显削瘦的脸庞,心中都涌起了对他的敬意。从此,重观测、重考察的实践精神,不畏艰苦、肯于钻研的治学态度,在司天监里蔚然成风。

沈括主持司天监的短短几年时间里,工作成绩显著。他提出了关于日月食的基本原理、月亮有盈亏等几个卓越的天文学说,主持了《奉天历》的编修,改制了新的观象仪,写下了一些天文学的重要文章。

沈括四十八岁那年,接到宋神宗的谕旨,编制一份全国地图。当时,他担任三司使,是全国主管财政的最高长官。三司衙署的公务十分繁忙,要阅读和签批很多文书,有的要及时上报给皇帝批阅,有的要下发到各地执行。沈括很善于利用时间,他每天总是在处理完案头工作之后,就打开从国家图书馆里借来的图书、地图等等,一边看一边随手摘记资料,为绘制地图作准备。

不久,沈括受人诬告,被朝廷贬谪,为绘制地图而正在进行的资料准备工作被迫中断。

五十三岁的沈括来到贬谪地随州(今湖北随州市),这里丘陵起伏,茂林修竹,他选择了绿林深处的一座古刹寺庙——法元禅寺——做为他的住地。寺中有三两个终日打坐、念经的贫僧,沈括在这里举目无亲,就在这孤寂、清贫的生活中,他开始着用手绘制那份全国地图,他把从京城带出来的几箱摘记资料加以详细考订、研究,每日不废晨昏,一点一点地绘制。五十几岁的沈括像个刻苦的小学生,每天给自己规定了日课,不完成当日的绘制计划就不休息。

暑去冬来,三年的时间不知不觉地过去了,沈括的草图也已完成。

就在这时,朝廷又重新起用沈括,改派他到另一个地方做官。此后,沈括换了几个地方的官职,其间曾一度驻守边疆,他总是忘记不了将这部图稿随身携带,一面考察地理,一面修订地图,尽管时绘时辍,却一直坚持不懈,从未放弃。就这样,坚持了十二年,终于完成了当时最准确的一套全国地图:《天下郡国图》。

全部地图包括二十幅,一幅全国总图和十几幅一路一路的分路图。由于他参考了许多图书,采纳丰富的历史资料,绘制精详,内容翔实,因此,当他呈献给朝廷时,得到皇帝的嘉许。

阅读点睛:成功的背后,往往要流淌着无数的汗水。如果不是这些科学家的坚持不懈,又怎么能完成一项项成果?当一个人把全身心地投入到一项事业中时,他除了创造鲜花和掌声,收获和成功,还能创造什么?

在书坊里读书的王充

佚名

王充,我国东汉时期杰出的哲学家、思想家。

王充用花了三十多年的心血,熟练地运用许多自然科学知识,完成了巨著《论衡》,给后人留下了一份宝贵的精神遗产。在这部二十多万字的巨著中,作者根据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论证了潮汐与月亮的运行的关系、湿度与琴弦的张力的关系、云雾与雷电形成的原因等等,雄辩地批判了鬼神主宰世界的迷信思想,并大胆地提出了无神论观点,建立了自己的唯物主义思想体系,对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王充之所以能成为杰出的思想家,还得从他的少年时代说起。

少年时代的王充聪慧好学,虽然家境贫寒,父母却节衣缩食,千方百计供他上学馆念书。从六岁到十五岁,王充一直是学馆里学习最刻苦、成绩最优秀的学生。据王充《自纪》说,其少时便立有巨人(大丈夫)之志。那一年龄段的王充,不喜欢一般的无聊游戏。其他小孩喜欢掩雀捕蝉,戏钱爬树,王充从来不去参与。他表现出的端庄严整气质,引起了王诵的重视。王充六岁时开始读书写字,八岁便上了学馆。书馆中学童百余人,除了王充,其他学生都因书写不工遭到过先生体罚,唯有王充书法日进,又无过错,未尝受责。

王充十五岁那年,乡亲们看他有出息,纷纷捐钱,保送他进了京都洛阳太学深造。

王充是幸运的,当时在太学执教的是东汉名儒班彪。名师出高徒,王充没有辜负乡亲们的期望,如饥似渴地学习功课。王充从不生吞活剥,渐渐的,爱独立思考的他开始不满足在太学里学到的东西了。

同学们发现,只要没有课,王充便独自一人出门,而且一去就是半天。他会干什么去呢?有几个好事的同学感到捉摸不透,就悄悄地尾随其后想看个究竟。

当时东汉王朝正处于兴盛时期,首都洛阳城里更是一片繁荣。只见王充三转两拐的,来到城中的闹市区。

“好哇,原来这小子不在太学里老老实实温功课,却天天跑出来逛大街!我们都以为他每天点灯熬油用功到半夜,原来他大白天里串街走巷好逍遥哪!”几个同学偷偷商量着,打算把他当场捉住,并羞羞他。

刚这么说着,却突然不见了王充的影子。奇怪!他躲到哪儿去了呢?几个同学连忙一个铺子一个铺子地寻找起来。

终于,他们在一个书坊里发现了目标,只见王充站在一排书架前,捧着一本书,正在全神贯注地阅读着。

“好一个王充,原来你躲在这里用功哪!”一个同学从背后拍着王充的肩膀说,“怎么,太学里的书还不够你读的吗?”

王充吓了一跳,转身见是自己的同学,连忙做了个手势,朝那边坐在账柜后面的书坊老板努了努嘴,小声说:“别大声嚷嚷!这儿的书又多又好,很多是太学里看不到的,我没有那么多钱,买不起,只得常常跑到这儿来看。要是让老板发现我这个人光看不买,会把我轰出去的。”

其实,书坊老板早就注意到了这个青年人。他差不多三天两头来,一翻开书,就似乎什么都忘记了,一会儿点头微笑,一会儿紧蹙双眉,一会儿又沉思默想。有好几次,书坊老板托着店门板,不得不对他说:“年轻人,我该关门啦。你要是还拿不定主意该买哪一本书的话,明天再来吧!”王充听着,依依不舍合上书,不好意思地朝老人笑了笑,离开书坊。

如今,老人知道他是太学里的学生,如此好学,就愈加喜欢他。他径直走到王充的跟前,亲切地拍着他的脑袋说:“小伙子,你喜欢读书,以后只管来,只要别把说书弄坏就行了。”得到书坊主人的允诺,从此,王充便把课余时间全泡在了书坊,几乎读遍了这里的每一册书。

后来,他决定写一本《论衡》。为了写好《论衡》,他搜集的资料装满了几间屋子,房间的窗台上、书架上都放着写作的工具。他闭门谢客,拒绝应酬,用了几年的功夫才写成。这部著作的主要内容是宣传科学和无神论,对迷信进行了批驳。比如:当时有些人讲这么个故事,春秋时期有个楚惠王,有一天,他吃酸菜,发现酸菜里有一只水蛭。如果他挑出来这条水蛭,厨师就会因此被处死。他怜悯厨师,就不声不响连水蛭一起吞下去了。到了晚上,楚惠王大便时,不但把水蛭排泄了出来,而且原来肚子疼的病也痊愈了。为什么会这样呢?他们说这是“善有善报”的证明。

而王充批驳了这种说法,他的解释是:因为人肚内的温度高,水蛭经受不住,热死了,所以被排泄出来。又因为楚惠王肚内有淤血,水蛭恰好吸血,在水蛭还没热死的时候,把他肚内的血都吸走了,所以楚惠王的病自然会好了。这是巧合,而不是“善有善报”。

还有一次,雷电击死了一个人。有些宣传迷信的人又说:这是他做了亏心事,天上的雷公把他打死了,这就是“恶有恶报”。王充在现场观察到死人的头发被烧焦了,身上也有被烧焦的臭味。他的解释是:打雷时有闪电,闪电是火,因此雷实际上是天火,被雷公打死的人是被天火烧死的。天上并没有雷公,也不是“恶有恶报”。王充的解释虽然不完全符合今天的科学道理,可是在当时却是很了不起的。

在《论衡》中,像这样破除迷信,宣传科学思想的内容是很多的。这部书可以说是公元一世纪时候的一盏闪烁着智慧之光的明灯,许多观点鞭辟入理,石破天惊。就物理学来说,王充对运动、力、热、静电、磁、雷电、声等现象都有观察。王充把人的发声,比喻为鱼引起水的波动;把声的传播,比喻为水波的传播。他的看法与我们今天声学的结论是一致的。欧洲人认识到空气是传播声音的媒介时,已是17世纪的事,比王充晚了1600年。

阅读点睛:一部数十万字的《论衡》,论证了潮汐与月亮的运行关系、湿度与琴弦的张力关系、云雾与雷电形成的原因等等。而要摸清并客观地分析这些大自然的变化,是要付出无数的心血。勤奋炼就了无数的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和能工巧匠。王充的成功,也正说明了这个道理。

韩晗:思想的“神童”

黄忠媛

韩晗,男,湖北黄石人,1985年出生,文学评论家、作家、翻译家。

“出名要趁早。”如果张爱玲是先知,那么这句话便是对韩晗说的。

韩晗,2006年出版新著《大国小城》。这位二十三岁便被冠以“著名学者”之称的青年,其成就几乎遍布文学领域的各个方面——文学创作、文学史研究、文艺美学、文论、戏剧电影研究、文艺评论、社会评论……

二十三岁生日那天,韩晗甚至将二十万字的《西方文论简介》全文独立翻译工作的完成,作为送给自己的礼物。这些很多人花一辈子也不一定能取得的成就,韩晗似乎轻而易举就把它们一一揽入怀中。

同许多成功人士一样,韩晗有着一个与众不同的童年。

韩晗六个月大的时候,身为老革命的祖母开始了对孙子的启蒙教育:说话和认字。一岁半的时候,韩晗在祖母的办公室里流利地为大家读《人民日报》。小家伙毫不怯场,将“洛”、“尼”等生僻字读得字正腔圆。“真是个江南神童。”一位退休老干部竖起了大拇指。

在父亲韩鄂辉的要求下,韩晗一岁多开始学画;两岁起每天背五首唐诗;三岁之后,韩晗在书法班开始书法启蒙。

在韩晗不堪重负的情况下,竟故意将毛笔折断了。爸爸见他有违他的意志,伸手打了他一巴掌,并大声地骂他没有出息。他哭了,爸爸也落下泪来。爸爸将韩晗从书法培训班一直背回到家里,一路上给他讲了很多古代名人幼年时勤奋学习的故事,启发他将来要做一个有修养、有文化的人。

韩晗对文学的兴趣出乎爸爸的意料,他几乎不出门,天天将自己关在屋里看书。遇到不认识的字爸爸就叫教他查字典,遇到不懂的文言文词句,爸爸就叫他翻辞海。在上小学之前,韩晗就已经把一本塑料皮的《新华字典》和一本硬纸板封面的《辞海》翻破了。

韩晗七岁时,突发病毒性心肌炎,被迫终止了他刚刚开始的校园生活。韩晗的小学,是在父亲的书房里伴着父亲珍藏多年的连环画和《辞海》读完的。然而,缺少玩伴的童年也没有影响他阳光的性格。这种阳光,透过韩晗作品的字里行间和他的发展轨迹,丝丝缕缕映射出来。

著名文学家陈应松在写给《寂寞城市》的序中如此评价:韩晗是一个相当优秀的青年作家,他的文字华美,带有文化意味,并包含有这个时代最需要的信息。

同类推荐
  • 以智取胜(中华美德)

    以智取胜(中华美德)

    青少年时期是品德形成的重要时期,对于以后的道德观的树立有着极大的影响,因此,从青少年时期就要给他们正确的引导,使之逐渐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和道德意志。本书通过故事告诉青少年孝、义、节、礼等传统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在青少年学习传统文化的同时,也重新认识了“中国的美”。这对外来文化充斥审美和阅读的今天,有着一种增强民族自豪感,了解中华文化,从浮躁到宁静的“回归”的意义。《中华美德》便是从数不胜数的美德故事中摘取的具有代表性的事例,从孝敬父母、文明礼貌、诚实守信、正直无私、热爱祖国、立志发奋、友善互助等方面述说了一个动人的故事。希望故事中的精华能够滋养青少年纯洁的心灵。
  • 青少年地理常识必读(青少年必读常识)

    青少年地理常识必读(青少年必读常识)

    每一朵花,都是一个春天,盛开馥郁芬芳;每一粒沙,都是一个世界,搭建小小天堂;每一颗心,都是一盏灯光,把地球村点亮!借助图书为你的生活添一丝色彩。这是一套包罗生活万象的、有趣的书,向读者介绍了不可不知的中的常识。包括文学常识、地理常识、历史常识、安全常识、文化常识、动物常识、植物常识、科技常识、天文常识、生活常识等。这些都是一些生活常识性的问题,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因为零散,平时想了解又难以查找,我们将这些你们可能感兴趣的、富有趣味的日常生活中日积月累的宝贵经验搜集并编辑成册,以便您在遇到问题时随时查询,轻松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 轻松玩数字游戏(超级智商训练营)

    轻松玩数字游戏(超级智商训练营)

    会玩的孩子一定是聪明的孩子。思考是人类征服世界的唯一力量,而大脑是思维的发源地。孩子的天性就是玩,那么,我们就可以利用它们的这些天性,让孩子在轻松的游戏充分的开发大脑,在玩中接受全新的知识,让创新思维、想象能力得到全面的发展。书中的游戏融入数字方面的知识,着力于培养孩子想象、观察、耐心、演算等。
  • 智商总动员——头脑开窍

    智商总动员——头脑开窍

    智力发展虽有遗传基础,但同时受环境因素的强烈影响。遗传基础只规定了智力发展的可能性,即规定了智力发展的上限和下限,而智力的实际表现则受多种因素影响(如本人的刻苦学习和社会环境等)。因此,后天教育对儿童的智力发展是极为重要的。社会、学校、家庭应协同一致,按儿童身心发育规律进行科学教育。
  • 跟孩子一起读的简明国学

    跟孩子一起读的简明国学

    刘全志编著的《跟孩子一起读的简明国学》涵盖中国人应知应会的全部国学基本知识,包括文化、思想、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各个方面,这些知识不是简单地罗列,而是以讲故事的形式娓娓道来,让孩子理解起来更容易,印象更深刻。《跟孩子一起读的简明国学》并没有大篇幅的“之乎者也”,而是以现代的语言讲述古代的故事,其中不乏现代特有的幽默元素,更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且也有三字经等原汁原味的古文,能让读者近距离接触经典。
热门推荐
  • 冷酷大少任性妻

    冷酷大少任性妻

    他本是令黑白两道闻风丧胆的大魔王,有黑帮、军方背景,向来冷酷无情;一次无语的邂逅让他认识了苏七七这个脑子永远缺根筋的非正常人类;他不过就是搞错了对象把她吃抹干净了,钱也给了,房子也给了,还是天天追着让他娶她是闹哪样?
  • 浴血王冠

    浴血王冠

    被强制安装的手机app,突如其来的世界游戏化,头上的镇魂冠,英魂化铠,畅快淋漓的战斗,系统的自建技能表……镇魂冠下,谁能领悟王的极意?又是谁,生而为王?!
  • 高手无敌

    高手无敌

    一代兵王秦逸回归都市,本欲平凡,可命运注定他不平凡的一生,携美猎艳,走向辉煌……
  • 魔逆九天

    魔逆九天

    阴辰,本是万年前的大魔天王,却因为爱人叛变,身死道消,重生之后却成了一个残疾。以残缺之躯,逆天而行,寻回自身法宝神兵,横扫九天,逆战万古!
  • 巅峰大脑

    巅峰大脑

    这是宿命么?主人前世你为了我神位破裂永世轮回,今世我助你重回巅峰。。。命运的轮回偏转。。。你又在何方?
  • 行天录

    行天录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地万法,都逃不出天道轮回。道天道,行天道,只因那永恒的大道法则。天道又如何?这一世我只做自己,我命由我不由天!
  • 恋上我的糖果女王

    恋上我的糖果女王

    男生将手放到女生的额头上:“发烧了?不烫啊。”女生半信半疑的摸着自己的额头,又摸了摸男生的额头……男生?!女生眼睛一下睁得老大:“变态!这是女卫生间!”原本耍了千金的男生转眼间成了她的保镖。一进圣英就莫名其妙的又招惹上了圣英七少?世事难测啊!老天你到底要闹哪样啊!哎,不过没事哈,我还有我的棒棒糖。(恕简介无能······)
  • 谁来为教育买单

    谁来为教育买单

    在古代中国,千千万万的知识分子相信,这是改变自身和家族命运的不二法门。殿试试卷一页。在经历了1000多年的考试之后,中国人真的养成了“考试情结”?改革开放之后恢复高考,现在的教育制度深受科举的影响,从而扼杀了教育的内在精神,教育的目的本来是培养健康的、全面发展的个体,但现在教育的精神都被异化,人人都变成考试人。我们似乎看到这样的身影,清朝状元翁同龢秉烛夜读,吴敬梓笔下的范进在嘶声呐喊……
  • 小小老公,别凶我

    小小老公,别凶我

    让她嫁给这个小屁孩?理由是自己老爹最尊敬的人是他当司令的爷爷?好吧,谁叫自己是个孝女呢!可当她穿上婚纱迈上红地毯,对面竟然站着一只大公鸡,这是在唱哪一出?以为他身份高贵、智力惊人就能在本小姐面前摆谱?趁早歇菜吧!
  • 说无垢称经疏(本)

    说无垢称经疏(本)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