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823600000019

第19章 共同采取适当的教养方法(1)

在轻松愉快中实施教养

教养子女也可以轻松地进行

父母严厉地教训子女,是一种没有效果的教养方式。有人说这样做是不得已的,因为轻松地指点对子女已经失去了作用。我们则认为,教养子女最好不要走到这种地步,以免影响亲情。比较合适的方式是一开始就采取轻松愉快的角色扮演方式,使子女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

可以利用子女在场的机会,父母合作演出一出短剧,让子女以观众的心情来感受,从而获得一定的教训。前提条件则是父母立即觉悟“只有在卧室里面,才是夫妻”的道理,离开卧室,便是孩子的父母,必须妥善扮演父母的角色。随时做好准备工作,要在孩子面前,通过角色扮演提供一些信息。

譬如利用全家团聚用餐的机会,父亲向母亲说明外界所发生的事情。表面上是说给妈妈听,实际的用意却在教育子女。母亲当然心知肚明,装得很有趣味,和父亲一唱一和,把父亲所叙述的事情转变为教育子女的题材。通过影射、转移和暗示的方式,使子女乐于听闻,也不致由于情绪不安而产生抗拒的心理,进而在不知不觉中吸取了教训。如果子女有疑问,由于不是当事人,也比较方便提出来。这种家人共同参与的教养方式所产生的效果更为良好。

兹举一例:

父亲晚上回家时,故意当着孩子的面说:“今天有一个孩子,被坏人拐走了。我特意早一点回家,看到小青,心里好高兴。”母亲接着说:“小青很乖,一放学就回家。最近这种拐骗小孩的坏人很多,实在太可恶了。”说到这里,便暂时停下来,各忙各的,这才显得逼真、没有破绽。若是一直扮演下去,孩子就会产生怀疑,认为父母有意灌输某些道理,孩子反而听不进去。父母不必存心欺骗子女,而应该顺应子女的心理变化,使教养的功能有效地发挥。尊重子女的感受,也是父母应有的修养。尊重而非欺骗,二者应该明辨。

晚餐时候,全家人团聚在一起。又是一天学习和工作告一段落、暂时松懈的时刻,将这一时刻拿来充当教养的平台,实在十分适当。但是,一定要心平气和,避免污秽、血腥和暴力,以免影响用餐的气氛,反而不利于消化。

妈妈的第一筷,不是挑瘦肉,也不是夹青菜,而是扒一口饭。这样以身作则,如果子女一时没有察觉,也不懂得模仿,这时候最好不要由妈妈亲自来解说,以免卖瓜的说瓜甜,有自我标榜的嫌疑,也是不良的示范。爸爸应该抓住机会,向妈妈说:“你这种好习惯,我一直想学,可惜到现在,还常常忘记。”妈妈回答:“这是小时候,爸爸教我的。”然后向子女说明:“外公说他从小养成这种习惯,一生得到很多好处。我养成这种习惯以后,也很少和人家起冲突。”父母没有一句教训子女的话,子女自然不致紧张,不致急于防御或抵抗,晚饭照吃,教养顺利进行。父母越有默契,效果越好。

于是,妈妈问爸爸:“刚才你回家说些什么?那时我正在忙,没有听清楚。”爸爸说:“有一个小孩子,太相信人家的话,很快就被骗走了。”妈妈说:“难道不应该相信人家吗?”爸爸说:“不是相信不相信的问题,而是怎样相信才不会受害的问题。”妈妈说:“有相信有不相信,那要怎么办?”父母一来一往,孩子多半听得很起劲。越不去惊动他们,越有功效。

爸爸说:“妈妈的红烧肉烧得真好,我吃过那么多馆子,还没有比得过妈妈的。”妈妈回答:“那是因为嘴巴吃习惯了,喜欢这种味道,哪里是我做得比厨子好?”爸爸说:“山珍海味只能偶尔吃吃,吃多了一定会腻,只有家里的家常菜,始终很合胃口,好吃!”

孩子开口了:“刚才爸爸说相信又不相信,说什么呀?”妈妈赶紧帮。

爸爸说:“完全相信人家的话,很容易上当;完全不相信人家的话,自己很苦恼,不知道要怎么办?”妈妈接着说:“对呀,有一次我接到一个电话,说爸爸被汽车撞到了,在医院急救。我不相信,又怕万一是真的,所以直接打电话到医院查询,根本没有这回事。我不放心,又打电话到公司去问,他们告诉我你正在开会,我很庆幸没有被骗。”爸爸说:“现在的骗子,花样很多。不是说人家被车子撞了,就是说得了急病,目的都是骗钱。”然后很自然地问儿子:“如果有一天,有人告诉你,‘你父母有急事,要我赶快接你回家。’你怎么办?”儿子说:“我会说好,然后跑到老师办公室,要老师打电话问爸爸、妈妈有没有这回事。”

有这么完整的训练,还怕子女会轻易受骗上当吗?这种轻松愉快的教学方法,比一本正经地教训,反复不断地告诫,列出一些规则要子女背诵,要有效得多。

通过父母轻松的对话,子女可以学得很多学校里学不到却在生活上非常有用的东西。父母一唱一和,子女听得入耳,也学得迅速,既没有压力,又不必考试。

子女如果加入讨论,那收效就更为显着。只是最好出于自愿,不要带有强制性,以免子女担心害怕,反而视用餐为畏途,那就适得其反了。

我们说“父母只有在卧室里才是夫妻”,意思是“离开了卧室,父母最好扮演老师的角色”,因为“家庭是子女最好的教室”,而“用餐是上课的最佳时刻”。

偏偏现代父母,用餐时不是打开收音机,便是收看电视节目。既破坏神经,又伤害肠胃,把全家人快乐学习的大好时光,全都浪费掉了,实在很可惜。

但是,需要严厉的时候,父母也不能不严厉。我们建议,平日尊重子女,一旦严厉时,板起脸来,甚至体罚子女,子女才会觉得父母是真心关心自己,否则为什么会生气到这种地步?平时温和可亲,必要时十分严厉,子女才能体会“打是疼,骂是爱”的道理。当幼小的女儿能够说出“小兰天黑了还不回家,她妈妈也不骂她,我知道她妈妈一定不爱她”的话时,就已经能够体会父母对子女的感情,发觉自己的妈妈比小兰的妈妈更爱子女。

父母两人,也不要同时严厉,使子女觉得无路可走。严厉的角色,尽可能让父亲来扮演。父亲严厉责骂子女,妈妈先不说话,看看子女的反应如何。若是承认错误,就告诉他向父亲说出自己的错误,并且要表示改过。再向爸爸说:“孩子那么孝顺,不希望你生气。我知道你生气是为了孩子好,现在他明白了,要改过,你就不要再生气了!”父亲说:“他要改过,我当然不生气。我只是想起我的父亲,在我小的时候,也常常为我做错事而生气,到现在我还觉得很对不起父亲,很不孝。”

父母应抓住机会,刚柔配合。因为孩子在身边的日子实在不多,如果不能随时注意教养,很快就要入学;长大以后,想教也没有机会,所以必须妥为把握。

若是子女不服,面有怨色,母亲就要从旁开导,不能说:“不要惹爸爸生气,赶快去道歉!”这样会养成子女表面敷衍、圆滑应付的不良习惯。子女的感受是“这么晚了,大家都想睡觉。妈妈不希望我再熬下去,所以要我不管心里服不服气,也不管爸爸所说的有没有道理,赶快去道歉,让爸爸不再生气,大家都好睡觉”。这种心不甘情不愿的道歉,不过是形式,毫无实质意义。中国人的事情不能够道歉了事,必须有实际行动来证明,才能够真正相信其有悔过的心。

重视子女的自尊心和自我观念

有些父母,对子女过分严厉,悔过也不行,错就是错,一定要受罚。父母不是法官,也不是警察,何况法官和警察,也不可能完全不顾情理。父母所扮演的角色,并没有法官、警察、小丑、挑战者、谋害者这些成分。因为这对子女没有好处,所以不需要。

对子女嬉皮笑脸,一副小丑的样子,子女学习到这种方式,反过来对父母嬉皮笑脸,请问,要如何处置?那时候再加以禁止和斥责,自己又何必做坏榜样?

大人之间,偶尔使用冷嘲热讽的方式,甚至恶言辱骂,有时候还可以收到使对方知过必改的好处。如果用这一套方法来对待自己的子女,情形就大不相同。嘲讽就像一把利刃,直刺子女的心坎深处,不但使其痛苦难堪,而且自尊心也会受伤至极。和孩子游戏,凭着自己多年苦练的实力,当然胜过孩子。于是满口笨蛋、傻瓜、蠢牛,弄得孩子一点兴趣都没有,宁可枯坐在旁,也不愿意参与,甚至有时玩得高兴,看见父母出现,

更糟糕的是,孩子的自我观念正在塑造阶段,由于相信父母,就会对父母的评语十分在意。父母说他蠢,他便以为自己真的很蠢,要不然,父母怎么会这样说呢?叫他傻瓜,他就真的变成了傻瓜。这种自我实现,并不是父母所希望的,偏偏十分灵验,最好小心加以避免。

恐吓胁迫,是神父母或鬼父母的专利。人父母知道这样做对孩子的心理发展,会产生不良的影响,所以尽量不利用恐吓的手段来胁迫子女。但是,怒气冲天的时候,也不免说出类似“再不听话,我就把你送给别人”、“你敢这样对我,看我不把你打死”或者“好啊,你竟然顶嘴,我禀告上天,让你这个不孝子嘴巴烂掉、舌头断掉”等话,父母心里也许只是想吓吓孩子,却不料幼小的孩子,却信以为真,引起很大的不安。每当有陌生人出现,就担心害怕,是不是要把自己送给这个人?嘴巴一有疼痛的感觉,也会怀疑,是不是上天真的在施行惩罚?伸一伸舌头,看看还在不在?有没有断掉?父母的恐吓,不过是一时的气话,孩子幼小的心灵却饱受折磨。孩子稍稍长大,发现父母这些话根本不会发生作用,就会变本加厉,把父母的话完全不当一回事,对父母实在非常不利。

子女犯错时,父母最好回想一下,自己小时候是不是也常常如此,再想想幼稚和成熟的区别,即在立即反应前先想一下,想好才做出反应。当场指责,难免火气大,脸色难看,语气也不会好。而且孩子情绪正紧张,不免恼羞成怒,不是强词夺理,便是死不认错。不如稍待一会儿,等大家冷静下来,再用事实来加以剖析,告诉孩子到底错在何处,有什么补救的办法,以后怎样避免类似的情况发生。这样应该更有助于子女改过向善。

子女长大以后,父母最好将心比心,如果看出子女在做错事,内心已经有所醒悟,知道自己做错了,就采取暂时不响应的态度,把时间留出来,好让子女自己去补救,父母再从旁协助他、鼓励他,减轻他的不安。若是子女还不知错,为了顾及他的面子,可以利用夜晚写一封信,告诉他错在哪里,应该如何改进。并且告诉他,自己年轻时也曾犯过类似的错误,由于父母的指点,很快就改过来了。相信以他的聪明和能力,一定能够知过能改,而且以后不再违犯。把这封信放在孩子的抽屉里或者枕头底下,让孩子自己反省,肯定相当有效。

我们建议,父母在应该管的时候一定要管,而且要态度一致,立场坚定。也不能不严厉,有时严厉才有效果。但是不应该管的时候,就不要轻易干涉孩子,使其不能自由自在,这样孩子反而会随时产生不安的感觉。

至于什么时候该管,什么时候不该管,我们尊重父母的抉择。因为牵涉到人生观和价值观所造成的家风,不容外人来置评。我们只是建议,站在不管的立场来管,称为不管之管,这才是最好的教养方法,也就是持经达权的有效运用。凡事先想不管好不好,如果不管很好,甚至不管才好,何必要管?放手让子女自由去摸索、发展,父母作为旁观者、欣赏者,扮演良好的观众,子女一定很受鼓舞而加倍用心。若是不管不行,不管会糟糕,这时候就要冷静思虑,应该怎样管,才能恰到好处?

不要认定自己的子女是天才

孩子的资质才是应该管或不应该管的关键。埋没天才,固然是家庭的损失,也是子女的不幸。但是若子女不是天才,却要硬把他当做天才来看待,同样是家庭的伤害、子女的不幸。“天才儿童”是教育家非常不喜欢使用的名词,却成为父母最乐于听到的赞美。智商在120到139之间的人,通常被视为天才;140以上,则称为特殊天才;160以上,那就是神童。不过,也有其他几种说法,并不一致。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为天才学生做出一些描绘:好奇、语汇丰富、进取、害羞、爱读书、厌烦学校、难与同学交往、超幽默感、多方面的兴趣、富于钻研精神、字体潦草、不善于收拾、有人缘、有韵律感、立志得早、很早就了解社会百态、能自律、好收集、爱创新、在某方面或多方面有专长、有恒心、固执、不是反教条就是强烈遵奉者、常常被人高估。不知道贵府的子女,是不是如此?

就算是,也请不要高兴得太早,因为天才子女,实在很不容易教养。何况1972年着名的马兰报告(Marland Report)发现,许多“小时了了”的天才儿童,长大以后,却令人失望。天才儿童的求学过程并不一定顺利,被学校勒令退学的比例相当高。更可怕的是,自杀率也很高。主要的原因是父母不断地提醒他是天才,不能够和其他孩子一样。对他来说,读书最重要,其他都不要紧。弄得孩子天天读书,却完全不知道如何生活;自己觉得责任重大,却不明白怎样做才算合理。特别是原本不是天才硬是被迫孩子的成长过程是变动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些不同的变化。父母教养子女,最好制订长远的计划,依照年龄和阶段的不同给予不同的教养。

一般而言,零到三岁是一个阶段,三到六岁又是一个阶段,进入小学,当然又不相同。不过零到十二岁,可以看成重视生活教育的阶段,学业功课并不很重要。初中阶段,可以说是最为棘手的时期,稍微不小心,很容易发生偏差。这时期的教养最好是知识及生活并重,并且特别注意子女交友的状况,以确保正常。高中阶段,要逐渐放手,让孩子自立,打好大学阶段离家独立的基础。考入大学以后,要鼓励孩子关心社会、国家,将来成为有用的人。成人以后,父母可以用朋友的态度来对待子女,子女却应该谨守本分,把双亲当做父母来尊重,并且随时恪尽孝道。我们在下面第七章到第十章,将分别说明各个阶段的教养重点,以供参考。

六到十一岁的孩子心性单纯活泼,十二岁时生理和心理急速变化。智慧发展到十五岁左右就会停止,最好把握时间多背诵圣贤经典。德育、体育、群育、美育都重要,不要太在意智育,有学无德有何用!

哲学家福禄贝尔(Froebel)提出“同孩子一起生活”的主张,这成为子女小学毕业以前父母的最好教养方式。人和一般动物相同,都是自然的产物。但是,又和一般动物不同,因为我们提早离开娘胎,生下来仍然难以独立,必须有人照顾才能够顺利生存下来。

婴儿刚出生时,完全缺乏自己求生存的能力,尿布湿了、肚子饿了,都无法自理。这时候照顾婴儿的人就成为婴儿的外在世界。若是照顾得很好,能够满足婴儿的需求,婴儿就会对外在世界产生信心和安全感。

同类推荐
  • 父母新知: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

    父母新知: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

    孩子的素质教育,一刻不能放松!著名教育大家陶行知语:“要理解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让他们自由飞翔!
  • 健康孕产100分

    健康孕产100分

    本书坚持以人为本,以简单、轻松的风格,打造适合准父母们阅读的模式,传播人性化、通俗化、科学化的孕产育百科知识。让初为人母、初为人父的夫妻们少一分担心,多一分安心;少一分忧心,多一分开心!
  • 长大成人培养女孩气质

    长大成人培养女孩气质

    本书是一本励志类通俗读物。给家长提供很多非常实用的建议,让你通过自己的点滴努力,帮助孩子校正成长的方向,发挥独特的潜质,轻松地步入杰出青年的行列。
  • 读懂你的孩子——素质培养必读

    读懂你的孩子——素质培养必读

    本书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进行理论武装,即做点科普宣传。因为做家长的要想读懂、读解自己孩子的内心世界,必须要对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年龄特点有个大概了解,以帮助对第二部分问题的分析加深理解。第二部分:分低、中、高三个年段,就家教中碰到的具体问题,加以分析、解答。第三部分:为了使孩子得到身心全面发展,特请儿童医疗主任医师和营养专家对儿童常见疾病的预防和合理膳食营养,减少“小胖墩”和“豆芽菜”,做了科学分析和建议,供家长参考。本书结构完整,分级论述,切合家教实际,通俗易懂,易于操作,可做家教的参谋读一读。本书亦可供广大中、小学教师参考。
  • 从“放牛娃”到宋氏家族的奠基人

    从“放牛娃”到宋氏家族的奠基人

    《从"放牛娃"到宋氏家族的奠基人:宋耀如现代教育理念研究》以烜赫一时的宋氏家族的缔造者宋耀如的教育理念为核心,探讨美国“斯巴达——基督教”精神对他的影响;探讨宋耀如倪珪贞自觉的有计划的细致入微的家庭式教育;探讨家族式教育对一个民族,对中国近现代史,甚至是对当今社会的影响。
热门推荐
  • 读者精品——青春·情感卷

    读者精品——青春·情感卷

    风靡全球的真情故事,感动一生的纯美阅读;润泽心灵的饕餮盛宴,惠泽精英的成功启示;突破困局的导航明灯,缔造成功的内在密码。最纯美动人的励志佳作,无可替代的生花妙笔,展现励志美文顶尖力量,最憾动心灵的饕餮盛宴,最荡气回肠的励志大餐,最酣畅淋漓的悦读。一则则故事,催人奋进,帮你梳理纷乱的思绪,找到人生幸福的密码;一篇篇美文,怡人性情,为心灵注入勇气和力量,带给你爱和希望。一部相伴一生的心灵圣经,一掬滋润心灵的智慧甘霖,在阅读中收获真知与感动,在品味中得到启迪到智慧。
  • 爆笑宠妃

    爆笑宠妃

    一朝穿越,她竟成了懦弱无能的五小姐?好吧穿了就穿了,谁知遇上妖孽美男冷逸轩。宫宴上,一道圣旨,她不得不嫁给举国皆知的冷面王爷。“俗话说得好: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既然你逼婚,那我就逃婚。”妖孽宠妃苏晓晓策马江湖,惹下一片风流债。“谁让本小姐天生自丽难自弃呢?”敬请收看《爆笑宠妃》
  • 孩子的青春你懂吗?

    孩子的青春你懂吗?

    本书共分为五章,分别从青春期青少年生理心理的发展、如何构建充满爱的家庭环境、如何打造美丽的校园生活、如何构建健康的性心理发展及如何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等几个角度着笔,详细分析了青春期青少年特有的一些心理困惑和问题,以及每个问题的心理根源。针对这些问题与困惑,作者主要从青少年心理问题成因及心理问题解决两个方面来阐述,并着重讲解了成人应该如何面对青少年的各种问题及进行有效沟通的技巧等。
  • 废材逆天:妖娆鬼妃太腹黑

    废材逆天:妖娆鬼妃太腹黑

    她是宗门小魔头,穿越异世。竟然变成了一只鬼从此她开始了艰辛的重生之旅集材料,战恶鬼,好不艰辛!某日鬼帝亲临,竟好心的帮她重生!搞什么?没等她做出反应,她已进入一具肉身。鬼帝将她压在身下,耳畔轻言:造包子!
  • 花落成殇:摄政王的野蛮俏王妃

    花落成殇:摄政王的野蛮俏王妃

    陌阑珊,她是特工组织的首席医师,亦是黑夜中的特工王者!一朝为情所困,被深爱之人所害,含恨而死...没想到,闭眼再睁眼,竟是陌生的褚恒王朝,前有恶毒后母疯狂追杀,后有赖皮王爷穷追猛赶!且看女主如何一一化解!
  • 地精也疯狂

    地精也疯狂

    魔兽?顶得住魔武火箭炮不魔法?哥有魔法偏移器武技?哥有无敌腰带巨龙?缩小了再屠哥玩的就是技术流,没有地精科技解决不了的东西!当然!除了借钱以外!且看九宫山石胎道士炼丹时遭丹劫入体,肉体粉碎真空后降临异界,为恢复地精昔日的荣光而书写壮丽的诗篇!
  • 魂武界

    魂武界

    我在寻找,寻找传说中一种叫爰的东西。在寻找,寻找活着的真谛。八星耀世,九龙玉佩,墨玉麒麟,碧玉神象再现魂武。三神为基,八星做塔,只为一世浮华残夙处男作【魂武界】注:本书慢热,要坚持看哦。
  • 误入温柔陷阱

    误入温柔陷阱

    失恋的她,误打误撞进了他的房子,交了二千元钱的租钱与他‘同居’,闯入了他的生活,打乱了他的计划与步调。原来一切都是他设计的温柔陷阱和报复游戏。他一步一步将她引入自己的天罗地网,让她成为恩怨的附属品。当一切化为云烟,他才赫然发现,他步步经营的情网也网住了自己的心。
  • 天行八荒

    天行八荒

    三皇不存,五帝不在,人族气运低迷。有天外神物降临东洲,天地法则大改,有修仙传承现世,开启修仙纪元。人乃万物之灵,经由秘法可开启灵窍,可踏上修炼之路,修炼分仙凡,凡境为五转,仙境为道无-道一-道宗-道皇-道帝-道君-道圣-道尊。各大世家纷纷建立修炼力量,家族、门派林立,争夺修炼资源。少年秦政,修玄、练武、悟道,纵横八荒!
  • 往日的情书

    往日的情书

    《往日的情书》可说是一部真情实录,其中收录了叶辛和当年的恋人王淑君从萌生初恋到进入热恋及两地相思期间的所有通信。时间跨度是从1969年的12月至1973年的5月。知识青年上山下乡30周年时,出版社酝酿出版一套《老三届著名作家回忆录》。当时由于叶辛参与主持上海作协日常工作,天天上班,挤不出时间撰写大块的回忆文章。出版社复印了叶辛夫妇这段时间的通信,除了一些辨认不清的字句,几乎是原封原样编撰了这本书,当年印刷了一万五千册销售一空。这一次收进文集,仅在体例上做了调整,所有文字仍按复印信件出版。虽是年轻恋人的通信,可在字里行间,仍能读出知青生活里男女情人间的相思和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