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445900000014

第14章 历史断裂与接轨之后(3)

中国的文学理论或文艺学,就是以民族一国家为依靠的巨型寓言,在现代性的历史进程中,它无疑起到极其重大的作用。在它的强有力的规范下,中国的文学理论把文学放置在革命事业的车前马后,为创建宏大的民族国家想象建立了一整套的表象体系。在相当的时期里,文学批评臣属于文学理论,它们二者也共同维护着文学实践的秩序。文学理论学科在很长时期内,主要是围绕“文学基本原理”展开,它对文学的本质、文学的意识形态性质、文学的社会作用、文学的发展规律、作家的创作方法、文学作品的构成特征等等进行定性阐释,目的是把对文学的本质规律认识确定在主导意识形态认可的意义上。对这个“原理”的确定,主要通过引经据典来获得真理性的绝对权威,由此构成整个文学理论学科的主导学术内容。文学批评面对创作实际,也不可能提出什么超出这个绝对纲领的观点。这种情况延续到“文革”后的“新时期”,尽管讲授的知识依然老旧僵化,勉为其难的修修补补也不可能有什么起色,因为有那么多的原则性问题不能触动,它本身就是长在特定基础上的体系。尽管如此,人们却不得不尊重它的历史存在,这门课程在大学依然起着主导的作用。直至80年代后期,中国的文学批评与文学实践的结合,严重偏离文学理论的那些规范原理。加上大量西方的现代文艺理论引介进人,给文学理论学科注入更多地理论资源。文学创作实践也开始偏离原来的元理论体系。进人90年代,当代文学理论已经呈现开放态势。尽管依然有一部分人固守过去的规范,但相当一部分人都以开放的姿态吸收多方面的学术资源。文学创作实践更多地转向了个人经验,并且与当下活生生的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而元理论体系只在大学课堂上发挥作用。那些旧有的原理规则显然不能与当下实践紧密结合,与新的理论资源结合的文学批评对日新月异的创作实践给予了更有效的阐释。

曾经作为规范的文学理论,现在并不能规范文学批评,更不用说规范当下的创作实践。它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中国特殊时期的历史,却不能有效解释当下中国的文学创作实践。当代批评与旧有的文学理论分道扬镳,重要的是时代变异使然。

但显然,多数人并未充分意识到,也不愿意认识到此一现象。建构文学理论的“中国流派”的呼声一直很高。文艺学学科在大学教育体系中占据的重要位置,使它依然具有强大的重构能力。但是重构什么?其重构的目标依然在元话语体系,依然要创建一门理论对文学进行普遍有效的解释。分歧的焦点在于,建立一个元理论体系是否有必要?是否可能?我们决不会否认过去的文学理论在中国革命事业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也会承认它在“文革”后兼收并蓄所做的重要成就。但我们今天不得不指出,这样一种元理论话语体系,这样一种用来规范文学学科、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实践,并且解释全部文学基本原理的元理论体系已经力不从心。这种理论的使命已经结束,它随同那个一体化的思想和文学时代已经结束。

当然,多数人不会承认这样的结束,即使在西方也不愿意承认。2004年夏天在北京的一个学术会议上,来自美国的一位文学理论刊物的主编(W.J.T.米彻尔)作了一次讲演。他的讲演稿发表在“文化研究网站”上。他也拒绝承认理论终结的说法。他说道:

事实上,文学以及文学理论并没有终结。虽然文学受到媒体的冲击走向了边缘化,但是弗莱(NorthropFrye)、米勒(J.HillisMiller)、詹姆逊(FredricJameson)等在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方面所取得的研究成果、所总结出的经验教训已成为不可多得的遗产,它们已经从文学机构撒播到文化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包括媒体、日常生活、私人生活领域和日常经验中。

同时,文学理论本身也向各个方面播撒开来。在美国有一种流行的说法:理论死了,已经终结了,关于理论再也没什么可说的了。身为一个大的文学理论杂志的编辑,我坚决反对这种说法。

文学理论自身并没有消亡,只是发生了某种形式上的变化,它已转而研究新的对象,如电视、电影、广告、大众文化、日常生活等;

文学理论有了新的表现形式和新的话语。

之所以引述他的这段话,是因为他的话正好表明理论的终结或转向。米彻尔坚持理论不会终结,但他说的“理论”可不是我们所说的那种元理论或“大文学理论”。像米彻尔这样的大牌的文学理论主编当然不至于分不清理论与批评的区别。对于他们来说,理论只是批评,

他们无法理解什么“元理论”。那些能解释所有的文学现象的理论模式,能把所有的文学本质规律一网打尽的大框框。这种东西,他们想都不敢想。就是像韦勒克的那种“文学理论”,也是建立在对新批评等流派基础上的文本分析。沃尔夫冈·伊塞尔的《语言的艺术作品》,大半篇幅在分析诗歌的语言修辞,并没有触及普遍性和规律性的问题。

在米彻尔或米勒等人那里,被看做“理论”的是什么东西呢?那是指在对文学文本进行分析时,包含更为复杂的推理步骤。当年解构批评就被认为是一种“理论”,在整个后结构主义引导下的文学批评,都被视为“理论性过强”,大体也都可以被看成是“理论”。在这个意义上,西马、女权主义、新历史主义、精神分析学等,都是“理论”。而所有的从事文学分析的人中,德曼又被看成是最具理论性的人,德曼可以被称之为“搞理论的人但把德曼放到中国来看看,他的那些研究是具体得不能再具体了。他在1966年写的关于马拉美的博士论文,不用说是具体的批评分析;他后来最具有解构色彩的对卢梭的《忏悔录》的分析,与我们理解的元理论相去甚远。他最具理论性的论文《时间性的修辞学》,充其量也只是一种诗学修辞理论。德曼后来在《重视内在的一代》中,谈到他的前代人和包括他自己在内的同代人时指出,“所有这些人都成功地参与了政治,但是,他们的成功是如此的短暂,以至于他们只好将这一段生活完全抹去,把它看做是一个短时间的偏离,看做发现自我的过程中的必经之路。”“文革”后的中国的文学家们都反思过“文革”,并且庆幸自己离开了那种立场和态度。多年过去了,有理由认为,作为一种处理知识的方法和对待知识创新的态度,有多少人真正从意识深处抹去那些印迹?

很显然,西方的文学批评也一度在观念性的领域里挣扎过一阵子,在左派盛行的年代,也是理论的黄金时代,庞大的意识形态的立场,需要理论来做支撑。在后冷战时期,西方左派的势力有增无减,但也不得不向更加学理化的方向位移。左派当然不甘愿“理论终结”的说法--这与“历史终结”的说法如出一辙。但米彻尔的争辩有气无力,他声称理论并未终结,并且向着对图像的分析延伸,在我们看来,像是自己打自己的嘴巴。文学理论变成图像理论的一部分,而且沦落为图像分析,这不是理论的终结是什么?这哪里还有文学理论?但在他自己看来,则是顺理成章的事。文学理论对于米氏等人来说,只是一种批评方法,与大一统的元理论无关,这种方法面对文学文本与面对图像文本有什么区别?那些理论术语,诸如隐喻、象征、表现、相似性、描写、再现、意象、内在的活力等等,都是文学理论批评惯用的术语词汇。其分析的方法思路与阅读文学文本没有区别,重要的是,米氏坚持的那种对现实关怀和批判性,这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坚持的学术立场,依然贯穿始终。就此而言,米氏当然有理由认为理论没有死亡,而且还在焕发新的活力。但米氏的“理论”的存活,换到中国当下现实的语境,则就只能理解为批评实践。而且还有一个颇为遭致非议的名目:那就是文化批评。

中国的主流文学理论一直被宏大观念所笼罩,被本质规律之类的思维定势所迷惑,以为这样就最接近真理,这样就最能穷尽文学的意义。这种整体性的、合目的性的元理论思维方式,直到今天也在支配着人们,以至于人们一直在呼唤的建立中国的文学理论学派这一诉求依然是一种本质主义的元理论诉求。“中国文学”这个概念只是在与历史语境发生关联,与汉语言修辞发生关系时才有强调的意义,在更多地情况下,人们谈论文学就是“文学”。而且文学在现代的语境中,一直是在世界文学的体系内来理解民族国别的文学,没有超脱世界文学的框架的国别文学。更不用说“中国文学理论”这一概念更是现代性的产物,是世界文化体系中产生出来的东西。这个概念看上去在强调特殊性,实际是一种本质论的普遍主义在作怪,它试图用一种本质论的概念来涵盖中国文学和文学理论。而不是面对具体的文学说话,不是理解每一文学文本的独特性说话。在这种观念中,一种民族国别(国家主义)的观念凌驾于文学之上,文学(理论)实际只是这种意识形态诉求的附属品。

在这里,阐述元理论的终结,并不是说文学理论研究和有关课程都没有意义。毫无疑义,在大学现行的建制下,“文学原理”一类的课程很有用处,它使学生可以尽快掌握文学的一般本质规律(尽管随后要花费更多地时间,让学生明白那些本质规律并不具有客观的真理性)。我想指出的只是,在整体性和本质论意义下完成的元理论(主流文学理论),已经取得辉煌的成就,它已经在这个意义上穷尽了这种理论的所有意义,再在此做出努力都是徒劳的,它的伟大意义随同那样的历史时期,随同那样的文学时代已经完成。现在人们如果还在跃跃欲试,汇集人力物力去建构这种元理论体系,建构一个大一统的纲领性文件,雄居于学科之首,引领全部的文学理论,那只能是乌托邦。实际的情形也正是如此,不少人还要梦想建构这样的理论话语,想把过去的遗产变成现在的宝贵财富,这样的理论聚宝盆是不存在的。那样的元理论体系只是特殊时期的产物,不会是永远有效的真理。

文学理论这门学科--如果它依然存在下去,并且势力雄厚的话,它应该更多地朝具体的批评发展。事实上,当代文学批评依然没有形成气势,这主要是学院的文学研究与文学批评相脱节。目前被称之为文学研究的领域,主要是由文学理论和文学史研究两方面构成,文学理论的兴趣集中在元理论话语反复演绎,而文学史的研究则更像是历史观和理论观的具体展开。实际上,文学史研究除了教科书写作外,应该都接近文学批评。因为它主要是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对其文学史意义和地位给予认定,这两点都可以说与文学批评相一致。我们通常理解的文学批评是指当前作品评论,而把所有非当前的文学研究都称之为“文学研究”,似乎一有历史感,文学批评就具有了研究性质。而研究就是带着理论和历史的眼光,仿佛当前作品评论只是就事论事。事实上也正是如此,当下性的文学批评原来是理论批判的附庸,后来变成作家作品印象记和读后感。造成这种情形,根源还在于元理论体系。学院的文学研究者正是被元理论所阻挡,不能面对当下的文学现实进行发言。元理论形成一套自己的资源,一直在那些“本质规律”里翻跟斗,元理论研究像是炼金术,它总是想在普遍性命题中炼出真金白银。

事实上,近年的学院文学研究已经发生相当深刻的变化,特别是文学理论(或文艺学)这门学科充满了活力,开始走出元理论束缚的困局,开始向着批评转化。在主流文学理论的旁边,多元化的理论研究正在展开。目前转向的情形主要是转向西方现代理论研究,这些研究当然带有“批评”性质,也就是重视个案研究,对具体理论家(不得不使用这个引起歧义的术语)的探讨,就像解读一部文本一样。区别只不过在于,面对文学作品更多阐释审美经验感受,而面对理论文本和观点,则要阐述这些理论的来龙去脉及其逻辑关系。这些阐述不再有那么强的元理论观念,其批判性也不再偏执于意识形态立场,也没有那么强烈的建立什么具有民族国家标志之类的体系的愿望。文学理论正在最大可能地吸取国际学界的成果,这是一个艰难且需要胸怀的漫长过程,只有真正在理论的同一层次和水准上对话,才有学术的创造性发生。而对这一领域而言,只有文学批评可以抹去理论的民族身份,因为理论资源可以共享,可以面对不同的文学文本,例如某些具有民族身份特征的文学文本的探讨,会使人们处在同一学术层次上。如果只是在理论原创性上过分强调民族身份,强调东方西方的对立,这不会有结果。因为中国长期被一种元理论话语支配,要在短期内有理论的原创性,那是不切实际的想法。那无非是靠一些民族国别的标忐性的特征,来完成“承认的政治”的殊荣。

当代文学理论转向不可避免要向文化批评发展。文化研究这个概念显然有点令人生厌,它的霸权特征,也使处在文学理论困境中的人们心怀不满。如果换成“文化批评”总是会缓和些,这也应了理论向批评转型的思路。正如米彻尔所论述过的那样,文化批评并没有消解理论,而是使文学理论找到了新的更有当下活力的资源。不管怎么说,当代社会正向着一个符号化的形态发展,符号化也意味着一切向文化象征领域转化,文化的力量比任何时代都强大,文化的功能也比任何时期都复杂和生动。文学理论恰逢其时,它一旦不再故步自封,而是以开放态势去迎接当代学术和文化的挑战,它就可以大有作为。它可以通过对当代符号化的文化现实进行分析阐释来获得生命力。在这样的状况中,理论不再是铁板一块的概念,也不是对本质规律的穷尽,而是化解到无数具体独特而生动的文学文本中,化解到文化现象中,化解到图像和任何符号中,化解到一切的感受和体验中,这是理论死亡而又迅速复活的时刻,这是没有理论而理论无所不在的时刻,这就是理论幽灵化的批评场域敞开的时刻。

同类推荐
  • 刘洁岷诗选

    刘洁岷诗选

    中国新诗自“五四”发轫,至今已近百年历史。本丛书每位诗人单独成册,力求系统地收录诗人迄今为止的主要作品。书前附有诗人生活照片二帧,书后附有“诗人简历”,以说明诗人生活与写作之基本情状。
  • 听雨南窗

    听雨南窗

    本书是宗孝祖的第一部诗词集,收录了他创作的格律诗词300首,90%是他近几年写的新作。这些诗词或气象宏阔、境界深远;或自然清新,流丽洒脱;或婉转缠绵,细腻深挚,有清水芙蓉的明净利落;大量作品以理性的关照,烛照细致入微的情感世界,凝聚了灵动多姿的生活瞬间。
  • 谦卑的人有福

    谦卑的人有福

    人生在世,为人处世是一生的必修课。做人是一种学问,处世是一门艺术。做何种人,如何做人?本书精选了季羡林、王蒙、蒋子龙、铁凝等名家的经典作品,带您重新认识谦虚、善良、减实、克制、礼貌等道德品质,让您学会打造良知这张行走世间的通行证。
  • 中国古代著名作家(世界文学百科)

    中国古代著名作家(世界文学百科)

    本套书系共计24册,包括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文学大师篇”,主要包括中国古代著名作家、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世界古代著名作家、亚非现代著名作家、美洲现代著名作家、俄苏现代著名作家、中欧现代著名作家、西欧现代著名作家、南北欧现代著名作家等内容;第二部分“文学作品篇”,主要包括中国古代著名作品、中国现代著名作品、世界古代著名作品、亚非现代著名作品、美洲现代著名作品、俄苏现代著名作品、西欧现代著名作品、中北欧现代著名作品、东南欧现代著名作品等内容;第三部分“文学简史篇”,主要包括中国古代文学简史、中国近代文学简史、中国现代文学简史、世界古代文学简史、世界近代文学简史、世界现代文学简史等内容。
  • 唐僧有话说

    唐僧有话说

    在这本书里,唐僧说东道西,说三道四,说得听众茅塞顿开、哑然失笑。受此鼓励,他除却羁绊,褪尽袈裟,低头作势,一路猛攻。男人听了嘿嘿嘿,女人听了嘻嘻嘻。你还等什么?
热门推荐
  • 我的老婆是女皇

    我的老婆是女皇

    神庭:无上至宝,宇宙本源孕育出的奇物,内蕴无限神奇,拥有无尽可能,如若天庭般,可发展成一个完整的神系,只要拥有能量,就可以孕育出各种神格,册封下种种神职,让一个凡人,直接成就正果,登上神坛。方昊,一个志高人懒、混吃等死的落魄青年,偶然之下,被神庭所化的流星,砸在头上,吸收了他的灵魂,带着他穿越到一个名为“南荒”的大陆上,重生成了一个帝国的皇子,并被兄弟排挤、父皇忌惮,同一个小王国的女王和了亲。当皇帝太累,我本无心于此,也不屑于此,但,既然你们排挤我,不愿让我辅佐,那,我就辅佐我老婆,建立一个大大的神朝,一统诸天万界。我的老婆是女皇,我,则是神朝至高的神。
  • 逆乱苍穹

    逆乱苍穹

    一个少年逆世而出,冲天而起。斩邪魔,诛恶灵。身染万族血,与天抗,与人争。打破长空,逆乱苍穹!
  • 青春意义的蜕变

    青春意义的蜕变

    青春,总是匆匆来不及流恋,总是想回到那个青葱的年代,那个花一般的季节。总想回到那个让我们又爱又恨的校园,再去把那些同学找回来重新上课。当你从办公室桌上醒来时,会不会以为曾经的一切都不是一场梦罢了。青春的源头就是校园,身为学生的我们奋斗着,与喜欢的人在一起奋斗。第一次写文,这篇是为了我的中学生活所写希望通过我的文,能让你回忆起,心底最留恋的青春回忆。我们再也找不到属于校园那份最纯真的友谊了。
  • 天魂剑

    天魂剑

    一个远古传说,一把绝世之剑,二者有何关联。天魂剑,千年前就已扬名三界的神兵,沉寂千年,于千年后再次现世,一场空前争夺战一触即发,一个平凡的小子,意外获得天魂剑,并偶然得知自己的前世不凡身份,是继续前世的使命,还是开始今生的辉煌,当魔族前来争夺天魂剑,鬼域之主横空出世,欲修血妖,苦等千年,是命运的安排。还是有人背后操纵。当天魔降临的那刹那,一个惊天的消息被揭露,轩辕不凡又该何去何从…………
  • 菜根谭:华夏文化传世经典(第二辑)

    菜根谭:华夏文化传世经典(第二辑)

    《菜根谭》是明朝道家隐士,还初道人洪应明收集编著的一部论述修养、人生、处世、出世的语录世集,成书于万历年间。作为一部富有汉民族生活伦理思想的著作,它深刻的体现了汉族传统道德生活化的倾向。儒家通俗读物具有儒道真理的结晶,和万古不易的教人传世之道,为旷古稀世的奇珍宝训。对于人的正心修身,养性育德,有不可思议的潜移默化的力量。其文字简炼明隽,兼采雅俗。似语录,而有语录所没有的趣味;似随笔,而有随笔所不易及的整饬;似训诫,而有训诫所缺乏的亲切醒豁;且有雨余山色,夜静钟声,点染其间,其所言清霏有味,风月无边。
  • 虹色魔女

    虹色魔女

    魔女学院里的差生千虹在毕业考试中果、断、留、级!不甘心的千虹主动要求完成补考任务——与一个人类定下契约,让人类以灵魂为代价许下三个愿望。千虹不以为然:“不就是一个灵魂嘛!好办!”可是,她没有看:“注意事项,魔女不得爱上人类,非则灵魂将被困进地狱。”
  • 辩中边论述记

    辩中边论述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烽火临天

    烽火临天

    十万年前,血族入侵中土世界,神魔仙佛奋起反抗,后神魔同陨,血族掌控半壁江山。仙佛推出中土世界。而十万年后,中土世界中的一块小型大陆上,神魔少年异空崛起,再战苍天。霸天绝地再谱无敌篇章。
  • 丐爹

    丐爹

    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放碗离人去,敢笑百众生。·一位在现实生活中的玩家,因为对游戏失去了信心,在删掉游戏前的最后一刻遇见了一位神秘NPC,被离奇的吸入了异界。看主角如何从一位小丐帮努力成为丐爹的传奇故事。—————————————————————求收藏,求推荐,求互动,交流群:469849470
  • 玉灯传

    玉灯传

    天下大乱,谁与争锋?在这个世界,越美丽,越是危险。绝代美人的天下之争,究竟谁胜谁败?天下独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