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662700000002

第2章 为学——艺多不压身(2)

兰蒂·劳伦斯现在是一家公司的老板,可他最早也只是一名推销员。他奋起的源泉是他看到这样一句话:“每个人都拥有超出自己想像10倍以上的力量。”在这句话的激励下,他反省自己的工作方式和态度,发现自己错过了许多可以和顾客成交的机会。于是,他制定了严格的工作方案,并付诸于每一天的工作实际中。两个月后,他回过头来看看自己的进展,发现业绩已经增加了两倍。几年以后,他已经拥有了自己的公司,并时刻都在更大的舞台上检验着这句话。

每个人都应该有一种潜在的突出的才能,或许是管理才能、或许是绘画的天赋、或许是写作的悟性、或许是超常的领悟能力。不管你有什么特长,都要发掘出来并发挥得淋漓尽致。千万不要把自己藏起来。

讲一个亚历山大大帝的故事。亚历山大大帝在进军亚细亚前,决定破解一个著名的预言。这个预言说的是谁能够将朱庇特神庙的一串复杂的绳结打开,谁就能够成为亚细亚的帝王。在亚历山大大帝破解这个预言之前,这个绳结就已经难倒了各个国家的智者和国王。由于这个绳结充满着神秘感,因此,能否打开这个绳结关系着能否调动士兵们的士气。

亚历山大大帝仔细观察了这个绳结。果然是天衣无缝,找不到任何绳头。突然,他拔剑一挥,将绳结一劈二半,破解了这个保留了上百年的难题。

亚历山大大帝突破了常规性的思维,显示了非凡的智慧和超人的勇气。

智慧金言

假如你希望在工作中得到重用,希望在工作中成为不可取代的人,你就应该积极行动起来,使自己的才华得到充分发挥和施展。甘心沉沦、不思进取、不去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轻视自己的工作、对自己的工作敷衍了事的人,不会成为一个卓越的人。

每一个人都要努力学习,并积极地将自己所学到的知识用于实践。

学无止境,艺多不压身

经典语录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译文

孔子说:“年轻人可敬可畏,怎么知道未来的人就不如当今的人呢?一个人到了四十、五十还没有名望的话,也就没有什么可敬畏的了。”

解读

孔子这里充分肯定后来者可能取得的成就。“后生可畏”一词来源于此。

活学活用

常言道:“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一个人的一生应该是一个终生学习的过程。按照孔子的说法,人到了四五十岁就应该是学有所成的时候。而这个时候年轻人后来居上,逼迫着你继续学习,继续向前,否则就会被淘汰。古代“江郎才尽”的故事,就是一个值得我们警醒的例子。

江淹是南北朝时期的人,自幼家境贫寒,好学不倦,不论是做诗还是写文章都非常的好,成为当时负有盛誉的作家。中年时期做官以后,有一天晚上,他梦见一个自称郭璞的人,对他说:“我的五彩笔在你处多年,请你还给我吧!”江淹听了这话以后,到自己的怀中去摸,摸到五彩笔后就还给了郭璞。从此以后,江淹再也写不出优美的诗文来了。“江郎才尽”这个成语就是来源于江淹的故事。

虽然这里是用梦来解释江郎才尽的原因。事实上,江淹做官以后,就脱离群众,脱离生活,不认真学习,导致他从此在文坛上湮没无闻。

唐代书法家颜真卿说:“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一个人假如不珍惜年少之时大好的学习时光,恐怕到年老之时后悔就来不及了。一个人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取得进步,才会才华横溢。

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在其《人间词话》一书中关于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立业、治学三境界的论述,极富真知灼见。第一种境界是讲的是成就大事业、大学问者入门前表现出来的茫无头绪,不知所措,求学无门的疑惑、彷徨和痛苦。所谓“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层楼,望断天涯路。”第二种境界则讲的是他们孜孜不倦、坚持不懈,致力学问时上下求索,攀登书山时以勤为径,泛舟学海时将苦作舟的勤奋、执著与坚韧。所谓“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而第三种境界讲的则是这些人功夫到处,灵犀相通,炉火纯青,畅游学海胜似闲庭信步,漫步书山能悟其中真谛的怡然自乐和欣喜恬适。也就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世间做事业、做学问者如果都能深深了悟这立业为学的三境界,不要未上高楼就叹息止步,鸣金收兵,败下阵来。要坚忍不拔,敢于傲视苍穹,敢于“为伊消得人憔悴”,才能领略到“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的奇瑰意境,才能感受到“无限风光在险峰”的高妙旨趣。

晋平公作为一位国君,政绩不凡,学问也不错。他在70岁的时候,还想多读点书,再增长些知识,因为他总觉得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太少了。可自己毕竟已经年逾古稀,再学习难免有困难,晋平公因此而不自信,于是便去询问贤明的臣子师旷。

师旷是一位双目失明的老人,他博学多智,虽然眼睛看不见,但心里却很亮堂。当他得知晋平公找他的原因时,他说了一句:“何不把蜡烛点起来?”

晋平公以为他在戏弄自己,还有些生气。师旷就不慌不忙地解释道;“人在少年时代好学,就如同获得了早晨温暖的阳光一样,那太阳越照越亮,时间也长久;人在壮年的时候好学,就好比获得了中午明亮的阳光一样,虽然中午的太阳已经走了一半,可他的力量还很强,时间也还有许多;人到老年时好学,好像是到了日暮时分,没有了阳光,但还可以借助蜡烛啊。蜡烛的光亮虽然不怎么明亮,很有限,但总比在黑暗中摸索好吧。”

晋平公听了后恍然大悟,高兴地说:“我明白了,你说的太好了。我现在有信心了。”

智慧金言

人生是有限的,而知识则是无穷的。不管我们处在哪个年龄段,只要努力学习,都能够学有所成。

好学深思,道在其中

经典语录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

孔子说:“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问题,就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不能肯定。”

解读

在我们上学的时候,老师总是不厌其烦地引用孔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教导我们。中国的学生,对这两句话,都有自己不同的理解,都能记住罢,但真正理解的又有几个呢?

“罔”字的解释,一般有两个涵义,一是迷惘义,二是诬罔义,即“以非为是”、“不辨其真义”;“殆”字则有三义,一是危殆义,二为疑惑义,三是疲殆义。不仅分开能讲得通,之间也互有关联。对于“学”和“思”这两个字,则不用深究,基本就从字面上理解为“学习”和“思考”、“思想”等就可以了。

在学习方法上,孔子强调要学思结合。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里的“学”,是对经典的解读、诠释与参照。所谓“学者”,在很大程度上是指经典的研习者。因此,经典的研究,可以说是构成了我们一生所求之半部。但学和思不可以偏废,只学不思不行,只思不学也是十分危险的。总之,思与学相结合才能使自己成为有德行、有学问的人。

“思”是我们获取生活智慧之途径的另外半部,且不说它在人们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所占的比例,无思之学不仅无益,而且有害。在这点上,它与孟子所说的“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是一致的。孟子指的“书”,应当是(《尚书》。但若再扩大一下,也就可以指所有的经典。

活学活用

我们思考的过程是如何充实起来的呢?要是不学习,怎么可能有更大的思考空间?

毛泽东说的“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这里的“学”则不单单是“学习”的“学”了,他将“学习”与“思考”的一个过程,用“学习”来替代,“学”和“思”在很多时候是一个有机的统一,因为有了“学”的基础,才有了“思”的空间。

既然孔子所说的“学”以及尼采所说的“对历史的利用”是无可质疑的必需,那么我们如何来理解他们所说的“学而思”中的“思”或者“在生活的主宰下利用历史”中的“生活主宰”呢?

有时候,思考或者学习,并不是从书本中得来的。所谓事事留心皆学问就是这个道理。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教授在演讲前,把一只大碗放在桌上,把一堆石子放在碗里,等到石子再也放不下时,教授问学生:“你们看,这碗满了吗?”“满了。”学生们回答说。教授又抓了一把沙子全倒进石子缝里,然后问学生“现在满了吗?”“现在满了。”学生们恭恭敬敬地回答。这时教授又取出一把细灰,慢慢地洒到那看似再也装不下东西的碗里了,并没有洒出来。“现在彻底满了。”学生们又说。教授微微一笑,让学生取来一碗水,将一碗水慢慢倒进那只大碗里。学生们再也不说话了。

这个故事给了我们这样一个启示:不论任何事情,我们在没有认真观察细心琢磨时,我们看到的只是浮皮潦草的表面现象。而当我们经过学习实践后,会从中悟出许多道理。

遗憾的是,书本上无法找到这样的“思考”或“学习”的内容,所以说,这种学习来源于生活。细微之处有学问,只要我们处处留心,勤观察、勤思考、勤实践,我们就会渐渐地聪明起来,会把自己所做的事情做得更好。

尼采还有一句话:“一个人必须通过‘反思’自己的真正需要来整理好自己内心的那堆混杂。”如今将这句话翻译成“论语”便意味着:“学而思则不罔,思而学则不殆”。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概括地道出了“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只有二者紧密结合,才能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比较分析、归纳综合等思维活动,获得真知灼见。

用荀况的话来说就是“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劝学》)在“学”的过程中,便有了孔子的话:“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智慧金言

可惜现代知识分子最大的毛病就是不见本源。人们习惯于从字面去理解“学”与“思”,对“罔”与“殆”不能清醒地认识。即便是现代的“学思并用”,仍很难避免既罔且殆的局面。现代式教育、现代式学人的学而不化、思而不返的现象尤其严重。完整而淳朴的人格因知识的爆炸而分裂、失落。学问降格为知识,知识堕落为信息。知识至上,信息至上,只会使人一味逐于外而不能返于内,只能固执所有,不能自在所无。知识与信息如果不能视为权用,人格便无从复原。

快乐比知识重要

经典语录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

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入;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解读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没有具体指懂得什么,他是泛指,包括学问、技艺等。有句话说: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大概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活学活用

要做好一件事情,首先要有对此事的认知,否则就无从下手。但单纯的认识并不能激发人们的主动精神。因此,孔子提出应在“知”的基础上加入“好”,也就是充分调动自身的积极性。这样不仅完成的效果会大不一样,而且做者也可以在过程中有所收益。当然,这种收益不一定是物质利益,所以,孔子更进一步指出,做事的最高境界是把它本身当成一种乐趣。也就是说,在“乐”的这个境界里,任何有选择的活动并不是为了得到什么利益,而是这种活动就是人生命的一部分。

对于全身心投入学习的人,再多的困难都无法阻止他的热情。因为他们把自己的兴趣和快乐都投入到学习之中,把自己的身心都放在一种快乐的境界中。

语言学家亚力山大·莫勒教授,从小就用烧焦的石南竹茎杆当笔,在残破的布上练习写字。他把笔和破布都当成自己的珍宝,这些东西在他的眼里异常珍贵,这就是喜欢学习所得到的一种乐趣。

对于某件事来说,求知者不如爱好者,爱好者不如乐之者。因为“乐之者”是做人做事的最高境界,快乐的心态让人充满智慧,使人直接走向成功。

知、好、乐三种境界潜藏着深刻的心理学意义。特别是“乐”的境界,是很难用文字来描述的,有一些道家“神秘哲学”的味道。但孔子的本意却是说,真正的乐学之人,精神力量会自然而然地辐射到他周围的人,从不想主动去给他人说些什么,更不想从中获得什么。

有人问希腊智者伊壁鸠鲁:“快乐的秘密何在?”

伊壁鸠鲁说:“生命中有三种欲望:一种是自然而必要的;另一种是自然却不必要的;还有一种是不自然也不必要的。对不必要的欲望不要屈服,对自然的欲望要追求,这就是快乐的秘密。”伊壁鸠鲁说的这三种欲望分别属于孔子说的这三种人:知之者、好之者与乐之者。

我们把孔子和伊壁鸠鲁理念对应起来,就是:知之者的欲望是不自然而不必要的;好之者的欲望是自然而不必要的;乐之者的欲望是自然而必要的。

所谓知之者,就是迷信知识的人。这些人,表面上看去好像很相信知识,其实他们并没有什么知识。人类最大的知识就是不迷信知识;所谓好之者,就是对某类事物感兴趣的人,如男人对女人、商人对金钱等,这种兴趣是出自天性或后天环境的影响。但它注定不会得到完全的满足,因为对象太大了。虽然可以轻易击中,但他永远也不可能得到全部;只有乐之者的欲望才能得到满足,因为它是自然而必要的。快乐使人与世界合二为一,这种欲望符合自然之道,使人与事物达成和谐,所以能顺心如意。

一个人之所以有时做不好事情,就是因为他还没有真正地成为“乐之者”。如果你真正地乐于做某件事,你就会成为你要做的事,事情本身也会成就你。只有真心喜欢一件事情,我们才会成功。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显然是把“乐之者”作为了做人的最高境界。只有乐于做人的人才会成功。

智慧金言

要问世界上究竟有多少种快乐?恐怕没有人能说得清楚。一个人之所以活着,就是为了不受他人所累,为了让自己身心愉悦。当然,小快乐和大快乐还是有差别的。所谓的小快乐,是指眼前的快乐,而所谓的大快乐,则是指精神的快乐。为了得到快乐,我们要把心灵开放出去,接收进来,用心聆听先哲的启迪。

同类推荐
  • 做一个会为人巧处事的智慧女人

    做一个会为人巧处事的智慧女人

    有的人使你觉得很热情,有的人使你觉得很舒服,有的人使你觉得很会说话,有的人使你觉得……为人处世看似简单,实则是门博大精深的学问,一个女人如果能有效地运用这门艺术,就会在社交场中如鱼得水,获得事业及婚姻爱情的大丰收。反之则举步维艰、进退两难,有时还会因为用错了方法而在社交中处于尴尬境地。本书是为现代女性量身定做的一本为人处事“秘籍”。本书共分十章,分别从如何提升社交魅力,在职场中如何为人处事,在家庭中如何为人处事,为人处事应有的心态和应该认清的误区等十个方面,解读为人处事的奥秘。书中所选取的例子大都是发生在女人身边的故事,语言简洁精炼,通俗易懂。
  • 一路直行:我的企业理想

    一路直行:我的企业理想

    我这个职业经理人不是工具,我把企业当成自己的事业,把企业的成败看成自己的成败”李玉琢被誉为“中国第一职业经理人”,与走在时代前沿的万润南、段永基、任正非等企业家共事,本书是其24年企管人生的总结和思考。“每个企业家心上都结满了茧”,把企业当做自己事业的职业经理人也不例外。阅读本书,你可以了解到企业成功背后不为人知的艰辛与磨难,可以学习到面对管理难题时的解决之道。更为重要的是,在追寻管理者成功足迹的过程中,可以从中领悟到管理思想的精髓。
  • 青少年教育自助金点子-做情绪的主人——保持良好心态

    青少年教育自助金点子-做情绪的主人——保持良好心态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孟子
  • 情绪掌控术:用强大的内心改变

    情绪掌控术:用强大的内心改变

    本书带来全球顶尖心理学家一致推崇的最新的情绪智慧——情绪掌控术,教你通过平衡、释放、转移、选择、控制等情绪管理技巧,建立不生气、不焦虑、不抱怨、不自卑等正向情绪,全面提升自控力、洞察力、信念力、影响力。
  • 年轻人要克服的人性弱点全集

    年轻人要克服的人性弱点全集

    每个年轻人都会有自己的弱点,没有贪婪可能会有自私,没有嫉妒却会有虚荣,没有懒惰同时也没有耐性,这些弱点,就像是捣蛋的魔鬼,总是变换了各种模样,羁绊人们的思路,束缚着人们的手脚,阻碍人们前进。而成功的唯一法宝就是战胜弱点,战胜自我。如此才能做出意想不到的改变,获得巨大的成功。
热门推荐
  • 源天尊

    源天尊

    神马都是浮云,本源才是王道。本源之力,扫天下群雄,俯首称臣;掌灭乾坤,逆天以证道,天尊果位。
  • 世上唯一的黑道女学生

    世上唯一的黑道女学生

    柳氏一家百年以来都是江湖上令人闻风丧胆的黑帮,且代代由女人担任当家,是名副其实的女系家族!只是到了第18代传人柳叶红手中时,只剩威名一个,面对作为老大的母亲的离世,加上各大帮派的追债不断,柳叶红誓要活出她不一样的人生——一个老大加大学生的人生!
  • 吞噬宇内

    吞噬宇内

    简介一:某升级天骄问:江大神为何你的修为提升那么快?江尘羽谦虚道:没有了只是随便吞噬了几个强大的天骄罢了!某炼体天骄问:江大神为何你的肉身如此强悍?江尘羽谦虚道:没有了,只是随便吞噬了几个强大的神兽罢了!某武技天骄问:江大神为何你的武技修炼的如此之快?江尘羽谦虚道:没有了,只是随便吞噬了几个武技大师罢了!众天骄一阵胆寒!!!简介二:江尘羽:别人的家族我养猪,别人的门派我养猪,别人的大陆我养猪,别人的星球我养猪!!!
  • 不为人知的科学奇迷

    不为人知的科学奇迷

    本书内容囊括了宇宙海洋、动物植物、应用科学、人体奥秘等百科知识。在具体材料的选取上,从历史观点到科学理论,充分与各个领域最新的科技成果、信息数据接轨,让青少年能够紧随世界发展的脚步。希望青少年读者通过阅读本书,体会到自然界的奥秘、生活中的神奇,感受到人类智慧的博大精深。
  • 琅琊榜之风起时

    琅琊榜之风起时

    “长苏有救,速到琅琊阁。”眼见北境危机已解,蔺晨一纸书信,将远在大梁北境的梅长苏等人唤回。何为饮血阵解毒?身份成谜的少年郎中、命运坎坷的双生杀手、亦敌亦友的神秘帮派、子辰玉佩追溯数百年前的历史,商周之时的青铜古玉,朝堂之上,众臣之中,可存天下二字?金陵风起,未曾停息。——————许诺予梅长苏太平天下为赠礼。江山如画,却无人许你一世繁华。“长苏,林殊,长林军起,林殊魂灭。”伤人的不是刀刃,而是你转世归来的魂。锦绣河山,不如有你相伴。
  • 我怎么没想到:职场中人的必知细节

    我怎么没想到:职场中人的必知细节

    发生在面试中的“没想到”、发生在会议桌上的“没想到”、发生在谈判桌上的“没想到”、发生在秘书室的“没想到”、发生在财务部的“没想到”、发生在市场部的“没想到发生在企划部的“没想到”、发生在人力资源部的“没想到”。那关键的、注定你失败的一处并非是一眼看不到底的深渊,甚至也不是当时便让你感觉踩了一空的陷阱。也许它只是一颗小石子,你根本没有察觉。但当结果铸成,并且赫然兀立在眼前时,你会大悟:原来很多的“没想到”都能从一个人的思想、性情的深处找到根源,而且很多还是可以有效避免的。本书将帮助你认清“命运的拐角”
  • 错的世界

    错的世界

    错的是世界,不是我。
  • 天平天国御制千字诏

    天平天国御制千字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前线少女的终极幻想

    前线少女的终极幻想

    为了一万元游戏奖励费,方缓心动了。无奈之下方缓只能与〃那群人〃同流合污,却进入到另一个游戏中?究竟将江倾倾传至A市最豪华的学院那神秘人的目的何在?幕后黑手到底是谁?
  • 居灵屋

    居灵屋

    狐妖楚善,开了一家专门替人解决生活困扰的”灵异屋“,那些生活中遭遇灵异或不能解说事件的人,都会来此找她帮助解决,而每一次结束后她仅需要对方一滴血,这其中究竟隐藏了什么秘密?然而在一次与恶鬼有关的事件中,出现了一名叫源城的男子,他的能力却开始让楚善力不从心……最终楚善该如何抉择?源城又会在此期间做出什么惊人的举动?爱恨贪痴,前世今生,消失或者生存。是孽是缘?冥冥中是否真的已经安排好了?请关注《居灵屋》,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