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324800000001

第1章 前言(1)

《论语》,是中国人的“圣经”。《论语》所记录传布的孔子及其弟子们的思想,世世代代影响中国,不仅渗透于二千多年中国的政治体制与社会习俗,而且融化于中国人的血脉,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代表着中国人的人格精神,也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历史证明,这种意识是优秀的,这种精神是永恒的。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培养中华民族的优良意识与民族精神,培养中国人的优秀人格品质,需要学习和继承孔子们的思想;构建和谐社会,使整个世界变得更加和谐文明,也需要从孔子们的思想中汲取营养。所以,新时代依然需要学习和研究《论语》。应当承认,二千多年来对《论语》的研究虽然未曾间断,但其中很多问题迄今并没有完全解决;晚近以来对《论语》的现代释读虽然已经取得很大成绩,但误解误读仍然大量存在。笔者近与同仁共同完成《论语汇校集释》(上海古籍出版社将于2007年出版),发现传世本《论语》版本文字也存在大量问题,而今人则每不知晓或不经意。这些问题,恰恰又是产生误解误读的主要症结。鉴于此,笔者又作了这部简易的《论语新校释》。称之为“新”,主要是因为其中的校为晚近以来各家所无,而释解又多异各家之旧。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论语》本义及其思想,以下先对与其文本有关的几个问题作一必要的考释说明。

(一)《论语》的名义

研读《论语》,自然得先明确它的名义。然而历史上对“论”、“语”二字的理解,则众说纷纭,迄莫能定。如“论”或如字读,而又义释不一;或读为“伦”,而又说义杂陈(详下)。“语”或以为语言、语录,或以为叙,或以为论难答述。可见意见分歧较大。二字究竟应作何解?下面我们分别进行考察。

先说“语”:关于“语”字之义,今天看来可以首先确定。因为众所周知,《论语》一书主要记孔子及其弟子们的语录。所以,“语”当指语言、语录。《说文解字》云:“语,论也。” 段玉裁注曰:“此即毛、郑说也。语者,御也。如毛说,一人辩论是非谓之语;如郑说,与人相答问辩难谓之语。”说明“语”本为动词。前人释叙、释论难答述,看来也有道理。只是如此解释,与《论语》实际不符。所以,“语”不能以本义释。不过“语”虽本为动词,指一人辩论是非或与人相答问辩难,但辩论是非或与人答问辩难之言辞,即所语之言,也可以谓之语,所谓动静同词。所以,“语”字引申可以做为名词,指语言。可见“语”字在这里用的是引申义。

再说“论”字:如字读者,如班固《汉书·艺文志》云:

《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是以“论”为论纂。论纂是什么意思,未见解释。《隋书·经籍志》云:

《论语》者,孔子弟子所录。孔子既叙六经,讲于洙、泗之上,门徒三千,达者七十。其与夫子应答,及私相讲肄,言合于道,或书之于绅,或事之无厌。仲尼既没,遂缉而论之,谓之《论语》。

“缉而论之”,显然是踵班固“辑而论纂”之说。然而“论”字究竟是为何义,也不明确。皇侃《论语义疏叙》归纳前人如字读“论”曰:

舍音依字为论者,言此书出自门徒,必先详论,人人佥允,然后乃记,记毕已论,故曰论也。

《文选·辩命论》注引《傅子》亦云:

昔仲尼既殁,仲弓之徒追论夫子之言,谓之《论语》。

都没有对“论”做特别解释,说明皆以常义。而以常义,今人无疑会首先想到评论、议论。而评论、议论夫子之言,显然与《论语》实际不合,所以不可取信。元人何异孙《十一经问对》云:

孔门师弟子讨论文义之言也。……皆所以讨论文义,故谓之《论语》。

把“论”具体释为讨论文义。然而如众所知,《论语》所记也并非讨论文义之语。所以,此释同样不可信。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曰:

凡言语循其理、得其宜谓之论,故孔门师弟子之言谓之《论语》。

段氏之义,无疑是说:“论语”,就是循其理、得其宜的言语。然而什么叫循其理?《论语》所记之言,怎见得都循其理?难道除《论语》所记,其他言语都不循其理、得其宜?没有道理。重要的是,从文字训诂的角度说,“论”字并没有所谓“循其理、得其宜”之义。所以,此说看似有理,实不可信。那么究竟什么叫“论”呢?

《说文》云:“论,议也。”议,即商议、讨论。今人商议一件事情,也往往说议一议。可见“论”本身是一动词。商议、讨论,显然非一人之事,而且商议、讨论的目的,无非是为了有所定论。所以,以本义,“论”就是大家共同商议论定。那么,班固所谓“论纂”,就是通过大家共同商议论定而纂集。如此解释“论”字, “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及“缉而论之,谓之《论语》”之说,无论从文义还是从事理上讲无疑都是合理的,而且与《论语》实际也相符合。可见“论”如字读而以本义释之,比较合理。

读“论”为“伦”者,如刘熙《释名·释典艺》云:

《论语》,记孔子与弟子所语之言也。论,伦也,有伦理也。语,叙也,叙己所欲言也。”

是较早以“论”为“伦”之说。如其说,“论语”就是“有伦理地叙己所欲言”。显然,此非正解。所以杨伯峻先生质疑说:“难道除孔子和他的弟子以外,别人的说话都不是‘有条理的叙述’吗?”杨伯峻:《论语泽注·导言》,中华书局1980年12月版。确有道理。可见刘熙之说不可信。而且即使以“语”为语言、语录,“论(伦)语”也是“有伦理的语录”之义,同样不可信,没有道理。因为别人的语录,并非全无伦理。皇侃《论语义疏·叙》总结其前人对“论”字的解释云:

凡通此“论”字大判有三途:第一舍字制音,呼之为伦;一舍音依字,而号曰论;一云伦、论二称,义无异也。第一舍字从音为伦说者乃众,的可见者不出四家:一云伦者次也,言此书事义相生,首末相次也;二云伦者理也,言此书之中蕴含万理也;三云伦者纶也,言此书经纶今古也;四云伦者轮也,言此书义旨周备,圆转无穷,如车之轮也。

所谓“伦、论二称义无异”,实际上也是通假,所以当与“舍字制音,呼之为伦”者合为一事。而“呼之为伦”,则明显又有四说,这里我们也一一加以分析:

所谓“伦者次也”,是取相次之义。《说文》云:“伦,辈也。”段注云:“引申之,凡同类相次曰辈。”是伦有相次之义。然而谓“此书事义相生,首末相次”,则与《论语》实际不符,因为《论语》各章之间并无相生关系。所谓“伦者理也”,是取理义。伦之训理,当自引申,因为与有伦次即是有条理、有伦理。可见伦可有理义。然而谓“此书之中蕴涵万理”,则未免牵强武断。所以,此说也不可取信。所谓“伦者纶也”,无疑又以“伦”借为“纶”。辗转通假,非古人名书之例,当无其事。且所谓“经纶今古”,亦恐非当时《论语》编辑命名者所预期。所以,以“伦”为“纶”更不可信。所谓“伦者轮也”,亦是辗转通假,同样不可信,且所谓“此书义旨周备,圆转无穷,如车之轮”,纯属无稽之说。

皇侃《论语义疏·叙》曰:“语者,论难答述之谓也。……此书既是论难答述之事,宜以论为名,故名为论语也。”似又混淆论、语为一事,尤不可信。

总上可知,读“论”为“伦”,即以“论”为“伦”的通假字,惟有释为伦次较合情理,但又非相生、相次之义。不过观察《论语》实际可知,其书确是众多语录的次序编排。所以,若“论”字借为“伦”,当训为次。那么,“论(伦)语”,即伦次编排的语录。换言之,《论语》,就是按次序一条一条、一篇一篇编辑起来的语录。如此解释,与《论语》实际亦相符合。看来读“论”为“伦”而训为“次”,亦能讲通。

那么究竟应作何解?我们认为,当从前说,即“论”字当如字读而释为议。那么,“论语”,就是“大家共同商议论定的语录”,或者“经过讨论的语录”之义。读“论”为“伦”虽亦可通,但毕竟是为通假,非书名用字所宜。如此看来,传统以“伦语”之音读“论语”,实不合宜。事实上,古人也并非不知不当读“伦”。如陆德明《经典释文·尚书序音义》音“论语”曰:“上如字,又音伦。”可见他是主张如字读。前人既知当如字读而后世又坚持读“伦”,无疑是封建文人之私心作祟的结果。所以,我们必须改变旧的读法。

如果以上解释符合古人当初命名之意,那么我们也就可以知道,《论语》之名应是孔子卒后不久之纂辑者(众弟子)所命定,而非后人所追加,因为若是后人追加,必当附有“孔子”字样。而正因为时值孔子新卒,音容犹在,弟子相与辑其所闻知而商议论定之,故直谓为“论语”。当然,我们并不是说今本《论语》就是当时一时编定之书,后人在初编基础上增订附益,容当有之。

(二)《论语》的编纂与编篡者

关于《论语》的编篡者,向有孔子弟子、孔子再传弟子、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共同完成数说。持孔子弟子说者,如《汉书·艺文志》云“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王充《论衡·正说》云“弟子共记孔子之言行”,赵岐《孟子题辞》云“七十子之俦,会集夫子所言”,宋均《论语崇爵谶》云“子夏六十四人共撰仲尼微言”等。此说虽属推测,但确有一定道理。因为《论语》所记,大多皆孔子教弟子或与弟子相问对之语。这些言语,为七十子之俦所亲闻,而外人则莫得知。然而七十子众,不可能人人皆参与之,故郑玄《论语序》谓为“仲弓、子游、子夏等撰”,王肃谓为子贡、子游所编。此等说法,亦属推断。事实上,当年参与纂辑《论语》的弟子,当不止郑、王所举数人,因为书中所纪录的弟子尚有多人。总之,《论语》一书中所出现的主要弟子除颜渊、冉耕、子路早死外,其余大多有参与纂辑的可能。

诸弟子之所以在孔子卒后纂辑《论语》,当如皇侃《论语义疏·叙》所云:“……哲人其萎;徂背之后,过隙叵驻。门人痛大山长毁,哀梁木永摧;隐几非昔,离索行泪;微言一绝,景行莫书。于是,弟子佥陈往训,各记旧闻,撰为此书。成而实录,上以尊仰圣师,下则垂轨万代。”

另外,诸弟子纂辑之时,亦当有个别孔门以外的人物参与,因为如《乡党》篇所记孔子在宗庙、在朝廷、入公门之事,恐非弟子所能见知。此类言辞,当出孔子同寮之口。然而《论语》书中,毕竟还有“有子”、“曾子”,乃至“冉子”之称。这些称呼,显然不能出同俦弟子之口,而只能是再传弟子所称。所以柳宗元《论语辨》以为“盖乐正子春、子思之徒与为之尔”。不过谓二子“与为之”,则欠合理,因为乐正子春及子思毕竟与七十子非同辈之人,年齿在后。合理的解释,应是初由七十子(非全部)共同纂辑,后由七十子之门人增订。事实上,《论语》非一次成书,证据也十分清楚,因为后五篇(除第十七篇)无论从文风、体例到内容,都与前十五篇有明显不同,以至崔述认为其“可疑”。崔述:《洙泗考信录》,《崔东壁遗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那么七十子当初究竟如何纂辑,所辑何篇?其门人又如何增订,增订何篇呢?

前面说过,《论语》一书中所出现的主要弟子除颜渊、冉耕、子路外,皆有可能参与纂辑。然而我们今天已经不可能一一找出各章节的具体纂辑者了。唯一可以确定纂辑者的,正如宋人早已指出的,是《宪问》篇“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及“‘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乎?’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二章(或作一章)。因为“宪”,为孔子弟子原思之名。称名不称字,以当时礼俗习惯,要么为长辈呼晚辈,要么是本人自称。此处下述子曰之事,显然不为孔子所呼,所以必为原宪自述自记。因此可以肯定,原宪为当时《论语》编纂者之一。另有《子罕》篇“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一章,前人亦以为是琴牢本人所记。然而此章有一“曰”字,则只能说是他人所录琴牢之言,而非其亲记。不过通过此材料可以知道,《论语》所记孔子之语确为众弟子集体辑录。

然而虽是集体辑录,而执笔纪录则当有专人。如书中“子夏问”、“子贡问”、 “子游问”之类,显然不可能是子夏、子贡、子游等本人所亲记,而皆应出第三者之手。但诸弟子与孔子的问对,又未必皆为其他弟子所听闻,所以,书中所记诸弟子与孔子问对之言之大部分,当是当事者亲述,执笔者所记。至于所记哀公问、季康子问、林放问之类,自当是当时在场知见其事的弟子所述,专人所记。总之当有专人执笔。正因为有专人执笔,所以文体相似,而且少有重复。(按:今本所重复的几处,有属错衍者,有看似重复实非重复者。)当然,所谓执笔,并非只是机械地纪录,而是还作了粗略地整理。如《为政》篇同时记孟懿子问孝、孟武伯问孝、子游问孝、子夏问孝,显然是经过专门编排。邢昺曰:“其篇中所载,各记旧闻,意及则言,不为义例,或亦以类相从。” 以类相从,正是专人负责编排的结果。

执笔者为谁?首先应当包括原宪。《宪问》篇言“宪问”而不与其他同,无非是因为其他皆是录他人之所述,故尊呼其字,而问耻二事为己所述,故直署己名。之所以说“包括”原宪,因为《雍也》篇明有“原思为之宰”的记载,显然又不为原宪自记。当然,我们也不是说在全部《论语》中,只记入了原宪这两句乃至述说其为宰之事语,因为其他纯孔子语,即直接以“子曰”开头的语录中,也有出原宪所述者的可能,只是这些纯孔子语,可能全部经过了众弟子集体讨论,得到了大家共同认定。

参与执笔定稿者还有何人?我们可以采用排除法加以推定。(1)《为政》篇记“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餕,曾是以为孝乎?”明有批评子夏之意。子夏若参与执笔定稿,不当有此等文字出现。又《子张》篇记子夏与子游互相攻击谩骂之事,亦可证明子夏不可能参与执笔定稿。(2)《公冶长》篇载:“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汝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瑚琏也”之语,与今人骂人饭桶相似。《宪问》篇记:“子贡谤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皆是批评子贡。子贡若参与执笔定稿,亦不当有此类文字出现。(3)《公冶长》篇记“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则宰我更不可能为执笔定稿之人。(4)《雍也》篇言冉有“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汝画”,亦批评之语,是冉有亦不可能参与执笔定稿。(5)《雍也》篇记“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是对公西华有微辞,则公西华亦不可能参与其事。(6)《颜渊》篇记樊迟未达先生意而请教子夏;《子路》篇又记樊迟请学稼,孔子曰:“小人哉,樊须也。”则樊迟亦当未与其事。由此可知,子夏、子贡、宰我、冉有、公西华、樊迟诸人,皆不可能参与执笔定稿。那么所剩下的主要弟子,就只有有若、原宪、冉雍、曾参、闵子骞、子游等人了。有若虽在今本《论语》中被尊为“有子”,但《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其因不能应对弟子之问而不被尊重之事,则由其执笔定稿的可能性极小。子游看似有可能参与,但《子张》篇记其与子夏互相攻击谩骂之事。该篇虽为二次增补(详后),但增补者不可能不顾及前修,且增辑与初辑必有传承关系。所以,子游亦当未参与其事。而冉雍、闵子骞二人,在《论语》中似又被赞誉过多,所以也不可能是执笔定稿之人,那么,最有可能执笔定稿的弟子,就只有原宪和曾参等人了。

同类推荐
  • 管子的教育智慧

    管子的教育智慧

    中国古代教育智慧:管子的教育智慧,品读古代教育智慧,镜鉴现代教育实践。管仲的治国教化理论才发挥作用,齐国的事业从此步入了快车道。
  • 百姓读易

    百姓读易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易经》,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讲,自它产生的那天起,它都或多或少地影响了我们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做事准则。无论是在我们的显意识里还是在我们的潜意识里,它都起到了一个风向标的作用,已经像空气一样渗透到了我们生活中的各个空间与角落。
  • 《论语》品读

    《论语》品读

    本书对《论语》进行了品读,《论语》是一部包含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至理名言的书,内容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
  • 人生哲理小语心是快乐的根

    人生哲理小语心是快乐的根

    一个简单而富有哲理的故事,足以给人意味深长的人生启示!本书就是将许多充满智慧的人生哲理故事以最简单、最朴实的方式呈献给读者。
  • 马斯洛谈自我超越

    马斯洛谈自我超越

    人本主义心理学大师马斯洛,是客观主义、行为主义、心理学派和正统弗洛伊德学派以外的,最受学术界、工商界、宗教界欢迎的心理学大师,有心理学领域“第三势力”之称。他的人格以及人的多层次需求的理论,是近20年来对当代社会影响最广泛、最深刻的理论。“自我实现”与“追求卓越”,更是成为当代人最推崇的口号和追求的信念。
热门推荐
  • 逆境之黎明破晓

    逆境之黎明破晓

    逆境之中,谁与争锋:一手好剑,怒斩天下:鬼魅身法,舍我其谁:浑身绝学,独孤求败。这是一个无敌的世界。游戏,开始了!
  • 红颜旧心已变

    红颜旧心已变

    他贵为太子手握大权享有一世繁华,却唯独不能护她一世周全。她出身将门学的一身绝世武功,却唯独无法掌握自己的人生。她与他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本应携手共度一生,谁知半路杀出个绝世美男......“从今天起我就是你的皇婶,你我之间只能是长辈与晚辈之间的关系。”她含泪将他推开并且说出了有史以来最违心的一句话。“无论何时皇后的位子我都会为你留着,只要你愿意,哪怕是冒天下之大不韪我也会将你从那人手中抢回。”他眼神坚定的说出自己的誓言。
  • 泪雨痕殇

    泪雨痕殇

    他说她干净的像一面镜子,令他想要守护一生。他说她的眼睛清亮的好似一汪潭水,让他沉沦。他说她是一块璞玉,今生只为他而绝美动人。爱情,萌生于乱世,腰斩与乱世,他们只想躲避纷乱,执手偕老,奈何逃不开权势更迭,皇族血统。桃花源,终究只是一场虚妄的美梦。两个执掌天下命运的男子,一个让她痛得刻骨,一个让她爱到极致,山雨欲来风满楼,爱恨情仇纠缠永难休止。那曲名为墨魂的殇曲,散尽天涯,成了谁的忧伤?
  • 初中校园之青春无限

    初中校园之青春无限

    小睿在被一个神秘的qq穿越到了自己的童年,必须要按qq指令来,才可以活下去!
  • 呆萌魔主:防火防盗防张少

    呆萌魔主:防火防盗防张少

    谁能来告诉她吃着奶糖被单车咚是肿么一回事!这种奇葩的方式也只有她沐栀璃能够正确打开了。被单车咚也就算了,初吻丢了也就算了,可为毛那货在吻了她后差点吐她一身?对奶制品过敏?嗷嗷嗷!真是够了......她要学理科,他知道后肆虐一笑,‘’你什么都不用学,就学数学,以后好算张家的账本。‘’她要学文科,他知晓后淡然一笑,‘’你就给我学语文,不然听不懂本少的情话。‘’某女翻了个白眼不理他。‘’木头,直了怎么办‘’‘’......那,那就掰弯啊......''某女萌萌的眨着眼。某人腹黑的一笑,“啪”的把她壁咚在墙上,“不用,把你送给我得了。”“唔……”蜻蜓点水,撩人心神。另推新文《竹马大大,请吃糖》
  • 憾江山,倾城冰美人

    憾江山,倾城冰美人

    新文【情深刻骨,长公主娇宠腹黑夫君】华丽开坑,欢迎美人们跳坑收藏,么么哒。她冷无情,却内里疏狂不羁,贵为天下首富。本想过个清闲富贵的生活,奈何吸引了桃花一朵又一朵。这逍遥天下的日子过不成了,那就换她指点江山。*他是一国摄政王,有人说他弑父杀君,匡扶幼主,只为了取而代之。却不知他早就一手遮天,就差临门一脚,覆手遮天。*他遇见她,每每在他最狼狈的时候,受伤寻药,被人追杀,蛊毒复发。早就柔情深种,奈何情敌太多,总是醋坛子打翻。追妻之路漫漫,嗜血冷清如他,变得节操掉光,下线直降。*曾经他是这样的。“乖徒儿,去给为师找一个称心如意的好徒媳妇儿吧。”鬼蜮老人道。他神色淡淡,紫眸波澜不惊。“女人?有什么用?”“我靠傻小子,能持家,声音甜甜,身段软软。”第二天,鬼蜮老人床上惊现无数年轻貌美的姑娘。整个荒蛮鬼蜮都是咆哮之声。“我靠,叫你给我找一个徒媳妇,不是给我找无数的媳妇儿,臭小子,你师娘气的从坟墓中飘出来,信不信?”“那不正好,人鬼情未了。”
  • 花名宝卷

    花名宝卷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猎男计

    猎男计

    秋阳暖暖,但在日本东京,已别有一股凉意。中国的那句诗词是怎么说的?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在这里,也许应该改为:寂寞“樱花”深院锁清秋才对,这样才比较应景,并且也表达出她万分无奈的心情。“我好像听见你在叹息。”一句优雅的轻柔问候,伴随着一抹纤细的身影落坐。
  • 一只花姐的剑三之路

    一只花姐的剑三之路

    游戏《剑网3》一只笨笨的花姐如何在大唐江湖摸爬滚打,也算是作者的游戏生涯了。如果我的小说能够唤起您的美好回忆,我就非常满足啦。前几章略粗糙些,后面文风有进步啦,也算是我用来练习写作的小说。
  • 不一样的自然保健法

    不一样的自然保健法

    本书是凝聚了作者三十多年来多方位学习、试验、求证的临床精华。他在书中阐述了自己写书的缘由与目的、介绍了血型决定你吃什么最健康、说明了抗癌养生的生理时钟、揭示了改善体质的饮食方法和生活方式。这套颠覆性的不一样的自然养生法赢得各界名流的肯定,影响了全球数百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