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501500000030

第30章 人文随笔(6)

近年来,海内名家纷纷出版“文集”,读者也早就期盼《贾平凹文集》尽快面世,但贾平凹一直对出版文集一事反应淡漠,及至最近,才蒙惠允并委托我来编选。贾平凹的着作卷帙浩繁,品类杂多,收罗已属不易,编纂更属难题。思之再三,决定不按体裁分类,而采取题材类型、审美类型与文体类型打乱后交叉编组的方式,分为“浮世”、“世说”、“寻根”、“侠盗”、“野情”、“灵怪”、“闲澹”、“求缺”八卷,除最后二卷全系散文外,其他各卷长、中、短篇及诗歌、散文混含编组,这样眉目似较为疏朗。这种编法得到贾平凹的首肯。妥当与否,还要求证于海内外广大读者和贾平凹研究专家。最后要说明的是,这部文集先出八卷,由于某些客观原因,没有能收齐贾氏的所有作品,但贾平凹的绝大部分作品,已完备地收集在这里了。

一九九四年四月二十八日于北京

13.活着的介人

九月一日清晨六点多钟,电话突然不祥地响起。我对不祥电话有感应,我的经历中已有过多次。传来的声音带着喘息:“我是周介人的爱人,周介人他没了,他没了。”我狠狠揉了揉眼睛,猛坐起来。那声音带着哭腔还在说:“他病重时常说起你,很想你……”我只能大喊着,陈老师你要节哀啊,节哀。妻子和孩子听见我异样的声音,跑了过来,知道了情况,连说着可惜,叹息着。他们都跟周介人比较熟。整个早上,北京的天阴沉沉的,家里的气氛也是沉默的。他们吃了饭走了,只把我剩在屋子里。

当日电话不断,有蔡翔的,新华社上海分社陈雅妮女士的,《小说界》编辑修晓林的……北京也有人知道得快,据说是看到了《新民晚报》上一条消息,打电话过来。打电话的都是普通的文化人,编辑、记者、作家,那关切和惋惜都是自发的、由衷的。现在大家都很忙,正在抗洪捐赠,搞体制改革,还分房子,但是介人啊,你的去世依然引起了震动。你干的实事太多了,你帮助过的人太多了。人心是公平的。

我头靠着墙仰躺着,泪水不知何时渗出,湿了鬓角和耳廓。介人,我不相信你真就这么走了,生和死的界限真就这么简单,这么脆薄,你那细瘦的身子,富有生气的脚步,怎会就此从上海的街头消失呢?你属于上海,你是典型的上海人,没有你的上海会让我感到寂寞。我是因了你而对上海感到亲近的,现在的一瞬,我觉得上海又变得遥远而陌生了。

我最后看见你,是去年五月在上海,那是开个什么会,要我来,我就来了。我拽着你一起去会场,你说人家没请你,你不去。我说那有什么,你只当陪我还不成么。你只好去。会议开始你还坐在那儿,不一会儿就不见了。当晚我回到北京。不料这竟是我们最后的见面。你病了的消息是北京一友人捎来的,说你跟大家一起去检查身体,医生大吃一惊,说人都成这样了还上班,当即给你办了住院手续。我信疑参半,因为刚见过你。后来你来过电话,很平静,只让我捎一种药。药搁了好些天,才请来京的罗洛同志带去了。以后,你一直在医院,我没法跟你联系了,又懒得写信,只好一遍遍地给你家打电话。只有深夜的时候才有人接,我只能问问情况,转致问候。今年春天,你突然自己打电话来,声音分外朗悦,说好多了,我问你做透析没有,你说不需要。这我就放心了。肾病不到透析的程度,说明不重。我听得出,你的声音里有努力的坦然,你在给自己鼓劲,也在让朋友放心。我太知道你了,你在内心里是个多么要强的人哪。

我回想着你那怪而可亲的模样,头微微后仰,好像细细的脖颈承受不住聪慧的大脑,头发是自来卷的,有点儿滑稽,前额宽广,嘴却像老婆婆的,你的眉心总绾个疙瘩,好像永远在深思着什么,你的下巴尖削却微微上扬,那是你这貌似软弱而内心刚强者的标记,你笑起来的样子很天真,好像这世界总有好多让你吃惊的新鲜事。我说过,你的长相跟罗丹雕塑的伏尔泰很像,不过比他年轻。你听了哈哈大笑。

快二十年了,我们每次见面总是那么欢乐,那么融洽,有说不完的趣事。你什么嗜好也没有,不抽烟,不喝酒,不唱不跳,除了黄牛似的工作,还是工作。你顶多爱吃个小吃。有一年我带了北京的一种果脯,你说真好吃,幸福地咀嚼着,赶紧包起,按在手心。我从未听你怨恨过谁,也从未听你为自己的待遇愤愤不平过。倘若荣誉的头衔与你无缘,你浑然不觉,为人深沉。我并不详知你在单位的情形,你也不很了解我的实际处境,我不需要你办什么事,你也不求我做什么,可我们总有话说。说什么呢,无非是读书,文学,还有编辑的甘苦,文坛的变幻,对作品的看法,以及社会上种种可笑或可气的事,都是些没用的话。有时我们像两个中学生,说傻话,说理想,似在互相希望对方欣赏自己。不知我说得对不对,每次短暂的相见,我们都有回到青春年少时的感受,不论在陶然亭的学习班,还是在巨鹿路的老屋里。我是粗糙的北方人,你是细致的南方人,气质迥然不同,但我们却能相知多年而不倦,连我自己也有些不明白。我想,除了文学志趣的相同,寒微出身的相近,经历的相似,也许还与上海北京之间的时空距离有关系。可能这种空间距离和性格上的大差异,反使我们总有种新鲜感。要是同在一地一个单位,情形可能就大不一样了。近年来你有明显变化,你的玩笑话越来越少了,眉头越蹙越紧了,从旁望去,是一副受难者、忍耐者的肖像。你是在忍耐工作担子的重压,还是在忍受已偷偷钻进了你的肌体,而你却全然不察的病毒的折磨?最后一次见你,我曾说过,介人,你的幽默感比以前少了。你直直地望着我,又像在问自己地说,是吗?我说,是的。

中国有很多令人尊敬的编辑,但像你这样把德、识、才、学、勤完满结合的人,却罕见。你是我深深折服的编辑。我认为,你是个天生的报人,编辑界的奇才。我决不因为你是朋友才这样说,也决不因为你人不在了才这样说。上海滩是出大编辑家、大出版家的地方,我总觉得在气质和头脑上,你很像当年《申报》的史量才一流人物。你那衡文的眼光,经营的才干,精密的大脑,有条不紊的工作方法,超常的韧性和耐性,淡泊的生活习惯,有几人能达到呢?从八十年代后期至今,十多年了,《上海文学》不要国家一分钱补贴,包下了全体人员的工资、奖金等各项繁重开支。这不是神话,而是现实。前几年,我把这情况给北京的一些朋友说了,人多不信,或颇感困惑。他们难想象,《上海文学》作为纯文学刊物,何能维持这种完全自负盈亏的生存。可以想见,你和编辑部的全体同仁,付出了多么大的心血啊。更可贵的,不管经济压力多大,你们坚持着纯文学的高品位,经你们大家的手,《棋王》推出来了,《小城之恋》推出来了,《烦恼人生》推出来了,《分享艰难》推出来了……你把人分成两组,一手抓经营,一手抓作品,慢慢摸出了经验。听人说,有时你自己不得不放下稿件,奔走在上海郊县尘土飞扬的小路上,叩开乡镇企业家的大门,形同化缘。

一九八八年,我曾调到一大型刊物任副主编。你知道了,来过一封长信,我当时摘了一些片断记在日记里。今日翻出,仍怦然心动。你是这么说的:“当一个刊物的主持人,最要紧的是处理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的处理要有耐心,让时间来证明你,让别人通过时间考验来信服你,不要碰到一点小事就不高兴,就上脸色,碰到了最烦心的事也要充满信心,并用你的信心来鼓舞你的部下。……你必须天天上班,亲自处理和决定各种工作。不要听小报告。别人如有工作疏忽,要宽厚待人,但该硬的地方还是要硬,多做少说,只做不说。‘硬’在心中,要有‘心劲’,不要仅在嘴上硬。希望你们同《上海文学》加强合作,具体事宜尚可进一步洽谈。”这封信,这些话,我没得到你的许可就在这儿公开了,你不会怪罪吧。其实我并不太想公开,因为你话中暗含了对我的提醒和批评。可是,这些话又是你人格精神和人生境界的自然流露,非常本色,我怎能秘而不宣呢?

莫说为人作嫁,郁郁平生,介人,你也有声色豪壮、气势如虹的时期。八十年代前期、中期,整个文坛都屏声敛息地注视着上海青年批评家的崛起,如吴亮、蔡翔、许子东、陈思和、毛时安、程德培、邹平等等,形成群体,连续发出新锐的声音;而他们的主阵地,就是《上海文学》理论版,主要支持者和组织者,就是你和李子云同志。这令人望风遥想当年俄罗斯《祖国纪事》的佳话。你自己也很注重观念的更新,你清醒地意识到,当某种更新、更高的需要在历史运动中出现时,那些在以往历史上曾经满足过人们需要的文学理论模式将显得乏味,将失去吸引力,因此,文学理论面临着新的选择,或变革自己,去满足时代需要的新尺度,或封闭自己,把自己永远留在失去的时代。对你我这种六十年代的大学毕业生来说,有此悟性,实属不易。由于编辑工作决定,你更敏感于文学的“变量因素”,你的文字更具有此时此刻性和经验性。你深知,这种对变量因素的多情,可能终会被无情的时间冲得落花流水,但它对文学的实实在在的推力,又是那种沉淀后的归纳所不能比的。你献身于此,并无怨悔。你说,你写文章总也写不长。这是实情。这一面因为做编辑太忙,一面却是你的才分决定的。你是一位严谨的、有高度理性和科学精神的批评家,抽象思维能力极强。你写得略少,但一篇是一篇,扎实、缜密,有夺人的逻辑力量。你的两本书,是很耐读的,里面有真货。有一次我发现了你的秘密:随身带个小本子,随时记下读书读稿或遐思时的感悟,或直接摘录要紧的话,多偏重哲学,怪不得你写起文章来思想火花一个劲地往外冒。

你好像早就预知自己的命运,你在一张站在油菜花丛中的照片后面,自题这样的话:“身旁的菜花吸引了我,在生命力最旺盛的时候,贡献了她的油汁,然后静静地离去。远方的桥梁召唤着我,多么富有弹性,多么富有韧性,如此,才能负载着千万种艺术的合力,让它们呼啸而过。”真像谶语一般。

介人,我真想写出活着的你和你还活着,写出你活时的鲜活与你依然存在的生动,可惜失去好友的悲痛,使我一时记不起许多细节了。我轻抚着多年来我始终舍不得清理的《上海文学》,因为一翻开就有你精当的《卷首语》,因为你告诉过我,每期发稿的十多万字,你总是从第一个字看到最后一个字。

一九九八年九月十日于北京

14.原生态与典型化的整合--看影片《秋菊打官司》

我真没有想到中篇小说《万家诉讼》被刘恒改编成现在的样子,我也没有料到张艺谋的风格会演变为现在这样陌生的面貌。看《秋菊打官司》常会忘记自己是在看电影,而产生一种亲身杂入当今城乡生活潮流的临场感,仿佛能嗅到西北小村里黄土尘埃的气息;你还会发现演员们忽然失去了“演出相”,完全“化”进了生活,与普通村民们真假难分,甚至有时出现我找不到他们的错觉。由于百分之五十的镜头属于“偷拍”,全部场景都是实景,大量借用当地村民做群众演员,而仅有的四名真正的演员又都操着较为道地的关中方言,遂使这部影片贴近生活的逼真度超过了纪录片,已非一般意义上的纪实风格可言。这不是追求表现上的原生态又是什么?然而,在内在结构上,它又是标准的故事片,它的“戏”--情节,冲突,细节的提炼和人物形象的完整性,显然经过精心构思,秋菊三级告状的节奏感也颇具匠心,编导者为环境和性格的典型化作出了艰巨的努力。于是,外形上的浑朴、真实、自然与内含上的脉络分明、戏味十足就扭结为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新形态、新风格。看得出来,影片的创作者在寻求过程化与典型化,原生态与高于生活的审美形象这两极之间的最大程度的整合和统一,在开发一种新型的艺术的把握生活的途径。这无论从哪方面说,都是值得研究的。

《秋菊打官司》与张艺谋过去执导的几部有名的影片在风格上的差异是明显的。那几部影片,在冲破旧模式,扩展艺术视野和丰富表现手段上的贡献自不容否定。它们属于“使劲儿”的作品,主观性强、意念性强,追求视觉上的强刺激力。作为另一种路数和风格,它们自有其价值。但是,它们的色彩太夸张,局部造型太突兀,风俗化太外露,形式感过于强烈,不免存在夹生现象和未化开的痞块,还不能说与意味达到了更高的融合。《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古宅子,封灯点灯的规矩,加入太多的京戏唱腔,都有明显的人为痕迹(“点灯”之类似属凭空捏造的“风俗”)。这影片好像在不断提醒观众:看,这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啊!那深沉露在脸上,故而并不很深沉。《红高粱》、《菊豆》都表现了编导者奇诡、超常的反规范的胆量,那里的酒坊、染坊、高粱地等意象令人过目不忘,但严格说来仍未合成通体匀称的艺术精品。就拿“颠轿”来说,众口称誉不绝,细看总觉得是硬插进来的热闹,为粗犷而粗犷。这些影片都很注重文化意味甚至形而上的冲动,但因理与情、形与神的结合火候不够,那哲理的血有时好像是从外部注射的。总之,在肯定它们的开拓、创新价值的同时,也要看到,它们程度不同地存在着外在化、猎奇化的弱点,文化意味淹滞了对生活意蕴的探索。

但到了《秋菊打官司》就大不一样了。可以说它完成了一个过渡:由外在到内在,由意念化到本体化,由夸张到平实,由局部象征到本体象征,由理性的深刻到生活的深刻的过渡。例如,影片开始,秋菊随着人流跟着板车护送丈夫去看病的镜头,谁会一眼认出这就是巩俐呢?如果说巩俐在其他影片中一开始就突出她的美,不管是鲜艳的美、忧郁的美或者阴沉的美,那么在这里她是先以粗糙、寒伧、掩蔽曲线,犹如一个粗壮的农妇式的土、丑、无光泽的形象出现的,化妆上拭去了哪怕一点点作为演员的蛛丝马迹。削去了外在的炫目的美,正便于逐层展示她内在的强韧和人格的美,让一个为尊严、为生计奔走的平凡农村女性,还其本来的生活面目。事实上,直到影片最后,秋菊追撵押村长的汽车而不得,出现了她停在山道上的特写镜头时,我们才从生活流中抽身出来,恢复了传统电影观念的记忆。整个影片,作者都在把艺术和生活的界限混淆,但这种“界限的消泯”正体现着作者新的追求,把有可能戳露在外的意念、造型、哲理还给生活,还给整体,让生活消化溶解后形成本体象征。有人在苦苦索解,一串串红辣椒象征什么,孕妇象征什么,也许不无道理,但作者的寓意并不想靠这些单个意象来负载,他关注的是整体,是秋菊这个人和她的故事总汇的东西,是她连接的环境氛围的典型性,所表现的当今乡村的生活状态和人文景观。

同类推荐
  • 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梁遇春作品集

    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梁遇春作品集

    读梁遇春的散文,不论是青春冲动、少年意气,还是略带沉重的沧桑之叹,都不会让人觉得平淡无味。正如他自己所说的,他就是一个生命旅途中的流浪汉,举杯对月,入火而舞。
  • 最风流,醉唐诗Ⅱ

    最风流,醉唐诗Ⅱ

    神仙只不过在人间短暂逗留,便留下千古绝唱。或清婉,或豪气,或叹息,每一位诗人都有属于他的符号。 诗是诗人在经历了世间百态,人生起伏,留下的诉说。
  • 雨巷——戴望舒作品精选

    雨巷——戴望舒作品精选

    本书是感悟文学大师经典,本套丛书选文广泛、丰富,且把阅读文学与掌握知识结合起来,既能增进广大读者阅读经典文学的乐趣,又能使我们体悟人生的智慧和生活哲理。本套图书格调高雅,知识丰富,具有极强的可读性、权威性和系统性,非常适合广大读者阅读和收藏,也非常适合各级图书馆装备陈列。
  • 郁达夫散文(学生阅读经典)

    郁达夫散文(学生阅读经典)

    本书选编有“纸币的跳跃”、“杨梅烧酒”、“北国的微音”、“春风沉醉的晚上”等散文。
  • 忆故人

    忆故人

    本书分为金针、江南好、自画像、忆故人。主要内容包括:西塘纪事;秋兴八首;春天通信;幸福·落叶等。
热门推荐
  • 龙神之忆

    龙神之忆

    《龙神之忆》第二部已经成功发出,大家可以搜书看了,作者:无痕经年。怀有不甘而死的宋云风穿越到了一个新的世界,战龙大陆,他发现这里的规则和以前的截然不同,这是一个有实力才可以称霸的地方,他开始按照这个世界的规则修炼,开始成为强者之路,重新开始自己的生活……
  • 穿越之原始建设

    穿越之原始建设

    原始世界里突然出现了科技文明,带来这一变化的是无辜的掉落者嵇谦,一位原本被众人追捧的活雷锋,号称不知疲惫的人肉印刷机。且看他在全然陌生的环境中如何从零开始,重新打怪升级续写神奇人生。
  • BOSS,晚上好

    BOSS,晚上好

    当初,慕遥父亲信了一个二货道士的话,将年仅三岁的她与那个道士的儿子结了娃娃亲,现在,慕遥从一个上流社会的名媛沦落至一个陪酒女郎,更遇上了慕遥五年前的男朋友,危机时刻,那个宛如天神的男子救了她,事后,那个男子说,他就是当年与慕遥有娃娃亲的男子,现在回来赴约了,今天求婚,明天领证,后天婚礼,十月后收娃,这是席麟宸的记划,不管慕遥同不同意,慕遥今生今世的丈夫只有他席麟宸一个!!!
  • 宋史通俗演义(一)

    宋史通俗演义(一)

    后儒之读《宋史》者,尝以繁芜为病。夫《宋史》固繁且芜矣,然辽、金二史,则又有讥其疏略者。夫《辽史》百十六卷、《金史》百三十五卷,较诸四百九十六卷之《宋史》,固有繁简之殊,然亦非穷累年之目力,未必尽能详阅也。柯氏作《宋史新编》凡二百卷,薛氏《宋元通鉴》百五十七卷,王氏《宋元资治通鉴》六十四卷,陈氏《宋史纪事本末》百有九卷,皆并辽、金二史于《宋史》中,悉心编订,各有心得,或此详而彼略,或此略而彼详,通儒尚有阙如之憾,问诸近今之一孔士,有并卷帙而未尽晰者,遑问其遍览否也。
  • 武侠世界奋斗记

    武侠世界奋斗记

    独孤九剑、九阳神功、降龙十八掌、战神图录、道心种魔大法、易筋经、如来神掌、浑天宝鉴……一批又一批热血青年,学成归来,终于可以从学院毕业,成为一名合格的天武战士,去往星空前线对抗无穷无尽的来自宇宙深处的侵略者……
  • 上古仙灵

    上古仙灵

    天地山川,无非灵气所聚;万事万物,皆为灵气所钟......聚灵门叛徒之子,得由聚灵门上古神器之残片,以炼器入聚灵修仙之道,一路困苦艰难,却不改初心,全程慈悲为怀,却遭遇坎坷,看一介小人物,如何浮沉修仙界,求取长生道......
  • 易烊千玺之伴你永久

    易烊千玺之伴你永久

    女孩最心爱的青梅竹马走了她陷入了他的阴影,当他被千玺拉出来,喜欢上千玺的时候,她的青梅竹马回来了,她将会怎么选择呢
  • 我的盛世大唐传奇

    我的盛世大唐传奇

    一个成绩差得出奇的学生,被富二代的宝马车撞死,意外穿越到诗仙李白身上。但他的对作诗只有一知半解,并逐步了解到李白的真实身份乃是被李世民害死的太子李建成的玄孙,从而被迫卷入一个巨大的历史漩涡之中。
  • 正一法文太上外箓仪

    正一法文太上外箓仪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赛尔号之黑玫瑰

    赛尔号之黑玫瑰

    昔日的王者精灵为什么狠心毁掉了自己的母星?他冰冷的面孔下到底隐藏着多少的无奈与痛苦?战神联盟的裂缝因为他变得越来越大。一切,都是不可说出的的心语。当黑玫瑰凋零的时候,谁来抚平他的伤痛?迎面飞来的冰凌,是沉默着的悲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