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100400000012

第12章 朱熹教育语录分类解读(2)

[后记

朱熹关于教育目的与作用的主张,承袭了儒家一贯的主张,并没有新的内容。他从人性分“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立论出发,认为“人品之不同,是气有昏明厚薄之异放”,而教育的作用,就在能变化人的气质。他又认为,变化气质,则在于“存天理,灭人欲”。“灭人欲”以革除不良的行为,是消极的,必须培养好的行为以回复“天理”,才是积极的,倘使天天注意于革除人的“私欲”,而不去从事“天理”的恢复,是没有用的。所以他说“但只于这个道理发现处当下认取,打合零星渐成片段,到得自家好底意思,日长月盛,则天理自然纯固,向之所谓私欲者,自然消灭退散,久之不复萌动矣。若专务克己私欲,而不充长善端,则吾心与所谓私欲者,日相斗敌,安伏得下,又当复作矣。”(《语录》)这种说法,都源于他的唯心主义观点。前面已有详细的分析,不再赘述。他又认为教育最终目的,是要使人立大志,做到圣贤。由士而进为圣人,开始时必须从洒扫应对进退之间,礼乐射御书数之际做起,使他们朝夕恭敬,修养其孝弟忠信之道而不违背,然后再教之以格物致知以穷其理,从而教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他在白鹿书院所揭示的教条,首先列“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作为五教之目,可知他主张以学圣人为最终目的,也无非要使人明人伦而已。

(四)关于教育内容

[原文(1)夫童蒙之学,始于衣服冠履,次及言语步趋,次及洒扫涓洁,次及读书写文字及有杂细事宜,皆所当知。今逐日条列,名曰《童蒙须知》。(《养正遗规》《朱子童蒙须知序》

(2)古者小学,教人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皆所以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而必使其讲而习之于幼稚之时,欲其习与知长,化与心成,而无扞格不胜之患也。(《小学书题》

(3)古之教者,有小学,有大学,其道别一而已。小学是事,如事君、事父兄等事。大学是发明此事之理,就上面讲究所以事君事父兄等事是如何。(《小学辑说》

(4)古人由小学而进于大学,其于洒扫、应对、进退之间,持守坚定,涵养纯熟,固已久矣。大学之序,特因小学已成之功。(同上

(5)古人之学,固以致知为先,然其始也,必养之于小学,则在乎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习而已。

圣人开示后人进学门庭,先后次序,极为明备。(同上

(6)小学之事,知之浅而行之小者也。大学之道,知之深而行之大者也。(同上

(7)古人便都从小学中学了,所以大来,都不费力,如礼乐射御书数大纲都学了,及至长大,便只理会穷理致知工夫。而今自小失了,要补填实是难。但须庄敬诚实,立其基本,逐事逐物,理会道理。意诚心正了,就切身处理会,旋旋去理会礼乐射御书数。今则无所用乎御,如礼乐射书数,也是合当理会底,皆是切用。但不先就切身处理会得道理,便教考究得些礼文制度,又干自家身己甚事。(同上

(8)古人自入小学时,已自知许多事了。至入大学时,只要做此工夫,今人全未曾知此。古人只去心上理会,至去治天下,皆自心中流出。今人只去事上理会。(《朱子语类辑略》

(9)陆子寿言:古者教小子弟自能言能食即有教。以至洒扫应对之类,皆有所习,故长大则易语。今人自小即教做对,稍大即教作虚诞之文,皆坏其性质。某尝思欲做一小学规,使人自小教之,便有法。如此亦须有益。先生曰:只做禅苑清规样做亦自好。(同上

(10)学之大小。固有不同,然其为道,则一而已。是以方其幼也,不习之于小学,则无以收其放心,养其德性,而为大学之基本。及其长也,不进之于大学,则无察其义理,措之事业而收小学之成功。是则学之大小所以不同,特以少长所习之异宜,而有高下、深浅、先后、缓急之殊,非若古今之辨,义利之分,判然如薰莸冰炭之相反而不可以相入也。

今使幼学之士,必先有以自尽乎洒扫应对进退之间,礼乐射御书数之习,俟其既长,而后进乎明德新民,以止于至善,是乃次第之当然,又何为而不可哉!(《小学辑说》

(11)盖古人之教,自其孩幼而教之以孝弟诚敬之实,及其少长而博之以诗书礼乐之文,皆所以使之即夫一事一物之间,各有以知其义理之所在,而致涵养践履之功也。及其十五成童,学于大学,则其洒扫应对之间,礼乐射御之际,所以涵养践履之者,略已小成矣,于是不离乎此,而教之以格物以致其知焉。致知云者,因其所已知者推而致之,以及其所未知者,而极其至也,是必至于举天地万物之理而一以贯之,然后为知之至,而所谓城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者,至是而无所不尽其道焉。(《答吴晦叔书》

(12)读书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立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大学》一篇,有等极次第,总作一处易晓,宜先看《论语》却实,但言语散见,初看亦难,《孟子》有感激兴发人心处,《中庸》亦难读,看三书后,方宜读之。(《学规类编》卷五

(13)学者于《庸》《学》《论》《孟》四书,果然下工夫,句句字字,涵咏切已,看得透彻,一生受用不尽。只怕人不下工,虽多读古人书无益。书只是明得道理,却要人做出书中所说圣贤工夫来,若果看此数书,他书可一见而决矣。(同上

(14)问:初学当读何书?曰:《六经》《语》《孟》,皆圣贤遗书,皆当读。但初学且须知缓急。《大学》《语》《孟》,最是圣贤为人切要处,然《语》《孟》却是随事答问,难见要领,惟《大学》是曾子述孔子说为学之大方,门人又传述以明其旨,体统都具,玩味此书,知得古人为学所向,读《语》《孟》便易入,后面工夫虽多,而大体已立矣。(同上

(15)看经书与看史书不同,史是法外物事,没紧要,可以答记问人。若是经书有疑,这个是切己病痛,如人负痛在身,欲斯须忘去不可得,岂可比之看史,遇有疑则记之纸耶! (《学规类编》卷六

(16)六经是三代以上之书,曾经圣人手,全是天理。三代以下,文字有得失,然而天理却在这边自若。也要有主,觑得破,皆是学。(同上[后记

朱熹关于教育内容的主张,大概分为小学与大学两个阶段。他认为小学是基础,基础不巩固,到大学中再填补就比较困难了。所以在小学中要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缺御)书数之习,从实际练习入手,以培养其德性。及其长大,进入大学,然后教以如何去做致知穷理的工夫,讲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道,以止于至善。所以他特别重视小学教材的内容。在朱子以前,小学没有书籍。朱熹把古代贤人的所谓“嘉言懿行”,汇集记录起来,编成《小学》书,分内外二篇,共三百八十五章,以立教、明伦、敬身、稽古为纲,以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心术、威仪、衣服、饮食为目,作为小学必读之书。此外还有专为蒙童编写的《童蒙须知》,似乎都切实可行,但是内容过于琐屑,要求过于严肃,未必完全适合于儿童身心。

不过其中有一部分内容也有助于培养儿童的良好习惯,端正学习态度,不是没有可取的地方。

从十五岁起,在小学的基础上,进入大学,受大人之学。朱熹认为小学教育要教人做事,要从躬行实践入手。小学教育是大学的基础,大学教育是小学教育的扩充与深究;虽然程度有深浅,但教材内容还是一贯的。所以他主张小学以上所用教材的次序,“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立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儒家学者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书,视为仅次于六经的经典着作,公认为学者必读的书,实始于朱熹。他所着的《四书集注》,不仅仅是他自己教人的教本,在他死后七八百年间,中国封建统治者用它作为小学的主要教本,影响后代教育不能自由地发展,阻碍了学术思想的进步。他又以为,应该读完四书再读六经。至他认为看史书与看经书不同,“史是法外物事,没紧要,可以剳记问人。若是经书有疑,这个是切己病痛,如人负病在身,欲斯须忘去不可得,岂可比之看史,遇有疑则记之纸耶!”从此可知他重视读经的用意所在。

(五)关于教学方法

1.穷理致知

[原文(1)学之大本,《中庸》《大学》已说尽了。《大学》首说格物致知。为甚要格物致知?便是要无所不格,无所不知。

物格致知,方能意诚心正身修,推而至于家齐国治天下平,自然滔滔去都无障碍。(《晦翁学案》

(2)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

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补大学致知格物传》

(3)穷理者,欲知事物之所以然与所当然者而已。知其所以然,故志不惑;知其所当然,故行不谬。(《晦翁学案》

(4)不言穷理,却言格物,盖言理则无可捉摸,言物则理自在。(同上

(5)穷理之要,不必深求,此语有病,行得即是,固为至论,然穷理不深,则安知所行之可否哉(《性理精义》

(6)穷理只就自家身上求之,都无别物事,只有个仁义礼智,看如何千变万化,都离此四者不得。(同上

(7)以圣贤之学,观圣贤之书;以天下之理,观天下之事。人多以私见自去求理,只是自家所见,去圣贤之心尚远在。(同上

(8)问:“穷理集义孰先?”曰:“穷理为先,然亦不是截然有先后。”曰:“穷,是穷在物之理,集,是集处物之义否?”曰:“是。”(《性理精义》

(9)穷理以虚心静虑为本。(《朱子语类辑略》

(10)“致知”、“敬”、“克己”,此三事,以一家譬之。

“敬”是守门户之人;“克己”则是拒盗;“致知”却是去推察自家与外来的事。(同上

(11)问:“力行何如说是浅近语?”曰:“不明道理,只是硬行。”又问:“何以为浅近?”曰:“他只见圣贤所为,心下爱,硬依他行,这是私意,不是当行。若见得道理时,皆是当恁地行。”(《晦翁学案》

(12)人之所以懒惰,只缘见此道理不透,所以一向提掇不起。若见得道理分明,自住不得,岂容更有懒惰时节耶!(同上

(13)问:“程子言觉悟便是信,如何?”曰:“未觉悟时,不能无疑,便半信半不信。已觉悟了,别无所疑,便是信。”(同上

2.躬行实践

[原文(1)学之之博,未若知之之要,知之之要,未若行之之实。(《朱子语类辑略》

(2)知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同上

(3)圣贤说知,便说行。《大学》说“如切如磋”,道学也,便说“如琢如磨”,自修也。《中庸》说学、问、思、辨,便说笃行。颜子说“博我以文”,谓致知格物,“约我以礼”,谓克己复礼。(同上

(4)致知,力行,用功不可偏,偏过一边,则一边受病。(同上

(5)若不用躬行,只是说得便了,则七十子之从孔子,只用两日说便尽,何用许多年随着孔子不去。不然,则孔门诸子皆是獃无能底人矣。(同上

(6)某此间讲说时少,践履时多,事事都用你自去理会,自去体察,自去涵养。书用你自去读,道理用你自去究索,某只是做得个引路底人,做得个证明底人,有疑难处,同商量而已。(同上

(7)问学如登塔,逐一层登将去,上面一层,虽不问人,亦自见得。若不去实踏过,却悬空妄想,便和最下底层,不曾理会得。(同上

(8)讲学固不可无,须是更去自己分上做工夫。若只管说,不过一二日,都说尽了,只是工夫难。且如人虽知此事不是,不可为,忽然无事又自起此念。又如临事时,虽知其不义,不要做,又却不知不觉自去做了,是如何?又如好事,初心本是要做,又却终不肯做,是如何?(同上(9)方其知之,而行未及之,则知尚浅。既亲历其域,则知之益明,非前日之意味。(《性理精义》卷八

(10)士患不知学,知学矣,而知所择之为难。能择矣,而勇足以行之,内不顾于私己,外不牵于习俗,此又难也。(同上

(11)人言匹夫无可行,便是乱说。凡日用之间,动止语默,皆是行处,且须于行处警醒,须是战战兢兢,若悠悠泛泛过则不可。(同上

(12)人作不好底事,心却不安,此是良心,但被私欲蔽固,虽有端倪,无力争得出,须是着力与他战,不可输与他。知得此事不好,立定脚跟硬地行从好路去,待得熟时,私欲自住不得。(同上

(13)读书则实究其理,行己则实践其迹。念念向前,不轻自恕,则在我者虽甚孤高,然与他人元无交涉,亦何必私忧过计,而陷于同流合污之地乎!(同上

(14)学者常常以“志士不忘在沟壑”为念,则道义重,而计较死生之心轻矣。况衣食至微末事,不得未必死,亦何用犯义犯分,役心役志,营营以求之耶!其观今人因不能咬菜根,而至于违其本心者众矣,可不戒哉!(同上

(15)人为学,须是要知个是处,千定万定。知得这个彻底是,那个彻底不是,方是见得彻。见得是则这心里方有所主。且如人学射,若志在红心上,少闲,有时只射得那帖上。志在帖上,少闲,有时只射得那垛上。志在垛上,少闲,都射在别处去了。(《朱子语类辑略》

(16)只争个知与不知,争个知得切与不切。且如人要做好事,到得见不好事,也似乎可做。方要做好事,又似乎有个做不好事底心,从后面牵转去,这只是知不切。(同上

[后记

朱熹关于教学方法的主张,完全根据《中庸》上所说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五个为学的步骤而来的,所以他把这五者列入《白鹿洞书院教条》内,揭示学生,作为“为学之序”。如果再归纳起来,这“博学”、“审问”、“慎思”、“明辨”,就是他所主张的“穷理”“致知”的工夫;“笃行”就是躬行实践的工夫。他认为,大学之道,首先在“格物致知”,为什么要“格物致知”,就是要“穷理”。

“穷理”即对天下的事物,要无所不格,无所不知,知道事物的所以然与事物的所当然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知其所以然,故志不惑,知其所当然,故行不谬。”这样便能达到“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的境地。不过朱熹所谓“格物”,据他的注释:“格,至也;物,犹事也。”他所谓“物”,完全偏于事方面而言,亦即仅指“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事。而且又认为“穷理只就自家身上求之,都无别物事,只有个仁、义、礼、智,看如何千变万化,都离此四者不得。”至于真正万物之理,要从“多闻”、“多见”、“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以丰富感性的知识,作为理性认识的基础来推求事物的真理,则未曾讲到,所以他在《大学》《格物补传》中所说的一段话,非但空洞无物,而且误解了“格物”的本义。有人根据这段话认为他的思想体系中含有唯物主义成分,是不正确的。

他又主张“致知”以后,必须与“笃行”相结合,知与行是分不开的。他认为“读书穷理,当体之于身”,“读书不可只专就纸上求礼义,须反来就自家身上推究”。“知与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而且认为知与行二者比较起来,行比知更为重要。所谓“为学之实,固在践履,苟徒知而不行,诚与不学无异;然欲行而未明于理,则其践履者又未知其果为何事也”。所以就:“学之之博,未若知之之要,知之之要,未若行之之实。”关于知与行的先后轻重问题,他主张“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这种知先行重的说法,似尚有充足的理由。但是,他仅从儒家经典教条中和封建道德的伦理上去学习以穷其理,并且以这些教条指导实践,不知道也要从实践中去获得知识,或者回过来检验理论,所以这种“知先行重”的说法也是不够正确的。

同类推荐
  • 角色论——个人与社会的互动

    角色论——个人与社会的互动

    本书是一本探讨角色理论的学术专著性教材。全书的基本框架分为三编:第一编角色总论,第二编角色分论,第三编角色建设,每编由若干章内容所构成。本书对就读社会学、心理学等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以及有志于探讨角色问题的读者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成电科研团队风采

    成电科研团队风采

    聚沙成塔,众多团队形成合力助推学校快速发展。电子科技大学的广大科技工作者用自己辛勤的汗水,浇灌科学之花,使电子科技大学在建设“国内外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道路上迈出了一个又一个坚实的脚步。
  • 国际传播史

    国际传播史

    国际传播是国家间的信息传递,是人类社会信息传播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国家开始对传播投入更大的热情和更多的注意。国际传播空间包含哪些具体的内容?分哪些层次?从历史的角度看,国际传播分哪些阶段?每一个阶段有哪些特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如何?中国的国际传播史该如何认识?《国际传播史》从国际、国家和媒体的不同角度对国际传播的历史发展进行了简要的描述与分析,做出了自己的回答,颇具可读性与启发性。《国际传播史》由刘笑盈和何兰主编。
  • 职业化背景下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化发展

    职业化背景下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化发展

    本书在厘定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概念、阐释我国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职业化背景和时代诉求的基础上,在梳理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发展的历史进程、比较发达国家和地区学生管理工作的探析中,在“扬弃”哲学观的指导下,从组织保障制度、考评激励机制、职业生涯管理等方面探讨我国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化发展的创新与突破。本书成书过程中,正值党的十八大召开,不断加强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才能更好地领会和贯彻十八大精神,为党和国家的教育事业、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做出更大的贡献。因此,本书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充实高等教育领域研究的理论体系,也能为我国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化发展和队伍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和现实参考。
  • 当代美国艺术教育研究

    当代美国艺术教育研究

    20世纪50年代,为了在科学技术方面迎头赶上苏联,美国教育界将重心放到科学与数学教育上,各级学校中的艺术教育科目受到了生存的挑战。战后美国最著名的艺术教育家之一罗恩菲尔德继承杜威等人的进步教育理念,以有益于创造力与心智的成长这一理由为艺术教育辩护。经过几十年的努力,艺术教育界终于从艺术学科的观点中发展出了以多学科为基础的艺术教育构想。上述内容将在本书第二、三章得到详细阐述。从20世纪60年代末起,哈佛大学“零点项目”的教育家与心理学家为解决艺术教育中的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为艺术教育的具体实施做出了富有成效的设计。这此进本书第四、五章的内容。
热门推荐
  • 兄弟岁月

    兄弟岁月

    他没有超能力,但他有一帮跟着他出生入死的兄弟。他没有不凡的身世,但他能和他的兄弟闯出一片属于他们的天地。他没有三宫六院,但他有女人愿意为他奉献一切。他就是叶铭天。。。本故事纯属虚构。只供娱乐,切物模仿。
  • 沧溟剑帝

    沧溟剑帝

    每个男人心中都有一片星空大海,但并非每个人都承受得了火光与刀剑。昔日落魄少年为君临武道之巅,不惜摒弃七情斩断六欲,凭借傲人之姿不屈意志,逆伐八荒,血溅万族,终成绝世剑帝。不料想,盖世锋芒触怒上苍,降九劫玄雷将其抹灭。为留一线生机,少年倾尽一世修为,自焚肉身演化通天之术碎破虚空,使其神魂得以逃出生天..."我欲追寻的事情还没能得到的答案,我要杀的人也还没有杀完..."“...待吾归来,焚圣葬天!”
  • 武邪传奇

    武邪传奇

    大山帝国的林氏一族乃是整个大山帝国最强大地修真家族,在整个世俗之中,排名第一,威名无人能及。而作为林氏一族的少主——林子安却不幸被变为杂役两年,少主之位名存实亡。正巧此刻,他的伯父林南——林氏一族的家主,世俗第一高手要离去三年。从此,武林中掀起了一片腥风血雨。没有了林南庇护的林子安,将何去何从?为了夺回林氏一族的少主之位,年纪轻轻的他又将经历多少磨难?三年后的他,到底能否在家族的比武大会上一夺头筹?少主之位是否就是终结?他的内心又有怎样的欲望?
  • 神秘的恐龙复活事件

    神秘的恐龙复活事件

    玩转愚人节、辣数流行风、就怕太神秘、宝物不嫌多!“作文之星”闪闪亮,灵感碰撞high翻天!阳光家族作文旋风来袭,再不好好写作文,你就out啦!豪华评审团:阳光姐姐特邀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樊发稼、刘崇善、沈石溪、郁雨君、谭旭东、安武林、余雷、孙卫卫、王勇英等全程点评!不怕你学不会,只怕你写太好!《神秘的恐龙复活事件》一书收集了阳光家族“同题作文PK赛”中的优秀文章,共分为四个主题:愚人节,流行风,神秘,宝物。小作者灵感十足,大胆的想象力发挥淋漓尽致,文字形象生动,描写细腻真实,叙述过程中奇思妙语不断,文章或者幽默诙谐,或者笔锋老辣,或者古风浓郁,每一篇作品都令人耳目一新。
  • 重生之盛世狂妃

    重生之盛世狂妃

    她被剜心而死,一朝重生14岁!怀揣医学宝典,携带灵植空间,契约神秘灵兽,她不再是人人可以欺辱的草包嫡女!大权在握,皇帝也要让三分;富可敌国,天下富豪闪一边;地下女皇,杀手组织定人命!男人?敢在她面前狂,她比他更狂!她发誓,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斩草除根!重生一世,她必将站在这世界的巅峰——睥睨众生!
  • 我的驱魔王妃

    我的驱魔王妃

    作为隐退驱魔家族的第15代接班人洛轻尘,本来驱魔生涯里还可以有爷爷这个唯一的亲人撑着的,生活也算悠游自在的。但是在一天夜里爷爷神秘失踪了,等我醒来的时候,只留下了一封信....而我就在一次的驱魔生涯里,却载在了一个红衣厉鬼的手上,醒来的时候,以为自己死翘翘了,以为自己可以在驱魔的生涯里解放自己了……可惜,该死的发现,不但穿越到了一个架空的时空里,还要与死神一次一次的面对……那腹黑的一脸坏笑的战神王爷,总是一次一次的给她找麻烦……真是一对冤家
  • 智慧绝学(天书悟语)

    智慧绝学(天书悟语)

    人有智犹地有水,地无水为焦土,人无智为行尸。智用于人,犹水行于地,地势坳则水满之,人事坳则智满之。周览古今成败得失之林,蔑不由此。何以明之?昔者桀、纣愚而汤、武智;六国愚而秦智;楚愚而汉智;隋愚而唐智;宋愚而元智;元愚而圣祖智。举大则细可见。
  • 逆命之蝶变

    逆命之蝶变

    出生即被视为妖孽,爹爹不喜。从小身缠邪毒之物,性命堪忧。生辰之日母亲被害,独自拜师。十年学成,为报母仇,却不想偶遇祸胎,搅动乱世天下局。千里神秘追杀,引出成迷身世。神秘血统,铸造天才也毁灭天才。是摒弃还是接受?尊贵身世却是金丝囚笼,是顺从荣华还是反抗不公?命局已定,宿命难违,且看她如何如何冲破命局,主宰人生!斩龙首,破千军,翻国势,覆命局。赴红尘,断恩仇,逆生死,主吾命!======蝶依:“这世上没有什么人什么事能够控制我。能控制我的,只有我的心。心之所向,无敌无畏。””命运么?我最不屑的就是这个!我的命,只能我自己主宰,谁想插手,我必灭他。“”人活着不能决断自己的事,那活着和死了有什么区别?“”我要你活着,你就必须活着!“羽颐:”命局谁都无法更改。蝶依,你生在羽族,这是你不可逃避的宿命。不管你多么厉害!“蝶依:”我是一个娘死爹弃的孩子,何来生在羽族之说?我不信宿命,只信我自己。“九方炎:”这一生无论有多少艰难困苦,吾皆愿与汝共渡。蝶依,神挡你,我杀神;魔阻你,我灭魔。“洛离:”蝶依,我一直在你身后,只要你回首,就能看到我。“
  • 倾世绝恋:邪王宠妻无下限

    倾世绝恋:邪王宠妻无下限

    安氏家族,一个强大而又神秘的家族,就是皇帝也要礼让三。就在那大雪纷飞的夜晚,安氏家族盼星星盼月亮的小公主总于诞生了!于此同时,皇后竟也不慢半拍的生下了皇子,这样的时差让人大跌眼镜。于是乎,安小妞的娘亲脑子大条的拉起皇后的手,姐妹情深的说道:“琉璃,这就是缘分啊!你我同时出嫁,如今孩子竟也在同一天出生!赶巧,就订个娃娃亲吧!”于是乎,安小妞在出生没多久,就这样被这无良的娘亲给卖了。当安小妞的爹知道后,气的直接找皇上大干一场。这娃娃亲也就这样订下了,从此以后皇宫里奴婢们都可以看见太子的身后跟着一个小尾巴,还有那软软糯糯的声音:“席尘哥哥,等等我啊!”
  • 逆女成凰,倾世大小姐

    逆女成凰,倾世大小姐

    红袖添香首发作品,未经本人允许,不得转载!【草包?废材?弃妃?——no!】她陆狂颜来自21世纪,是现代顶级医师,怎么能和这几个词扯上关系?大型网游《天下》新服公测,她一举夺魁,游戏通关,然而设定的神秘礼物却是一场穿越之旅。异世大陆,剑气为尊,她是朱雀国陆奇宣女将军唯一的女儿,纯正的嫡系血脉,堂堂正正的将军府大小姐。可是......什么?她天生懦弱?她天生废材?她天生丑陋?靠之,忍无可忍,无须再忍,强者为尊,直教人欲弑天灭地,搅乱风云。阴谋者?杀!害我亲人者?杀!她陆狂颜,便注定当这胜者,盛世风华,睥睨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