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827300000035

第35章 曾国藩官场成功的揉权大法(6)

于是,他打算自己率部北援,“拜表即行”。但是,这段时间常到他营中晤谈的张芾却力加劝阻,说:“专为统兵大臣则可拜表人卫,兼为两江总督,则有守土之责,又值皖南败坏之际,未可弃此而他行。”曾国藩听了,认为“其言有至理”。但是他又不愿遵令派鲍超北上,使这位“骁勇之将”成为胜保部下的一员,因此,他在九月初六日(10月19日)的复奏中说:鲍超部自徽州至京,“五千余里,步队趱程,须三个月乃可赶到,而逆夷去都城仅数十里,”“殊恐缓不济急,”又说,鲍超“究非致远之才,兵勇未必乐从,邻饷尤难应手”,把一道‘圣旨”挡回去了。然而,这位“抱道君子”,对待“勤王”这样的封建主义的大是大非,终究不敢等闲视之。他在给弟弟国荃的信中振振有词地说了一大篇:“分兵北援以应诏,此乃臣子必尽之分。吾辈所以忝窃虚名,为众所附者,全凭‘忠义’二字。不忘君,谓之忠;不失信于友,谓之义。令銮舆播迁,而臣于付之不闻不问,可谓忠乎?万一京城或有疏失,热河本无银米,从驾之兵难保其不哗溃。根本倘拔,则南服如江西、两湖三省又岂能支持不败?庶民岂肯完粮?商旅岂肯抽厘?州县将士岂敢听号令?与其不入缓而同归于尽,先后不过数月之间,孰若入援而以正纲常,以笃忠义?纵使百无一成,而死后不自悔于九泉,不诒讥于百世。”这个自候,他想的是,他的湘军、他的江西、两湖基地、他的粮饷厘金、他本人以及他曾氏一家的命运;与清朝廷这个“根本”的命运何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何等不可分割。”

面对这种情况,曾国藩于九月初六日提出一个办法:奏请皇帝于他自己与胡林翼二人中,派一人带兵北上,在得批复后再行起程。这个很有心计的“主意系希庵所定”,而与曾国藩的“初计相符”、当时,李续宜带勇四营自江北赴援徽州,在祁门住了十多天。曾国藩欣然接受李续宜定出的这个主意,是因为他计算得很清楚:“夷氛去京二十余里,安危之机当在八九月内”,也就是说,在八月或九月间,京城的安危问题早就有了眉目,解决了;而清廷对他们请求勤王的奏折的态度,根据当时驿站的速度,“计十月初七八可奉谕旨”,届时,谕旨便是个马后炮了。因此,他和胡林翼既可博得“勤王”之名,而又无需“勤王”之实。

当然,他们也估计到了另外一种情况,即英法联军与清军在京畿处于胶着状态,战争旷日持久,用曾国藩自己的话说,叫“犹豫相持”,那就很可能朝廷会真的叫他或胡林翼带兵北上,故他在上奏的当天,就在信中提醒胡林翼说:“惟如此入奏,谕旨派出之后,即不可少有濡滞。”曾国藩自己确也做好了这方面的准备,他与胡林翼及其他湘军大员反复商量,对他们中一人走后的安徽战场作了详细的部署,甚至对军事统帅人员的调动也作好了安排,并写成了《七援八议》。

曾国藩北援的直接目的,主要不是去抗击英法侵略者。他“神魂震越,中夜涕零”的是,咸丰帝逃到了热河,他在日记中写道:“念唐皇幸蜀、金宗迁蔡之事,不幸身亲见之。身为大臣,愧愤不能自已。”他之所以定计亲自北援,是认为“君父之难,义无反顾”。虽然勤王”与抗击侵略者是一件事,或者说是一件事的两个方面。但是,曾国藩当时考虑的侧重点绝不是要“制夷”,他一再强调,“此次北行,专言君臣之大义”,“北援专以明臣子之义”,“主辱臣死,理所当然耳”。又说:“入援本难,若但明奔问官守之义,不求补救全局之策,则尚不甚难”,所以,他明知“此行不过明臣子之义,毫不裨于时局”,但仍认为,“若不赴君父之难,则既治治后日之悔,复惧没世之几,成败利钝,不敢计也”。当他从思秋舫的信中知道和议已成侵略者已退出北京,咸丰帝已可以回到京都时,立即表示“差可汴慰”。至于京都大遭劫洗,他轻描淡写地说:“圆明国虽被焚毁,京城尚未大伤”。对于新的辱国丧权的《北京条约》,这年十一月他始见到,“阅之,不觉呜咽,比之五夷乱华,气象更加难堪。”这才表示对侵略者的不满与对国家的忧虑。

在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同时并存的时候,曾国藩始终坚持把矛头指向太平军。他在给朋僚的书信中一再提出:不可因北援而“掣动南北两岸之全局”,“南服两湖、三江战守各事,仍不可不竭力支持”,“安应决计不撤围,江西决计宜保守”。他说:“大抵天下有理有势。北援,理也;保江西、两湖三省,势也。吾辈但就目前之职位,求不违乎势,而亦不甚悖于理。”他口里说的是“理”,而内心大力在谋画的却是“势”,即保住自己的这点军事力量,保住自己的这块地盘,保住自己的来之不易的顶戴。十月初四日,曾国藩听说和议已成,立即兴高采烈地说:“九月初六日请派带兵入卫一疏,殆必不准,从此可一意图东南之事!”同一天的日记,更接捺不住轻松的心情,写道:“旬日,寸心扰扰无定,因恐须带兵北上入卫,又须进规皖吴,兵力难分也。今接奉此旨[指鲍超不必北上之旨],可专心南服之事矣”

据载,拒绝鲍超军北上“勤工”,是李鸿章的主意。曾国藩一时举棋不定,因为北援事关“勤王”,无可推诿,但又想用鲍超所部对抗太平军。他召集文武参佐讨论对策,要求每人提出一种方案,结果多数人主张派兵入卫,只有李鸿章力排众议。说:“气氛已迫,入卫实属空言。三国连衡,不过金帛议和,断无他变”,“而楚军关天下安危,举措得失,切宜慎重”,主张“按兵请旨,且无稍动。”李鸿章认为英法联军业已逼近北京,“入卫实属空言“,英法联军势必将以”金帛议和“而告终。危及大清社稷的不是英法联军而是造反的太平军。湘军“关天下安危”,应把刀锋对准太平军。至于北援,应“按兵请旨”,静待时局之变。曾国藩深受启发,一面冠冕堂皇地表示:“鲍超人地生疏,断不能至,请于胡(林翼)、(曾国藩)二人酌派一人进京护卫根本”;一面在实际行动上采取拖延观变战求。结果不出所料,十月便接到“和议”已成、毋庸北上的廷寄。而同时接率勇北上谕旨的河南、陕西等省巡抚闻命即去结果却空跑一趟,劳民伤财。相比之下,则显出曾胡二人的嵩明,而他们二人之所以明,则由于接受了当时正在曾国藩幕中充当幕僚的李鸿章的意见。

还有一件就是曾国藩裁湘留淮的决议。同治三年(1864)天京攻破,红旗报捷,他让官文列于捷疏之首,即有谦让之意,尤其是裁撤湘军,留存湘军,意义极为明显。不裁湘军,恐权高震主,危及身家,如裁湘军,手中不操锋刃,则任人宰割,因此他叫李鸿章按淮平不动,从自己处开刀。

曾国藩到达天京以后,七月初四日“定议裁撤湘勇”,在七月初七的奏折中,向清廷表示,“臣统军太多,即拨裁撤三四万人,以节靡费。”从当时的材料来看,曾国藩裁撤湘军的表面原因是湘军已成“强弩之末,锐气全销”,而时人却认为这完全是借口,实则为避锋芒。时人王定安就说过:“国藩素廉退,以大功不易居,力言湘军暮气不可复用,主用淮军。以后倚淮军以平捻。然国藩之言,以避权势,保令名。其后左宗棠、刘锦棠平定关外回寇,威西域,席宝田征苗定黔中,王德榜与法朗西(法壮西)战越南,皆用湘军,暮气之说,庸足为定论乎?吾日,国藩之方暮气,谦也。”

当时曾国藩所统湘军约计12万余人,但左系湘军进入浙江以后,已成独立状态,早在攻陷天京以前,江忠义、席保田两军1万人已调至江西,归沈葆桢统辖,鲍超,周宽世两军2万余人赴援江西以后,随即也成为沈葆帧的麾下人马,剩下的便只有曾国查统率的5万人,而这些人也正是清政府最为担心的。于是,曾国藩便从这5万人开始进行裁撤。

曾国藩留张诗日等1万余人防守江宁,15万人由刘连捷、朱洪章、朱南桂率领,至皖南、北作为巡防军队,裁撤了助攻天京的萧庆衍部(李续宜旧部)近万人和韦俊的2000余人。但实际上,曾国荃的嫡系部队基本被保留下来。同治四年正月(1865年2月),又裁撤了八营。五月,曾国藩奉命北上山东剿捻,当时江宁未撤防军还有十六营8000人,但只有张诗日一营愿随曾国藩北上,其余都不愿北上,于是曾国藩又裁撤了其余的7500人。之后,又陆续裁撤了刘连捷、朱洪章、朱南桂三军。此时,曾国藩能够调动的部队争剩下张诗日一营和刘松山老湘营6000人。

在裁撤湘军的同时,他还奏请曾国荃因病开缺,回籍调养。此时,曾国荃在攻陷天京的所作所为,一时间成为众矢之的。同时,清政府对他也最为担心,唯恐他登高一呼,从者云集,所以既想让他早离军营而又不让其赴浙江巡抚任。无奈,曾国藩只好以其病情严重,开浙江巡抚缺,回乡调理。很快清政府便批准了曾国藩所奏,并赏给曾国荃人参六两,以示慰藉。而曾国荃却大惑不解,愤愤不平溢于言表,甚而在众人面前大放厥词以发泄其不平,致使曾国藩十分难堪。曾国藩回忆说;

三年秋,吾进此城行署之日,会弟甫解浙江任,不平见于辞色。时会者盈庭,吾直无地置面目。

所以,曾国藩只好劝慰他,以开其心窍:

弟何必郁郁!从古有大劳者,不过本身一爵耳。吾弟于国事家事,可谓有志必成,有谋必就,何郁郁之有?

在曾国荃四十一岁生日那天,曾国藩还特意为他创作了七绝十二首以示祝寿。

曾国藩的至诚话语,感动得曾国荃热泪盈眶,据说当读至“刮骨箭瘢天鉴否,可怜叔于独贤劳”时,竟然放声恸哭,以宣泄心中的抑郁之气。随后,曾国荃返回家乡,但怨气难消,以致大病一场。从此,辞谢一切所任,直至同治五年春,清政府命其任湖北巡抚,他才前往上任。

军在裁湘军之前,曾国藩就写信给李鸿章说:

惟湘勇强弩之末,锐气全消,力不足以制捻,将来戡定两淮,必须贵部淮勇任之。国藩早持此议,幸阁下为证成此言。兵端未息,自须培养朝气,涤除暮气。淮勇气方强盛,必不宜裁,而湖勇则宜多裁速裁。

曾国藩书中之意极深,只有李鸿章才能理解他的苦衷:朝迁疑忌握兵权的湘淮将领,舆论推波助澜,欲杀之而后快,如湘淮并裁,断无还手之力,若留淮裁湘,则对清廷可能采取的功高震主者杀起到强大的牵制作用。李鸿章既窥见到清廷的用心,又理解了曾国藩的真实意图,因而决定投双方之所好,坐收渔人之利。他深知在专制制度下“兵制尤关天下大计”,淮军兴衰关乎个人宦海浮沉。他致函曾国藩表示支持裁湘留淮的决策,说“吾师暨鸿章当与兵事相终始”,淮军“改隶别部,难收速效”,“惟师门若有征调,威信足以依恃,敬俟卓裁。”由于曾、李达成默契,所以裁湘籍淮便成定局。

曾国藩在官场中的精明还表现在他的激流勇退。

晚年的曾国藩心情十分矛盾,他不想做官,可又不能不做;他想上疏请辞,可语气又不能太硬,可语气不硬,又怎么获得恩准;即使获得思准,万一战事又起,他不也还是被征召吗?前后不能,进退两难,怎么办呢?

曾国藩为什么不愿做官,他有三条理由:一是“督抚不易做,近则多事之秋,必须筹兵筹饷。筹兵则恐以攻挫致谤,筹饷则恐以搜刮而致怨。二者皆易坏名声。”二是自己“用事太久,恐中外疑我后权太重,利权太大,不能不缩手以释群疑。”三是他认为“凡做大官,处安荣之境,即时时有可危可辱之道,古人所谓富贵常蹈危机也。……平世辞荣避位,即为安身良策。乱世辞荣避位,尚非良策也。”

于是他上疏告病请求退休,李鸿章听说后写信告诉老师:“奏章的语气不可太坚决,这样除了让人觉得痕迹太重没别的用处,而且未必马上就能退休,即使退休一二年,其他地方若发生战争,仍然免不了被皇上征召,到那时就更加进退两难了。”曾国藩觉得他学生的这些话都切中事理,这使他陷入思考之中。他想到了这样一个办法,他在一封信中写道:“我决计今后不再做官,也不打算回老家享清福,只求在军营中照料杂事,维系军心。不居高位,不享大名,这样或许可以避免大祸大谤。如果遇上小小的凶咎,我也只将听之任之。”

在给弟弟曾国荃的信中,他还陈述了不能逃避的看法:“我们兄弟蒙受国家厚恩,享有赫赫六名,终究不能退藏避事,也只好像以前所说的那样,将祸福毁誉置之度外,坦坦荡荡,行法俟命而已。”曾国藩只求能将自己闲置起来,不进不退,不露不退,这样既可以消除心腹们的后顾之优(李鸿章之所以不愿曾国藩退体,不就是怕失去他老师这一靠山吗?),也可以避免其他同僚的闲言碎语;既不至于让皇上为难,也不至于让自己处于被动之中;既可以保持自己晚节和清誉,又可增加自己的体恤皇上的名声。真是一箭数雕!

同类推荐
  • 改变自己

    改变自己

    这本书介绍了那些基本的,但是在工作和生活中却经常被大家忽略的50个方面!藉此,帮助大家从日常生活中改变自我,提升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加强自我管理,收获更美好的生活。
  • 说话演讲好口才

    说话演讲好口才

    说话演讲好口才》对于商务领域及现代职场中经常遇到的社交应酬、商务演讲、生意谈判等需要施展口才技巧的环节,逐一进行了精当的讲述,充满了智慧的点拨。语言能力是一个现代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说话不仅仅是一门学问,还是你赢得事业成功的资本。好口才会给你带来好的运气和财气,所以拥有好口才,就等于拥有了辉煌的前程。
  • 放下就是快乐全集

    放下就是快乐全集

    本书中收集了我们平常生活中的一则则小故事,或长或短,都使我们不曾想到,这小小的故事中,蕴藏着丰富感人的人生科研成果,更有智慧闪现之后的心情舒畅,如春雨秀滋润心田,第一个故事,都演绎着一个不变的生命真理,当你在饭前茶后,睡前晨起拿起它的时候,使你在淡淡的哲思中获得感悟和真知。一些社会学家利用几年的时间,对48个国家进行调查,调查的课题是关于快乐。在调查之初,他们认为快乐指数排在第一的应该是日本。因为日本人平均寿命79.5岁,长寿年龄居世界前列,如此延年益寿,一定有快乐的因素。正如拿破仑·希尔所说:“只要你觉得你是幸福的,那么毫无疑问你就是幸福的。”
  • 秘书的情商比智商更重要

    秘书的情商比智商更重要

    绝对会让你产生相见恨晚又恍然大悟的感觉——你会发现,故事中的那些场景,每天都在你的生活中真实上演,而处理问题水平的差距并非在于技能,而在于情商、在于火候。作者谭一平,将多年的秘书培训经验浓缩为8堂情商修炼课程,通过一个个职场小故事,教你轻松从上司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中看出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让你在风起云涌的职场江湖中独善其身乃至兼济天下。
  • 男人一生要过的12道坎

    男人一生要过的12道坎

    本书介绍男人一生要经历的十二个关键问题,给男人的生活之途指点迷津。
热门推荐
  • 田园公主之将军休想逃

    田园公主之将军休想逃

    刚穿越就嫁人?嫁的还是个自卑阴郁的瘸腿男?不过他默默的小关怀,却渐渐走进了她的心!既然偷走了我楼文熙的心,就休想逃!他是家破人亡的将军之子,阴郁颓废,遇到了她,治好了他的伤,却侵蚀了他的心,从此他只为她回眸倾心,我又怎么会逃!
  • 古穿今之寻夫记

    古穿今之寻夫记

    岑妙涵一睁眼,她从状元郎夫人变成了26岁“高龄”还未出嫁的现代女人,听说她的未婚夫是出了名的纨绔子弟,自诩贤妻良母的岑妙涵轻皱柳眉,复而大手一挥,既然是纨绔,那就调教吧!只是,岑妙涵看着未婚夫“欣赏”的一排儿美女,蹙眉,太瘦,太假,气质不好,姿态不佳……罢了,她亲自给他挑几位妾室吧,生的孩子都养她名下——把二世祖变成忠犬的扭曲调教之路……
  • 月散晴术俊恒无涯

    月散晴术俊恒无涯

    覃术接到枫凌绘画大学的尖子生入学邀请,并没有直接进入学校,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考试入学。她画出自己认为最难看的画交了上去,被一位叫卫无涯的绘画高手吐槽,让自己认识了高富帅卫无涯,又让自己认识了好姐妹卫日晞多年的男友.——还给自己创建了一个美好的爱情
  • 发丘印

    发丘印

    祖赐发丘印,千般墓穴任我行我是谁?我是你们千千万万中的一个柳小宇又是谁?他是发丘中郎将唯一的后人我就是柳小宇,我注定要走尽天下墓穴,见尽八荒鬼灵以我之力,崩溃庞然势力,打破这千年的困局!感谢阅文书评团提供书评支持
  • 楚家大少爷宠坏妻

    楚家大少爷宠坏妻

    他是楚家大少爷,高傲无比。天高气傲。他看不上任何人,也不可能随便喜欢上任何人,直到她的到来。她一个农村的孩子,努力了很久终于来到了城市上大学,她偶然间遇到了他,恶魔少爷。
  • 贵族千金的冷王子

    贵族千金的冷王子

    她是贵族小姐,亦是令人闻风丧胆的黑暗杀手组织三宫主。而他,在看见她时一见倾心。二人同为杀手,明知不可动心,却深陷其中。最终,会是谁推开幸福的大门?
  • 家有叼妻:极品美男hold不住

    家有叼妻:极品美男hold不住

    若小兮还在吃奶的时候,就曾练过无影脚,一脚将莫长风踢飞。八岁更是成为坤山老祖最得意门生。若小兮正当得意洋洋的数着自己的风流往事的时候,眼前的帅哥却无视的走过。喂喂喂,帅哥你别走,待姑奶奶我长大,生的花容月貌,第一个将你撂倒!【本文纯属虚构,欲知详情,请挪动鼠标猛戳】
  • 裸奔之王

    裸奔之王

    特别声名:因为许多朋友质疑书名,所以特别解释一下,裸奔并不是字面的龌龊含义,而是指一些技术型格斗游戏中的玩家流派。裸奔流:不穿防御装备,裸身挑战高级怪物或者玩家,以高超的技术和准确的心理判断能力将其击败,被称之为裸奔流。《裸奔之王》就是由此而来,因为是小说的关系,所以又赋予了一些其它的含义,请不要因为书名而放弃阅读。因意外精神出现问题的红色风暴王牌测试员张东峻回到自己以前居住的安全区开了一家生化装置改装厂,却意外被守护盾公司的老板看中,希望他能够加入守护盾生化格斗战队。因为两人性格上的冲突,张东峻最终虽然还是加入了守护盾战队,可是却签订了一份异乎寻常的合约,一个传奇也由此开始。
  • 老师慢些走

    老师慢些走

    他是个平凡人,但他为人类拨云见日而生。他的见境永垂不杇,而自身呢,苦其心、累其骨,悲壮歌一曲。
  • 只宠你一人

    只宠你一人

    她是山沟沟里的村花,忽然有天,他西装革履地出现,自称是她的娃娃亲未婚夫,谁能告诉她这是什么情况?她有些蒙圈,天上掉下个未婚夫,而且还是个高冷的BOSS!别看他外表高冷,却唯独对她细心宠爱,军训送水,早上陪吃饭,晚上接放学,这些都是小kiss啦。看,他要放大招了:偷袭她初吻,湖边槐树下送花表白,撩得她心都快融化了。她不知道,对他而言,初次见她,好像看到了春天,温暖明媚,生机勃勃。她如山间最美的花,他情不自禁地被吸引,想用一生去呵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