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462600000042

第42章 略谈佛教徒称“道人”和道教徒称“道人”(2)

早期的道教或道家使用“道人”的专用称呼少,如见于南朝道士陶弘景《真诰》卷6载有“太上问道人曰:‘人命在几日间?’或对曰:‘在数日之间。’”此“道人”也可能指僧人,因为陶氏自身为道士,对僧人的概念绝不会模糊不清,而应当是非常清楚的,佛教徒们使用此称谓较多。又据陶氏传中遗令说“明器有车马,道人道士,并在门中,道人左,道士右。”此处“道人”、“道士”并称,显然前者确指僧,后者指道。南朝宋有佚名者写过一篇《庐山诸道人游石门诗序》,又同时的袁粲著作有《讬为道人通公驳顾欢夷夏论》、释慧通《驳顾道士夷夏论》,而“道人通公”可能就是“释慧通”,诗序中的“道人”,应当是僧而不是道士。还有东晋支遁写的《与高丽道人论竺法深书》和《咏禅思道人诗序》中的“高丽道人”和“禅思道人”均是僧人无疑。谢灵运《与诸道人辩宗论》(《全宋文》卷32)中辩论的一方“道人”及《答王卫军问辨宗论书》(《全宋文》卷32;《广弘明集》18)的“道人”,均当为僧。《续高僧传》卷25载:“释僧朗,凉州人,魏虏攻凉,城民素少,乃逼斥道人用充军旅。”由于战乱人口骤减,无人当兵的特殊情况下,和尚也不得不被迫当兵打仗。据日本书道博藏《律抄一卷道人僧诞题记》题记:“律抄壹叁弓熙平元年(516)七月十三日,于昌梨寺写讫,故记之。道人僧诞许。”此写本中“道人”与“僧”名词并列称佛教徒,这一迹象表明熙平年间佛教徒对“道人”这一专用称谓渐渐变化,而趋向于开始使用“僧”字这一专称。北魏孝文帝有一道诏书《岁施道人应统帛诏》,这里的“道人应统”,绝不是道士而是一位僧人。梁元帝所撰《金楼子·聚书篇》中曾提到收集书的事情“就会稽宏普惠皎道人搜聚”的记载;《续高僧传》卷25载:僧人植相“姓郝氏,梓檀涪人,自出家后,梁大同中专习苦行,一食常坐正心佛礼,以命自期。时南武都(今孝水县),有法爱道人,高炫搞术,相往观之,爱于夕中,自以咒力现一大神。身著衣冠,容相瑰伟,来举绳床,离地四、五尺,相便诵戒,神即弛去。”这个叫法爱的道人,一念咒语即可让神自如现身隐没,明显是僧人。隋代费长房撰《历代三宝记》卷11有后周沙门《忘名传》载:“武帝世,沙门释忘名,俗姓宗,讳阙殆,南阳人。……其(释忘名)后云:‘乡国殄丧,宗戚衰亡,贫道何人,独堪长久。诚得收迹山中,摄心尘外,支养残命,敦修慧业,此本志也。如其不尔,安能愦愦久住阎浮器地乎!’”唐代道宣撰《续高僧传》卷30《真观传》载:“开皇十一年,江南叛反,羽檄竞驰,时元帅杨素以观名声昌盛,谓其造檄,既被严系,将欲斩决,责曰:‘道人当坐禅读经,何因妄作檄书,罪当死不?’观曰:‘道人所学,诚如公言,然观不作檄书,无辜受死。’”这里的“贫道”和撰写檄文的“道人”,均明确指佛教徒僧人无疑。

自晋至隋从文入学者的著作中,称佛教徒书面语中称“释”(东晋孝武帝《俸给释道安诏》;何无忌《难释惠远沙门袒服论》;姚兴《遗释慧远书》、宋张辩《庐山招提寺释僧瑜赞》、梁释慧琳《新安寺释玄运法师诔》、梁朝还有五十余篇《答释法云书难范缜神灭论》、陈沈君理《请释智顗开讲法华疏》、隋文帝《下诏释僧照》等)、“沙门”(东晋王坦之《沙门不得为高士论》、支遁《与桓玄书论州符求沙门名籍》、鸠摩罗什《赠沙门法和颂》,齐竟陵王萧子良《致沙门法猷书》等)、“僧”(东晋苻坚《沙汰众僧别诏》,梁释道盛《上萧骠骑启论检试僧事》、北魏任城王澄《奏禁私造僧寺》、北周宇文绎《奏谏度僧法藏》等)、“比丘”(梁沈约《比丘尼僧敬法师碑》;《齐禅林寺尼净秀行状》、北周阙名《比丘僧道略等造神碑尊像铭》、隋阙名《秦王二子承嗣议比丘惠远等造像铭》等)的比较多见。清代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卷60《以僧为名》条谓:“南朝人之佞佛也,即如僧字,说文卷八上人部无,新附云:浮屠道人也,僧既浮屠之称,何得用为名。”南朝人用“僧”字做名的较多,从《南史》人物传中可窥一斑。佛教徒称“道人”,在当时主要是为了适应环境和增强佛教的生存能力,不断壮大自己。不论他的融合还是学习外道,均是为了一个目的,就是加强自身的竞争能力,吸收更多的善男信女,增加各种利益收入。在佛道大斗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汉地弘扬、光大佛法,获得多的政治和经济利益。这就是在南北朝时期“道人”称谓使用较为混乱的重要原因。“道人”,当时是对普通(或下层)佛教徒的称呼,对于高僧则不然,而且对女尼也几乎看不到有这种称谓。

唐德宗时的韦渠牟是个由道士为僧,又是个人仕的利欲熏心之徒(见权德舆《唐故太常卿赠刑部尚书韦公墓志铭》,《权德舆之文集》卷23),先道后僧,最后脱籍,从政为官追逐仕途去了。

唐代也还有和尚自称“贫道”的,譬如宋王谠《唐语林》卷7“李卫公在珠崖郡”条载:“(禅院)僧叹曰:‘此非药也,皆人骼灰耳!此太尉当朝时,为私憾黜于此者,贫道悯之,因收其骸焚之,以贮其灰,俟其子孙来访耳!”《刘禹锡文集》卷29《送义舟师却还黔南并引》:“且曰:‘贫道以一锡游他方众矣,至黔而不知其远。”唐诗人刘长卿《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一作寻常山南溪道士隐居》(《全唐诗》卷148)据该五言诗末句“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可知该“道人”当指僧人。《太平广记》卷499杂录《衲衣道人》:“唐有士人退朝诣友生见衲衣道人在座,不怿而去。”《唐语林》卷7载罗浮山人轩辕集医术高明,唐宣宗召集赴京,“谏官屡以为言,上曰:‘轩辕道人,口不干世事,勿以为忧。”此道人称山人亦即僧人。同书同卷又载:“懿宗尝幸左军,见观音像;礼之,而像陷地四尺。问左右,对曰:‘陛下,中国之天子;菩萨,地上之道人。’上悦之。”菩萨为地上的“道人”,乃指有道之人,亦即有高尚道行的人。

《全五代诗》卷2杜苟鹤《游茅山》诗:“道人星月下,相次礼茅君。”杜氏所遇“道人”无疑是道士,因为茅山是众所周知的道教圣地;《全五代诗》卷49前蜀贯休《寄清冷山道人》,这位五代初期的和尚画家所遇“道人”仍然是道士。北宋赞宁撰《宋高僧传》卷7五代棣州开元寺《恒超传》载:“恒超姓冯氏,范阳人。……相国瀛王冯道闻其名,知是乡宗人,先遗书序归向之意,超曰:‘贫道闲人,早舍父母,克志修行,本期弥勒知名.不谓语浪传宰衡之耳,于吾何益。’”此处乃开元寺僧人恒超自称“贫道”。《庐山远公语》载:“是时贫道作保,后乃相公身亡,贫道欲拟填还,不幸也死。”庐山远公即慧远,乃是5世纪初江南的佛教大师,他也自称“贫道”。

《宋史》卷257《吴廷祚等传附子吴元康传》记载景德年间元扆“乃集道人设坛,洁斋三日,百拜祈祷,澍雨沾洽。”此确指道士。南宋文学家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下载“晋宋间佛学初行,其徒犹未有僧称,通日道人。”《大宋重修兖州文宣王庙碑铭并序》碑阴“太平兴国八年(983)岁次癸未朔十六日戊戌建……岁甲寅夏四月八日恭谒见圣祠拜于林墓,金源道人温惠润,辽阳斡勒坚,金城史周漯阳程知柔同来男六九学生,东平徐炎从行浚都赵晋敬题。”宋代赵与时《宾退录》卷7载:陆放翁《感事》诗“自注云:‘沈义伦丞相裔孙为僧,刘仁瞻侍中裔孙为道人,皆孤身死绍兴中。’”此处均当指道士。

《宋诗话辑佚》卷下《闲居诗话》第8条《林逋送遵式诗》云:“式将谒公,过林逋(967~1028年),逋以诗歌送云:‘虎牙熊轼隐铃斋,棠树阴阴长碧苔。丞相望尊宾谒少,清言应喜道人来。’”

《宋诗话辑佚》卷上《王直方诗话》第168条《山谷和俞清老诗》:“元丰甲子(1084)……予之僧名[日]紫琳,字清老,无妻子之累,去作半山道人,似不为难事。”这位紫琳和尚是先僧后道,见僧人称和尚,见道士称道人,乃是左右逢源的人。《能改斋漫录》卷11记诗《饶德操自号倚松道人》载:“政和间(1111~1117),……临川饶德操,时弃儒为僧,作德士颂四首。其一云:‘德士旧来称进士,黄冠初不异儒冠。种种是名名是假,世人谁不被名谩。’德操自号倚松道人。”饶德操此人真可谓三教合一之人。《能改斋漫录》卷18神仙鬼怪《刘妻死化为异状》:“滕待制宗谅,谪官秋浦。时州吏有刘某者……宗谅后在北方,犹寄以诗,所谓九华刘道人是也。”《能改斋漫录》卷18神仙鬼怪《王迪照镜见前身弃官学道》:“熙宁(1068~1071)初,王迪为洪州左司理参军。一日,有道人来磨镜,……”《能改斋漫录》卷18神仙鬼怪《寇莱公强人饮》:“寇莱公善饮酒,人罕能敌。迨罢相,判永兴。……后有一道人上谒,自言能剧饮,一引可尽斟瓶。”

《宋诗话辑佚》卷上《汉皋诗话》第15条《东坡遇道人》:“案:《清波杂志》云:‘东坡南迁,度岭次于林麓间,遇二道人,……’道人曰:‘得非子瞻乎?’”驯苏东坡有诗“道人轻打五更钟”。《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卷17引《见闻录》载:“嘉韦占八年(1063)冬十一月,京师有道人游卜于市,貌体古怪,饮酒无算,都人士异之,好事者潜图其状。后近侍达帝引见,赐酒一石,饮及七斗,次日司天台奏:寿星临帝座。忽失道人所在。仁宗嘉叹久之。”此处所谓“道人”当是对道士的俗称。

甘肃省博物馆藏宋代瓷枕,枕面右上侧题记有:“明道元年(1032)巧月造,青山道人醉笔于沙阳”,枕底部题记为:“张家造”。此物系宋代河北磁州窑所生产的瓷器。宋代杨万里《赠剪字吴道人》其诗注有“剪李义山《经年别远公》诗,用青纸剪作米元章字体逼真。”《宋元语言词典》“道人”条(二)解释是:“称技艺人。”这里的两位“道人”当属匠人一类的手艺人。

宋代刘斧撰辑《青琐高议》青琐高议补遗之青琐条载“王仲举,营道人,母尝梦挟举入月。”民国时王文儒辑《笔记小说大观》所收《娶妙观为妻》:“蔡州有村童能棋……遂着野人服,自称小道人,适汴京,过太原、真定,每密行棋觇视,自知无出其右者,奋然至燕山。”此孩童装扮与佛教徒服饰无关。

宋代郭篆《睽车志》记载宋徽宗贞观政要宣和间,“京师有一道人,持一铜铃,终日摇鸣街市间,丐钱为食。……至焚所启盖视之,惟一杖而已。”又,宋代庄季裕《鸡肋编》“岁时风俗”条载:“府尹监司皆武行以阅。又于五门之下设大尊,容数十斛,置杯木勺,凡名道人者皆恣饮。”宋代周密《癸辛杂识》“故都戏事”条载:“又尝侍先子观潮。有道人负一簏自随,启而视之,皆枯蟹也。”这里的“道人”恐怕真假难辨,凡修行者,不论佛道一概称之为“道人”。

宋代洪迈《夷坚志》载:“洪州李尚书,新安人也。有道人常游其门,以茶酒待之不倦。……但叹讶而不能识为异人者。既去之后,方悟其神仙。”宋代有不少文人自号“道人”如北宋著名画家文同元丰时曾任湖州太守,号为“锦江道人”;北宋著名诗人、书法家“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也曾自号“山谷道人”;南宋著名的词人、音乐家姜夔,一生未仕,号为“白石道人”,此“道人”也绝非为占卜和炼丹之人,因其住地与白石洞天为邻而为室号,词集有《白石道人歌曲》;文学家刘过也号“龙洲道人”,是著名爱国将领、杰出词人辛弃疾密友;还有历任大理正卿,权户部侍郎的李诚之自号“山泽道人”此人因得罪权臣韩侘胄曾被罢官,取此号恐有远离政坛分争之意。

《元史》卷202《释老传·正一天师传》载:“其徒张留孙者,字师汉,信州人,少时入龙虎山为道士,有道人相之曰:‘神仙宰相也。’”此传中“道士”、“道人”也是并列而称,使人不得不认为两者是有差别的,此“道人”能相面,可证他是有道术的人,但总不至于是和尚吧?《道藏》第3册有元代秦志安即“林间羽客樗栎道人编”《金莲正宗记五卷》,此人无疑是道教中人,后还有“泰定丙寅阳至日庐山清溪道士刘志玄谨序”。《南村辍耕录》卷12“张道人”条载:“暨阳之南门桥军人张旺者,人咸称之日张牌,素凶狠无赖。……张大感悟,曰:‘一念之顷,可不谨哉?’即舍俗出家,人又咸称之曰:‘张道人。’后竟得道云。此在至正五年事也。”该凶恶的兵痞最后似乎成为出家的僧人。元代杰出画家为赵孟颊推重的高克恭也有号“房山道人”,赵氏自己有号叫作“松雪道人”;元代著名戏曲作家乔吉有号“惺惺道人”;畏吾尔人散曲家贯云石有号“芦花道人”;元代杰出画家黄公望曾号为“大痴道人”;元杰出画家吴镇也有号“梅花道人”;元道士画家方从义为上清官道士,有号“不芒道人”;元文学家顾瑛自称“金粟道人”,元末削发为僧;元末明初戏曲家高则诚,朱元璋建都南京曾召其做官,坚辞不就,号有“菜根道人”。

宋末元初,称“道人”的真假信徒如此之多,可能与此时道教的大发展有巨大的关系,因为这一时期王重阳创立了全真教这个儒释道三教同源的教团,特别是他的七大弟子之一的长春真人丘处机曾万里跋涉拜见伟大的成吉思汗,受到高度信任和恩宠,加之七大弟子等的共同努力,全真教团的势力在北半个中国一发不可收拾。道教此时可谓是耀眼的黄金时代。到明代,明王朝为了加强管理将道教分为两大派,全真和正一,从而分化瓦解了全真教的整体实力,结局是该教完完全全失去以往的辉煌,在社会上无声无息了,直到现今仍然无法与佛教相提并论,与之分庭抗礼更无从谈起。

明代彭孙贻《茗斋杂记》:“宋道人者,自号披云子,蓟州河间人也。……则披云子固端坐蒲团,如人定状。……诸道友因各叙其来辞时日,皆同,信有分形出世之能,倍相叹服。……道人颇多著述,化后无存,或意不欲留迹。”

明代陈继儒《偃曝余谈》载有:“与客笑不能从,曰:王僧达云:‘寒荣共偃曝’。盂浩然曰:‘草堂时偃曝。’则请与眉道人尘尾共之。……又言山中有王道人者,河南人,年一百四十岁,发白返黑,齿落复生,赵饮以酒,至岁鹤也,汝何幸见之。”虽然讲的是唐代的事情,但使用词语却不是李唐时期的。

缪荃孙辑《京本通俗小说·菩萨蛮》有:“可常作了辞世颂,……结跏趺坐圆寂了。道人报与长老知道。”《水浒传》第四回:“那汉子道:‘我这酒挑上去,只卖与寺内火工道人、直厅轿夫、老郎们、做生活的吃。”“长老随即修书一封,使两个直厅道人,径到赵员外庄上,说知就里,立等回报。”《诗词曲小说语辞大典》“道人”条谓:“指火工道人,在寺院里做杂活的使役人。”此处两“道人”与道教无关,但与佛教寺院有关。明初诗人张简有号“雪丘道人”,曾受诏修《元史》,有《雪丘道人集》。

同类推荐
  • 中国佛教文学

    中国佛教文学

    本书分为9章,主要内容包括:绪论、佛教的产生与基本要义、萌芽期——汉魏六朝佛教文学、发展兴盛期——唐宋佛教文学、衰变期——元明清佛教文学、余响期——佛教与近现代文学
  • 宁心——禅宗公案的沉思顿悟

    宁心——禅宗公案的沉思顿悟

    如今有些禅和子看公案、论公案,都在弄玄虚,琢磨着什么话用什么话来对,有的当成打哑谜,有的当成文人对诗句,有的当成时下流行的脑筋急转弯,还有的干脆当成威虎山的黑话了,以为是些全无道理的乱侃一通,岂不知人家看似没有理路的话背后都有清晰的理路,只是迷人看不清罢了。一切经典,一切公案,都是为了表法,学人一定要透过这些语言场景去体悟祖师想要表达的那个法,而不是在语言相、文字相和各种名相上去费脑筋、抠字眼,去考证什么真伪、早晚。
  • 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

    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

    本书着重从文化角度探索中国佛教的内容及其与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先是从佛教的历史、典籍、教义、仪轨制度和寺院殿堂多个侧面,阐明佛教构成诸要素,以揭示佛教作为文化实体的基本内涵。然后着重从政治意识、伦理道德、哲学思想、文学、艺术和民俗六个方面,探索佛教与传统文化的关联,以阐述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规律。内容充实,雅俗共赏,为读者提供了解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的基础知识,是了解中国佛教文化的入门书。
  • 尘世佛心

    尘世佛心

    唐朝通慧禅师30岁出家,不蓄粮食,饥则吃草果,渴则饮水,树下住,终日禅思,经过五年,因木头打到土块上,块破形销,豁然大悟。晚年一裙一衲,一双麻鞋穿了20年,布衲缝缝补补,冬夏不易。唐朝智则禅师总是披着破衲,裙子垂到膝上,房间仅有单床、瓦钵、木匙,房门从不关闭。他说出家远离世俗了,不修道业,专为衣食奔忙,浪费时间,扰乱内心宁静,这样怎么能行?
  • 圣经故事:先知与君王

    圣经故事:先知与君王

    本书讲述从所罗门王起犹太民族700余年的历史,对应《圣经·旧约》的后27卷。该卷讲述了犹太国从辉煌到亡国,犹太人被驱逐出故里四处流亡到重返家园的历史。
热门推荐
  • 熙羽

    熙羽

    一个懵懵懂懂的九尾小妖狐,一群浑浑噩噩的逗比小伙伴,一场轰轰烈烈的三界大乱斗。熙香国色羽落长安醉剑九天美绝月下谨以此书献给YY4914户外女主播【熙羽】书友Q群:185664882
  • 夺天机

    夺天机

    以弱掠强,以智掠愚,以勇掠畏,方为夺之真意。图穷出品,无各种保证。唯一承诺,至少现在努力码字中……
  • 探灵法师

    探灵法师

    中国民间流传着诸多灵异事件,封门村、朝内81号、375公车……主角一行人因为某种契机要到这些地方探寻生存。阴阳本有律,轮回自有道。在一次一次探寻中,一个个阴谋和真相逐渐浮出水面。友情、爱情、亲情在悬疑中沉淀,道术、法术、诡术在鬼怪中变强。
  • 笼中囚鸟

    笼中囚鸟

    好吧,她是大煌皇朝的公主,但或许是最悲惨的那个因抗婚和父皇吵架结果被流放,被流放也就算了还被人劫走被人劫走也就算了。还卷入一大堆江湖是是非非是谁设下的局?又是谁在给她指引大不了,走一步算一步
  • 随身佣兵系统

    随身佣兵系统

    一枚可以召唤任何种类佣兵的神奇戒指,一个家道中落,誓言成为人上人的落魄少年随身带着帝国佣兵,攀科技树碾压出一方唯我独尊的天下!
  • 与雪

    与雪

    有位诗人曾这样说道:“人生便如同四季,当你走过了春夏的朝气蓬勃,那么你必将会迎来秋冬的苦瑟萧寒。”或许正是为了印证这位诗人的话语,伴随古城的阵阵风雪,我从雪夜降临…………“小良?你发什么呆呢?”漫步在古城街道,看着远方飘来的朵朵花瓣,我停了脚步,身旁,并肩的好友不解发问,只是我的思绪已随着朵朵花瓣渐行渐远。花?春天来了吗?摇了摇头,我自嘲的笑了。怎么可能,身处在古城这个寒冷的冰窟中……我的人生早就剩下秋冬!呼~所以……那位诗人?我想问问你,倘若一世皆在秋冬,那么蓬勃何来?
  • 法师凶恶

    法师凶恶

    当苏明海纯纯洁洁地笑着,对这个世界伸出白森森的利爪时,突然发现:战士巅峰不过是起步,法师,才是通向终点的必经道路!他,懂得人情世故;他,懂得勾心斗角;他懂得往上爬;他也懂得农夫养鸡需要喂米。从杀人如麻到震慑一国;从威凛于大陆到翱翔在星空。谁,是我的牧羊人?
  • 浴血雷帝

    浴血雷帝

    韩沐作为镇国公府小公主的伴读书童,短短的几个月时间经历了各种恶作剧式折磨,终于有一天韩沐被当做风筝放飞的时候,不慎被雷电劈中,因祸得福,摆脱了噩梦般的伴读生涯,开始了人生的新的旅程。。。。
  • 栀初夏沫

    栀初夏沫

    妈妈遭遇横祸离世,小时候的凯哥哥也未曾见面。直到她考上了Soul学院进入了IT系就学,从好友林舒叶那知道一个学院的“禁地”,一个花海传说,那传说背后又隐藏怎样的秘密?十六前的无奈,十六年中的等待,十六年后的相守。历尽千帆终知晓,绝世风光,许你一世恋凯......
  • 语音秘闻

    语音秘闻

    十几年前就在语音界叱咤风云的一群人,随着小浣熊的崛起而将要淡出江湖。在这里,我将他们的故事细细道来,可能会很平淡,但是我尽力将他们尽力呈现的完整,这书没有固定主角,或者应该说每个人都是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