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462600000008

第8章 敦煌壁画中的妇女面靥妆(1)

——妆饰文化研究之四

卢秀文

(敦煌研究院)

敦煌石窟聚集了中国古代妇女的一切化妆技术,反映了妇女史上的妆饰文化,尤其是妇女面靥妆。面靥妆是妇女面部化妆之一,也是历代妇女喜尚的一种化妆形式。对于妇女面靥妆的研究,我国从事服饰史研究的专家周讯、高春明在进行服饰研究时作过探讨,笔者拜读,多有启发。为此,在请教专家的基础上,仅就敦煌壁画中的妇女面靥妆作一探讨,不妥之处有教于方家。

一、面靥称谓、施行方法、起源

面靥又称“笑靥”、“妆靥”,俗谓“花靥”。妆靥的施行方法,是用各种颜料在两颊酒窝处或眉心点搽一定形状或花纹的面饰。《说文》释:“靥,颊辅也。”面靥还有用金箔、翠羽等物粘贴的。通常以颜色点染,它的具体形状,除了花纹,还有圆形、鸟形、十二生肖等多种。这种化妆法在唐代很流行。不过唐人诗文中有时也将眉心处点圆点儿称作“靥”的。《花间集》词:“绣衫遮笑靥”。又:“翠靥眉心小”。又:“腻粉半粘金靥子”。又:“浓峨淡靥不胜情”。又:“笑靥嫩,疑花折。”宋词:“杏靥夭斜”。又:“小唇秀靥”。则知此饰五代宋初为盛。盛唐以前,妇女面靥一般多作成两个小圆点,元稹《恨妆成》诗:“当面施圆靥”。新疆阿斯塔那出土、现藏新疆博物馆彩绘骑马仕女俑,脸部呈这种妆式。盛唐以后,妆靥有多种样式,有的形如钱币,被称为“钱点”;有的妆如杏核,被称为“杏靥”;陕西西安出土女俑脸上,就能看到很多这种妆饰。还有在面的两部涂月形妆的妆靥,称“黄星靥”,这种形式在盛唐以后,因为妆靥范围有明显的扩大趋势,形式也更加丰富。黄星是指于两颊处用黄粉各点搽成“射月”之状(“射月”即新月,因其形如弯弓故名)。《事物纪原》载:“妇人妆喜作粉靥,如月形如钱样,或以朱若胭脂点。”《酉阳杂俎》云:“近代妆,妆靥如射月,日黄星靥。”在新疆吐峪沟古遗址发现的绢画上,一乐舞女,身着彩锦窄袖衣,头梳回鹘髻,额上饰“黄星靥”的流行时世妆。

关于面靥妆的起源,史书多有记载。《洛神赋》:“明眸善睐,靥辅承权。”旧说这种妆饰起自东吴。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前集卷8:“近代妆尚靥,……盖自吴孙和邓夫人也。和宠夫人,尝醉舞如意,误伤邓颊,血流,娇婉弥苦。命太医合药,医言得白獭髓杂玉与琥珀屑,当灭痕。和以百金购得白獭,乃合膏。琥珀太多,及差,痕不灭,左颊有赤点如痣,视之更益其妍也。诸嬖欲要宠者,皆以丹点颊。”其实早在孙吴以前,就出现了妆靥的习俗。“汉魏以来原有在颊上点赤点的化妆法,当时这种赤点叫“昀”。汉刘熙《释名·释首饰》:“以丹注面的昀;昀灼也。”“的”字后来讹作“昀”。汉繁钦《弭愁赋》:“点圆的之荧荧,映双辅而相望。”晋傅咸《镜赋》:“点双的以发姿”。面靥妆之起源,还有一种说法,当时妇女脸上注的原来并不是为了妆饰,它是宫廷生活中的一种特殊标记。与女子“来潮”有关。当一个宫女月事来临,不能接受帝王“御幸”,而又难于启齿时,只要在脸上点上两个小点即可,以后这种做法被传到民间,逐渐变成一种妆饰。则点妆靥之历史悠久。

二、敦煌妇女面靥妆之特点

敦煌盛唐以后,面靥妆开始出现,主要流行于晚唐、五代、宋、西夏、元。敦煌由于地接西域,壁画中西域各族人较多,因此出现了不同民族的化妆。许多少数民族将领在唐王朝的统一事业中立过汗马功劳,使统一的多民族结合而成的国家达到了空前的强大,因此在敦煌壁画中出现了各族各国的贵妇人形象,也反映了各族各国妇女的衣冠服饰和妆饰文化。为了适应敦煌各族人民的风俗习惯和审美理想,妇女从形象到化妆都发生了许多变化,出现了新的特色。唐代以后妇女面相丰满,人体比例丰腴。鼻曲,眉平,眼秀,姿态大方,神情恬静。化妆开始繁杂,红粉、柳眉、点唇、花钿、面靥,妆饰风格逐渐丰富。这种风格不断发展,成为唐代以后妇女妆饰的主要格调。在此基础上,化妆从内容、形式都出现了既不全像西域式也不同于中原式的特点,这就是敦煌地域风格。比如汉式和回式相结合的服饰化妆,面部除涂红还搽面靥就是如此。到了晚唐这种风格表现在妇女化妆上的变化更为显著,面相丰满、圆润浓妆显著,与敦煌藏经洞出土绢画妇女和中原出土墓葬壁画妇女化妆法相近,与顾恺之《女史箴图》中的女性脸型、妆饰大体属同一类型。这说明女性造型和妆饰已与本土传统艺术造型进一步结合。

敦煌妇女的化妆不仅面颊,嘴角两面旁“点丹”如倩丽多姿。涂红的现象也极为丰富,妇女通过化妆如花怒放,如醉如痴。岑参《敦煌太守后庭歌》:“翠蛾红脸不胜春”。古人诗词中赞颂了追求面部化妆,颊敷红点丹的形象之美所给于人的是感官上的审美满足。元稹诗“醉加圆双媚靥”,吴融“杏小双圆靥”之所咏者,可见古时妇女面靥妆十分兴盛。莫高窟盛唐第130窟都督夫人太原王氏礼佛图,“女十一娘供养”,面部满是妆饰,有花钿、面靥、粉脂、红唇等。妆靥如射月形状,还有饰小花形状的,这种小花图案是由圆点演变而来。陕西西安唐墓出土唐三彩俑有施梅花贴妆靥的妇女。这幅壁画在甬道南壁,原为西夏壁画所覆盖,20世纪40年代初期从西夏壁画中剥出,壁画像共十二人,第一身形象最大,立粉堆金题名为“都督夫人太原王氏一心供养”,与此图相对,南北两壁合起来就是乐庭壤全家礼佛图。这幅画的结构和意境创造性地突破了前代整齐严肃的供养人行列,妇女位置参差错落,自由活泼,特别是在人物背景的设计上出现了庄严静穆的环境,增添了动的情趣,收到了动静结合、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此画是敦煌石窟供养人画像中规模最大的一幅,也是妇女面妆较为丰富的一幅。第二、三身均为都督夫人之女,后面九人为奴婢。第二身面部两颊处饰五瓣花面靥,在面部的高处眼之上“点丹”,这种多样性代表了特殊的妆饰,表现了女性的俊美。这些女供养人画像属以“曲眉丰颊”为美的“周家样”画像,绘画时间比周防绘画时间同期式略早,与张宣《捣练图》、周叻《挥扇仕女图》妇女相比虽为同一风格,却气势各异。张周皆为宫廷画家,皇亲贵戚仕女,女性精神面貌或放纵或抑郁,形像柔弱,都督夫人太原王氏虽也是官宦之人。画像华贵而又庄严大气,女婢群像,透过她们在佛像面前那种肃穆面貌,似乎还可以看到内心潜藏的活泼稚气,整幅画中妇女给人以妆饰华丽、健康的美感,这种差异正是由于画师社会地位及其社会生活感受的不同,使其画像具有不同气质。

大中二年(848),张议潮顺应各族人民的意愿,率众起义,收复了河西诸州,经济得到发展,打通了中西交通,维护了国家统一。唐朝封张议潮为归义军节度使,统治河西。在张氏家族统治期间,衣冠服制妇女化妆与中原无异。贵族妇女多着高髻、花钗,面部靥妆特点明显。张议潮的夫人,头饰花钗九树,浓妆面靥,合于当时封建品级制度规定。

敦煌妇女面靥妆反映了古人化妆审美意识的发展与变化,它随着社会物质生活的发展而演进。唐以后的敦煌,由于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原因,妇女妆饰形制逐渐变得拘谨和保守,但也有开放的一面。敦煌妇女生活的本身,既有含蓄的一面,又有开放的一面。所谓开放的一面不仅指晚期以后的妇女服装形式活泼多样,袒露性的裙装和穿男靴之俗;而是通过化妆表现出的多样性,尤为重要的是晚唐、五代、少数民族妇女有满面点涂的浓妆习俗,妆饰特点突出,范围有所扩大,有在原来面靥妆的周围还饰以各种花卉,显得满脸“花子”,即使是以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也显得大胆开放。随着社会生活日趋丰富,此时的妇女尚美心理更为强烈,化妆样式,多有更变。从大量图像看,这个时期的面靥妆饰越益繁缛,除传统的圆点花卉形外,脸部点搽面靥精致,还增加了鸟兽图形,有的甚至将这种花纹贴得满脸皆是。饱和浓艳的化妆则是回鹘妇女的时世妆。回鹘妇女的装饰风气却有增无减,戴凤钗步摇冠,穿翻领红袍,化妆继承了晚唐妇女的浓艳妆饰的特点,化妆样式远远超过了唐代。曹议金祖孙三代统治敦煌达百余年,对稳定时局,起到了积极作用,反映在妇女化妆上丰富多彩。榆林窟五代第16窟回鹘公主,头顶饰瑟瑟珠,题名“北方大回鹘国王圣天公主陇西李氏”,他们是归义军节度使曹议金的夫人,身后三个侍婢,两身穿汉装,一身回鹘装,面部浓妆艳,贴花钿,鸟型面靥饰两颊。莫高窟第98窟于阗国王后曹氏供养像,即曹议金之女头戴凤冠,顶戴碧玉珠,身穿紫褐色大袖裙襦、肩披轻纱,同为鸟型靥妆。鸟形面靥妆是五代敦煌流行的妇女时世妆,颜色艳丽,形状明显可见。

敦煌壁画中曹氏家族妇女主妇、奴婢,“悉衣锦绣”,妆饰浓艳,面部贴靥,头饰也更为复杂,“绣面”、“花颜”、“花额”都超过了前代。敦煌曲子中所谓“犀玉面头花满面”,正好是曹氏家族奢糜之风的写照。五代欧阳炯《女冠子》词“薄妆桃脸,满面纵横花靥”即此。这种情况在陕西西安等地出土的唐俑上也有明显反映,不过花卉图案不一定施于嘴角,也有描绘在鼻子两侧的。莫高窟五代第61窟回鹘妇女供养人,桃形凤冠翻领窄袖衣头后垂红巾,项饰瑟瑟珠,均为回鹘风俗,两髻抱面,斜插花钗,这是由于联姻和文化交流自然的反映,面部涂粉,面饰花钿,特别是绘于嘴角和鼻子两侧的鸟型靥妆,十分有特点,为面靥妆的代表作。另一身供养人题记于国国王皇后曹议金长女,头顶凤冠、步摇,面饰花钿、面靥,贵族衣冠,豪华富丽。这身供养女,造像整体和细部都十分明确,进一步显示了自信完美的技巧,艺术水平达到了高峰,它的成功主要是通过妇女面部妆艳的精美而取得的。面部各个部位的妆饰,以点涂为特点,构成了显著、清晰的效果,同时把面靥与面部其它化妆接合在一起,说明面部自然形态的作用,同时本身也十分逼真,这两身像是五代肖像画的精典。

宋朝汉族妇女的妆饰,与回鹘装饰相似。封建统治阶级的妇女服饰,不仅形式多样、色彩鲜丽,而且有很多装饰花纹有政治意义。《宋史·舆服志》说:“俾闾阍之卑,不得与尊者同荣,倡优之贱,不得与贵者并丽。”封建统治阶级在穿衣戴帽都极力宣扬封建伦理道德和他们的审美观点,反映在妇女化妆文化上也是如此。其目的不言而喻是为了巩固他们的封建统治。宋时在妇女妆饰上远不如前代的丰富,此时敦煌石窟妇女妆饰简朴,式样种类少,花钿和面靥妆饰极少出现,这与当时的形势不无关系。

同类推荐
  • 思辨的禅趣:《坛经》视野下的世界秩序

    思辨的禅趣:《坛经》视野下的世界秩序

    关于禅趣,很多人都会想到林林总总的机锋公案,然而那些讲解机锋公案的读物往往言人人殊,莫衷一是。本书则着力于贯通禅宗的核心义理,高屋建瓴地使所有机锋公案都可以迎刃而解。
  • 问道——济群法师修学问答录

    问道——济群法师修学问答录

    没有找到心灵的家,生命会在轮回中漂泊,四处攀缘,寻找依赖;找到心灵的家,回归觉性的故乡,就能随遇而安,随缘自在。《问道》收集了济群法师对学佛者及困惑者提出的问题的回答和解释。本书分八篇,以最通俗易懂的语言分别从皈戒、人生、信仰、闻思、修证、生死、抉疑、社会来回答学佛者的疑问,启发学佛者关于人生的大智慧,帮助现代人减轻烦恼,从此走上幸福人生的道路。
  • 六祖坛经浅析

    六祖坛经浅析

    《六祖坛经浅析》相传为慧能所说,除大梵寺说法,弟子的问答机缘,都是晚年所说,由门人法海记录而成。这是一部由我国僧人六祖慧能大师的传教记录,而破例地被尊之为“经”者,这不仅是中国佛教史,亦是世界佛教史上绝无仅有的事,足见其在佛教史上的地位。《六祖坛经浅析》除逐段注释外,另加“提示”。所提示的内容可加深读者对《六祖坛经浅析》的认识外,更显示出从宗教实践的角度去阅读、体验《六祖坛经浅析》,是《六祖坛经浅析》的特色。
  • 生死请柬:你所不知道的中国禅

    生死请柬:你所不知道的中国禅

    禅是什么?是一种心灵的状态?佛教的宗派名称?一种语言的艺术?一种灵魂出窍的特殊体验?一种修行的功夫?诗歌里的一种况味?
  • 李叔同全集之佛学·杂记(01)

    李叔同全集之佛学·杂记(01)

    本书主要包含弘一法师《各地讲法汇集》、《随笔·杂记》、《晚晴集及格言别录》、《说律解经手书题记》和《书、画等的序和跋》五部分。
热门推荐
  • 大唐国色

    大唐国色

    新婚之日被亲弟弟所害而死,岂料命不该绝,重生大唐闺阁,却是个没爹疼没娘爱还倒贴上未来夫家的平凡女!没钱没权没背景……厚着脸皮白吃白喝,顺便也创创业,却还是被未来夫家一纸退婚书丢出去!初遇,他是四处游历的神木山庄云公子,统御江湖!岂料却是三番五次救下她性命!再遇他是威震大唐的秦王,对她冷眼相待。烽火终起,大唐真龙决战沙场!她不愿入王府却是助他平内乱,杀敌寇,安天下……
  • 小城的雨季

    小城的雨季

    这本书是一本现实的都市爱情小说,讲述主人公在爱情世界里的离合悲欢
  • 卡牌传说之战争学院

    卡牌传说之战争学院

    “你说你叫什么”看着前淡淡的光团,少年有些难以置信地问道。“我说我叫卡牌大师催斯特,你这个笨蛋。”那淡淡的光团不耐烦的说道。上古时代的妖牌已经重现这个世界,一场血雨腥风的战争已经开始。(网游英雄联盟里的人物会出现在这个玄幻世界,有的是一宗之主,有的是江湖侠客,有的是······)
  • 我成了曹操

    我成了曹操

    一次惊奇穿越旅程,重新回到东汉末年,战乱不断,流离失所,程简穿越过去,改变并创造历史,一统九州,中兴华夏,败匈奴,征乌桓,击高丽,收东夷,五千年风雨华夏,数古英雄看今朝,英雄豪强争霸,舍我其谁?
  • 食色仙乡

    食色仙乡

    食为亘古不变的吃,色为形形色色的物,食色即为文化,仙乡即为古国。
  • 大学那档子事儿

    大学那档子事儿

    你是否还记得:你的初吻给了谁?你的第一次给了谁?你的青春给了谁?……你是否还记得:有一个地方叫大学;有一群人很4B(牛B,傻B,装B,2B[不止是一种铅笔]);有一种无厘头没星爷啥事;有一种纯爱与房子车子票子无关;有一种友谊是平时嘻嘻哈哈互相掐架互相损毁;有一门课叫逃课……你是否还记得:大学里的那些损友,那些狗人狗事。那些未经人事的懵懂;那些初历情事的欢喜和悲伤;那些寂静那些疯狂……QQ书友群已开通71936306,欢迎朋友们加入!
  • 吸炼之路

    吸炼之路

    在这里,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天赋,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能力这种能力,可以是风,是水,是影子,是女人......当拥有吸收天赋的高云,遇上《吸星大法》,会有什么样的化学反应呢?一切尽在《吸炼之路》!
  • 世上可有仙

    世上可有仙

    六道轮回是否存在?既然有人有妖有鬼有幽冥,那么仙呢?
  • 贱狼智狐

    贱狼智狐

    本部小说是本人第二本部小说,保证好看。我的故事讲述了被族群抛弃的贱狼最终和一个想要成为智者却遭受家人抛弃,社会歧视的人的故事,最终智狐成功了么?请各位听我慢慢道来。
  • 神魔不可与共存

    神魔不可与共存

    神仙有神仙的私心,魔鬼有魔鬼的欲望,请问人怎么办?既然你们这么不仁不义,我就只好无耻一回,从今往后,三界分开,人不会再与神魔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