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988000000012

第12章 别替儿子设计人生(2)

走在大街上,你可以随处看到一些孩子顶着莫名奇妙的发型,穿着五颜六色的衣服,走着介乎于猫步、狗步中间的“舞步”,他们显得非常自信,根本就不在乎别人惊讶的目光。

网络上有一个名词是专门用来定义这群孩子的,那就是“非主流”。成人们生活在正常的状态下,很难理解这种被称为“行为艺术”或者是其他什么的行为,只能把这种行为归为不能理解的“精神病”一族。但是那些意气风发、神采飞扬的孩子们对此不以为然,他们欣然接受了这个称谓,认为这不过是一种代沟下的产物,就像不认同老一辈人传统陈旧的思想一样,他们根本不认同这个词汇的贬义性,他们喜欢颠覆过去,用接受这个词汇来向老一辈人挑战。

成人们都觉得这个世界疯了,规则不再是规则,形式不再像形式,因此,他们坚决抵制孩子们的这种行为。在教育上,就体现为两代人为时尚而战的矛盾。当父母看到自己的孩子穿上了奇装异服,学会了怪异的词汇,做一些成人根本就看不懂的言行,感觉非常恐慌,这不是自己所能控制的世界,他们需要制定措施来改变。

于是,父母把孩子叫到身边,严厉地告诫说:“你看看你这身装扮,成何体统?我跟你一起走在大街上,我都会感觉到无地自容。你脑子里到底在想些什么呢?如果你能把这种精力放在学习上,我也就不用这样为你操心了!”

其实关于新潮流,每一代新人都会和上一代人产生争斗。当年高跟鞋出现的时候,鲁迅先生还坚决抵制过。社会就是在保守和革新中不断地争斗中进步着的,所以,面对孩子追求新潮流,不要过于担忧。潮流和时尚常常让正在成长中的孩子难以抗拒,因为对孩子们来说,追赶潮流是“合群”的需要。

男孩追求潮流的形式和女孩不同,女孩只追求当下时代整体意识下的“美”,而男孩追求的则是个性,是“酷”。表面上看起来,合群和“酷”是背道而驰的,其实却殊途同归,十几岁的男孩,他们还不善于自己创造时尚,他们会追随潮流前线少量人的行为。同时,男孩们在一起,都会有一种攀比心理,谁也不愿意自己成为那个土得掉渣的落后者。因此,男孩追求时尚是“合群”的心理需求在起作用。既然只是一种心理需求,父母们就不需要紧张,也不要责骂,以免孩子产生逆反心理。那么父母就需要听之任之吗?

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孩子在追求潮流的时候是很盲目的,而且尽管是追求个性的“酷”,但是这种个性并非是发自内心的自我意识,而是一种追随现象,如果盲目攀比,就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因此,父母不能放任自流。

读初二的成成,成绩很一般,但性格非常独立,做什么事情都喜欢自己拿主意。在初一结束后,他就向爸爸宣布要独立,每个月他会帮助爸爸妈妈做事情来换取零花钱,然后自己决定怎么花钱。成成的爸爸感到很高兴,想都没想就答应了这个要求。

可是,事情似乎并不像成成爸想象得那样简单。成成赚到钱后,和同学一起上网、看电影、、买名牌衣服和鞋子等。为了让自己每个月的零花钱够用,他还牺牲做作业的时间,去街边的商店打短工。

仅仅半年的时间,成成的成绩就降了20名,成了班级的垫底。老师找家长谈话,成成爸这才知道成成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赚钱上面了。他的确很努力,可是却从来没有把心思放在学习上,而且还交上了一些不三不四的朋友。

像成成这种行为就必须要加以控制了,否则孩子就会走向歪路,不能自拔。十几岁的男孩,虽然独立意识很强,但是他们只是想要摆脱父母的束缚,由于他们的是非判断能力还不完善,在追求时尚的过程中,很容易被别人左右,所以父母必须要加以导引。怎么做呢?

当然不能严厉制止,那必然会适得其反。像成成这种情况,他的大脑已经被侵入“毒素”:他会极端地认为自己的人生就得自己做主,可实际上他根本就做不了自己的主,他已经沉迷于他自认为的“酷”的形式中,那是一种更可怕的依赖。只是,他意识不到自己的这种“依赖”,因此,当父母对其进行制止的时候,他会认为父母这是在束缚自己的成长,所以会激烈反对,为此,他会不惜一切代价。父母们可以参考以下方法:

第一,和孩子一起聊聊时尚。

父母必须要把分析时尚潮流的能力给孩子,让孩子自己去分清哪些时尚是坏风尚,那些时尚无益身心健康,那些时尚不适合自己,不可一味盲目追求。反映不良社会风气的时尚不能追求。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父母必须要与自己的儿子聊聊。

尽管追求潮流时尚的男孩眼里目空一切,但是如果你对他进行夸赞的时候,他还是会停下他那颗“忙碌”的心和你聊聊的,所以,你不妨从夸赞开始。你的夸赞不能与你的教育背道而驰,本来你想着制止孩子和一个“酷”青年去耍摩托,你却夸赞说:“啊,小伙子骑摩托,看起来好帅啊。”这样,你就会完全被孩子控制住,除非你有一种欲抑先扬的方法。比如你说:“帅是帅,可是张国荣就非常反对像你这么小的孩子骑摩托,他说那显得非常不给力,不好看,要是你再大点,就会显得强壮而有型了。”

不管你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和站在你面前的这个大小伙子聊聊,都记住要先和他聊热络了,再把你自己的思想灌输给他。别呛着来,对于十几岁的男孩来说,逆耳的话就是杀人的话。

第二,告诉孩子什么是真正的个性。

十几岁的男孩的个性追求,与跟风、攀比、从众等心理离得不远,他们对时尚文化缺乏鉴别力,经常会随意模仿,甚至痴迷追求。而且由于一些家长素质的问题,造成孩子们喜欢炫耀浪费、彰显个性的消费观念等,这些都对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所以父母应该告诉孩子什么是真正的个性。

如果孩子喜欢周杰伦,那就用周杰伦来说说看。周杰伦有什么个性呢?他在未成名前,所创作的歌曲都不被人看好,但是他喜欢这种曲风,并坚持创作,最终人们接受他这种曲风,也接受了他。周杰伦的这种个性,是在挖掘自己的潜能,是在创造属于自己的音乐。他活在音乐里,而不是别人的视线下。因此,这种个性值得提倡。

个性有很多中解读方法,但不管怎样追求个性,一定是对自己的人生负责,而不是用哗众取宠来取得别人眼中个性的地位。把这种思想传达给孩子,让孩子学会正确追随潮流。

钱钟书曾经说过:“时尚就是不流行。”那些不被流行所左右,有自己的个性意识的人,通常都是引领新潮流的人,所以,追求潮流的最高境界不是跟随,而是创造。当孩子了解这一点,他就不会在盲目追随潮流了。

新教育方案:

当孩子盲目追随潮流、对自己的人生设计出现错误的时候,父母需要及时予以指导。在指导的过程中,要采用一些沟通的技巧,和孩子平等地聊聊他喜欢的时尚,然后再用孩子的思想辩驳孩子的行为,让孩子看到错误,自己进行纠正。

能不能为了高考放弃兴趣

如果你不想孩子将来在职场不快乐,那么就不要强迫孩子放弃兴趣。

高考是中国父母最关注的问题,几乎是教育的最高目标。很多父母都认为,自己的孩子考上大学了,自己的教育就成功了。因此,父母的一切教育,都会以高考为中心。这就导致父母为了让孩子取得好的成绩而让孩子放弃兴趣的事件时有发生。

儿子明明喜欢打篮球,父母们却强迫孩子放弃这一爱好,专心学习;孩子明明喜欢计算机,父母们却不愿意让孩子把过多时间都浪费在电脑面前,而断掉家中的网线;儿子研究《周易》非常上瘾,可是父母偏偏让他报考理工科……这样的事情屡见不鲜。那么,孩子是怎么想的呢?下面是两个男生参加高考的情况:

戴维南是个《周易》迷,他从高一开始就对《周易》产生兴趣,那时候,父母看到他痴迷于《周易》,简直如见洪水猛兽一样,强行把他的书籍烧掉,并每天检查他的书籍,防止他从图书馆借书回来看。

戴维南感到非常气愤,但是他不想把时间浪费在与父母的争执上,他利用在学校的课余时间研究《周易》,一回到家就认真做作业。父母感到非常满意,却根本没想到戴维南早有打算。高考结束后,戴维南考了530的高分,可以到名牌大学读理工科,可他却偷偷报考了中医药大学,准备深入研究易经。直到拿到录取通知书,父母才知道他的这一决定,可是一切已经无可改变。

沈旭26岁了,他已经考取了博士,可是他也来参加高考了,原因是他想改变自己的选择,他不喜欢为了读书而读书,过去的这些年,他读书时味同嚼蜡,研究生兼职做对口专业的工作时,每天都感到非常痛苦。他想选择一个自己喜好的专业,于是重新参加高考。

最具戏剧性的就是沈旭了,因为错过了兴趣,所以,他选择倒退时光,重新开始。作为成人,我们在职场、商场或者其他的行业,做着各种各样的工作,可是有几个人做着自己喜欢的工作呢?因为不喜欢,我们感觉不幸福,没有激情和创造力,忙来忙去,最后却不知为何而忙。

孩子们看惯了我们的疲惫,讨厌极了我们的工作焦虑,他们不想继续父辈们的盲目,他们想过自己喜欢的人生。但是他们很聪明,他们知道一味反抗,会被父母修理得很惨,所以他们假意接受,暗地里却自行其事。当冰山完全浮出水面的时候,父母才觉得触目惊心,可一切都已经无法改变。父母们只有唉声叹息:“为什么你不告诉我?”

为什么?告诉你,你会同意吗?不,你不会同意。孩子错了吗?不,错的是父母。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必然心无旁骛,不断地追求卓越,所以,他一定会成功。但是如果你只是按照传统的意识,给孩子一个所谓的成功方向,用人们都在追求的成功来限定孩子的行为,那么孩子的潜力可能就被你毁掉。

上海市教育局长曾经呼吁家长们:不要让孩子为了高考放弃了个人的兴趣、志向或全面发展。每一个孩子都是天才,那些没有成为天才的孩子,只是父母给了他错误的奋斗方向。父母已经受到上辈人的伤害,摧毁了自身的潜力,可是我们还在沿用他们流传下来的方式,继续摧毁我们的孩子。

上面案例中的两个孩子非常聪明,独立意识非常强,在盲目的高考大潮中,他们能够不受潮流的控制,不受父母的束缚,找到自己的奋斗方向,这非常得不容易,像这样的孩子毕竟少之又少,大多数孩子都被父母们“阉”(用了这样一个非常扎眼的字,就是想要提醒父母们不要再为所欲为了)了。

看看孩子们的现状:把有限的发展时空让给了考试,为了多考一分两分,他们不惜重复做题,反复操练。这种负担只能培养应试机器,而难以培养全面发展、富有特长的学生。大多数孩子在这样的教育方式下,已经麻木了,他们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也不知道将来要干什么。他们只能随波逐流,只能走一步说一步,这是一件挺可悲的事。

尤其可悲的是父母们,有几个人敢说爱好比职业更重要?很多父母为了赚钱养家而工作,根本就没有兴趣可言,更别说为了追求兴趣而选择职业了。在孩子们反抗的时候,父母们要反思一下,别再用曾经束缚自己的框框来框住孩子了。

新教育方案:

职业是一种规范,存在目标性、约束和压力;爱好则是一种天性,没有目标性,自由、不受约束。从事自己喜欢的职业的人,他们的创造力往往超乎寻常。如果你对你的职业产生厌倦心理,说明你选择的不是自己喜欢的事情。你那么痛苦,为什么还要让孩子重蹈覆辙呢?

同类推荐
  • 《弟子规》里的家教智慧

    《弟子规》里的家教智慧

    全书1080字,360句,虽然只是一本关于童蒙教育的小书,记录的是生活中言行举止等小事情,却蕴含着做人做事的大智慧。我们透过那些讲述规矩的文字,不但能够学会怎么做一个文明人、有道德的人,同时也能悟出很多教育智慧。
  • 西点军校送给男孩的成长礼物

    西点军校送给男孩的成长礼物

    西点军校是美国著名将领、商界奇才、企业领导、国家领袖等各界精英的摇篮,因而西点军校流传着这样一句豪言:“美国的大部分历史是由我们所培养出来的人才创造的。”炫目的荣誉和辉煌印证了西点军校是培养精英的殿堂,是锻炼男子汉的熔炉。西点军校的准则和学员的成才故事是送给男孩成长的最好礼物,是男孩成才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动力。
  • 卡尔·威特教育羊皮卷

    卡尔·威特教育羊皮卷

    本书不仅仅教授孩子如何学习科技知识、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完美的人格,树立孩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 不打不骂的家教宝典

    不打不骂的家教宝典

    《不打不骂的家教宝典》可以说是一本家长教子的速成手册,其中包含的教育专家多年总结出来的教育结晶,能够使家长在阅读后茅塞顿开,深入剖析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智商老师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智商老师

    智商型孩子与一般的孩子有着明显的区别。他们头脑灵活、聪明乖巧、好奇心和求知欲都很强烈。这些孩子的智力发育得早,决定了他们掌握知识的速度比别的孩子更快。也让他们对掌握新的知识有着更强的掌握欲。父母认为孩子的脑筋是好的,有机会就应给他鼓励,让他拥有自信心,反倒会加快孩子的智力成长速度。父母给予孩子绝对的自信心,支持、教育孩子,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学会思考问题,靠自己的努力来启发智力,总结历史的经验,让我们在一个新的起点上理解我们的教育,机遇属于每一个孩子。
热门推荐
  • 网游之沁水纤纤

    网游之沁水纤纤

    穿越了?还是五百年后的世界!原来是五百年后的世界啊!未来的世界很广阔,未来的世界很精彩。但是她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女子,只想好好的活下去呐。只是为什么她总觉得阴谋里她越来越近呢,无法退出游戏是失误呢还是阴谋?
  • 极品高高手

    极品高高手

    大名鼎鼎的黑道教父从一个博士学位的顶级流氓头子重生在了一个在校大学生身上,从此开始了自己的另一段逆天之路。娇蛮霸道的漂亮富家千金,智商无敌的美女总裁,冷若冰霜的黑道大姐大......通通闯进李天的视线之中!流氓法则一:流氓很狂很暴力;流氓法则二:流氓就要很暴力很狂;流氓法则三:如上!
  • 爱从未放手

    爱从未放手

    开始相遇就是注定,一场变故伤了她的心,她逃离了他的身边;三年后苏瑾艺回到A市,身边带着一个男人和两孩子,辛俊翔看着出现的她,她身边的双胞胎是怎么回事,好想和他长的很像?辛俊翔逮住苏瑾艺缠绵:“这孩子是我的,”“你说是就是?别人的,没看到我男人在看着你。”“苏瑾艺,你的男人是我。”无比的宠溺和烂漫。
  • 王俊凯我的梦

    王俊凯我的梦

    接连不断的梦,梦里陌生又熟悉的男孩,让她措手不及。这个由梦开始的爱情,结局会是怎样……
  • 易生易世,千言万语都不够

    易生易世,千言万语都不够

    “我要回去了。。”“那你告诉我你住在哪我会去找你”阿淼凝望着看不到边的大海摇了摇头“不,你找不到”不可能,即使是十年,二十年。只要我用心找,就一定会找到
  • 帝临九卿

    帝临九卿

    袖手浮沉掌星辰,忘我断天一念间!生死轮回于我手,血染长天称神话!世间黎民皆为因,换来吾战结此果!风云不动立纵山,看我独临天下时!谁人不在我手死,何来安定一时渊!天地之势刻于心,随风飘絮落红尘!祖神道途渺茫雾,却让我帝临九卿!
  • 万域之尊

    万域之尊

    一将功成万骨枯!一切罪恶之根本,皆因人类的欲念而起!
  • 一个窝

    一个窝

    一个关于成长,一群人的故事,是他们是我也是你
  • 生态文学——西部语境与中外对话

    生态文学——西部语境与中外对话

    本书收录了2007年在中国兰州召开的“中外文学对话与西部生态文化建设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几十篇论文。论文主要围绕“中外文化对话与西部文化建设”这一主题,就“生态与关怀——比较文学视野下的生态文学与西部文化发展”、“交流与过滤——中西文化镜像中的西部文学与异域文明”、“挑战与机遇——中国西部地域作家与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文化格局”等议题进行了集中交流与深入研讨。主要关注:比较文学的学科发展与建设问题、生态文学的学科发展与建设问题、自然生态与精神生态的双重关怀、生态文学的文本分析、关于西部的文化关怀与生态关怀等问题。
  • 《墨情》

    《墨情》

    缘分就是这样,不必说,不必做:它就会出现,把原本没有交集的人神奇的连接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