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789500000017

第17章 山寨、水寨、山水寨(1)

1.2009,“山寨”泛滥

盘点2009年网上蹿红词汇,“山寨”肯定能算上一个,大约最先是山寨手机,后来又有各式各样以“山寨”命名的物品,直至“山寨百家讲坛”、“山寨新闻联播”、“山寨春晚”等0一上网往往会有山头林立和处处有山寨盘踞之感。

山寨本来是宋元以来通俗文艺作品之中的常见的文学意象,不知道哪位福至心灵用来包装仿冒制品了。据说它是“以极低的成本模仿主流品牌产品的外观或功能,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仿造性、快速化、平民化。主要表现形式为通过小作坊起步,快速模仿成名品牌,涉及手机、数码产品、游戏机等不同领域。这种文化的另一方面则是善打擦边球,经常行走在行业政策的边缘,引起争议”。其实这就是一种巧妙的盗版。如果公开说“盗版有理”,那是明目张胆地侵犯知识产权,不合法(中国法)。现在请出一位背后插着四面三角旗,挥舞着朴刀,在舞台上乱蹦乱跳的山大王,这个经济侵权的严肃问题一下子成了喜剧。山大王是干什么的,不是讲温良恭俭让的,山大王北方叫作“老抢(儿)”,就是打劫的;虽然娄阿鼠之徒,看不起他们,认为干这行的,“没一点技术含量”,天下无贼中的黎叔是多么藐视上火车打劫的“斧头帮”;但“老抢(儿)”眼中娄阿鼠之类也不过是鼠窃狗偷,不能上台盘的。

这在江湖上是有传统的。《水浒传》中石秀、杨雄等人上梁山时,诉说祝家庄对梁山的无礼,想博得梁山好汉的同情,不料涉及时迁偷鸡事,寨主晁盖大怒,喝叫“孩儿们将这两个与我斩讫报来”。为什么晁大哥很生气,作出如此过火的反应?因为时迁偷鸡,丢了梁山好汉爷的份(儿)。在梁山好汉看来打家劫舍、杀人放火才是英雄,偷鸡摸狗是下三烂的,英雄不为,这构成一种江湖的道德观。在传统中,许多江湖意识渗人主流社会,而且形成一种集体无意识,潜藏在国人心灵深处。再加上历来人们对“做大”的崇敬,因而对于哪怕是用不正当手段“做大”的,也有几分谅解。即使进了监狱,江洋大盗也坐首席,小偷小摸,就得挨着尿桶睡去。而山寨好汉的明火执仗,则多赞誉(前提是受灾蒙难的不是自己),北方称劫盗为“老抢(儿)”,在那个“儿化音”中就包含着谅解。那些占山为王者,任世间有千万条法律规则,老子我行我素,不管你那一套,敢“拉硬弓”的强势人物,则能得到许多无权人士的艳羡甚至模仿。山寨产品打劫的是名牌产品的大老板,虽然违法’甚至也在侵犯着消费者的权益,但有些底层人士也愿意在站在一旁,以为笑乐说山寨道路可以振兴经济,甚至说是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纯粹是无稽之谈,但确实能够激起一些迫切希求“变泰发迹”的人士的模仿,使一些无良资本家一夜暴富受害最大的往往是一旁看笑话的底层人士。

2.山寨溯源

现代人知道“山寨”这个词大多是由于通俗文艺和《水浒传》。传统戏中写杨宗保招亲的穆柯寨就是山寨;《盗御马》开场时窦尔敦唱的“河间府为寨主坐地分赃(解放后改为‘除暴安良’)”,有寨主,自然就有山寨;梁山泊更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山寨。在这些作品的熏陶下,没出过城的北京人也知道了山寨就是盗匪盘踞的龙潭虎穴。

寨或作砦,两者音同、义同。说文》没有收“寨”和“砦”。

“寨”字首见于南朝顾野王编纂的!玉篇》木字部。解释为“军宿处”。意为军队驻扎的地方。其实,汉代刘向的!新序》中就有了“寨”字,有“蒙恬为秦侵胡,以河为境,累石为城,积木为寨,匈奴不敢饮马北河”的句子。可见秦代巳经把用木头堆积成的军事防御工事称作“寨”了。可是作为命名一种可以安全驻军、可以防守自保、又可以主动出击的较有规模的军事堡垒的“山寨”是在晚唐五代时期才出现的。旧唐书?黄巢传》“时京畿百姓皆砦于山谷,累年废耕耘,贼坐空城,赋输无人,谷食腾涌,米斗三十千。官军皆执山砦百姓,鬻于贼为食,人获数十万。朝士皆往来同、华,或以卖饼为业,因奔于河中”。写黄巢攻陷首都长安之后,老百姓跑到山谷中筑寨避难;由于战乱缺粮,官军把避难山寨的老百姓抓来当作粮食卖给黄巢部队。旧五代史中多次提到山寨,从中可见“玉山寨”、“紫金山寨”、“长山寨”、“青山寨”、“狼山寨”等记载。那时战乱频仍,官匪无别,人们想自保,不仅要有武装,还要建筑坚实的堡垒,这样,山寨多了起来,并见于史书记载。当然,不是晚唐以前没有类似于山寨的军事设施,而是这种进能攻、退能守的军事堡垒不称为山寨,大者叫堡,小者叫坞。堡坞大约与福建、广东的土楼类似。

唐末不仅有了“山寨”,而且还有“水寨”,藩镇割据,河北的割据势力就有“水寨营”编制,五代时的后晋也有“军士千余人在堤间治水寨”的记载。有一千多个士卒在大堤傍建造水寨,可见这个水寨的规模还很庞大。

3.遍地山寨的宋代

石敬瑭向契丹割让了燕云十六州,使得北方中原无险可守,任由以游牧为生的少数民族铁骑驰骋。北宋建立之后,就与辽国处于尖锐的对立之中。河北东西两路(现在的河北中部南部、天津南部)就是前线,然而这里是一马平川,完全暴露在敌人武力威吓之下,骑兵可以长驱直人'此时,光是靠城墙巳经不能保障人民的安全了,北宋仁宗时的宰相文彦博在一封奏折中向皇帝说河北靠近边境的百姓,辽兵一来,就往山寨跑,相信山寨的保护能力,而不是城池。因此,自北宋中叶以来,朝廷对建置山寨特别重视。

“宋会要辑稿”的“方域”一类中收录大量有关山寨的资料。

从中可以看到,自从宋真宗大中祥符之后,就有在边地建山寨的记载。以熙宁、元丰以后为多,北宋最多的是元符、崇宁、政和等年间。但大量的不是在宋辽边界,这可能与辽国的日渐衰落丧失了对宋的威胁力有关。此时宋统治者的注意力转向了现今的陕西西北、甘肃东北、宁夏北部,因为西夏在边境上的侵扰活动日益加剧。在今天的两湖、两广、四川等与西南少数民族接壤的地区建造了许多山寨水寨,目的当然是防备外来的骚扰。对于地方建寨积极的,朝廷予以表扬、“赏功”;对于官员还要提职甚至快速升职,可见朝廷对于建寨是很重视的。支持建造山寨成为宋代统治者防御外来侵略的一个传统思路。在北宋编纂的!武经总要对于山寨的分布和一些山寨的形制也有详细的记述。

4.南宋“水浒”故事中山水寨

北宋、南宋之间就是宋江集团故事产生的时代了。水浒传》中所描写的梁山泊就是典型的“山水寨”。梁山泊是“水浒”

故事的主要发生地,也是宋江集团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其实,按照地理实际来说,梁山泊没有多少“山”,现今水退了才有3,2平方公里的小山包子,宋代黄河决溃,曾有过八百里的水面,那时的“梁山”只是浩渺湖水中的青螺一点而巳,根本无法驻扎成千上万的队伍;梁山泊在宋代之所以能成为“盗薮”,主要还在于“泊”。这是实际情况,但作为文学形象的梁山泊山水寨确是气势恢弘、名震四方的,所以宋江才可以那样狂气地说“借得山东烟水寨,来买凤城春色”。然而这个形象是逐渐形成的。

原始的“水浒”故事产生于南宋,这个故事整体巳经不传于世,但从!大宋宣和遗事!宋江三十六赞和明代吴从先!小窗自纪?读水浒传中可以约略看到一些南宋“水浒”故事的影子,当然也可以看到山寨、水寨和山水寨的影子。

“遗事”中巳经出现了杨志“卖刀杀人”的故事,他因之被发配;杨志的结义兄弟孙立与李进义(后来演化为卢俊义)等十人在半路(黄河岸边)杀了“送防军人”,救了孙立以后“同往太行山落草为寇去也”。“遗事”也有了智取生辰纲的故事(但押送生辰纲的不是杨志,而是“马县尉”),晁盖等人作案之后,虽被发现,但得到宋江的密通消息,“晁盖八个,劫了蔡太师生日礼物,不是寻常小可公事,不免邀约杨志等十二人,共有二十个,结为兄弟,前往太行山梁山泊去落草为寇”。虽然也说“梁山泊”,但却把它搬到太行山上。这两处虽然都没有提“山寨”二字,但既“落草”,必有山寨。作者心目中宋江等人是有个山寨作为根据地的,因为他设想的宋江集团不仅仅是中原一带纵横驰突的三十六人(或“骑”),而是一个由成千上万人组成的极有战斗力量的武装群体。九天玄女赐给宋江“天书”,天书上写的是“付天罡院三十六员猛将,使呼保义宋江为帅,广行忠义,殄灭奸邪”。宋江是“帥”,其他三十五人为“猛将”,这就表明在将帅之下还应有一大批喽罗。帅、将、喽罗不可能没有依托,不管他们是在太行山也好,或在梁山泊也好,既然进山“做落草强人”,就必然要有个寨子以安顿他们。“天书”中还说明三十六天罡在山寨聚义是上应星象的,是有光明前途的,因此自然而然,山寨便成为梁山好汉追求的人生理想所在。

大宋京东西路那座梁山没有什么“山”,可是宋人写到梁山山寨就不免想到形势险要且与南宋小朝廷关系密切的太行山(这里充斥着反金拥宋“忠义人”);写到梁山泊水寨,虽然有八百里广阔水面可驰骋想象,但这里巳经被金人侵占多年,离宋人的实际生活越来越远,因此,写水泊、水寨就不免把眼光投向南宋北部边界淮南。这里在两宋时期是川泽之国,河湖港汊,纵横交错,水寨遍地。明隆万时期吴从先的!小窗自纪》所提到的《水浒传》就把宋江集团故事的发生地设计在淮南。

同类推荐
  • 站在山谷与你对话

    站在山谷与你对话

    悠扬的排箫仿佛在云空中吹响,引得一群群雪白的鸽子飞向远方。圣巴巴拉广场上,一个孩子正目送天边的鸟影渐渐消失,然后,他低下头来,寻找那一枚意念中的金币。瑞恰神父曾经说过:“只有在广场上拾到那枚金币的人,上帝才肯重新铸造他的灵魂。”一时间,大家都去广场上寻觅,然而,他们最终都垂头丧气地回家了。这孩子是镇上的孤儿,托身在教堂的阴影里,每天除了敲钟,就去圣巴巴拉广场上游荡,他的执著最终成为了镇上的笑谈。
  • 呼唤清风

    呼唤清风

    《呼唤清风》尤以为“清风”呐喊的篇什多些,故而作者许咨新把书名取为《呼唤清风》,也表达了本书的倾情关注,寄托了笔者的真诚愿望。全书分为三辑,共99篇。“清风篇”,以反腐倡廉为主题,劲吹清正廉洁之风的杂文、时评。“随想篇”,多为贴近社会、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有感而发、不妨一说的杂谈、随感。“拾贝篇”,则为杂文、随笔、散文及数篇初涉文学的萌芽之作。
  • 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杂剧第二

    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杂剧第二

    元曲又称夹心。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有时专指杂剧。杂剧,宋代以滑稽搞笑为特点的一种表演形式。元代发展成戏曲形式,每本以四折为主,在开头或折间另加楔子。每折用同宫调同韵的北曲套曲和宾白组成。如关汉卿的《窦娥冤》等。流行于大都(今北京)一带。明清两代也有杂剧,但每本不限四折。散曲,盛行于元、明、清三代的没有宾白的曲子形式。内容以抒情为主,有小令和散套两种。
  • 当代散文鉴赏(中国经典名作鉴赏)

    当代散文鉴赏(中国经典名作鉴赏)

    散文既无诗歌的音乐节奏,也无小说的故事情节,更无戏剧激烈的性格冲突,总之,从形式到内容,散文的确好像是显得太平常了一点。然而,人们忘情地读诗、读小说,看戏剧……也一样忘情地鉴赏散文!散文的魅力究竟在何处呢?我们又该沿着怎样的路径去寻幽访胜呢?不妨随着编者的脚步,来学习欣赏散文吧,本书收录了多篇当代散文,并且由专家、名家为你解析、引导你鉴赏每一篇散文。这些散文的作者有:巴金、王蒙、刘白羽、张抗抗、老舍、余光中、刘心武、秦牧等等等等。
  • 感动中国的名家散文·世象新语

    感动中国的名家散文·世象新语

    收录了多位名家的散文佳作。通过他们的笔触,我们仿佛可以看到一个万花筒般的世界,凡间琐事,无不包含其中:民之生存不可缺少的“面包和盐”;你我终生寻找的“吻颈之交”;世人永不厌倦的话题“男人眼中的女人”……一如将油盐酱醋,苦辣酸甜搅在一起,五味杂陈,细品之后才发现,原来这就是生活的滋味。
热门推荐
  • 隐魔道

    隐魔道

    正亦邪,邪亦正,正邪之间隐魔道。请大家多多支持新书。
  • 夏之虫不语冬之冰

    夏之虫不语冬之冰

    这本书主要讲了三对恋人六个人的校园青春的故事。(当然其中会有一些是来抢主角,但忽略不计。)等待,花心,专情,.....都在书中可以找到。第一对恋人之中的女生平平凡凡,很老实本分,却不聪颖,家庭条件不好。而男生习惯了向吕子乔那样花心,然而等他反应过来,她才是他一生最重要的人的时候却已为时过晚。
  • 异界之进化神王

    异界之进化神王

    修炼分为八大境界,九重天,修炼极致,便能篡改规则,谱写法则!明海初入异界,一步步登上异界巅峰。
  • 勋鹿逝去:你问我来自那里,情

    勋鹿逝去:你问我来自那里,情

    “鹿晗你想死啊?吴总让你抬头你……”“我再说一遍,给老子抬起头来。”吴世勋拿出枪,对准跪着的经理腿上就是一枪鲜红的鲜血顺流而下。
  • 冤家斗:盛世萌妻

    冤家斗:盛世萌妻

    前世作为在厨房洗碗的女工,她励志成为女厨师,但是……她连铁锅都颠不起来;魂穿异世她成为一名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小姐,可是……她发现每个人都带着目的来跟她接触;她怒了,她只想安静的把厨师的梦想给发扬下去,于是……她想了一个办法:“帅哥,我们演出戏如何?”池玉瑶笑的一脸谄媚。“你想干嘛?”他紧紧护住胸前那一点点春光。“你……娶我吧,娶我吧,娶我吧。”池玉瑶在跳脚。“……你疯了,再见。”他黑线,转身翻墙而去。“喂,帅哥,你别走,我们就是当假夫妻,不干羞羞的事情,你别走!!”咚……”第一次他翻墙摔了,这女人真、开放。【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GAME

    GAME

    命运的罗盘始终不停的转动,将灵魂出卖给谁也是难以抉择的难题。在这场权力与欲望的游戏里,谁输谁赢,皆无定数。我爱你,所以我要毁灭你;我爱你,所以情愿被你玩弄。践踏我的尊严,从我身上踏过都可以。当你选择继续前行,就不要看身下的骸骨有多少,请原谅我,无法陪你走到天光。
  • 遇狼星

    遇狼星

    一遇天狼误终生,忘穿旧年又重天。【全新玄幻】【无限重生】遇她那天,天狼星遥悬瀚海星辰,与她同辉。一步步,一句句夙念涌在那夜星空。本该魔族长子的他,是唯一铸魔希望。原来动错了不该动的心,爱错了不该爱的人。莫名的重逢,为情铸天命,阻魔意,即便错,也甘愿一错再错,国内第一虐心玄幻小说,重磅袭来,不容错过。
  • 紫剑青雷

    紫剑青雷

    无尽的雷光,从世界之外劈来。整个大陆破碎成两个独立的部分。此后无穷的岁月中,妖兽与人族,各执世界的一端。而在连接两个世界碎片的空间通道中,唯有无尽的战斗和悲歌。时光茬苒,已过十万年。当今之世,又再次到了雷光漫天的轮回之时。此间,唯有剑与火,方能在追求长生的路上,为柳白保留心中的温情。
  • 朝外奇谭

    朝外奇谭

    朝鹭只想与这一群伙伴快乐地工作。关于爱情,她从不寄望于办公室,可是却出乎意料地步步深陷而不能自拔……他如此光芒万丈,她又怎敢怠慢命运的馈赠……爱情来了,心就跟着走了。爱情从来没有预想中的样子,就像离别它总是突然而然……
  • 永不消逝的城池

    永不消逝的城池

    本书收录虹玲从一名文学爱好者到成为一名作家的相应作品,可从中看出一名作家的成长心理路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