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列日涅夫指着一旁站立的民航局长问尼克松:“我应该怎么处分他?”这无异于给尼克松出一道不大不小的难题,倘若尼克松答得不妙,苏联人也可能借题发挥让尼克松出点丑。
“提升他,”尼克松微笑着说,“因为在地面上发生故障要比在空中发生故障好得多。”
尼克松巧妙得体的回答既保全了面子,又消除了尴尬。
一位外宾在一家五星级酒店里吃完最后一道菜,顺手把制作精美的景泰蓝食筷放入自己的口袋。
这时,服务小姐刚好看到了,但她没有当场给他难堪,而是慢慢地迎上前去,双手捧着一只装有景泰蓝食模的绸面小匣说:“您好,先生,我发现您在用餐时,对我国景泰蓝食筷颇有些爱不释手。十分感谢您对这种精细工艺品的赏识。为了表达我们的感激之情,我们按最优惠的价格,把这双图案最精美的景泰蓝食筷赠送给您,记在您的账上,您看好吗?”
那位外宾当然明白这些话的意思,在表示谢意之后,他说自己多喝了两杯,误将食筷插入衣袋,借此下了台阶。
中国的景泰蓝食筷极其精美。个别外宾爱不释手,并想混水摸鱼,据为己有,也情有可原。如果不予制止,则国家财产就会受到损失。所以,制止是必须的,但如果直言不讳的指责对方,势必会置对方于尴尬的境地,也会影响形象甚至引起破坏国际关系的严重后果。
这位外宾服务小姐巧妙地用夸赞的方式感谢对景泰蓝食筷的赏识,并用另赠一双景泰蓝食筷的方式提醒外宾,不仅避免了国家财产受损,还给对方留了体面的台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不仅在社交中,在日常生活中也往往会有这样的时候,同样需要我们运用这种技巧。有一次教育工作交流会上,在互相介绍工作经验时,一位优秀班主任说:一天中午,我路过学校后操场时,发现前几天帮助搬运实验器材的那几位同学正拿着一枚实验室专用的凸透镜在阳光下做“聚焦”实验。我想他们哪来的透镜?难道是在搬迁时趁人不备拿了一枚?
这时我记起实验室正好丢了一枚。在我考虑是上去问个究竟还是视而不见绕道而去时,同学们发觉了我,从他们慌乱的神情中我更加肯定了自己的判断。当时的空气就像凝固了似的。我快速地构思,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笑着说:“哟,这透镜在什么地方找到的?谢谢你们!昨天我到实验室准备实验,发现不见了一枚透镜,我想可能是搬迁过程中丢失了,我沿途找了好几遍都未能找到,谢谢你们帮我把这枚透镜找到了。这样吧,你们继续实验,下午还给我也行。”同学们轻松地点了点头,我也轻松的离开了。
这位老师适当地装了一次糊涂,假装以为他们帮助自己找到了透镜,将责怪化成了感激给学生留下了台阶。
顺水推舟,以谬制谬
在社会上有这样一些人,不仅蛮横无礼,强词夺理,甚至用荒谬的理由为其辩解,以达到其目的。
遇到这种人,我们可以用以谬制谬的方法来对付他,维护自己的利益。
浙江绍兴某养殖场向江苏泰州某孵化厂订购一批良种鸭仔,双方商议后签属了订购合同。合同规定由卖方代办运输,货到后即付款。不料由于卖方管理不善,致使这批鸭仔在中途死去几百只。因合同上未提及损耗之事,卖方便借机要买方死鸭活鸭一块儿如数付款。
买方自然不同意,说:“我们是养殖场,不是烤鸭店,死鸭仔怎能付钱?”
卖方说:“合同上不是说货到即付款吗?难道死鸭仔不是鸭仔?”这么一问,买方一时没了词。
正在这时,门卫老吕走了过来,笑着朝着卖方那人说:“哎,同志,请问你家几口人?”
“五口。”对方脱口答道。
“哪五口?”老吕又问了一句。
“老妈,俩夫妻,俩孩子。你问这干啥?”
“你父亲呢?”
“早死了。”
“难道他就不是你家中的人了吗?”
对方一听,自知理亏,只好承担损失,一场分争就此平息了。
这场纠纷明显是卖方在玩文字游戏,却还摆出一副理直气壮的样子,用荒谬的理由为自己争辩。而买方的老吕“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没有与卖方争辩是非是错,也没有正面斥责对方的无赖行为,而是以谬制谬,把对方的荒谬结论加以演绎和引用,得出一个显而易见的荒谬的结论,再由荒唐的结论从反面证明了对方的无理取闹。
到了赶集的日子,一大早,阿秀就进城去卖鸡蛋。
到了集上,她问鸡蛋批发商:“今天鸡蛋你们给多少钱一个?”
批发商说:“两毛一个。”
“一个才两毛!也太低了吧!”
“是啊!我也觉得不高,可是我们批发商昨天开了个会,决定一个鸡蛋不能高于两毛。我也没办法。”
阿秀很无奈,可是又不能把鸡蛋再带回去,只好卖掉鸡蛋。
又到了赶集的日子,阿秀又来了。还是上次的那个批发商,他看看鸡蛋,说:“今天的鸡蛋怎么这么小。”
“是啊”,阿秀说,“我也觉得有点小,可是我家的母鸡昨天也开了个会,它们做出决定,因为两毛钱实在太少,所以就不能下大蛋了!”
面对狡猾的批发商,阿秀如果正面批驳,可能除了吵一架,自己生气,也不会有什么好结果。而聪明的阿秀以谬制谬,模仿对方的推理方法,你是人开会,我就鸡开会,并列一比,不仅妙趣横生,而且使狡猾的商贩无话可说,达到了制服对方的效果。
在言语上不得罪人
在错综复杂的人性丛林中,社会上每个人的性格都是不同的,同样,每个人的兴趣也都不一样。因此,在与他人交往时,有一点是万万不能忽视的,那就是与人交谈时,最忌讳只顾自己的喜乐爱好,想怎么说就怎么说,一旦你的兴趣与对方发生冲突时,就会给两人之间的交往带来一层障碍。
魏晋南北朝时,贺若敦为晋朝的大将,屡立战功。渐渐地,贺若敦以功高才大自居,不甘心位于同僚们之下,心中十分不服气,口中多有抱怨之词。
此后不久,他奉调参加讨伐平湘洲战役,全军凯旋,这应该算是为国家又立了一大功吧。他原以为此次必然会受到封赏,不料由于种种原因,反而被免职,为此,他大为不满,怨言不断。
晋公宇文护知道后,十分震怒,把他从中州刺史任上调回来,逼他自杀。贺若敦悲愤不已,临死之前,他对儿子贺若弼说:“我立志平定江南,为国效力,而今没有实现,你一定要继承我的遗志。我是因为这舌头把命都赔进去了,这个教训你不能不记住呀!”说完,便拿起锥子,用力刺破了儿子的舌头,想让他铭记这血的教训。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转眼就是几十年,此时贺若弼也做了隋朝的右领大将军,但他没有记住父亲的教训,常常以自己的官位比他人低而怨声不断,自认为当个宰相也不过分。不久,在他看来还不如他的杨素成了尚书右仆射,而他仍只是将军,未被提拔,着实使他气愤不已,不满的情绪和怨言便时常流露出来。
这些话传到了隋文帝杨坚耳朵里,贺若弼被逮捕下狱。皇帝杨坚语重心长地责备他说:“你这个人有三个地方太猛:嫉妒心太猛;自是人非心太猛,自以为是,自以为别人不如你;无上心太猛,信口开河,目无长官。”因为他有功,不久就被放了。但他还不引以为戒,又对其他人夸耀他和皇太子之间的关系,说:“皇太子杨勇与我,情谊亲切,连高度的机密,也都对我坦言相告,言无不尽。”
后来太子杨勇失宠,杨广取而代之为皇太子,贺若弼的处境更加危险。此时贺若弼不知保全自己,反而一如既往。隋文帝虽然对他十分不满,但总算念他劳苦功高,给他留了条活命,只撤了他的官职。父子两代人,同样是因言多而坏事,所以一定不要讲那些不该讲的话,以免招致不必要的祸端。
倘若一个人在与人交往时,不考虑他人的喜好,只说自己感兴趣的,那么他肯定是一个不会办事的人。有心机的人都懂得用投其所好的方式吸引对方,从而使双方达到很好的沟通效果。
凡是到过牡蛎湾拜访过罗斯福的人,没有一个人不对他广博的知识感到惊奇。不管是一个牧童、猎骑者、纽约政客,还是一位外商,罗斯福都知道同对方谈些什么。罗斯福究竟是怎么做到这点的?
答案其实很简单。不管何时,罗斯福每接见一位来访者,他都会在这之前的一个晚上阅读有关这一客人所特别感兴趣的东西,从而能够使双方在交谈时找到令人感兴趣的话题。以他人为中心,就是获得他人好感的关键所在。
在与人相处中,处理不好人际关系的原因大多是因为言语不和。有的人不会说话,以至不经意间就把人得罪了。长此以往,就会失去朋友、亲人甚至最爱的人。因此,韬光养晦,必须注意在言语上不要得罪人。
承诺在于能兑现
承诺是对那些愿意与你合作的人提供回报的一种方式,有强迫性的承诺和阻吓性的承诺之分。强迫性承诺的目的在于促使某人采取对自己有利的行动,最通俗的例子就是诉讼中让被告摇身一变成为公诉方的证人。阻吓性承诺的目的是阻止某人采取对自己不利的行动,比如黑帮分子承诺好好照顾证人,只要他答应保守其组织的秘密。两种承诺也面临同样的结局,即一旦采取或者不采取行动,总会出现说话不算数的动机。
由此可见,你在做出承诺的时候,同样需要在一个必要的范围内做出。如果你的承诺超出了这个必要的范围,势必会被你的承诺拖累,因为一旦你的承诺影响了对方的行为,那么你就得履行你的承诺。当你开始真正地兑现自己的承诺的时候,你希望你做这件事所付出的代价越小或越少,因而你在承诺的时候只需要达到这个最低限度就可以。这就是承诺的适度性原则。
很多时候,人们是不喜欢生硬的威胁的,但是如果能在发出威胁的同时做出承诺,则生硬的威胁可能就会成为一个更具互惠性质的威胁。承诺最大的意义还在于它包含了一些善意。
三藩叛乱平定以后,为了加强对官吏的管理力度,康熙多次下令举荐清官。对那些清官,他发现一个奖励一个,不仅口头称赞,还在其职务上不断提拔,倚重信任。于成龙是第一位得到康熙皇帝表彰的清官。
于成龙,字北溪,山西永宁人。顺治十八年(1661年)被任命为广西罗城知县,当时已四十过半。赴任前,他写信对朋友说:“此行绝不以温饱为念,所自信者,‘天地良心’四字而已。”罗城位于群山之中,盛行瘴疠,区城内有瑶、状等少数民族杂居,遍地荒野,没有城廓。
于成龙到任以后,抚慰吏民,申明保甲,“与民相爱如家人父子”,政绩被总督荐为“卓异”。康熙六年(1667年),官至四川合州知府。此地正处战乱之后,州中只有百余人,正赋仅有十五两“而供役繁重”。于成龙到任后,请革宿弊,召民垦田,给他们提供牛马及种子,一两个月后,农户增至上千家。康熙十三年(1674年),于成龙被提拔为福建按察史,被荐为“廉能第一”。因政绩突出,康熙十九年(1680年)被授命为直隶巡抚。
康熙二十年(1681年),于成龙入京觐见。康熙帝在懋勤殿亲自召见,称之为“今时清官第一”,勉励他始终一节,并要他大力举荐清廉官吏。几天以后,康熙又下诏曰:“于成龙历官廉洁,家计凉薄,特赐白金一千两,良马一匹及御制诗一首。”当年年底,于成龙升为两江总督,革弊除害,治理事务常到次日凌晨。
在生活上于成龙极其简单,每天吃粗米、青菜,江南人将他称作“于青菜”。每遇荒年,只用屑糠杂米为粥,不仅自己家人食之,还用来待客,他说:“如法行之,可留余米赈饥民。”于成龙的行为也招惹了一些达官贵人,他们上书诬陷于成龙年老昏聩,但康熙并不理睬,对于成龙信任和倚重依旧。在康熙的鼓励和支持下,于成龙也更加注意严以律己,清廉为政,两袖清风,他死后,几乎没有什么私人财产。康熙帝下令赐祭葬,亲自撰写祭文,称赞他自始至终保持着清廉作风,可做天下为官者的表率。以后,每逢康熙与其他官员谈话时,经常勉励他们以于成龙为榜样,清廉为官。
因为康熙的大力表彰,康熙年间的清官不断涌现。继于成龙之后,又出现了着名清官傅拉塔、张鹏翮、彭鹏等人,他们爱民如子,惩治贪官污吏,兴利除害,发展当地经济,为清朝政局的稳定做出了重大贡献。张鹏翮,字运青,湖北麻城人,籍贯属于四川遂宁。康熙九年的进士,曾任礼部郎中、江南苏州知府、山东兖州知府等职。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责令九卿举荐清官。张廷臣前后举荐七人,其中便包括当时的兖州知府张鹏翮。同年秋,康熙帝南巡,路过兖州,有意明察暗访,发现张鹏翮果然“居官甚善”,从此格外重用他。张鹏翮曾受命跟内大臣索额图等勘定俄罗斯界,与傅拉塔赴四川审理陕西巡抚布喀弹劾四川和陕西总督吴赫侵吞贫民籽粒银两案。案件办妥后,康熙对其他大臣说:“张鹏翮往陕西,朕留心察访,一介不取,天下廉吏无出其右者。”遂大力褒奖。
在表彰清官上,康熙帝可算是煞费苦心的,他令大臣们推荐,亲自到民间体访,以求发现清官。在官吏的任用上,康熙帝深知善待清廉之官的重要性,因此不仅口头上予以表扬,物质上予以奖励,并且在仕途上还不断提升,体现了一个封建帝王整饬吏治的良苦用心,实属可贵。
当然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他的大清江山。康熙表彰于成龙的确是用心良苦。据说于成龙老来办事确有昏聩的表现,康熙作为一代名君,不可能觉察不到,但是康熙为什么还要对于成龙褒奖有加?仅仅是康熙偏爱一个固执的白发老头?显然康熙是不会这么浅薄的。实际上康熙是另有所图。他要借助于成龙来向所有的大清官吏树立一个榜样:你们若能廉洁奉公,那么你们就能得到我的赏识。
在今日看来获得一个人的赏识是没什么了不起的回报。但是在封建时代,获得皇帝的赏识,这就完全不一样了,这意味着你身后就是仕途的畅通,再跟随官位的就是俸禄和名声的提高。康熙已经通过奖赏于成龙树立了这个榜样,但是这个榜样能否有效地影响整个官场,还需要榜样后面的承诺在每次都能兑现。
在康熙王朝,康熙随后又不断提拔傅拉塔、张鹏翮、彭鹏等人,这些作为清官的代表不断地得到康熙的回应规则的奖赏,这都在证明康熙的承诺是真实值得信赖的。于是康熙的承诺策略成功地影响了其他的官员,在康熙一朝,清官辈出,整个官场清廉之风盛行。
实施承诺策略先得明确承诺的内容,而最重要的是保证承诺是真实可信的。
义正辞严,有理有节
说到尊严问题,不只是在中国,在国际上也是这样。
在巴黎的某次联合国大会上,菲律宾着名外交家罗慕洛,与苏联代表团团长维辛斯基发生了激烈辨论。因为罗慕洛在发言中讥讽维辛斯基的建议是“开玩笑”,因此惹恼了维辛斯基,他特别轻蔑地对罗慕洛说:“你只不过是个小国家的小人罢了。”
罗慕洛确实是个矮个子,穿起鞋来也只有1.63米。可正是此位矮个子,做了很多高个子都无法企及,极具轰动效应的事情。
当时,他觉得自己的国格人格受到污辱,便决定同苏联外长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