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473900000004

第4章 甲午战败:中国精英救国之路的分化(1)

当历史迈入21世纪的时候,回首往事,总结20世纪的利弊得失时,我们不禁看到,不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不论国内斗争如何激烈,20世纪的中国实际上都在现代化的轨道上艰难地进步着。只是这一进步的步伐,有时快些,有时慢些而已。

步伐的快慢取决于多种复杂的原因,一些来自外部世界,一些属于国内因素,它们的背景也不可一概而论,需要具体地分析与研究。但是有一条至关重要,那就是20世纪的中国是既往历史的必然延续,它的所有问题与难题虽然均具有复杂的内外原因,但在本质上都与中国的历史遗产有着相当密切的关联。准确地说,20世纪的中国问题与难题都直接导源于19世纪,尤其是1894年甲午战败之后的几年。因此,当我们回顾20世纪的中国发展时,不能不从甲午战争讲起,不能不追论19世纪末年的中国政治遗产,以期既可以明了20世纪中国之所从来,又有助于弄清20世纪中国问题之所在。

战败引发恐慌

在19世纪还剩下最后几年的时候,中国人普遍具有一种莫名其状的恐慌感。他们不是觉得世纪末日将要来临,而是在追怀19世纪的中国发展时,深感屈辱、痛心与后悔。

确实,18世纪的中国,虽不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好年代,但这一个世纪毕竟是有清二百余年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康、雍、乾的个人作为以及种种外在条件,充分保障了清王朝在社会生活中的主导作用。而且,与18世纪相终始的康、雍、乾三朝确实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诸方面建立了赫赫功绩,中华帝国虽不能说真正达到“万国来朝”的中央帝国标准,但18世纪的中国不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人的心目中,毕竟是一个强大而不容忽视的力量。

1799年2月7日,乾隆皇帝驾崩养心殿。伴随着他的去世,不仅是中国光辉灿烂的18世纪的结束,而且预示着19世纪的中国不可能继续繁荣昌盛,可能是日趋衰落。最具有象征意味的是他的那首绝笔诗,这首诗题为《望捷》,是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渴望清王朝依然像他的早年那样辉煌强大,然而事实情况却是,全国此时士气低落,防务松弛,经济衰退,破绽百出。[?(美)A.W.恒慕义主编:《清代名人传略》中第140页,青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

继乾隆而立的嘉庆皇帝,虽然生性柔弱与顺从,但他也确曾试图改变清王朝的衰败趋势,无奈积习已深,阻力重重。终嘉庆一朝,不仅衰败趋势并未终止,而且内政外交都面临更加棘手的难题,陷入较乾隆末年更为严重的困境,为此后中国的发展埋下了深深的隐患。

到了19世纪中叶,这些隐患终于相继爆发。中国在经历了鸦片战争以及太平天国革命的双重打击之后,几乎一蹶不振,危在旦夕。痛定思痛,清朝统治者不得不面对残酷的现实,接受曾国藩等开明官僚的建议,采取相对开放的政策,企图以洋务运动的推广而重振清王朝的雄威,恢复中华帝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的地位。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到了19世纪90年代的时候,应该说清政府的实力确有较大的发展,它的综合国力与军事力量虽不能与英法等老牌资本主义强国相比,但在亚洲的中心地位与大国气势毕竟得到了相当程度的恢复,就连法国的一些评论家也不得不承认,中国现在是世界上几个大强国之一,至少在亚洲尚无其它国家可以取代中国的强国地位。[?参见丁名楠等:《帝国主义侵华史》第1卷第319页,人民出版社1987年。

]

中国综合国力的恢复与强大是客观事实,然而,这种强大并不意味着中国可以在这个世界上随心所欲地打遍天下无敌手。事实上,在中国国力得到恢复的同时,清政府内部也正在成长着一种目空一切的虚骄,延续着中华帝国所惯有的奢侈与浪费。于是经过1894年的中日战争,“仅仅几个月的工夫,它(指中国)就不得不从傲慢的梦中惊醒,而且发觉它并不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国家”。[?(法)A.施阿兰:《使华记(1893—1897)》第12页,商务印书馆1989年。

]

甲午战争以中国的失败而结束,这一结果不仅出乎清王朝统治者的预料,而且与中日双方国力的对比也不相合。正如许多研究者所指出的那样,中国在这次反侵略战争中,本来有可能取得最后胜利,只是由于清朝统治者的决策错误,胜利的成果才被无端地葬送,导致中国由此而蒙上空前的奇耻大辱。

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惨败有着许多复杂的原因或偶然因素,并不是中日两国力量对比的必然结果。然而,割地、赔款毕竟是不容抵赖的事实,清政府主政者尤其是李鸿章等人应该承担失败的责任也是情理中的事。不过,问题的关键在于,假如中国不是败给日本,而是像鸦片战争那样败给西方诸强中的某一大国,中国人的感情或许容易理解和接受。事实上,在此之前几十年,类似的结果也多次在中国与西方诸强的交涉中时有发生,但都没有发生如同甲午战争之后在中国人民中所引起的震荡。堂堂中华帝国竟然惨败在被中国人素来瞧不起的东邻蕞尔小国之手,它理所当然地激起中国人的抱怨、愤怒与谴责。康有为说:“夫以中国二万里之地,四万万之民,比于日本,过之十倍,而为小夷嫚侮,侵削若刲羊缚豕,坐受剥割,耻既甚矣,理亦难解。”[?康有为:《上清帝第三书》,《康有为政论集》第140页,中华书局1981年。

]这大体上代表了一般中国人的共同心声和困惑。

既然中国的综合国力并不比日本弱,既然中国在这场战争中本来可以获得最后胜利,那么,中国人如果能够冷静地反省一下这次战争失败的责任,客观地探讨一下这次战争失败的主客观原因,问题或许并不致于如后来那样复杂化。然而,素有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传统的中国人,虽然早在两千年前就已认识到“胜败乃兵家常事”这一浅显的道理,却无法接受惨败于日本这一“弹丸小国”的事实。于是,他们的思维倾向不是积极地面对既成事实,隐忍一时之耻辱,更图异日之自强,而是舍近求远,试图寻求某种终极原因,试图建立某种根本解决的方案。

循此思维路向,国人在甲午战争后的基本反应,不是探讨战争失败的主客观原因与背景,不是以忍辱负重的精神面对现实、面对未来,而是企求一种根本解决方案,甚至觉得战争之所以失败,不仅是清政府主政者策略上的错误,而是他们几十年来基本国策的路线错误。于是乎,国人把战争失败的原因归结为清政府几十年来的洋务新政,以为洋务新政不足以从根本上解决中国问题,只治其表,不治其本,中国问题的真解决有待于中国从根本上放弃固有的旧体制。梁启超写道,前此三十余年洋务新政“之言变者,非真能变也。即吾向者所谓补苴罅漏,弥缝蚁穴,漂摇一至,同归死亡。而于去陈用新,改弦更张之道,未始有合也”。[?梁启超:《变法通议》,《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一第8页,中华书局1989年。

]在他们看来,中国只有彻底放弃旧有的一切,涤荡旧俗,冲决网罗,重建新的制度与模式,才有可能报仇雪耻,重振雄威。谭嗣同说:“窃揣历劫之下,度尽诸苦厄,或更语以今日此土之愚之弱之贫之一切苦,将笑为诳语而不复信,则何可不千一述之,为流涕哀号,强聒不舍,以速其冲决网罗,留作券剂耶?”[?谭嗣同:《仁学自叙》,《谭嗣同全集》第290页,中华书局1981年。

]

面对割地赔款的屈辱而作如此反省,仅就感情而言,未尝没有充分的理由。然而问题的症结在于,洋务新政确实存在只治其表不治其本的内在缺陷,但由此而让洋务新政承担甲午战争失败的全部责任,由此而全面怪罪中国的既往传统和体制模式,似乎不仅于情理上很难说得通,而且事实上也超过中国社会的承受力。不妨设想,如果没有洋务新政几十年的力量积蓄,中国面对日本的侵略恐怕就不是不堪一击的结果,而是全面沦为日本的殖民地。正如某些外国人所评论的那样:“日本素修战备,待时而动。中国则以宽浑为量,平日绝无疑虑日本有窥伺之心,以友邦相待。日本乃遣人四出侦探中国情形,以为今日用兵张本。如中国早知日本素蓄此心,亦修战备,恐日本亦不能得志也。据此而言,则今日胜负情形,并非中东强弱之实证。”[?《照译前美国副领事毕德格在日本东京与外务省人员议论中东军务节略》,《李鸿章全集》第3卷第174~175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也就是说,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失败别有原因在,将之归咎于洋务新政并没有真正找到问题的症结,反而陷入了一种精神误区,是中国人的世纪末恐慌症。

世纪末的恐慌是当时国人的真切感受,他们也不是不能理解和接受清政府的议和条件和苦衷,而是有一种无可名状的亡国感、危机感和世纪末的毁灭意识。康有为写道:“窃近者朝鲜之衅,日本内犯,致割地赔偿,此圣清二百余年未有之大辱,天下臣民所发愤痛心者也。然辱国之事小,外国皆启基于觊觎,则瓜分之患大,割地之事小,边民皆不自保,则瓦解之患大,社稷之危未有若之日者。”[?康有为:《上清帝第三书》,《康有为政论集》第139页。

]很显然,康有为的恐惧不是已有的现实,而是一种可怕的预感,甚者如严复所自问的那样,难道是“运会”既成,中国的末日真的要来临了吗?[?严复:《论世变之亟》,《严复集》第1册第1页,中华书局1986年。

]

内耗与共识

应该指出的是,上述世纪末的恐慌虽然是19世纪最后几年的一种“集体无意识”,具有较为普遍的意义,但它毕竟在最初的几年尚不足以成为时代的主流思潮,更不足以影响清政府的决策。因此,中国的未来与发展在某种程度上说仍以清政府居于主导作用,清政府如果能够正确地吸取在甲午战争中的教训,并以此为契机,推动中国的进步与发展,那么,不仅19世纪的最后几年将平安度过,而且势必为20世纪的中国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条件。

然而,遗憾的是,清政府内部由于派系的冲突,不仅无法对甲午战争的教训与后果达成共识,而且对中国的未来发展也缺少一种总体把握,遂陷入无休止的内耗之中,使中国再一次丧失了发展的良机。

清政府的内耗不始于甲午战争之后,而是由来已久。这一点倒应归咎为中国传统的旧体制。在传统体制下,中国政府从来都是皇帝的御用工具,而政府内部也缺乏一致的观念和起码的共识。表面上,他们都对皇权中心负责,从不同方面服务于皇权利益;而实际上,他们只是利益的组合,是皇权中心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而采取的相互牵制策略。在这种状况下,如果皇权中心具有高度的哲学智慧和政治智慧,如果具有应有的权威和足够的胆略,那么,政府内部的相互牵制无疑有助于保障皇权中心决策的正确性,反之,则不仅容易导致决策的失误,而且容易造成互相推诿,谁都不愿负责的局面。

由此反观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的表现,我们便很容易地看到,中国的失败完全可以归咎为政府决策的失误,而政府决策的失误则又导源于政府内部的派系之争。所谓帝、后两党的争执,所谓清流派的攻击,他们在本质上并不是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原则,而是以小集团的利益为价值取向。这样做的结果,势必削弱中方统帅部的权力,使中方主帅处处受到掣肘。明晰内情的美国人毕德格说:“李中堂(鸿章)未有尽其力之所能为而已。中国素不以与外国战争为事,其兵皆散布各省,由各督抚主政,兵部堂官并无调度会合之权。兵散则力分,故不能与外国争锋。日本改用西法,陆军、海军皆归部臣节制,故能通力合作,积健为雄。此中东之所以异也。言官见东胜而中负,乃尽情诬罔,归咎于李中堂一人,此等言官以捕风捉影之谈,冀动朝廷之听,而思自坏其长城,其害较中国之敌人而更甚,殊为可哀之至。”[?《照译前美国副领事毕德格在日本东京与外务省人员议论中东军务节略》,《李鸿章全集》第3卷第175~176页。严复在李鸿章去世时所致的挽联中也写道:见刘广京《李鸿章传》。

]

这样说,并不否认李鸿章等人对战争中的惨败应该承担极大的责任,而是说中国的失败有许多复杂的背景和原因,应该超越派系之争进行冷静分析,找出问题的症结,避免今后再犯类似的错误。正如当时许多有识之士所指出的那样,中日战争背景极为复杂,李鸿章也只是勉力而为,除李之外,恐怕也没有更为合适的人选。袁昶说:“韩事之可为,不自今日始。中外所倚仗以了事者,西平(李鸿章)而外,无人能任……平日之文衎武嬖,盘乐怠傲,误国者多矣。临变则责之西平一人,西平能禁任其咎哉?”[?《袁忠节公遗墨》,甲午七月二十三致袁敬孙函。

]也就是说,李鸿章虽然应该对甲午战争的后果承担相当大的责任,但并不应该承担全部责任。

道理虽如此,事实却是另外一回事。《马关条约》签订之后,国内群情激昂,不仅康梁等知识分子上书要求拒和、迁都、练兵,与日本决一死战,而且清朝统治层也“莫不交章谏阻”,将一腔愤怒几乎都倾洒在李鸿章一人身上,李鸿章以一己之身承担了战争失败的全部责任。

如果罢免了李鸿章,清政府内部真能团结一心,刷新政治,发愤有为,那么李鸿章个人的冤屈也算不了什么。问题在于,李鸿章的倒台不但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使清政府内部的势力均衡受到了破坏,政府的效率更为下降。

接替李鸿章相当部分职权而主持朝政的是恭亲王奕。此公虽然思想开明,被誉为“中国第一次近代化运动的倡导者”,[?参见董守义:《恭亲王奕大传》,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年。

]无奈赋闲十年,如同老朽,早已丧失当年的锐气和心力,在某种程度上说已是清政府可有可无的人物。因而,指望奕这样的人来刷新朝政,发愤有为,恐怕只是一种天真的幻想。

除奕外,在当时清政府高层值得一提的是翁同龢。作为“两朝师傅,十载枢臣”,翁同龢在后来的“戊戌变法”过程中落得一个美名,然而如实说来,此公不仅人格不高,好作清誉,善保自身,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对外界一无所知,思想保守,拒绝接受外来的新事物。更为重要的是,翁同龢作为光绪皇帝的师傅,不是积极主动协调好帝后之间的关系,保持皇权中心的统一,而是长时期介入帝后之间的斗争,以帝党领袖自居,结党营私,并最终导致帝后的决裂。因此,靠翁同龢这样的人作为李鸿章之后的政府主脑,显然也无助于政府高层共识的确立,反而更容易导致清政府内部的派系冲突。

同类推荐
  • 圆楼里的思念

    圆楼里的思念

    故事叙述圆楼里几代人为了追求幸福生活不断奋斗的历史,但“奶奶”“爸爸”两代人的奋斗总受历史时代的局限,付出的努力总换不来他们所向往的生活,不住地为抵御饥饿、贫困的折磨而心力交瘁,只有到了“我”这个时代个人的奋斗才与幸福生活划上等号……“奶奶”坚毅果敢、“爸爸”老实懦弱,但共同特征是为了家人能过上好日子甘愿自己一个人吃苦受累,令人感动。故事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尖锐的矛盾冲突,但朴素优美的语言透出浓浓的思念之情和对这个伟大时代的赞颂之情……
  • 孙权

    孙权

    美人、权势、能干的手下,孙权都不缺,但他的灵魂却是二十一世纪的一个纨绔子弟。环境陌生,语言不通,他想逃跑,结果被一伙山贼给劫持了!汉末是一个混乱的世界,到处充满了暴力和阴谋,纨绔子弟还是回归了江东,他准备享受“醉卧美人膝,醒掌天下权”的惬意生活。谁知,身为江东之主,却成了受气包!纨绔子弟的血性被激发了,他也要争霸天下!结果如何?敬请期待!——2010年农历五月十八日,酒臣。
  • 辽金西夏——边域称雄

    辽金西夏——边域称雄

    我国宋朝时期,北方出现了三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即辽、金和西夏。这三个政权称雄边域,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辽也称辽国、契丹,是中国五代十国北宋时期以契丹族为主体建立的封建王朝,统治中国北部。金是位于我国东北地区的女真族建立的一个政权,1125年灭辽,1127年灭北宋。西夏原名大夏,是中国历史上由党项人在中国西部建立的一个封建政权,长达190年,最后亡于蒙古。
  • 了凡四训讲记

    了凡四训讲记

    《了凡四训》是一部讲解命运原理的书,学习了这部书就会成为命运达人,掌握自己的命运,过上幸福的生活。
  • 唐非唐:中晚唐的风流与阴谋

    唐非唐:中晚唐的风流与阴谋

    喧嚣过后、浮华散尽,盛极一时的大唐王朝也终未逃脱王朝兴替的历史铁律。大臣权争、家奴作乱。煌煌大唐由一个无赖瘪三划下了休止符。百年的明丽华美之间,有着怎样难以破解的隐秘与奇诡?中晚唐的团团迷雾之中究竟有着怎样鲜为人知的真相?深度解读中晚唐的绝密隐私揭秘唐朝灭亡的历史真相。让我们拨开中晚唐的神秘面纱,重新阅视阴谋与背叛,一究大唐沦亡的细节。
热门推荐
  • 守护学姐

    守护学姐

    很晚的相遇,很漫长的等待,未知的守候
  • 一个艺校女生是怎么走向堕落

    一个艺校女生是怎么走向堕落

    2007年的那个夏天,我迎来了我的初恋我是个很开朗的人,有时候我觉得自已也很虚荣因为我的朋友都是很漂亮很有钱的我喜欢和她们在一起,吃喝玩乐一直没有谈恋爱........
  • 仙子又一春

    仙子又一春

    穿越变成狗了?没关系,就算是狗也是超萌无比的女版犬夜叉。财宝被抢了?没关系,抢回来,没听过会护食的狗惹不得?到嘴的东西我是绝对不会吐出来的!虽然只是一只小狗,我何仙仙也是有尊严的小狗!“喂,那谁,竟敢擅自拉本姑娘小手,该当何罪!”“嗯?”“呜哇哇,大神,我错了,能不打屁屁吗?”本文非纯修仙文,有男主有金手指有搞笑有萌宠唯一女主没正形。简洁版这就是一个女版包子犬夜叉,修炼,敛财,泡大神的故事。作者咆哮:喂!!!何仙仙!这是修仙文耶!!!请你严肃一点好不好!!!何仙仙:各位好朋友们,快扔票票,快点收藏,不要客气。
  • 小肥羊的逆袭

    小肥羊的逆袭

    潇飞扬误入修真界,从此踏上修仙之途;这是纯粹的巧合?还是命运的安排?一路摸爬滚打,逐渐认识到修真界残酷的他;是否还有勇气继续前行?爱与恨,不过一念之别,谁人能看透……
  • 凤耀九天

    凤耀九天

    她前世本是冷血杀手,一场没有结果的任务将她带入幻炎大陆。人人口中的废物,竟然杀死一头九级幻兽?某女让她遭受身体上的创伤,她竟然让某女当众跳起脱衣舞。这还是废物呢?当光芒再现,佣兵联盟第一佣兵团的少主,天尘帝国的王爷,落羽帝国的皇都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网游如此多娇

    网游如此多娇

    网游的世界里,兄弟,是最好的武器;信任,是通行的货币;诡计,是唯一的胜利。我藐视一切的价值,不给警告,不虚张声势,不留余地。我,就是我唯一的主宰。
  • 前世今生之旅

    前世今生之旅

    本书介绍了主人公叶隐,为完成师傅所交代的任务,穿越到过去的时空,去帮助那些纠缠不清的人,可......谁能说得清楚在的乱世之中,每次的相遇不是一种缘分?在这途中,有喜有悲,一切的一切都是一个未知的迷......
  • 度曲须知

    度曲须知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子午便利店

    子午便利店

    昆仑雪山上的青玄门里,被逐出山门时,林航没有想到这个世界会有那么精彩;鬼气森森的冥界阎罗殿,偷偷将托盘上的美酒塞进乾坤袋时,林航没有意识到自己惹了多么大的麻烦;金京艺术学院大门旁的便利店里,馋嘴的姑娘们排着队买烤肠时,林航没有防备的就被生活给上了。
  • 重生希特拉奥特曼

    重生希特拉奥特曼

    重生为希特拉奥特曼,开始保卫地球。但是没有想到的是,自己的旅程才刚刚开始……(本书已进入重建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