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663200000021

第21章 中国崛起面临的国际和国内阵痛(4)

还有一类国家就是像日本、亚洲“四小龙”这种新兴发达国家和地区,他们的人才竞争战略是双管齐下,既吸引本国本区的留学人才归来,同时也开放外籍人才到来。这些国家和地区都经历人才外流、人才回归这么一个过程,他们都意识到随着国家经济结构的不断升级、国家地位的不断提升,需要吸收大量的外国人才。像韩国就有这种计划,一是韩国现在出国的人特别多,二是他们吸引很多人到韩国留学。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在2008年1月的施政方针演说中提出,日本要接受30万的外国留学生,而且要让在日本毕业的外国留学生50%以上能够留在日本。

现在我国的情况是,出国140万,回来了40万,还有100万在国外。那么现在中国的外国留学生是多少呢?根据教育部去年的统计是21万-22万人。也就是说,我们出去了五个留学生,来了一个外国留学生,我国在货物贸易上有很大的顺差,但在人才贸易上却有巨大的赤字。

胡锦涛总书记就曾经讲过,我们必须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战略思想。我们国家现在有两个战略,一是科教兴国战略,二是人才强国战略。有战略就必须有战术。如果中国要在2020年把自己打造成为一个创新型的国家,中国要提升中国制造中的价值链,就要重视人才战争。

这次金融危机就充分暴露出中国经济的这个弱点。中国如果把人才经济从现在的40%提升到发达国家的60%-80%,需要包括金融、法律、信息、软件、新能源、新材料等行业大量的人才拉动。人才强国战略要以大量的人才作为支撑,否则人才战略就是一句空话。

我国是全世界人才流失最多的国家,还谈不上争取外籍人才,我们的人才战略还停留在争取本国人才的回归上。根据国际经合组织的统计,1990年到1999年平均有47%外国出生的博士选择了留在或去美国,其中在各国经济科技发展最急需的科学和工程领域,中国大陆的博士生在美国的滞留率为87%,中国台湾地区是57%,韩国是39%。由此不难看出,我国的高端人才流失绝对是很严重的。

美国全国科学理事会也有个统计,美国在外国出生的科学与工程博士中22%来自于中国大陆,14%来自印度,4%来自中国台湾。美国科学杂志就说,清华、北大已经成为美国大学博士生来源最多的两所院校,这是比较权威的统计。实际上,2006年清华和北大分别以571名和507名博士研究生的输送量成为美国大学博士生来源最多的两所学校。这是一个很严峻的问题,一方面说明清华、北大的人才流失是很严重的,另一方面也说明这两个学校的人才质量非常好,要不然他们的学生也不会被这么多美国大学接收。

中国科协2008年提供的报告说,1985年以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76%以上的高科技专业毕业生都去了美国。我认为这个数据估计得有点高,但起码说明人才流失问题很严重。中国社科院2007年的报告也指出,中国流失的顶尖人才数量在全世界居于首位,这不是一个值得骄傲的数据。

实际上我国不仅是为美国输送人才,还为英国、德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输送了大批的留学生,这些国家的中国留学生数量都是排第一位的,比如日本大学博士生有15%来自外国,这里有相当大一部分来自中国。从日本的经济新闻报道中得知,日本早稻田大学的一个主要研究新型电子芯片的研究室里29个研究人员中28个是中国清华、科技大的高才生,而且已经毕业的15个高端电子经济人才中有13个进了NEC和日立公司,回国的只有两个。

很多国家把中国留学生作为国际人才重点争夺对象。在新时代,人才移民、人才流动很多都是以留学生的方式进行的。上世纪初很多华侨出去最早是修铁路,现阶段没有战乱,人员出去主要是以留学生的方式。

除了大量人才流失以外,我国本土培养的人才的国际竞争力也是不足的。比如国际着名咨询公司麦肯锡的报告里讲,中国大学生接受的教育很多并不是全球化所需的工作技能,大学毕业生中只有不到10%拥有外企工作的技能,相比之下,印度的比例则达到了25%。所以现在印度在人才优势上后劲是很足的,他们没有语言的障碍,有更多人才优势。最近在《参考消息》看到一则报道说,印度现在要吸引美国的常青藤大学等世界着名高校到印度去办分校,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开放的想法,这样做就为印度保留了人才。我们现在是吸引外资,人家现在是吸引办学,从这一点也能看出来印度对人才的重视。

现在,人才后劲方面印度走在了中国的前面。欧美等国家的管理学院、人文科学院里有大量印度人当教授,美国很多大公司的CEO是印度人,比如百事可乐的总裁诺伊(Indra Nooyi)就是印度人。我认为这将是一个很严峻的问题,我们不光要看到印度在经济上、军事上的竞争,更要看到他们在人才上的竞争,待会儿我还要讲到印度开放了双重国籍。

现在我国的大学生数量很大,比如前两年我们每年培养60万学工程的学生,是美国的九倍。但在我们160万工程师里只有10%具有跨国公司所需的各种技能,这个比例是很低的。麦肯锡的报告还讲,中国在今后五到十年需要7.5万名具备国际化素质的人才。那我国现在能培养多少呢?现在能够在市场上找到的只有五千人,我国对这种顶尖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是严重不足的。

在我们本土培养不足的同时,也没有有效地吸引海外人才来补充。比如,改革开放到2007年我国累计引进外国专家281万人次,其中很多是语言专家,而十年来美国引进的人才就达到400多万,其中很多是移民人才。我国的绿卡政策于2004年出台后,好像每年也只有一百人领了中国的绿卡,而美国每年HB1签证(工作签证)就有6.5万,还有其他杰出人才4万,投资移民1万。

现在中国在经济上已经是一个大国,在文化上也在努力打造我们的软实力,所有这些都需要高层次的人才。我国现在的外汇储备高达2.1万亿美元,但能够很好地运用这些资金的人才却不是很多。现在到了要下大决心解决人才外流问题的时候了,要加紧人才储备特别是争夺外籍顶尖人才。我们已经过了招商引资的阶段,现在是招才引智。这方面我们还有一个思想解放的过程。

现在世界各国在人才竞争时主要采取以下手段:

第一,人才移民

世界各国普遍把人才移民作为非常关键的一个手段,而这方面中国做得还不够。很多国家都有移民局,中国有移民局吗?新西兰讲,不要把移民当做一个补充人口的手段,而是要作为一个吸引人才的手段。美国说,如果美国需要高层次的人才,就必须把外国留学生留在这儿,而不是把他们当成临时工来使用。欧洲一些国家都修改了移民入籍的法律制度,德国2000年实施了人才绿卡工程,英国、法国也在采用这些方面的人才政策。

微软的创办人比尔·盖茨每隔几年都要去美国国会做一次听证。前两年他在美国国会听证时就解释为什么需要加快吸引外籍人才,微软公司每吸引一个外籍人才就会带动四个美国人来给他配套,于是就创造了就业机会。美国发HB1签证就是专门为吸引外籍人才的。

中国受过大学教育的只占总人口的7%左右,在欧美发达国家受过大学教育的人口占到了30%,甚至50%,所以怎么能说我国大学生过剩呢?我们不是大学生“过剩”,而是我们没有高端人才给大学生创造就业机会,我国人才拉动产业的比例非常低。

谈到外籍人才问题,日本索尼用了美国人做董事长,日产用了巴西人做董事长,韩国三星也有这样的想法,要去抢外籍人才来给本国创造就业机会。他们认为外国研究员不会抢了本国人的饭碗,而是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第二,双重国籍

世界各国吸引人才的另外一个很重要的手段就是采取双重国籍。双重国籍在中国还没有实行,但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承认双重国籍。2006年,当时的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他的报告里指出,如果要使已经移民海外、有权在目的地国长期居留的人才返回他原先的家园尝试新生活,就应该给他在目的地国居住保障,以促成这种回移或者循环流动,给予双重国籍身份也可以有助于回归。

以前我们认为采用双重国籍的都是发达国家,但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上有一种趋势:大部分发展中国家也纷纷开放了双重国籍。比如印度、菲律宾、巴西、墨西哥、韩国、越南、俄罗斯等,他们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吸引本土人才回国。采用双重国籍能够把人才流失转为人才共享,实际上是不花一分钱的政策,却能够带来大量人才的回流。

上世纪50年代以前,中国是承认双重国籍的。当时的孙中山先生就具有双重国籍,他既有美国国籍,也有中国国籍。上世纪50年代以后,由于东南亚的一些国家排华,中国就取消了双重国籍。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我觉得我国到了重新开始考虑双重国籍的时候了。

承认双重国籍实际上是一种普遍现象。印度是2003年开始的,韩国是2005年,越南是2009年10月允许过去没有明确表示放弃越南公民身份的外籍越南人恢复越南国籍。而中国香港也是承认的,如果你拥有香港特区护照,同时也可以拥有其他国家的护照。如果说印度、韩国、越南、菲律宾这些国家都承认双重国籍了,中国的人才流失又这么严重,别的国家都在采用的手段,我们为什么不可以用?

第三,放松签证

人才竞争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放松签证。很多国家都把临时签证作为吸引人才的一个重要手段。比如美国就有三种人才专门入境计划,还有一个针对高科技人才的入境计划,在这些计划的作用下,每年平均有20多万人到美国。法国驻华大使2008年9月5日在北京宣布,中国公民即日起可以申请优秀人才居留证赴法工作。法国人都跑到我们家门口来吸引人才了!

第四,提供奖学金

很多国家大量提供奖学金吸引外国学生去留学。去年我国出国的留学人员将近20万,今年估计会达到30万,这个数量在不断扩大。究其原因,一是由于人民币升值,出去留学便宜了。二是很多国家放松了留学签证。美国去年发放了三万多个留学签证,澳大利亚发放了两万多,加拿大发放了一万多,这些留学生很多都留在那里了。

第五,采取国家猎头方式

在人才战里面,很多人才流动是靠猎头公司完成的。比如二战后美国就派出了着名的阿尔索斯突击队,专门猎取德国科学家加入美国籍。新加坡为吸引海外人才,在海外设了八个联络处,专门从事海外人才的招聘。现在我国海外人才招聘还处在出去办展览会、大卖场、贴广告这种阶段,真正的人才不是看广告来的,都是靠猎头去挖来的,特别是高端的人才。更加高端的人才,需要国家出面去挖,比如钱学森、李四光这样举足轻重的科学家。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李四光在香港还没想好是不是回来,当时中央有关部门就托人带口信欢迎他回来,后来周总理又发出书面邀请。李四光回来后,他主导的地质计划最终发现了大庆油田,把中国贫油国的帽子一下子甩到太平洋去了。

第六,建立海外人才统筹机构以及民间社团吸引人才回归

现在中国吸引海外人才还很分散,除了猎头,还应该建立协会、网络、商会、国际人才信息库、人才交流市场等来加强这方面的工作。现在我国在海外的人才分布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况?我们对此到底有没有一个底?印度就有海外专家数据库,缺哪方面的专家就定点去挖。

第七,设立研发机构

现在很多机构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我们自己也可以设立研发中心。研发中心的设立也是吸引人才回归的一个很重要的手段。好多人不回来就是因为国内很多条件无法满足他的研究需要,只要条件具备了,又有很好的学科带头人,利用学术领袖的向心力可以凝聚一大批人才。

鉴于世界上对人才回国采取的措施,提出几点对于中国打好人才战的建议:

首先,要从政治上高度重视高层次人才,发挥他们参政议政的作用,给他们一个合理的政治定位。

还有我国现行的人才机制与国际接轨问题。以前很多国外回来的人进入政府部门,这些人做官员不一定要做到退休。比如我有一个朋友在西门子做副总,他是搞交通方面研究的,他想去北京市交通管理局工作,帮助北京改善交通状况。对于这些人可能用一任就够了,但我们还没有任期制,现在是要做就做到59岁。在这方面,我们还需要更多的开放。我们很多用人机制还需要改进。前几年我看到某市要招聘副厅级干部,海归是考虑的重点,很多报纸都去报道,于是很多海归就去排队应聘,结果到后来也没招什么海归。什么原因呢?原来招聘广告上面有一行很小的字,大致意思是要有一年以上正处级经验或者四年以上副处级经验什么的,那些刚回国的海归有几个会有正处级、副处级工作经验呢?

其次,要吸引各种人才到中国来创业

世界各国都对高层次的人才打开大门,欢迎他们来创业,现在这是一个趋势。我们不仅要吸引海归,还要吸引外籍人才。纽约时报的数据显示,2006年美国的专利申请25%来自国外;1995到2005年十年间,美国工程及高科技公司25%的创办人来自国外,其中一半是在硅谷创业,而且全美的科学家和工程师里47%是外来移民。

同类推荐
  • 改变世界的100个条约(下)

    改变世界的100个条约(下)

    本书对世界历史的真实过程做了纵深的透视,对人类文明的伟大成就做了全面的阐述,它从浩瀚的历史文库中,撷取精华、汇聚经典、分门别类地对历史上曾经发生的重大事件进行分析介绍,向广大读者尤其是青年朋友们打开了一扇历史的窗口,让他们穿越时空隧道,在历史的天空中遨游、于探幽寻秘中启迪智慧,启发思考,启示未来。
  • 海外华侨与辛亥革命

    海外华侨与辛亥革命

    本书从六个方面,即海外华侨与近代中国、创建组织、舆论宣传、经济援助、武装支持以及与辛亥革命的关系等方面论述了海外华侨在辛亥革命中所起的积极作用,介绍了海外华侨在创建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等革命组织以及宣传革命思潮、捐助并参加武装起义等方面的贡献。
  • 中国共产党英烈志1(爱国主义教育丛书)

    中国共产党英烈志1(爱国主义教育丛书)

    林详谦(18891923)名元德。福建闽候人。林祥谦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幼年时仅读了几年书,便因家境贫困只得停学务农。1906年,由于生活所迫,年仅14岁的林祥谦便随父亲进马尾造船厂做工,受尽资本家的剥削和压迫。严峻的生活现实,炼就了他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坚强性格。1922年初,他只身离开马尾来到汉口江岸,经技术工种考试,被江岸铁路工厂录用。此间,为了维护工人的权利,改善劳动条件,提高工人的劳动收入,他和工友们曾多次开展小规模的罢工斗争,并用怠工的办法来对付工头的压迫。
  • 政道的一点真骨血

    政道的一点真骨血

    今天,大家都在谈改革,但改革到底改什么,怎么改?改革为什么那么难?其实没有多少人能讲清楚。本书从梳理三千年中国改革大事件入手,通过还原历朝历代的改革真相,如管仲改革、李悝改革、商鞅变法、王莽改制、王安石变法、张居正变法、百日维新等,旨在总结他们的成败得失、经验教训,讲透历史大变局中的不变定律,并在此基础上提炼出在中国如何改革的普遍规律,为当下的社会发展提供参考和镜鉴——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不识病象,何施刀药?政者,正也。御政之首,鼎新革故。党政机关需要改革,企事业单位同样需要改革,因此,本书既裨益党政干部,也助力公司领导,是所有改革者必备的参考书。
  • 工会小组长工作手册

    工会小组长工作手册

    为了把广大基层工会干部和职工的思想行动统一到党的十七大精神上来,把贯彻落实工会十五大精神落实到基层、落实到行动中,因此,非常有必要在新形势下加强基层工会干部培训与日常工作业务指导,使得基层工会能够不断推出新举措,指导基层工会工作在各方面的创新发展。
热门推荐
  • 神吹鬼吹

    神吹鬼吹

    一直以来邹凡都只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在普通的平凡家庭的孩子,突然有一天父母告诉他,噢,漏,其实不是这样的,随即进入一段奇幻之旅!
  • 占星术士

    占星术士

    只会混吃混喝的楚元,意外来到了实力为尊的维拉大陆。只存在于河洛法则传说中的星辰之力,出现在他的身上。随着接连不断的意外,楚元骇然发现,这一切,仿佛是冥冥中早有安排一般。为了找到答案,楚元一手创建占星神殿,一手坐拥元素军团。优雅神秘的夜冥美女,暗月精灵的掌上明珠,狡猾妖媚的深渊魅魔,连带着几位红颜,一一闯入了他的身边。孔武有力的斯特拉虫族武者,轻灵飘逸的精灵原力士,风度翩翩的夜冥信仰使,追随着楚元一起,在这众神频现,圣域辈出的世界,打造出属于自己的辉煌。从此,这个世界,又多了一条至理:星空河洛,碧夜瑶光。星光永烁之地,皆为占星术士的领域。月陨星沉,翻云覆雨,一切尽归楚元掌握。“其实,我只想找到一条回家的道路而已,哪里想到占星术士居然成为了一段传奇!”
  • 神医太子妃

    神医太子妃

    一朝穿越,中医院高材生采药不慎坠落悬崖,成为相府嫡出2小姐庶姐庶妹毒打,爹爹不疼,二娘不爱,这有什么关系,我还有一手好医术,不料碰上了他,新月国太子。
  • 世界上最有趣的经济学故事

    世界上最有趣的经济学故事

    为什么女人的衣服扣子在左边,而男人的却在右边?为什么牛奶装在方盒里,而可乐却装在圆瓶子里?
  • 桦希韵

    桦希韵

    皇宫里举行了“选妃大赛”……桦希韵成功了成为了皇宫里的妃子,可是在皇宫里。桦妃过上了不辛的生活,因为宫里有着阴险、狠毒的皇后。每一次都想尽一切能让桦妃出丑的办法……一次,桦妃怀上了龙胎,当所有人都十分高兴的时候,皇后却板着一张脸。似乎在想一些什么事情……
  • 探索未知-化学与生命

    探索未知-化学与生命

    探索未知,追求新知,创造未来。本丛书包括:奇特的地理现象、遗传简介、生活物理现象解读、奥妙无穷的海洋、认识微生物、数学经典题、垃圾与环境、湛蓝浩瀚四大洋、生物的行为、漫谈电化学、数学古堡探险、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古代物理知识、中国三大三角洲、中国的地理风情、多姿的中国地形、认识少数民族医学、悠悠的中国河流等书籍。
  • 总裁的小萌物:来,抱抱

    总裁的小萌物:来,抱抱

    她是一个孤儿,却让许多人喜爱;他很腹黑,但因为他英俊帅气的外貌和强大的实力让人既爱又恨。一场意外命运将他们捆绑在一起:那时她十岁,他二十岁。或许是他看她一个小女孩留宿街头有些可怜吧,就把她带回了自己的家养着,可谁知,养着养着感情也就养出来了!刚开始时:“你以后就在这住了。还有,从今以后,你要打扫别墅里的每个角落。没有我的允许,不可以随意进出我的卧室和书房。听懂了吗?”“哦,好。”渐渐地……:“宝贝,来,让我抱抱。”“我不!你每天都欺负我,我要告诉爷爷去!我要搬到爷爷家去!”……
  • 求活

    求活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只为求活,求上天给一条活路,不给就自己走出一条出来。感谢腾讯文学书评团提供书评支持
  • 雪域放歌

    雪域放歌

    《雪域放歌》是黑龙江省第三批援藏工作队的重要学习成果和精神收获。这部诗文集感情真挚、内容丰富,充分体现了龙江援藏队员们对西藏的热爱眷恋和好男儿志在四方的豪迈情怀。
  • 爱了就是一生一世

    爱了就是一生一世

    所谓双生,就是他死我也死,他活我就活。冥冥之中的红线牵引着,几千年才能造就的双生人。他们可以带着记忆转世,但必须找到对方,相依为命活过50岁,方能转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