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311200000002

第2章 风吹大地(2)

记得上中学的时候,每周总要回家背一回干粮,绵延在学校和家之间的那条弯弯的山路上,不知留下了一个农民的儿子多少青春的脚印。走在路上,迎面碰上的,或者一前一后一起走着的,都是同一个岔里的人。或许是道路坎坷不平的原因,也或许是走山路适合人们去遐想,反正大家都低着头走路,偶尔唱几句山歌,或者吼一段秦腔,都是当时心情的一种宣泄。

村里通往县城的主干道,原来也只是一条草绳那么细,人们要到县城去,就大致沿着它的痕迹,或肩挑背扛着粮食和一些可以变卖的东西到城里去换些油盐酱醋之类的日用品,每每逢集的时候,三五成群,说说笑笑着一起走。渐渐就走得累了,就没话了,各走各的路,各想各的心事,有的从腰里摸出自带的干粮,谦让一阵,就边走边啃了,或者拎起装在玻璃瓶里的凉水,喝上一口。回来的时候已是傍晚,背上、臂上的东西就换成了另外的物什了。

后来,村里有了第一辆自行车,擦得明明亮亮,车铃响得清脆悦耳,上坡时,人撅着屁股推得汗流浃背,下坡时却一溜烟飞驰而过,让步行的人羡慕不已。再后来,就有了摩托车了,小青年戴着头盔在前面骑车,后面坐着一个小媳妇,轰地从村里冲出,或着轰地一声冲进村子,都是那么惹人眼馋。

再后来,那路被修宽了,能走架子车了,也能勉强走拖拉机了。开进村里的第一辆拖拉机,是一台突突突着一蹦一蹦的手扶拖拉机,这在村里人眼里既新鲜又实用,而且还很有些现代的气息。去城里赶集的人,不管男女老幼,都喜欢坐拖拉机,颠颠簸簸,拉拉扯扯,说说笑笑。去时,车上带着几袋粮食,或者几篮鸡蛋和几只鸡,来时则变成了几尺花布或几件农具。有拖拉机坐,总是比步行要轻松得多,全岔人也因为有车可坐而感到自豪,或者说感到幸福。记得拖拉机手是一个又黑又痩的小伙子,车开得好,对人也热情,坐他的车大家都从心理上觉得可靠,然而,有一次当拖拉机转弯时,或许是弯道太急,也或许是我的堂叔自己没有小心,手没有抓牢,反正堂叔从车上被颠了下来。那时,他手里提着一只母鸡,他是想卖了鸡后给妻子买一件花衣服的。他被颠下来后,鸡被甩飞了,人却再也没有爬起来。至今想起来,让我心里依然隐隐作痛。

直到上世纪9乡年代中期,岔里人才将那条冰草绳般缠绕在大山的腰际间,也像一缕白发般飘荡在乡村记忆里的坎坷山路,才真正变成了一条车路,虽说还算不上宽敞,但大大小小的车辆总是可以通过的,比如冬天拉炭的卡车,秋天拉粮的拖拉机,春节回家的游子们坐的小车,最令岔里人感到兴奋的是这几年能坐上班车了,坐早上的第一趟车进城赶集,坐中午的车就可以回到家里干农活,如果谁想在城里多转悠些时间,也可以乘晚班车回来。当然也有骑自行车的,有开摩托车的,但很少有人再坐拖拉机了。

一条路的变迁,其实也就是一个时代人们生活的变化。如今每当我走在回家的路上,或坐车,或步行,脚下的这条黄土大道总是引起我无尽的感慨。

从这里道路走出去又走回来的人,他们中有走运的,也有不走运的。有漂洋过海的,官运亨通的,也有一年到头在外奔波忙碌,回来时两手空空的。也有出去是那样,回来还是那样的。不管怎样,乡村的路总是宽容的,无论高低贵贱它都一一张开双臂,紧紧地将他们拥抱入怀,让他们永远感受着大山的温暖。因此,我曾这样感慨:老家的山有时很低,有时却感到很高,但只要沿着一条路走到底,都会找到那个丢失老家的人。我就是那个从故乡的山路上走出来,而走丢了老家的那个人,但好在我还认得回家的路。

乡村的树

站在村子对面的山坡上,向村垴上的沟里望去,看见那里有几个黑黑的,倒背着双手的人影在沟垴里走着。有时候看谁分明走到前面去了,再看却又落到了后面,像是各家的男人要到山的那边,去为谁家娶媳妇或者抬埋谁家的老人。但走了那么久了,怎么还走不出那条沟呢?我想山那边的事情,恐怕早已过了。当然我说的是那沟里的树。当风从沟垴上再一次刮下来时,这些像人一样走着的树,便歪着脖子朝岔里瞅,那里,便有一个人也倒背着双手,黑黑的,朝沟里走来,像树。

走近了看,那树其实并不高大,甚至是些小老树,它们还没有长大就已经苍老了,弯拧疙疤撑起头顶一片风起云涌的天空。风雪从北边刮来,它们就朝南弯腰,仿佛树也有脊背,把脊背交给风雪去抽打;风雨从南边扑来,它们就向北边低头,又把脊背交给风雨;酷烈的阳光下,它们撑起自己蓬勃的绿伞,让山坡上喉咙里冒烟的人们和牛羊,甚至麻雀,还有蚂蚁来它们的伞下乘凉。它们粗2的皮肤,多像早年农民冬天的手掌。走过去轻轻拍拍这些农民老大哥的肩膀,我的血液里仿佛已涌动着乡下的风霜雨雪了。

我的故乡在陇中,那里的树,其实也就是柳树、杏树,或者榆树、杨树这样几种,就像村里的几户大姓,少有其他姓氏,因而也就没有高贵与低贱之分,但它们生命力之顽强,却是人类足以叹服的,有时一整座黄土山包都干透了,但它们依然喷发着绿色的枝叶,给单调的焦黄色抹上几笔希望和生机,我相信地里的庄稼们肯定是以树们为榜样才一茬又一茬地生生不息,养育了这片土地上顽强的人类。那里的人们也一定是以树为榜样,才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代代繁衍不息的。

乡下的树生在乡下,长在乡下,随便在哪个水渠、地埂或者路边上栽下一棵小苗,它们就会像乡下的孩子,在没有人娇惯,直至在被人忽视的情况下不知不觉中成长起来。但被重视也好,被忽视也罢,每个生命都有它存在的理由和价值。乡下的树不卖弄、不摆姿态、不争地位,它只生长,在生长中默默地献出它的阴凉,献出它的花朵,献出它的果实。一棵乡下的树,它的一生,就是一个乡下人的一生,特别是当一棵树老了的时候,和乡下饱经沧桑的老人几乎没有两样。

有时候,树是走在时间深处的,它用年轮记载着时间的流逝给它带来的思考;有时候,树又是走在时间之外的,它默默地用树阴的脚步让自己走向远处,把自己还给时间。时间给它春风,它就还春天一树繁花;时间给它风雨,它就给时间一片浓阴;时间给它秋天,它就给时间一树硕果;时间给它飞雪,它就给时间一树苍劲。它默默地容纳着一切,又默默地奉献着一切。乡下的树,是树中的智者,它们是树中最有仙风道骨的一族。

当然,乡下的树,尤其是生长在干山枯岭上的乡下的树,它们在城里的树的眼中是些不幸的树。它们没有人关注,因为它们生来就不是供观赏的,它们是乡下人的柴火,是村里人盖房子的椽檩,是青年人娶媳妇的家具,是老人们的寿材;它们没有人精心修剪,没有人给它们围上铁栏杆,野兔子偷偷地啃上几嘴,馋嘴的山羊撕破树皮也是常有的事,谁也没办法给兔子和羊们罚款,因为它们生长在乡下,就得受乡下的罪;尤其是没有人为它们浇水,除了天上的雨雪,自然渗入它们大多裸露的树根,人们没有多余的水供它们“享受”。

同一棵树,如果把它种在十年九旱的地方,它可能就是棵小老树;如果把它种在雨水充沛的地方,它可能就是参天大树。我有时也把自己比做一棵树,一棵乡下的小老树,几经挪动,被搬进了城里,我不知道在干旱的黄土地上自由伸展的枝条和根系,在城市坚硬的水泥地上还能不能扎下根去,天天被哗哗的自来水灌着,我是路边的风景树呢,还是谁家窗台上的盆景?我是该被乡下的树们嫉妒呢,还是被城里的树们瞧不起?

我在想起杏儿岔,想起树》一诗中这样写道:

3乡棵杏树加上5乡棵柳树,再加上1乡乡棵杨树和12棵榆树,还有41棵梨树和58棵苹果树,再加上前年二叔在门口种的3棵椿树,这就是杏儿岔全部的树了,反正岔里都是一些平常人家,都是一些好种好活的树,有时觉得树太少了,岔里人就把一棵豆叫做豆树树,把一棵构杞刺叫做红刺树树,还有麻秆树树苦荞树树远远看去是一团树包围着杏儿岔,走进岔里才看清树散落在各处,就像那些门口蹲着地埂上走着,或者路边上站着聊天的人们只是这么多年了岔里没有一棵松树,岔里人知道一根松椽来到杏儿岔,要从很远很远的山林中出来,坐过了火车再坐汽车,然后坐上三轮车架子车,才能坐到一家人的房梁上我是岔里见过松树的一个人,在兴隆山成吉思汗陵旁的一片树林里,面对几丈高的大松树,我拍拍这棵抱抱那棵,像是遇见了一帮多年不见的远房兄弟,岔里人说能长那么大松树的山梁,那一定是比杏儿岔好得多的地方。

我曾久久地伫立在老家的门前,一棵被剥去了一半树皮的粗壮的柳树,坚定地站在我身旁。几十年来,风霜雨雪中,它不移一步,立得参禅般安静,我忽然感到它才是天地间真正的立者。几十年前,我不理解一棵树对我的意义。当一脸风霜地再次回乡,乡下的每一棵树都教我怎样顶天立地,任世事悠悠,风来雨去,而心中安然。我感谢乡下的树。

乡下的云

我见过青藏高原的云,那云总是很白,总是很冷。白得耀眼,冷得让人战栗。

我也见过云贵高原的云,那云总是很重,总是很湿。重得仿佛就要把天空拽下来,湿得好像就要承不住里面的水了。

同类推荐
  • 朱自清文集

    朱自清文集

    作为一位散文大家,朱自清以他独特的美文艺术风格,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为建立中国现代散文全新的审美特征,树立了“白话美文的模范”。朱自清是一位文化多面手,他给后人留下了近200万字的文学遗产。
  • 爱是与水和星同行的旅程

    爱是与水和星同行的旅程

    是关于爱情和婚姻的散文集。包含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作者以圣经创世纪的笔触,写下了自己与爱人的相遇;第二部分为两人在婚前、婚后生活中的琐屑小事(如洗澡、床、生病等),以及作者对此的感悟;第三部分是作者与爱人的通信记录,鸿雁传书中展现了两人的恩爱甚笃、缠绵悱恻;第四部分收录了作者为爱人创作的几篇爱情故事。全书贯穿了作者与爱人的爱情历程,展现了作者对爱人的深情,对爱情与婚姻的理解和感悟,文风细腻、文笔流畅,嬉笑怒骂、有庄有谐。
  • 信仰之海

    信仰之海

    马休阿诺德在维多利亚的盛世,听到了代表基督精神的“信仰之海”落潮的哀声,于是呼吁用真诚的爱来拯救那表面上光明的世界。如果说,《信仰之海》作者也有自己的“信仰之海”,那一定是诗歌,毕竟“温柔敦厚,诗教也”。这里的大部分文字,都与诗歌有关,涵咏经典诗文,足见作者滋养性情之用心。还有小部分文字是关于翻译和读书的随笔,是现实生活的点滴侧影。《信仰之海》可以说是作者对“诗性人生”的诠释与见证。
  • 唐宋八大家(第七卷)

    唐宋八大家(第七卷)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以写诗歌和散文为主的八位文学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合称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八人。其中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欧阳修、三苏等四人是宋代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王安石、曾巩是临川文学的代表人物。他们先后掀起的古文革新浪潮,使诗文发展的陈旧面貌焕然一新。
  • 北大新语—百年北大的经典话语

    北大新语—百年北大的经典话语

    本书仿照《世说新语》的体例,分为授教、气节、神采、德行、雅量、真趣等二十三节,收录多幅珍贵老照片,后附北大人物志。本书采用语录体,将百余年来北大人的精彩“话语”汇集成书,在只言片语中体现百年北大的历史人物风情,读者可在细微之处体悟北大百余年的历史传统、文化气象及精神魅力。
热门推荐
  • 都市男医

    都市男医

    在被暧昧和钱权包围的都市中,他医术超群,尤其对女人有致命的吸引力,他的秘密只有两种人知道,一种是死人,一种是女人。俗话说的好,医生会武术,美女挡不住!虽然他是一名医生,但很少救人,除非……
  • 极品高手都市行

    极品高手都市行

    自幼在深山成长的少年皇甫鹏,在师父“怪老头”的指导下,返回了燕京,找回了自己的家,也了解了自己坎坷的身世……虽然皇甫鹏的终极理想是做一个终极纨绔,但是一直对他心怀愧疚的父亲,却把他弄进了燕大读书,想要让他跟别的孩子一样接受高等教育。好吧,既然如此!燕大美丽的学姐、学妹以及美女老师们,我来拯救你们啦……PS:本书是起点一组签约作品,一组出品、必属精品!新建读者群:262050459欢迎加入!
  • 乾云传说

    乾云传说

    一个重生而来的特种兵,一段新开启的传奇;一个神秘的异世大陆,一个以武为尊的世界;重生,是人云亦云,还是在激流中勇进,追寻那武之尊、道之极;武道,就是一条拼搏向上的道,唯有逆流而上方能达到巅峰!手持霸刀,斩破无尽苍穹;心中有志,吾必问鼎巅峰;一声怒喝,英雄视死如归;踏足武道,吾以无怨无悔;吾既重生,必问鼎巅峰!
  • 荔荔在慕

    荔荔在慕

    季荔宁是一个比较扎眼的人,生于侯府,长于边城,有回到京城,来来去去都被无数人关注着。用一句话概括她的一生,大概就是:别人的历历在目,抵不过她的荔荔在慕
  • 花样宠婚,老公你压到我了

    花样宠婚,老公你压到我了

    一场背叛让她阴差阳错遇到慕容倾,一场精心策划的闪婚,让她深陷其中.....最美好的岁月,不过是与你一起走过。我所有的心计都是为了宠你,爱上你......
  • 这一次,谁又与谁相遇

    这一次,谁又与谁相遇

    给大家讲个故事吧从前有一只猫和一只老鼠,一天老鼠跟猫表白了,但却被猫拒绝了..老鼠伤心的离开了,当老鼠离开后,猫转过身,留下了眼泪...不是相爱就可以在一起...
  • 仙墓重生

    仙墓重生

    飞升以后,真的能成仙成佛?苍茫天际之上,真有一处永生天界?古往今来,飞升成仙之人不计其数,却为何只留下无尽传说,从不见这些人再现人间呢?一个刚入门的道家弟子,意外来到了传说中的天界,才发现这里封印着无数的飞升者……
  • 异世之鬼谷人

    异世之鬼谷人

    鬼谷三大绝技无念大法:能看透一切虚幻的东西,
  • 一千零一夜全集(九)

    一千零一夜全集(九)

    《一千零一夜》中文又译作《天方夜谭》。相传在古代印度与中国之间有一个萨桑国,国王山鲁亚尔因为痛恨王后与人私通,就将王后杀死了。此后,国王怀着满腔仇恨,每天娶一少女,第二天早晨就将其杀掉,许多无辜女子惨遭杀害。宰相的女儿山鲁佐德为拯救无辜的女子,自愿嫁给国王,用每夜讲故事的办法,不断引起国王的兴趣,她的故事讲了一千零一夜,不仅自己免遭杀戮,而且把国王也感化了。
  • 不羁散仙

    不羁散仙

    不热血,不激烈也不种马。小人物一枚,走一步看一步,完善自己,听从建议。修真修道修仙···先修人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