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677300000014

第14章 关于外部事物存在的证明

笛卡尔的哲学是从“普遍怀疑”开始的,在普遍怀疑的基础上提出了“我思,故我在”的著名命题。继而,笛卡尔又从“我思,故我在”这个基本命题出发,想方设法证明了上帝的存在。但是除了上帝之外,我们感官所能感受到的这许多事物又是怎么回事呢?笛卡尔是怎样从我的存在证明上帝的存在,证明“外部事物的存在”的呢?实际上,笛卡尔在证明外部事物的存在的时候还得借助于上帝,还得借助在“证明上帝的存在”的时候所使用过的原则或者结论。笛卡尔先是使用在证明上帝的存在的时候所使用过的“原因的实在性必须大于或者等于结果的实在性”这一原则来证明上帝的存在。在此基础上,笛卡尔运用排除的方法证明了外部事物的存在。

物质事物的存在

笛卡尔在这个“普遍怀疑”的基础上,从“我思,故我在”这个基本命题出发,想方设法证明了上帝的存在。但是除了上帝之外,我们感官所能感受到的这许多事物又是怎么回事呢?笛卡尔开始探寻外部事物的本质。接着,他又列举了三种清晰的外部事物:首先,有连续性的量;其次,那些连续之量的各种不同的部分也是我们能在第一瞬间想象得到的;最后,加给各种部分的运动的特性也是我们能在第一时间想象得到的。这三者是“我们的认识”能直接感受到的最基本的外部事物。笛卡尔认为,它们的存在都是真实,也都是可以直接证明的。

我们已经知道,笛卡尔通过“普遍怀疑”的方法否定一切事物的存在。在“普遍怀疑”里,笛卡尔认为,我们的感官是骗人的,因为我们通常通过我们的感官所感觉到的东西实际上是不存在的。例如,我们根本没有办法区别“梦”与“醒”,因为我们在梦中感觉到的东西实际上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这样看来,“梦”就是“醒”,“醒”同时又是“梦”。通过“普遍怀疑”,笛卡尔发现,所谓无所不能的上帝其实是个大骗子,这个大骗子利用一切办法欺骗我们。其实这个世界上我们能感受到的东西都不存在,例如,空气、阳光、颜色、花朵等,我们能感受到的事物实际上是不存在的。但是,我们不应该怀疑这一点,那就是自我的存在。

但是,笛卡尔在这个“普遍怀疑”的基础上,从“我思,故我在”这个基本命题出发,想方设法证明了上帝的存在。可除了上帝之外,我们感官所能感受到的这许多事物又是怎么回事呢?笛卡尔是怎样从我的存在证明上帝的存在,证明“外部事物的存在”的呢?例如,笛卡尔说:“在目前,我既然发现了应该做什么,或者避免做什么才能获得真理的知识,那么,我现在的首要之务,就在于尽力从我过去所陷入的怀疑中超脱出来,看看能否从物质事物方面得到一些可靠的知识。但在我探究是否有这些事物在我以外存在以前,必须就我意识中所发现的这一些事物的观念进行分类,看看哪一些是清晰的,哪一些是杂乱的。”实际上,笛卡尔在这里就是要探寻外部事物的本质,探寻外部事物的存在到底是怎么回事?笛卡尔接着列举了三种清晰的外部事物。

首先,有连续性的量。笛卡尔说:“我首先就能想象得到,并且是非常清晰地想象到,有一些哲学家称之为有连续性的那种量,或者说有长、宽、高三量的扩延,此扩延就在这个量里。甚至可以说,有长、宽、高三量的扩延就在人们认为具有‘量’的事物里。”

其次,那些连续之量的各种不同的部分也是我们能在一瞬间想象得到的。笛卡尔说:“我们能在上面提到的这个连续之量中列举出很多不同的部分。然后,我们还可以把各种体积、形状、位置和运动加给这些列举出来的部分。”

最后,加给各种部分的运动的特性也是我们能在一时间想象得到的。笛卡尔说:“我们可以想象得到我们上面提到的这些运动具有不同程度的持续性。”

另外,我们不仅仅是在概括这些事物时对它们的存在会产生清晰的认识,实际上只要我们足够用心,就可以发现形状、数目、运动方面的无数特性,甚至还可以发现其他一些这类的事物。

总而言之,我们上面提到的任何事物,或者是具有上面提到的任何特性的事物,它们都是真实的。并且,它们是如此地与我们的本性相契合。我们和他们熟悉的程度让我们自己也难以想象,因为当我们偶尔发现它们的存在的时候,根本不会有任何发现新事物的欣喜,就好像只是又见到了从前的老朋友一样,那种感觉是由来已久的。也就是说,只有我们偶尔把注意力放在它们这儿的时候,我们才会发现原来在我们的心里有如此多的关于事物的概念或者观念。这应该是我们发现的最重要的事情了。当然,在没有证明它们是真实地存在于我们之外的世界以前,也许它们是不真实的。但是,它们在我们的心里,在我们的思想里,只要我们肯定这一点,我们就不能否定它的真实性。相应地,它们也不能被认为是绝对虚无缥缈的存在。因为,它们的确“并不是我杜撰出来的,而是具有它们本身真实和不变的本性”。接着,笛卡尔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当我们正在想象一个三角形的时候,我们能明确地感受到我们想象中的三角形的各种特征和性质。例如“三角形的三个角的和等于两个直角”、“三角形最长的边对着最大的角”等三角形的特性。当然,我们在进行这样的想象的时候,我们正在想象的三角形也许在我们的现实世界中是不存在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我们正在想象的这种三角形的明确的形状、性质以及它的任何特性,都是不变的,都是恒定的,并不是我们能随随便便捏造、虚构出来的。也就是说,三角形的这些特征和性质丝毫不依赖于我们的心灵的存在而存在,不管我们去不去思考它,它都是存在的,这是一个事实。

实际上,类似于例子中所说的情况有很多。也就是说,很多自然的物质的特性都是真实的,并不是纯粹捏造和虚构的,因为我们可以很明白地理解它们。正如笛卡尔在方法论里所说过的一样,“凡是我明白而清晰地认识到的事物都是真的”。像例子中说的三角形一样,虽然我们还没有证明它的存在,但是因为我们可以明白而清晰地理解它们的各种特性,所以它们是真的。

物质事物存在的证明

笛卡尔在证明外部事物的存在时,仍然使用了他在证明上帝的存在时所使用过的原则——“原因的实在性必须大于或者等于结果的实在性”。笛卡尔认为,外部事物的存在是真实的,它们的存在也不是无缘无故的,肯定是有原因的。笛卡尔在“原因的实在性必须大于或者等于结果的实在性”这一原则的基础之上,运用排除的方法证明了外部事物的存在。笛卡尔首先认为,上帝和任何我们所假想的那种不同于物质事物的某种更高贵的造物主,就不可能是我们心中形成外部事物的观念的原因。我们关于外部事物的观念必定是由外部事物自身所形成的,因此,外部事物必定是存在的。

正如上面所论述过的一样,笛卡尔相信外部事物存在的真实性。但是,笛卡尔是怎样从我的存在过渡到外部事物的存在的呢?换句话说,笛卡尔是怎样证明外部事物的存在的呢?实际上,笛卡尔在证明外部事物的存在时还得借助于上帝,还得借助在“证明上帝的存在”时所使用过的原则或者结论。

我们知道,在“证明上帝的存在”的内容里,笛卡尔已经完成了从“怀疑上帝的存在”(即认为上帝是一个大骗子)到“上帝是一个无限完美的存在体”(实际上,上帝不是一个骗子)的过渡。上帝既然不是骗子,那么,“凡是我能够领会得清楚、分明的东西,上帝都有能力产生出来”。这也就是说,我们在外部世界里所感受到的事物,并不仅仅是知觉,并不是虚构的,空虚的,并不是上帝在骗我们,而是实实在在存在着的。但是,作为理性主义的代表人物,笛卡尔认为,感觉经验是不可靠的,仅凭感觉经验得到的东西不一定是真实的,只有经过理性思考得到的东西才是真实的,或者说,只有清楚、分明地领会到的东西才是真实的。因此,笛卡尔虽然是借助于在“证明上帝的存在”时所使用过的原则或者结论来证明外部事物的存在的,但是笛卡尔并不是直接以上帝作保证来肯定外部事物的存在的。按照笛卡尔的观点,要证明外部事物的存在,我们并不能从感官经验出发来确立实体的存在,而是要通过概念的推演,继而从抽象的原则、公理出发来确立实体的存在。

笛卡尔认为,外部事物的存在是可能的,因为既然上帝能创造一切逻辑上可能的事物,那么它怎么不能创造物质呢?所以外部事物的存在完全是有可能的。一般来讲,从我们自己的认识能力上来讲,我们的领会能力和想象能力是有区别的。领会是自身的一种纯粹的能力,是以内心的观念为领会对象的,例如我们能从内心领会到上帝的存在。但是,想象只是一种附着于客观物质的影响,是一种回忆,一种心理能力。这也就是说,如果“我”知道“我”仅仅是一种精神的东西,是一种具有理智、意志、感觉、想象等认识能力的精神性的东西。那么,如果我们不假设在“我”自身之外存在外部事物的话,我们的想象力是怎么存在的呢?那么我们的想象力存在的意义又是什么呢?但事实上,我们的想象能力是存在的,因此,在我们之外,肯定存在外部事物,即:外部事物的存在是肯定的。可见,笛卡尔在证明外部事物的存在时,基本上是从寻找外部事物在我们心中形成观念的原因入手的。事实上也正是如此,只有从外部事物在我们心中形成观念的原因中才能找到它存在的依据,才能真正从它的本源上证明它的存在。

正如上面我们所说的一样,笛卡尔在这里所使用的方法正是在证明上帝的存在时所使用过的“原因的实在性必须大于或者等于结果的实在性”这一原则来进行的。在此基础上,笛卡尔运用排除的方法证明了外部事物的存在。笛卡尔认为,首先,外部事物的观念肯定不可能是由我们自己产生,因为我们根本没有产生这种观念的能力;外部事物的观念也不可能是我们虚构的,这一点在前面已经论述过。那么,外部事物,我们能明确、分明地理解到的外部事物究竟是怎么来的呢?笛卡尔认为,外部事物一定是有某种不同于我的实体所产生的。当然,外部事物的观念也不可能是由上帝或者除事物之外的某种外部实体所产生的。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可以想象一下,我们事先已经知道,上帝已经给过我们一种使我们相信这些观念是由外部对象产生的自然倾向。既然这样,上帝就不可能直接或通过其他东西的某种创造物来间接地把某种事物的观念送给我们,并且让我们相信这些观念是来自物质事物本身的。如果真的这样的话,上帝就像我们还没有证明过它的存在的时候,肯定是个骗子。但是,我们已经证明过它的存在,上帝不是骗子。那么,上帝和我们所假想的那种不同于物质事物的某种更高贵的造物主,就不可能是我们心中形成外部事物的观念的原因。

那么,真正涉及外部事物存在的问题也就来了,既然上帝和我们所假想的那种不同于物质事物的某种更高贵的造物主都不可能是我们心中形成外部事物的观念的原因,那么,外部事物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它们毕竟是存在的)?它们又是怎么存在的?为此,笛卡尔得出一个结论,我们关于外部事物的观念必定是由外部事物自身所形成的,从这点看来,外部事物也必定存在。

同类推荐
  • 庄子的享受

    庄子的享受

    大师王蒙快意解读,中国历史上的不二奇才——庄子。跨越时空,老王俨然庄子的隔代知音,老王如庄子笔下的鲲鹏在神游在翱翔在激情燃烧,老王在解读庄子,老王在享受庄子,读者在享受老王。
  • 道家哲学智慧

    道家哲学智慧

    在战国时代,儒墨并称“显学”。韩非说:“世之显学,儒墨也”。道家是隐者之学,故不在显学之列,而其理论之湛深,思想之缜密,实超过了儒墨两家。孔子罕言天道,“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孟子虽说过“圣人之于天道也”,但也未多讲天道。道家老子不但谈论天道,而且提出“先天地生”的永恒性绝对性的“道”。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总结了夏商周三代的文化成就,墨子“背周道而用夏政”,老子则揭示了有史以来文化的流弊,对于文化发展提出批评意见。儒家虽反对苛政,而肯定区分贵贱上下的等级制度。墨家虽然宣称“官无常贵,民无终贱”,而仍承认贵贱之分,以“贵不傲贱”为理想。
  • 每天一堂哈佛哲学课

    每天一堂哈佛哲学课

    “先有哈佛,后有美国”。哈佛大学自1636年建立以来,培养出了无数的大师级学者。他们在为社会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与哈佛本身交相辉映,形成了一种哈佛精神。哈佛精神告诉我们,智慧的力量是庞大无比的。社会在不断地发展变化,我们面临的问题变得越来越复杂,要想让自己少走一点弯路,就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思考。
  • 大师的哲理笔记

    大师的哲理笔记

    《大师的哲理笔记》一书通过大师们写的随笔为我们解读他们对人生的思考,读后让我们获益颇多。大师们在人生、生活、为人、处世、修身、养性等各个方面,都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大师们洞察世事的睿智和丰富的阅历,能给予我们无尽的启示。
  • 人生的五个问题:莫洛亚生活的艺术

    人生的五个问题:莫洛亚生活的艺术

    本书收集了安德烈·莫洛亚对人生、生活的一些思考,这些沉重的明天再作者笔下显得举重若轻,压制隽永。他用清新的语调、十个班的语言描述了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五大人生问题。在每一个问题的解答中,我们都能感受到莫洛亚机智诙谐的生活艺术,就像作者本人一样,是以为用诗意话语记载伟大深刻思考、用精妙语言解释生活智慧的伟大艺术家!
热门推荐
  • 天篷元帅回忆录

    天篷元帅回忆录

    不要被电视剧蒙骗了,你以为唐僧就想去取经吗?你以为猪八戒就是好吃懒做吗?你以为沙僧就是憨厚老实吗?你以为猴子真的是石头里蹦出来的吗?其实都不是,且听我告诉你真实的西游
  • 开了一个烤串店

    开了一个烤串店

    一个小吃部老板的经历,在每天对客人迎来送往的过程中,接触了形形色色的人。自己虽是下岗工人,但是也有着四十多年的人生丰富经验,通过开店,反映了社会不同人物的形象。
  • 冷漠复仇冰女王

    冷漠复仇冰女王

    她,本是家里被人宠上天的公主,但没想到的是,那个所谓的姐姐夺走了她的一切,她愤恨离去。她被恶毒的继母谋害,被赶出家门。她与她相遇了,并成为了好姐妹,成为了世界第一帮派的帮主。她们永远都是一副冷冰冰的样子,除了对他们.......
  • 天生赢家:最牛司机

    天生赢家:最牛司机

    本书讲的是一个小司机成长的道路,从一无所有,到成为名扬天下的偶像……。
  • 国学十八篇

    国学十八篇

    《国学公共课:国学十八篇》收录章太炎先生1922年及1935年数次公开讲学记录,系统体现国学的概貌,展示章氏深厚的学养,内容通俗易懂、简略概括,对中国传统经学、哲学、文学进行精到而系统的简述,深入浅出,行文典丽古雅,是热爱本国传统文化的读者的最佳入门读物,也是了解章氏思想及国学进阶的最佳指引之书。
  • 观念的嬗变与文体的演进

    观念的嬗变与文体的演进

    本书是作者奉献给广大读者的第六部文学评论集;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作者的一部文学评论选集。这部文学评论选集,也可以看作是半个世纪以来我从事文学评论活动的一个小结,一个小小的展示。收入这部评论集的四十三篇文章,一半选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出版的五部评论集之中,一半则选自二十一世纪以来发表的长长短短的上百篇文学评论。按文章的评论对象和性质,分为四辑:第一辑,是关于文学思潮的论文或某一专题的评论。这方面写得不多,只收入七篇,聊供参阅;第二辑,是关于文体学研究与文体批评的文字;第三辑,是关于长篇小说的评论;第四辑,是关于报告文学、中短篇小说或青年作家创作活动的评论。
  • 第九朵玫瑰

    第九朵玫瑰

    传说中,玫瑰留香是造天以来,天留给地的存在,能带给你所有的愿望与爱情、玫瑰之花就是爱情之花。当你开始之际,就是你养花之时。以你的魂养花,用你的血弑花。那红透似血的玫瑰苞里,仿佛传来幽明的声音:留香之际,就是你成为下一朵玫瑰之时。(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毒花蝶

    毒花蝶

    “就凭你还想杀我?”“对,我就是要杀你。”“听话点。”“我迟早会杀了你的!”“你的命是我的懂吗?”“对不起,你不能死......”毒花蝶,苏梦然与总裁林傲天的爱情故事……“我爱你。”
  • 倾落三世

    倾落三世

    倾于落花,诺于琉莹。我只倾诺于你现落花已落,琉莹已逝,你我永不相见
  • 高校校园网管理与网上引导工作研究

    高校校园网管理与网上引导工作研究

    在当今的信息化潮流之下,我们不可否认互联网的出现,绝不仅仅是传送手段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它代表着一种新的社会形态——网络社会的来临。互联网已经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渗透到现代社会的各个层面和领域,成为现代社会前进和发展的动力和工具,它推动了社会经济、文化政治实现所谓的“数字化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