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389100000032

第32章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人生一世,究竟在追求什么?为何而活?如何才能快活?纷繁世界,事事烦扰。做事则烦,不做亦烦。如何解脱?如果不到“水穷”之地,是否还能逍遥自在?其实,“水穷”之地不在天边,也不在山巅,它在我们的心里。悟到“水穷”之地,自然能够活得洒脱,一切缘起缘灭皆随浮云飘去。

正如佛语,“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什么是世间呢?世间就是四大五阴,就是六根、六尘、六识,如果离开了这个世间,要求觉悟,是悟不到的。只有在世间的各种烦恼的因缘里面去探究它,在各种爱嗔及不爱不嗔的活动中去体会它,才会觉悟。

既不悟空,又不着相,便能见本性。

一位修道多年的女道士虔诚地问赵州道:“佛门最深的法意是什么呢?”

赵州于是面向女道士用手掐了她一下,轻松地说道:“就是这个。”

女道士语有怒气地说道:“没想到您的心中还有这个。”

赵州不紧不慢地说道:“不,是您的心中还有这个呀。”

对于一个人的内心,如若口中总是念着空,就永远不会做到万物皆空,这就好比那位女道士一样。

对于“空”的理解,其真正的悟在于修行。在自己的内心上直接把这个空感受到,不需要在道理上说长道短。正如赵州只是轻轻地掐了女道士一下,道士心中便起了杂念,又怎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空呢?

所以,佛法中讲究“缘起性空”。缘,就是关系或条件。缘起,说的是事物的起因,起原,世间上没有独存性的东西,也没有常住不变的东西,一切诸法,都是由于因缘而生起的。也就是说,世界上一切事物,或一切现象的生起,都是相对的,互相依存的关系和它的一定条件。如果没有这个关系和条件,那任何事物和现象,都是无法生起的。

“若此有则彼有,若此生则彼生,若此无则彼无,若此灭则彼灭。”这是缘起的定义。比如种子和芽,因为过去有了种子,所以现在才能有芽的生起,正因为现在有芽生起,过去的种子,才能叫做种子,这就是异时互相存在关系的道理。从另一方面看,种子灭的时候,也正是芽生的时候,芽生的时候,也正是种子灭的时候。这就证明芽和种子的生灭现象,又是一种同时互相存在的关系。

世间上的一切者因缘生起,都离不开因果法则。因和果之间有一个缘,因所以能成果,一定要有缘。

性空,就是众缘合成的一切事物,其性本空,没有真实的自体可得。因缘和合所生起的假有,本性是空的;如果自性不空,则不能有,这就是“真空生妙有”的意义。即指一切现象因为都是缘起,所以没有固定的本体,唯一真正的性质是空性,也就是一切现象都归于寂灭。

性空本身就是佛的法身,也是我们每个人所具有的佛性,每个人都有,这是佛教中最究竟的道理。正所谓: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这是六祖慧能禅师的经典名偈。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主要在于打破修持中对身心的执着。神秀禅师将染净、圣凡绝对地对立起来,要求人们“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但在慧能禅师看来,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染净、圣凡关键在于自心一念,心生善端即为善,心生恶念即为恶。心性自然,本来清净。故云“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我们从辛弃疾的人生感悟中也许能够体悟到“性空”后的随缘人生。

辛弃疾《书停云壁》:

万事随缘无所为,

万法皆空无所思。

唯有一条生死路,

古今来往更何疑。

意思是说,万事皆随顺因缘而定,实在无需有太多刻意的作为;了悟世事变化都是暂时的空相,更是无需用力作为。人生就只有一条通往生死的道路,古往今来所有人物都这样经历过,无需太多怀疑。

辛弃疾一生曾有长达十八年的闲居生活,做为一名身怀抱负的读书人,他是力主奋勇抗敌的。然而,时运不济,明主见弃,再有天大的理想亦属枉然。闲居乡间的他,写下许多温婉诗词。这首《书停云壁》便是深具佛法之作。

诗人所谓随缘,是说一切万有皆为因缘所生,缘生则聚,缘灭则散,缘起缘灭之间,如斯自在,来去自如,因此无需罣碍。

一切有为法,都是空性,“空”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空白”或“没有”,它是指由无到有、再从有到无之间,不断在变化的空性。每一回的变化都显现它不同的形貌,因此,了悟“万物随缘”与“诸法皆空”的深义,便能自由自在、无所罣碍。诗中出现的两个“无”字,也是同样的道理,它指的是“不要刻意作为”,因此“无所为”与“无所思”,都是指向不要刻意在某件事物上头执着,并非什么作为都不要之意。

进而,诗人才说道“唯有一条生死路”。人生这条道路,一头由生而来,另一头则通向死亡,所有人皆行走其上;而如何能够不罣碍、不执着,却是所有人一生都要面对的修行。

所以,辛弃疾此诗的提示是,万事与诸法皆为随缘来去的空相,就如同每一天虽然都是新的一天,但每天所看到的事物,都是因缘暂时和合之相。既如此,则不是恒常不变之相,也就是空相了。

面对大千世界中的种种空相,不是要人们不努力修为,而是提醒人们自在自由地活着,才是最符合生命真义的生活方式。

正如洪应明《菜根谭》:

世人为利缠缚,动曰尘世苦海。不知云白山青、川行石立、花迎鸟笑、谷答樵讴,世亦不尘,海亦不苦,彼自尘苦其心尔。

意思是说,如果心被荣利所缠缚,身边再美的东西也会视而不见。

心生妄念,必然难以入定,不定就无法到达智慧的彼岸。不过,一切禅机皆因一个缘字。

众生世界,有事必有缘,如机缘、善缘、恶缘等。万事随缘,这是禅者的态度,也是一种生存的态度。

据说,自从释迦牟尼佛来到舍卫国为大众说法教化后,全城的人都成为有道德、有礼貌、懂事理的人。他们互相爱护、帮助、和睦相处,舍卫国简直是一块乐土。

当这个消息传到其他国家时,远在罗越祗国的地方,有一个外道,生起钦佩佛陀的威德之心,因此他不辞旅途的艰辛,长途跋涉来到舍卫国,想拜见佛陀,请求教示。可在他还没有见到佛陀时,却遇到一件令他不解之事。

原来,舍卫国是个热带的地方,毒蛇很多,如果被咬伤,立即会丧命,所以,在这个地方,被毒蛇咬死的人很多。当这个外道走到城外的时候,看见两个父子在田里干活,忽然从草丛中蹿出一条毒蛇,把那个儿子咬了一口。不久他就毒发死了。而那个做父亲的,却依旧照常干活,儿子的死,对他并没有很大的影响。

外道觉得很奇怪,就问老人道:“这个年轻人是谁?”“我的儿子。”老人回答。“既然是你的儿子,为什么他被蛇咬死,你却一点悲伤都没有?还有心情继续干活,他不是你的亲生儿子?”

“这有什么好悲伤的,人生总是要死,事物的兴盛与衰败自有它的规律,人既然死了,如果他有善因,自有好报,假如他的恶因成熟,恶报就现于其前,我忧愁啼哭,对死者有什么好处呢?”老人说到这里,看着发呆的外道,又问他,“你是不是要进城去?顺路的话,我拜托你一件事,可以吗?”

外道问什么事,老人又继续说:“你在进城后向右拐弯的第二家,路过时,请对我家人说中午送饭的时候,只送我一个人的就行了,对她说儿子已经被蛇咬死了。”

外道觉得非常奇怪:为什么这个老人一点善心、仁慈心都没有。儿子死在这儿,毫无悲哀,反而不忘自己的午餐,世界上竟有如此冷酷的父亲。

外道进了城,拐了弯,找到老农的家,对老妇人说:“你的儿子被毒蛇咬死了,他的父亲叫我带口信给你,中午只送一个人的饭就好了。”

妇人听了这话,只向来人感谢,并无悲伤。外道奇怪地又问:“老妇人,你难道不怜悯儿子的惨死吗?”

老妇人却很自然地回答道:“这个儿子托生到我家,并不是我去招呼他的,他自己要来的;现在他走了,我也留不住他。正如旅店里住一夜旅客,晚上路过寄宿,天亮各自离开,谁也留不住,其实也无须留。我们母子之间,也是如此,儿子的去来,是随他的业缘,我一点也护救不得。”

外道听完这些话,心里想,这真是一对硬心肠的夫妻,又糊涂又不近人情。

这时里面又走出一个女人,是死者的姐姐,外道好意地问她:“你的弟弟死了,你难过伤心吗?”

“他已经死了,我为什么要伤心呢?我们如同被编成大木筏的木头,在水中航行,一旦遇到大风暴,木筏被冲散了,那木头各自随流水漂散,木头不能永远拴结在一起。我们因为偶尔的因缘而变成了姐弟,同生在一家,但寿命各有长短,生死并没有规定的时间,他既然先走一步,我做姐姐的又有何能力相救?”

姐姐说完,身边又一妇女说:“噢,我丈夫死了。”

外道这时已经如坠在云雾中,他问妇女:“你自己的丈夫死了,竟然这样若无其事,毫无悲伤之意?真的无所谓吗?”

死者的妻子平静地说:“我们夫妻的结合,和空中的飞鸟一样,夜间停宿在一起,天一亮,各自去寻求食物,各有各的命运,鸟儿一旦飞开而不能回来,是他的造化。我既代替不了他,也无法为他承担业力,就好比在途中相识的客人一样,相会以后,总要各奔东西。”

外道听了这一家人的话,满心愤怒,甚至后悔自己跑了一趟冤枉路,本来听说这舍卫国的人最有孝道的,以为自己弃邪归正,来此寻找真谛,岂知是这样一般毫无道理没有仁慈心的人。

尽管如此,他还是想见佛陀一面,空手而回,毕竟是遗憾的。因此他来到邸园精舍,求见佛陀。

外道心里充满疑问,拜见佛陀后,默默坐在一边,低着头,并不开口询问。其实他的心思,佛陀早已明白,因而故意问道:“什么事使你如此忧愁?”

“因为希望不能如愿,所遇之事,违背我心,所以忧愁。”外道回答。

“忧愁不能解决问题,有什么失意的,你尽管说。”佛陀慈悲地对他说。

“我从远方慕名而来,是因为崇拜舍卫国有您佛陀的教化,人民都依法奉行,岂知一到这儿,就遇到这么件一点也不近人性的事情……”

外道将碰到老农夫及儿子乃至他一家人的事情告诉佛陀。

佛陀微笑着向他开示道:“话不是这么说的,你所希望看到、听到的是人情、人性的事。而法理是不能顺着人情人性的。把人性净化,与真理相应,那才是最要紧的修行。你所见的那一家人,在道理上,他们并没有错。他们能知道人生无常,人不能永远保持自己的有为的色身生命,这是从古至今,所有的圣凡都是一样的。一个人死了,大家为他大哭大喊,这对于死者有什么益处?况且当人在有生的时候,注定就有死。生喜死悲,这是世俗对于生死的迷惑,所以在生死的流转中,就永远也没有止息的时候。”

外道听了佛陀的开示后,心里顿时开悟,从此,他真正改宗,皈依佛陀,做了一个虔诚精进的比丘。

人生百年,匆匆一瞬,荣华富贵,更是过眼云烟,虚幻不实。在我们这个娑婆世界中,一切都是“因缘而起,因缘而灭,缘生则生,缘灭则灭”。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凡事不过度地追求,不留恋过往,从容平淡地应对,随心,随情,随理。在这繁忙的名利场中,若能常得片刻清闲,放松身心,静心体悟,日久功深,便会识得自己放下诸缘后的本来面目:清静无染的菩提觉性。

但是,“随缘”有时常被误解为不为,借此听天由命,逃避问题和困难。其实,随缘不是没有原则、没有立场,更不是随便。随缘是一种智慧,是一种修养,是一种人生态度,更是一种对生老病死、情痴情绝、荣辱贵贱的坦然面对。

同类推荐
  • 道家的生存之道

    道家的生存之道

    道家崇尚宠辱不惊的处世态度,这种态度既是一种淡泊名利,持守节操的高贵品德,又体现出较强的心理调适能力。道德心理学认为,道德对心理有着重要的调控作用,故这种心理平衡能力与个体的道德水平有着密切关系,具有独立人格,精神充实,有着崇高的人生目标的人,才能够真正做到宠辱不惊。道家以“善利万物而不争”、“容乃公”的宽阔胸怀,以祸福相倚,有无相生的深邃智慧,引导人们从更高、更广的角度来看待物质利益和眼前得失,告诫人们,不要为声名、财货这些世俗的物质利益而丧失了自我,扰乱宁静的心灵,损害自己的身心健康,而应“抱朴守真”、“安时处顺”、“不与物迁”。
  • 量子佛学

    量子佛学

    量子佛学将对以下内容作出论述:一、命运真的存在吗?如何改变命运?二、人生真如梦境一样是虚幻的吗?一个人活着的生命意义究竟是什么?三、到底是心在脑中,还是脑也无非是心中一物?终极的答案究竟是什么?四、灵魂真的存在吗?为什么是“无我”的?这与灵魂是否存在有什么关系?五、如何悟道?涅槃境界究竟在哪里?又如何证入涅槃?六、真正修入禅定到底入的是什么?真实入定境界到底是什么感觉?如何入定?入定的基本步骤和细节是什么?七、所谓“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禅宗六祖慧能因“见性“而悟道,那么如何见性?见性是见什么?如何通过量子佛学方式快速见性?本书将以前所未有的科学方式,让你直趋明心见性和顿悟佛学实相。
  • 小乘佛教

    小乘佛教

    小乘,梵语hina—ydna。亦称声闻乘。二乘之一。乃大乘、菩萨乘之对称。意译为狭小之车乘,指运载狭劣之根机以达小果之教法;即所修之教理行果,与能修之根机均为小劣之法门。小乘之名,原系大乘佛教徒对原始佛教与部派佛教之贬称,其后学术界沿用之,并无褒贬之意。小乘佛教之教义,主要以自求解脱为目标,故为自调自度(即灭除烦恼,证果开悟)之声闻、缘觉之道,而异于大乘佛教自利利他二者兼顾之菩萨道。
  • 每天学点佛学智慧:不生气2

    每天学点佛学智慧:不生气2

    慈悲没有敌人,智慧不起烦恼;尽心尽力第一,不争你我多少。嗔心起时要思员,熄下怒火最吉祥。必有容,德乃大;必有忍,事乃济。以虛养心,以德养身;涵容以待人,恬淡以处世。
  • 零点星光

    零点星光

    本书内容包括夏季的川藏线、川藏茶马古道、草原明珠理塘、天地巴塘、巴塘弦子、英雄格萨尔等,展现了青藏线的旖旎风光,追溯了佛教源流,介绍了藏民的神秘习俗。
热门推荐
  • 傻女驯夫

    傻女驯夫

    苦逼的上官靖慧是三姐妹中最丑最傻的,却成为了未来太子妃。天公不作美一出生就克死母亲,让她几乎成为了过街老鼠。一场意外邂逅,不经意的作弄竟然吓死了太子。权势滔天的丞相府也因为她土崩瓦解,被迫进入青楼,却意外迎来了灿烂人生。几位太子爷的亲睐让她的人生变得格外的精彩,且看傻女上官靖慧上演一出驯夫记!
  • 诅咒的背后

    诅咒的背后

    几十年前的一次探险,让这些人都成为被诅咒的人,他们周围开始发生一些奇怪的事,于是开始寻找解除诅咒的方法,他们死后,诅咒延续到后代身上,新一轮寻觅之旅开始上演,然而,他们发现事情的真相却是......
  • 气贯九天

    气贯九天

    我命由我不由天,谁与争锋!弱小少年经历血雨腥风迈步而行,一路杀伐惊世,改天换命,气贯九天,演绎出一个个精彩故事。
  • 西行录

    西行录

    一部关于英雄联盟的“西游记”(不玩游戏的也可以看)“你觉得有佛吗?”“信则有,不信则无”“那你信佛吗?”“有就信,没有就不信”既然地藏王菩萨已不在,当阿弥陀佛又成了禁忌,就让我来普度众生!让世人争渡!
  • 战神之复仇之甲

    战神之复仇之甲

    一次在神秘黑暗组织精心策划的阴谋中,青年陆子豪被无辜受害,之后由于种种原因,他被国家重新塑造起一个身体,之后便踏入了他的复仇之路,创建了国家的首个机甲战队,一路无畏
  • 皇上快翻臣妾的牌子

    皇上快翻臣妾的牌子

    李陌白:傅天香,你是朕的妻子,你想去哪里?赵逸风:傅天香,待他日本王君临天下,本王许你一生一世一双人。天香:本宫上可执剑诛藩王,下可徒手打流氓,想要我的人还少吗?李陌白:谁敢要你,朕不介意让他九族尽废。赵逸风:……青山,把她锁起来。卫长歌:两位是否介意在下也来凑凑热闹?李陌白:介意……赵逸风:滚!卫长歌:香儿,看来,我是没有机会了。天香:卫长歌!你给本宫圆润的去一边凉快!!!一个是她爱的,堂堂一国妖孽皇帝;一个是爱她的,邻国最有前途的冰山皇二代;一个是来打酱油的,谪仙一般的暖男庄主。这个皇后也太风流了吧?还能不能愉快的好好做皇后了?
  • 捉妖纪

    捉妖纪

    海贼来袭,如东城沦陷,城防兵丁震随同二哥无奈做了逃兵,走进了芒砀山。芒砀山是一片诡异的原始森林,没有人敢走进这片森林,只因都说这里有鬼,但丁震没别的路可以走,只能由此经过。一经踏入,他碰到了无数超乎想象的异常之物:糊纸人,血尸,九头蛇妖……故事悬念重重,情节跌荡,值得一看。
  • 我和王小菊

    我和王小菊

    小说写了两个王小菊之间的故事,一个真实的王小菊和一个臆想中的王小菊,写了她们的生活、爱情、工作、友情等光怪陆离的场景。它的故事是肢解的但又是内在连续的。作者用亦庄亦谐语的笔调向读者展示了中国当代都市特有的不在此也不在彼、不在身体也不在精神的言说方式,表达了我们在现实世界世界中内心的挣扎。小说家以成熟的体验和精准的感觉,击中了“我”和“王小菊”不可理喻的日常生活和触摸不到的荒凉内心。在她们身上,精神压抑与心灵反省的力量已经被消解为兴高采烈的荒唐游戏和不明其详的四处碰壁,随意拼贴的游戏缺乏根基,躁动的热情更无力抵达生存的内幕,经历了一番挣扎,她们最终达到的只是被物化和虚化了的人对沉重现实的逃避(不是解脱,更不是解放),是一种麻木和无所谓,虽然也有眼泪和伤感,但更多的却是随波逐流的冷漠和淡然。尊敬的书友,本书选载最精华部分供您阅读。留足悬念,同样精彩!
  • 平夏录

    平夏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血映雪

    血映雪

    血,染红了雪…雪,染白了三千青丝…血雪,见证了谁的一生繁华…血映雪,又伤透了谁一颗的真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