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324800000012

第12章 八佾第三(1)

【题解】

此篇凡二十六章,所论皆礼乐祭祀之事。“八佾”为首章孔子语前二字,且与乐有关,故以为篇名。《礼记·曲礼上》云:“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涖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乐记》云:“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故以《八佾》次《为政》。

3·1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释】

孔子谓季氏:“谓”,评论、谈论。“季氏”,鲁大夫季孙意如,昭公臣,谥平子。《公羊传·昭公二十五年》昭公曰:“季氏为无道,僭于公室久矣。”

八佾舞于庭:“佾”,舞蹈行列。八佾,天子规格。《礼记·祭统》:“……八佾以舞大夏,此天子之乐也。康周公,故以赐鲁也。”马融曰:“天子八佾,诸侯六、卿大夫四、士二。鲁以周公故受王者礼乐,有八佾之舞。”“庭”,庭院。

是可忍也:“是”,此也。“忍”,容忍。或以为残忍之忍,释为狠心,非。孔子虽无讨伐季氏的条件,但思想意识则有。“也”,表示假设。

孰不可忍也:“孰”,借为“甚”,音相转。甚,即甚么,今曰什么。或直接释为“何”,以意解。

【训译】

孔子评论季氏说:“以(天子才能享用的)八行队列在庭院里跳舞,这种事情如果可以容忍,(还有)什么事情不可以容忍?”

【章旨】

此章论季氏僭越。礼乐的核心是等级,季氏为大夫而用天子乐舞,严重破坏了礼乐制度,且有不臣之心,所以孔子以为是大逆不道,最不可容忍之事,体现其维护礼乐制度的思想。

3·2三家者以《雍》撤,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校】

三家者以《雍》撤,“撤”字旧作“彻”,借字,从《释文》改本字。《释文》曰:“彻,本或作‘撤’。”

【释】

三家者以《雍》撤:“三家”,鲁国执政仲孙、叔孙、季孙三家。“者”,语助词。《雍》,《诗经·周颂》篇名,其诗本为周成王祭祀文王、武王(旧以为武王祭文王,非)已毕,撤去祭品时所唱的乐歌。三家以《雍》撤,亦僭越行为。

相维辟公,天子穆穆:《雍》诗之句。“相”,主持仪式者。“维”,同“为”,是。“辟”,君也。“辟公”,诸侯。“天子”,成王。“穆穆”,肃敬之貌。

奚取于三家之堂:“奚”,何也。“堂”,庙堂。

【训译】

(仲孙、叔孙、季孙)三家用(天子才用的)《雍》诗做撤祭时的乐歌,先生说:“(诗中说)‘司仪是诸侯,天子很庄严’,在三家庙堂里取哪一点?”

【章旨】

此章论三家僭越。三家以《雍》撤与季氏八佾舞于庭性质相同,孔子于彼言是可忍孰不可忍,于此只言奚取于三家之堂,表现了他对此种僭越行为的无奈,盖当时三家僭越已久,故如此言。

3·3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释】

人而不仁:“而”,假设连词,若、如果。“仁”,有爱心,关爱他人。

如礼何:对礼怎么样,言不能遵守礼法。

如乐何:对乐怎么样,言不能遵守乐规。

【训译】

先生说:“人如果不仁,(他能)对礼怎么样?人如果不仁,(他能)对乐怎么样?”

【章旨】

此章批评不行礼乐之人。不行礼乐,关键是其人不仁。仁者心中始终装着他人,必不僭越非分,故能遵行礼乐;若不仁,则顾己不顾人,必无视礼法,肆意而为。皇侃曰:“此章亦为季氏出。”近是。孔子于三家之僭越无可奈何,故只能骂其不仁,以解心头之气。

3·4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释】

林放问礼之本:“林放”,人名,鲁人。“礼”,指各种礼仪活动。“本”,本源、本意。

大哉问:言其所问问题大。礼之本所涵广,故曰大。或释为意义重大,非。

礼,与其奢也,宁俭:“礼”,指一般礼仪。“奢”,奢华、铺张。“俭”,俭约、简单。

丧,与其易也,宁戚:“丧”,指葬礼。“易”,借为“侈”。《战国策·齐策六》:“不如易余粮于宋。”鲍彪注:“易,移与之。”《尔雅·释诂上》:“弛,易也。”郝懿行《义疏》:“易,亦‘移’之假借也。”《逸周书·宝典》:“移洁干请。”朱右曾集训校释曰:“移,当为‘侈’。”《说文·禾部》段注:“古假‘移’为‘侈’。” “易”可假为“移”、“移”可假为“侈”,则“易”自可假为“侈”。旧或释为治,或释为平易,皆非。“侈”,奢侈,指厚葬。“戚”,悲戚、哀伤。

【训译】

林放问礼的本意,先生说:“(这个问题)问得大呀!一般礼仪活动,与其奢华,不如俭约;葬礼,与其奢侈,不如悲戚。(这就是礼的本意。)”

【章旨】

此章论礼之本。礼范围广大,本各不同,当区别看待:礼节仪式,本意不在奢华铺张;丧葬之礼,本意原是悲戚哀痛。

3·5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释】

夷狄之有君:“夷狄”,泛指文化落后的民族。“之”,结构助词。

不如诸夏之亡也:“诸夏”,即华夏。《说文》:“夏,中国人也。”华夏国家部族众多,故曰诸夏。“亡”,读为“无”,借字。

【训译】

先生说:“夷狄人有君主,(还)不如华夏人没有(君主)。”

【章旨】

此章言夷狄与华夏的差距。夷狄人文化落后、野蛮,故然。

3·6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汝弗能救欤?”

对曰:“不能。”

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校】

汝弗能救欤,“欤”字旧作“与”,改今字。

【释】

季氏旅于泰山:“季氏”,指季康子,哀公臣。“旅”,谓旅祭,祭山曰旅。周礼,诸侯祭其境内山川。季氏为臣,旅祭泰山是为僭越。

冉有:孔子弟子,姓冉名求,字有,时为季氏家宰。

汝弗能救欤:“弗”,不。“救”,挽救、阻止。

呜呼:叹息声,犹同今言啊呀、唉呀。

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曾”,竟然。“林放”,即上章问礼之本之林放。言林放尚知问礼之本,泰山神宁有不知之理?而季氏不知其本而旅祭之,竟以为泰山神亦不知旅祭之本乎?

【训译】

季康子旅祭泰山,先生问冉有说:“你不能阻止吗?”

冉有回答说:“不能。”

先生说:“啊呀!(他)竟然以为泰山神还不如林放吗?”

【章旨】

此章亦论季氏僭越。礼各有本,旅祭本为国君而设,季氏旅祭泰山,冉求不能阻止,孔子亦无可奈何,只能言其无知,叹息而已。

3·7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释】

君子无所争:“君子”,有道德、有修养之人。“争”,竞相争先、争胜。

必也,射乎:“必”,承上指必有所争。“也”,表示假设。“射”,指赛射。

揖让而升:“揖让”,互相作揖谦让。“升”,登上射台。揖让而升,礼也。详《仪礼·乡射礼》与《大射仪》。

下而饮:“下”,射毕下台。“饮”,胜者与败者相对饮酒。下而饮,亦礼。

其争也君子:“其”,指揖让而升下而饮之赛射。“也”,语助词。

【训译】

先生说:“君子没有需要竞争的事。如果一定需要竞争,那就是赛射吧。(赛射虽然要竞争,但赛前依然是)相互揖让而登台,下台以后(按胜负)饮酒,他竞争的时候也是君子。”

【章旨】

此章言君子不与人争,争必以礼。

3·8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乎?”

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校】

美目盼兮,“盼”旧本或作“盻”,借字。

【释】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巧笑”,形容其善于笑。“倩”,嘴两旁的酒窝。“盼”,眼睛白黑分明。此二句为《诗经·卫风·硕人》之句,描写硕人笑与目之美。

素以为绚兮:“素”,本色、素描。“绚”,文彩。素以为绚,即以素为绚。此句为孔子解诗之语,言两句诗的表现方法是以素为绚。子夏不明,故问。旧以此句为《诗》句,误。

绘事后素:“绘”,彩绘之事。“后”,谓后于、晚于。言彩绘需以素地为基础。

礼后乎:此子夏悟出之理,言礼亦后起之事。礼有文,故知其后起。

起予者商也:“起”,启发。“商”,即子夏,师呼名。

始可与言《诗》已矣:子夏闻一而知二,由诗而推知礼,是其已理解诗意,故可与言《诗》。

【训译】

子夏问道:“(您说)‘“一笑一对酒窝啊,眼睛黑白分明啊”,(两句诗)是以素为绚啊’,什么意思?”

先生说:“(就是说)上彩晚于素描。”

(子夏)说:“(那么,)礼(也)是后起的吧?”

先生说:“启发我的人是卜商啊,现在才可以与他谈《诗》了!”

【章旨】

此章所言本为论《诗》之事,编于此,重其“礼后乎”一句,亦明礼之有本。

3·9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释】

杞不足征也:“杞”,夏禹后裔的封国,周初所封,故城在今河南省杞县。“征”,同“证”,证明。杞礼非夏礼之遗,故不足证夏礼。

宋不足征也:“宋”,商汤后裔的封国,周初所封,故城在今河南省商邱市南。宋礼非殷礼之遗,故不足证殷礼。

文献:与今义不异,指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文字资料。旧分为二词,以“献”为贤,非是。“贤”岂能拿来做证?既有其“贤”,岂待孔子证之?且“贤不足”亦不辞,故不可信。

【训译】

先生说:“夏代的礼法我能讲说它,(而)杞国(的礼法)不足以证明它;殷代的礼法我能讲说它,(而)宋国(的礼法)不足以证明它。(这是)因为文献资料不足的缘故。(如果文献资料)足够多,那我就能证明它了。”

【章旨】

此章言夏、殷之礼已无法证实。杞、宋不足证,文献且不足,而孔子能言之,说明其所知必据传闻。传闻虽可讲说,但终无文献证明,令人遗憾,一方面体现孔子的求实精神,同时也体现其自信。

3·10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释】

禘:音帝,祭名。古禘祭有三:一,王者之大祭。《礼记·大传》:“礼,不王不禘。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以其祖配之。”《国语》云:“周人禘嚳而郊稷。”二,时祭。《礼记·祭统》:“春祭曰礿,夏祭曰禘。”三,序昭穆之祭。谛审昭穆,古曰禘。《左传》有“禘于襄公”、“禘于僖公”等,谓祭而审定其昭穆之位。此章孔子言不欲观,盖因鲁之昭穆已乱,故“禘”当指后者。孔子言“观”,则此禘必鲁国所行。

自既灌而往者:“灌”,借为“祼”,祭时献酒于太祖曰祼。太祖以下始分昭穆,既灌以往,盖指祭昭穆列祖的仪式。

【训译】

先生说:“(鲁国)禘祭的仪式,从给太祖献酒以下,我就不想看它了!”

【章旨】

此章言鲁之禘祭失礼,反映孔子厌见失礼之事。鲁文公时,因其父僖公为闵公庶兄,而跻升本来是继闵公而立的僖公于闵公之前,是其昭穆失序,祭之不合礼法,故孔子厌观之。旧或谓鲁行禘祭为僭越,故孔子不欲观,非是。既为僭越,为何自灌而上观之?无是理。

十一

3·11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释】

禘之说:举行禘祭的目的、说法。

不知也:鲁之禘祭与“本”不合,孔子不愿说,故诿言不知,非真不知。不然,不得有下言。

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知其说必知其礼。“知其说者”,实指行其礼者。“之”,结构助词。“于”,对。“天下”,指天下历史。禘祭序昭穆,故能知历史传承。禘祭本天子之事,故言天下。旧或释“于天下”为治理天下,不确。

其如示诸斯乎:“其”,推量副词,大概。“示”,借为“视”。“诸”,“之于”合音。“斯”,此。

指其掌:掌可随意而且最大限度地举至眼前。如示诸掌,喻能看得十分清楚,故成语有“了如指掌”。旧或读“示”为“置”,非是,掌非置物之所。或以“示诸斯”为给人看,亦非,掌自视便,而给人看则不便。或释“示诸斯”为易,亦非。

【训译】

有人问(有关)禘祭的说法,先生说:“不知道。知道它的人看天下,大概就像把它放在这里吧!”(一边)指他的手掌。

【章旨】

此章言禘祭的作用。禘祭序昭穆,知历史,故于天下可了如指掌。《礼记·仲尼燕居》:“子曰:郊社之义,所以仁鬼神也。尝禘之礼,所以仁昭穆也……明乎郊社之义、尝禘之礼,治国其如指(示)诸掌而已乎!”(《中庸》亦有后句)“治国”亦指对国事的了解掌握,就诸侯言。言“指其掌”,必亲见者所记。

同类推荐
  • 大学之生命十大道

    大学之生命十大道

    本书乃根据《大学》精华提炼而成。《四书》之一的《大学》,系小戴《礼记》中的第四十二篇,是孔氏之遗书,初学入德之门径。该书由宋儒朱熹经过四十余年的精心研究编写而成,共分经一章,传十章。经一章乃是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传十章是曾子之意而门人所记。
  • 推背图之谜(下)

    推背图之谜(下)

    推背图》相传是我国唐朝太宗皇帝时期,当时著名的天相家李淳风和袁天罡所作,以推算大唐国运。因李淳风某日观天象,得知武后将夺权之事,于是一时兴起,开始推算起来,谁知推上了瘾,一发不可收,竟推算到唐以后中国2000多年的命运,直到袁天罡推他的背,说道:“天机不可再泄,还是回去休息吧!”,即第60像所述,所以《推背图》由此得《推背图》以其预言的准确而著称于世。
  • 孟子趣说3:我向皇帝说真话

    孟子趣说3:我向皇帝说真话

    你不妨把这本书当做一部益智游戏手册,一边看,一边多问几个“为什么”,然后静下心来想一想,看看我们头脑中一些根深蒂固的观念是不是真的毋庸置疑。
  • 每天学点中国哲学

    每天学点中国哲学

    我们今日要研究中国古代哲学,有两层难处。第一是材料问题:周秦的书,真的同伪的混在一处。就是真的,其中错别字又是很多。若没有做过清朝人叫做“汉学”的一步功夫。所搜的材料必有很多错误。第二是形式问题:中国古代学术从没有编成系统的记载。《庄子》的《天下篇》,《汉书艺文志》的《六艺略》《诸子略》,均是平行的记述。我们要编成系统,古人的著作没有可依傍的,不能不依傍西方人的哲学史。
  • 道家经典智慧故事全集

    道家经典智慧故事全集

    道教是地地道道的汉民族的心灵救治良方.是漂泊无依的灵魂的精神家园。本书通过选取道家最为经典的故事.呈现丰富的道家智慧,揭示人生的种种奥秘,引领读者在最短时问里更新为人处事观念.助你走上成功道路.开创全新人生。
热门推荐
  • 做最好的自己

    做最好的自己

    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真正的人生,不是你继承的那部分而是你创造的那部分,它是你不断选择和努力的结果。不论你有个富爸爸还是穷爸爸,幸与不幸都可能在你的手中转换。你的一生,由你自己打造。一部彻底改变你人生、工作、交际、财富观的心灵成长之书。
  • 杀手也穿越系列之云无痕

    杀手也穿越系列之云无痕

    【本情节纯属虚构,请勿模仿】她柔若无骨的手轻滑过他愤怒的脸颊,指若兰花,笑眼盈盈:“虽然我胆子小,看见血就害怕,但是杀一两个人的胆子却还是有的。”她是另外一个时空穿越过来的女杀手,笑,是她最好的武器。盈盈一笑间,谁生谁死?谁心沉浮?
  • 特警穿越之最强婢女

    特警穿越之最强婢女

    【相对正经版简介:】她是国家特警队的顶尖人才,拥有读懂人心的超能力,亦擅长武术格斗,最不缺的便是坚忍抗压力。一朝穿越成为武安侯府内年仅八岁的三等小婢女,侯门深深,婢女的小命堪比蝼蚁,想摁死便摁死,不值一提。婢女同行排挤她,管事嬷嬷刁难她,姨娘看她不顺眼,庶小姐欺她命贱,侯夫人笑里藏刀,侯爷大手一挥,嘴角动动便要置她于死地……她冷冷一笑,敢动姐?很抱歉,你们道行还不够!前世破案抓犯罪分子,今世宅斗虐尽大鬼小鬼。姐已准备就绪,are—you—ready?【一向不正经版简介:】虐着虐着,她就出名了——传闻,京城内号称芝兰玉树,俊美无匹的五位公子中有三位都对她产生了浓厚兴趣;传闻,江湖上神秘的神机宫宫主莫名对她青睐有加;传闻,就连英明的皇上也不自禁地舔了舔了好看的嘴角,皇太后见状大惊失色:儿啊,你若是敢与自己的外甥抢新娘,哀家,哀家就去死……传闻……于是有一天,某男怒气冲冲地找上她:“你这女人怎么回事?我都说要明媒正娶你为妻,一生一世一双人了,你还给我拈花惹草,招蜂引蝶?”她淡扫他一眼:“很抱歉,我只对五岁以下纯萌小正太有兴趣,至于你嘛,想法太低俗,妄想忒龌龊……”某男抓狂,于是经过一番激烈的内心斗争之后,原本冷傲邪魅的一张脸霎时装傻充嫩扮作清风明月楚楚惑人疼的纯萌假正太,但见他两眼水水盈盈闪:“澜澜~”尾音拉长极致发嗲,“人家其实也很纯的……”噗?——她一口老血喷出来。佛曰,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没办法,为了匡复正义,为民除害,她决定收了这枚冒牌假正太!【这是一篇婢女成长记,虽然是宅斗女强,却是非典型的,作者这货一向轻松小白温馨暖萌惯了,脑容量有限,不要期待太过高深莫测的阴谋阳谋,如果狗血了,亲们千万要稳住,请多多支持,以上!】
  • 80末这村庄90初那童年

    80末这村庄90初那童年

    山东、河南、河北80、90的童年,那些难忘的年代,那些难忘的事,还有那个难忘的人……山pia县,一个地处山东、河北、河南交界的小县城,如果岳云鹏把河南话称作“豫语”,那么,祖祖辈辈在这里居住的人说的是“鲁翼豫语”。pia县不依山不傍水,没有人文历史,没有优越的地理位置,没有丰富的物质资源,更不是自古以来的兵家必争之地,这是一个几乎被遗忘了的县城,如果有不会被遗忘的理由的话,唯一的理由也许只有一个,那就是他的名字,pia,这是一个就算是在字典里也很难找出的字。
  • 浩行记

    浩行记

    身世未解心已殇,洪荒江湖争锋芒。一切皆为名利故,浩然正气永流芳。修真世界,人人争仙,可仙是什么?成仙又为了什么?有人为了金钱,有人为了权力,有人为了无敌于天下,有人为了寿与天齐,可刘浩只是为了活着,为了解开自己的迷......
  • 余温摄氏度:直到你说爱我

    余温摄氏度:直到你说爱我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离死别,而是我就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夏日余温,独自浪迹海边,却不想意外的救了以为帅哥,帅的产绝人寰的温墨空,拥有血红色眼眸的他,有着令人发指的身份和能力,他在余子惜身边陪她一起做任务,保护她,有什么目的,他想做什么......
  • 我的郁金香小姐

    我的郁金香小姐

    我和她都是这条郁金香路附近的居民,我们呼吸着一样的空气,喜欢这里郁金香开放的季节,厌恶夏天因为干燥扬起的灰尘,虽然彼此从来没有说过“你好”或是“再见”,但却真实的在这里有过喜怒哀乐。终于有一天,我叫她郁金香小姐,她叫我笆斗先生.......
  • 特工神医俏皇妃

    特工神医俏皇妃

    二十一世纪的特工精英顾轻舞,因缘巧合之下穿越到一个不存在的国家,睁开眼睛那一刻她从一个深藏不露的草包小姐变为狠戾的小魔头,秉承着往后要随心而活的遵旨,开酒店,办妓院,玩的不亦乐乎,但很快,关乎种族生存的重任就降临到她身上,这一次,她身边好友无数,更有良人陪伴,为了所爱之人,她毅然踏上征程。【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倩女离魂

    倩女离魂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空寂的城

    空寂的城

    有时爱情就是在不经意之间,来到你的身边。也许苦苦追求的爱情在因为一件很小的事情之后就变得支离破碎。我们总是在寻找,却苦苦的把自己困在一座已经荒芜的小城里面,自己走不出去,别人也进不进来。从而丢失掉很多美好的色彩。主人公余禺在这座空城里被紧紧的禁锢,也许在这座空城里就他还没有被迷失方向。寻找且等待着爱情的降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