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225500000007

第7章 篇逻辑思维与生活(3)

具体来说,静态和动态是这两种形式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知性和理性两个层次是二律背反的形式。这一规则表明,科学真理是以系统矛盾关系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不是以独断论形式出现的。

现实中,之所以很多理论形态具有片面性,是因为它们一般都不遵循逻辑规则来表述自己的观点、意见和看法。

实际上,只有严格按照哲学逻辑规则表述的观点理论,才能够上升到科学理论的高度,才能够摆脱经验理论具有的偶然性和片面性。

综上所述,逻辑是规范真理表述的格式,实践则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和逻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共同制约着真理的属性和形式特点。同时,实践检验真理的内容,逻辑制约着真理的形式,两者缺一不可。

文1:实践。

文2:逻辑。

文3:符合哲学逻辑的表述。

文4:不符合哲学逻辑的表述。

文5:实践。

文6:反映论。

文7:反思论。

文8:具体实践。

文9:社会实践。

文10:知性实践。

文11:理性实践。

文12:检验。

文13:规范。

文14:四种形式的实践都可以用来检验真理。区别在于,他们所检验的对象是完全不同的。观点的理论内容和现实是否一致,要在具体实践和社会实践中判断;认识实践是一个动态过程,它表明检验真理的形式不是一一对应的静态关系,而是在知性环节中以过程形式出现的动态关系;理性实践的内容包括思维规律和逻辑规则。它说明真理在表述形式上并不是无秩序的,而是按照哲学逻辑规则展开叙述的,遵循认识论的规律。

7,逻辑与思想表达。

(61-62)

7,1纯粹的直观。

【案例】

从前有一位老人,他生活在距今二百多年前的德国,住在一个叫哥尼斯堡的地方,他的生活极其有规律,有时候邻居都拿他散步的时间来对闹钟。

“哥尼斯堡”的意思是“小山之城”,至于这位老人就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康德。他每天站在散步的小山之上俯视着下面的人群,而他每天思考的,也是在普通人之上的一些在一般人眼里看似不着边际的问题,其中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纯粹数学到底是怎么可能的?

这些问题从表面上看来是不着边际。

所谓“纯粹数学”不过是我们对生活中经验所得的东西用概念符号加以运算的结果,数学本身就是来自我们的实践活动之中的。

但是康德却认为不是这样。他说虽然数学是取自于生活的经验,但是我们现在的数字运算也并非全是如此。

比如,当我们说3+3=6的时候,我们是可以得到数字3和6,但是我们却不知道“+”的意思。也就是说,我们能够用经验去理解三个东西加上三个东西,但是如果不是这些东西,只是单纯的三,我们恐怕就理解不了“加上”的意思了,他用这个例子说明,数学并不是完全来自于经验。

由于我们利用经验反复地进行运算,慢慢的它在我们的脑子里边形成了一种直觉,只要把三个东西和另外的三个东西放在一起,就一定有六个东西,可见数学来自我们的直觉,是它帮助我们得到了正确的运算结果。康德管这种直觉叫做“直观”。他说,这种直观是没有掺杂任何经验内容的直观,他不是存在于经验之上的,而是“纯粹的”。

7,2空间和时间。

对康德而言,又有一个问题摆在了他的面前,即“纯粹直观的数学”和外在的事物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我们知道,如果我们完全脱离事物之外,我们是无法学习和理解数学的,我们经验中也感觉到了数学与事物是有很大关系的。

文1:5+6=?

文2:我数数指头,一个,两个……(利用经验进行运算)

文3:5+7=?

文4:12(形成直觉)

文5:12。

文6:一个月前。

文7:现在。

文8:观察数学的性质就会看出来,纯粹数学的最高的条件是:数学必须根据纯粹直观,在纯直观里它才能够具体地,然而却是先天地把它的一切概念提供出来,或者象人们所说那样,把这些概念构造出来。

文9:九宫之法。

文10:把1~9这些数字排成3行,每行3个数字,使每行每列以及两个对角线的3个数字性阿加的和都是15。你能做到吗?

文11:自古以来,有这样的一首歌诀:九宫之义,法以灵龟,二四为肩,六八为足,左七右三,冠九履一,五居中央。延伸出去,还有四四图,五五图,以至百子图。

(63-64)

康德给我们的答案是:纯粹的数学是涉及到感官对象的,是一种先天的综合知识,但感官对象的经验直观的基础却是空间和时间这样的纯粹直观形式。这种形式使得对象在事实上成为可能,他是先于对象的实际现象。

换一种说法,我们对外在事物之所以能够认识(不光是看到的),我们的脑海里预先有会有一个框架,他就像一个大筐,我们就可以把经验上所得到的事物的印象装进不同的筐里,然后我们再对这些事物加以解释、分析和整理,我们的知识就是由此产生的。

而且,感觉经验对这种形式或者框架本身是不涉及的,也就是说,我们放在里面的感觉材料和它是没有任何关系的。

康德认为这种形式或框架就是空间和时间,因为任何超越时间空间的事物都是我们无法获悉的,我们的知识也只存在于时间和空间之中。但是,我们不能用空间和时间去限制空间和时间,因为他们本身都是超越自身而存在的。

所以,我们想要获得真正的知识,就要把空间和时间仅仅当成是形式条件,而把对象或外在事物看做是现象就可以了。

我们之所以能够理解一个事件或者事物,是和我们对这些相关信息的掌握有着密切关系的,而任何一个事物或者事件,都要包含相关的信息。如果我们到了异国他乡,语言不通的我们在那里会感到寸步难行。因为我们从对方的语言、听到的声音里得不到任何我们可以理解的相关信息。

在我们能理解的信息中,最主要就是去了解“空间”和“时间”这两个方面的信息,也就是说我们知道任何一个事件都要知道他是“什么时间”、“什么地方”。而且照着康德的意思,我们更应该逆向思考:即只要能被我们理解的事物,那么它一定是在时间和空间之中的,而且空间和时间还规定了我们的一切语言表达,“时间”和“空间”就成为我们一切认识活动以及语言活动的最根本的前提。我们说出的所有的话,都应当是在“时间”和“空间”之中的。

文1:知识存在于空间和时间之中。

文2:空间:太空中。

文3:时间:最近。

文4:如果有人告诉你说,“杨利伟星”是最近被命名的一颗太空中小行星,这样你就获得了一种知识,因为刚才这个消息包括了“最近”这个时间和“在太空中”这个空间,由此你记住了这个存在于时间和空间中的知识。

当然如果当初那人只告诉你这颗星星叫“杨利伟星”,那么你所得到的也仅仅是一半的知识。如果在这个事件中,没有人告诉你时间,但你知道航天飞行这个事件并且知道“杨利伟”这个人,那么你也会清楚这个事件。

文5:轻松一刻。

文6:

岳飞的年龄。

有一个明星,希望能扮演岳飞这个历史角色。还声言“岳飞这角色可以从29岁演到79岁,由年轻演到老!”主持人一听,傻了眼,马上提醒明星,直指岳飞只活了30多年!

找不着北。

青歌赛有一道看图问答题,一位歌手竟连柬埔寨的吴哥窟都认不出来,问是哪个国家,他说是吉隆坡,把吉隆坡当成国家,实在非常无知。

(建议这两位明星将知识用时间和空间串起来)

(65-66)

但是,康德的此种说法却又引发出另一问题:如果说一切语言活动的前提都是以“时间”和“空间”为形式的,那么,我们只需要知道一句话中的这种形式,就可以完全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了;但是,这显然并不能使我们完全理解句子。

比如,有这样一句话“太空中有一颗小行星最近被命名为‘杨利伟星’”。即使我们明白所有句中词汇的意思,但偏偏不能理解“被命名为”的意思的话,肯定无法完全明白整句话的含义。因为动词是句子中最关键的部分。再举个例子,“贾宝玉爱林黛玉”和“薛宝钗爱贾宝玉”中,即使把所有的名词都删除,也依旧能够明白是两个关于“谁爱谁”的句子。但是,如果把动词去掉,那么这两句话就变成了名词的叠加,不具备任何具体含义。

上述例子表明,无论是指代对象和实物的名词,还是描述时间和地点的副词,都在表述行为的动词的作用下才拥有具体含义。因此,动词在句中的作用不仅仅是连接各词语,更是表达中心思想的关键用词。

生活在小城耶拿的一位德国哲学家弗雷格,在康德死后一百多年左右也认识并强调了动词的作用。他认为,我们使用句子表达的是一个事实,而动词是构成这个表达的关键部分。

确实,我们使用语言表述事情时,往往不关心语言本身,而更关心所讲的事情。并且,我们常常认为相对于语言来说,将事情表述清楚更加重要。没错儿,日常交流中就是这样的情况。但在科学世界里,由于我们依靠语言本身表达和完成待交流的思想,因此情况要远远复杂得多。日常语言表达过程中,我们可以使用身体语言或者其他比如语言环境的因素来帮助表达;

但是,科学思想的表达过程中,我们只能依靠文字本身。并且,消除日常语言中由于语言混乱和歧义带来的误会就已经非常困难,如果科学交流中也出现语言表达的混乱情况,就更难以解决。我们将无法表达真正的科学研究成果,更无法获得期望中的真理。

文1:动词的逻辑。

文2:太空中有一颗小行星最近被命名为‘杨利伟星’

同类推荐
  • 幸福有三件事:有希望、有事做、能爱人

    幸福有三件事:有希望、有事做、能爱人

    俞敏洪说,幸福有三件事:有事做、有人爱、有所期待。做到了这三件事,那你的生活每一天都很幸福。
  • 改变你一生的机会

    改变你一生的机会

    你和我都可能不是什么君王或者伟人,而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普通人。但是,我们应该确信,造物主既然创造了我,就一定有我存在的独特价值。你和我,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只有坚信你的存在及你存在的特殊意义,你才有可能不断升值,最终会成为一个被社会所承认的成功者。如果你以相当的精力长期从事一种职业,但仍旧看不到一点进步、一点成功的希望,那么你就应该反思一下:从自己的兴趣、目标、能力来说,自己究竟是否真诚错了路?如果走错了路,就应该及早掉头,去寻代适合自己的、更有希望的职业。
  • 学会拒绝

    学会拒绝

    本书分“理由篇”和“方法篇”两部分,介绍了有关拒绝他人的处事哲学,罗列了拒绝他人的几十种理由与方法。找出拒绝他人的理由,找出拒绝他人的方法,改变你一贯接受他人的习惯性思维,指引你和谐地处理人际关系,让你在事非面前,严肃对待、理智应对。
  • 回家的欲望:时间最有力量

    回家的欲望:时间最有力量

    对于时间的利用和支配,我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独到的方式,但这些方式有的却不是很合理,而科学的利用时间不但可以让我们更轻松的完成自己所接受的任务和使命。相对于人生那匆匆几十年的光阴,看似很长其实真的很短,我们所浪费的时间就足够让一个人的梦想成真。
  • 比尔·盖茨给青少年的忠告

    比尔·盖茨给青少年的忠告

    比尔·盖茨曾连续多年占据世界首富的位置,他凭借着一己之力开创了一个全新的计算机王朝,他的微软公司成为个人电脑操作系统中的霸主……比尔·盖茨是一位商界奇才,而他在教育孩子方面同样为世人推崇。在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比尔·盖茨给予孩子们在做人,处世,心态,学习,习惯等方面的忠告,使孩子们树立坚定的人生信念及积极的人生态度,并最终在各自的人生道路上收获成功。
热门推荐
  • 赶尸道长
  • 穿越之月影宠妃

    穿越之月影宠妃

    太子殿下,我不是您的宠妃,我是晴天,我可是您的皇嫂呢,你不信可以去问问你的皇子哥哥呀!
  • 大学除灵师

    大学除灵师

    人间有大秘,尘世仙鬼妖魔,校园有传说,世上有一种人叫除灵师,且看一组传奇的诞生,这非一般的灵异,小白只是想证明玄幻的手法也可以写灵异,喜欢本书的朋友可以加群374645730小白欢迎大家的到来。
  • 如果你遇见我哭

    如果你遇见我哭

    短篇青春小说集。一切的一切,也许只是一个意外,就好像礼炮响过,白色追光中急遽飞舞的金色碎屑,喧嚣之后,又该沉淀何处?看见的,熄灭了,消失的,记住了,没等尘埃落定,美好的心情已然疲惫,藉着无边的大雨遁逃于漆黑的夜。
  • 大宅门内话管理

    大宅门内话管理

    本书打破了常规管理类丛书的编排模式,分别从大宅门三代掌门人的自身管理特色入笔,基本上涉及了管理的各个环节。白萌堂的沟通管理,选人用人,核心竞争力,权力,决策管理;白文氏的战略管理,人际关系,品牌管理,激励机制,危机与风险;白景琦的创新管理,资金管理,企业文化,计划管理等。全书均从分析剧情入手而展开议论,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形象的语言引导读者兴趣盎然地学到管理的知识,同时在每一大章的开头还有对人物的介绍以及对其管理特色的点评,每小节的结尾还有一些补充的小常识,希望以此能激发读者的灵感,为现代管理者拓展一些新的管理思想。
  • 屠蓝

    屠蓝

    这是一场关乎于人类命运的战争,面对着异类——蓝血人的大肆入侵,是选择绝对的抹杀还是人道性的共存?也许这也正是一场衡量着人性与理性的较量,谁该是最后的赢家?且看一场屠蓝之战……
  • 傩武之殇

    傩武之殇

    中原人称各方为夷,独称南疆为蛮。中原人传说女娲造人,南疆则传说傩神创世。由于各种原因南疆积弱,傩道势微。千年前中原人方怀远立足南疆,中兴傩道,创立傩教,始称傩武。神荒大劫,方家一代天骄方怀远英年早逝,死因不明,成千古悬案。方家从此受到诅咒,家道中落,人丁稀少。千年间方家也不乏杰出人才出现,但终未能解除诅咒,大多饮恨而终。千年之后,方怀远之后方圄岩,受爱情失意和高考失败的双重打击后,回老家逃避现实。回到老家后从而得知家族的秘密…为了忘记一切而踏入道途…为解除家族诅咒进入神域。在神域掀起阵阵惊涛骇浪…是诅咒还是命运?是兄弟为何生死相博?是爱人何来仇恨?在命运之轮的碾压下,谁才是那个不朽的神奇?是人还是神?
  • 一纸契约:总裁娇妻好诱人

    一纸契约:总裁娇妻好诱人

    5月20日那天晚上,她被自己的好朋友灌醉,迷迷糊糊就失去了自己的第一次。在一夜之间,好像所以人都变了,爸爸公司破产,出了车祸,妈妈卧病在床,急需一大笔手术费……他们俩再次相见,立下一纸契约。两百万,买她一个月。
  • 火影之臆想

    火影之臆想

    东皇太一,一个自己在火影世界闯荡,YY,有的11,与非11之间,一个现实世界的菜鸟,在火影当中无限nx的故事
  • 命运瓦罗兰

    命运瓦罗兰

    西游之行结束,如来佛祖被心魔控制,混世四猴的命运.瓦罗兰大陆的预言,开始还是结束......作者:衡水学院物理系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江庆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