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412600000003

第3章 童年与青年(2)

苏东坡业已去世,有关时政的感情冲动的争斗风暴也已过去,南宋的高宗皇帝坐在新都杭州,开始阅读苏东坡的遗著,尤其是他那有关国事的文章,越读越敬佩他谋国之忠,越敬佩他的至刚大勇。为了追念苏东坡,把苏东坡的一个孙子苏符赐封高官。所有这些举动,都使苏东坡身后的名气、地位达到巅峰。到孝宗乾道六年,赐他谥号文忠公,又赐太师官阶。皇帝对他的天才写照,至今仍不失为最好的赞词。到今天,各种版本的《苏文忠公全集》上的卷首都印有皇帝的圣旨和皇帝钦赐的序言。兹将封他为大师之位的那道圣旨转录于后:

敕。朕承绝学于百圣之后,探微言于六籍之中。将兴起于斯文,爰缅怀于故老。虽仪刑之莫觌,尚简策之可求。揭为儒者之宗,用锡帝师之宠。故礼部尚书端明殿学士赠资政殿学士谥文忠苏轼,养其气以刚大,尊所闻而高明;博观载籍之传,几海涵而地负;远追正始之作,殆玉振而金声;知言自况于孟轲,论事肯卑于陆贽。方嘉祐全盛,尝膺特起之招;至熙宁纷更,乃陈长治之策。叹异人之间出,惊谗口之中伤。放浪岭海,而如在朝廷;斟酌古今,而若斡造化。不可夺者峣然之节,莫之致者自然之名。经纶不究于生前,议论常公于身后。人传元祐之学,家有眉山之书。朕三复遗编,久钦高躅。王佐之才可大用,恨不同时。君子之道暗而彰,是以论世。谠九原之可作,庶千载以闻风。唯而英爽之灵,服我衮衣之命。可特赠太师。余如故。

由此观之,苏东坡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一则是由于他对自己的主张原则,始终坚定而不移,二则是由于他诗文书画艺术上的卓绝之美。他的人品道德构成了他名气的骨干,他的风格文章之美则构成了他精神之美的骨肉。我不相信我们会从内心爱慕一个品格低劣无耻的作家,他的文字再富有才华,也终归无用。孝宗赐予《苏东坡集》的序言就盛赞他浩然正气的伟大,这种正气就使他的作品不同于那些华丽柔靡之作,并且使他的名气屹立如山,不可动摇。

但是,我们不要忘记苏东坡主要是个诗人作家。他当然是以此得名的。他的诗文中有一种特质,实在难以言喻,经过翻译成另一种文字后,当然更难以捉摸。杰作之所以成为杰作,就因为历代的读者都认为“好作品”就是那个样子。归根结底来说,文学上万古不朽的美名,还是在于文学所给予读者的快乐上,但谁又能说究竟怎样才可以取悦读者呢?使文学作品有别于一般作品,就在于在精神上取悦于人的声韵、感情、风格而已。杰作之能使历代人人爱读,而不为短暂的文学风尚所淹没,甚至历久而弥新,必然具有一种我们称之为发乎肺腑的“真纯”,就犹如宝石之不怕试验,真金之不怕火炼。苏东坡写信给谢民师时说:“文章如精金美玉,市有定价,非人所能以口舌论贵贱也。”

可是,使作品经久而不失其魔力的“真纯”又为何物?苏东坡对写作与风格所表示的意见最为清楚。他说做文章“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孔子曰:言之不文,行之不远。又曰:词达而已矣。夫言止于达意,则疑若不文,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乎?是之谓词达。词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扬雄好为艰深之词,以文浅易之说。若正言之,则人人知之矣,此正所谓雕虫篆刻者”。在此为风格作解释,苏东坡很巧妙地描写了他自己的为文之道,其行止如“行云流水”,他是把修词作文的秘诀弃之而不顾的。何时行,何时止是无规矩法则可言的。只要作者的情思美妙,他能真实精确地表达出来,表达得够好,迷人之处与独特之美便自然而生。并不是在文外附着的身外之物。果能表现精妙而能得心应手,则文章的简洁、自然、轻灵、飘逸,便能不求而自至,此处所谓文章的简洁、自然、轻灵、飘逸,也就是上好风格的秘诀。具有此等特性,文章便不至于索然无味,而我们也就不怕没有好文章读了。

不管怎么说,能使读者快乐,的确是苏东坡作品的一个特点。苏东坡最快乐就是写作之时。一天,苏东坡写信给朋友说:“我一生之至乐在执笔为文之时,心中错综复杂之情思,我笔皆可畅达之。我自谓人生之乐,未有过于此者也。”苏东坡的文字使当代人的感受,亦复如此。欧阳修说每逢他收到苏东坡新写的一篇文章,他就欢乐终日。宋神宗的一位侍臣告诉人说,每逢皇帝陛下举箸不食时,必然是正在看苏东坡的文章。即便在苏东坡贬谪在外时,只要有他的一首新作的诗到达宫中,神宗皇帝必当诸大臣之面感叹赞美之。但是皇上对苏东坡的感叹赞美就正使某些大臣害怕,必使神宗在世一日,使苏东坡一直流放在外,不能回朝。

有一次苏东坡写文章力辩文章本身使人感到快乐的力量,就是文学本身的报酬。他在世的最后一年,有时他曾想抛弃笔墨根本不再写作,因为他一辈子都是以笔贾祸。他在给刘沔的回信中说:“轼穷困,本坐文字。盖愿刳形去皮而不可得者。然幼子过文更奇。在海外孤寂无聊,过时出一篇见娱,则为数日喜,寝食有味。如此知文章如金玉珠具,未易鄙弃也。”作者自由创作时,能自得其乐,读者阅读时,也觉愉悦欢喜,文学存在人间也就大有道理了。

苏东坡天赋的才气特别丰厚,可以说是冲破任何界限而不知其所止。他写诗永远清新,不像王安石的诗偶尔才达到完美的境界。苏诗无须乎获得那样完美。别的诗人作诗限于诗的词藻,要选用一般传统的诗的题材,而苏东坡写诗不受限制,即便浴池内按摩筋骨亦可入诗,俚语俗句用于诗中,亦可听来入妙。往往是他在作诗时所能独到而别的诗人之所不能处,才使他的同道叹服。他对文学上主要的贡献,是在从前专限于描写闺怨相思的词上,开扩其领域,可以谈道谈禅,谈人生哲理,而且在冒极大之危险在几乎不可能的情形之下成功了。因为他经常必须在饭后当众作诗,通常他比别人写起来快,也写得好。他的思想比别人清新,类比典故也比别人用得恰当。有一次在黄州为他送行的筵席上,一个歌伎走到他面前,求他在她的披肩上题诗,但是苏东坡从来没听说有此一歌伎。立即吩咐她研墨,拿笔立即开头写道:

东坡四年黄州住,

何事无言及李琪。

至此停下,接着与朋友说话。在座的人以为这是很平淡无味的起头,而且仅仅两句,全诗尚未完稿。东坡继续吃饭谈笑。李琪上前求他把诗写完。东坡又拿起笔来,将此首七绝的后两句一挥而就:

却似西川杜工部,

海棠虽好不吟诗。

此诗音韵谐和,犹如一粒小宝石,有轻灵自然之美。对李琪的恭维恰到好处,因而使此一黄州歌伎的芳名也永垂不朽了。中国诗的韵律很严,在用典故时需要高度的技巧,在和别人的诗时也要用同样的字,押同样的韵。不知何故,苏诗的韵,总比别人的用韵自然,并且他的用典,经仔细看来,含义更深。在写散文时,他笔力所及,至为广阔,自庄严纯正的古文风格,至轻松曼妙叩人心弦的小品,无所不能,各臻其妙。东坡之以大家称,不无故也。

因此之故,苏东坡在中国是主要的诗人和散文家,而且他也是第一流的画家、书家,善谈吐,游踪甚广。天生聪慧,对佛理一触即通,因此,常与僧人往还,他也是第一个将佛理入诗的。他曾猜测月亮上的黑斑是山的阴影。他在中国绘画上创出了新门派,那就是文人画,而使中国艺术增加了独特的优点。他也曾开凿湖泊河道,治水筑堤。他自己寻找草药,在中国医学上他也是公认的权威。他也涉猎炼丹术,直到临去世之前,他还对寻求长生不死之药极感兴趣。他曾对神恳求,与妖魔争辩,而且有时他居然获胜。他想攫取宇宙间的奥秘,不幸未竟全功,只成功了一半,乃一笑而逝。

倘若不嫌“民主”一词今日用得太俗滥的话,我们可以说苏东坡是一个极讲民主精神的人,因为他与各行各业都有来往,帝王、诗人、公卿、隐士、药师、酒馆主人、不识字的农妇。他的至交是诗僧、无名的道士,还有比他更贫穷的人。他也喜爱官宦的荣耀,可是每当他混迹人群之中而无人认识他时,他却最为快乐。他为杭州、广州兴办水利,建立孤儿院与医院,创监狱医师制度,严禁杀婴。在王安石新法的社会改革所留下的恶果遗患之中,他只手全力从事救济饥荒,不惜向掣肘刁难的官场抗争。当时似乎是只有他一个人关心那千里荒旱,流离饿殍。他一直为百姓而抗拒朝廷,为宽免贫民的欠债而向朝廷恳求,必至成功而后已。他只求独行其是,一切付之悠悠。今天我们确实可以说,他是具有现代精神的古人。

眉山

自长江逆流而上,经汉口,过名满天下的三峡,便进入了中国西南的一大省份--四川,再沿江上行,过重庆,直到水源,便可看见一尊大石佛,其高三百六十英尺,是由江边一个悬崖峭壁雕刻而成。在此四川省西部的边界,在雄伟高耸的峨眉山麓,就是乐山,当年在苏东坡时名为嘉州,岷江就流经此处。岷江自大西北原始部落聚居的山岭上,汹涌澎湃奔流而至,与来自峨眉的另一河流汇合后,直向乐山的大石佛奔腾而来,洪流渐渐折向东南,然后向东,便一直流入中国海。在千年万古为阴云封闭的峨眉山的阴影中,在乐山以北大约四十英里之外,便是眉州的眉山城,在中国文学史上,这座小镇以当地一个杰出的文学世家出了名。这一家便是苏家,亦即人所周知的三苏。父亲苏洵,生有二子,长子苏轼,字子瞻,号东坡;次子苏辙,字子由,父子三人占唐宋八大家中的三席之地。

在乐山,当年也和现在一样,旅客可以乘一小舟自玻璃江逆流而上直到眉山。玻璃江因其水色而得名,因为在冬季,水色晶莹深蓝,夏季之时,急流自山峦间奔流而至,水色深黄。玻璃江为岷江一支流,因眉山位于乐山与四川省会成都两地之间,凡欲赴省会之旅客,必须经过眉山。若坐帆船上行,可以看见蟆颐山临江而立。山势低而圆,与江苏之山形状相似。此处即是眉山,即三苏的故乡。幸亏战国时代天才李冰的治水,当地才有了完整的水利灌溉沟渠,千余年来,在良好维护之下,始终功能完好,使川西地区千年来沃野千里,永无水患。蟆颐山的小山丘下,稻田、果园、菜圃,构成广漠的一带平原,竹林与矮小的棕树则点缀处处。自南方进入眉山镇,沿着整洁的石板路走,便可达到城镇的中心。

眉山并非一个很大的城市,但住家颇为舒适。一个现代诗人曾描述眉山,他说眉山镇上街道整洁,五六月间荷花盛放,最为有名。当地种植荷花已成一项庞大行业,因为邻近各市镇的荷花贩子都来此地采购荷花。人在街上步行之时,会见到路旁许多荷花池,花朵盛开,香气袭人。在纱縠巷,有一座中等结构的住宅。自大门进入,迎面是一个漆有绿油的影壁,使路上行人不至于看见住宅的内部。影壁之后,出现一栋中型有庭院的房子。在房子附近,有一棵高大的梨树,一个池塘,一片菜畦。在这个小家庭花园之中,花和果树的种类繁多,墙外是千百竿翠竹构成的竹林。

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年)十二月十九日,在这栋房子里,一个婴儿脚踢着襁褓的包布,发出了啼声。自从第一个儿子夭折之后,这个初生的婴儿便成了这家的长子。现在在这儿趁着这个婴儿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活动,也可以说只像其他的婴儿一个样的活动之时,我们利用这段时光把这一家大略看一下吧。不过关于这个孩子的生日先要说一说,不然会使海外中国传记的读者感到纷乱。在中国,小儿初生便是一岁,这是由中国人历来都愿早日达到受人尊敬的高龄的缘故。第一个新年一到,人人都长了一岁,那个婴儿就是两岁。根据中国的计算法,一个人在他生日前来算,他总比实际年龄大两岁,在生日之后算,总是大一岁。在本书里,年龄是按西方计算的,不再精确估计生日。不过在论到苏东坡,还是要顾到一点儿精确。因为他一降生就是一岁大,那是十二月十九日,再新年来临,他就已经两岁大--实际上他还不足半个月。因为他的生日是在年终,按中国年岁计算,他总是比实际年龄小两岁。

关于他的生日要说的第二件事,他的降生是在天蝎宫之下。照他自己的话说,这就是为什么他一生饱经忧患的原因,不管是好谣言,坏谣言,他总是谣言的箭垛。太好的谣言,他当之有愧;太坏的谣言,他无端受辱。这种命运和韩愈的命运相似。韩愈降生也是属于同样的星座,韩愈也是因固执己见而被朝廷流放。

那栋宅院中,一间屋子墙的正中,挂着一张仙人的画像,画的是八仙中的张果老。婴儿的父亲苏洵,现年二十七岁,正是一生中精神上多灾多难的岁月。他在市场上看见这张画像,乃用一只玉镯子换来。在过去的七年之中,每天早晨他向这幅张果老像祷告。数年前他妻子已经生了一个女孩儿,再生的就是那个夭折的孩子。他过去一直盼望生个儿子,现在是如愿以偿了。他必然是非常快乐,并且我们也知道,当时他正在饱受屈辱折磨,痛苦万分。

苏家总算是个小康之家,自己有田产,也许比一般中产之家还较为富有。家中至少有两个使女,并且家里还能给苏东坡和他以前姐姐各雇用一个奶妈。等弟弟辙生下时,家中还能再雇一个奶妈。奶这兄弟二人的两个奶妈,按照中国的习惯,要一直跟她们照顾到成年的孩子过活一辈子。

苏东坡一降生,祖父仍然健在,正是六十三岁。以前年轻时,生得高大英俊,身体健壮,酒量极大,慷慨大方。后来--苏东坡已经成为当代公认的文坛泰斗,官居翰林学士知制诰之职,家已移居在开封城皇宫附近。一天,几个至交与仰慕他的人前去拜访,正好那天是他祖父的寿诞之期,他就开始向来客述说这位怪老汉的几件趣事。老人不识字,但是人品不凡。那时他们正住在乡间,自己广有田地。他祖父不像别家那样储存食米,他却以米换谷,在自家谷仓中存了三四万石之多。别人不知道他何以如此。随后荒年歉收,他祖父乃开仓散粮,先给他自己的近族近亲,然后才轮到他妻子的娘家人,再后给他家的佃农,最后给同村的贫民。这时别人才知道他当初为什么广存稻谷,因为稻谷可藏数年,而稻米天潮时则易霉坏。他祖父衣食无忧,优哉游哉,时常携酒一樽,与亲友在青草地上席地而坐,饮酒谈笑,以遣时光。大家饮酒高歌,规矩拘谨的农人都大为吃惊。

同类推荐
  • 风雨前行——雷震的一生

    风雨前行——雷震的一生

    本书作者以第一手资料,透过雷震的风雨一生,叙述一代知识分子与民主政治的互动关系,并以其个人政治生命的沉浮及历史背景为考量,着力表述这位骨鲠之士从坚守理念到付诸实践的精神风貌,从而显现出那个时代的变局及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真实的艰难处境……
  • 世界教育艺术大观·百年教育人物传记第34辑

    世界教育艺术大观·百年教育人物传记第34辑

    “世界教育艺术大观·百年教育人物传记”丛书,自发行以来深受广大教师、师范专业学生、教育工作者欢迎,成为很多地方教师培训用书,获得了较高的社会评价。丛书共有50辑,介绍了许多教育学家的教育思想和办学事迹。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第一资源。有一流的教师,才有一流的教育。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关心教育家的成长。
  • 秦始皇传

    秦始皇传

    对于嬴政的一生,后人又是如何评价,此时躺在皇陵的嬴政已经一无所知了。而只有本书的作者还以曲折的文笔演绎着他的一生,与他有关的谜一般的一切!
  • 徐悲鸿

    徐悲鸿

    本书主要以徐悲的成长历程和人生发展为线索,讲述了童年生活、艰辛求学、纵笔驰骋、永不疲惫等内容。
  • 八位革命女前辈的故事之一

    八位革命女前辈的故事之一

    为青少年写书,对于我们这些长年从事理论研究工作的人来说,并不轻松。萌动这个念头,主要是我们这些已为人父母者,对于目前青少年读物中“古”、“洋”所占比重过大心存不安。古典的和外国的东西可以读也应该读,但总读这些东西对广大青少年全面了解历史、认识国家、看待社会、明确自己的责任远远不够。我们相信,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长,因而也乐意看到他们多读健康有益的图书。
热门推荐
  • 小情人:恶魔的失宠情人

    小情人:恶魔的失宠情人

    在爱的纠葛里,沉沦;在爱的迷雾中,找寻。找寻原因,找寻已注定的结局。她曾以为自己是幸运的,万千宠爱集于一身,直至最后才发现自己只是别人操纵的傀儡,爱她的人即将万劫不复,她爱的人最终也只能错过。她身上的血是秘密,一个令所有人都不幸的秘密!
  • 夭枫学院:狐妖公主已上线

    夭枫学院:狐妖公主已上线

    媚子卿从未想过自己会倒霉的降落在人界,并且一时半会儿还会不去了。罢了罢了,其实人界也不错,本公主就勉强在这待几天。回到妖界还有收集灵石,最关键的是灵石为什么聚集在贵族学院里?为了回到妖界,本公主看来是必须来这什么夭枫学院了。只是,灵石为什么是在这些大家族子弟的体内?你让本公主怎么取?要剥皮抽筋?算了算了,本公主不计较这些......谁能给本公主解释一下,什么叫得到他的心才能得到他体内的灵石!为了回妖界,本公主就勉为其难演演戏,只要骗这人爱上她,拿到灵石就行了。公主你完全错了,你以为你能摆脱得了气势汹汹而来的那位美男么?
  • 魔动仙穹

    魔动仙穹

    时逢天地灾变,万界动荡,诸天仙魔斗法,万千大道争锋,星域崩溃,无数法宝湮灭九天,坠落大地。林立本是大楚国一平凡少年,偶入仙途,方知风云险恶,几度险死还生,魂断欲亡。一路前行伴腥风血雨,但凭心中机谨,胆识,奇迹,诡计不断,一步步问鼎仙穹,登高而上。正邪混淆,道魔难分,单凭仰不愧天,俯不愧地,以魔动仙穹!新书上传,求关爱,求包养,求笑纳。
  • 群神传之花神赋

    群神传之花神赋

    她本是一代花神,不可一世,傲决六界,却甘愿为了一个男子受尽三千年屈辱。被拖下死轮回脱离神籍,转世为生,她一步步走向靠近天的地方,没有任何指引,却发现,所有的一切不过是阴谋而已,做棋子?抱歉!我不愿!......有些女强,男主角还没有定都看我这个后妈的心情说不定写着写着就把男二转正了,莫怪莫怪
  • 双生精灵:复仇进行曲

    双生精灵:复仇进行曲

    一天某樱心血来潮,调查了一个人,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资料显示—世上只有一人,拥有银发的人银眸和倾国倾城的容貌,性格阴晴不定,并有个高贵优雅后台特高的哥哥?其哥哥则是个妹控,自家妹妹说一绝不说二,绝对护妹护到底,有时候要他命都可以给的!啧,真羡慕那位银发少女,不对诶!那位‘帅哥’你不是妹控吗?怎么突然变成了徒控了?!“樱儿,来来来,师父教你炼药”“…”“樱儿,师父教你其他技能,那些渣渣技能最好换了”“…”“樱儿,师父教你…”雾草!“小心我告你扰民啊!”某樱终于忍不住爆发了,某人不怒反笑“需要师父帮你介绍人吗?”“…”直到某天,某樱发现了一个很严肃的问题!师父!你什么时候和班长那么好了?!
  • 现代公司股票期权方案设计

    现代公司股票期权方案设计

    有数据表明,全球前500家大工业企业中,有89%的企业已对其高级管理人员采取了股票期权激励机制。在西方发达国家,以股票期权为主体的薪酬制度已经取代了以“基本工资+年度奖金”为主体的传统薪酬制度。该书正是基于推动和促进股票期权计划在中国的推广而进行编撰的。全书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股票期权计划概述;股票期权计划计划总体方案设计;股票期权计划管理方案设计;股票期权计划推广方案设计;股票期权计划实施方案设计;股票期权计划激励方案设计;股票期权相关方案设计;其他相关激励模式参照。
  • 霸道邪王宠傻妃

    霸道邪王宠傻妃

    当毛冰蕾醒来时发现自己在穿越成为异界大陆,镇国大将军的女儿,有着爱孙成痴的爷爷,爱女成魔的父母,还有四个个风流倜傥,才华横溢,英俊非凡但是有恋妹情节的哥哥。生活每天爆笑上映。
  • 重生之凡女破苍穹

    重生之凡女破苍穹

    二十八岁的妇产科医生穿越成异界农家凡女,连唯一护着她的爷爷也因病上了天堂,她不但成了孤女,还光荣的当上了传说中的童养媳,贼老天,不给她牛叉的身份,不给她牛叉的过去,没关系,她修仙练级,打怪闯关,戳破这苍穹,自创一个牛叉烘烘的未来。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宠妻成狂:女人,乖一点

    宠妻成狂:女人,乖一点

    结婚前一天,她到婚房逮到未婚夫正跟一个金发女人在一起。婚礼当天,她直接转嫁给了未婚夫的病秧子哥哥,摇身一变成了他的嫂子。“弟弟,多谢你替哥将婚礼流程走到了这里,接下来的入洞房环节,就由我亲自来吧!”陆少东淡然地走到苏沐晴身边,与她十指相扣。
  • 一句文

    一句文

    一句话,一篇文。——你总是笑得青涩,眼睛却晦涩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