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588200000004

第4章 会说话的眼睛

在西方流传着这样一个赌徒诈骗的故事。

狡猾的赌徒们,先用小金额下赌注,并且密切观察坐庄人的反应。如果押中了,就会发现坐庄的人瞳孔骤然扩大,于是他们就大大地加码,结果坐庄的人输了钱还不知奥秘何在。

我们且不论这个故事是否真实,但是由此可以说明人的瞳孔变化与人的心理活动有极为密切的关系。

卡耐基曾经说过:当领导走上讲台,未开口之前,通常都会先用目光扫视一下整个会场,这种扫视就起到了组织和控制的作用。这时到会者立即停止一切活动,进入听讲状态。如果会场出现冷场时,领导就会用鼓励的眼神注视下属,这样就是给准备发言者增强信心,以便他们可以踊跃发言。当全场出现纪律松懈,讲话者过多时,领导往往会投过去严厉的目光,并停留一会儿,制止这种现象。所以,有经验的领导都善于用目光驾驭整个会场,使会场井然有序而又生动活泼。

眼睛能像嘴那样说话,应该说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一大发现。历来的文艺作品,不论是小说还是非小说,都对能向人们传达很多信息的眼睛的作用予以绘声绘色的描写。

在许多语言中,都有不少关于眼睛的词语组合。比如,“钢铁般的眼睛”、“色迷迷的眼睛”、“惊恐的眼睛”、“锥子般的眼睛”、“邪恶的眼睛”、“狡黠的眼睛”,等等。此外,“轻蔑的眼神”、“愠怒的眼神”、“火辣辣的眼神”、“闪烁的眼神”、“冰冷的凝视”、“像要把人钉在墙上那样瞪着”等等的表达,也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甚至,我们可能还知道“目光如炬”、“目光如刀”、“映入眼帘”、“目中无人”等表达眼睛会说话的字眼。的确,文艺作品在使我们注意眼睛的表现力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

从古代埃及到现在,为了引起人们注意自己眼睛所传达的信息,女性们都对眼部化妆。利用颠茄那种有毒药用植物液点眼来扩张瞳孔者,现在已不多见,但在眼部化妆方面,与古代人相比,现代人可以说有过之而无不及,只不过大多数以眼睑膏、眼霜、眉笔、睫毛膏之类新型美容物品取代了颠茄而已。

为使自己的眼睛引人注目而精心挑选眼镜框的女性如今也大有人在,甚至用有色隐形眼镜来改变自己瞳仁颜色者也不乏其人。

现代的科学实验和调查证实了古代埃及女性用颠茄液来突显眼睛的美感是不无道理的。

埃克哈特·汉斯在20世纪80年代实施的调查里,就使用了女性收缩瞳孔的脸部照片和仅扩大瞳孔而不改变其他的修正照片。埃克哈特·汉斯把几个女性的这两种照片放在一起,让男性受试者观看后做出评价。结果,男性对瞳孔较大者全部都有好感,对瞳孔较小者全都评价不高。

对于眼睛的作用,身体语言交际的研究者们并不为言情小说家们的修辞表达所惑,而是使用自己单独的专门用语。“视线的相交”一般称为“双目交视”或“目光相触”,而专家们选用的词语是“相互注视”。这意味着,相互反应的两个人相互看见了对方“包括眼睛在内的整个面部”。这个用语被选的理由是因为:距离一到一

米以上,就难以正确区别人们视线所向的对象区域究竟是眼睛还是整个面部。此外,“注视”这个词语,仅表示某人“看的行为”本身,与视线前面有人与否无关。

视线的交流是沟通的前提

心之所想,不用言语,从眼神中就会找到答案,这是每个人无法隐瞒的事实。常常有这种情况,有些人口头上极力反对,眼睛里却流露出赞成的神态;有些人花言巧语地吹,可是眼神却表现出分明是在撒谎。

透过人的视线,同样可以窥探出人的内心活动。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如果内心有什么欲望或情感,必然会表露于视线上。因此,如何透过视线的活动了解他人的心态,对人与人之间在交往中的心理沟通,具有重要意义。

视线的交流是沟通的前奏。一个人的视线可以从不同角度和不同的观点来了解。其一,对方是否在看着自己,这是关键;其二,对方的视线是如何活动的,直盯着自己或视线一接触马上撇开,其心理状态是迥然不同的;其三,视线的方向如何,也就是观察对方是否以正眼瞧着自己,或以斜眼瞪着自己;其四,视线的位置如何,是观察对方究竟是由上往下看还者是由下往上看;其五,视线的集中程度。这是指观察对方是专心致志在看着自己,还是视线飘渺,不知究竟是在看什么其他地方。这些表现所代表的意义是各不相同的。

对方的眼睛看远方时……

对方的眼睛看远方时,表示对你的谈话不关心或在考虑别的事情。

例如,当你很有诚意地对女友说话时,她却常常将眼睛注视别的地方,表示她心中正在盘算别的事情,或许因为对结婚没有信心,也可能她另有对象,对你说不出口。出现这种情况,你不妨用试探的口气问她:“有什么麻烦吗?告诉我,我们共同解决。”

如果对方是非常重要的交易谈判对象,他同样会在心里盘算,如何使交易变成有利的状况。看对方的眼神中,也有凝视于一点或焦点不变的眼神。这种眼神表示对方心中在想其他事情。谈生意的对象有这种眼神时,要特别注意不要将大量货物出售给他。因为对方可能支付不了货款;如果对方是卖者,他所卖的货物可能是次品。总之,当你的交易对象出现这种眼神时,你一定要小心提防。这时候,你可以毫不客气地问:“你有什么烦恼的事情?”以从对方口中探知原因。如果对方慌张地说:“不!没有什么事……”这时,你应当斩钉截铁地与他中断洽谈,可以对他说:“以后再谈吧。”

如果在某个会议上,你发现一位出席者对坐在他正面的某人看都不看一眼。那么,等他对面的那位发言过后,你不妨问他:“你认为他的意见如何呢?”他如果立即予以猛烈反驳的话,则证明他们之间曾经有过争论或有什么成见。

斜视对方的眼光……

斜视对方的眼光,表示拒绝、藐视或感兴趣的心理。

人们聚集在一起时,常常可以看到斜视对方的眼光。这种眼光的特性,是表示拒绝、轻蔑、迷惑、藐视等心理。公司或商场间的竞争对手或其他竞争者之间难免会正面交锋,互相之间经常会用这种蔑视的眼神看对方。

但是,斜而略带含笑的眼神,有时也表示对对方怀有兴趣。尤其在初次见面的异性之间,经常能见到这种眼神,多出现在女方身上。如果你是一位男士,有一位不太熟悉的女孩子这么看你,那表示她对你感兴趣。遇到这种状况时,你应该鼓足勇气和她攀谈,略显轻蔑的眼神会变成最有兴致的眼神。

对方眼神发亮略阴险时……

对方眼神发亮略阴险时,表示对人不相信,处于戒备中。

男女之间用这种眼神凝视时,表示双方敌意、憎恶;在初次见面的会谈中,也会接触到这种眼神;受到朋友或同事的误会,把被曲解的事实向对方解释说明时,对方往往也会出现这种眼神。

初次见面时,对方有这种眼神,表示在谈话中你使对方产生某种不信任的警戒。如果觉得自己并无使对方产生这种心理的做法的话,那可能是对方从其他地方听到一些你的事情,或由介绍者那里得到某种先入为主的印象。

到朋友、同事那里去解释,他们可能会说:“来干什么?现在还有脸到我这里……”此时,他们如果有疑惑、敌意、不信任的眼光,表明对方已完全误解了你,并存有戒心。一旦受到别人的误会,一定要诚恳解释,才能消除误解。

女性穿着太奢侈、打扮太耀眼的话,就容易受到别人的误会,可能感受到某种发亮略带阴险的目光在注视着你。你应在言谈、礼貌方面加以注意,这样才不会招致别人的误会。

对方做没有表情的眼神……

有人认为,人与人之间互相没有心怀不满或烦恼时,才会做出毫无表情的眼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人们沉思时的眼神各不相同,有的闭起眼睛,有的则呆滞地望远方,还有的则会做出毫无表情的眼神。一旦思维整理妥当或产生新的构思时,眼睛则显得很有神,或出现有规律的眨眼现象。这也是接着将要说话的信号。所以,交际中,面无表情不是好现象。

比方说,你若碰到一位朋友,你向对方说:“我正巧到这附近,要不要一起去喝茶?”对方的眼睛表现出毫无表情的样子,说:“很久不见,还好吗?”一时脸上充笑,马上又恢复无表情的眼神。此时的眼神表示对方内心不安,并且对现状不满。

情侣两个在闲谈时,如果突然发生别扭,女生说:“我要回去。”站起来要走,眼神毫无表情。此时,她心中可能隐藏着不满与不平。

性格懦弱的人,一旦被不喜欢的人邀去做客,如果一开始能拒绝当然好。偏偏这种人难以说出回绝的话,只好跟在后面走,这时候他们会出现无表情的眼神。遇到这种情形,一定要不加思考地问

他:“你什么地方不舒服吗?”表现出关怀之意。

在冲突者之间也往往出现这种情况,这时候千万不要介入他们之间的纷争。

视线接触与否的心理学研究

当我们在等公共汽车或站在影剧院卖票口排队买票时,多为背向后面的人。这种表现为人们所司空见惯。这样做,不仅是为了往前进,也是为了避免同不相识的人视线相交。

但也有面对面者,这些人多为朋友、夫妻、亲人、恋人等。这些人会彼此默许自己的隐私权受到某种程度的侵犯,因此,他们偶尔会视线交错,便于相互言谈,心理沟通。综上所述,相识者彼此视线相交之际,即表示为有意进行心理沟通。

但若是这种情况发生在女人之间时,则具有不同的意义。因为,当女人不愿意把自己的内心体验传递给对方时,多半会产生凝视对方的行为。心理学家艾克斯·莱恩等人曾做过人们对视的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如果事先指示受测者“隐瞒真意”,在受测中,注视对方的比率,男人会降低,女人则反而提高。男人在未接到指示的情况下,其谈话时有66.8%的时间在注视对方;但得到指示后,却只有60.8%的时间在注视对方。至于女人方面,在接受指示之后,居然能提高到69%的时间在注视对方。因此,当在公开场所遇见女人注视自己过久的时候,不妨认为她可能心中隐藏着什么,要注意她言不由衷的真相。

对方是否在看你,亦即有无视线接触,说明对方是否对你有好感或感兴趣。但是,如果对方不敢或是不肯直视你呢?那代表什么?

如果对方完全不看你,便是对你不感兴趣或无亲近感。想想看,当我们在路上行走时,发现陌生人一直盯着我们,必定会感到不安,甚至会觉得害怕。因为我们并不希望他们对我们感兴趣。

所以,不相识的人,彼此视线偶尔相交之后,便会立刻移开。这是由于人们觉得,一个人被别人看久了,会觉得被看穿内心或被侵犯隐私权。

注视与移开视线的心理学研究

一般认为初次见面时,先移开视线者,其性格较为主动。另外,谈话中,一个人是否能占上风,在最初的30秒即能决定。当视线接触时,先移开眼光的人,就是胜利者。相反,因对方移开视线而耿耿于怀的人,就可能胡思乱想,以为对方嫌弃自己,或者跟自己谈不来,因此,在无形中乃对对方的视线有了介意,而完全受对方的牵制了。正因为如此,公关专家提醒,对于初次见面就不集中视线的人,应特别小心应付。

不过,同样是撇开视线的行为,如果是在受人注意时才移开视线,那又另当别论了。一般而言,当我们心中有愧疚或有所隐瞒时,就会产生这种现象。

一位名叫詹姆士·薛农的建筑家,曾经画过一幅皱着眉头的眼睛抽象画,镶于大透明板上,然后悬挂在几家商店前,其原意是想借此减少偷窃行为。果然,在悬挂期间,偷窃率大大减少。虽然并不是真正的眼睛,但对那些做贼心虚的人来说,却构成了威胁。他们极力想避开该视线,以免有被盯梢的感觉,因此,便不敢进商店内,

即使走进商店里,也不敢行窃了。

在交往中,如果面对异性,只望上一眼,便故意移开视线的人,大都是由于对对方有着强烈的兴趣。譬如,在火车上或公共汽车上,上来一位年轻貌美的女性,所有人的眼光几乎都会集中在她身上,但年轻的男性往往会很快把脸扭向一旁。他们虽然也非常感兴趣,不过基于强烈的压抑作用而产生自制行为。假使兴趣欲望增大时,会用斜视来偷看。这是由于想看清对方,却又不愿让对方知道自己的心思的缘故。

另外,行为学家亚宾·高曼通过研究认为:对异性瞄上一眼之后,闭上眼睛,即是一种“我相信你,不怕你”的体态语。所以,当看异性时,并不是把视线移开,而是闭上眼后,再翻眼望一望,如此反复,就是尊敬与信赖的表现。尤其当女性这样看男性的时候,便可认为有交往的可能。

还有一种不敢直视对方的情况。我们可以回顾一下自己在工作单位中,当上司与属下讨论问题的时候,上司的视线必定会由高处发出,而且会很自然地投射下来。反之,为人属下者,虽然自己并没有做出什么亏心事,但是视线却经常由下而上,而且往往软弱无力,不断移开。这是由于职位高的人,总是希望对属下保持其威严的心理作用。但是,也有例外。这与地位的高低无关,就是内向的人容易移开视线。

美国的比较心理学家理查·科斯博士曾经做过一个实验,让很腼腆的小孩与陌生的大人见面,来观测他们注视大人的时间长短。将大人眼睛蒙上和不蒙的情况相比较,发现小孩注视前者时间居然为后者的三倍。这就是说,眼光接触时,孩子的视线会立刻移开。由此可知,内向的人大都不会一直注视对方,而经常要移开视线。

注视、凝视与瞥视

在人的相互反应中,“注视”与“瞥视”之间的区别往往不被当作问题,但实际上却有重要的区别。

“注视”是心理上的积极行为,具有试图判断对象的意愿,目光的焦点明显涵盖了对象的所有部分。因此,“注视”与“观察”有近义关系。女性一旦向警察报告说“某人用他的眼睛剥掉我的衣服”,就是认为好色之徒的注视侵犯了自己的人格。

与此相对,“瞥视”是心理上的消极行为。例如,游泳池畔穿比基尼的姑娘们往往希望被小伙子们“瞥视”一下,如果未被所喜欢的小伙子“瞥视”一下,恐怕就会有“失落感”。但是,男性要是“注视”或“观察”她们,却是一种绝不允许的行为。因为按照社会的一般规范,男性遇到女性时,只能一次、两次,最多三次,短暂地“扫视”,而不能长久地注视。

对于美国人在公共场所目光使用的方法,不仅已有几名研究者的调查记录,还有能够简单推测的事例。在街头、商店、事务所和自助食堂,以及其他不打算搭话的场所,遇到某人时,美国人往往会采取“礼貌而正确的无视”。说白了,就是对方进入视线范围也不去“注视”和“凝视”。一方面是必须尊重别人的人格,另一方面也是不想侵害别人的私生活。

为此,要避免与陌生人目光相遇,最多不过“一触即离”。不过,这样做有时比较困难,比如遇到服装异样者、身体异常或有残障者,乃至貌似名人者,尤其如此。大人或许已设法偷看了几次,而对孩子却大多要教导:不能盯着看啊,那是不礼貌的!

凝视:常是赢得或败走的原因在电梯中的行为是有意识采用“礼貌正确的无视”的典型范例。大多数人一进电梯,与他人照面,就立即面向梯门,也不相互交谈,或者望向天花板,或者看着地面,或者读着说明书,或者看着显示楼层号的电光板。偶而,同乘者之一与自己的目光相遇时,则浮现出表示信赖和善意的微笑,进行两三秒种的相互注视。如果超过这个时间,较长久地看着对方,那么,不是表示非难或疑惑,就是表达想要搭话的欲望。

在美国的街头、机场、购物中心等处与他人偶遇且要擦肩而过时,有着严格的不成文规则,规范着目光的使用方法。若是大城市的白人,在接近对方到能够明确识别的距离(大约4.9~9.8米之间)时,就要“相互注视”。如果是陌生人,那么大体上仅瞥视一下即可;而如果是友人或熟人,那么不打招呼,就会伤害对方的感情。然而,若是大城市的黑人或小镇的居民,则没有友人和陌生人之别,有一律问候的倾向。

中国的情况与美国有同有异。

中国大城市受过教育的人对于这种场合下的识别范围也许没有美国人那样严格,但相互看到而“视若无睹”、毫无反应,显然也属于不礼貌行为,会令人不高兴。所以,那些高度近视者,常因近在咫尺却看不见对面来人不打招呼而遭人误解。也有些人,走路时尚能“陷入沉思”,表现出一种“目中无人”状态,常令熟人生气。其实,这不过是因为他们大脑没有空闲,所谓“一心不能二用”,来不及对眼睛摄取的信息做出反应而已。至于小镇的居民,由于整体上比大城市的人更为好客、更为热情一些,所以,对陌生人招呼的机率要高一点,但还是不能与熟人相提并论。

美国人若回避他人的目光,或者在善意的微笑之后,不实行“相互注视”,那就是表示没有交流的意愿。因为相互明显地注视,意味着开设了一个交流频道。所以,人们力图捕捉售货员、服务员

及其他从事服务行业的人员的视线的理由,就是因为相信这种“相互注视”能够促使对方来同自己进行语言交流。

美国人经常遇到这种情况,往往不知为什么,就被购物中心和机场中那些募捐老手和狂热的宗教活动家所吸引,不由自主地走到他们身边。其实他们的技巧就是根据这样一种假定:一旦确立了“相互注视”之后,人们的良好风度和不愿伤害对方感情的心理,就不会让自己话也不说一句就能过其场地。人们还在离他们大约6米以外、即将离开之时,就会捕捉到你的视线,使你不能轻易离开,并通过相互注视,把你引向他们一边,并诱使你开始交流。直到你接近到约2.44米左右时,他们一直紧盯着你,此后则开始行动。当你走到离他们0.9米以内时,你已堕入他们的眼中了,即便他们一言不发,你也来不及转身了。

一般而言,美国人在正常状态下与他人相遇时,相互间的距离直到2.4米左右为止,都继续进行“礼貌而正确的无视”。而且此时,人们会稍稍注意一下自己前进的方向,通过头向某一方位的姿态,传达一种信号,显示自己打算前进的方向,此后则低头走路。

许多人知道一种“面对面做鬼脸”的游戏。这对于孩子们而言,是一种忍耐力和意志的考验,只有“强者”才能胜出,因为它要求参与者要强忍害怕的心理和想笑的冲动。没有交流意愿的十秒以上的注视,对于对方而言,大多数情况下即便不引起真正的不快,也会引起焦躁不安。在灵长类动物中,“凝视”常是“赢得”或“败走”的原因。人的反应当然不会那么直接。但是,不眨眼地盯着看,能够引起对方心脏跳动的显著亢进以及其他现象,则由美国艾尔大学的研究者们明确地揭示了出来。

还有这样一个实验,装扮成“普通行人”和“摩托车驾驶员”的调查员,反复凝视着因红灯而停车的汽车司机。结果判定:信号一变,那些处于被凝视状态的汽车司机要比未被凝视的汽车司机更

为急切地起步通过路口。

有些人还往往会遭到一种就像他们不存在似的、要穿透他们的凝视。例如,在商店和西餐馆内,那些店员和服务员就常常会有这样的遭遇。尽管这些人就活生生地站在那里,但一些顾客往往视若无睹,或者在要求服务的时候肆无忌惮地凝视他们。此外,即便是一些所谓有教养的人,对于佣人、属下的职员、学生、徒弟、公务员、高尔夫的球童、饭店的侍者、雇工等也容易采用这种凝视。

对话时的目光

各种研究调查的结果表明,对话时的目光大致有五个功能。即调整说和听的交替,观察对方的反应,表达意义,表达感情,传达对双方关系性质的信息。

说话者往往是先注视对方之后才开始对话,不久再移开视线。阐述完自己的意见,就会观察对方的反应,同时发出自己打算听取对方意见的信号,并再次注视对方。

对听话者来说,除了表达自己想要说话的意图,还要在对方阐述完一个意见后,及时看一下对方。一旦错过这一注视的时机,就等于奉还了自己发言的机会。

例如,对方在讲话时,你低头做着笔记。当对方讲完后,你抬起头,对方就会知道你有话要说。如果对方讲完了你依然低着头,对方只能在自己已经说过的东西上添加点什么,或者保持沉默直到你抬起头。

在谈话中,相互注视的情况一旦少了,那就意味着:这种谈话缺乏双方或者某一方的积极参与而气氛尴尬,或者表明谈话到了该结束的时候了。

对方持续移开目光,是表示不感兴趣的信号,但有时却不过是因为对方有点害羞,或心情不佳,或有些疲倦。

说话时有着仓皇眼神、不断东张西望的人,会使人紧张。有时,某人匆忙一瞥的视线方向暴露了其眼下关心之事的线索。所以,在这种场合,人们总想尽快离开此人。

谈话之际,为了检视对方的关心度、理解度以及对这些话的容忍度也常使用目光。简而言之,对方对自己的注视程度成了判断此人注意力集中度的标志。

当谈话双方都陷入对某一问题的思考或者对临时出现的状况不知道如何反应时,一般都会相互移开目光,这也是调查结果已经证明了的。原因是伴随着精神向内集中,人们希望对视觉的刺激尽量减少,而且这时新入眼帘的任何东西都不能与自己眼睛的焦点保持一致。例如,不是很熟悉的男女在谈话时不小心进行了身体的接触,这时双方都会因为不知道如何反应而把视线移开,同时用不相关的话题把注意力岔开。

对话中眼睛的另一个功能是听者和说者相互传达如何评价自己同对方的关系。根据调查,如果我们把自己的交流对象当作中等地位的人物,则自己的注视和对方的注视均达到最大限度;如果对方的地位极高,则为中等程度;如果对方地位很低,则达到最低限度。

在谈话对象是可信赖的人时,出自自己的注视更长更频繁,谈话对象是自己喜欢的人时也同样。然而,对讨厌的人,人们有时也进行冰冷的凝视。

对于求爱时眼睛的使用方法已经引起很多作家和学者的注意。对于企图保持更亲密关系的对象,无论男女均运用“秋波”这种传统方法,也得到科学调查的印证。一般而言,订了婚的男女,相互注视会增多;意欲从此成为亲密伴侣的男女之间,双目交视的时间

也会来得更长。

关于这一主题,海伦G.布拉温所著的《性和独身女性》做了极为有趣的描述。其中提到:一个独身女子若在西餐馆等公共场所选中一个男子,她会直接深情地凝视其眼睛,然后,回过头来与同伴聊天或阅读杂志。接着,她会做出一种挂念的姿态,再度同样凝视那个人,随即垂下头来。如此往复三次,常常就会诱惑对方、引起对方对自己的兴趣。

结论是:暗送“秋波”,至今仍是求爱者的致胜手段。

影响眼睛使用的其他因素

正如上面所说的那样,决定相互反应状况中的注视和相互注视程度的因素,除了此前讨论过的对话时眼睛的五个功能外,还有其他一些因素。其中,最为有力的因素恐怕是男女之别。无论是听、说,还是沉默,女性都比男性的注视率要高。据调查,会话时注视的时间,女性比男性平均约多15%。无论从其频率、持续时间、对应度等任一角度检测,女性都超过男性。

性格也对注视行为有一定影响。性格外向的人会比性格内向的人在注视对方的频率方面高,注视的持续时间也长。此外也有研究表明,自尊心低的人,注视的频率低,注视的持续时间短。

研究罪犯心理学的成果表明,诈骗犯大多企图回避相互注视,这很容易理解。因为生活的常识告诉我们,“一边直视对方的眼睛,一边若无其事地说谎是不可能的”。

然而进一步的研究却令人费解,在被起诉后的诈骗犯当中,却有不少上述常识性结论的反例存在。这是为什么呢?

研究者们对这些诈骗犯进行了“马基雅维利主义”程度的性格测试,结果发现这类诈骗犯性格中的“马基雅维利主义”程度远高于常人。所谓性格测试的“马基雅维利主义”程度是用来测量一种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地使用权谋术数的倾向,其程度高表明这类诈骗犯在内心并不认为为了实现个人目的而进行的诈骗行为有真正的过错。这样的诈骗犯,即使是面对庭审的法官,也能以较高的频率和较长的时间注视对方。

异地旅游的人们会感到说话上的方言的差异,而目光的使用也会因地域不同而不同。例如某研究者提供了这样一个例证:在飞往纽约的客机上,邻座的出身于佐治亚州的女子发表了自己的一个感想,她说她很不喜欢纽约人相互毫不关心的状况,证据是“没人看你一眼,恰似你不存在一般,而在南方,大家相互充分注视,一见如故,都带着微笑”。

要想了解目光使用的地域差异,其实并不需要出门远行。在拥有多民族的大都市里,只要走过几个街区,遇到不同的民族,就能判断出目光使用的差异。

有一种说法认为,在对话过程中,听话人要比说话人更多地注视对方。为了验证这一说法,有人做了相关调查,调查表明,这一说法对于美国的白人来说,确实是恰如其分的,而在黑人中却得到了相反的结果。成年黑人在自己说话时要比听人说话时更多地注视对方。

美国的白人青少年,在看到感觉不大愉快的行为或者受人疑忌时,除了发出感叹词汇外,往往眼球向上翻转。但是,黑人使用的类似翻转眼睛的动作,却大多意味着与此截然不同的别的行为和信息。黑人的这种眼睛使用方法有时也表示对他人难以容忍的行为反应,而与白人青少年的不同之点在于:其表情传达的信息并非不信或疑惑,而是敌意。这种“眼睛的翻转法”,首先是睥睨有敌意的对方,不想被其视线纠缠;进而,则像画弧似地把两眼从对方处

移开;其间,眼皮稍稍向下。由于这一眼睛动作的全过程是在一瞬间一气呵成的,所以有的白人并没有特别注意到。

对话时的话题也是影响眼睛使用方法的一个因素。如果话题不是个人性的,而是相谈甚欢的轻松的那种,则注视增多。反之,在话题是私人性的、有点麻烦的问题时,对话的当事人为此感到发窘、羞耻、难以启齿时,目光接触大概就会降到最低限度。

最后一个因素是对话现场的氛围和空间距离。对话者之间的距离越大,则注视越多,大概是要通过相互注视从心理上来弥补空间上的距离。此外,对话现场中,有无视觉方面的刺激物也有一定影响。如果现场没有引人注目的人、物、背景,则相互注视增加;反之,则减少。

特殊情境的眼睛使用

(一)求职面试之时

研究表明,在两人的对话中,通常相互注视的连续时间约占整个对话的10%~80%之间。这个幅度是很大的,其原因就是有很多的因素会影响到人类的注视行为。

但是,注视行为太多或极少都会被当作当事人情绪、气质、意图的反映。

国外有这样一个实验,从电影里截取两段对话者注视率分别为15%和80%的画面,让被试者观看,令其对对话者做出评价。结果,被试者对于注视率仅15%的对话者的印象是冷漠、悲观、狡辩、城府深、不成熟的回避、顺从、不关心、迟钝等;而对注视率达80%的对话者的印象却是有亲近感、充分自信、自然大方、成熟、诚实等。

这种调查结果证实,求职面试时保持充分的目光接触是非常重要的。因为通常聘用方只是预先从书面考试或求职简历中选取有资格者进行面试。所以,前来面试的求职者都具有同样合格的机率。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在面试中加分,一定要密切注视招聘方的人事部长或总经理,要努力与之进行频繁的相互注视。当然,不是说一上来就要紧紧盯着对方,眼睛都不眨。周围的情况你也要兼顾,要有个大体了解。不时用两三秒时间扫视一下周围后再来注视对方,这并没有什么害处。

(二)在听众面前我们先来看看这样一个场景:

“今天开始口头发言。”老师一边说话,一边迅速地环视班里的学生们,而学生们则做出似乎要隐身的样子。

“谁来带头呢?好,刘卓,从你开始吧!”老师终于说话了。

刘卓心里发出了痛苦的呻吟声:“啊呀!老师真挑了我呀!准备是有,但——,唉,我一进教室,就预感到我会被选为第一个。为什么是我呢?”

提问时,老师第一个选了刘卓,那么,刘卓是如何被选定的呢?

让我们先从刘卓和其他学生进教室就座开始看吧。当时,没有迟到者,教室里已经安静下来,教师打开了讲台上的学生名册,填写了日期。刘卓静静地坐在座位上,看了教室的挂钟后,打开了笔记本。就在一瞬间发生了一点事情——她向上看时正好与老师的目光相遇了。于是,刘卓的命运被决定了。

显然,老师的授课计划中早已纳入了课堂提问这一预定安排,但是,先提问谁,并未事先决定。决定这一点要根据现场情况的判断。学生是否显露出兴趣,是否心不在焉,是否在思考,是否退缩,是否理解,是否困惑,是否确知答案,或者处于莫名其妙状态。这一

切都通过身体语言信息传达了出来。为了使授课顺利进行,解读学生的反应是老师不可或缺的功课。

接触过实习老师的人都知道,来自于大学的不熟练的教学实习生往往害怕学生把目光全部聚集在自己身上,因而一味低头看自己的讲稿,即便是偶尔举目,也是瞥一眼房门和挂钟,甚至心不在焉望向窗外。于是,该实习生举目时,几十个学生的眼睛也跟随其视线一齐望向房门、挂钟和窗外。这样一来,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就完全失去了。

熟知与集体听众交流的人,往往定期舒缓地环视听众,而且不会漏过听众中显示其反应的面孔,有时,还要把自己的话分成段落,和所有的人相互注视。如能这样做,那么,教室里学生的关心度和理解度都会达到相当高的程度。

有这样一个实验:让演讲人进行七分钟的演讲。其间,演讲人对听众的注视率要进行从低到高的各种改变,最后让听众分别予以评定。结论是:演讲人对听众的注视率越高,得到的正面评价就越多,练达、博学、诚实、自然、亲切等词语是频率最高的评价词语。

还有一个调查,是调查演讲人对听众的注视率与听众对其诚实度评价两者之间的关系。据此而言,“诚实”的演讲人在演讲过程中注视观众的比率为63.4%,而“不诚实”的演讲人注视观众的比率只有20.8%。

(三)受到视觉刺激时

瞳孔的条件反射作用全世界大约都是相同的,但其中也有让人惊异的现象。瞳孔的大小会发生变化,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实。环境暗了,就要更多地采光,因而瞳孔会扩大;而在明亮的日光下,就会收缩到大头针的针头那样大小。那么,在亮度恒定的条件下,也不用颠茄或其他化学药品点眼时,人的瞳孔会不会产生大小变化呢?

答案是肯定的。前面提到的研究者埃克哈特·汉斯从20世纪60年代起就研究了在种种视觉刺激下瞳孔大小的变化。在初期的实验里,埃克哈特·汉斯让男女受试者观看五种照片,来调查瞳孔大小发生何种变化。其结果是:男性的瞳孔在看到女性的裸体写真时更大;女性的瞳孔在观看仅遮盖身体一部分的体格健壮的男性和婴儿的两张照片时更大。照片具有的各种刺激性似乎决定了瞳孔的条件反射作用。

从这些调查结果中,埃克哈特·汉斯提出了自己的理论,即人的瞳孔在其对某种事情有积极情感时扩大,有消极情感时收缩。埃克哈特·汉斯的这一发现,被进行市场调查的广告业界视若仙丹、奉若至宝。他们觉得,如果能够利用这一点,就能在商品开始生产之前判定商品及其包装的市场性。

此后,又有人进行了一连串的实验,来调查受试者的瞳孔反应。有的是对同性恋者进行调查,让其观看同性和异性的照片;有的是让受试者观看蛇、食品、选举候选人、洗涤剂的包装箱、犹太人集中营的牺牲者、战死者等照片。然而,未必都有明确而决定性的结果产生。即使是诱发消极情感的视觉刺激也有扩大瞳孔的时候。

说到底,即便瞳孔的扩大与情绪的诱发、注意力的集中有关,也不能确定好恶感觉中的哪一种是诱因。所以,广告业界最终失去了对这一问题的关心。但扑克迷和麻将迷们至今仍在观察对局者的瞳孔;此外,某些教师也在上课时把基础代数之类的教科书放在学生面前加以观察,认为瞳孔扩大者是值得注意的学生。

(四)眼神的文化差异

本节迄今为止所述的眼睛的作用,基本上是依据居住于美国并说英语的人们而谈的;而即便限定于这种对象,有关地域差别,也有所涉及。但是,在美国以外,那些与美国传统没有多大关系的

文化形态里,注视和相互注视的规则更是完全不同。

北非的游牧民族图亚来格族在对话中的相互凝视在我们看来似乎过于残酷。这大概是由于这一族的人除了眼睛以外,全身上下都被衣服和面纱罩着,因而注视比起其他的身体语言交流更为强烈。阿拉伯人在对话中一般也是直线式地盯着对方的眼睛或者仔细打量着对方。

比起其他的北美人来说,西班牙语系的墨西哥人更为频繁地眼睛向下,因而给人一种谦虚的感觉。但同属西班牙语系的南美人,由于对话中的相互注视较多,给人一种十分自信的感觉。比起英国人和大多数美国人来,瑞典人对话中的注视次数要少,而一次注视持续的时间要长。

在美国,女性即便较长时间地注视男性,似乎也只是表示要同该男性搭话的心情;而在拉丁美洲诸国,如果女性使用这种眼神,很可能会被看做要同对方进行“肉体接触”的露骨诱惑。

在眼神的使用上,既有注视频度和持续时间的规则,也有“可注视者和不可注视者”的规则。在某些文化形态里,后一种规则要强于前一种规则。按照人类学家的报告,肯尼亚的奥鲁族的男性,即便可同岳母说话,但也不能注视岳母。此外,也有报告说,在非洲某些地方,作为“和平部队”成员,充当教师的美国女性在提醒孩子们“上课时要注视老师”时,却使孩子们的父兄很难堪。因为,在他们的生活方式中,孩子们是不允许注视大人的眼睛的。这位美国女性不知道这一点,无意中鼓励了违犯社会习惯的行为。

访问意大利和法兰西的美国女性常常困惑于当地男性注视自己的眼神。与美国男性的瞥视不同,意大利和法兰西的男性注视女性时就像女性有何可疑之处,需要被人全身上下、长时间地盯着。因此,习惯于被这样凝视的意大利和法兰西女性,一定认为美国男子太过冷漠。

同类推荐
  • 现代社交礼仪指南

    现代社交礼仪指南

    《现代社交礼仪指南》(作者马银文)从工作和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介绍了相关的礼仪,有日常生活礼仪、人际交往礼仪、仪态服饰礼仪、商务活动礼仪、职场办公礼仪、仪式庆典礼仪、会面接待礼仪、公共场所礼仪、服务行业礼仪、居家相处礼仪等。无论是商务人士、各类职场人士,还是刚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通过阅读《现代社交礼仪指南》,相信都能受益匪浅。
  • 九型人格生存手册

    九型人格生存手册

    当你翻开本书时,你就已经开始了一场奇妙的自我发现之旅。如何认识自我,发现自己的优势,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与他人融洽相处,九型人格可以助你解开所有与性格相关的秘密。
  • 心理助你成功

    心理助你成功

    布鲁斯·巴顿曾说:“只有那些敢于相信自己内心有某种东西能够战胜周围环境的人,才能创造辉煌。”成功的力量源于我们的心灵,在我们追求成功的过程中,心理将起到神奇的作用,它会使你的情绪稳定,意志坚定,心态平衡,信念坚强,潜能得到开发,效能得到提高。在这些神奇心理力量的作用下,你将获得巨大的成功动力,进而变得强大起来,这时你将无所不能!
  • 心态决定命运全集

    心态决定命运全集

    本书真诚地帮助您在绝望中摆脱烦恼,在失败中找到希望,在最短的时间内创造辉煌的人生!也许,本书会让你终身受益。作者用生动的语言、有趣的故事,耐人寻味的哲理,揭示了人们的各种心态。无论是男女老少,无论哪个文化层次的读者,只要打开此书,就会走进一个轻松、愉快的唯美意境,迅速营造快乐的心情,从中获得一份思索或一份感悟。
  • 责任,比黄金更重要

    责任,比黄金更重要

    此书是一本完整阐释责任意识的权威读本,是企业管理者和员工提升责任感,树立完美职业精神的必读之书。本书结合员工的工作实际,用大量生动翔实的材料和案例,详细阐述了责任的重要性,倡导人人负责的企业文化,目的在于培养企业员工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
热门推荐
  • 傲来神斧

    傲来神斧

    传说洪荒年代,地球上有了原始人,在一个原始人部落里出现了一个智勇双全的人,带领人类走出了森山,开荒种田,奠定了原始的农业社会,才一步步发展到今天的文明
  • 末日重生之荣耀

    末日重生之荣耀

    明媚的阳光,连太阳都无法穿透,你还在喝下午茶么,是扛起你的肩膀竖立一座天,还是当一个弱者在喘息。
  • 封神戮

    封神戮

    乾元大陆强者如云,实力为尊。有强大的帝国占地方圆数千万里,有强大的门派屹立世界之巅,有独来独往的高手逍遥天地间。一个来自异世界灵魂的人,独身一人生活在一个贫苦小镇。神风王国的军队征兵,给了王战生活下去的希望。且看他如何驰骋沙场,成就不朽军将;且看他如何征伐天下,成就千古帝王;且看他如何霍乱千古,成就天下无双。为战而生,为杀而生。不以祸乱惊天下,但以绝杀动世人。且看他如何征战这个世界,站在这个世界的最巅峰…………
  • 我和总裁女友那些事

    我和总裁女友那些事

    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屌丝,在一个偶然的情况下和天府集团的女总裁邂逅了。从此我和她就发生了很多事
  • 天降特工:庶女傻后

    天降特工:庶女傻后

    一道圣旨,一场意外而来的婚约,惊炸了天下黎民。宣国百姓齐称,“乱配。”她带着上一世的记忆而来,却在这一世成了世人眼中的傻子二小姐。他运筹帷幄,九五之尊,身边缺席的皇后之位被无数高官抢破脑袋,却独独给了这个世人眼中的傻子二小姐。洞房花烛,喜帕之下。她面上笑意盈盈,实则咬牙切齿,“宣逸宁,咱们是契约婚娶,你敢碰我一下,休怪我一把火烧了你的后宫!”他面上唇边含笑,实则内心玩味,“年莹喜,你要清楚一件事情,朕看中的是你满腹兵法,并非你那肉骨嶙峋的身材。”她咬牙,“你狠。”他微笑,“还好。”
  • 遇见单色凌

    遇见单色凌

    如果几年时间太短暂,冰淇凌愿意用更长时间去守护。单色凌,一位独立音乐创作人,做音乐是他始终的坚守。他说坚持做音乐只为爱,环境、压力、版权收益都与一个真正的音乐人无关。对于最初的坚持,他始终不会放弃。到目前为止冰淇凌正能量的话,隐形当中就成了他往前走的理由单色凌无可替代,冰淇凌无处不在一路走来是多么的不易,对音乐的坚守,是一种信念。单色凌无可替代,冰淇凌无处不在
  • 常语笔存_松阳钞存

    常语笔存_松阳钞存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谋夫惑国

    谋夫惑国

    "外拙内秀的潜台词是:腹黑!谁说名流清贵之嫡女不可沾染阴谋诡计,腹黑耍赖,皆可信手拈来。那日,金銮殿上。“朕能富人,朕能杀人,卿何逆朕?”他疾言厉色道。“陛下能贵人,吾不做陛下之妾。陛下能富人,吾不受陛下之禄。陛下能杀人,吾不犯陛下之法。”“你……朽木不可雕也。”他气急败坏指着她的鼻尖,恨不得将她整个人捏成一滴朱砂,藏在心间,深埋骨髓,化作一粒用抹不去的朱砂痣。“陛下,吾不是朽木,吾口干舌燥,吾饥肠辘辘,先让吾填饱肚子,再探讨情爱之事,可否?”“…………”"
  • 青少年必知的100个文学知识

    青少年必知的100个文学知识

    流畅的笔触生动地将世界文学知识汇总成为100个小小节点,阅读中感悟文学,体悟经典。
  • 随身空间之宝女

    随身空间之宝女

    女寻宝圣师穿越到古代,左手驭兽右手挖宝,囊括天下珍宝,富可敌国,“阅”尽俊男。雏凤初鸣,两场豪赌,她才惊全场,脱颖而出,引来各方势力注目。凤栖深山,她力敌千军,威震四方。凤翔万里,她是万兽的主人,赏遍美男,逍遥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