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133200000027

第27章 叶适道统重构(2)

因此,我们可以说,叶适质疑程朱道统说,并不是否定“道统”的存在,相反地,他肯定中国文明的确有一道统存在,此道统非“特以身传”,而是在历史,典籍,知识份子以斯文为己任的关怀之中。因此道统从来不曾中断,所谓“道固常存,学固常明”。程朱学派立道统之说而自任为道统继承人,对叶适来说是错看了道统的内容。他在〈答吴明辅书〉中说:

垂谕道学名实真伪之说,《书》:“为学逊志,务时敏,厥修乃来。

允怀于兹,道积於厥功。”言学修而後道积也;《诗》:“日就月将,学有缉熙于光明。佛时仔间,示我显德行。”言学明而後德显也;皆以学致道而不以道致学。道学之名,起於近世儒者,其意曰:“举天下之学皆不足以致其道,独我能致之,”故云尔。其本少差,其末大弊矣。

叶适认为“古人以学致道,不以道致学”,是认为“道”存在於典籍之中,可透过典籍的学习求致。对叶适来说,唐虞三代之治道的原理全由孔子继承,记述於六经之中,後世学者透过学习六经,便可以明道。因此,“道”不是什麽难知难求,形上物外之理,而是备於人伦大纪,礼乐仪节之中。学者通过学习,习得典制礼仪等事物,自然也就能由学习实践之中,明白“道”的存在。所谓“盖一言行,则有一事之益,如鉴覩像,不得相离也。古人治仪,因仪以知事。”就是这个意思。

而近世儒者以为“举天下之学皆不足以致其道,独我能致之”这种以一己私意来窥测天道的作法,对叶适来说“其本少差,其末大弊矣。”这里的近世儒者所指为谁,我们无从得知,不过若就叶适晚年对程朱学派的反省和思考,以及程朱学派“道统说”及其对“道”的掌握要求先於经典,我们可以推测应是指程朱学派儒者。朱熹曾说:

“四子,六经之阶梯。”认为为学应先由四子书契入,根本掌握道与理,然後再持此道理学六经,则六经道理才能明白。程颐亦有相似言论,所谓:“尝语学者,且先读《论语》,《孟子》,更读一经,然後看《春秋》。先识得个义理,方可看《春秋》。”又说:“学《春秋》可以尽道矣。然以通《论》,《孟》为先。”

程朱论点乍看之下,似乎与叶适所说“以学致道”并无太大差别,也就是叶适所谓“其本少差”,只是入门学习的方向不同而已,何以到头来会变成“其末大弊”呢对叶适来说,由四子书入手,先去推求,诠释出一个“道”的存在,然後再以此“道”去诠释六经,意即“以道致学”,这是非常危险的作法。四书学的形成与其地位,是到朱熹手上才确立,其意义在於藉由四书说明,诠释性命天道,以此作为其学说的中心,并企图将其地位提升至六经之上。然而就叶适的角度而言,《中庸》为子思自作,非孔子所传,《孟子》新说奇论,未得圣人之旨,则岂有向四子书求“道”的理而六经为上世圣人所传,孔子所述,“道”存於六经之中丝毫无疑,又岂有舍六经而他外求“道”的理叶适强调“由学致道”,所学即是六经,并且说明孔子绍继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的立论点,正是因为孔子述六经,使唐虞三代之道赖以得传的缘故。因此勤习六经才可明道,所明之道也才是圣人之“道”。也就是说,道自始至终都存於书上,事上,物上,而不是诉诸於冥思,默契性命天道,自以为独得。《习学记言》曰:《书》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道之统纪体用卓然,百圣所同,而《中庸》显示开明,尤为精的。盖于未发之际,能见其未发,则道心可以常存而不微。于将发之际,能使其发而皆中节,则人心可以常行而不危。不微不危,则中和之道致于我,而天地万物之理遂于彼矣。自舜,禹,孔,颜相授最切,其後惟此言能继之。

如果“道”只能诉诸默契,只能诉诸“传心”,那麽“道”只是形而上的存在,只能各自印心而不能论诘。他於〈宋厩父墓志铭〉一文中即说:“时诸儒以观心空寂名学,徒默视危拱,不能有论诘,猥曰“道已存矣”。”又於《水心别集卷七总述》说:唐,虞,三代,上之治为皇极,下之教为大学,行之天下为中庸。汉以来,无能明之者。今世之学,始于心,而三者始明。然唐,虞,三代,内外无不合,故心不劳而道自存。今之为道者,务出内以治外,故常不合。

叶适认为中国的确有一“道统”的存在,此一道统自唐虞三代始,传至孔子,孔子总述六经而“道”得以传。这里的“道”不仅止於个人道德,更是天下治道,是“文物粲然,四方风动”礼兴乐制,百姓安乐的理想实现。因此他并非反对程朱“道统说”,相反地,他十分肯定“道统”的存在,只是他不能认同以天道性命为中心的“传心道统”,而是将“道统”确立在六经治教上,认为儒家的关怀目标应是经世济国,而非形上的性命天道。

叶适此种思考,同时表现在其对佛教的态度上,他对儒学根本关怀的思考,确立他对儒佛的分判态度,更加凸显,证明他的“道统观”

有别於程朱,并且能从中看出其精辟的眼光与思考。

(三)儒佛之辨

叶适道统重构的意义,一方面是对内,一方面是对外。对内是针对程朱学派流弊而发,对外则是分辨儒佛之道的根本不同。儒佛之辨从唐代韩愈就开始了,但是到了宋代程朱之学虽立道统排佛,而实用佛教思维模式。对叶适来说,这是因为不明中国道统的缘故。也就是说,当叶适重述道统内容与关怀时,他不仅针对理学道学流弊,同时也在做儒佛之辨,说明这两种思想本质与关怀的不同,以及该如何面对佛教的问题。笔者以为,叶适对於儒佛之辨的看法是十分中肯而清晰的,而他之所以能如此中肯清晰,则来自於他对中国道统的本质与关怀认识清楚。

叶适在〈总述讲学大旨〉一文中谈到:

本朝承平时,禅说尤炽。儒释共驾,异说会同,其间豪杰之士,有欲修明吾说以胜之者,而周,张,二程出焉,自谓出入于老,佛甚久,已而曰“吾道固有之矣”。故无极太极,动静男女,太和参两,形气聚散,絪縕感通,有直内,无方外,不足以入尧,舜之道,皆本于《十翼》,以为此吾所有之道,非彼之道也。及其启教後学,于子思,孟子之新说奇论,皆特发明之,大抵欲抑浮屠之锋锐,而示吾所有之道若此。然不悟《十翼》非孔子作,则道之本统尚晦,不知夷,狄之学,本与中国异。

叶适认为北宋时期禅学发达,周张二程抗佛彰儒的方法是祭出《十翼》,以及“于子思,孟子之新说奇论,皆特发明之”,来说明“吾道固有之矣”,目的是为了“抑浮屠之锋锐,而示吾所有之道若此。”叶适以为周张二程的用意良善,但方法与方向上却有根本错误。首先,“《十翼》非孔子作”因此以《十翼》作为抗佛的工具并不能彰显儒学的特色,其次,采用“子思,孟子之新说奇论”,而非孔子总述之六经典籍,则中国道统不明。而周张二程之所以要举出《十翼》与子思,孟子,则是因应佛教所谈的心性之学,以为能举出与佛禅相抗衡的中国天道心性之理,则可以胜之。然而“夷,狄之学,本与中国异”,叶适清楚地认识到,佛学与儒学所关怀的目标不同,所以思考内容不同:

浮屠书言识心,非曰识此心;言见性,非曰见此性;其灭,非断灭;其觉,非觉知;其所谓道,固非吾所有,而吾所谓道,亦非彼所知也。

予每患自昔儒者与浮屠辩,不越此四端,不合之以自同,则离之以自异,然不知其所谓而强言之,则其失愈大,其害愈深矣。予欲析言,则其词类浮屠,故略发之而已。昔列御寇自言“忘其身而能御风”,又言“至诚者,入火不燔,入水不溺”。以是为道,大妄矣。若浮屠之妄,则又何止此。其言“天地之表,六合之外,无际无极,皆其身所亲历,足所亲履,目习见而耳习闻也”。以为世外瑰特广博之论,置之可矣。今儒者乃援引《大传》“天地絪縕”,“通昼夜之道而知”,“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子思“诚之不可揜”;孟子“大而化”,“圣而不可知”,而曰“吾所有之道,盖若是也”。誉之者以自同,毁之者以自异。

嘻,末矣!

叶适明白佛教所谈的“心性”,与子思,孟子所谈“心性”,根本是不同的两回事,佛教说的“灭”,“觉”,也与中国传统认知里的“断灭”,“觉知”不同,更根本的是:“其所谓道,固非吾所有,而吾所谓道,亦非彼所知也。”这是两种不同的文化,如何拿来相比而欲胜之儒与道同为中国所产之思想,则所论道已截然不同,更何况是不同文化体系的佛教而“今儒者乃援引《大传》‘天地絪縕’,‘通昼夜之道而知’,‘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子思‘诚之不可揜’;孟子‘大而化’,‘圣而不可知’,而曰‘吾所有之道,盖若是也’。”这种比附的方法,无疑是“誉之者以自同,毁之者以自异”,是站在对方的立场来看事情,颠倒了本位客位的态度,是舍本逐末的作法。

《习学记言》曰:

中国之学,自不当变于夷。既变而从之,而又以其道贬之,颠倒流转,不复自知。

〈李氏中洲记〉又曰:

佛之学入中原,其始固为异教而已,久而遂与圣人之道相乱。有志者常欲致精索微以胜之,卒不能有所别异,而又自同于佛者,知不足以两明,而又失之略也。

叶适知道中国之学与佛学不同,不该随人起舞,因此“自不当变于夷”,当固守我所有之道;而等到禅风炽盛“既变而从之”,更不该丧失主客地位,反“以其道贬之”,这是倒客为主的作法。但当时的学者,包括周张二程却“不复自知”,反而变成“有志者常欲致精索微以胜之,卒不能有所别异”。当叶适这麽说的同时,其实已经说明了他有一套不同於援禅入儒的心性道统传承的看法。此道统能明儒佛之不同,而无须强求佛理之备於己。如果就这一点来看,笔者认为叶适对中国道统的看法事实上比程朱等人真切而深刻。

叶适在〈题张君所注佛书〉一文中,对中国与佛教的根本性差异与关怀有很清楚的论说:

《四十二章》,质略浅俗,是时天竺未测汉事,采摘大意,颇用华言以复命,非浮屠氏本书也。夫西戎僻阻,无有礼义忠信之教,彼浮屠者,直以人身喜怒哀乐之闲,披析解剥,别其真妄,究其终始,为圣狂贤不肖之分,盖世外之论也,与中国之学岂可同哉!世之儒者,不知其浅深,猥欲强为攘斥,然反以中国之学左右异端,而曰吾能自信不惑者,其于道鲜矣。叶适认为,佛教刚传来中国时,还不明白中国文化历史思想,因此“颇用华言以复命”,并非是佛书本意。印度文明无有中国“礼义忠信之教”,而“直以人身喜怒哀乐之闲,披析解剥,别其真妄,究其终始,为圣狂贤不肖之分”,也就是说,他们所关注的目标不是群体国家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礼义忠信之教”,也不是圣贤经世之业,他们的兴趣在於“披析解剥,别其真妄,究其终始”,并不落在人伦大纪之上。因此,叶适很清楚而中肯地说:“盖世外之论也,与中国之学岂可同哉!世之儒者,不知其浅深,猥欲强为攘斥,然反以中国之学左右异端,而曰吾能自信不惑者,其于道鲜矣。”他明白佛学与儒学因其关怀不同的根本差异,不可相比同而论,而当时排佛者不明白佛学兴趣所在以及其深奥之处,就随便“猥欲强为攘斥”,这只是无知的批评,不足为观。但更值得注意的是,“反以中国之学左右异端,而曰吾能自信不惑者”,意即曾深染佛学,而自认为能以中国之学来比并佛教之人,自信以为能以中国固有之道来左右之,这种人乍看好像真能以儒抗佛,但事实上却是因为他们不了解儒学“道”之所在,所以才会有此自信,以为不惑。

叶适所谓“反以中国之学左右异端,而曰吾能自信不惑者”,就是指周张二程乃至朱熹等学者,他们所用以排佛抗老的《十翼》与子思,孟子等道统说,事实上不足以彰明儒佛不同之处,只是主客颠倒地去求比并,而非真正从根本上认知这两种文化根本性格关怀不同的问题。

至此,我们可以发现,叶适虽然也谈儒佛之辨,但事实上他的目的不在打倒佛教或排斥佛教,而是藉由厘清儒佛不同之处来凸显中国儒学道统的特色与关怀。同时,他也藉由儒佛之辨提出对程朱学派“道统说”的质疑与反省,认为他们事实上并不真能了解中国道统所在,“道”的真实意义,而只是为了排佛抗老,所以举出自以为能与之匹敌的“道统说”。“道统”的确是存在,但并非如程朱“道统说”

所认为的出於曾子,子思,孟子一派,讲求心性天命为主,叶适以为这是“新说奇论”,尧,舜,文,武,周公,孔子所不言者,不能继承“道统”。真正的道统,应是累积於尧,舜,文,武,成於周公制礼作乐,“文物粲然,四方风动”。而周公以下,惟孔子能以六经绍继之,之後,此圣贤经世之业便长存於经书之中,有赖於学者求之。所谓“道固常存,学固常明”是也。

叶适认为惟有寻此“道统”,才能凸显儒佛根本上的不同,而惟有明白此根本关怀目标的不同,才能自立而“不变於夷”,也才不会发生主客颠倒,强以佛学之长来求於儒学所不论者;让佛学自为佛学,我儒者只当固守道统,根本不需要刻意排拒比较,因为这两者本来就是不同的思考方向。

叶适之胜於永嘉诸儒以及能一洗功利之说的关键,即在於他对儒家道统的重构。依凭着道统重构,将道统的继承权开放出来,彻底动摇程朱道学理学的根本,而自立一说。永嘉诸儒之所以无法动撼程朱一派,无法与之匹敌,即是在於他们接受程朱对道统的全是和承认其继承权,如此一来,永嘉诸儒重史,重事功,重实用的学术思想,及无法取得合理立足的基础,因为站在程朱道统论的阴影下,重功利,事功,史实,实治,理论根本上即与谈形上天命心性之学相背。永嘉创始诸儒,乃至薛季宣,陈傅良皆为如此,他们一方面无法放弃程朱一派的立论根据,因此所谓重事功,实治的想法便无法建立起其正当性;另一方面,由於没有有力的根本立论基础,因此重功利,求实治的要求与强调拥有“道统”背书的理学家,道学家相较,便显得相对肤浅无力,不构成威胁,也不足以撼动其本。

而叶适所做的,正是由根本下手,直指程朱道统之说不可信,撼摇其本而攻之。他藉由对程朱“道统”的否定,释放出对道统的诠释权,再进一步上溯经典与历史,提出重构的道统说。此叶适道统说的建立不仅对程朱学说产生根本性的破坏,同时也为自己学说找到深厚的立论依凭,更透过对“道”及“道统”的诠释,肯定重事功,求实治的价值。此种价值倾向虽与永嘉诸儒相近,然而却又不同,不同之处在於他并非只求片面,一时一地的功利,而是站在文化的核心点上,提出儒家应该关怀的目标所在,在此种淑世要求下,所谓事功与实治,是知识份子的责任与担当,而非落於一般所认为的只求结果的功利主义思考。正是如此,所以叶适能为永嘉学派之集大成者,因其透过道统的重构,为求事功实治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立论基础,同时也因为这套理论基础的建立,而使得永嘉学派一向为人所诟病的重利思想得以脱胎换骨,除去肤浅的“功效”要求,而代之以知识份子的责任与贡献,来阐述所谓事功学派的根本关怀。

同类推荐
  • 多维视野下的现代教育工程

    多维视野下的现代教育工程

    钱学森之问,使得教育的问题更加凸显。如何站在历史、人生和全球的高度,找准教育的核心问题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成为当下一个热点问题。作者基于大量教育教学实践和案例,结合我国当下教育所面临的主要问题、解决措施和普遍认识,结合自身理工科学术背景,采用工程过程、方法,结合人从婴幼儿到成年的成长过程,提出了教育与教学的关系问题,教育工程设计的核心原则、主要目标、体系框架、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在教育工程中的作用,并对基础教育、大学教育和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和建议。
  • 袁宝华文集第三卷:文选

    袁宝华文集第三卷:文选

    本书内容:文集为十卷本,汇集了作者在解放初期恢复东北工业,制定和实施“一五”计划,赴苏谈判156项工程,三年“大跃进”大炼钢铁,国民经济调整,建立新中国物资管理体制,“文化大革命”期间国民经济运行,改革开放期间国民经济管理,企业整顿和改革,制定《企业法》,开创职工教育和MBA教育工作,开拓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建民间经济类社团,建设中国企业家队伍,以及担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工作中的理论著作和文章。
  • 研究生学风实录——自然情境下的互动与归纳

    研究生学风实录——自然情境下的互动与归纳

    在研究生教育规模不断扩大,人才培养质量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研究生学风问题直接影响高校的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是高等学校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也应该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为此,笔者针对研究生学风现状及相关要素进行了广泛的问卷调查和实证分析研究。通过定性定量的分析,为建立研究生学风建设机制提供量化数据。以“走向成功之路”。“学业为何搁浅”为题,分别就学风优良和学风存在问题对研究生进行了个案分析。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角度来研究当前研究生的学风状况及其成因,提出了加强研究生学风建设的合理化建议,以作为高校研究生学风建设的工作依据和发展目标。
  • 惊魂探险2

    惊魂探险2

    误入鲸鱼的嘴里还能活着出来吗,美国的死亡谷真的有进无出吗,唐古拉有什么古怪?这些海底深山的险恶是真实遭遇还只是耸人听闻呢?
  • 公共权力的制约与监督机制研究

    公共权力的制约与监督机制研究

    加强对公共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建立健全科学的公共权力制约与监督机制,是当前党的建设和国家政权建设中的一个非常现实和紧迫的问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和保证,也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与政府管理创新的一项带有核心性质的重要任务。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要“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本课题的研究旨在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及其十六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研究在新形势下如何大力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如何加强对公共权力的制约与监督,建立健全科学的公共权力制约与监督机制,树立正确的“权力观”,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这是一个至关重要、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课题。
热门推荐
  • 马云和他的朋友们:朋友就是要来往

    马云和他的朋友们:朋友就是要来往

    在这里,读者将阅读到任志强谈完房价后半夜时分的高歌,自称美女爱好者的史玉柱在显摆有美女陪伴的幸福生活,李连杰从公益现场发回语音加视频的实时报道,赵薇晒晒女儿"小四月"的萌音,和家人一起喝喝红酒品品美食;还有汪涵、文章马伊俐夫妇、王利芬、俞敏洪等对生活和工作的感悟。大家会发现,这些高大上的明星们,其实和普通人一样,在自己的扎堆小圈子里相当"话唠"。
  • 民国情缘之烽烟连城

    民国情缘之烽烟连城

    多年未见,他一眼就认出她,而她却一脸茫然,她说:为什么是她他回:费劲了这么多心思,也知能是她。他痴守多年,她饮尽前尘,最终宁死也要脱离他……希望喜欢看的宝贝儿收藏下呢,给么么哒作者是萌新,平时“一本正经”先谢谢点击,有疑问可以留言评论呢.蓝蓝工作比较忙,更新比较随意,大家也可以随意看~
  • 荒野怪谈

    荒野怪谈

    简介:民国时期,军阀割据,社会动荡,各地掀起了盗墓掘陵的运动,一次偶然的挖掘中,一段被尘封的隐秘被慢慢被揭开,而这些故事背后究竟又会隐藏着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呢?信任与背叛?邪恶与正义?千年前的恩怨是否会在今天继续上演?那消逝的岁月又承载着多少悲欢离合?宿命之战在今世又能否延续……(敬请关注《荒野怪谈》!给你讲一个不一样的故事!!)
  • 一日为师,终身为妇

    一日为师,终身为妇

    好吧,她承认,她是被美色所惑。好吧,她承认,她是因私心所至。她就是爱美色,她就是有私心,才会做他的师傅。可是俗话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怎么到她这里,怎么成一日为师,终身为妇了?QQ群:3636915
  • 莫名其妙

    莫名其妙

    莫名其妙的穿越了,莫名其妙的进了人家的肚子,莫名其妙的变小了,莫名其妙的做了皇子了,莫名其妙的得宠了,莫名其妙NP了。
  • 堕落挽歌

    堕落挽歌

    一场车祸,一个半吊子的流氓中医意外穿越到一个魔法元素潮汐异常澎湃的异界大陆。一次邂逅,拨动了命运轮盘上代表着宿命的伟大指针。最难消受的美人恩情、剑与魔法的纷乱舞台、波澜壮阔的史诗战场,看他如何书写属于自己的不朽传奇。光明既然无法消泯一切,那就让我投身黑暗。
  • 快穿时空局:青梅竹马萌萌哒

    快穿时空局:青梅竹马萌萌哒

    宁夏祭拜完父母在开车回家的路上出车祸──宁夏毙,享年23岁。你们以为意识恢复后会在系统空间里?你们错了!死后重生,小说里比比皆是,宁夏也看过许多,但发生在自己身上时才觉得神奇。重生就重生吧,为何当初冷淡的竹马如此热情?为何到哪都甩不开竹马这个跟屁虫?呵呵呵这也算了,为什么连在时空局甚至任务中也能看到他?!某天某夏发现自己重生的种种都跟某人有关,而自己就像条贪吃的鱼儿轻易的落入某人编织的网中从此再也逃脱不掉。“北以橙你个神经病!”“夏天到了,吃个橙子吧?”
  • 如果没有你的世界

    如果没有你的世界

    许多次寻找被时间冲淡的记忆,它很熟悉啊!却怎么也想不起来。有一种被遗忘的心情,想哭却怎么也哭不出来。
  • 怜君无心

    怜君无心

    他本是俊美的富商之子,却因意外而毁去半面容颜。她是令江湖武林闻之色变的小魔女,却为了父母当年的恩情嫁到凌家。你宛若天仙,是我配不上你……你温柔体贴,是我一生归所……强势如她,却甘愿为了眼前这个自卑的男子改变。
  • 越人歌:山有扶苏

    越人歌:山有扶苏

    山友木西木优质,心悦君兮君不知。知否。知否